2016/7/31

全球暖化的元兇,畜牧業比你想像的還嚴重

生產1磅的肉,要消耗超過1800加侖的水

作者 / 魯皓平 發表日期 / 2016/4/8 瀏覽數 / 174,050+









人類身為萬物之靈,自從我們開始懂得運用器具、有智慧發明物品以來,人類便開始在地球上肆無忌憚的破壞砍伐,無論對大自然或動植物,予取予求的狂妄,更深化這些行為的卑劣與殘酷。

聖嬰現象、乾旱、糧食短缺等問題正一點一滴的侵擾全世界,全球暖化與溫室氣體排放都是歷年來新高;北極冰層瓦解與海平面上升,除了土地流失外,還會導致嚴重生態浩劫。

目前,全世界總人口數約為73億,而以目前的成長速度來看,2050年人口將會突破96億,糧食的生產量將要提高到目前的70%,若為開發中國家,則至少要提高100%,才能合乎當下的環境。

人類的糧食主要來源為農業與畜牧業,而這兩大產業最需要的資源為水與土地,很不幸的是,這兩種資源正面臨不小的壓力。
《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報導,為了避免未來子子孫孫可能面臨的窘迫環境,除了可以以大眾運輸工具取代開車、以淋浴代替盆浴、落實資源回收外,其實最好方式為:少吃肉或停止吃肉。

根據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的報告,畜牧業所需要用水超過全體人類用水的8%,生產1磅(0.45公斤)的肉,要消耗超過1800加侖(6813公升)的水,主要用於牲畜飼料、牧草生產與灌溉,以及環境清潔等用途。

畜牧業要用掉大量的水,而它同時卻又是造成最嚴重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例如動物排泄物、抗生素、生長激素、肥料、飼料、殺蟲劑、病毒、細菌等等,會侵蝕土壤,而這些水也可能流入河川中,導致飲用水汙染。

更嚴重的是,全球暖化的主因,除了工業活動產生的廢氣外,畜牧業對溫室效應影響也甚鉅,光是畜牧業,就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18%,這比全球運輸業(鐵公路、輪船、飛機等)所產生的排放量還要多。
此外,牛隻、豬隻生理活動所排放的甲烷量,就占全體人類活動釋放量的37%;為了放牧,以及生產相關飼料作物的農田,占整個農地的70%,這是全球土地面積的30%。

隨著人口的增加與糧食需求量的成長,肉類的年產量也預計提高整整1倍,從2000年的2.29億噸,提升到2050年的4.65億噸。

為了生產更多的肉類,不僅要占用更大的土地,汙染與溫室效應狀況還會不斷的增加。這都還沒有顧及動物應有的生存權──在人類吃肉的當下,有多少人會感念動物的犧牲?

在報導中指出,如果採取素食的生活方式,可以減少超過2/3在糧食生產上的溫室氣體排放,在2050年時,全球每年還能減少5至8萬人死亡,這當中的關鍵在於肥胖率的下降。

不過,這並不代表要所有人藉此放棄肉食,畢竟這是自古以來的飲食傳統,也是根深蒂固的飲食文化。肉類中的蛋白質、維生素、營養素與脂肪,對兒童與孕婦都有很高的營養價值。
如果我們能先從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做起,如一週吃一天素食、每餐減少肉的份量,而以高蛋白的豆類、堅果取代之,其實或多或少都對健康有幫助,也能讓地球環境少負擔。

11噸滯銷食材成餐點 5萬老人吃得更好

2016/07/31 07:24:35 聯合報 本報記者何定照

台北市中正區忠勤里社區廚房提供老人共餐,部分食材來自市場攤商、店家捐出。 記者林澔一/攝影

一位小公務員的起心動念,促成五間傳統市場、上百攤商捐出十一噸當日沒賣完的食材,至今化為兩萬四千份便當、餐點,讓五萬老人次吃得更美好。

搶救食物浪費是各國共同目標,台灣近年也由下而上掀起主張資源共享的惜食行動,特色是行動網絡化、地域社區化,供應品從早期的乾糧轉向生鮮、熟食,使用者從弱勢擴大為全民,還積極「策略聯盟」,期待他人複製愛心模式。

兩年前擔任台中霧峰公有市場管理員的龍步雲,是這波惜食行動的推手之一。他眼看市場攤商若沒賣完食材,常只能丟掉,動念為遭棄食材與需要者搭起橋梁。

小公務員 促成平台
他打聽到食物銀行歸市府社會局管,詢問熟識科員得知市場食材可提供給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老人共餐,大膽詢問市場攤商自治會長成員有無可能捐出沒賣完的食材。在攤商熱情響應下,台中成立首處結合市場供給與社區關懷據點需求的「愛心食材交換平台」。

攤商愛心迅速蔓延,台中至今共有五間公有市場和周邊社區關懷據點合辦愛心食材平台。將成為第六處交換平台的大肚第一市場,攤商召開說明會時彼此提醒「壞的 別拿出來,這些都要拿給家裡老人吃,不要讓長輩拉肚子」;年初開辦平台的梧棲公有市場,攤商每見關懷據點志工來收食材,常主動「加菜」,不少顧客還買菜放 進食材箱。

攤商加菜 長者受益
眾多愛心食材讓老人餐點變得更豐盛,南簡社區天天供應三、四十位老人共餐,還幫十六位行動不便老人免費送餐,廚房志工媽媽指著熱騰騰的四神湯笑說,「這些內臟都是攤商送的」;社區餐廳裡,八十歲王伯伯說,很感謝攤商讓他們加菜,和鄰里共餐也比較不寂寞。
一份心意同時達成惜食、社區關懷、食材在地消費減碳。如今任職經濟部的龍步雲說,最要感謝的是攤商,也樂見類似模式複製到更多縣市及領域。

德國學生Stefan(左)與「歐嬤德式美食」老闆。 記者胡經周/攝影

惜食行動 遍地開花
德國學生Stefan Simon去年贏得教育部台華獎來台學中文,發現台灣食物浪費像德國一樣普遍,決定效法他在德參與的食物分享網站foodsharing.de,在臉書發 起Foodsharing Taiwan,也成為台灣惜食行動一份子。Stefan指出,foodsharing.de在德至今串連起數百家願意分享剩食的店家及數千名登記為會員的 「惜食者」,一年可減少一千噸食物浪費,目前台版網站也有「歐嬤德式美食」等三家店、十五名惜食者參與。

「食物給誰都好,最重要是不浪費。」主修環境科學的Stefan觀察,台灣似乎主要僅用公益角度看待剩食。他強調「惜食者」都會等窮人拿完食物才拿,期盼 台灣也同時關注剩食環保問題,「浪費食物,就等於浪費製造食物所需的水、土地、能源與勞力,那成本遠遠大過食物本身價值」。

