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4/25

研究:氣候變遷攪亂嗅覺 北極熊恐餓肚子

建立於 2017/04/19
本報2017年4月19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隨著北極快速暖化,北極熊用來狩獵海豹的海冰越來越少,甚至棕熊也開始往北極熊的地盤移動、搶食。電路板等化學污染物質,更會使北極熊的陰莖骨變得脆弱,影響族群延續。

然而根據英國獨立報報導,最新的研究顯示,氣候變遷還透過其他方式影響北極熊的狩獵能力。發表於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的新研究證實,北極熊高度依賴嗅覺覓食,但氣候變遷會使風速變快,提高北極熊偵測氣味的難度。


拍攝者:Gerard Van der Leun。
北極熊是全世界最大的掠食動物,但也是最受氣候變遷影響的物種之一。
圖片來源:Gerard Van der Leun。(CC BY-NC-ND 2.0)
研究原先是在調查北極熊如何尋找牠們的主要獵物環斑海豹。研究人員追蹤加拿大哈德遜灣的123頭成年北極熊長達11年,並比對北極熊的行進路線與風向,發現牠們會垂直於風向前進,盡可能從空氣中偵測獵物。

艾伯塔大學研究人員托古諾夫(Ron Togunov)說,「掠食者靠空氣中的氣味分子尋找獵物,而行進路線與風向之間的關係決定是否能成功找到獵物。行進方向與風向垂直搜尋的範圍最大。」

研究共同作者、艾伯塔大學學者迪羅徹(Andrew Derocher)說:「北極熊最常在風速慢的時候以這種方法搜尋獵物,因為比較容易定位。夜間視線不佳、北極熊更加依賴嗅覺狩獵時,也是用這樣的方法。」

但托古諾夫(Ron Togunov)指出,北極暖化將讓風速變快,可能讓嗅覺搜尋更困難。必須深入瞭解氣候變遷如何影響北極熊狩獵成功的關鍵因素。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保育小組北極熊計畫經理道尼(Rod Downie)說:「北極正在融化。北極熊正走在命運的十字路口,前途未卜。到了2050年,北極熊數量可能減少1/3,牠們最大的威脅是氣候變遷。海冰棲地減少還會影響數千種其他依賴海冰生存的物種。」

「我們必須立即實踐巴黎氣候公約、減少碳排放和導入乾淨能源來解決氣候變遷問題。」道尼說。

2017/4/23

美國人近十年減少20%肉類消費

【2017/04/24 文:suiis編輯部
減少肉類飲食絕對是未來趨勢!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發布的一份新報告顯示,美國人在2004年至2015年期間降低肉類消耗量,減少10%的碳足跡!

NRDC報告指出,2004年至2015年肉類的消費下降19%,等於減少2.71億噸氣候變化污染,相當於每年5700萬汽車的廢氣排放量,而「牛肉」是減少項目最多的肉類。NRDC透露,生產1公斤(約2磅)的牛肉的產量為26公斤(超過57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該報告檢查的197種食品的最高記錄,也佔2014年總飲食相關人口平均氣候暖化污染的34%。


報告敘述,「隨著氣候變化的威脅越來越大,關於畜牧業排放導致的全球暖化污染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同時,美國人也減少牛奶、豬肉、貝類等食物消耗。

2009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也發布類似報告,發現畜牧農業必須為更多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負起責任,在四種確定的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和氟化氣體排放量與畜牧業直接相關。飼養牛、水牛、綿羊、山羊會生產大量的CH4(甲烷),畜牧業是排放甲烷的主要來源。

https://www.suiis.com/media/NewsArticle.asp?no=1218

2017/4/21

矽谷研發5年 入口!肉味素漢堡口感真

2017/04/21 20:36
愛吃漢堡的美國現在出現一款強調健康、環保的素漢堡,叫做Impossible Burger,因為它吃起來就跟真正的牛肉堡沒有兩樣,連熱量也接近,但裡面完全不含肉,都是用植物類原料,這是矽谷科學家花了5年時間研發出的素漢堡,但消費目標群不是素食者,而是愛吃肉的肉食者,標榜健康、美味,成功擄獲不少饕客的心。



漢堡大口大口吃下去,但其實吃下肚的不是肉,而是美國科技重鎮矽谷的新智慧結晶,這個漢堡完全不含肉,但吃起來就是牛肉堡的味道。

消費者:「我很愛,我完全無法分辨跟真肉有什麼不同,我就是為不可能漢堡而來。」

2個小漢堡加上配菜要價約台幣500元,不便宜,但激似牛肉還帶點血,讓這款素漢堡在饕客間迅速走紅。

店長:「我們一個禮拜可以賣出250個,感覺這就是未來食物。」

不可能的漢堡是矽谷創投企業不可能食品第一項成品,150名員工當中3分之2是科學家,素漢堡的肉餅使用小麥、馬鈴薯蛋白質,再用蒟蒻膠和椰子油,所有原料都來自植物,跟一般素漢堡或許雷同,但讓它吃起來像肉的神秘配方是這個叫豆科血紅素的深紅色液體。

參觀民眾:「吃起來鹹鹹的有金屬味,你可以吃出鐵味。」

這些矽谷科學家花了5年的時間從食物分子徹底分析肉到底是什麼,結果發現牛肉獨特的風味來自肌肉組織裡的血基質,研究人員成功從大豆中找到進行基改,開發出終極的替代肉,如今愛吃肉的美國人也越來越注重養生,讓替代肉市場逐漸擴大,估計到了2022年,全球替代肉市場將超過台幣1700億。

不可能食品執行長派崔克布朗:「我們積極發展拓展國際市場的策略,日本當然是我們感興趣的地方之一。」

創辦人派崔克布朗是前史丹佛大學生化教授,2011年創業,從一個簡單的問題出發,「為什麼肉吃起來像肉」,但他同時也憂心肉食對地球的影響。

不可能食品執行長派崔克布朗:「今天我們生產肉和起司的方式是完全無法永久持續,且為環境帶來毀滅性惡果,很多科學家和醫生認為吃下去不健康。」

根據聯合國統計,畜牧業用掉地球30%用地,製造出全球18%的溫室氣體,每磅牛肉用掉近1800加侖的水,不可能漢堡則比牛肉堡少用95%的地、74%的水,碳排量也少87%,而這家創投公司的幕後金主也大有來頭,包括Google創投和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已經投資1.82億美金,相當台幣55億,不可能漢堡推出後,跟紐約、舊金山、洛杉磯多家高檔餐廳合作,包括紐約韓裔名廚大衛張的桃福,讓這款鎖定一般饕客的素漢堡人氣席捲美國東西岸。」

