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13

快要沒有鮪魚了

工商時報【鍾志恒】

■環保團體警告,有些種類的鮪魚因濫捕以致數量銳減,挽救牠們的時日無多,呼籲日本帶頭減少捕撈。

■Time is running out to save some species of tuna from overfishing, environmental groups warned, calling for Japan to take the lead in reducing the global catch.

9月初,環太平洋國家接受日本建議,把2014年捕撈未成年黑鮪魚的數量,由2002年到2004年漁獲量的年平均值縮減至少15%。因為日本已經意識到,目前在日本海域附近能捕撈黑鮪魚數量,已經下降至警戒的低水準。環保團體也警告,挽救太平洋鮪魚的時日無多。

黑鮪魚數量銳減的元凶是過度捕撈,尤其是尚未到產卵年齡的幼魚被大量捕撈,嚴重破壞黑鮪魚生態而無法延續生命。

去年漁獲量銳減60%
許多專家與環保團體都強調,須以嚴格捕漁配額,才能保護黑鮪魚的族群存活。

商業性過度捕撈黑鮪幼魚,讓去年黑鮪魚的漁獲量僅5,500公噸,較2011年銳減達60%。

在北太平洋(包括日本海域)有生育能力的黑鮪魚數量,自1990年代中以來即持續下降,科學家評估目前已下降至歷史新低。

過度捕撈的後遺症已反映在魚市交易上。過去在日本海常捕撈到的黑鮪魚,通常重量逾100公斤。
今年夏季,在魚市最常見的是3歲大的幼魚,重量僅20公斤出頭。這些幼魚難以吸引來自東京築地市場的買家,只能以低價出售。

目前在北太平洋捕撈到的黑鮪魚,逾90%為3歲以下的幼魚。因此,北太平洋鮪魚國際科學委員會(ISC)在夏季時呼籲,縮減捕撈黑鮪幼魚的限額,並警告過度捕撈會加快滅絕黑鮪魚群。

日本農林水產省的水產廳副廳長宮原正典說:「我們無法再找到足夠的黑鮪幼魚供我們食用。商業漁民和消費者都必須節制。」

野生黑鮪幼魚常被用來商業性養殖。若過度捕撈,未來也難以在海洋上找到幼魚來養殖。雖然日本早已有養殖技術,但仍無法大量人工繁殖。

日本政府早在2010年秋季,就定出新的以圍網捕撈黑鮪幼魚的限額,較2007年到2009年之的舊限額少30%。可是措施仍沒有顯著效果。

因此,包括日本、南韓、台灣和美國等9國,參加中西太平洋高度洄游魚類養護與管理委會員(WCPFC),9月初於日本福岡市舉行小組委員會時,水產廳就建議WCPFC從明年開始縮小新限額數量,較舊的減少15%。

將嚴格控制捕撈限額
除了南韓,已獲得其他8國支持。只要南韓最後同意,WCPFC將在12月制定新措施。

外界預期水產廳將會根據ISC的評估,從2015年開始再進一步嚴加監督,讓所有捕撈方式都受此規範,並對成長完全的黑鮪魚做捕撈限額,尤其在產卵季節更要嚴加執行。

專家認為日本的建議沒多大意義。雖然其提議明年日本捕撈黑鮪幼魚限額縮小至6,800公噸,但日本過去3年平均每年捕撈6,149公噸,因此沒有實際作用。

日本強調,重點在於宣示其保育的承諾。水產廳將會針對捕撈幼魚作養殖之用的漁民實施批審制度。

除了黑鮪魚,綠色和平組織8月底在東京呼籲,同樣生存在太平洋的大目鮪(大目串仔)和黃鰭鮪(串仔),都因過度捕撈而面臨生存危機,敦促各捕魚國能聯手減少捕撈,因為能挽救鮪魚的時間已不多。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研究員山內愛子說,大家都希望日本能落實其倡議,這樣才能讓大目鮪和黃鰭鮪等各種鮪魚都能夠受到保護。

卓伯源:環保新好生活 從吃開始

  • 2013-08-29 01:52
  • 中國時報
  • 【吳敏菁/彰化報導】

     新飲食運動以「吃在地、選當季、不浪費」角度來重新看待我們的飲食習慣,彰化縣政府舉辦「新飲食運動」論壇,邀請中國時報社長王美玉、世界冠軍麵包師吳寶春、作家焦桐和彰化縣長卓伯源對談,從餐桌到產地,為飲食注入了對土地和人與人之間的關懷。

     為改善世界盡分力
     王美玉表示,吃不只在溫飽肚子,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培養好的飲食對於營養、環境也都有益處,從便當、餐桌上,也能為改善世界盡分力,吳寶春 烘焙麵包,就不忘呈現在地食材,拉拔小農,焦桐也透過好筆,提升了飲食的心靈層次,縣長卓伯源則結合了學校、機關來帶動,都讓人看到新的希望。

     卓伯源說,要推環保新好生活,其實就從吃來開始,彰化是農業大縣,葡萄、紅龍果、土雞蛋等產量都是全台第一,在地食材多樣而豐富,鼓舞縣民多吃在地,不僅能嘗到食物最新鮮美味,也支持在地農業,還能更健康,減低食物的碳旅程。

     無肉日培養慈悲心  響應吃在地,卓伯源說,縣府從學校著手,全面推動免費營養午餐,從食材的控管,讓孩子吃到更多天然的健康食品,並打破校園內貧富歧視,接著又提倡週一無肉日,培養孩子們的慈悲心。

     行銷原味活化農地
     在推動新飲食運動中,卓伯源說很感動,一些企業也看到了台灣休耕地越來越多,投入認養契作,並支持栽培過程使用有機肥料,還將在地美味行銷出去,讓農地再活了起來。

     成長屏東鄉下的吳寶春也說,台灣糧食自給率才3成多,但休耕地卻越來越多了,讓人相當惋惜,雖從事烘焙麵包,還是堅持到處探訪,希望發掘 更多的在地好食材,他看了不少農民還懷著最純樸的心,像屏東一對好夫妻堅持有機栽培,總預留一畦田給鳥兒、生物,好很像傻,但生產農作卻特別的好吃。

     放慢步調嘗嘗美味
     焦桐也說,一味追求速度、效率,往往忽略了生命最美的風景,飲食也是,不妨放慢一下生活的步調。

     花開有最美的時候,食物亦然,選擇當令食物,不要添加人工,就能嘗到食物最美的一面,他形容「美好的食物,總是真情流露」等待我們也以真心去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