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4/30

超級拖網漁船大肆捕撈磷蝦 企鵝食物消失了

中、俄、挪威 聯手阻設南極海洋保護區 本報2013年5月1日綜合外電報導,江惟真編譯,蔡麗伶審校

大家都喜歡企鵝,但很少人知道4月24日是世界企鵝日。也很少人知道,由於氣候變遷以及歐洲和亞洲的巨型拖網漁船環伺南極洲海洋,企鵝正面臨瀕臨絕種的危機。 

企鵝是受保護的物種,但他們的主食磷蝦卻日漸被大型加工拖網漁船蠶食鯨吞。同時,化石燃料的排放也讓南極海的酸度越來越高,嚴重影響磷蝦數量。

此外,在南極海設立兩個海洋保護區的提案受到中國、俄羅斯和挪威的阻撓。

南極海洋聯盟(Antarctic Ocean Alliance)是30個科學和環保團體所組成的聯盟。其歐洲協調人Donna Mattfield指出,南極海洋生物資源保護委員會(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ntarctic Marine Living Resources,CCAMLR)原本預計去年設立保護網,但最後卻未能達成共識。

南極海洋生物資源保護委員會的25個成員國已承諾建立保護網,但在東南極洲和羅斯海設立海洋保護區(MPA)的提案未能獲得所有會成員國同意。Mattfield告訴IPS,各會員國原本已同意在南奧克尼群島建立一個小型海洋保護區。

「沒有任何科學證據顯示海洋保護區不具必要性,」他指出,目前全球超過98%的海洋沒有受到任何保護性的管理。

擬定的海洋保護區涵蓋了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南極海,包括多用途區及禁捕保留區等多個等級。今年7月,CCAMLR將在德國不來梅的特別會議上做出最終決定。

「南極海面臨的氣候變化和資源開採壓力越來越大,而羅斯海和南極洲東部地區則是目前受到影響最小、最健康的,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海洋,也是地球上僅存 的最後淨土,更是科學家眼中重要的『活實驗室』」。非政府海洋保育組織Deepwave海洋生物學家及領導人Onno Gross表示。

全世界18種企鵝中有13種受到嚴重威脅,需要特殊的保護。過去的幾年裡,隨著磷蝦市場快速成長,加工拖網漁船前仆後繼進入南極海捕撈磷蝦,作為鮭魚養殖飼料。

最近,磷蝦開始被大量用來製作保健食品和藥品,原因是據稱ω-3脂肪酸可預防心臟疾病和關節炎等炎症性疾病。

「ω-3脂肪酸可以從植物中攝取,並不需要特別從魚蝦中獲得。」綠色和平組織海洋保育人士Thilo Maac說。

Maack告訴IPS,由於歐洲水域的漁獲量大幅減少,歐洲國家甚至資助建造大型拖網漁船,並陸續前進西非和南極海大肆搜刮。

據他所知,至少有兩艘德國製的大型拖網漁船正在捕撈磷蝦。 「這非常荒謬,我們已經必須到世界的盡頭尋找最後僅剩的一點漁獲。我們還是沒有從錯誤中得到教訓。」他說。

CCAMLR已經訂定磷蝦配額為400,000噸,目前約有50艘拖網漁船不停在寒冷危險的水域進行捕撈。就在上週,中國的超級拖網漁船在羅斯海起火,近100位船員獲救。所幸拖網漁船的萬​​噸柴油沒有洩漏出來。

南極磷蝦並不是瀕危物種,他們的數量可能有上千萬或上億噸。然而,南極海正經歷極快速的變化。磷蝦幼蟲的食物藻類生長在海冰的底部,但是由於南極半島氣溫上升,海冰正在迅速減少當中。

據估計,南極海的磷蝦數量從1970年代以來已經下降了80%。

來自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讓海水酸度50年內增加了30%。變酸的海水使海蝸牛等有殼生物的殼變得脆弱。南極海的部分區域已經出現這個現象。若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續升高使酸化加劇,磷蝦更是首當其衝,Maack說。

普利茅斯海洋實驗室海洋學家Carol Turley曾告訴IPS,減碳若沒有重大進展,到了2040年,南極海將會變得太酸導致有殼物種無法生存,包括大多數浮游生物和磷蝦在內。

「我們希望德國作為CCAMLR的主辦人,能在7月的會議上說服中國、俄羅斯和挪威同意兩項海洋保護區提案。」Maack表示。

Mattfield相信爭取的過程將會困難重重,但他說,「這是設立歷史上最大保護區的機會」。
【參考資料】
- IPS報導

中市推低碳蔬食 22校試辦

(中央社記者郝雪卿台中22日電)今天是世界地球日,台中市長胡志強宣布將推動低碳蔬食,在22所國中小學試辦,提供具認證的在地安心蔬菜供學童食用。

台中市環境保護局在新市政中心1樓川堂舉辦「食在有夠讚~低碳蔬食愛地球」活動,邀請高雄餐旅大學老師謝旭初、涵碧樓大飯店中餐行政主廚張得峰等人示範台中特色低碳料理。

胡志強指出,今年5、6月開始將在22所有自辦廚房及配有營養師的國中小學校試辦,提供由台中市農戶生產並經認證的在地安心蔬菜,供學童營養午餐食用,預計4萬1000名學童受惠,未來還會推廣到其他學校。

胡志強認為,台中市目前推出學校每週1蔬食計畫,採自願參加,去年有92%國中小學校參與,今年更提升到94%;另外,目前有12所學校採行每兩週1次午餐不吃肉,如果算進這12所學校,參與學校比率高達98%。

環保局長劉邦裕表示,低碳飲食可以有效減少溫室效應,是市府今年的施政重點;他提出食當季、吃在地、選購精簡包裝且少人工加工的食材、購物時少用交通工具、購物要適量、遵守節能原則烹調食物及減少垃圾量等7原則。