桃福行政主廚魯道夫克爾:「我們選用不可能的肉,因為它跟豬絞肉、牛絞肉有相同的味道,用幾乎相同的手法就能複製原有味道,然後口感幾乎一樣。」

現在紐約標榜有機漢堡,有43家連鎖店的Bareburger也決定提供不可能的漢堡,但一個要美金13元95,在桃福一個也要12美元,相當台幣3、4百,價格偏貴。」

但創辦人說要化不可能為可能,健康但美味不打折,對地球也友善。

不可能食品執行長派崔克布朗:「我們將用地球衛星照片來衡量我們的成功,地球30%的土地都用在畜牧業,希望20年後,但願少於20年,當我們看著GoogleEarth會看到一個不同的地球。」

http://news.tvbs.com.tw/world/722108

吃肉成環境殺手,研究:牲畜飼養污染相當汽車廢氣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7 年 04 月 20 日 9:52 | 分類 生態保育 


肉類佔全球熱量攝取量的 17%,但肉類飼養過程需要不成比例的水和飼料,且與其他任何單一目的相比,放牧動物需要更多土地,總體而言牲畜飼養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 8% 至 18%,與全球汽車廢氣排放一樣多。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報導指出,反芻動物牲畜如牛和羊的胃含有能夠消化堅韌、富含纖維素的植物的細菌,但在消化過程中會排放大量的氣體,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估計,世界上馴化的反芻動物每年釋放 1 億噸甲烷,甲烷是一種比二氧化碳強 25 倍的溫室氣體。

近年來針對肉類的環境污染研究已經有很多,2013 年發表在國家科學院院刊上一項研究調查不同動物每公斤蛋白質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結果雞的每公斤蛋白質排放 3.7 公斤溫室氣體,是最環保的肉類,豬肉為 24 公斤,牛肉高達 1 千公斤。

由於豬與雞的養殖工廠效率比較高,因此飼養過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較低。英國智囊團 Chatham House 報告也指出,全球作物提供動物飼料的佔比越來越大,也會影響糧食價格。
美國國家科學院使用電腦模型計算到 2050 年的低肉類和非肉類飲食的益處,低肉類飲食包括一天吃 5 份水果和蔬菜,少於 50g 的糖,43g 的紅肉,總能量為 2,200-2,300 卡路里,還分析素食和純素的非肉類飲食,研究認為若人類轉向適度的肉類飲食,到 2050 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只會增加 7%,若維持現狀,預計成長 51%。

研究人員認為,普遍轉向素食主義可能會減少將近三分之二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且少吃肉類對健康也有幫助,報導指出,過多的紅肉,特別是加工的紅肉,可能會增加心臟病和某些癌症的風險。

研究發現,如果肉類在世界各地適度消費,未來 30 年可以避免超過 500 萬人死亡,如果蔬菜吃得更多,可以節省 700 多萬元,估計 8 萬人將受益。

然而,政府不會管民眾吃不吃肉,且現在世界上還有數百萬人處於營養不良狀態,因此任何反對動物蛋白的運動目的並不容易達成,聯合國報告指出目前有 7.95 億人處於營養不良狀態。報導指出,發展中國家人民富裕之後,會增加吃紅肉的量,估計到 2050 年,全球肉類消費量將會成長 75% 以上。

然而畜牧業大國紐西蘭的研究則認為,若牧場管理得當,有選擇地養殖生物,並改變食用餵食方式以及飼料種類,比如以油菜與甜菜取代青草與三葉草,也可以減少約四分之一的甲烷排放量。
(首圖來源:Flickr/Brian Evans CC BY 2.0)

http://technews.tw/2017/04/20/eating-meat-disrupt-environment/

2017/4/14

超越線性時空的回溯療法:平行實相的啟示和療癒 Beyond Past Lives: What parallel realities can teach us about relationships, healing and transformation

    作者: 米拉‧凱利  
  • 原文作者:Mira Kelley
  • 譯者:駱香潔
  • 出版社:宇宙花園  
  • 出版日期:2016/03/3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9196512
  • 叢書系列:宇宙花園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回溯治療師米拉.凱利在本書分享改變人生的催眠療程。她在這些療程所獲的領悟能幫助你發揮內在最大的潛能;你會知道如何隨時與高我連結而得到指引、瞭解為何寬恕如此重要,以及宇宙如何無條件的支持你和愛你。

本書特色

  本書的案例將會幫助你轉變信念、療癒自己,同時你也將學到超靈、平行人生、時間、業、命運與自由意志的本質,以及你的每一個選擇都會創造全新的實相。

名人推薦

  
「在米拉抵達的一個小時內,我體驗了一段令人著迷的催眠時光旅行。」──韋恩.戴爾博士(美國知名的心靈導師和作家,曾被選為世界百大最具精神影響力的人物)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米拉‧凱利 Mira Kelley


  米拉.凱利在保加利亞長大,十三歲的時候體驗了強烈的前世回溯。懷抱著勇氣與信任,米拉遵循直覺到美國念大學。法學院畢業後,米拉在紐約市的一家大型事務所擔任公司法與證券律師。一場折磨的病痛讓她再次發現前世回溯能夠立即療癒情緒與身體。現在她也用相同的方式幫助人們轉變人生。米拉的療程故事收錄在韋恩.戴爾博士的著作《夢想的顯化藝術》與布萊恩.魏斯醫師的著作《奇蹟,正在發生》,也曾登上名主持人歐普拉的網站Oprah.com。
 

目錄

前言                 韋恩.戴爾
作者序
第一章  探索前世有助療癒今生
第二章  同步進行的人生
第三章  每個選擇都會創造一個新實相
第四章  與高我對話
第五章  萬事萬物均會映現你
第六章  寬恕自己與他人
第七章  你可以操縱時間
第八章  你可以療癒自己的身體
第九章  你有愛自己的權利
第十章  信任自己,跟隨你的熱情
後記    輝煌的擴展人生
附錄A   前世回溯指引
附錄B   關於前世回溯的常見問題
其他資源
謝辭
 