愛心方程式 食材交換平台資料來源/記者訪談 製表/何定照

通路年銷毀棄食=10億個便當

2016/07/31 07:24:46 聯合報 本報記者鄭語謙、陳麗婷

食物旅程 資料來源/通路商、政府機構 製表/陳麗婷

清晨四點,專門回收廚餘的貨車駛進國內量販店的大型冷藏庫,工作人員扛出一桶又一桶裝著廚餘的藍色大圓桶,準備載去畜牧場。藍桶子裝著的,是當天賣場賣剩的披薩、炸雞、還有生鮮區賣不出去的、過期的、擦撞變醜的蔬果。

亞太糧損資料庫資料顯示,台灣量販超市等通路一年光農產品至少丟棄四十六萬噸,占農產全年總損耗一成二,等於十億個國民便當,可供三十四萬名弱勢學童天天吃兩餐、吃四年。
遭通路浪費農產,以水果丟棄量最大,加計第二名的蔬菜總量達二十三萬餘噸,超過總浪費量一半。海鮮與肉類各十萬噸、八萬噸,占通路總浪費量二成二、近一成八,分占三、四名。

大潤發統計每年平均產生六百五十噸剩食,以水果、蔬菜和肉品為「剩食重災區」,食物成本粗估兩千三百萬元。為讓剩食再利用,大潤發和廚餘廠、畜牧場三方簽約,由廚餘場將剩餘食品做成飼料給畜牧場動物吃;部分通路則將這些本來可吃的食物,直接送焚化爐。

主婦聯盟一場談食物浪費的論壇上,有民眾詢問「我媽在量販店負責生鮮商品,每天過了凌晨十二點都要把沒賣完的生鮮銷毀,為何不能做剩食再利用?」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處長吳盛忠當時說,「家裡冰箱放生鮮都比量販店久,為何一定要丟,我們在政府也覺得奇怪。」
不少通路表示,不和食物銀行合作捐贈即期品,是因無法保證消費者吃下肚會不會有風險,萬一造成傷害,不但要究責,商譽也受損,皆不討好。

通路商表示,過去發生多次食安風暴,外界對賣場責任無限上綱。通路商期盼,若想鼓勵減少食物浪費或捐贈食品,希望政府協助建立免責條款,更呼籲政府建立把關標準,才能鼓勵捐贈。

德國人發明了樹葉餐盤 把2000年才能降解的塑料餐具 縮短成28天

北京時間: 2016-07-24 09:00:00
【摘要】發明這一盤子的是7個德國人,他們當中有設計師、工具製造商和工程師,彼此之間都是很要好的朋友。

我們的價值不在於我們獲得了什麼,而在於我們為這個世界創造了什麼。···

樹葉餐盤Leaves plate

前些天,我們被印度大叔發明的能吃的勺子刷爆了朋友圈。

印度大叔很環保,但在環保方面,德國人更是不落人後,他們馬上拿出了用樹葉製作的餐盤。

http://mmbiz.qpic.cn/mmbiz/Z3FfpNZKGIkzMBnhOhwnHDACJAm41XYGRaODzJWv0Mg7xry9F58icIq0oSFzQIibbI75yU6OfQhtcyEL9sWjDQjQ/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這一看起來塑料感十足的餐盤,確是百分百由樹葉製成。

http://mmbiz.qpic.cn/mmbiz/Z3FfpNZKGIkzMBnhOhwnHDACJAm41XYGF5RSlTiatOeG5YdTn5Sl9MFOoZSKVOdoCyq9FlsfRpSHwNVElsiaXJGQ/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沒有一丁點的塑料、膠水、添加劑···只有樹葉。

http://mmbiz.qpic.cn/mmbiz/Z3FfpNZKGIkzMBnhOhwnHDACJAm41XYGv0lwhEMZt7oGIzhI4d8gibNOnfzxlhgt7RpGmHhtoBrE4R7hR5TWMBw/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發明這一盤子的是7個德國人,他們當中有設計師、工具製造商和工程師,彼此之間都是很要好的朋友。

而幾個人冒出製作樹葉餐盤這一想法也十分偶然,在周末戶外聚餐的時候,他們看到很多年輕人帶的都是快餐,而餐具全是用塑料製成。

有的人或是不經意間或是根本不在意,就把餐盤留在了美麗的大自然。

看到這一場景的Pedram當場就急了,要知道,這些塑料餐具在大自然中完全降解需要730000天。

他這一說把朋友也嚇了一跳,他們只知道塑料在自然中很難降解,但沒想到要這麼久的時間。要是餐具能像樹上的落葉一樣,可再生可降解就好了。

朋友這句再普通不過的感嘆,瞬間引發了其他6個夥伴的共鳴,而且不久後7個人還真走到了一起,成立了一家Leaf Republic的小公司,立志要把樹葉餐盤這一美好而簡單的想法實現。

http://mmbiz.qpic.cn/mmbiz/Z3FfpNZKGIkzMBnhOhwnHDACJAm41XYGeVXBjhpjx5ekXhAVSibwCjh2LxvYSBwR8LBryv0fdEnibfk8yCicXFh8A/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沒有辦公地點,他們就乾脆把Pedram家客廳,當成了辦公室。

http://mmbiz.qpic.cn/mmbiz/Z3FfpNZKGIkzMBnhOhwnHDACJAm41XYGZ2O8UjFSB4tppVM3ibUJurNmnTIP8ZcPD8bIBd9mUjhxaNJxibUW9USQ/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沒有製作機械,他們就湊錢買了個手動的熱壓機。

http://mmbiz.qpic.cn/mmbiz/Z3FfpNZKGIkzMBnhOhwnHDACJAm41XYGKWc5MGCCicWiaEAicOiaQH8ttoRao7M8v9Z15j7HXqGLJU5Pl3OQIMaFmQ/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幾個人就這樣每天擠在一個小房間,經常為了一個想法,討論,甚至爭吵到深夜。

從最初花近一年時間手畫草圖,到在電腦上構建效果圖。

http://mmbiz.qpic.cn/mmbiz/Z3FfpNZKGIkzMBnhOhwnHDACJAm41XYGCIedmcqYE9yaaqTlSyuEicakHJHlcxVIgbfwexO7aAoMyQDgnuDzANA/0?wx_fmt=gif&wxfrom=5&wx_lazy=1從用3D印表機列印樣板,到用數控工具銑精準製作模具,他們不疾不徐,一天天,一點點慢慢實現。

http://mmbiz.qpic.cn/mmbiz/Z3FfpNZKGIkzMBnhOhwnHDACJAm41XYGg3NZLsbTrgHIoXIfmjvUlibZrpE47JiaDNHVicQdN15lvWY5XZVibjoEeg/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經過數年的設計、開發、測試,夢想終於照進了現實,一款僅用一種原料(葉子)的可降解餐盒出現在人們的視野。

http://mmbiz.qpic.cn/mmbiz/Z3FfpNZKGIkzMBnhOhwnHDACJAm41XYGKpLZqqHwf9ISgiaE5XCbpbTicawLRStIIKHC3wWfyFibvJicELdibJq1Vvw/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像極了塑料的盒蓋同樣用可降解材料製作