農 業局長蔡精強則呼籲民眾,選購有CAS有機認證標章的蔬果。衛生局長黃美娜以「三多三少」原則提醒民眾注意飲食健康,衛生局也將與餐廳業者合作,推廣在菜 單上標示卡路里,她以1桌10人10道菜的宴席為例,每人吃完1餐就吃進800大卡,將近女性1天應攝取熱量的一半,十分可觀。

2013/4/26

貓咪扮型男

























2013/4/25

地球日推蔬食 賴清德帶頭吃




(中央社記者楊思瑞台南22日電)台南市政府推動「週一蔬食日」活動,今天恰逢世界地球日,市長賴清德帶頭吃蔬食餐,初估超過10萬名市民響應低碳蔬食。

賴清德與市議會議長賴美惠、42名市議員在議會餐廳一起享用蔬食餐,推展「食在台南,低碳蔬食」活動,籲請市民多吃蔬食少吃肉。

賴清德表示,市府推廣的蔬果餐有三大特色,就是吃得在地、吃得健康、吃得低碳。選用大台南盛產的農作物,讓大家吃得健康;同時碳足跡變小,吃得低碳,吃得愛地球。

台南市政府環保局長張皇珍表示,422世界地球日恰逢台南市每週一的蔬食日,市府透過網路社群等管道邀請市民響應、鼓勵餐飲業者提供低碳蔬食消費優惠方案;並請各工業區內的企業大廠,在員工餐廳配合提供蔬食餐。

張皇珍指出,今天台南市有141個機關團體、187所學校、34家企業響應,估計有超過10萬人至少吃1噸蔬食餐,對降低排碳量有很大幫助。

 @@@@@@@@@@@@@@@@@@@@@@@@@@@@@@@@@@@

地球日吃蔬食 官民1.3萬人響應

    環局統計 全市減少百噸CO2當量
    〔自由時報記者蔡文居/台南報導〕昨天四二二世界地球日,適逢台南市每週一「蔬食日」,市政府發起「四二二地球日低碳蔬食」活動,全市共有官方、民間三百多個單位響應。環保局統計,昨天共減約一百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低碳蔬食活動昨天在市議會舉辦,市長賴清德、議長賴美惠連袂與市府一級主管、市議員,在議會餐廳享用蔬食餐,籲請全體市民改變飲食習慣,多吃蔬食少吃肉,減緩地球暖化帶來的極端氣候,共有四十二位議員響應吃蔬食餐。

    環 保局統計,昨天全市共有一四一個機關團體、一八七所學校、卅四家企業,共三六二個單位、一萬三千多人響應蔬食餐。其中,台南市政府永華、民治市政中心及南 台科技大學餐廳全面提供蔬食餐,依環保署的公式計算,一個人一餐不吃肉可減少七八○公克的二氧化碳,全市共減少約一百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市府鼓勵 餐飲業者提供優惠方案
    賴清德說,蔬食餐有三大特色,就是吃得在地、吃得健康及吃得低碳,每一樣食材完全是大台南盛產的產物,品質好又營養,吃得健康又沒有負擔。

    蔬食餐共三六七.八大卡,若加上甜點約五百大卡。環保局長張皇珍表示,市府也鼓勵南市餐飲業者響應,提供低碳蔬食消費優惠方案,提高民眾參與意願,並邀請南科及工業區廠商員工餐廳配合提供蔬食餐,市府各單位及教育局則推出「低碳蔬食營養午餐」,讓學生參與愛護地球行動。

    2013/4/24

    研究:地球變熱 始於二十世紀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地球是從20世紀開始變熱的!科學家發現,從沉積物與樹木的年輪等證據觀察發現,地球 寒冷時期約在19世紀末告一段落,隨後便開始逐漸升溫,幾乎各大洲都能感受到升高的溫度,包括歐洲2003年發生史上最凶狠熱浪,奪走近7萬人命,更是歐 洲大陸有史以來最熱的時期。

    研究指出,若以全世界各大洲來看,20世紀堪稱有史以來最熱世紀,當然除了南極以外。另外,由於非洲缺乏足夠數據,因此並未在這次研究中納入評量,而最明顯的是歐洲在2003年驚傳熱浪與乾旱,一下子奪走近7萬人性命,當時正是歐洲大陸處於近2千年來最熱的時期。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在最新研究結果中指出,全球暖化趨勢約自19世紀末開始出現,宣告維持一段期間的地球寒化終於結束,至於造成地球變暖的原因眾多,包括太陽為地球帶來的熱能,以及地球上火山活動越加頻繁,都可能是造成溫度上升原因。

    科學家以樹木年輪、花粉與冰核樣本及湖泊沉積物等,藉以觀察地球上過去的溫度變化。
    研究指出,1580年到1880年,地球正處於寒化期間,但自1971年到2000年,從加權平均溫度來看,地球已處於過去1400年來最熱時期。研究者庫克表示,「這次的報告內容,我們都已經略有耳聞,不同於以往的是,這次的報告更詳細說明了一切。」

    本次研究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與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共同補助經費研究,研究結果已刊登在《Nature Geoscience》期刊。

    圖說:最新研究指出,透過沉積物與樹木年輪等證據發現,地球寒冷時期在19世紀末已經停止,取而代之的是地球暖化的前奏曲。

    清海無上師談朝鮮半島:和平計畫的落實

    2013/04/24




    清海無上師在電話會議中提供深刻的見解。無上師電視台/提供

    ■蔡穎青/撰稿■ 有鑑於緊急的世界事件,清海無上師在4月14日的一場與無上師電視台工作人員的電話會議中提供深刻的見解。

    會議中她提到許多精彩的內容與見解,包括:延續生命的地球、更多不可思議的宇宙之奧祕、人類和動物的正面和負面品質、明師為擔負徒弟以及地球業障而做的犧 牲,甚至是具有時事性,目前全球關注,影響政治版圖、經濟發展與人類生命安全的朝鮮半島的和平曙光,都是此次電話會議的重點。