作者序

  我十三歲的時候第一次為自己回溯前世。當時我剛看完布萊恩.魏斯的《生命輪迴的前世療法》(Through Time Into Healing),他的客戶看到自己的前世也碰到跟現在一樣的挑戰之後,居然就能解決眼前複雜的問題;我對此深感著迷。在這之前我對輪迴轉世沒有任何想法,因為我成長於共產時代的保加利亞,童年時從未接觸過宗教與心靈方面的主題。不過,這本書潛藏的可能性引發我的好奇,所以我按照書中的指示自己嘗試前世回溯。在第一次回溯的前世裡,我是二次大戰期間的蘇聯間諜。這一次的回溯經驗既逼真又感動,深深影響了處於人格建構期的我。

  接下來我的生活跟一般的孩子差不多。後來上了大學,畢業後去讀法學院,然後在紐約市做律師的工作,直到前世回溯再度走入我的生命。當時疼痛折磨了我一年多,我諮詢過許多專業醫療人士還是不見起色,這時我突然想起小時候試過的前世回溯。走投無路的我打電話給一位當地的治療師,短短兩次療程疼痛就自動消失了。而且是永遠消失。

  那時候我逢人就分享這個故事與前世回溯不可思議的潛力。研究前世回溯變成我熱愛的嗜好。我開始去聽演講,閱讀每一本跟前世回溯與輪迴轉世有關的書。我把自己的心得告訴朋友。我知道前世回溯真的有用,所以我對每一個問題的建議都一樣:「透過回溯療程來治癒。」我幫每位願意嘗試的親友進行回溯,當然最常接受這項服務的人就是我的另一半。

  我從未接受過回溯催眠的正式訓練,但是這不重要;我做這件事輕鬆又自在,宛如與生俱來的能力。可是對當時的我來說,去上課似乎是合理的下一步,所以我向這個領域最卓越與重要的催眠師學習:布萊恩.魏斯醫師與朵洛莉絲.侃南(Dolores Cannon)。後來我開始執業,利用週末為客戶催眠。轉捩點發生在一次幫韋恩.戴爾博士進行回溯的機會。那次經驗為我開啟了新的契機,我因此能夠全職幫助他人透過體驗前世來改善今生。

  當我催眠客戶的時候,他們的轉變就直接發生在我眼前。催眠療程結束後,他們的人生再也不會相同,這帶給我無比的成就感與滿足感。但這份工作最有趣的地方,是我因此能透過客戶更加了解生命。藉由客戶的探索,我得到了最棒的心靈領悟,我渴望把這些心得分享出去,因此提筆寫了這本書。許多我早就聽過卻尚未內化的事,現在我對它們有了更深入的瞭解;此外我也從中發現以前從未知曉的真相。我用這種方式扮演一個真正的探險家,深入探索未知的意識疆界。

2017/4/13

立院三讀吃貓狗要罰 網友:牛豬不罰嗎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11日電)立法院三讀通過動保法,吃犬貓最高罰25萬元,引發網友質疑,「吃牛豬不用罰嗎?」,動保團體回應,「不能這樣講」,這次修法補漏洞,表示社會在進步,少吃肉可減少動物痛苦。

立法院院會今天三讀修正通過動物保護法部分條文,將禁吃貓、狗肉入法,條文明定,販賣、購買、食用或持有犬、貓的屠體,內臟或含有其成分的食品,可處新台幣5萬元以上25萬元以下的罰鍰,並得公布其姓名、照片及違法事實。

網路立即出現不同看法,包含「吃狗肉比違反勞基法還嚴重呢」、「不太好理解吃狗貓怎麼會入法」、「我想ㄘ兔兔啦」、「吃牛吃豬不用罰嗎?」等話語。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表示,「有人說現在人也在吃豬肉、牛肉,但是不能這樣講」。

她進一步說明,今天立法院通過的修法內容,對比過去禁止宰殺犬貓,沒有明確說明吃犬貓有沒有罪,修法明訂罰則是「補漏洞」,表示整體社會在進步。

她並說,事實上少吃一種肉食,就可以減少一種動物受苦,而犬貓是目前人類最有感若被宰吃,會承受痛苦的動物;今天的修法通過,可以讓更多人去理解其他動物也可能承受的痛苦;減少吃肉,甚至不吃,是可以減少動物,包含豬牛羊等經濟動物受苦。

http://www.cna.com.tw/news/afe/201704110201-1.aspx

2017/4/12

于靈性角度研究飲酒對健康的負面影響




注意:想瞭解這則文章,請熟悉什麽是根據微妙知識作畫?”

本文使用了一些專有名詞,及特殊概念,詳情可以參考文章『根據微妙知識所作的素描』
本文利用微妙素描解釋酒精所吸引和散播的微妙頻率。這是聖人優雅瓦利女士,利用其卓越第六感所做的素描。這幅圖畫在完成後通過聖恩阿塔瓦樂 鑒證,其準確性高達80%。


以下是從靈性角度來探討酒精的影響:
邪氣:負能量主要的武器是邪氣。邪氣可以控制地球上任何人或事。控制程度就靠負能量的力量而定。
  • 吸引邪氣:酒是帶塔嘛哇咋頻率飲料。因此,酒精減少飲用者的聖泛頻率,並增加其塔嘛頻率。如上圖第三點顯示,酒精也吸引邪氣。無形的邪氣會遮蓋人的心智,讓他更容易被鬼邪攻擊。
  • 更易受鬼邪騷擾:飲酒讓人失去心智,鬼邪很容易利用這個內虛來進入我們的意識。就算只是應酬式來喝一杯啤酒,就已足夠減少其聖泛頻率,增加塔嘛頻率,讓人更易被鬼邪攻擊。
  • 易被附體:當一個人喜歡喝酒,如此愛好將會被有著同樣傾向的鬼邪或祖先(冤情債主)利用,向其附體。一旦鬼邪附體 了,其對酒精的喜愛將更爲增加。如此,鬼邪就更容易控制其人,利用其肉身滿足它喝酒的欲望。
  • 酗酒對家庭的影響:當鬼邪附體于某人時,它們能利用奪來的肉身滿足其情欲。酗酒對家庭,朋友,社會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暴力事件通常都是附體鬼邪暗裏提升了其人暴力的人格缺陷。當人們頻常地使用酒精,他們被附體的機率亦隨之增加。
  • 葡萄酒的靈性評價:靈性角度來看,葡萄酒和其他酒精沒有兩樣。葡萄酒比威士卡或伏特加稍微少含塔嘛組織。
  • 事先解決問題: 未克服酒癮就過世的人死後還是會想喝酒的。分別只是沒有肉身就不能如其所願來滿足其酒欲。正因爲此,他設法附體在人的身上,奪得肉體,滿足其飲酒的欲望。如此就變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所以大家必須離欲,避免死後被欲望所控制。
  • 克服酒癮的方法:通過靈性研究,我們發現40%酒癮背後都有著靈性根源。如果某個問題的根源是來自靈性層面,那麽靈性治療法才是最有效的解決辦法。于文章裏,「有關癮的靈性研究」,我們提供了一個簡單的「三步療程」,通過靈性治療,安全的方法克服對酒癮,煙癮,毒癮等等。
通過生物反饋儀器材DDRFAO, 靈性科學研究基金會研究酒精和果汁對人體的困搭理你脈輪的影響。我們研究了兩種飲料i.e.酒(威士卡)和果汁(橙汁)對被附體及沒有被附體的人的影響。參加研究的亦包括修行者和非修行者。
以下是靈性科學研究基金會通過DDFAO對酒的靈性研究。


