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6

太平洋暖化 恐更多氣旋襲東亞

(法新社巴黎16日電) 根據南韓1項分析30多年資料的研究,西太平洋海水暖化,使得威力強大的熱帶氣旋形成時,中國大陸、南韓和日本等地首當其衝。

南韓國立首爾大學教授許昌會(Chang-Hoi Ho,音譯)率領研究團隊,分析5組1977年到2010年發生在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背景資料,研究結果刊登在「環境研究通訊」(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他們發現這段期間內,西太平洋表面海水溫度,比太平洋中部和東部部分海域高得多。

這個溫度差會隨太平洋上的大氣環流「沃克環流」(Walker circulation)變化而改變,導致氣旋容易從南海沿著東亞岸區北移,之後在大陸、日本和南韓登陸,到那時候威力已達最強狀態。

上述變化也意味著南海北部海域產生了更多氣旋,也因此造成前往華南、越南或台灣的風暴,開始在非常接近陸地的海域產生,抵達沿岸時還未達最大速。

目前還需進一步研究,以確定這個溫度差是人為引發全球暖化所致,還是持續數十年的自然變化。

許昌會說:「如果過去大範圍環境變化可當證據,或這是全球暖化的結果,可以假定未來恐怕會有更多災難性熱帶氣旋侵襲東亞。」(譯者:中央社盧映孜)

海獺與海藻 最可愛的暖化鬥士

【台灣醒報記者邱惠恩綜合報導】可愛的海獺對抑制全球暖化有相當大的幫助!學者發現海藻能有效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而海獺能善盡護衛一職,讓海藻免於海膽的威脅。海藻跟海獺吸收二氧化碳後所換算的碳交易價值,預估在碳交易市場上高達2億到4億美元。

二氧化碳對全球氣候變遷會造成直接的影響,學者發現海藻生物透過光合作用,可以有效吸收二氧化碳,進一步轉成自己的養分。不過海膽特別喜歡吃海藻,繁衍速度又快,對海藻生存構成嚴重威脅。

環境與演化生物所的教授威爾瑪與其研究團隊,檢視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島西岸到溫哥華之間40年的海域資料,發現有海獺生存的地方,海藻密度也較高,原因出在海獺是喜愛吃海藻的海膽最大的天敵,研究證明海獺有助於保護海藻生長環境,讓海藻能盡情發揮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

18 至19世紀時,曾盛行海獺皮商品買賣,使海獺一度瀕臨絕種,後來才在北美海域開始復育。威爾瑪認為,「當前所有氣候變遷模式和減低碳排放的建議都忽略動物 這一環」,從小小的海獺和海藻之間的關係,可以看出動物在碳循環過程中占有相當重要的角色,物種滅絕會讓生態失衡,對碳循環、氣候變遷有很大的影響。

「保護生態平衡是多贏的做法」,除了保護生態、減少二氧化碳,從歐洲碳交易市場的定價來推估,海獺跟海藻吸收二氧化碳的過程,換算成碳交易價值竟高達2億5百萬至4億8百萬美金,「等於將花在復育海獺、保育海藻的錢都賺回來,相當迷人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