    同時,清海無上師也為地球帶來了愛的訊息,她提到,民眾應該要專心做好的事,時時記得上帝以及向最高的靈性力量祈禱和打坐,對生命中所擁有的一切與祝福心存感謝,為世界祈福、持純素、創造和平,感恩這美麗的人生,才能除去人生角落中不好的品質,享受這短暫但美麗的存有。

    此次標題為"和平計劃的落實"的三小時會議,已於無上師電視台線上播出 www.SupremeMasterTV.com/peacefulplan,這是罕見的全程播出紀錄,顯示該會議受相關人士重視程度。

    無上師電視台表示,目前播放只有英文字幕的全部內容,5月4日會提供多國語言的字幕。

    清海無上師簡介:
    清海無上師是一位知名的靈性導師、慈善家、藝術家和詩人,她將藝術創作的收入用於清海無上師世界會從事的全球各地慈善工作。由於她對所有受難者的救助,她 被授予2006年顧氏和平獎,此獎被視為亞洲的諾貝爾和平獎。她也是播放肯定正面節目的國際電視臺無上師電視臺的指路明燈。

    http://edn.udn.com/article/view.jsp?aid=618297

    2013/4/22

    你知道你在吃甚麼嗎?

    國際能源署:乾淨能源進展太慢 暖化恐超過2℃

    本報2013年4月22日綜合外電報導,江惟真、莫聞編譯,蔡麗伶審校
    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17日發表報告指出,低碳能源發展速度緩慢,紓解全球暖化效果有限。 

    在火力發電仍是全球主要發電方式,且各國政府也未能加碼投資乾淨能源的態勢下,氣候科學家認為,要在本世紀達成控制全球暖化上升溫度於攝氏2度以內的目標,恐怕不太可能。

    IEA主席范德胡芬(Maria van der Hoeven)在IEA乾淨能源發展報告中指出,「全球乾淨能源的進展停滯不前。」他補充,「乾淨能源雖然是各國領導人常常討論的話題,再生能源技術在過 去10年間也迅速發展,但是今日的每單位能源骯髒程度卻跟20年前沒有兩樣。」據報告,10年來每單位能源碳排放((CO2/toe)僅從1990年的 2.39進展到2010年的2.37。

    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的報告,受到緊縮政策影響,各國紛紛縮減減稅優惠,導致今年第一季全球乾淨能源投資額僅達406億美元,比前一年同期少22%,也是過去4年來的最低點。

    IEA指出,火力發電在2000年到2010年間成長45%,遠超過同期非火力發電的25%成長率。
    頁岩氣發電技術的發展雖刺激美國從火力發電轉向乾淨天然氣體發電,但是在美國以外的其他地區,火力發電依舊盛行。尤其是歐洲地區,因天然氣價格居高不下,讓火力發電佔整體發電量的比例節節升高。

    報告亦指出,由於世界各國高度依賴火力發電,碳捕獲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技術顯得格外重要,但如果沒有足夠而適切的政策支持,仍不太可能商轉成功。

    IEA預測,碳捕獲與封存地下的技術將是減少全球碳排放量的關鍵,2050年時,應有63%的火力發電廠具備此技術。

    然而,目前只有13座大型示範廠在營運或興建中,一年的二氧化碳儲存量6500萬噸,僅是2020年預估儲存需求量的四分之一。

    IEA也指出,新核能電廠的興建速度遠遠落後目標,全球生質能源的開發在2012年也近乎停滯。(編按:關於核電是否為低碳能源事實上存在高度爭 議,更多研究指出若完整計算核能發電生命週期的溫室氣體排放,核電並非低碳能源。而生質能源在擴張過程中則有排擠糧食作物與圈地的爭議。)

    IEA表示,各國相關政策和歐盟碳交易架構都需要再檢討改進,以提高能源效率和乾淨能源的替代率。「必須先建立正確的碳價格和碳政策,才有可能提高以乾淨能源替代傳統能源的成本效益。」

    儘管乾淨能源的整體進展似乎並不顯著,IEA仍觀察到部分正面的發展狀況。2011至2012年間,太陽能發電和風力發電技術分別大幅成長42%和19%。
    【參考資料】
    - 英國衛報報導
    - IEA新聞稿
    - 《彭博新能源財經》報導

    2013/4/17

    黃河源區沙漠化 30年面積增2744平方公里

    大陸中心/台北報導
    黃河是中國的第二大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黃河源區提供了黃河總水量的49%。中科院寒旱所研究人員董治寶、胡光印等通 過對黃河源區沙漠化時空研究發現,近30年,黃河源區沙漠化面積增加了2744.97平方公里,必須加大力度才能保護「中華水塔」。

    董治寶、胡光印等研究人員採用遙感(RS)與地理信息係統(GIS)技術,結合1975年和2005年黃河源區沙漠化狀況監測數據,對黃河源區 1975至2005年沙漠化時空演變及其成因分析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黃河源區有大面積的沙漠化土地分布,且比較集中,主要集中在源區西部、北部和東 部。

    研究發現,30年間黃河源區沙漠化土地面積明顯增加,沙漠化土地面積從30年前佔源區面積14.68%增加到16.77%。在 2005年,黃河源區有3075.57平方公里的沙漠化土地是由1975年的非沙漠化土地轉化而來的,佔沙漠化發展面積的57.28%;另外42.72% 的沙漠化發展土地則是由1975年較低沙漠化程度向較高程度發展所致。