小麥完全真相:歐美千萬人甩開糖尿病、心臟病、肥胖、氣喘、皮膚過敏的去小麥飲食法 Wheat Belly: Lose the Wheat, Lose the Weight, and Find Your Path Back to Health

內容簡介

《紐約時報》暢銷書 TOP 1
Amazon.com身心健康排行榜 TOP 1
Amazon超過2,500位讀者書評、★★★★★ 好評推薦
《時代》雜誌、《紐約時報》、CBS、福斯新聞頻道、
《洛杉磯時報》、《芝加哥論壇報》等各大媒體專題報導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驗-
  常常吃完飯後昏昏沈沈,難道只是吃太飽?
  為什麼吃全麥麵包、努力運動,體重還是步步高升?
  莫名的皮膚起疹、胃食道逆流問題,為什麼三不五時無預警的出現?

  這一切都極有可能跟小麥有關!

  美國預防性心血管醫師威廉‧戴維斯(William Davis, MD)彙整幾十年的研究發現,原來全球最受歡迎的穀物小麥,竟然也是最具破壞力的膳食成分!詳盡剖析現代小麥如何影響你我的健康!

  飲食西化,除了乳製品,小麥也是台灣人主要的過敏來源!

  經過幾十年的雜交、配種、基因改造,食品加工業者能夠以最低成本生產更大量、更不怕乾旱的小麥,方便做成各種食品。但是現代小麥的結構卻因此被完全改變, 包含更多麩質蛋白質、營養價值幾乎蕩然無存。全麥麵包的GI值(升糖指數)甚至比白麵包跟蔗糖都高!

  除了讓我們在腹部、臀部累積出難看的小麥肚、大象腿,累積的脂肪也是體內發炎的溫床,更是跟快速老化、心臟病、糖尿病、關節炎、神經失調的成因都有關。

  戴維斯博士深入剖析食用現代小麥對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並分享30則戒斷小麥、改善健康的真實案例,他們採行去小麥的無麩質飲食後,也甩開:

   •5到20公斤的多餘脂肪
   •糖尿病、心臟病
   •胃食道逆流、大腸激躁症、破壞腸道的乳糜瀉。
   •氣喘、不明原因皮疹。
   •類風濕性關節炎。
   •多種神經失調症,甚至精神分裂症。

  戴維斯博士推動的去小麥飲食在歐美爆紅,根據報導,光是崇尚健康自然的加拿大就有超過九百萬人加入「去小麥飲食」的行列。

  無麩質飲食正流行!
  知名主持人歐普拉、大明星葛妮絲Ÿ.派特羅,
  從歐美開始,超過千萬人身體力行的健康新選擇!

  本書除了破解現代小麥對於身體各部分的影響,更幫助讀者積極改變,列舉生活中含小麥的各項食品,建議去小麥的健康飲食攻略,包括:
        •8個享受美味真食物的原則
        •7天健康飲食示範
        •28種美味健康食譜

  這不是減肥祕方,也不是醫療指南。但是根據數千人的親身實證,我們都還可以有更健康的飲食選擇,去除小麥,過更亮麗、更敏捷、思考更清晰的生活!

名人推薦

  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
  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 陳俊旭
  台大營養學博士 吳映蓉   -健康推薦


  「這本書是我所有推薦的書當中,議題最震撼的,也是最精彩的一本。請讀者先拋棄成見,靜下來好好讀完,尤其是喜歡吃小麥製品、又有健康困擾的人,非讀不可。」─美國自然醫學博士、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 陳俊旭

  「這本書啟發了我,在此呼籲大家,應該把『小麥的加工食品』盡量從正常的飲食中降低比例,主食的來源應回到老祖母時代的飲食型態,多以『原態』的食物為主,如糙米飯、烤地瓜、水煮玉米等。」─台大營養學博士 吳映蓉

  「我本身也是個過敏症患者……停止吃小麥製品之後,大約在兩、三天之內,所有不舒服的過敏症狀全部消失。」─聯安診所院長 鄭乃源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威廉‧戴維斯 醫學博士(William Davis, MD)


  戴維斯博士是一位心血管疾病預防學家,他推廣的無小麥飲食,不僅能夠預防心臟病,而且可以療癒已發生的症狀。他目前擔任線上疾病預防計畫「追蹤血管斑塊」(Track Your Plaque)的醫學主任,並且經常為全國性刊物與醫療健康網站撰文。

  已婚,育有3名子女,一家人居住在美國威斯康辛州的福克斯角(Fox Point),櫥櫃中絕對沒有貝果、瑪芬蛋糕之類的小麥食品。

譯者簡介

閻紀宇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長期從事跨領域翻譯與國際新聞報導工作。現為國風傳媒副總編輯,《讀者文摘》與《哈佛商業評論》譯者。

  重要譯作包括《Amazon.com 的祕密》、《中國即將崩潰》、《遮蔽的伊斯蘭》、《魔鬼詩篇》、《非理性的魅惑》、《揭密:透視賈伯斯驚奇的創新祕訣》、《紙醉金迷哈瓦那》、《別對我撒謊》、《SQ I-You共融的社會智能》、《強國論》、《決斷2秒間》、《價格戰爭》、《永不屈服》等書。
 

