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9/4

北極降溫機制不再 氣溫創2000年來新高

更新日期:2009/09/04 14:20 陳 蓉

(法新社芝加哥3日電) 今天刊出的研究顯示,北極突如其來的暖化,已改變了約8000年前開始的降溫趨勢,解釋了海平面升高及氣候變遷等威脅。

20世紀初,北極降溫的週期依舊持續,不過氣溫開始升高。

研究人員以10年為1期,列出過去2000年來北極氣溫,結果顯示,西元2000年的夏季氣溫,較預測高出約攝氏1.4度。

研究顯示,過去50年內,北極有40年的氣溫為史上最高。

研究共同執筆人科羅拉多州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的施奈德(David Schneider)說:「這項研究提供我們一項長期紀錄,顯示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如何破壞北極自然氣候。」

他說:「這項研究結果尤其重要,因為北極可能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地區,面臨更劇烈的氣候變遷衝擊。」

之前研究僅調查北極過去400年來氣溫。(譯者:中央社陳蓉)

氣候變遷見微知著 全球暖化效應北極顯現

更新日期:2009/09/04 21:51

(路透華盛頓3日電)促使氣候暖化的溫室氣體排放,使北極在過去10年出現至少2000年以來的最高溫,改變了一項原本應該再持續4000年的自然降溫趨勢。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今天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報告,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氣體,打破了一個歷時2萬1000年的週期。這個週期與地球繞行太陽軌道的緩慢變化有關。

  研究報告共同作者施奈德(David Schneider)接受電話訪問時表示:「我認為這項研究真正突顯出北極對氣候變遷的敏感度,而北極的確是首先察覺全球氣候機制發生變化的地方,並能預見地球其餘各處將會或可能隨之而來的改變。」

  施奈德也是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ational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的科學家。

  北極溫度大約在7000年前開始降低,而北極氣溫在16世紀至19世紀中期的「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降至最低點,結束的時間點與工業革命起始吻合。

   北極冷卻趨勢是地球軌道特有的擺動所引起,這個擺動使北極在北半球夏天時逐漸偏離太陽。北亞利桑那大學(North Arizona University)的考夫曼(Darrell Kaufmann)說,現在在北極的夏天,太陽跟地球的距離比2000年前多了約100萬公里。

  在2萬1000年週期循環的運轉之下,這項冷卻趨勢理應在20和21世紀之後延續下去。但最新研究證實這個趨勢將無法維持下去。

  來自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研究共同作者奧托-布里斯納(Bette Otto-Bliesner)聲明表示:「若人類製造的溫室氣體沒有增加,北極上世紀的夏溫應該會逐漸變低。」

  北極所發生之事,會影響到其他地方,因為它是世界最大的氣候製造機,有時稱為地球的冷氣機。當北極海冰在夏天融化,便露出深色的海水,它會吸收陽光而不再反射,加劇暖化效應。

  北極暖化也影響大陸冰河,若大陸冰河融化,將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而北極暖化也可能使永久凍土層融化,釋放沼氣到大氣中。中央社(翻譯) 

冰快化了! 北極溫度2千年來最高

更新日期:2009/09/04 22:37 劉芳卿 卓凝香

最新一期出刊的美國「科學」雜誌,有一項最新調查報告,北極的溫度,已經創下近2000年來的新高溫,報告指出,過去2千年來,北極的溫度是越來越冷,一直到最近1百年,情況突然逆轉,北極溫度越變越高,冰河正以異常速度不斷消失,NHK最近到北極走了一趟,發現冰層斷裂的情況,的確相當嚴重。

日本NHK採訪隊伍,來到離北極中心點僅1千公里的地方。NHK記者:「這裡是北極圈的史瓦巴特群島,島上冰河溶化後,流入海中,就像大家現在所看到的,海面到處是浮冰。」

根據島上的科學家觀察,暖化導致北極圈每少150萬立方公里冰河溶化,處處可見的冰河裂痕,隱藏崩塌危機。研究學者:「我們現在所造訪的這個海灣,20年前並沒有海峽,我們看到更多溶化了。」

北極圈的溫度,在近1百年已異常速度升溫,此刻的北極溫度,創下2千年來的新高溫,嚴重威脅到這裡的生態和海洋生物,氣候變暖,海面也隨之上升,在這裡處處可以看到,冰山冰河的裂痕,隨時有崩塌危機。

而北極圈地面上的冰層,也越來越薄,前往北極圈了解暖化研究報告的聯合國秘書長,也憂心忡忡。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這是個警訊,我們要阻止這個全球的趨勢。」