    被忽視的「江南傷疤」 陸12省面臨沙化危機


    ▲位於長江中心的江西彭澤縣棉船鎮金星村的沙化土地。(圖/新華網)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隨著422世界地球日到來,環境保育議題也愈來愈受到重視。中國大陸近年非法採砂、濫伐林木問題嚴重,讓土地變得傷痕累累、沙化更嚴重,一向給人水草豐美的南方地區竟出現小規模「沙漠」,這些星羅棋佈的沙化土地,被當地稱為「江南傷疤」。►►►看更多大陸南方沙化圖片,請按這裡。

    《新華社》報導,一般認為,沙漠化、荒漠化是只屬於北方乾旱區的問題,而南方則是雨量充沛、山清水秀,在這種普遍意識下,南方土地沙化,一直是個容易被忽視的問題。
    報導表示,中國大陸最近一次較全面的南方土地沙化調查是於2009年開展的國家林業局第四次沙化土地監測,監測結果顯示,南方的濕潤沙化土地分佈廣泛,面積達0.88萬平方公里,涉及地區包括福建、江西、浙江、湖南、湖北、廣東等12個省區市的260個縣市區。

    報導表示,鄱陽湖腹地的江西都新屋劉村深受土地沙化困擾,靠近多寶水庫的1.5畝農田已沉積兩公尺多深的沙土,連野草都難以生長,而村公路邊的路基 被洪水沖刷出的沙溝與沙壑清晰可見。60歲村民劉仙貞表示,村莊和農田曾遭遇山洪衝擊,因缺少資金治理,泥沙沉積越來越厚,可耕種的農田人均不到7分地。

    記者溯流而上,來到長江與鄱陽湖交匯處、江西與安徽交界的彭澤縣定山鎮東光村。在這裡,來自江邊的流沙步步逼近村莊,堆積起來與防洪大堤齊平。據悉,全村1500多畝耕地中有800多畝面臨淹水問題。

    東光村村支書陶輝林表示,20世紀80年代東光村到處都是「光頭山、白沙子」,高的上百公尺,矮的幾十公尺,經過近30年的治理,狀況有所改善,但 有些變化卻是難以逆轉,他回憶,「小時候經常到江北的安徽省宿松縣復興鎮走親戚。坐的是小輪船,河對岸有碼頭,河中間有綠洲。然而,如今綠洲變沙洲,對面 的碼頭也被沙子掩埋,不見蹤跡。」

    江西省農業大學教授劉苑秋研究發現,一方面「由於非法采砂、濫開墾、濫挖樹等行為難以制止,導致局部仍存在固定沙地向半固定沙地轉移、輕度向中度和重度轉 移現象」。另一方面「鄱陽湖流域水位持續下降,增加了沙化土地面積擴大風險,有調查表明鄱陽湖風化流沙正以每年3至5米的速度持續向外推進」。

    報導表示,更大的挑戰還來自於氣候變化,根據氣象部門評估報告預測,未來20年南方平均氣溫將普遍升高,到2020年,一些省份平均增溫約 0.6℃,降水量增加10%左右。專家分析,乾旱和洪澇將使南方沙化土地擴展的風險不斷增大,若不加快治理,還將進一步增加「潛在的生態威脅」。

    2013/4/16

    <名將列傳> 片頭動畫

    專訪 http://game.hxsd.com/zt/2013/0412mjlz/

    Alice in Wonderland 特效製作

    Transformers: Dark of the Moon 特效製作

    Part 1 Part 2

    Iron Sky 特效製作

    Game of Thrones 特效製作

    Cupidon

    The Origin of Creatures

    HEART

    Calvaire Fruite

    Natalis

    Shape Shifter

    Meet Me Far

    台灣動畫勇闖國際摘六金 七年級團隊力拼暴風雪 同登國際動畫殿堂

    文 /盧家珍

    台灣設計團隊 +AKITIPE STUDIOS 為 Discovery Networks Asia Pacific旗下Discovery Science 頻道製作的形象包裝-The Human Element, 耗時八個月,一舉打進美國SIGGRAPH及PromaxBDA兩個國際重量級影展!並於PromaxBDA 全球區奪得二項金獎,包括影展大獎BEST DESIGN(最佳設計)及 BEST COPYWRITING(最佳文案),PromaxBDA Asia ( 亞洲區 ) 獲得二金,PromaxBDA ANZ ( 紐澳區 ) 獲得二金一銀 ,包括 BEST CG ANIMATION ( 最佳電腦動畫 ) ,在 PromaxBDA 全球及各區共奪六金一銀,為台灣有史以來成績最為亮眼的一次。 SIGGRAPH 與 PromaxBDA在業界都有「奧斯卡獎」般的崇高地位,這是台灣動畫史上頭一遭雙喜臨門,也證明台灣動畫設計的實力獲得國際的肯定。

    SIGGRAPH 與 PromaxBDA在業界都有「奧斯卡獎」般的崇高地位,能同時獲選更為台灣動畫史上第一次,也是台灣動畫首次以商業作品選入SIGGRAPH動畫影展, 這支由二十幾歲年輕人組成的設計團隊,不僅展現了設計創意,也證明了技術實力,堪稱台灣之光!今年八月他們在18銅人本舖、金蘭食品等民間力量的資助下到 溫哥華參加 ACM SIGGRAPH 2011電腦動畫影展,在會場觀看自己的作品登上國際舞台。


    +AKITIPE STUDIOS 為Discovery Networks Asia Pacific 旗下頻道Discovery Science Channel製作的形象包裝-The Human Element