樹葉餐盤一共有三層,首層和底層全部用樹葉製成,而中間一層則採用了葉子製成的紙,樹葉之間通過棕櫚葉纖維縫合在一起,最後將三層壓合在一起。

http://mmbiz.qpic.cn/mmbiz/Z3FfpNZKGIkzMBnhOhwnHDACJAm41XYGVByOeibQ8EqbSGP4rb6va4zg3Uz4iaBxNAzC7w7Hib6ibibA89plc5icPRNg/0?wx_fmt=gif&wxfrom=5&wx_lazy=1 
神奇的是,這樣的樹葉餐盤,完全不滲水,不漏水。

http://mmbiz.qpic.cn/mmbiz/Z3FfpNZKGIkzMBnhOhwnHDACJAm41XYGgJUxlxkracCsqr25DtibbrJ42MgCss9vyEXKalB0tjaDkETAbXn4ibaQ/0?wx_fmt=gif&wxfrom=5&wx_lazy=1 
造型也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任意變換。
http://mmbiz.qpic.cn/mmbiz/Z3FfpNZKGIkzMBnhOhwnHDACJAm41XYGmj1ty6BR9RXqzZKDeAholfBiabqpmOJdu0CwpeHXv2ibwOqD9iaWSFxpw/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蓮花形餐盤根據不同需要製作而成的大小不等的餐盒用來製作餐盤的葉子,一年可以再生三次,因此要批量生產也完全不成問題。而且用完後可以隨意丟棄在自然環境中,因為只需28天它就能完全降解,變成其他植物的肥料。

http://mmbiz.qpic.cn/mmbiz/Z3FfpNZKGIkzMBnhOhwnHDACJAm41XYG0ibYI4uS22ibibmD3MaURktQjz9mJkjTm4EHZAYzSYWJpHUxHNcAyibRjQ/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隨著對樹葉餐盤不斷地設計優化以及對自己所掌握的技術的自信,他們籌集資金建造了第一個半自動的成型機,開始生產並向大眾介紹他們的產品。

由於每一件產品,都在德國慕尼黑本土生產,德國人的嚴謹已經完全滲透進對產品質量的把關,所以人們根本不擔心質量問題。

小批量生產後推向市場的樹葉餐盤,一時間供不應求,小規模的工廠生產已經難以滿足。

他們希望能夠引進德國機床製造商建造的全自動化生產線,好讓樹葉餐盤出現在世界各地的貨架每個人點外賣,或者戶外聚餐時都能用上這樣的餐盤。

為此他們於今年的77號,在眾籌網站kickstarter發起了眾籌,短短十幾天的時間,就籌到了6.4萬歐元,而每一分錢都會用於開發和生產。

http://mmbiz.qpic.cn/mmbiz/Z3FfpNZKGIkzMBnhOhwnHDACJAm41XYGPCAgib0EK6Y8ibaXUJGRCSJ0Krl8VgVBZyqcX7KcavmyP8feKNNwGvCA/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我們希望聯合更多的人,共同創造一個綠色的世界,用葉製成的包裝替代塑料食品包裝。

這不僅僅關乎戶外餐具,而且關乎食品的包裝,關乎減少塑料垃圾,防止我們的樹木被砍伐用來生產紙質包裝,它關乎我們的下一代。

正如他們在官網上寫的那樣“I am like you, I am different”翻譯過來與《莊子·齊物論》中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觀點驚人一致。

人與天地萬物本來和諧共生,但我們卻在不斷地毀滅自己,每2秒就有一片足球場大的森林被砍伐,每年砍伐生產紙漿的樹木面積高達1300萬公頃。

與此同時我們每年製造的垃圾,超過10億噸,相當於珠穆朗瑪峰的大小。

而這其中相當一部分,源自我們親手製造的包裝垃圾,要想避免某天被垃圾淹沒的窘境,我們完全可以從力所能及的一點小事做起:用環保、綠色的可持續包裝,替代紙質、塑料包裝。

http://mmbiz.qpic.cn/mmbiz/Z3FfpNZKGIkzMBnhOhwnHDACJAm41XYGppVhVXvicCtrlrjB0l3Sx2sZ2v6YqKhbR2Er8lphtOoegFvg6tw175Q/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就像7個德國回應人們質疑為什麼要這麼做所說的那樣:相比於浩瀚的宇宙,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瞬間,我們的價值不在於我們獲得了什麼,而在於建立、創造了什麼,最要緊的是我們的決定和行動,對我們的世界所產生的長遠價值。

沒有一種善舉,會渺小到無法改變世界,因為你的參與,明天的世界也許會更加美好。



素材源自網路,藝非凡編輯整理

- END -

責編:祥和

URL
(本文網址): http://big5.soundofhope.org/node/728804

2016/7/29

拯救食物浪費 你可以這樣做

2016/07/30 08:03:16 聯合報 製表 彭宣雅


圖/聯合報提供

近十年餐旅生倍增 課程卻無關食農教育

2016/07/30 08:00:39 聯合報 本報記者鄭語謙

國內餐飲市場持續成長,相關課程熱門搶手。 聯合報系資料照

國人丟掉吃不完的東西毫不皺眉頭,學者認為追根究柢,應從小由食農教育下手,才能學會愛惜、尊重食物。

「珍惜食材不是短期工作,要讓種子在孩子心中發芽,才會可長可久。」在民間團體努力下誕生的《食農教育基本法》,立院最快九月審議,看似好消息,推手之一主婦聯盟董事長賴曉芬卻憂心。

賴曉芬直言,推動食育法最大的挑戰不是沒人支持,而是「這是個跨農業、衛福、教育、環保、經濟的各部會業務,涉及到不同身分的人,都要能理解食農教育多元面向和重點。」
去年台北市推動「小田園」計畫,補助小學用校園空間設置菜圃,讓孩子「雙手沾上泥巴」體驗農事。然而計畫才上路一年,擔任評審委員的賴曉芬就發現有百分之十四的學校便宜行事,直接向廠商購買「魚菜共生」教具,照著說明書使用,菜長得又大又美,老師省了教、學生省了翻土。

「只須接水管,不用管土壤、溫度、季節差異,怎能真懂食農?」賴曉芬說,因為要評鑑,學校就只重視成果,忽略讓孩子親手體驗才是學習關鍵。她感慨,這正暴露學校、教師對食農教育的認知不足,也是推動食育的最大難題。

