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4

氣候變遷…大學生一知半解

2016-10-24 05:16聯合報 記者沈婉玉/台北報導
師大調查,大學生對氣候跟能源議題有明顯誤會。如我國火力發電占比超過七成,但有超過...
師大調查,大學生對氣候跟能源議題有明顯誤會。如我國火力發電占比超過七成,但有超過四成的大學生卻以為核能是台灣最主要的發電來源。圖為台中火力發電廠。 本報資料照片
為控制地球暖化,聯合國氣候會議通過的「巴黎協定」即將於十一月生效。台灣為排碳大國,面對巴黎協定首當其衝,但調查顯示,大學生對氣候變遷缺乏了解,顯見我國推動減碳仍有極大的努力空間。
本報資料照片
本報資料照片
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所長、前政務委員葉欣誠針對台大、台師大等八所大學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大學生對氣候及能源議題認知不足:百分之四十七學生沒聽過氣候變遷調適;超過七成學生不知道台灣人均排碳量排名世界第廿名,超越日本及中國大陸。

不僅如此,大學生對氣候跟能源議題還有明顯誤會。例如,我國火力發電占比超過七成,但有超過四成的大學生卻以為核能是台灣最主要的發電來源。

此外,以為不烤肉可降低總排碳量、最大用水量來自工業、我國還沒有溫室氣體減量法律,及誤以為全世界碳排放量已逐年下降等,都是大學生對氣候變遷相關議題的錯誤認識。

「教育的目的是創造工商更發達,還是人類更永續的世界?」葉欣誠指出,教育必須看到前瞻未來,氣候變遷的調適涉及政策引導、產業轉型及社會面對低碳創新,完整瞭解的公民是進步的動力。

葉欣誠表示,台灣九成九的工業或日常生活初級能源是來自化石能源,供電主要來自火力發電,能源革命對台灣的影響無比重要。低碳未來將是革命性的翻轉,不是逐步的改變。無論是今天的政策方向、教育策略或是企業治理,都需要有全面性跟系統化的改變。

他指出,減碳政策必須要能解決真實問題,移除對化石燃料的不當補貼是無可迴避的問題。前四分之一的富人享受了四成三的補貼,後四分之一的窮人則僅接受了百分之七的補貼,國家對化石燃料的不當補貼,造成了社會不正義。

葉欣誠表示,隨著氣候暖化,極端天氣現象愈來愈頻繁,我們自己也深受其害。減碳跟調適是互補的,如果現在能夠減碳減得更徹底,調適需要花的力道就會降低。

海洋CO2含量增 研究:影響魚類求生

2016-10-24 19:02台灣醒報 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
氣候變遷已影響到魚類的判斷能力,恐怕會讓魚出現飛蛾撲火般撲向掠食者懷抱的後果。英國一所大學研究發現,隨著海洋二氧化碳量增多,魚類感官能力已變得遲緩。對此,研究人員推測是二氧化碳干擾魚類大腦處理感官訊號的能力,然而實際原因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據《合眾國際社》報導,英國艾希特大學研究人員指出,由於氣候暖化,讓海洋吸入更多二氧化碳,已開始干擾魚類的嗅覺、視覺與聽覺,也因為魚類感官系統受影響,造成部分魚類忽視危險訊號,有些魚類則甚至直接游向掠食者懷抱。

對此,研究人員推測應該是二氧化碳干擾魚類大腦處理感官訊號的能力,造成此種現象,雖然實際原因仍不明,但該問題恐怕會越加惡化,因為預計本世紀結束前,海洋二氧化碳量將增加2.5倍。

研究人員也建議,海洋生物學家目前應將注意力轉移至畜養魚類身上,因為當中許多魚類都是生活在二氧化碳量比海洋多出10倍的水槽環境裡。

海洋學者伊利斯指出,「水產業正好可做為預測氣候變遷的長期實驗場所,因為過去幾代以來生存在高二氧化碳養殖環境下的魚類或貝類,可作為野外海洋動物未來如何生存的參考。」

研究認為,在既有的水槽內,畜養魚類雖無需擔心掠食者,而且食物供應相對穩定,但二氧化碳同樣也會影響在該環境下成長的魚類,例如極高二氧化碳量會干擾鱈魚的消化,不過,二氧化碳小幅增加則會加速其生長率。

《ScienceDaily》引述研究人員威爾森說法表示,「這次研究結果可讓養殖魚業試圖讓養殖環境最佳化,特別是有關二氧化碳量,以便改善魚的生長與健康、獲利以及讓產業得以長期永續經營。」

本此研究結果刊登在Global Change Biology期刊。

二氧化碳年均濃度 2015年破400ppm大關

2016-10-24 22:26中央社 日內瓦24日綜合外電報導
聯合國今天表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平均濃度2015年達到破紀錄的百萬分之400(400ppm),對地球健康而言,這項紀錄是不祥的標誌性事件。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說,此溫室氣體濃度先前僅在特定地點的某些月份突破400ppm門檻,但從未以全球年均濃度突破這一關口。

世界氣象組織在最新的溫室氣體公報(GreenhouseGas Bulletin)中還說,二氧化碳濃度「2016年已再次飆至新紀錄」,並預測,此年均濃度將會「多代」維持在400ppm以上。

聖嬰現象影響導致若干地區二氧化碳濃度暴增,這種每4至5年發生一次的天氣現象帶來明顯的暖化效應。

世界氣象組織說,聖嬰現象「在熱帶地區引發乾旱,降低森林、植被和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涵容』能力」。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Petteri Taalas)警告,聖嬰現象如今已趨緩,切勿因此滿足。
他說:「聖嬰現象已經消失,氣候變遷則沒有。」

在遏止氣候變遷的戰役中,塔拉斯說,二氧化碳是「一個明明擺在眼前,眾人卻不願正視的問題」。

全球二氧化碳濃度 創新高

2016-10-25 02:21聯合報 編譯李京倫/報導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廿四日發表「溫室氣體公報」指出,二○一五年全年,地球大氣中平均二氧化碳濃度創新高,達四百「百萬分率」(ppm),二氧化碳濃度更於「二○一六年再攀新高」,氣象組織預測,二氧化碳年度平均濃度將維持在四百ppm以上「許多世代」。

二氧化碳濃度曾在某些地方的某幾個月分超過四百ppm,但這是首度在全球全年層次上跨過此門檻。公報說,現在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已比工業革命前高百分之四十四。

二氧化碳濃度激增,部分原因是聖嬰現象活躍。聖嬰現象每四到五年發生一次,會使全球大片區域暖化。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的氣象組織說,聖嬰「在熱帶地區造成乾旱,並使森林、蔬菜與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降低」。

不過,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提醒,不要因為聖嬰現象現在減弱就掉以輕心,「聖嬰現象不見了,氣候變遷卻還在」。他說,二氧化碳問題就像「房間裡的大象」,雖然很明顯,但處理起來太複雜,很少有人敢去碰。

塔拉斯讚揚國際社會本月稍早在盧安達首都吉佳利達成的共識,也就是逐步淘汰用於冰箱和空調的溫室氣體「氫氟碳化物」(HFCs)。不過他說,若未對二氧化碳排放採取同樣有力的行動,全球將無法達到巴黎氣候協定設定的目標。

氣象組織的溫室氣體公報監測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而不是排放量,監測的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等。
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創新高 圖/聯合報提供
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創新高 圖/聯合報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