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

冰帽融化 威脅136個港口

更新日期:2009/12/02 00:07 【記者黃雅羚/台北報導】

全球關注地球溫室效應對環境影響,哥本哈根氣候變遷高峰會即將登場,環保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表報告指出,冰帽融化將造成一三六個全球主要港口城市洪水氾濫,有可能在二○五○年造成巨額經濟損失,預估高達二十八萬億美元

據WWF專家表示,如果到二○五○年氣溫上升攝氏○‧五至二度,那麼海平面就可能升高○‧五米,這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該報告認為,海平面上升如此之多,會對全球一三六個最大港口城市造成威脅,其經濟損失可能高達二十八萬億美元。

有預測,亞洲城市居民可能成為全球變暖的最大受害者,尤其是沿海城市居民。

該專家警告,如果目前的氣候保護政策不改變,二○五○年氣溫升高攝氏二度的可能性更大。該報告還指出,美國東北海岸的海平面較世界平均水準可能會多升高十五釐米。

氣候暖化、濕地破壞 台灣候鳥30年少三成

更新日期:2009/12/01 17:05

這幾年發現,台北市關渡自然公園,每年來渡冬的候鳥,北返南遷的時間,有的提前、有的延後,甚至今年還首度發現過境候鳥花嘴鴨留下來繁殖,關渡公園管理處表示,因為全球氣候暖化,這三十年來,每年到台灣渡冬的候鳥減少30%,族群數量及種類有一些變化,為了避免因為全球氣候暖化、環境破壞等因素,造成過境鳥類數量下降,北市府每年投入100多萬元經費,保護濕地。(林麗玉報導)

因為全球氣候暖化的緣故,與20年前相較,台灣地區的大量候鳥北返、南遷時間提前或延後,甚至台北市關渡自然公園管理處發現,在關渡自然公園濕地,已經有過境候鳥族群繁殖的情況,例

如高蹺行鳥、花嘴鴨等鳥類,已經在關渡公園繁殖,例如花嘴鴨在大約十年前,只有在渡冬時期可以發現牠門,不過漸漸夏季會出現1-2隻,到今年夏天,已經發現有50多隻花嘴鴨在園區裡活

動,甚至還首度發現有花嘴鴨的小寶寶,關渡自然公園管理處長何一先表示,之所以發現渡冬過境候鳥花嘴鴨在北部地區留下來繁殖,有可能是北方地區的環境惡化,也有可能是關渡濕地,提

供 牠們提供較好的食物及環境。關渡自然公園管理處長何一先說,台灣地區這三十年來,減少了大約30%的過境候鳥數量,而相較於全球,全世界鳥類有將近三分之 一33%左右,因為環境改變、棲地流失、外來物種入侵等,造成數量持續下降,為了維護保持關渡自然公園的濕地環境,關渡自然公園每年進行棲地復育,每年維 護10公頃以上水域面積。

西南極洲融冰 將對海平面上升造成重大影響

更新日期:2009/12/01 16:38

(路透倫敦1日電)「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ientific Committee on Antarctic Research,SCAR)今天表示,西南極洲冰層融化,將在下世紀造成海平面上升數十公分。

到了西元2100年以前,全球海平面預計將上升1.4公尺。

SCAR執行主任薩墨海耶斯(Colin Summerhayes)在倫敦媒體簡報會上向記者表示:「我們預測,西南極洲冰川融化的速度將使海平面在2100年前上升1.4公尺,這是最大預估值。」

「我們排除了部分極端的未來100年海平面上升(預測)數據,因為這些數據和我們所認知的冰層相較起來顯得太不切實際。」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2007年公佈報告,預測海平面將在2100年前上升18到59公分,但當時並沒將格陵蘭(Greenland)和南極洲冰層融化考慮在內。

上週公佈的一份研究報告,預測全球海平面將在2100年前上升2公尺。

長達400頁的SCAR報告書,採用了來自13個國家、100位科學家的研究數據,是第一份全盤報告,詳盡地研究了全球快速暖化對南極洲造成的影響。中央社(翻譯)

台灣發燒了!餐桌食物大逃亡

更新日期:2009/12/01 16:09 文/蕭富元.彭昱融

烏 魚不來的冬天、蜜蜂消失的春天,喝不到鮮奶、買不起麵包、好魚好肉少了……。這不是遙遠的未來才會發生的事,極端氣候正在衝擊台灣的農漁牧業,更影響你的 每一餐,食物大逃亡,台灣不能再拖了!(哪些食物正在逃亡?http://www.cw.com.tw/issue/6c/)

全球矚目的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即將在十二月七日召開。氣候變遷正在影響我們的生存,從昆蟲、動物、植物到人類,無一倖免,幾乎都成為氣候新難民。