大專院校餐飲科系學生也缺乏食農認識。研究顯示,近十年餐旅學生激增兩倍,馬偕護專餐飲科教師陳家蓁無奈指出,五專課程都與食農教育無關。

珍惜每粒米 埔和國小營養午餐「零廚餘」

2016/07/30 07:56:54 聯合報 本報記者鄭語謙

新竹埔和國小學生天天都是零廚餘。 圖/埔和國小提供

全台學校每天平均有一成五的營養午餐被倒進廚餘桶,新竹新豐鄉的埔和國小,營養午餐卻能做到「零廚餘」,還能用省下的錢每周吃一天全有機餐。看似困難,校方卻只花一個月,就將原本每天十公斤的廚餘變不見。

埔和國小校長吳柚十年前就在湖口國小推有機營養午餐,來埔和後積極推動零廚餘,希望教導學生愛惜食物,也能撙節學校開支,「攢下來的錢,還能再來採買有機蔬菜,學生吃得更健康。」

學校營養午餐一餐三十七元,縣府補助三十二元,非基改上路後,由家長自費繳五元。三十七元可吃什麼?每周一次有機豆漿、一天蔬食日、還有一天是全有機餐,從蔥、薑、蒜到每一道青菜、香草豬肉,統統有機認證。

要達到目標,分量計算很關鍵,吳柚說,開學前一個月是「觀察期」,由午餐秘書每天統計各班廚餘重量,並依照上學期採購數量、菜單設計抓食材額度慢慢調整,一個月後就能從每天滿滿一盆十公斤的廚餘,到一粒飯不剩。

「廚房每天現煮,連足球隊去校外比賽,都不訂便當,只吃學校廚工媽媽送去的飯盒。」吳柚笑著說,球隊學生常拎著鄰校剩餘丟棄便當飯菜回來,說要給我的狗當晚餐,不然好浪費,「零剩食已成這群孩子的生活態度。」

專家獻策:串聯生產物流 降低農損

2016/07/30 07:39:36 聯合報 本報記者彭宣雅

農產品運輸若沒加蓋防熱,容易腐爛。 記者彭宣雅/攝影

APEC亞太經合會盼二○二○年前達成APEC地區降低糧損百分之十的目標,針對我國可能的糧損,專家認為必須改變體制,串聯整個生產物流、透過設施栽培計畫生產,方可降低損耗。

農委會農糧署主秘翁震炘表示,台灣風災不少,農產品室外種植遇災農損嚴重,也是一種食物浪費。農委會今年將輔導農民設置抗風型加強結構溫網室,現有蔬菜溫網室設施八千四百多公頃,今年可望再增加兩百公頃,可保全蔬菜作物,減少災害損失。

農委會農試所所長陳駿季表示,年底前將完成智農聯盟耕種資料庫,將小農串聯起來,透過衛星空照系統比對精準掌握,初期將精算出台北、台中都會區周邊,究竟 種了哪些作物,期待提供都會區學校午餐業者蔬果貨源。他表示,如此可減少農產品長途運輸的損耗,還可減少中間商剝削,農政單位也能在產地生產端介入,掌控 蔬果品質,提供團膳安心蔬果。

農委會國際處副處長蕭柊瓊說,政府為降低糧損,致力於從生產端找出抗逆境品種,避免生產損失擴大。她也強調,農產品從品種選取、生產、採收後處理到儲存加工運銷,每階段的耗損原因都不同,一一防範並非易事。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靜貞指出,冷鏈物流投資大,在小農體制的國家困難較多,需要整合、改變觀念,讓農民只要專心生產,後端行銷「讓專業的來做」,改變現有小農單打獨鬥的體制,和產地做供應鏈管理體系整合。

台大農經系教授徐世勳說,已開發國家如歐盟、美國,在消費端浪費較多,如何減少浪費須從教育著手;開發中國家則是生產端耗損較大,得從耕種方式、運輸過程改進。

棄食大逆襲 氣候暖化凶手

2016/07/30 07:53:52 聯合報 本報記者董俞佳、何定照

圖/聯合報提供

我們丟棄的食物,害了地球,也害了我們自己。台灣一年至少損耗三百七十三萬噸糧食,若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糧食損耗與碳排放關係報告比對換算,等於多了生產這些糧食過程會排放的九百四十七萬噸二氧化碳,使酷暑下冰雹等異常氣候更嚴重,有如棄食對人類的反擊。

FAO資料顯示,全球每年糧食損耗約十三億噸,等於白費生產這些糧食所需十四億公頃土地;全球糧食生產過程中排放三十三億噸二氧化碳,僅次於大陸和美國全國排放量,成暖化大殺手。

若以聯合國數字反推,台灣糧食損耗一年平均白費四百萬公頃耕種這些糧食的土地,有如丟掉一整個台灣。台灣每人每年光是丟棄食物時,就排放四百公斤碳,造成環境更惡化,自作自受。

然而台灣官方面對食物損耗數量及其造成影響,至今無清楚統計,有如剩食黑洞,竟要靠學者研究調查,才能讓國人一窺官方數字明顯空白、低估的真相,自然也難 拿出合理對策。台大農經系教授徐世勳指出,以糧食浪費來說,官方統計都只算垃圾回收廚餘量,且主要是家庭廚餘而非餐飲業廚餘,才使官方不論通路、家戶浪費 等數據都低於學術調查。

面對剩食黑洞及效應,環保署廢管處副處長蘇國澤說,八月將預告一定規模以上業者要上網申報剩食流向,包括清除業者、通路、經銷商,最快十二月上路。

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處長吳盛忠說,部分縣市環保單位人手不足,常把廚餘打成漿放水流,造成環境汙染,環保署五月底提了一年期計畫,希望將廚餘發展為氫能發電,預計年底有初步成果。

吃到飽拚回本…滿桌剩食 台灣吃客糧食殺手

2016/07/30 07:49:50 聯合報 本報記者鄭語謙、董俞佳、何定照、陳麗婷、程嘉文

許多人冰箱堆滿過期食物,圖為變黑香蕉和萎縮奇異果。 記者李樹人/攝影

台灣農產品從產地到餐桌損耗嚴重,超過一半在餐廚浪費掉。根據亞太糧損資料庫二○一一年數據,台灣光是蔬果魚肉等九項農產品,每年就損耗三百七十三萬噸,其中超過五成、高達一百八十九萬噸是遭個人與家庭消費端丟棄,每天平均廚餘量可堆六十座一○一大樓。

海鮮蔬果 浪費最嚴重
這項資料顯示台灣人餐廚浪費度遠高於亞太地區平均數,亞太地區即使將消費端和通路零售端浪費量相加,也僅占總損耗量四成。至於台灣人在餐廚最浪費的糧食,赫然是海鮮(近兩成)、水果和蔬菜,有如把農漁民從田間、大海辛苦種植捕撈的成果,直接丟入垃圾桶。

