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7

全球暖化讓你更容易生病

 全球暖化讓你更容易生病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提供

作者:林怡廷 2015-12-22 天下雜誌588期

若持續暖化,台灣的傳染病疫情、熱相關疾病也將惡化,甚至重演歐洲、印度「熱浪殺人」的災害。面對氣候變遷衝擊,個人和政府該如何因應?

2015年末的暖冬,當鎂光燈聚焦在巴黎氣候高峰會的各國領袖時,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陳馮富珍同時在巴黎發表演說,「每年有數以萬計的人因氣候變遷死亡。」死因從瘧疾、登革熱等傳染病,到熱浪引起的相關疾病,或營養不良等;若持續暖化,2030年前,全球每年將增加25萬人死亡。

這段沉重的告白、健康的浩劫,不只發生在全球,也在台灣上演。

未來場景一:傳染病肆虐

「氣候變遷和蟲媒傳染病息息相關,」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金傳春說。

其中,登革熱是影響全球甚鉅的傳染病之一。

根據WHO報告,1970年前,全球僅有9國出現登革熱疫情,目前則已超過50國,甚至擴及美國、法國等中緯度國家。預估全球每年將有5千萬個感染案例、2萬2千個死亡案例。

台灣,也躲不過登革熱的肆虐。

「登革熱讓台灣深刻體會到氣候變遷對健康的影響,」疾病管制署署長郭旭崧說,以往談氣候變遷多聚焦環境問題,但現在健康衝擊已顯然發生。

例如,台南市登革熱病例以往多是百例或千例,「沒想到今年破2萬2千例,」擔任第一線防疫人員、台南市衛生局長林聖哲,指著辦公室記滿密密麻麻病例數的白板說,連日高溫與連續降雨,是疫情肆虐的原因之一。

「從沒想過自己會得登革熱,」住在台南、37歲的陳小姐表示,發燒、痠痛,連續4、5天都很難熬,家中還另有4人罹病,婆婆甚至住進醫院。

未來,登革熱高風險區還可能往北擴散。科技部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計劃(TCCIP)報告預估,在氣候持續暖化、都市化程度提高等條件下,預計百年後,登革熱高風險區將從現在的35個鄉鎮,擴散至91個,等於全台4分之1淪陷。


氣溫升高也會加速細菌繁殖,增加罹患沙門氏菌症等食媒傳染病的機會,引起嘔吐、拉肚子或發燒等症狀,部立台南醫院感染科主任洪元斌說。

另外,高溫季節伴隨的強烈降雨,也提高水媒傳染病的罹病風險,成大校長、工業衛生學科暨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蘇慧貞表示。例如,颱風或大雨過後,民眾易因接觸污水而感染鉤端螺旋體病或類鼻疽。

根據衛福部資料,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屏東萬丹鄉出現鉤端螺旋體群聚疫情,該年共203個病例,一人死亡。

當氣候持續變遷,「這些傳染病的數字可能上升,」洪元斌預測。

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石富元說,「人類和自然的抗爭隨時發生,以為穩定了,但氣候變遷可能讓疾病失控,出現新興傳染病或再浮現傳染病,須提高警覺。」

未來場景二:熱相關疾病衝擊

除了傳染病,氣溫升高還會直接衝擊健康。

例如,熱傷害人數已逐年攀升。根據衛福部統計,2015上半年,因熱傷害至急診就醫的人次為1036,較12年同期增加近兩倍。

熱傷害疾病包含: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及熱中暑。當持續暴露在高溫環境且水分攝取不足,疾病便容易找上身。其中,中暑最為嚴重,可能導致意識不清或死亡。

WHO今年發布的報告指出,持續高溫還會增加罹患心血管、呼吸道及腎臟等慢性病的風險。

例如,03年熱浪襲捲歐洲,導致七萬人死亡,不少便是因熱引發心血管疾病與呼吸道疾病而死亡;一五年熱浪則在印度與巴基斯坦共奪走至少三千條性命。

「別以為熱浪殺人對台灣來說是天方夜譚,」石富元說,極端溫度出現,因心血管、呼吸道或腎臟疾病掛急診或住院人數,比平常高出許多。

他解釋,當高溫出現,心臟和血管必須「額外做工」調節體溫,這對慢性疾病患者是沉重負荷,甚至易引發心臟衰竭等急症。

國健署委託蘇慧貞的研究則顯示,高溫時,糖尿病門診人次顯著增加。

另外,天熱排汗多,若沒有適時補充水分,易引發腎結石、腎發炎或急性腎衰竭。

國際期刊《總體環境科學》的研究指出,當氣溫超過三十度時,全台腎臟疾病就醫率,比25度時多出45%。

中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副教授王玉純憂心忡忡地說,「高溫對台灣民眾的衝擊將有嚴重影響。」尤其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老人對溫度的適應力較差;若持續暖化將帶來浩劫。

他刊登在《台灣醫學》的研究結果甚至預測,2040至2050年間,每年心血管疾病和呼吸道疾病因高溫事件額外增加的死亡人數,將是1990到2000年間的兩倍。

台灣準備好迎戰了嗎?

面對氣候變遷的健康衝擊,WHO提醒,民眾應共同維護環境、注意氣候變化,並做好預防與保健措施,尤其小孩、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更須特別注意。

另外,WHO也呼籲,各國政府應及早做好準備,從風險評估、公衛、醫療體系盤點,到制訂預警與因應方案,保護民眾健康。

而台灣政府做好準備了嗎?