目錄

推薦序1 不吃小麥,會失去甚麼嗎?
推薦序2 拋棄成見了解小麥
推薦序3 西方飲食不該全盤接受

前言    你不知道的肥胖成因

第一部    現代小麥  不健康的全穀類
第一章    都是「健康」全穀類食物惹的禍
第二章    現代小麥  跟你想的不一樣
第三章    超級碳水化合物

第二部    現代小麥  健康的敵人
第四章    類嗎啡成分  讓人食慾大開
第五章    內臟脂肪  全年無休的發炎工廠
第六章    腸道真的受不了
第七章    血糖值跟著飆高
第八章    身體變酸  影響骨質、關節
第九章    血糖升高  老化更快
第十章    小型低密度蛋白質立子  增加心血管風險
第十一章    影響腦與神經
第十二章    惱人的皮膚問題

第三部    向小麥道別
第十三章    打造健康美味的無麥生活
結語    別用便利交換健康

附錄A    可能含小麥與麩質的產品
附錄B    28個去小麥的美味健康食譜
 

推薦序一  

不吃小麥,我一試成主顧
   

  讀完威廉‧戴維斯博士寫的這本書,個人認為堪稱是觀點相當大膽、獨特的一本書。書中有許多觀點與現代主流醫學意見相左,如果沒有相當的自信與道德勇氣,是無法提出這樣的看法。

  由於社會文明改變、氣候環境變遷,現代有許多疾病,其實是人類自己造成的。在某種程度上,現代醫學其實可謂是揚湯止沸──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本書也指出這樣的醫學盲點,呼籲社會大眾與醫學專業釜底抽薪,從根本源頭改善起,力求照護健康的基本需求,及減少疾病的發生。

    我本身也是個過敏症患者,主要的症狀出現在鼻部與皮膚,但不知道過敏原為何?以前在當學生時,冬天晚上熬夜念書,鼻涕直流個不停。我沒有體質性的過敏,吃海鮮不會過敏,對塵蟎也不會過敏──這兩項是台灣大多數民眾的過敏原。約莫在二○○五年,經過檢驗之後,發現我的過敏原主要是來自食物,尤其是小麥。然而,因為醫師的職業本能,在缺乏實證的支持下,也就不了了之。

    二〇〇九年,小犬到德國當交換學生一年。我們都知道,德國的麵包非常好吃、口感很紮實;德國啤酒舉世聞名、非常好喝,於是我就這樣拚命吃喝小麥製品三天。結果,某天晚上過敏嚴重發作,難過到睡不著。那時的症狀,其實跟感冒很像,只差沒有發燒,頭痛、喉嚨腫痛、打噴嚏樣樣來,那種打噴嚏是典型的過敏症狀,一次連打十個以上。

    起初,我懷疑自己是不是感冒了?但感冒會有傳染源,而我的太太及小姨子都沒有感冒。後來我想了一想,認為應該是小麥過敏症發作了,於是便停止吃小麥製品,改吃馬鈴薯泥等食物。這樣做之後,成效其實很快就出現,大約在兩、三天之內,所有不舒服的過敏症狀便全部消失。

    我沒有吃藥,而感冒也不會這麼快就好,所以證實這是一次嚴重的過敏發作。一般民眾可能會認為,寒冷是鼻子過敏的原因,但後來我繼續在德國等地旅遊,天氣冷得不得了,卻再也沒有發生打噴嚏、流鼻涕等不適症狀。這代表了寒冬只是誘發過敏症狀的因素,而不是真正的過敏原。

    台灣的過敏人口比例逐年提高,聯安診所曾在民國九十四、五年,連續兩年針對一一八〇人做慢性食物過敏原檢測調查,這群人男女皆有,年齡分布從五到七十歲。結果發現,在十大慢性食物過敏原當中,排行第一的為牛奶,隱藏來源及衍生食物包含了麵包、蛋糕、濃湯、優格、煉乳、布丁、冰淇淋等。過敏症狀最常表現在身體系統的皮膚系統與呼吸系統,症狀包含了蕁麻疹、青春痘、異位性皮膚炎、皮疹、鼻塞、流鼻水、喉嚨發炎等。

    時代在進步,醫學發展也日益進步。早在一九五〇年代,當時美國心臟協會曾提倡攝取反式脂肪所製造的植物奶油,但時至今日,隨著研究證實、醫學觀念更新,反式脂肪證明為對人體健康有害,會提高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

    戴維斯博士所提出的觀點,牽涉到龐大利益關係而其學理根據仍未完全證實,但誠如他在書中所說的,不吃小麥、不以便利來交換健康,除了有助於讓你的大肚腩消失,你還會失去什麼?
(本文作者為聯安診所院長 鄭乃源)

推薦序二

喜歡小麥製品的人非讀不可


  最近幾年,受邀推薦了將近三十本書,這本書是我所有推薦的書當中,議題最震撼的,也是最精彩的一本。大家喜歡的麵包、麵條、餅乾等等小麥製品,居然是壞食物,怎麼可能? 我請讀者先拋棄成見,靜下來好好讀完這本書,尤其是喜歡吃小麥製品、又有健康困擾的人,非讀不可。

  書中提到的小麥肚、糖尿病,雖然不一定只由小麥引起,其他澱粉類食物也會,但小麥的確是所有澱粉食物當中,最容易出問題的。這一點,我親身有體會,臨床驗證也是如此。作者一開始就點出現代小麥和古老小麥的基因差異,並從支鏈澱粉、外啡肽效應、解連蛋白,深度闡明現代小麥的問題所在,看了實在過癮,真希望每位醫師和營養師也要看看。

  書中所提及的許多疾病,並非只能由小麥引起,但兩者之間,的確有很高的關聯性。作者也提到,大家如果為了要避開小麥,而大量轉吃玉米澱粉、米澱粉、馬鈴薯澱粉、甚至無麩質食物,那也是同樣糟糕。從這個角度,我們大概可以了解,當今美國政府和生機產業大量鼓吹的高澱粉飲食,其實是許多現代疾病的禍源,即使你吃的是「健康的全榖類澱粉」也是一樣。作者說得好,農業專家在育種時,考慮的是產量、可口,但並未深究對健康的影響,彷彿壓根兒認為五穀一定對人體有益,不管是否與雜草雜交、或動用基因改造技術。