可以看到白色的部分,代表1980年,北極圈所覆蓋的冰河,但是這張2007年的圖表,顯示冰河急速消失,粉紅色代表消失的部分,不到30年就溶化了將近一半。

北極圈急速升溫,如果再不想解決之道,預料到2030年,北極的冰河恐怕從此消失,屆時,整個地球將出現大浩劫。

草原沙漠化 肯亞、內蒙「乾」苦

更新日期:2009/09/05 03:30 黃麗如/專題報導

中國時報【黃麗如/專題報導】

前言:夏天,本是水草豐美的季節。東非數百萬動物從坦尚尼亞走到肯亞草原覓食,蒙古牧民本應開心慶祝草豐水美,但如今草原已變了調,地球暖化聯合國對肯亞的生態環境發出警告,內蒙草原的沙漠化更讓牧民無草可牧。 本報記者特別參與地球上兩場重要的草原盛會,一是東非動物大遷徙、二是蒙古人的那達慕賽會,目睹「地球發燒,知名草原恐將消失」的人類重大警訊與國際搶救努力,提供關心生態的國人共同省思。

每年七月到十月,上百萬隻牛羚、斑馬,從坦尚尼亞一路走到肯亞的馬賽馬拉大草原覓食。這地球上最大規模的哺乳類遷徙活動恐成絕響,因為馬賽馬拉的草原一年比一年乾枯、草原面積一再縮小。肯亞生態專家甚至大膽預估,若水源問題不解決,在馬賽馬拉一帶生活的代表性部族馬賽人恐在四十年內消失。

馬賽人恐會在四十年內絕跡

今 年馬賽馬拉最重要的水源馬拉河嚴重乾枯,過去盛夏會看到牛羚躍河大遷徙的驚心動魄場面已經不再,只能看到牛羚、斑馬像洗腳一樣走過河床。這十年來,每到遷 徙季節都會來馬賽馬拉十次以上的司機史蒂夫說:「馬拉河的源頭茂山(Mau Mountain)無法涵養水份,已經成了枯山。一旦馬拉河水源斷絕,影響的還包括坦尚尼亞的賽倫蓋提(Seregeti)大草原,想要看到那麼多動物越 來越難。」

不只馬賽馬拉保護區生態告急,位在肯亞北半球的薩布魯(Samburu)向來以特有品種的長頸鹿、斑馬聞名,動物狀況非常豐富,今年也為乾旱所苦。根據野生動物局統計,今年六月在薩布魯死了三十七頭大象,多半因極度乾旱缺少食物而亡。

記 者八月上旬走訪薩布魯時,國家公園內原本的河流竟已經成了塵土飛揚的河床,只見一群象群以象牙用力的敲擊河床,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掘水。常年辦理深度動物之 旅的「Run Wild」旅行社總經理提塔斯(Isaac Titus)說:「大象掘水是很反常的現象,至少在薩布魯很少見到!」象群掘出一小攤的地下水,鄰近的斑馬、飛羚紛紛到小水塘旁喝水,旱象讓動物不知道下 一攤水塘在何處。

科爾沁不再風吹草低見牛羊

無獨有偶,今年中國大陸北方也在鬧乾旱,原本草原肥美的內蒙古遭受無雨之苦。住在內蒙通遼市甘旗卡的白少軍說:「已經四十幾天沒下雨,農地的作物都快乾枯,今年的冬天不曉得要怎麼儲存糧食!」

通遼市周邊的科爾沁「草原」已經成了一個傳奇,現在當地人都稱這裡是科爾沁沙漠區。牧民韓雨說:「三、四十年前這裡真的是及膝的草原,一般人對蒙古『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想像就是這裡啊!」

暖化再加上過度放牧,讓這片離東北很近的草原一年比一年縮小,現在已經變成一片細沙,牧民的牲畜沒地方吃草,只好一一改行,幾千年來的遊牧民族,恐也成為傳說。日本遊客福田先生戲稱:「這是離日本最近的沙漠區。」草原的沙漠化讓沙塵暴的問題一年比一年嚴重,不只把北京變成沙城,還會殃及日本、台灣。

暖化威脅物種又一例 美加白楊樹大片枯死

更新日期:2009/09/05 02:29

(路透愛達荷州薩爾門4日電)全球暖化的破壞力逐漸蔓延之際,美國西部昔日的秋天美景也日益失色,而岌岌可危的還不僅止於如詩如畫的風景。

科羅拉多州(Colorado)著名滑雪場以有著白樹幹、金黃葉的白楊樹(aspen)命名。但洛磯山區(Rocky Mountain)的白楊樹卻莫名地相繼枯萎而死,部分林業專家員認為元兇就是氣候變遷。

這場災難發生的同時,也出現甲蟲暴增現象,破壞美國、加拿大西部好幾百萬英畝的松樹和雲杉木林。暖冬被認為與此相關,因為寒冬的低溫會讓昆蟲死亡。

最近的乾旱及其他全球暖化引發的現象,被視為「白楊樹驟減」的可能因素,這令人十分難過,因為整片森林會迅速遭破壞。

服務於美國農業部林務署(U.S.Forest Service)、森林病理學家沃洛(Jim Worrall)指出:「假設氣候預測都是真的,那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每到秋天遊客總會湧進科羅拉多州的阿斯本(Aspen)欣賞白楊樹轉黃的桃形葉,滑雪客則接著在冬季造訪。白楊樹日漸減少,恐怕會給阿斯本這類小山城的觀光帶來麻煩。中央社(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