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2

暖化持續 歐洲冰川將首當其衝

更新日期:2011/01/10 14:05 陳 蓉

(法新社巴黎9日電)「自然地球科學」(NatureGeoscience)期刊刊出2項報告表示,到2100年之前,全球暖化可能將摧毀歐洲3/4高山冰川。

  且到3000年,因西南極洲大冰原(West Antarcticicesheet)融化,將使海平面大幅升高4公尺(13英尺)。

  這2項研究聚焦在對氣候變遷影響最不清楚的2個部分:暖化是以什麼方式、在何時、何地影響數百萬人類仰賴水源的冰河,及在更遠未來數個世代將面對的諸多問題。

  這項有關冰河研究,預測到2100年,高山冰川及冰冠數量平均將減15-27%。

  報告並提出警告:「如此規模的冰河流失可能造成區域水文情況及供水很大影響。」

  有些地區因冰河海拔高度、天然地形及易受當地暖化影響,而較其他地區受害更嚴重。

  紐西蘭可能會喪失72%冰河(65%至79%),而歐洲阿爾卑斯(Alps)可能喪失75%,所代表範圍是在60%至90%間。

  而在地球另一端,預估在格陵蘭(Greenland)冰河將喪失約8%,而亞洲高山則近10%。

  報告中指出,冰雪融化大量水量將在2100年前造成全世界海平面平均升高12公分(5英吋)。(譯者:中央社陳蓉)

綠色植物吸收CO2 改善室內空氣

更新日期:2011/01/10 17:15

有時候,在室內昏昏欲睡,很可能不是精神不好,而是空氣不好造成的。有學者研究中學電腦教室的空氣品質,結果發現,有人上課的時候,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是放假時的五倍多,會讓學生有不太舒服或是想睡覺的感覺出現,但只要放置山蘇等室內植物之後,空氣品質就會大大改善。

夏天到電腦教室上課,還有冷氣可吹,不過有些學生可能反而會覺得有些疲倦,甚至昏昏欲睡,這很可能是因為教室內的二氧化碳濃度太高了。

根據台大園藝系教授葉德銘研究,整天密閉的電腦教室,二氧化碳濃度有人上課時是放假時的五倍多,另外也測到甲醛,這些對學生的健康都不太好。

葉教授建議,只要在教室內放進粗肋草、山蘇、火鶴花,或是波斯頓腎蕨等等室內植物,尤其放在窗戶旁或有光線的地方,就可以吸附濃度高的二氧化碳,也可以移除甲醛,讓空氣變得更好,而這樣的方法,其實並不昂貴,也非常天然。

這些放在電腦教室減少二氧化碳的盆栽,其實也非常適合放在家中人比較多的客廳,另外,像是廁所容易有阿摩尼亞味,可以放虎尾蘭跟黃金葛,書房比較有有機揮發氣體的場所,可以放常春藤和盆菊,葉德銘教授表示,養淨化空氣的盆栽,便宜又不必插電,不但可以換來新清的空氣,還有滿屋的綠意,一舉數得。

塑料垃圾遍佈海洋屬實 不須危言聳聽

更新日期:2011/01/11 12:46 賴品瑀

摘譯自2011年1月5日ENS美國,俄勒岡州,科瓦利斯報導;張桂芳編譯;蔡麗伶審校

奧勒崗州立大學一位科學家警告說,儘管漂浮在太平洋上的塑料垃圾量大到「令人不安」的地步,但她卻不諱言表示,介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和日本之 間的太平洋大垃圾帶是美國德克薩斯州兩倍大的説法過於誇張。 擔任奧勒崗州立大學海洋學系助理教授的安琪懷特(Angel White)表示,一直聲稱自20世紀 50年代以來,該垃圾帶每十年增長了十倍,而且充斥海洋中的塑料遠比浮游生物來得多的説法實為「嚴重誇大。」

幾年前懷特參與了一項難得專為探究隨處可見的塑料碎片和塑料對微生物群影響的考察團。

該考察於2008年8月25至9月5日間進行。活動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贊助,透過總部設於美國檀香山夏威夷大學的微生物海洋學中心:研究和教育(C-MORE)執行。

懷特說,如果就塑料垃圾帶本身實際面積而言,而不是整個垃圾帶環繞的北太平洋環流,其中「聚集在一塊」的塑料帶,事實上根本不到德州1%的面積。

懷特還表示「那裏的塑料垃圾量的確不少。 但是,即便引用任何科學家曾經提供過的最高密度數據所得到的垃圾帶大小,也只有德州面積的一小部分般大而已,而不至於到它的兩倍大小。」

她還說,最近一項聲稱太平洋大垃圾帶的深度有如金門大橋那麽高,是完全沒有根據的理論。

微生物和塑料之間的微妙關係是引發懷特與她的C-MORE同事進行這些研究的原因。考察行程中,他們發現光合微生物依附在許多塑料顆粒上,生意盎然。

懷特進一步表示,雖然這些塑料可能有利於某些微生物的生長,但同時也可能是有毒的。她關心的是,許多侵入性物種可能藉著漂浮物而遷移到較敏感脆弱的棲地。

她接著表示:「一方面,這些塑料可能有助於排除水中毒素。另一方面,同樣的這些帶有毒素的顆粒可被魚類和海鳥誤食。因此,顯然塑料不該出現在海中。」

懷 特最後表示:「從這些例子中總結來說就是,我們就把海洋垃圾帶的數量並不如傳説的那麽糟視為一個好消息,但要清除這些塑料的費用卻貴得令人望而卻步。所 以,如何防止更多的垃圾污染我們的海洋,應該是未來努力的重心。CORVALLIS, Oregon, January 5, 2011 (ENS)

There is a "troubling" amount of plastic trash floating in the Pacific Ocean, warns an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scientist, but she is debunking claims that the 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 between California and Japan is twice the size of Texas.