若比對單項糧食在整條供應鏈的損耗,亞太地區肉、蛋類在消費端浪費約占四成,乳製品六成二,台灣肉類的消費端浪費卻達五成五,蛋逼近七成,乳製品更達八成七。

在坊間buffet、麻辣鍋、燒肉等吃到飽餐廳,常能看到消費者離開後桌面食物成災,在在證實台灣吃客就是糧食最大殺手。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名譽教授丘志 威直言,不少民眾存有回本心態,導致食物變廚餘,認為店家可和顧客事前講明「超量未吃完罰錢」辦法,減少浪費,進步的消費者也該支持。

餐廳本身也充滿食物浪費危機。不少餐廳強調只用精華部位,豪氣丟棄大量蔬果魚肉;義美食品總經理高志明指出,五星級飯店裡,光是桌上一碟碟辣椒醬等醬料報廢率就達七成,等菜餚上了桌,浪費更大。

營養午餐 過多變廚餘
校園營養午餐一年也製造零點二萬餘噸廚餘。桃園餐盒食品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詹金和指出,團膳業者平均每天都有一成到一成五還可食用的菜被丟進廚餘桶,業者 認為,這固然是因量拿捏不夠精準,但更主要是因為要遵守各教育局「學生吃不夠要記點」的規定,以致每天平均卅人份量的餐,得多準備五人份,往往七分之一變 廚餘。

今年二月起,教育部規定基因改造食品不得端上學生餐桌,在業者眼中也成剩食惡性循環原因。業者表示,非基改食品每餐平均增加三到五元成本,業者又要符合法規,又要生存,只能「自行調整菜單」,結果學生不喜歡吃,倒掉更多。

冰箱塞滿 全部都過期
家庭浪費更是普遍,從採購、儲存、烹調到上桌後吃不完,處處累積剩食。媒體工作者路路單身,一回媽媽北上探望,問他冰箱怎麼有那麼多棗子?他一看,原來是 去年買的芭樂放到萎縮變小。好不容易想到蒸粽子來吃,打開卻發現是綠的(發霉);香蕉放到發黑,乾脆丟冰庫免得發臭等烏龍事,更不勝枚舉。

人數達廿萬的國軍部隊堪稱全國最大「辦伙集團」,每天僅九十五元的官兵伙食費,在種種浪費案例裡,意外成減少廚餘的法寶。國防部發言人陳中吉少將表示,因 為得錢盡其用,部隊都努力研究如何達到「品質好、飯菜都吃光又沒人餓著」的理想境界,不少伙房兵會將剩飯做成炒飯、炸飯團充分運用,國防部也定期選拔辦伙 最佳單位,讓其他部隊學習。

過剩軍糧 統統都銷毀
不過,有軍人私下表示,軍中鮪魚罐頭、口糧等戰備存糧很多,限於軍用品不得外流的規定,時限一到就須銷毀,成為重大浪費,他就曾目睹罐頭一罐罐打開倒掉、甚至量多到沒時間打開就直接埋地底。

同樣情況也發生在政府。台中紅十字會理事長陳玠甫指出,農委會近年會向農民收購種多的米放在農會,讓縣市政府社會局申請後提供社福單位,但部分縣市府不積 極,造成大量米放到只能碾碎變飼料,甚至有官員不顧已有現成米,硬要另買米發送弱勢,好在包裝印上「某某某關心你」。他感嘆,若資源供需能充分接觸彼此, 台灣糧食浪費就不會那麼嚴重。

圖/聯合報提供

收成預冷、冷鏈運輸不及格 農產品生產端耗損量大

2016/07/30 07:32:43 聯合報 本報記者彭宣雅

台灣農產消費/生產損耗比例(2011年) 資料來源/亞太糧損資料庫 製表/何定照

台灣農產品生產端耗損量大,專家指出,原因是基礎農產品冷鍊運輸設備不普及,也缺乏農作物採收後處理,加上國人長期認為農產品價格便宜、不願多花成本改善。

農產品採收後處理專家、台南農改場研究員兼秘書林棟樑表示,台灣的農產品從原產地到消費市場的低溫運輸冷鏈,都沒建立好。

林棟樑表示,所謂預冷措施,簡單說是先幫農產品降溫,例如葉菜類降到五度、果菜類降到十度。台灣地小、運輸距離短,有時只須利用具保溫功能的貨櫃運送,運到批發市場時,葉菜類雖會回溫到十五度、果菜類到二十度,但手摸起來仍涼涼的,再送到消費市場,就可減少蔬菜損耗。

然而蔬菜要做預冷,每公斤將提高一至兩元成本。林棟樑說,台灣農產品屬淺盤經濟,菜價波動劇烈,要減少蔬果損耗,得增添包裝、設備、運輸等成本,除非有農民團體、合作社及政府的政策支持,農民很難翻轉「產量要大、成本要便宜」的舊有觀念。

偏偏在台灣的蔬果批發市場,農產品除非是高價花卉,大多赤裸裸全擺出來待售,承銷人看喜歡了才買,損耗當然大增;不像國外多用「看樣品」方式,也就是擺出各種蔬菜規格樣品,承銷人坐在批發市場樓上吹冷氣、依需求電腦下單,才到冷藏庫去取貨,減少損耗。

農委會農試所所長陳駿季說,當消費者已認定農產品價格,一有小波動都無法承受,業者當然不願為運輸花心思。因此,台灣僅有高價花卉、水果或直接外銷的蔬果有冷鏈運輸,大多數農產品還無法做到。

另據了解,在日本,有七成農產品採計畫生產,即知道市場需求多少量才讓生產者生產,不僅能夠維持價格,也避免浪費。相較起來,台灣計畫性生產的蔬菜,僅占一成,大多都是生產後才想銷售通路,無形中也增加食物浪費。

缺冰存缺保鮮…難耐高溫折磨 蔬果整箱丟

2016/07/30 07:26:18 聯合報 本報記者彭宣雅

近日酷熱高溫,西螺果菜市場到處可看到被丟棄的蔬果。 圖/業者提供

雲林西螺果菜市場是全台最大的果菜批發市場,準備賣到各地的各式蔬菜一箱箱堆置在各攤位,中午室外溫度超過三十五度,耐不了高溫的各式蔬菜,沒立刻冰存,不到兩小時就垂頭喪氣。

菜販不停在進口青花椰菜上倒碎冰,她說,天熱若沒自費準備碎冰,整箱綠花椰菜一、兩小時就變黃,不能賣了;另一頭正處理的,是即將送往台北超市的美生菜,菜的外葉碰撞發黑,攤販立刻剝除,幾乎剝掉一半露出翠綠外葉,才是能送往超市的合格品。