  我從2003年開始就提出食物四分法、並強調代謝型態的個體差異、以及一直呼籲澱粉過多是造成肥胖的主因,多吃好油不但可以控制體重與血糖,還可以抗發炎。但可惜,90%的現代人還在吃壞油,而且從政府、營養專家、到生機產業都在鼓勵大眾要多吃全榖類食物,更何況,小麥製品天生會讓人有愉悅感,有致命的吸引力。

  我的很多理念,和作者非常類似,好像就是「同門師兄弟」一般,但事實上我們倆念的是不同的醫學院、在美國不同的州行醫,而且一個是自然醫學醫師,一個是西醫師;不過,我們卻從病人身上,看到問題的癥結,不約而同對於當今主流醫學大力鼓吹的高澱粉飲食、謬誤的糖尿病衛教,提出批判與真正解決之道。當我看到書中糖尿病的章節時,我是既興奮又感動,有「他鄉遇故知」的強烈感覺。我行醫十年,已成功根治許多糖尿病患,看到作者用同樣的飲食概念,治好更多的患者,我心中燃起無比希望,原來在奮鬥的路上並不孤獨,有夥伴同行。

  到底澱粉食物應該佔人類飲食比例多少,這是一個相當嚴肅的議題。在澱粉食物當中,哪些是優質、哪些是劣質,也是未來數十年,主流醫學才會逐漸認清的議題。

  人類的腸胃設計,其實不適合全穀類,小麥、稻米這些小種子,根據大自然的設計,其實是給鳥類吃的,因為牠們有砂囊,人類沒有。人類要把全穀類納為日常飲食,那就要煮熟軟化,以及注意有沒有身體適應上的問題,畢竟在人類考古學上,吃稻米和小麥是最近的事情,更何況一日千里的現代農業科技,早已把農作物「改良」到和古老原生種截然不同,人類能完全適應嗎?

  很多出版社找我寫推薦序,但我不是每一本都答應的。事實上,本書之前,我才剛婉拒兩本。這本書,我實在非常喜歡,很少看到這麼引人入勝的書,一頁又一頁,真是欲罷不能。行文中,看得出作者聰明、用功、幽默,而且有先見之明,所以能洞察當今主流觀念的許多謬思,並深入分析,提出實用對策。

  推薦這本好書,真是我的榮幸,義不容辭,希望讀者能重視書中的觀念,從中獲益,保持健康。
(本文作者為美國自然醫學博士、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 陳俊旭)

推薦序三

回歸老祖母時代的飲食


  看完這本『小麥完全真相』,感覺有些震撼,因為,此書不斷的強調『多吃健康的全榖根莖類食物』,對身體將是一場災難!這和我們傳統的營養知識 --- 鼓勵大家碳水化合物的來源應來自『全榖根莖類』有些衝突!這矛盾點到底在哪?

  我反覆的思考後,發現是因為『西方』和『東方』的碳水化合物來源非常不同。在西方的飲食中,絕大部分的碳水化合物來源,是來自於『小麥的加工食品』,例如,麵包、披薩、貝果、義大利麵、鬆餅、餅乾….等;而東方的飲食中,主要的碳水化合物來源是來自於『米飯』,相對於『小麥的加工食品』而言,米飯的加工程度相對來得低。所以,作者以西方世界的觀點來看,幾乎是把『全榖類』視同於『小麥』的所有相關製品,其實這無法直接套用在我們的飲食上。

  此外,在我們每日飲食指南的建議中,我們除了『全榖類』之外,也建議『根莖類』是我們碳水化合物的來源,如馬鈴薯、蕃薯、南瓜、芋頭、山藥等。但是,這本書啟發了我,我們應該要把飲食指南的『全榖根莖類』這個類別正名為『原態』的全榖根莖類,也就是我們盡量不要食用『加工』的全榖根莖類,而且,在正常的飲食中,幾乎沒人直接吃小麥,所有的小麥幾乎都是用來做成『加工食品』。所以,以『少吃加工食物』這件事,我們傳統的營養理念和作者所提倡的--- 『遠離小麥』這觀念,並沒有不相符的地方。

  在這本書裡面有一個中心思想,就是我們要全力的控制『葡萄糖—胰島素』反應,也就是說,我們不要吃下去太多會引起我們血糖竄升的食物,因為,血糖竄升會引發胰島素過度分泌,而過度分泌的胰島素則是促使脂肪堆積的最佳幫凶,造成肥胖的主謀。此外,由飲食帶來的血糖值過高,會造成糖化現象、發炎反應,都是造成許多疾病、老化現象的主因。因此,如何思考『平穩血糖』這件事,是我們調整飲食的重要方向。

  雖然我們國內對小麥麩質過敏的人不是很多,但是,不可否認的小麥的加工食品如餅乾、麵包、蛋糕、鬆餅、貝果、披薩等,是讓我們血糖波動的重要飲食來源。在此呼籲大家,應該把『小麥的加工食品』盡量從正常的飲食中降低比例,主食的來源則應回到我們老祖母時代的飲食型態,多以『原態』的食物為主,如糙米飯、烤地瓜、水煮玉米、蒸南瓜等。此外,為了維持血糖的穩定,每餐要吃到豐富的蔬菜,也是非常重要的飲食習慣,當然,含糖飲料也是我們應該要從飲食中盡量移除的食品之一。

  在我們飲食習慣日漸西化的年代中,小麥的加工食品的確大舉入侵的我們的飲食,從早餐的三明治,午餐的貝果,下午茶的鬆餅,晚餐的義大利麵,真的是餐餐都與小麥為伍,因此,的確有必要好好的來了解一下這種西方的主食是否應該有往下調整的必要性。此書,讓我們可以好好的省思,我們實在不應該一味的追隨西化的飲食習慣,是否讓我再次回到老祖母年代,一切的食物都應保有它原態、原味、純真的味道!
(本文作者為 台大營養學博士 吳映蓉)
 
前言

你不知道的肥胖成因


  翻閱您父母或祖父母的相簿,您可能會對相片中每個人纖細的身形感到驚訝。相片中的女士們可能穿著S號尺寸的衣裳,男士們的腰圍,大多為三十二吋。所謂的「超重」,不過就是多個幾公斤,肥胖則相當罕見。過胖的小孩?幾乎沒有。四十二吋的腰圍?你找不到。體重直逼一百公斤的青少年?當然不可能。為什麼一九五〇、六〇年代的家庭主婦和其他人,比我們現今在海灘、大賣場,或在鏡中看到的倒影要纖細許多?那個時代的婦女,體重一般為五〇或五二公斤,男性的體重則在六八到七五公斤之間。今天,我們的體重要比那時多出二〇、三五,甚至一百公斤。

