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6

「台灣公道伯王金平」幫蛇說話:任何生物都有存在意義


▲「台灣公道伯王金平」除了幫蛇說話,也讓鄉親更理解蛇類,減輕不必要恐慌。(圖/取自粉絲團「台灣公道伯王金平」/以下皆同)

記者林育綾/綜合報導
《台灣公道伯王金平》粉絲團的幕後團隊,時常製作精美簡報分享「公道話」,15日在公道伯放大鏡單元中發表了「台灣蛇類的悲歌」,是因為看到許多鄉親似乎都很怕蛇,以為蛇是可怕的;但其實「任何生物都有在生態圈存在的意義只要了解彼此,就能彼此尊重共同生活。」透過簡報希望帶領大家認識蛇類,了解如何應對,擁有正確的生態知識才不會恐慌。
粉絲團幕後團隊發現,近來有許多跟蛇類有關的報導,蛇的下場都是慘死,而且「蛇的出沒」似乎都被人認為是一件壞事,因此參考許多生態資料製作簡報,從蛇在大自然扮演的角色開始逐一介紹,還有牠們的習性、預防方法,遇見毒蛇的處理方式,以及萬一被攻擊的後續處理等等。



簡報說明,蛇類的習性其實「隱密又害羞」,總是默默地躲在天然環境中,只有運氣好的野外觀察家才能看到。但春天到秋天是蛇類活躍的季節,大自然本來就是蛇類的家園,在野外看到蛇類其實不用驚慌。而蛇類在台灣不會冬眠,但是活動力會降低。
要避免蛇類在家居出沒,只要「維護居家周圍環境」、「清除廢棄物」、「清理屋子外圍雜草叢」即可預防。在春夏季節,蛇類偶爾會意外闖入民宅,只要讓居家附近維持空曠,減少隱匿處所,就可以降低蛇類誤闖的機率。


此外這份簡報還介紹了「台灣六大毒蛇」,很多蛇類都「不會主動攻擊」,除非太過靠近或主動挑釁。但遇到毒蛇時,只要保持「至少一個蛇身以上」的距離,也保持冷靜並離開,通常都能相安無事,了解「其實蛇比你更害怕」。若不知道如何處理,應通報野生動物相關團體。簡報還特別叮嚀:「對蛇來講,火攻或水攻甚至寵物攻都是徒勞無功,只會增加牠們攻擊性造成兩敗俱傷,不建議採取。


如果真的不小心被蛇咬,一定要認清蛇類模樣,脫掉戒指、手鐲、手錶等物品並儘速前往醫院治療。切記後續處理四大原則「不切開傷口、不用嘴吸出毒液、不要冰敷、不要喝酒」。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台灣平均每年因毒蛇咬傷死亡的案例約1人,疾管署資料顯示遭毒蛇咬傷的死亡率在1%以下,所以不需過度恐慌。

製作團隊表示,他們真的是很用心在準備這一次的簡報,希望能對鄉親有些幫助。也想說:「這陣子有許多蛇類放生的消息,因此追蹤事件後續,發現並沒有確切放生的證據。其實野外有蛇類出沒並無增加,只是因為網路資訊發達,增加通報次數。」但是,「任何生物都有在生態圈存在的意義只要了解彼此,就能彼此尊重共同生活。擁有正確生態知識,才不會恐慌。」
這份簡報發表後被不少網友按讚分享,有人說「難得看到政治人物關心生態,尤其是蛇,讚!」「可以理性發文介紹人們常久以來『惡魔化』的生物,真的太讚了」「終於有政治人物願意關注這個議題了!」對於這些留言,台灣公道伯王金平則回應:「感謝鄉親留言支持。」「可以幫助鄉親了解正確觀念,只是舉手之勞而已。」

【延伸閱讀】
怕蛇嗎?其實牠們更怕你! 專家教與蛇和平相處秘訣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0623/524275.htm

別打我,我會自己離開的! 插畫「蛇類悲歌」道出辛酸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0806/546060.htm

不只是珊瑚白化 研究:海洋食物鏈瀕臨崩潰

 珊瑚白化。圖片來源:mattk1979。(CC BY-SA 2.0)連適應暖化機會都沒有 海洋食物鏈瀕臨崩潰

本報2015年10月16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2014年起,氣候變遷觸發一波大規模水底熱浪,造成各地珊瑚白化死亡。今年底,預估全世界38%的珊瑚會受影響,更有5%會死亡。不只如此,澳洲阿得雷德大學的新研究顯示,由於溫室氣體排放、過度捕撈和地方性的污染,全球海洋食物鏈已瀕臨崩潰邊緣。
 
英國衛報報導,這份發表於《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分析了632份全球海洋調查,囊括熱帶至寒帶、珊瑚礁至公海等各種海洋生態系。