    SIGGRAPH 大會為全球電腦圖學的最高論壇,今年舉辦的 ACM SIGGRAPH 2011 國際動畫影展從超過一千支來自世界各地的動畫作品中選出六十支作品,為歷年來最高,往年平均投稿數在平均在七八百件左右,今年的SIGGRAPH在八月份 於溫哥華展出,一同入選的動畫團隊有,知名遊戲公司暴風雪 ( Blizzard Entertainment )、製作哈利波特、納尼亞傳奇、史前一萬年的特效公司MPC、 還有可口可樂 廣告< 快樂工廠 > 的製作公司 Psyop,均為國際一流製作水準的動畫團隊,+AKITIPE STUDIOS - The Human Element正是其中一支獲選的動畫。
    同時,The Human Element也在電視頻道包裝領域的最高榮譽- PromaxBDA,全球區入圍四個獎項,包括最佳設計、最佳美術指導與設計、最佳文案、最佳合作成功等,並勇奪其中 < 最佳設計 > 與 < 最佳文案 > 獎項的金獎。亞洲區奪 < 最佳文案 >、< 最佳音效 >兩項金獎,紐澳區奪二金一銀,分別為< 最佳電腦動畫>、< 最佳文案 >、< 最與眾不同廣告 > (Most outstanding in Promotion )PromaxBDA 今年一共有超過400間公司,15000件以上來自全世界的作品投稿。


    Discovery Science 頻道包裝作品 The Human Element 是一部結合實拍與CG的作品

    Discovery Science 頻道包裝作品 The Human Element 是一部結合實拍與CG的作品,實拍的部分 由澳洲團隊完成,+AKITIPE STUDIOS以柏拉圖的地、火、水、氣,四大元素為出發點,並結合了希臘文化中蓋亞Gaia「大地之母」的形象,從拍攝的影片中找到演員的正面與側面, 用這兩張圖片在電腦中製作了一個與演員幾乎一模一樣的替身角色,進行轉變為石頭人的特效,因為要與實拍影片結合,相對難度較高,光這短短六秒鐘的鏡頭,就 花了團隊近兩個月的製作時間,這部頻道包裝作品的前段,觀眾可以看到真人變成石頭碎裂的過程,這就是團隊要呈現的地球元素意象,令人嘆為觀止,不過也是整 部創作最困難的地方。

    +AKITIPE STUDIOS成立於2007年,工作室的名字源自Archetype「原型」之意。.目前成員四個,都是有CG背景的設計師,主要著重在替客戶提供相關 的概念設定/視覺發展/規劃解決方案、 廣告、 頻道包裝、 特效等,他們的定位很特別,有時跟導演合作,有時自己發展想法,也加入其他團隊提供Art Direction的工作,填補導演在CG製作上所需的實務經驗,也提供製作小組在想法和美術上的意見。


    +AKITIPE STUDIOS獲選
    ACM SIGGRAPH 2011 Computer animation film festival

    ACM SIGGRAPH國際動畫展是全球圖學最高論壇,SIG就是Special Interest Group的縮寫,它是全球動畫界的嘉年華會,也是動畫界的奧斯卡,有相當多的奧斯卡最佳動畫影片都是SIGGRAPH的最佳動畫影片,SIGGRAPH 幾乎就是奧斯卡最佳短片的風向球。

    SIGGRAPH國際動畫展與法國安錫國際動畫影展、南斯拉夫薩格雷布國際動畫影展合稱世界三大動畫影展。 不僅僅提供電腦圖學領域最新的論文發表,也收錄了最有創意的短篇動畫。此次+AKITIPE STUDIOS從一千個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品中脫穎而出,獲選於大會期間播放。


    +AKITIPE STUDIOS
    PromaxBDA 2011入圍四項 奪二金

    BDA是電視設計聯合會(Broadcaster Designer’s Association)的簡稱,是電視包裝、 設計、 特效製作、 動畫製作的唯一全球性非營利組織,會員來自世界各地的電視台、設計公司、製作公司、學術機構等。

    PROMAX & BDA獎為國際公認的傳播界最高殊榮,全部獎項皆由專業評審團選出,並以創意、製作水準及成品結果為評審標準,被業界公認為「電視包裝界的奧斯卡」。 它既包括形象宣傳片、 電視預告片、 片頭、 頻道台呼,又設立頻道整體包裝、 宣傳活動等特別獎。 此次,+AKITIPE STUDIOS為台灣拿下了第一座在PromanBDA全球區的最佳設計金獎 ,並在亞洲區拿下二金,紐澳區拿下二金一銀。

    Despicable Me 2 Trailer

    Despicable Me 2 -- The Stars are Brighter!

    MOI, MOCHE ET MÉCHANT 2 : JOYEUX NOEL !

    愛的傳承不間斷 「街貓奶奶」成為居民驕傲

    記者林育綾/台北報導
    台北東區一個老社區,很多居民對流浪貓十分照顧,而且幾十年來都沒有改變。攝影愛好者陳寬華日前看到一隻美麗的三花「街貓奶奶」,悠閒坐在機車坐墊 上理毛。附近太太說,牠名叫咪咪,已經10多歲了,都是大家一起照顧牠。而且形容咪咪的時候,語氣充滿關愛,還有對著咪咪的那份驕傲,讓陳寬華感動表示: 「雖然社區周遭環境發展迅速,但愛的傳承卻沒有間斷。」