  那時的婦女運動量一點也不大;畢竟,當時人們認為女人做運動,就像懷抱著邪念上教堂,很不恰當。您可曾見過令堂穿上慢跑鞋,出門跑個五公里?我老媽的運動,就是拿吸塵器吸地板。現在,我每逢好天氣便走出戶外,都會看到幾十位婦女在慢跑、騎自行車、健走,這些事在四、五十年前,可說從未見過;然而,我們卻一年比一年肥胖。

  內人是鐵人三項的選手兼教練,我每年都會觀看這種全能運動的賽事。為了完成一‧五到三公里的游泳、四〇到一八〇公里的自由車賽程,以及十到四二公里的路跑,鐵人三項選手必須接受幾個月到幾年的密集訓練。光是完成一場賽事,本身就是一樁壯舉,因為選手需要消耗數千卡路里的熱量,需要可觀的耐力。絕大多數鐵人三項的選手,都遵行相當健康的飲食習慣。那麼,為什麼這些全心投入的男女運動選手,居然有三分之一的體重超重?我甚至很欽佩他們必須額外背負十至二十公斤的體重奔波跋涉,但訓練這麼嚴苛、活動量這麼大,他們為什麼還會超重?

  如果按照傳統邏輯,超重的鐵人三項選手,需要更多運動或吃得更少,才能減輕體重。但我認為,這是非常荒謬的概念。我要說的是,大部分美國人在飲食和健康方面的問題,不是脂肪、不是糖,不是網際網路的興起,也不是農耕生活的式微,而是小麥──或是那些以「小麥」之名賣給我們的東西。各位將發現,我們所吃的那些巧妙偽裝成麥麩瑪芬(bran muffin)或洋蔥巧巴達(onion ciabatta)的東西,事實上根本不是小麥做的,而是二十世紀下半葉基因研究製造出的變形產物。現代的小麥不同於真正的小麥,就像黑猩猩不同於人類。黑猩猩與人類有九九%的基因是一樣的,但牠們的手臂比較長、全身覆蓋毛髮,而且沒本事賭博贏錢,我相信你很容易就能分辨那一%的差異。現代的小麥與距今僅四十年前的祖先相比,差異甚至超過一%。

最受歡迎的穀物,也是最具殺傷力的食物

  我相信,「穀物」消耗量的增加,或者更精確地講,這種被稱為「現代小麥」基因改造食物消耗量的增加,可以解釋一九五○年代那些苗條、少動的人們,與現今二十一世紀超重的人們──包括鐵人三項選手在內──兩者間為何會有如此差異。我承認,宣稱小麥是一種惡毒的食物,就好像宣稱雷根總統(Ronald Reagan)是共產黨員一樣,把這樣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主食貶損為有礙大眾健康,似乎是很荒唐、甚至很不愛國的行為。但是我將證明,小麥這種全世界最受歡迎的穀物,其實也是全世界最具破壞力的膳食成分。研究文獻顯示,小麥對人類造成的特殊影響包括:刺激食慾、吸收造成腦部活躍的外啡肽(exorphins)、促使血糖飆升引發飽足感和強烈食慾交替出現、造成與疾病和老化息息相關的糖化作用(glycation)、造成侵蝕破壞軟骨和骨骼的發炎及酸鹼效應,以及致使免疫反應失調等。

  食用小麥會帶來一系列疑難雜症,從攝取小麥麩質(gluten)所導致的破壞性腸道疾病「乳糜瀉」(celiac disease),到多種神經失調症、糖尿病、心臟病、關節炎、不明原因皮疹,甚至是產生幻覺、癱瘓生活的精神分裂症。如果這種被稱為小麥的東西確實會造成問題,那麼把它剔除,應該能帶來顯著且出人意料的益處,而事實就是如此。身為一位醫師,我曾治療過數千名受心臟病、糖尿病和各式肥胖病症危害的病患。我親眼看到病人將小麥從飲食中剔除之後,他們原本勒在腰帶上凸起、晃動的腹部脂肪消失不見,而且多半能在頭幾個月之內,就減掉十至二十公斤的體重。在快速、毫不痛苦地減去體重之後,病人健康往往大有起色。雖然已經目睹過幾千次類似現象,直到今天,我仍會為此感到驚異。

  我曾經見證人們健康出現顯著改變,如一位罹患潰瘍性結腸炎、必須切除結腸的三十八歲女性,在完全不吃小麥之後,居然症狀痊癒,保住了大腸。另一位二十六歲的男性,因為關節疼痛到幾乎沒辦法走路,停止食用小麥後完全康復,能夠再度隨意行走和奔跑。這樣的結果聽起來雖然令人訝異,但有充分的科學研究暗示,小麥是這些疾病的根本原因,不吃小麥能減輕、甚至完全解除相關症狀。各位將會發現,我們在不經意間以健康為代價,換取方便、充裕和低價的食物,結果反映在我們的小麥肚(wheat belly)、大象腿、雙下巴等部位上。我在本書各章所提出的論點,已在科學研究中獲得證實,人人都可以去查閱。不可思議的是,我所學到的許多知識,在幾十年前的臨床研究就已證明為真,但不知何故,卻從未浮出檯面讓醫界或大眾知悉。我可能只是列舉兩個例子,並結合兩者得出一些令人感到驚訝的結論。

都是「健康」全穀類食物惹的禍

  在電影《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裡,麥特‧戴蒙(Matt Damon)飾演的主角擁有罕見的天賦,卻被過往受虐的陰影所糾纏,當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飾演的心理醫生西恩‧麥奎爾(Sean Maguire)反覆對他說「這不是你的錯」時,讓他痛哭崩潰。同樣的情況,我們當中有太多人在面對自己難看的小麥肚時,總會責備自己:太多卡路里、太少做運動、太不知節制。但其實更正確的說法是,我們所得到的建議:「多吃健康的全穀類食物」,其實剝奪了我們對食慾和衝動的控制力。儘管出發點良善,我們也盡了最大努力,卻仍然變得肥胖、不健康。

  「多吃健康的全穀類食物」,這種概念已經廣為人們接受。我覺得這項建議,就好像告訴一個酒鬼,假如小酌一、兩杯無傷大雅,那麼喝個九或十杯更好。接受這項建議,將對健康造成災難性的影響。但,這不是你的錯。如果你發現自己挺了個凸出且不甚舒服的小麥肚、穿不上去年的牛仔褲,向醫生保證自己沒有亂吃,但還是超重,而且出現糖尿病前期的高血壓和高膽固醇,或者迫切想要掩飾那對令人羞愧的男性女乳,請考慮跟小麥說再見。

  除掉小麥,這些健康問題也將消失。除了你的小麥肚、你的男性豐乳,或你那形似貝果的肥臀,你還會失去什麼?