碩士攤商 添購冰櫃保鮮
西螺果菜市場一千五百個攤商中,「聖田」是唯一設有像星巴克一樣蛋糕櫃的菜販攤商,擁有英國管理碩士學位的第二代小老闆張弘毅表示,他家賣的菜包括毛豆、 玉米筍、山蘇等相對較「脆弱」、價格也略貴的菜。平時,他家的菜平均耗損率約百分之十,夏天天氣太熱,耗損會達百分之十五,添購蛋糕櫃冰存後,蔬果耗損可 降到百分之五。

張弘毅表示,西螺果菜市場大多數的菜販攤商還沒有這觀念,能賣就賣,不能賣、賣不出去就直接丟棄,市場旁到處都是攤商、中下盤菜販「去蕪存菁」後的損耗。

他舉例,高麗菜要剝掉枯萎、碰傷的部分;美生菜幾乎要剝掉一半,漂漂亮亮用保鮮膜包起來,消費者才會接受;特別是大雨過後的大晴天,賣不出去的菜一箱箱堆在一旁,都會區價格很貴的苦瓜、番茄整箱丟棄。

蔬果損耗 進賣場前過半
根據亞太糧損資料庫二○一一年數據,台灣農產品從生產、採收儲存到加工包裝等供應鏈前端損失,平均占總損耗量近三成七,又以蔬菜、水果前端損失最高,分別 有五成三、五成損耗,在進賣場前就發生。例如國內最大宗蔬菜高麗菜,總產量平均損耗率近三成;大白菜平均損耗率逾四成一。

以高麗菜為例,若以去年產量三十六萬餘噸推估,它們經過一點五至兩天的運輸旅行,還沒上桌,就先損耗近十一萬噸。若以台北果菜批發市場每日高麗菜正常到貨量兩百五十至三百噸計算,這些被廢棄的量,足以供應大台北地區近一年。

真空預冷 爭取更多新鮮
位於彰化竹塘的高麗菜產銷班菜農蔡宜修表示,夏天實在太熱,產銷班工人會從凌晨三時開始採收,採到清晨六時就停止。採收時,會在高麗菜外葉預留三至五葉當作保護葉,還會在預冷場進行真空預冷,好為生鮮蔬菜爭取一點「新鮮」的時間,趕在上午九時運到西螺果菜市場拍賣。

另一名高麗菜農透露,若從梨山把高麗菜運下山,前一天就必須採收,從山上運到果菜批發市場車程至少四小時,卡車頂多加蓋。但是夏天酷熱,加上山上常有雷陣雨,大多使用竹簍承裝的高山高麗菜,經過大雨、高溫,及搬運過程多次拋摔,菜「哪有不爛的」?

台灣食物損耗嚴重 每天廚餘可堆60座101

2016/07/30 07:21:43 聯合報 何定照

因採收折斷、碰撞的不合規格蔬果,被牧場拿來當飼料。 圖/斗南鎮農會提供

食 物浪費問題隨著全球飢餓、資源分配不均、氣候暖化越趨嚴重,成為近年國際焦點議題。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延續去年「飲食革命.翻轉餐桌」系列,今年鎖定「食 物零浪費」,以台灣食物供應鏈為架構,從生產、零售通路到家戶個人消費端一一檢視,剖析台灣食物損耗緣由,也指出可能的對策。

我們獨家掌握由台大農經系教授徐世勳研究團隊規畫的亞太糧損資料庫APIP-PHLOWS數據,這也是台灣食物供應鏈損耗數字首次曝光。根據這份二○一一 年的資料,台灣一年糧食總損耗至少三百七十三萬噸,相當於全台每人平均年損耗一百五十八公斤;若換算成一個四百五十克的國民便當,台灣人每人每天約浪費一 個便當的食物。台灣農產品從產地到餐桌損耗也很嚴重,每天浪費的廚餘量,若用每桶高九十公分,容量一百五十五公斤的桶子裝,可堆到六十座一○一大樓高。

值得注意的是,當聯合國數據顯示已開發國家的食物損耗多發生在零售通路與消費端(浪費),開發中國家食物損耗以生產端為主(損失),尚未列入已開發國家的台灣,零售消費端浪費竟逾總損耗量六成三,比亞太地區平均浪費比率多兩成。

發現問題是進步的起點。今起兩天,我們邀讀者一起深入食物供應鏈,策動改變。

圖/聯合報提供

你敢「零葬」嗎?日本發起「簡單地死去」運動

2016-07-27 21:20 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即時報導

面對少子化、高齡化的社會,傳統的殯葬文化已不適用。記者陳宛茜/攝影

高齡化、少子化的浪潮席捲台灣,銀髮族不僅面對「老後的不安」,也得開始面對「死後的不安」─包括墓地塔位不足、無人送終等「身後事」。
比台灣更早步入銀髮社會的日本,近年出現一種新的殯葬觀念「零葬」─不要葬禮、不留骨灰,也不需墓地與祭拜,讓人生的終點歸於零。探討「零葬」觀念的話題書「讓人生的終點歸零」,最近由商周文化引進台灣。
「讓人生的終點歸零」作者島田裕巳是宗教學者、日本葬送自由促進會會長,長年研究殯葬文化。他在六年前出版書籍「不需要葬禮」,批判遭寺廟、葬儀公司把持的葬禮文化,轟動一時。
比起「不需要葬禮」,島田裕巳在新書提倡的「零葬」更精簡,被媒體形容是「簡單地死去」運動。人們可以不麻煩他人,生前便規劃好自己的喪葬儀式。包括從網路預購棺材或不要棺木、大體從醫院直送火葬場、骨灰也由火葬場處理不取回,自然也不需要墓地與祭拜。
島田裕巳擔任會長的日本葬送自由促進會,是日本推動「自然葬」的協會。島田認為,比起海葬、樹葬等「自然葬」,「零葬」更環保、不會讓骨灰造成對環境的汙染。

●「零死」是一種終極的自由
「我 們是不是一直過度關心該怎麼埋葬往生者?」日本和中國一樣,重視「養生送死」。但島田認為,在以城市為主要生活型態的現代社會,單身蔚為潮流,人們更關心 的是不麻煩他人的「自由」。沒有葬禮(零葬)、沒有墳墓(零墓)的「零死」,把往生者從殯葬的繁文縟節中掙脫出來,是一種終極的自由。
根據日本葬儀情報服務公司的調查,2012年,關東地區已有高達4分之1的往生者,採直接從醫院送往火葬場的「直葬」,不舉辦葬禮、直接火化。
沒有葬禮與墳墓,如何紀念或追思往生者?島田認為,真正的思念並不需要葬禮或墳墓。對單身者來說,「零葬」不只節省金錢,也讓他們擺脫無人送終的煩惱。
日 本人習慣葬在家族墓地。但隨社會結構的改變,目前僅3分之2的日本人擁有家族墓地,比例急遽減少中。當少子化、不婚浪潮襲來,許多家族墳墓因斷嗣、或後代 移民國外,成為無人拜祭的「無緣墓」。日子久了,寺廟會將無緣墓的骨灰一起合併祭祀。這跟把骨灰交給火葬場處理的「零葬」命運相似,火葬場也是將「零葬」 往生者的骨灰合併祭祀。
日本喪葬費用經費高昂,一個人過世後,葬禮與墓地平均要花費500萬日圓(約台幣170萬)。許多銀髮族擔心家人負 擔不了身後事,必須每天省吃儉用。島田認為,對於「老後的不安」,政府擬定了許多對策,但對於「死後的不安」,迄今還沒有人提出解決之道。「零葬」這種終 極的殯葬方式,正是解決之道。