    ▲美麗的街貓奶奶,是社區居民合力照顧十多年的貓。(圖/貓咪出來玩(台湾ねこ ニーハオ)、黑白雙雄
    陳寬華住在這個社區已經二、三十年了,經常關住附近的街貓,不久前看到一隻三花貓坐在機車坐墊上,悠閒地理毛,便拿起了相機,靜靜走過去蹲下來拍照。「牠沒有害怕擔心,反而望著我叫了幾聲,很乖的街貓,看起來有點年紀卻不失高雅氣質。」
    拍了一會兒後,一位在運動的太太走過來攀談:「牠是我們這裡最乖最漂亮的貓咪,我們整條巷子照顧街貓已經十幾年了。而且咪咪很乖,都不怕人,大家都好喜歡牠!牠已經十幾歲囉,你看~牠多漂亮啊!」
    陳寬華說,從這位太太的語言中流露出愛與關懷,還有對著咪咪的那份驕傲,「我幾乎可以感覺到,這位媽媽好像在稱讚自己家小孩一樣的雀躍!」而咪咪的 指甲似乎有點受傷,太太也表示這幾天會帶去給獸醫院檢查看看。這些點點滴滴讓陳他非常感動,由於拍街貓已將近十年,看過許多人間冷暖,但每次遇到這樣小小 地、可愛單純的事件,還是讓他非常溫暖。
    他謝謝每一位默默為街貓付出的人們,也表示「千千萬萬不要感到氣餒,要像這位媽媽、像這條巷子的居民一樣,因為您們努力的照顧了街貓,要為牠們感到 驕傲且自信!」然後,請多多把這樣正向的觀念往外傳遞、擴散,讓生命得到更多更多認同與尊嚴,也讓我們做一個有愛的人、有愛的社會和國家。
    ▼Neko 在粉絲團分享「每日一貓照」,照片非常生活化又溫馨美好。(圖/貓咪出來玩(台湾ねこ ニーハオ)、黑白雙雄
    ※看更多動人的街貓小故事:貓咪出來玩(台湾ねこ ニーハオ)、黑白雙雄

    「忠犬八公」阿根廷版 德國牧羊犬守候飼主墓地逾6年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在日本有隻秋田犬「八公」,每天到車站迎接主人下班,主人病逝後,牠仍然天天到車站守候,至死不渝,博得「忠犬八公」的美名。而在南美洲也有忠犬八公的翻版,一隻阿根廷的德國牧羊犬在飼主過世後,自願跑到主人的墓園當守墓犬,一守就守了超過6年。

    ▲忠心耿耿的德國牧羊犬「Capitan」6年持續守候主人的墓地。(圖/取自網路)
    根據《HUFF POST》報導,住在阿根廷的德國牧羊犬Capitan,是飼主Guzman買給13歲兒子的禮物。Guzman於2006年去世後,Capitan就自 動「移居」到Guzman的墓碑旁,至今已住了超過6年。Guzman的遺孀表示,之前根本沒人帶過Capitan到那個墓園,牠究竟是如何找到的,一直 以來還是個謎。
    現在Capitan是由墓地管理人Baccega照料,他說Capitan平時會在墓園裡遊走,但不會離主人的墓太遠。每天一到晚間6點整,牠就一定會準時趴在墓碑上,並且一整晚寸步不離。
    Capitan偶爾還是會回去陪陪Guzman其他的家人,但絕對會在入夜前「歸營」回到主人的墓碑旁。Guzman的家人一直都想把Capitan帶回家,但他們都很清楚Capitan的忠心是不可能讓牠久離最愛主人的長眠地。

    研究:2020年後 北極夏季恐無冰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未來20年後,冰封北極將消失!美國科學家預測,北極最慢在2050年之前,夏季將無 冰,屆時從未曝光的動植物會首度現身,人類商船與探險船也將可長驅直入過去被冰封的北極世界。科學家擔心,北極無冰將造成全球海水溫度上升,人類進入北極 後帶來的破壞,也有待觀察。

    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與華盛頓大學科學家利用3種方法,包括觀察趨勢、歷史資料與電腦模組模擬,希望能提早發現北極夏季無冰的日期,雖然3項預測日 期皆不同,不過3項預測都肯定指出,北極夏季無冰都將發生在2050年之前,其中大膽推估最早發生的日期為2020年,屆時北極一帶僅剩格陵蘭及加拿大群 島北部還能見到冰的蹤跡。

    科學家歐韋蘭表示,北極海洋冰快速流失,除了是觀察全球氣候變遷明確的指標外,也代表生態系統受損,甚至將影響整個北半球的氣候變化。因為隨著北極 無冰,太陽照射地球的熱能將被地球上其他海洋吸收,海水溫度一旦上升,將會影響海洋調節氣候的能力,以至氣候條件變得更加極端。

    今年2月初,華盛頓大學北極研究學者史維格也指出,北極夏季冰層厚度,相較10年前已縮小3分之1,因此科學家開始擔心當地未來可能出現的後果。

    歐韋蘭認為,北極在溫暖季節時不結冰,包括長期被覆蓋在冰層底下的動植物景觀,都將首度曝光,商船或探險船隻將長驅直入北極原本被冰封的地區,帶動新的科學探索和商業活動,但屆時環境會遭受什麼樣的破壞,則又是一道嚴肅的課題。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

    2013/4/15

    南極融冰速度較6百年前快十倍

    法新社法新社 – 2013年4月15日 下午5:20

    (法新社雪梨15日電) 今天發布的澳洲和英國聯合研究顯示,南極冰層夏季消融的速度,較600年前快上10倍,而過去50年是消融速度最快的時期。

    澳 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研究團隊和「英國南極勘測」(British AntarcticSurvey),在南極洲北部的詹姆士羅斯島(James RossIsland)鑿取364公尺長的冰核,以測量這個地區過去的氣溫變化。

    冰核明顯可見的堆積層,顯示各時期夏季冰帽融雪後再結凍的情況。

    藉由測量這些融冰層的厚度,科學家便能比較冰核所在地區過去1000年間的氣溫變化,以檢視冰層消融的歷史。

    任職澳洲國立大學地球科學研究院(ResearchSchool of Earth Sciences)的研究報告主筆艾布蘭(Nerilie Abram)表示:「我們發現南極半島最冷以及夏季融冰量最少的時期,大約是在600年前。」

    她說:「當時的氣溫比20世紀晚期所記錄的氣溫,大約低了攝氏1.6度,而每年降雪消融再結冰量比例大約為0.5%。」

    艾布蘭表示:「現在,我們發現每年融雪量,是當時的近10倍。」

    她還說:「儘管這個地區的氣溫在過去數百年間逐年升高,融冰加劇的情況大多發生在20世紀中期後。」

    這項研究刊登在英國期刊「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譯者:中央社劉文瑜)