2017/4/11

《2016年中國海平面公報》發布 海平面上升創36年新高

中國國家海洋局3月下旬發布《2016年中國海平面公報》,情況顯示,2016年中國沿海海平面為1980年以來的最高位;高海平面加劇了中國沿海風暴潮、洪澇、海岸侵蝕、鹹潮及海水入侵等災害,給沿海地區人民生產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一定影響。

據《2016年中國海平面公報》顯示,2016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1980年~2016年,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為3.2毫米/年,高於同期全球平均水準。
中國沿海各省海平面比常年高出80毫米,比前年上升約38毫米,創下36年來新高。

而中國沿海近五年的海平面,均處於30多年來的高位。中國沿海各海區海平面變化明顯,與常年相比,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沿海海平面分別高74毫米、66毫米、115毫米和72毫米。與2015年相比,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沿海海平面分別高24毫米、28毫米、52毫米和48毫米。

若以城市來看,上海、浙江升幅最大,比往年上升102毫米和125毫米。國家海洋局指出,有國外科學研究機構曾模擬格陵蘭島、南極的冰川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將上升7至10米,屆時中國長江口可能會淹沒到南京。

《2016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顯示,2016年我國各類海洋災害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0億元,死亡(含失蹤)60人。各類海洋災害中,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最嚴重的是風暴潮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45.94億元,占總直接經濟損失的92%;海浪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0.37億元,人員死亡(含失蹤)全部由海浪災害造成;海冰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0.2億元,海岸侵蝕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49億元。海洋災害直接經濟損失較重的省是福建省、廣東省和河北省。
中國國家海洋局也同時發布 《2016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2016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

前者顯示,陸源入海污染壓力仍然巨大,近岸局部海域污染嚴重,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不佳,海洋環境風險依然突出。後者則指出,2016年中國各類海洋災害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0億元,死亡(含失蹤)60人。各類海洋災害中,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最嚴重的是風暴潮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45.94億元,占總直接經濟損失的92%;海浪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0.37億元,人員死亡(含失蹤)全部由海浪災害造成;海冰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0.2億元,海岸侵蝕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49億元。海洋災害直接經濟損失較重的省是福建省、廣東省和河北省。

【新聞摘錄參考資料】


《2016年中國海平面公報》3
取自《2016年中國海平面公報》,全文可上中國國家海洋局網站瀏覽。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動物性食材大量添加抗生素 副作用陸續浮現

本報2017年4月10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禽流感疫情引發恐慌,但食物中抗藥性細菌的潛在威脅,可能更加可怕。近幾十年食物生產過程中大量添加抗生素,已經使許多細菌出現抗藥性。據美國農業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USDA)估計,美國畜牧、家禽養殖和水產養殖業的抗生素用量超過USDA建議水準四倍。同時,美國食藥署(Food and Drugs Administration,FDA)估計,美國80%的抗生素是用在動物身上。

一份英國政府報告估計,全世界目前每年有70萬人死於抗藥性細菌感染。如果這個趨勢持續下去,死亡率將在本世紀中,也就是30年內,攀升到每年1000萬人。

Kurman Communications, Inc.(CC BY-SA 2.0)
美國有八成的抗生素用於動物身上。圖片來源:Kurman Communications, Inc.
(CC BY-SA 2.0)

抗生素便宜易濫用

抗生素常用來確保畜牧養殖動物的存活與健康,但許多業者相信抗生素能刺激生長。由於抗生素不貴,常被當作是增加收入的便宜手段,而市場上沒有其他制衡抗生素超量濫用的因素,導致抗藥性風險增加。

抗生素濫用可以引發災難。FAO解釋,動物身上的抗藥性細菌開始透過直接與動物接觸或間接透過食物感染人類。之前細菌就經常透過國際旅行散播,但食物中抗藥性細菌的潛在威脅更加可怕。

有生態意識的行動人士長期呼籲效法傳統農業、提倡農業用料回收。但飼料添加抗生素已經成為公衛問題。一般飼料含有許多藥物,包括一些只用在人類身上,其他治療都沒用時才不得不使用的最強效藥物。

大部分給予家禽和家畜的抗生素會完好如初地通過消化道,進入糞便和尿液中,直接影響水產養殖生產的食物。因此,養豬排泄物若進入養殖池,養殖魚蝦除了本來就會加在池水內預防水生疾病的抗生素,還有來自豬隻的抗生素,總劑量飆高。在這種環境下產生的抗藥性細菌則會透過食物傳給人類。

雖然激素和類固醇類已普遍被限用,但農業用抗生素近年才開始受到重視,同時大量的抗藥性細菌已經出現並擴散。

2015年,科學家在中國發現一種基因可以讓許多細菌抗藥性變強。後來這個基因在超過20個國家的病患、食物和動物身上被發現。更值得擔憂的是,這些細菌可以耐受目前最強效的抗生素。

抗藥性細菌感染 將引發災難

一份英國政府報告估計,全世界目前每年有70萬人死於抗藥性細菌感染。如果這個趨勢持續下去,死亡率將在本世紀中,也就是30年內,攀升到每年1000萬人。

不久的將來,抗生素治療將越來越沒有效果,因為細菌越來越強。越來越多人會死於目前以抗生素治療的疾病。新抗生素可能會讓這個趨勢減緩,但是1980年至今,都沒有發現新一類的抗生素了。

依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全球行動計畫,會員國紛紛宣示提出國家級的抗藥性行動計畫,以合力解決抗藥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AMR)問題。缺乏有效的全國性監控機制和動物製品抗生素管制措施,是抗藥性威脅日益嚴重的主因。

可惜的是,在大多數開發中國家,只有在抗藥性問題可能影響出口財源時,政府才會注意。農藥的濫用也是如此,只有在影響國家出口形象時,政府才會重視,當地的消費者權益往往被忽略了。

參考資料

http://e-info.org.tw/node/20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