不知不覺中,餐桌上的食物,也因為氣候變遷,悄悄發生了「政權輪替」。過去年夜飯必定上桌的烏魚子、老饕最愛的鮪魚、白鯧、黃魚、鮭魚、九孔、蜂蜜等等,正在迅速消失中。今年夏天高溫乾旱,牛奶產量銳減,買不到牛奶,所有家庭都受到牽連。

誰說暖化還是很遙遠的未來?它已經影響了你家裡的廚房。不只烏魚、黑鮪魚,餐桌上熟悉的美味海產幾乎全都因暖化而「乾坤大挪移」。「冷水性、好吃的魚種大量減少,暖水性、民眾比較不喜歡吃的魚種卻增加,」研究暖化二十年的海洋大學校長李國添發現。

乾旱暴雨病蟲害,稻米難結穗。魚是肉眼可見的氣候難民,躺在餐桌上的菜餚,則是無聲無息的受災戶。極端氣候帶來的超強降雨或是酷熱乾旱,劇烈地改變了作物的生長環境。

台大全 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柳中明提醒,風災過後不到四個月,南台灣已出現乾旱,曾文水庫接近下限,蓄水率還不到五成。最近,水利署又發出警告,南部枯水期才剛開 始就不下雨,明年年初的水荒會「非常嚴重」,一期稻作將可能會休耕。一下子大水,一下子大旱,作物熟悉的節氣全變了調。

不只是餐桌上的菜餚,生物也「用腳投票」,絕命大逃亡。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報告,熱帶地區物種往溫帶移動,低海拔物種往中海拔遷徙,地球將近三分之一的已知物種,將在本世紀結束前滅絕。地表平均溫度每上升一℃,就有一○%的物種面臨絕種危機。

蜜蜂失蹤,作物無法授粉。這兩年,全球各地陸續發生蜜蜂神祕消失的事件,引起科學界好奇、農業界恐慌。宜蘭養蜂產銷班班長黃東明說,蜜蜂搞失蹤,絕對是一件天大的事,因為人類賴以維生的一千三百多種作物中,有九成以上都要靠蜜蜂授粉。

研究植物的中研院院士周昌弘強調,物種「逃難」,是威脅地球生存的大問題。他坦言,物種的「政權輪替」,破壞台灣本地生物多樣性,「是另類佔領台灣。」暖化使得許多植物提早開花,花季拉長,牽動到昆蟲的活動,昆蟲又會帶來病原菌,引發生態系一連串連鎖反應。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沒有蜜蜂的春天。沒有烏魚的冬天。這一切不只是餐桌上少了幾樣菜,他們決定了我們這群氣候新難民的生存。

減肥也能愛地球?抗暖食物這樣吃!

減肥也能愛地球?抗暖食物這樣吃!

飲食方法不僅攸關身體健康,也影響我們所處的環境,你可以藉由「吃」來愛地球,讓人和生態和諧共存。選擇有機、吃當令在地食物的「生態飲食」風潮,在世界各地流行,簡單從三餐食物做起,你現在就可以力行。..................................

請見以下網址: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id=4358






抗暖化 請少吃一塊肉

天下雜誌第436期 2009-12-02  文/蕭富元


多肉少菜、多麥少米的飲食習慣,已經讓台灣的糧食安全網,愈來愈脆弱、愈受制於人。如何從自己的一餐做起,幫台灣免除糧食危機?

十月底,政府突然宣布大幅開放美國牛肉進口,牛未到,人先吵成一團。爭議焦點都集中在吃美國牛肉安不安全?就是沒有人問:「我們到底該不該吃那麼多肉?」

台灣人每年吃進肚子裡的肉類,已經跟愛吃肉的美國人一樣多了。

根據農委會二○○六年統計,台灣每人每年平均消耗七十七公斤的肉類,是日本和南韓的一倍。但是,台灣人每年穀類和魚類的消耗量,還不到日本、南韓的一半。國民健康局在去年的調查也顯示,十八歲以上台灣人,只有二三%男性、二七%女性的飲食符合天天攝取蔬菜、水果量的建議標準,兒童更低到只有六%。

先不談健康問題,這樣的飲食型態,很不環保。


愛吃肉 被國際糧價綁架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曾公布,畜牧業生產所製造的溫室氣體,佔全球溫室氣體總排放量一八%。前年和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主席帕喬里(Rajendra K. Pachauri)就疾呼,肉是碳排放量高度密集的商品,個人最佳的減碳行動就是少吃肉。

更重要的是,愛吃肉,註定被國際糧價牽著鼻子走。因為,台灣畜牧業使用的飼料,完全由國外進口,只要國際玉米價格上漲,肉價必定隨之而起。

除了肉類,台灣穀類糧食的對外依存度也很高。

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教授申雍研究,氣候變遷並不影響台灣的農業生產,真正的衝擊在於糧食供應。台灣糧食自給率僅三二%,主食穀類的自給率更只有二四%。申雍觀察,台灣人的主要糧食,已逐漸捨稻米而就麥類,可是,台灣幾乎不生產小麥和玉米。