    2013/4/14

    Flatworld

    Banana

    Home Makeover

    Orientation Day

    The Joy of Books

    2013/4/12

    IPCC副主席示警:二氧化碳排放量 朝最壞變化攀升


    中國時報【侯俐安╱專訪】
    聯合國「氣候變遷政府專家委員會」(IPCC)六年一度的評估報告,將從今年九月陸續公布。IPCC副主席凡伊巴瑟雷(Jean-Pascal van Ypersele)接受本報專訪時強調,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正沿著最壞軌跡變化,為因應不可避免的衝擊,須透過政府政策減緩、調適氣候變遷。他認同美國海 軍上將薩繆爾.洛克利爾所言:「氣候變遷威脅,比北韓更嚴重。」

    IPCC是全球研究氣候變化趨勢、溫室效應影響最權威的機構,由世界氣象組織(WMO)與聯合國環境規畫署在一九八八年成立,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成員來自一百卅多個國家的二千五百多位科學家。

    凡伊巴瑟雷指出,經過六年整合數千份文獻,今年公布的全球暖化評估報告首度將永續發展納入評估,跨領域處理社會、經濟、環境議題,針對氣候變遷的「調適」及「減緩」更深度描述。這也是首度找來哲學家,做出不同詮釋。

    凡伊巴瑟雷表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軌跡正朝著IPCC情境中「最壞的方向」攀升。他解釋,二氧化碳排放將造成氣候變遷及海水酸化,海洋生物的殼與骨頭將變脆、變軟,改變海洋生命的條件。對於這樣的趨勢,「我們只有三種選擇,減緩、調適,與受苦。」

    凡伊巴瑟雷這些日子走遍墾丁、花蓮、北投圖書館。他認為台灣擁有許多美麗的自然環境,足以發展水力、風力發電。不過,讓他最訝異的是「油價實在太低」,他建議,台灣應設法提高化石燃料價格,才能提升公眾意識,並藉由媒體與學校傳達氣候變遷的正確訊息。

    對於核能議題,凡伊巴瑟雷說,在氣候變遷方案中,核能確實是選項之一,「但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在他的家鄉比利時擁有七座核電廠,核能占比達五十至六十%,「比利時與各國一樣擁有減低核能計畫,不過前提是必須整合各種能源政策。」

    2013/4/11

    北半球夏天 600年來最溫暖


    (法新社巴黎10日電) 科學雜誌「自然」(Nature)今天刊出的氣候研究報告顯示,近年來的北半球夏天為6個世紀以來最溫暖。
    哈佛大學研究人員分析北極樹輪、冰核、湖積層和溫度計紀錄表示,北半球高緯度地區近來出現極端暖溫,且幅度和頻率都是「過去600年所未見」。
    報告說:「2005、2007、2010和2011年的夏天,比1400年以來每一個夏天都溫暖。」
    他們說:「2010年,俄羅斯西部出現600年以來最暖夏天,格陵蘭西部和加拿大北極地區那年夏天也可能為600年以來最暖。」(譯者:中央社張詠晴)

    2013/4/7

    安第斯千年冰川 25年即消融


    (中央社台北7日電)科學家表示,秘魯安第斯(Andes)山脈歷時至少1600年形成的若干冰川,僅耗費25年時間即消融殆盡,這是近期全球氣溫飆升導致自然界失衡的最新跡象。

    美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報導,證據來自全球最大熱帶冰原區、秘魯魁爾克亞(Quelccaya)冰帽邊緣的1項顯著發現,當冰川在現代快速消融時,露出了數千年前冰川向前推進時封閉在冰下的植物。

    科學家表示,他們利用放射性碳衰變測年法,來確定這些植物生長的年代,讓他們得以使用1種相當精確的方法,來測定冰原邊緣的歷史。

    數十年來,間歇研究魁爾克亞冰帽的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冰河學家湯普森(Lonnie G. Thompson)團隊,在美國「科學雜誌」(Science)4日刊登於網路的報告中,公布這項發現。

    湯普森教授表示,初步證據顯示,比方說,大約在1789年開始的法國大革命時期,地球可能經歷一段異常氣候。根據推測,這種氣候造成食物短缺,使得當時動亂加劇。

    湯普森教授受訪時說:「食物供應一旦遭受破壞,對各國政府來說都是個壞消息。」

    湯普森的團隊數年前也曾針對暴露在融水湖附近的植物提出報告。化學分析顯示,這些植物大約有4700年歷史,證明這個冰帽在近5000年已消融至最小範圍。

    據最新研究,在增加的1000英尺融冰中暴露出來的植物,經實驗分析顯示大約有6300年的歷史。湯普森教授以最簡單的解釋表示,歷時大約1600年累積而成的冰川,以不超過25年的時間即消融殆盡。

    2013/4/5

    舌尖上的浪費! 陸「剩宴」倒掉2億人1年口糧

    東森新聞記者黃貞茹、楊逸平/綜合報導
    根據統計,大陸餐飲每年倒掉2億人一年的口糧;浪費的食物,更可以養活3.5億人。尤其在公家機關或企業的年會上,很多美食佳餚連動都沒動過,就被倒掉變成廚餘。為了響應廉政倡儉,不少機關單位紛紛取消尾牙,餐廳業慘遇退訂潮。

    又到了尾牙的時節,大陸星級酒店、各大餐館座無虛席,但一陣吃吃喝喝下來後,讓廚師心痛又傻眼,因為有的菜就像剛上一樣,連動都沒有動,一盅要價3000多元台幣的佛跳牆,最後也難逃變成廚餘的命運。