「讓人生的終點歸零」書封。商周文化/提供

2016/7/28

紐約「動物權紀念日」喚起慈悲心

/ 蘇菲 (旅居紐約動保鄉民)
今年夏天(7/24),小編決定頂著攝氏35度的酷熱高溫,參加在紐約曼哈頓東村Union Square 公園舉辦的「第六屆動物權紀念日:地球也是他們的家」活動。
主辦單位是一群悲憫動物的純素者,希望藉悼念每年6500百萬個陸地動物、ㄧ兆個海洋生物,因為食物、實驗、娛樂、時尚原因而被宰殺,喚起人類對動物的慈悲,也呼籲紐約市長帶頭推動「純素30天」的活動。

悼念儀式由數百名參與者雙手捧著從屠宰場、收容所取得的動物屍體拉開序幕,並播放屠宰場裡卑微動物的哭泣吶喊。之後將動物軀體用白布包起、放置鮮花,讓他們有尊嚴的飛往彩虹橋的那一端。現場的哀傷氣氛,讓不少民眾掉下眼淚。

看到弔念儀式中各種動物的軀體,不禁想起小編從高中開始在流浪動物之家擔任義工;大學時代參加台大懷生社、推廣「結紮代替捕殺、領養代替購買」的觀念,帶數十隻流浪狗結紮,並得意洋洋的自稱自己是愛護動物人士。

直到4年前看到一張海報寫著:「為何不吃貓狗,但卻吃豬、羊、牛、雞呢?」而開始思考為何我吃動物的軀體之後在YouTube頻道上看到屠宰場的影片「從農場到冰箱 (From farm to fridge)」, 受到很大的震撼,而決定吃素。

臉書社團「阿詹愛吃素」在台北市推廣「吃素30天」活動。取自「阿詹愛吃素」
臉書社團「阿詹愛吃素」在台北市推廣「吃素30天」活動。取自「阿詹愛吃素」
全球吃素的人口正在逐年增加中。吃素的原因不外忽宗教、健康(例如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環保(美國前總統高爾。紀錄片「Cowspiracy」呈現因為大 量的動物農場,而需要砍伐樹林以栽種餵食的穀物,以及經濟動物的排泄物對環境的影響);或是單純的愛護動物。令小編欣喜的是,臉書社團「阿詹愛吃素」版主開始在國內推廣「純素30天」的活動,愛動物,也愛地球
好萊塢的「2016 National Animal Rights Day」
台灣動物新聞網:閱讀完整文章請至 http://www.tanews.org.tw/info/10928


2016/7/22

健康與環保 義大利吹素食風


發稿時間:2016/07/21 07:04
最新更新:2016/07/21 08:07

義大利吹起素食風,包括蛋奶素以及完全不吃動物製品的維根飲食者,全國共有560萬人吃素。因應這股風潮,豆奶、米漿、豆腐和素肉成為熱門的健康食品。(取自Pixabay圖庫)
(中央社記者鄭傑憶羅馬20日專電)義大利吹起素食風,包括蛋奶素以及完全不吃動物製品的維根飲食者,全國共有560萬人吃素。因應這股風潮,豆奶、米漿、豆腐和素肉成為熱門的健康食品。

根據調查,在2015年有7.1%的義大利人表示自己是蛋奶素食者,另有1%是維根飲食者(vegan)。

不吃肉之外,堅持不危害動物的維根飲食者也不吃蛋、乳製品、蜂蜜等任何來自動物的食物,並拒穿用羽絨衣等取自動物的產品。

46.7%的受訪者表示選擇素食是為了健康,30%是為了尊重動物,12%則是為了環保。

為了滿足這股消費趨勢,食品廠與超市紛紛推出素食產品,連鎖素食餐廳也拓展版圖。豆腐、以豆腐為餡料的義式餃子、素食漢堡、素羔羊肉攻占超市的櫥櫃,光是超市販售的素食產品年營業額就達到3.2億歐元。

以生產奶製品聞名的葛拉納羅洛(Granarolo)公司的收益沒有減少,反而因為順著維根飲食者的需求推出豆奶、米漿、杏仁奶等,締造銷售佳績。

相對的,肉品消費減少,包括白肉與紅肉,平均每個義大利人每年食用78公斤,遠低於美國的125公斤。義大利家庭在2015年購買的新鮮豬肉量下滑了9%,新鮮牛肉則下滑6%。

農牧協會指出,義大利人少吃肉,一方面是經濟危機影響,民眾勒緊褲袋,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不同報告指出,攝取過多紅肉和加工肉有害健康。

2016/7/20

義杜林市長新政 倡素食維根飲食

2016/7/11

俄羅斯全面禁止基因改造食品與作物 戰鬥民族要當「世界生態農業領袖」

2016年07月10日 09:00 

基因改造食品作物是否安全?世界各地都有爭議。(美聯社)
俄羅斯總統普京4日簽署法令,禁止在境內種植基因改造作物、養殖基因改造動物、生產基因改造食品,並禁止進口基因改造食品,違者將處以10萬盧布(新台幣4.8萬元)至50萬盧布(新台幣24萬元)罰款。用於科研的基因改造食品如需進口,進口商必須辦理登記手續。

政府:俄羅斯有足夠自然條件和資源生產非基改作物

俄羅斯在食品安全方面倡導不利用基因改造技術。俄羅斯農業部部長特卡喬夫曾表示,俄羅斯土地幅員遼闊,擁有足夠的自然條件和資源生產非基因改造作物。禁用基因改造技術將幫助俄羅斯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獲得「最生態的農產品」稱號。
觀察人士認為,俄羅斯欲憑藉此舉規範國內農牧產品生產,在國際市場上打造「綠色食品」生產大國形象。但也有反對者指出,武斷叫停基因改造產品將帶來眾多弊端。
特卡喬夫曾多次表示,相較於美國大力發展基因改造食品,如果俄羅斯農作物完全不含基因改造技術,世界對俄羅斯農產品需求將大幅上 升。俄羅斯聯邦委員會分管農業和糧食的主管別洛烏索夫指出,基因改造禁令將為俄羅斯奠定「世界生態農業領袖」的地位,到2020年俄羅斯綠色農產品將在國 際市場的市佔率將達到15%。

