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31

吃掉環境 不良農業利用與濕地退化

作者:拉姆薩公約秘書處;蘇瑋佳編譯,王孟琦審校
管理不彰的農業對濕地將造成多方衝擊,恐對濕地生態特性產生不良影響,使人們永久失去溼地帶來的好處。 

水量與水質衝擊 對水量的影響:
為灌溉等緣故興建水壩、抽取地表水及地下水等,造成逕流量減少;灌溉水回流或水壩洩洪所造成的水流量增加;河水流動型態與時間點的改變,將大大地影響並危害濕地生態特性,因為不少沿岸濕地仰賴河流帶來的養分、懸浮物以維繫其功能。

對水質的衝擊:
集約養殖等常帶來大量污染,如農藥、化肥、抗生素和消毒劑等,不僅影響內陸及海岸濕地的生態特性,也對人體健康及濕地所供給的飲用水質造成衝擊。

擾亂濕地機能及生態系服務的農業活動,包括:將濕地轉為耕種或養殖使用、引水灌溉行為、引入外來物種、引入人類或動物疾病媒介、干擾濕地動 物的遷徙和覓食型態,如集約養蝦池的快速擴張。上述行為大量壓縮許多國家的海岸濕地,諸如海岸保護、漁業及紅樹林產物等濕地生態系提供的服務也一同消失。

數字會說話農業用水:
我們用了多少水?這如何影響濕地?未來數十年將會如何?我們有足夠的水供越來越多的人口使用嗎?

從地表水和地下水抽取的水中,有70%用於農業,大部分用以灌溉,有些會流回河流或地下水層中,其餘的則蒸散到空氣。

大約有40%的灌溉面積以地下水──或配合其他水源──作為灌溉用水的主要來源。 據估計,目前農業用水可滿足灌溉需求者占20%,其餘須依賴降雨。全世界「看天田」和「灌溉田」的比例差異極大。

預測至2050年,全球農業用水─包括看天田和灌溉田─將增加19%,用以生產食物、紡織材料及生質能。而不少水資源已不足的地區,未來將增加灌溉用田水量。

目前全世界用於作物生產的陸地面積比例為11%。農業生產在過去50年成長為近3倍,但總耕地面積僅增加12%,顯示高度的集約農業,灌溉面積亦在這段時間中增加為2倍,占增加40%的產量。

在1970年至2008年,養殖食用魚的產量每年平均增加6.6%,魚隻對土地、水及飼料的需求也因而增加,同時造成內陸和海岸濕地的壓力。

註:以農產品生產總值計算,圓餅圖係以呈現各區域作物水分蒸散總量(單位為立方公里)。 重要訊息: 全球水資源利用已經逼近或超過其維持永續的臨界點,未來的農業需要更多水資源,以供養更多人口,而濕地也必須保留足夠的水量,以維持其生態特性及重要的生態系服務;未來的農業需要更多土地,以供養更多人口,但在濕地發展農業將損失重要的濕地生態服務機能。 名詞定義: 拉姆薩公約定義濕地的生態特性為:「生態系中各種成分(溼地中的物理、化學及生物成分)、各種程序(濕地中自然發生的物理、化學及生物變化)、其效益/服務(濕地提供給人們的利益)之組成,並在特定時間形成的濕地樣貌」。
※本文翻譯自拉姆薩(Ramsar)公約網站

不止北極熊遭殃 氣候變遷也威脅企鵝生存

新頭殼newtalk2014.01.31 洪聖斐/編譯報導
全球氣候變遷不僅威脅到北極熊,也導致住在地球另一端的南極企鵝增加死亡率。

《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期刊》(PLoS One) 昨(30)日刊出美國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生物學家薄實瑪(P.Dee Boersma)的團隊自1983年到2010年間在阿根廷旁塔湯布島(Punta Tombo)追蹤3千5百頭麥哲倫企鵝(Magellanic penguin)的發現。

薄實瑪的團隊發現,氣候變遷所引起的豪大雨日益頻仍及溫度異常上升,不但導致許多麥哲倫企鵝的寶寶在出生10天內死亡,較大的幼鵝死亡的數目也日漸攀升。

這個研究團隊28年來的觀察中,有26年企鵝死亡的主因是缺乏食物,但在1991和1999這2年,大量的雨水成為企鵝死亡的主因。另外有11年,暴風雨也曾奪走大量幼鵝的性命。溫度異常上升,也是導致企鵝死亡的因素。

研究團隊指出,28年來,旁塔湯布島的暴風雨平均奪走5%幼鵝的性命。但也曾經有1場暴風雨一口氣導致50%的幼鵝死亡。隨著氣候變遷加劇,這類事件有增加的趨勢。

薄實瑪指出,自1987年以來當地企鵝的繁殖率已經下降24%。然而這個比例與氣候變遷的關係,則難以論定。她推測該地區日趨頻仍的暴風雨,很可能也直接衝擊到其他的海鳥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