    廚師說,「客人挺要面子,(覺得)我點的菜越多的話,請客覺得越舒服。但往往吃不了,我們廚師也會很上火,是點多了?還是做得不好吃呢?」

    根據中國農業大學調查,大陸餐飲每年倒掉2億人一年的口糧,浪費的食物總量更可養活3.5億人。

    為了響應廉潔倡檢,今年不少公家單位紛紛取消尾牙。有餐廳業者指出,「有4、5家原定計畫是要來的,後來因為某種因素都取消了。」還有餐廳業者說,「退訂的電話佔總預訂量的一半以上。」

    不少餐廳遭遇旺季不旺的窘境,連帶使得酒水業、花店業以及禮儀業通通受到影響。有花店業者表示,「機關單位基本上都沒了,尾牙取消了嘛,(那你們花的訂單呢)沒有訂單了!」
    公務宴請預算大瘦身,民眾大表支持,也認為這種拿錢充場面的文化早該剃除,畢竟當盛宴變成「剩宴」,再怎麼引以為傲的舌尖,只是一個天大的諷刺。

    舌尖上的揮霍 台灣人浪費食物年耗2400億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大陸餐飲每年倒掉2億人一年的口糧,其實台灣人也不惶多讓!根據一項最新調查顯示,國人1天的廚餘量達4萬桶,高度足以堆出70棟台北101大樓, 估計1年就浪費2400億元在食物上面,平均1人約1萬元左右,而這筆龐大的金額,卻能讓全國小學生,免費吃39年的營養午餐。

    根據《天下雜誌》針對國人飲食習慣調查資料顯示,35%的民眾每週逾3天的時間,都在外面吃晚餐,同時有6分之1的國人,每月至少吃一次「吃到飽」餐廳,顯示台灣人不僅愛吃,還要吃的「澎湃」。但對於自己點的菜餚,32.2%的受訪者表示,即便吃不完也不會打包。

    另外,在食材購買方面,80.7%的人表示,家中有購買過多分量的習慣;25.1%坦承,買來的菜常沒煮就丟。至於採購過多的原因,29%指出,主要是因價格便宜;27.6%則為了節省時間,可以看出「怕少、怕麻煩」導致供過於求。

    但當被問到食材浪費問題時,77.6%認為,其他人丟食物的作法很浪費;僅59.7%的受訪者,自覺這樣的行為太不珍惜食物,中間差了18個百分點,意味台灣人看不到自己的壞習慣。

    2013/4/3

    義大教授發明洋流發電裝置


    能源危機問題不斷在各地上演,聰明的發明家開始把腦筋動到海洋上,義守大學數位多媒體設計學系助理教授孫志彬成功研發出,可迎向洋流流向的洋流發電裝置,獲得中華民國發明專利。

    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長達一千四百多公里,蘊藏豐富的海洋能量。「海洋能是台灣具備發展潛力的發電方向」孫志彬說,而國際間海洋能源充沛國家如美 國、日本和歐盟等,均大量投入研發能量。日前台大教授研究成果也證實,透過向黑潮借電,可讓海水發電,計畫設置渦輪發電機,將海流動能量轉換成電能。

    孫志彬所研發的洋流發電裝置,藉由鎖定海洋能源方向進行專利分析和布局,再針對洋流發電裝置進行研發,開發出可偵測洋流方向的洋流發電裝置。現階段 須克服的難題在於,發電裝置產生的電力必須透過輸電裝置才能傳回陸上。因此,孫志彬已著手積極研發,能夠讓洋流發電電力直接用於海上船艦和水下載具的充電 用途,省去傳輸至陸地裝置成本。

    2013/4/1

    比爾·蓋茨推廣素食救地球

    2013-3-25 6:00:00
    比爾·蓋茨在3月21日的個人網誌中指出,肉食行業產生超過一半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地球要有可持續的將來,必須要靠素食。
    蓋茨的發表一出,引起全球對肉食引致全球暖化的高度關注。蓋茨指出,肉類的需求在過去二十年翻了一番。隨著越來越多國家人口的成長,預計2050年地球人 口為九十億人,屆時肉類的需求會再翻一番,但飼養肉類需要消耗極大量的地球資源,蓋茨道出:「按照現在的模式,根本沒有辦法生產足夠食物給九十億人,我們 不能繼續以現在的飲食方式來消耗地球的資源。」

    為了讓所有人明白肉類和地球暖化的直接關係,蓋茨以數字去顯示為何素食是全球七十億人皆能參與,而又是最有效和簡單的方法去減低碳排放:
    • 羊肉生產一公斤的蛋白質,需要製造39kg二氧化碳
    • 牛肉生產一公斤的蛋白質,需要製造27kg二氧化碳
    • 豬肉生產一公斤的蛋白質,需要製造12kg二氧化碳
    • 雞肉生產一公斤的蛋白質,需要製造7kg二氧化碳
    • 豆腐生產一公斤的蛋白質,需要製造2kg二氧化碳
    很明顯,肉類的碳排放遠高於素食,但傷害地球的同時也在傷害我們的健康,因為肉類引伸出無比的健康問題。蓋茨指出,世界上有成千上萬的植物蛋白質可以替代 肉類,因此他正努力鼓吹以植物為基礎的飲食,不使用任何動物產品去滿足人類需求。不過他亦承認,要一班食肉獸去變為素食有極高的難度,因此研發更多素肉製 品,以暫時滿足一些留戀肉味的人,有它實際的需要。
    57歲的蓋茨,近年已全面轉型,用自己的所有資源去幫助貧窮國家的飢餓救災工作。而到了2013年,他決定把素食的推廣,正式列為其工作的另一個重點項目。

    http://thehousenews.com/nature/%E8%93%8B%E8%8C%A8%E6%8E%A8%E5%BB%A3%E7%B4%A0%E9%A3%9F%E6%95%91%E5%9C%B0%E7%90%83/

    延伸閱讀: 比爾蓋茲網誌連結:The Future of 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