以基改禁令奠定「世界生態農業領袖」地位

俄羅斯反基因改造運動領導人葉爾馬科娃表示,俄羅斯推行基因改造禁令是經過仔細考量的。隨著俄羅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大量基因改造產品會湧入俄羅斯,俄羅斯亟待就此完善立法,有關基因改造禁令的討論自2012年起就提上日程。
2013年9月,普京下令嚴格管制基因改造食品的流通,次年2月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責成農業部等部門完善農產品基因改造監控系統。俄羅斯農產品中,種子對其他國家依賴度高,需要謹慎評估和論證後才能推行相關法案。
葉爾馬科娃說,大量數據表明基因改造作物會導致土壤退化。同時,基因改造種子是不育的,每年都必須從跨國公司購買。她說,作為農 業大國,土地廣袤的俄羅斯完全可以擺脫這些依賴。據統計,俄羅斯的糧食、油、糖、土豆可以自給自足,去年食品進口量下降三分之一,共節省270億美元。
基因改造禁令同樣擁有民意基礎,俄羅斯大多數民眾對基因改造技術持否定態度。全俄羅斯輿論研究中心調查顯示,82%民眾認為應用基因改造技術的食品會危害健康,83%民眾支持禁用基因改造技術。

專家擔心提高食品成本,不利於生產和消費

然而,法令推行後也引發眾多反對之聲,許多俄羅斯專家認為禁令將提高食品成本,不利於生產和消費,還可能導致俄羅斯基因改造領域研究同世界水準越拉越遠。
維亞特卡國立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馬丁松表示,基因改造禁令將導致俄羅斯基因改造產品生產商舉步維艱,消費者也將面臨食品價格上漲。
俄羅斯科學院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專家加波年科認為,俄羅斯不應「任性地」立即停止基因改造作物進口。俄羅斯為發展豬牛養殖需大量進 口大豆,83%為基因改造大豆,市場價值約為10億美元。如果只購買非基因改造大豆,每噸飼料需再額外支出80美元,俄羅斯本土肉類會完全失去競爭力。
基因改造糧食有價格優勢
整體而言,基因改造糧食的價格比非基因改造糧食低20%。俄羅斯專家認為,俄羅斯農業發展仍處於技術成分較低的階段,基因改造糧食價格比俄羅斯生態農產品便宜50%,形成巨大競爭優勢。
白俄羅斯國立大學生物學專家傑米德奇克認為,目前全球共有約70億人口,到2050年將上升至93億。這意味著需要提高70%的 糧食產量才能滿足消費所需。大豆、小麥、水稻等都因此經過基因改良,然而俄羅斯等眾多國家對基因改造技術持謹慎態度,這無疑將加劇世界糧食供應緊繃的情 況。

2016/7/3

Vouge雜誌:俄羅斯素食主義正崛起



【2016/07/04 文:suiis編輯部
前蘇聯國家俄羅斯及烏克蘭是眾所皆知的酪農業製造國,國際知名時尚雜誌《Vouge》編輯Liana Satenstein於雜誌網站中發表當地的素食餐廳,並觀察到素食主義的生活方式已漸漸成為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新趨勢。

莫斯科素食餐廳KM20、 FRESH  在地新鮮好食材
KM20除了是時尚衣飾商店,也經營Vegan咖啡店,提供Vegan輕食料理如新鮮沙拉、堅果豆奶、以全穀類製作而成的PIZZA(加入Vegan起司)等,希望人們除了走在衣著的時尚尖端,也能走在「好食物」的時尚尖端。

FRESH餐廳則以「健康就是性感」為理念,提供健康、均衡的飲食,使用堅果、酪梨、豆腐排、芝麻葉、蘑菇、甘藍等新鮮植物變化出不同的沙拉、漢堡、排毒餐等料理。

烏克蘭Vegano Hooligano素食餐廳 分店急遽增加
遍佈在首都Kiev及重要港口Odessa地區的Vegano Hooligano餐廳老闆Rudolf Krajewski 說,「從2011年成立第一間之後,Kiev和Odessa地區的餐廳每年都以一倍以上的速度成長。」Vegano Hooligano餐廳提供在地生產的生鮮蔬果,過去僅在冬季從土耳其跟以色列進口冷凍蔬菜,Krajewski說,「如今,我們也在督促當地的農夫增加 冬季的蔬菜與水果,更能實踐在地生產的理念。」

世界各地的素食節也越來越流行
《Vouge》編輯Satenstein指出,五月在烏克蘭首都Kiev舉辦的兩日「Kyiv Vegan Boom 」素食節,第一天就已來了近一萬人的參加者。除了東歐地區,其他如英國New Forest、美國洛杉磯等素食節參加者年年都刷新紀錄,顯示素食風潮逐漸流行中,我們已經迫不急待看見素食主義將是未來世界的主流生活!

北極變為「血的世界」 警示人類氣候災難!

南極洲發現直達月球時空隧道?美下令封鎖

6月28日消息,傳南極洲發現直達月球時空隧道,美國下令封鎖,近日,一直有傳言稱南極洲上空驚現極光,疑似時空隧道入口,據說可通往月球,有科學家在南極洲冰下湖中發現了很多的古建築和裝置,但在發現之後就被美國軍方下令封鎖消息,美國究竟為什麼要隱藏?
27954177495_61b478a849.jpg
南極洲存在時空隧道的消息,已經震驚世界,但美國軍方卻將至關重要的證據封鎖,究竟有什麼用意呢?南極冰下湖經常發生一些事故和詭異的事件,近日,更是有人在南極上空發現了極光,和奇特的風向,科學家懷疑是通往月球的時空隧道。
27954177515_a15a3fc5be.jpg
美國軍方曾在巡迴間諜衛星探測到堅硬的,南極冰層數公里下包裹着,一座古代建築或裝置。美國軍方馬上出動鎮壓了報道,主流媒體只能忠實地遵從。
儘管消息被封鎖,報道仍然使緊跟在發現之後開始的秘密挖掘項目浮出水面。一些歐洲國家公開抗議美國軍方的挖掘工作。
“如果美國軍方在底下造了什麼東西,那他們侵犯了全世界的南極財富,” Nicole Fontaine的助手,同時也是歐洲議會的法國主席說道。“如果沒有,那這個東西至少有12,000多年,與覆蓋南極洲的冰層一樣久遠。
歐洲和法國的人都以為美國軍方在挖什麼巨大的寶藏,以為美方在南極洲發現的古建築和裝置是有什麼隱藏的東西,其實美方在南極發現的是尋找時空隧道的裝置,雖然已經過去一千多年了,但是這些裝置卻是非常的先進,具體的科學家正在研究中。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君 來源:科技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