研究發現,氣候變遷正削弱海洋物種的多樣性與數量,而海洋動物適應暖化與酸化海水的能力有限,能全身而退的物種少之又少。

研究指出,浮游生物數量會隨海水暖化而增加,但底層食物增加,並未對食物鏈帶來正面效果。「雖然小型草食動物如魚、海蝸牛和蝦的食物增加,暖化增加這些小型動物的新陳代謝率、減少成長率。獵物變少,肉食動物也隨之變少,形成食物鏈的負面連鎖反應。」

海洋食物鏈崩潰,將直接影響數億依賴海產作為食物、藥物和收入的人口。保護海岸線免於暴風雨和颶風侵襲的珊瑚礁減少,也會導致沿岸侵蝕惡化。

海洋暖化、酸化 大堡礁珊瑚可能在50年內消失
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有1/3被全球海洋所吸收。吸收了二氧化碳的海洋,pH值降低,讓珊瑚、牡蠣和貽貝等物種難以產生殼與骨骼結構;暖化的海水,也改變了魚類的行為和棲地範圍。

自前工業化時代至今,海洋溫度已上升約1°C,酸化超過30%。
珊瑚面積僅佔全球海床的0.1%,但餵養了全球25%的海洋物種。過去30年間,澳洲大堡礁失去了一半的珊瑚覆蓋;除非溫室氣體排放大減、當地污染停止,否則到了2050年,大堡礁將被大規模毀滅。

同時,海洋暖化融化陸冰,導致海平面上升。美國12日發表的研究顯示,南極海冰融化速度之快,到了2100年,整個南極大陸都有融化的危險,對沿海 社群極為不利。「就我們所觀察的生態系統,物種多樣性與數量整體而言在下降中。這些都是大規模的衝擊,若結合暖化和酸化的效果,情況更糟。我們觀察到缺氧 現象增加、過度捕撈和直接污染等壓力因子增加。
這些壓力源減少了物種適應氣候變遷的機會。」阿得雷德大學副教授Ivan Nagelkerken說。
「這些發生中的現象在接下來50到100年間只會更加惡化。我們已觀察到熱帶物種入侵澳洲東南較冷海洋等奇異現象。如果能減少過度捕撈和污染等壓力因子,可以給物種較高的機會適應氣候變遷。」Nagelkerken說。

【相關文章】
-暖化逢聖嬰年 美科學家:珊瑚將死於大規模白化
-海洋暖化持續 今年恐再爆全球珊瑚白化潮
【參考資料】
-英國衛報(2015年10月13日),Marine food chains at risk of collapse, extensive study of world's oceans finds

今天10月16日,是世界農食日。

今天10月16日,是世界農食日。
全球的農作物有36%都被用去了當成飼料(以卡路里計算),但畜牧業(放牧地和種植飼料的農地)卻佔去七成的農地,製造溫室氣體排放之餘,耗水和污染亦多,農作物轉化成肉品後的卡路里效益只有10%。
我們每人都可以從個人行動,舒緩氣候變化和糧食危機。
----------
資料來源︰
http://goo.gl/KqSN17
http://goo.gl/kzLI78

2015年紐西蘭最熱門素食名人─卡麥隆與薩曼莎•海斯


【2015/10/15 文:suiis編輯部
「世 界素食月」(World Vegetarian Day)從10月1日起長達一個月,為了紀念素食月,紐西蘭著名的動物保護協會(SAFE, Save Animals from Exploitation)頒發紐西蘭最熱門的素食名人獎,2015年由導演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和電視節目主持人/記者薩曼莎•海斯(Samantha Hayes)獲得此殊榮。

世界素食月旨在鼓勵世界各地的人們嘗試素食生活的方式,去年十月,超過500人致力吃素,阻止了4000隻動物被吃掉的命運。

SAFE動物保護協會負責人 Mandy Carter說,「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所吃的肉類是從何而來,並了解到以飼養動物為食是多麼殘忍的一件事。愛好動物者可以一起參與吃素一個月的行動來幫助所 有的動物。」

第 一位素食名人是拍攝有史以來最賣座的電影鐵達尼《Titanic》的導演詹姆斯•卡麥隆,其後阿凡達《 Avatar》票房更加超越。卡麥隆對大自然有著深深的敬意,在紐西蘭拍攝阿凡達後,便愛上了這個國家,決定住在這裡,他也在紐西蘭懷拉拉帕 (Wairarapa)開了Vegan咖啡館。卡麥隆說,「改變你所吃的食物,也將會改變人類與自然世界之間的整個關係。」

第二位是電視節目主持人/記者薩曼莎•海斯,從小就是素食主義者。她的工作是知名的深夜新聞節目《Newsworthy》。薩曼莎也曾獲得奧克蘭最性感的女人封號。

SAFE動物保護協會鼓勵市民應採取30天開始吃素挑戰 www.goveg.org.nz。網站中提供美味的Vegan食譜、有用的技巧及很多資訊來幫助與支持大家吃素,以更健康及富有同情心的態度來生活。讓我們也快快加入素食月的行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