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6/6

世衛:每年近6百萬人死於吸菸

(中央社記者黃季寬台北31日電)今天是世界無菸日,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中國大陸每年約有100萬人死於與菸草相關的心臟病、中風、癌症、肺病及其他疾病。

世衛組織昨天發出新聞稿,肯定大陸衛生部發布「中國吸菸危害健康報告」,並披露上述菸草危害數字。

世衛組織指出,吸菸每年奪去近600萬人的生命,其中60多萬人死於二手菸,但無論是在全球還是在中國大陸,這都是可預防的。

世衛組織駐中國大陸的代表藍睿明表示,「今年世界無菸日的主題是菸草業干擾。目前已有包括中國在內的173個國家承諾共同履行世衛組織『菸草控制框架(架構)公約』,但控菸活動受到菸草業有組織的反對。我們必須予以反擊。」

為慶祝世界無菸日,世衛組織呼籲世界各國政府及利益相關方,運用「菸草控制框架公約」所賦予的權力,防止菸草業的干擾。立法在室內100%禁菸,限制菸草廣告、促銷和贊助活動,禁止向青少年售菸,採用圖片健康警語,提高菸草稅等。

藍睿明指出,「現在應該行動起來,預防青少年開始吸菸,幫助吸菸者戒菸,並反擊菸草業對中國政府和人民實現無菸健康生活之努力的破壞。」

大陸衛生部昨天公布的「中國吸菸危害健康報告」指出,大陸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捲菸生產和消費國,也是最大的菸草受害國。

報告表示,去年大陸捲菸產量超2兆支,吸菸人數超過3億,15歲以上人群吸菸率為28.1%,其中成年男性吸菸率高達52.9%,約7.4億不吸菸者受二手菸危害。

中國網的報導指出,如果對吸菸情況不加以控制,到2050年,大陸每年因而死亡人數將突破300萬,成為民眾生命健康與社會經濟發展「不堪承受之重」。

同時,中國菸草總公司2010年淨利潤高達人民幣1177億元(約新台幣5500億元)。

世銀:大陸是最大廢棄物製造國

中央社記者林淑媛華盛頓6日專電)世界銀行發布最新報告指出,全球城市固體垃圾量急遽增加,預估目前每年平均製造13億噸,到2025年將大幅增加到22億噸,中國大陸增加速度最快,是世界最大廢棄物製造國。

世銀指出,東亞與太平洋地區每年製造2億7000萬噸垃圾,主要來源是大陸,約有1.87億噸、即70%比例來自大陸;東亞與太平洋地區每人每天產生的廢棄物從0.44公斤到4.3公斤不等,平均每人每天產生0.95公斤的廢棄物。

總 部在美國華府的世界銀行今天公布全球固態廢棄物處理檢討報告(What a Waste: A Global Review of Solid Waste Management)指出,城市固態廢棄物是全球各地市政府必須協助居民處理的事情,但是有關廢棄物處理的服務、環境影響以及成本則各地差異很大。

世銀報告對目前全球固態廢棄物量急遽增加感到憂心,現今全球城市每年平均製造13億噸垃圾,世銀預估到2025年會增加到22億噸,尤其低收入國家的廢棄物產生率在未來20年將會以超過1倍以上速度增加。

但就全球來看,世銀分析,固體廢棄物處理成本也會持續增加,預估從目前每年2054億美元,到2025年將大幅增為3750億美元,其中像查德、衣索匹亞等低收入國家的費用更是攀升到5倍,而中低收入國家例如中國大陸與印度等,增加幅度也達4倍。

根據世銀估算,南亞、東亞以及太平洋地區每天製造固體垃圾量是100萬噸,估計全亞洲在2025年前,每天的垃圾量會增加到180萬噸,換言之,亞洲地區是廢棄物量增加最快地區。
東亞地區的固態廢棄物大量增加,主要肇因於中國大陸經濟高度發展,富裕人口大量集中在都市,與在郊區仍有大量貧窮人口不成比例。

世銀報告顯示,大陸在2004年即已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廢棄物製造國,其餘包括東亞部分地區、東歐與中東地區,固態廢棄物增加量也相當快,世銀認為主要與城市人均所得以及都市化發展程度有直接關聯。

世銀指出,處理固態垃圾往往是地方政府最重要的工作,垃圾攸關環境問題,重要性不下於目前全球重視的氣候變遷議題,因為固態廢棄物會導致淹水、及空氣或水污染。

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所產生的固態廢棄物也不相同,世銀發現,低收入國家有機廢物的比例最高,至於紙、塑膠等無機材料,則大多以中高收入都市產生比例較高。

聯合國:世界邁向「不可持續」

(中央社記者唐雅陵聖保羅6日專電)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今天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公布「全球環境展望」第5版(GEO-5)的結論指出,儘管國際社會聚焦於永續發展,但世界正加速邁向「不可持續」道路。

2012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UNCSD, Rio+20)將於13至22日在里約熱內盧舉行,UNEP選在會議召開前公布GEO-5報告,深具意義。

GEO-5評估全球預設的90項主要環境目標,包括水資源、土壤、生物多樣性、大氣、化學產品和廢棄物等領域,結果發現只有4項有顯著進展,40項目標有某些進展,24項稍微或完全沒有進展,8項惡化,14項欠缺資料進行評估。

報告指出,假如人類社會不急速改變其行為模式,一旦越過某些極限,可能對地球上的生命產生突然和不可逆轉的變化;Rio+20將為大家提供機會,評估已取得的成就和不足的地方,刺激革命性的全球應對措施。

4項進展最多的目標為「淘汰破壞臭氧層之物質的生產和使用」,「移除燃料中的鉛」,「增加獲得飲用水」和「促進減少海洋環境污染的研究」。

幾項惡化的環境目標與氣候變遷、沙漠化、乾旱和維護世界各地的珊瑚礁等領域有關;而缺乏統計數據,則阻礙UNEP衡量某些環境目標的進展,如評估全球淡水污染趨勢。

GEO-5還介紹了各國可以調整適應和實施的成功政策,以加速達成國際性環境目標,比方巴西政府在2004至2011年實施的公共政策,監控和規劃保護區,使得亞馬遜雨林破壞面積從2萬5000平方公里減至5000平方公里。

報告還指出,氣候變遷和空氣污染等目標的進展不大;而30項有關水資源的目標,只有1項「增加獲得飲用水」有顯著進展,但農村地區的成效仍然有限。

GEO-5指出,1980至2000年,全球淹水和乾旱次數分別成長230%和38%,淹水受災人數增加114%。UNEP估計至2040年,全世界適應氣候變遷的成本應介於260億至89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