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8/6

克魯曼:氣候變遷災難正上演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克魯曼兩周以來撰文極力強調全球必須重視氣候變遷,因為氣候變遷的大災難不是山雨欲來,而是正在上演。

一連兩周 (7月22日和7月29日),克魯曼在他的「紐約時報」專欄說,一年或一天的天氣變化可能不易察覺,而使人忽略氣溫其實長期升高的趨勢,而且連平均氣溫的小幅上升,也暗示極大破壞性的極端天氣事件頻率正在增加,美國中西部目前的致命嚴旱就是例子。


克魯曼筆鋒指向一些出名的氣候變遷否認者,包括不少企業高層,還有福斯電視新聞,三天兩頭來一句「外面好冷,高爾錯了」。


克魯曼提醒,可考的歷來最熱十年有九次在2000年後,極端高溫天氣的發生概率正在提高,這一點同時意味著,地球人為氣候變遷付代價不必等未來,也不必等幾十年,大家現在已經開始付代價了。


克魯曼說,原本產量豐富的農業地帶將會更常出現長期的極端乾旱,這現象對糧食將帶來毀滅性影響,可能從今開始成為氣候變遷的首要惡果。


美國是世界糧倉,如今將近80%玉米作物和11%黃豆作物陷在50多年來最嚴重的乾旱裡。此外,美國中西部農業帶,正在和哈薩克、俄國、烏克蘭一塊推高全球小麥價格。


糧價飆漲造成糧安失穩,在低所得與中低所得國家是政治社會動亂的先聲,往例包括埃及、衣索匹亞、印尼及菲律賓。


美國的苦旱正在以驚人速度加劇,但2012年的嚴旱損失現在就已超過2011年的120億美元,再下去可能趕上1980和1988 年的乾旱,那兩次長旱造成的損失,換算今日幣值,分別是560億和780億美元 (台幣1兆6800億、2兆3400億元)。


根據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彙編的70年資料,氣候 (包括熱浪、冷峰或旱災),每年影響美國GDP上升或下降1.7%。


而且今天影響日益複雜,不只作物,缺水還禍及石油與天然氣生產。西德州、北達科他、堪薩斯、科羅拉多、賓州是北美能源生產的新興地帶,都陷入缺水之困。

科學家:人為因素釀全球夏季酷熱 比20年前預測還嚴重

新加坡《聯合早報》 6 日消息指出,美國太空總署 (NASA) 科學家說,近年來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地夏季越來越熱,確定是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的後果。科學家指出,氣候變化的嚴重性比 20 多年前所預測的還要糟。

中新網報導,美國太空總署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太空研究所負責人詹姆斯‧漢森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他在 1988 年提交給美國參議院的嚴峻氣候暖化預測都顯得太樂觀了。他說:「我對全球氣溫升高的預測已獲得證實了,不過,我未能充分探討其平均漲幅將如何迅速地導致極 端氣候的增加。」

漢森及其同事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中發表的報告中分析了過去 60 年的全球溫度,揭示了「極其炎熱的夏天,正以驚人的頻率增長」。漢森表示,分析不是以模式或預測?依據,而是「對氣候活動及溫度的實際觀測」,而結果是「不僅對未來,現在也令人深感不安」。

報告顯示,在過去一個世紀,全球溫度上升了 0.8 攝氏度,而極端氣候活動變得更頻繁。上個月所發佈的一項國際研究,也認為溫室氣體排放,是導致 2011 年發生更多嚴重乾旱、洪水和熱浪的原因。

加州大學伯克利校園教授理查德‧穆勒曾是全球氣候暖化的懷疑論者,但他上周改變立場,表示資料顯示其信念毫無根據,人類幾乎是整件事的導因。

海洋酸化 生物骨骼外殼恐變薄

(路透劍橋6日電)科學家今天表示,氣候變遷導致海洋酸化,使得蛤蜊和海膽等海洋生物較難發育外殼,而這種現象在極地地區可能最嚴重。 
 
貽貝、牡蠣、龍蝦和螃蟹等海洋生物的保護殼變薄,可能會導致牠們更容易受到掠食者侵害,進而破壞海洋食物鏈。 
 
英國南極勘測(BAS)在聲明中公布這項發現指出:「研究結果顯示,海洋酸度升高衝擊生物外殼和骨骼的大小與重量,而這種現象遍及許多海洋物種。」 
 
人類燃燒化石燃料,導致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而部分二氧化碳最後進入海洋,分解成酸。 
 
根據這項發表在「全球變遷生物學」(GlobalChange Biology)期刊的研究,海洋酸化使生物較難取得碳酸鈣,尤其是在北極海與南極洲周圍的冰冷海水。 
 
碳酸鈣是動物生成骨骼和外殼的重要成份。 
 
英國南極勘測的教授裴克(Lloyd Peck)接受路透電視台(Reuters TV)訪問表示:「海水越冰,碳酸鈣就越難從海水取得,動物的骨骼就越薄。」中央社(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