衛福部提出了《因應氣候變遷之健康衝擊政策白皮書》,不過,「這多是紙上作業,還須更實際的行動,」王玉純說。

例如,台灣雖建置溫度預警系統,但多僅是發布新聞稿提醒,後續配套仍不足;反觀美國,一旦發布高溫警戒,有關當局會立即主動展開熱傷害調查、整合社福單位訪視高危險族群,甚至增加緊急醫療人員服務。

國民健康署署長邱淑媞回應,除了持續依氣溫監測提醒民眾預防保健的策略,還要考量對危險疾病別病人研擬極端氣溫調適的衛教。

防疫策略 要長打不要短打

該政策白皮書也提出急性傳染病的因應策略,登革熱防治是重點之一,但蚊子帶來的健康危機仍肆虐南台灣。

金傳春強調,面對傳染病,前端防疫很重要。他建議,成立專責機構主動偵測、防治疫情,持續培養防疫專才,「別等到疫情延燒才找專家開會,」他說。

政府的防疫策略還得因地制宜。蘇慧貞解釋,疾病發生或疫情控制受多重原因影響,如社經條件、人口結構、氣候與環境狀況等,都需納入考量。政府可運用科技整合相關資料,建立預警與防疫系統。例如,成功大學團隊運用大數據,有效協助台南的登革熱防疫。

另外,擔任台南第一線登革熱防疫醫師的洪元斌,從這次經驗深刻感受到,「突發性疫情可能癱瘓當地醫療系統。」

面對疾病可能肆虐的未來,政府還應擬定具體配套,讓醫療體系與人力在疫情出現後及時因應。

尤其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是氣候變遷下的高敏感族群,隨台灣老年人口增多,這將對醫療體系帶來大衝擊。石富元建議,政府還有必要重新調整醫療體系制度,甚至規劃防災措施,「政府不能只有短打,還要長期規劃。」

「沒人敢預測氣候對健康的衝擊是溫水煮青蛙,還是一下子爆發。如果是溫水煮青蛙,至少還有時間準備,但若突然爆發,就不知道後果了,」王玉純語重心長地說。

這個暖冬,簽訂巴黎協定成為人類對抗暖化的歷史轉捩點,也是台灣面對氣候變遷對健康衝擊的關鍵時刻。該怎麼做,考驗民眾和政府的決心。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3401#sthash.D2iObQHU.dpuf

連北極都不冷 2016年史上最熱


 連北極都不冷 2016年史上最熱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作者:陳竫詒編譯 2016-12-26

聯合國表示2016年將是史上最熱的一年。世界氣象組織的數字顯示全球溫度比起工業革命以前高出1.2度,並且將再創下史上高溫。北極都熱,部分北極地區的溫度預計將連續第2個冬天在0度C以上。

2016年高溫到處亂竄,1月南非42.7度,4月泰國44.6度,5月印度51度,7月科威特54度。

溫暖的海洋使得澳洲大堡礁的珊瑚死亡率高達50%。

世界氣象組織(WMO)的報告指出,2016年全球氣溫比工業化之前高出了1.2度。聯合國也表示,2016年將很可能是破紀錄最熱的一年,同時將是連續第3年的新高。 這意味著人類有紀錄以來最熱的17個年份,有16年都在本世紀發生,而本世紀也才過了16年。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報告提到,極端天氣造成的農業和糧食安全損害影響了6000萬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2016年也打破了紀錄。

連北極都熱了

科學家們分析今年北極的融冰狀況,預估今年將是第二年溫度在0度以上。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全球預報系統,有幾天北極部分的最高溫甚至比加拿大大部分地區都還要高。

暖冬現象越來越頻繁發生,原因可能是氣候變遷使得冬季海冰減少,使得暖空氣北移,更接近北極。

不只是最高溫很極端,北極地區11月和12月的平均溫度也破了紀錄。

 「這是非常奇怪的溫度,」澳洲墨爾本的氣候科學家金(Andrew King)表示。

 溫度異常已經使得海洋哺乳類的遷徙模式改變,同時造成大量動物界的飢荒,許多馴鹿因此死亡,北極熊的棲地也受到影響。

根據科學家的預估,世界各地的酷熱高溫和極端氣候,對人類的影響將越來越快,而且比預期的更殘酷。

聖嬰現象推高了2016年初的溫度,但是人類活動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仍然是全球變暖的重要因素。

世界氣象組織的秘書長塔拉斯(Petteri Taalas)說:「由於氣候變遷,極端天氣的影響越來越增加,熱浪和洪水變得越來越規律。」

至少超過一半的全球暖化是人為引起的,一些情況下,酷熱的風險增加了10倍以上。

不過過去3年,全球的碳排放並沒有增長,主要原因是中國的燃煤減少。

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的Corinne Le Quéré,教授,認為這還不夠,全球碳排放需要的不僅僅只是停止成長,而是需要迅速的減少。

「(越來越熱)就像是大自然在對人類放話一樣,一如川普放話要退出巴黎氣候協議,」
美國賓州大學的氣候科學家曼恩(Michael Mann)認為:「但氣候變遷不像其他議題,可以從今年推遲到明年。」

2017年會更熱嗎?

 2017年,雖然很可能不會再破高溫紀錄,但仍然會是很熱的一年。

「隨著聖嬰現象的消除,我們不認為2017年會更熱,」英國氣象辦公室(Met Office)的史考特博士(Peter Stott)說:「不過2017年還是可能比過去20年的任何一年都還要溫暖。」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UN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0125#sthash.OUh6nPKd.hRcKz5P4.dpuf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