「稻米是唯一可以在台灣生產的主食,但在穀類總消耗量中,稻米所佔的比例還不到一半,」申雍表示,台灣最能掌握的糧食是稻米,但米吃得太少,等於是自動放棄糧食主導權。

多肉少菜、多麥少米的飲食習慣,也提高糧食安全和經濟負擔的風險。

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柳中明指出,台灣糧食過度仰賴進口,只要農業大國如美國、澳洲、巴西或印度出現乾旱或氣候異常現象,就直接打擊台灣的糧食安全。

全台灣目前有四十三萬公頃的水稻耕地,足以供應全國民眾的糧食需求,只是,吃米的人愈來愈少,水田利用率大幅下降,去年就有一半水田處在休耕狀態。 再加上近年政府不斷放寬農地使用條件,申雍擔憂,萬一世界糧倉發生極端氣候的頻率提高,出現糧食危機,台灣可能沒有足夠的土地可以耕種。

「耕地就好像台灣的糧食儲蓄,應該留一些在手上。把儲蓄全部花掉,最後只能跟地下錢莊借錢,」申雍比喻。

在一九七○年代以前,台灣的外匯存底主要是靠農產品外銷累積,但現在,農業已經成為對外貿易逆差的最主要來源。申雍估算,二○○四年至二○○八年 間,台灣每年平均對外貿易出超九十一億美元,台灣去年進口的糧食與飼料總值卻將近九十億美元,也就是說,「相當多的對外貿易收入,要被用來進口糧食和飼料 以養活國人。」

為了健康,為了對抗暖化,為了避免糧食受制於人,申雍建議,如果民眾能少吃一半的肉類,多吃魚類和稻米,就能減少半數的進口飼料玉米。接著,只要利用現有休耕的農田種植玉米,台灣甚至不需要花錢跟外國買飼料。

今年六月,搖滾樂團披頭四主唱保羅.麥卡尼和幾位知名主廚共同發起「週一無肉日」(Meat Free Monday)運動,從減少吃肉來節能減碳。荒野保護協會和主婦聯盟也在不久前,號召社會團體和政府一起響應星期一不吃肉。環保署統計,一天不吃肉,每個人就能減少七公斤的碳排放量。

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期,明年國際糧價仍將繼續居高不下,在抱怨麵包、早餐變貴的同時,不如先從餐桌上的菜餚改變起。(全文完)


http://www.cw.com.tw/issue/news/20091201/1-1.jsp

減碳救地球 環團籲政府調整產業結構

更新日期:2009/11/30 23:57

【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哥本哈根會議即將舉辦,台灣環保聯盟前任會長、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徐光蓉及現任會長王俊秀將出席觀察,30日環盟舉辦行前記者會,說明觀察重點,呼籲台灣調整減碳時程。

徐光蓉表示,氣候變遷是不爭的現實,人類可能減緩變化,但必須建立在主要排放國能同意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條件上。她整理目前京都議定書附件一的工業國家承諾排放量,整體數字僅比1990年減少12%至19%,遠比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研究小組建議的25%至40%來得低。

「許多科學證據顯示,京都議定書的目標與穩定氣候相差太遠,減量目標與時程需要擴大與加速。」徐光蓉憂心地說,一旦氣溫增高,對海島國家將有重大影響,南太平洋為主的海島聯盟主張減量比例應達45%以上。

但目前工業國不願承諾更多,因為已開發國增加量快卻沒有減量;目前溫室氣體增量前20名中,有8名是開發中國家,包括中國、印度、韓國等。徐光蓉指出,中國日前表示要降低碳的密集度達40%至45%,但時程過於遙遠。目前中國、印度、巴西、南非更進一步協議,表示哥本哈根會議中若工業國要它們減量,將退席抗議。

徐光蓉說,其實工業國擁有許多減量技術,但以美國為例,因覺得是創意基礎而不願放手,使得轉移技術有困難;此外,若各國有心減量,每年至少要花4千億美元,就算適應也要花750億至1千億美元,這將是哥本哈根會議的討論重點。

對於哥本哈根會議可能產生的影響,徐光蓉認為對實際減量可能不會有太大影響,或是產生結果卻難以落實、淪於各國各自表述。她認為除非哥本哈根會議結論可取代京都議定書,或京都議定書部分修正加上哥本哈根的結論,才可能邁向落實減碳的目標。

不論哪一種情況,台灣作為深受暖化影響的海島,在工業國與開發中國家的拉扯下,目前的減量政策與目標都太寬鬆。徐光蓉指出,政府希望2025年回到2000年的水準,但他們覺得2020要回到1990年,而且2012就可回到2000。

環保團體表示,台灣不斷開發耗能污染產業是無法減碳的原因,徐光蓉更直言,政府總把重大污染耗能開發當成「救經濟」的妙招,「但現在台灣人的薪資水準都回到1997年了,能源也該倒退!」呼籲政府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才是減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