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5/3

亞銀:氣候變遷 災難迫在眉睫



(中央社記者林行健馬尼拉3日專電)亞洲開發銀行總裁黑田東彥警告,氣候變遷災難性效應已迫在眉睫,區域內國家應立即採取行動,阻止情勢惡化。

亞洲開發銀行第45屆年會在馬尼拉進入第2天議程,黑田東彥今天在「氣候變遷與綠色亞洲」座談會指出,亞洲正處於十字路口,在經濟快速成長的同時,對環境的破壞也伴隨而來。

根據亞銀和亞銀研究所的報告,從1990年代開始,亞太地區國家即是全球最大資源使用者,如果現行趨勢繼續下去,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於2050年增加3倍,遠超過地球生態系統的負荷量。

黑田東彥說,人類加速開發資源,卻也損害環境,除非有所改變,否則得來不易的經濟成果將逆轉。

他指出,低碳成長不只可以緩和氣候變遷的惡果,也有經濟意義,綠色基礎建設帶來廣大商機,亞太地區至2030年估計需要6兆美元的能源基建投資。

黑田東彥建議區內政府成立「碳市場」,淘汰化石燃料,成立亞洲自由貿易區,以促進亞洲的綠色成長。

亞銀報告也指出,亞洲經濟體目前的減碳行動成效頗佳,值得複製及擴大規模。

研究:暖化衝擊植物被嚴重低估


法新社巴黎2日電) 今天發表於「自然」(Nature)期刊的研究指出,試圖模擬全球暖化對植物帶來多少衝擊的實驗,嚴重低估真實狀況。

研究支持尤其來自北半球的農民與園藝家的說法,他們表示,季節植物生長期較過去提早許多。

針對全球暖化所做的人工實驗,通常會選擇露天溫室或屋頂設有小暖氣機的地點,以複製日漸上升的高溫。

這些實驗判定,溫度每上升攝氏1度,植物的開花季與吐葉期會提早1.9至3.3天。

不過此項研究提到,實際天數遠高於此。

研究指出,溫度每上升攝氏1度,植物吐葉與開花季就會提早2.5至5天。

研究結果得自對1634種植物物種進行暖化實驗與在野外對這些物種展開長期觀察的比較,這項比較是由北美、日本及澳洲約20所機構所進行。

研究共同撰筆人、紐約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University)拉蒙多哈堤地球觀測站(LDEO)的庫克(Benjamin Cook)在新聞稿中指出:「外界迄今一直認為實驗系統的回應與大自然相同,但事實並非如此。」(譯者:中央社蔡佳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