Angel White,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oceanography at Oregon State, says claims that the patch has been growing tenfold each decade since the 1950s and that the oceans are filled with more plastic than plankton are "grossly exaggerated."

White took part in one of the few expeditions solely aimed at understanding the abundance of plastic debris and the impact of plastic on microbial communities.

The expedition, which took place August 25 through September 5, 2008 was part of research funded by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through C-MORE, the Center for Microbial Oceanography: Research and Education, based at the University of Hawaii in Honolulu.

If you look at the actual area of the plastic itself, rather than the entire North Pacific Gyre in which it cycles, the "cohesive" plastic patch is actually less than one percent of the geographic size of Texas, White says.

"The amount of plastic out there isn't trivial," White said. "But using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s ever reported by scientists produces a patch that is a small fraction of the state of Texas, not twice the size."

One recent claim that the 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 is as deep as the Golden Gate Bridge is tall is completely unfounded, White sai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bes and plastic is what drew White and her C-MORE colleagues to their analysis. On their expedition, they discovered that photosynthetic microbes were thriving on many plastic particles.

While plastic may be beneficial to some organisms, it can also be toxic, White confirms, and she is concerned that floating debris may allow invasive species to migrate into sensitive habitats.

"On one hand, these plastics may help remove toxins from the water," she said. "On the other hand, these same toxin-laden particles may be ingested by fish and seabirds. Plastic clearly does not belong in the ocean."

"If there is a takeaway message, it's that we should consider it good news that the garbage patch doesn't seem to be as bad as advertised," White said, "but since it would be prohibitively costly to remove the plastic, we need to focus our efforts on preventing more trash from fouling our oceans in the first place."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澳洲洪患嚴重 與氣候變遷相關

更新日期:2011/01/12 21:12

(路透新加坡12日電)科學家今天表示,氣候變遷可能使得澳洲昆士蘭省(Queensland)的雨季降雨量增加,造成空前水災,未來豪雨和風暴還將持續數月。

儘管科學家說,地球暖化可望使旱災和水災趨於嚴重,但還不能確定的是,氣候變遷是否形成更強烈的反聖嬰(La Nina)和聖嬰(El Nino)天氣型態,造成全球氣候異常。

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New SouthWales)氣候變遷研究中心(Climate Change ResearchCentre)研究員英格蘭(Matthew England)表示:「我想大家最後會論定,昆士蘭的雨季強度至少有部分是氣候變遷造成。」

他告訴路透:「這次澳洲附近海域測得的水溫是歷年最高,這些海域為大氣提供了濕氣,進而形成昆士蘭和澳洲北部的雨季。」

昆士蘭自上月降下暴雨迄今,已有16人因水災而喪生。大水淹沒了城鎮,使煤礦開採作業癱瘓,如今昆士蘭省的主要城市布利斯班(Brisbane)已淪為澤國。中央社(翻譯)

冰風暴再襲美 50州僅佛州沒冰雪

更新日期:2011/01/12 17:53 趙元穎

美國東岸將再度遭到暴風雪侵襲,受到上次雪災影響,紐約市今天提前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不只美東地區,美國南部各州也全部都下雪了,美國50個州,連夏威夷都已經飄雪,只剩下佛羅里達州沒有冰雪。

美國民眾:「哇,老天爺,喬治亞州下雪了,德州居然下雪了,各位,現在下雪了,而我只穿短褲。」

大雪大雪一直下,美國南部難得下雪,做媽的當然要來個機會教育。母子對話:「這是什麼?是雪。」

小朋友第一次看到雪,眼睛睜好大,小女孩當場拿起梳子,做起假連線。小女孩:「有好多雪喔,大家的靴子不管走到哪兒都有雪。」

下雪結冰對美國北部各州是家常便飯,不過南方佬碰上了根本沒輒,路面結冰來不及灑鹽,許多大型連結車被困在公路上動彈不得,有駕駛一困就是24小時,一般車子開不動,有人出動特製雪車出門上路。

接連2天,美國南部風雪幾乎沒停,各地車禍頻傳,空中交通也受阻,受困旅客只好夜宿機場,南部一共6州宣布進入緊急狀態,這一波暴風雪繼續往北移,紐約、波士頓現在「挫咧等」。

紐約市長彭博:「我們知道上一次暴風雪,市政府的表現讓紐約客失望了,我們這次確保不會再犯。」

全美成為一片冰雪世界,衛星圖看了一目了然。氣象主播:「全美五十州,包括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在內,現在都有冰或雪覆蓋,猜猜除了哪一州,就是佛羅里達州。」

連田納西州的噴泉都結成冰,還好南部佬懂得應變,苦中作樂,熬過這一波冰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