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6/24

美掀素肉風潮 台灣人扮推手

編譯 劉忠勇
美中貿易戰最近一個月隔洋交火,震盪美股之際,有一檔股票倒是像它商標裡披了披風的公牛一樣一飛衝天,掛牌一個多月,股價暴漲逾500%,連最樂觀的分析師也料想不到。
這家名為Beyond Meat的公司公布第1季營收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215%,也成為助漲的一大動力。

創辦人布朗(Ethan Brown)吃素長達16年,他接受《時代》雜誌(Time)專訪,談到成立Beyond Meat的動機時,列出食用動物肉的四大問題,首先,「無法維持牲口的數量,這是全球皆然的問題」;其次是食用紅肉和加工肉、容易導致心臟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攸關人類健康的問題;還有對氣候的影響、天然資源、以及必須維持牲口所需的供水;最後,是動物福利的問題。

布朗從小熱愛大自然,也關心動物,從小就好奇,為什麼有家畜和寵物的差別,後來長大之後,漸漸明白,人類飲食的區別跟文化有關,跟生理無關。他也開始質疑,人類是否真的得靠畜養、宰殺動物來生產肉類。

布朗原本從事再生能源事業,從這行業中也開始了解,飼養牲畜所造成的碳排放,對溫室效應的影響也不容小覷。

布朗2009年離開能源業,成立Beyond Meat,靠的是目前為密蘇里大學名譽教授謝富弘團隊的研究成果,謝富弘是「纖維仿造肉高濕擠壓」技術的先驅,也就是說,可以讓植物做出來的假肉嘗起來就像真肉。謝富弘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化工系,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專注於食品科學。

Beyond Meat從台灣進口植物蛋白,經過多年反覆實驗後,推出第一個產品無雞肉雞柳,後來陸續推出植物的碎牛肉、漢堡肉、還有香腸。

比爾.蓋茲是投資這家公司的知名人士之一,他曾表示,「無法分辨Beyond Meat和真正雞肉的差別。」知名美食作家艾頓.布朗(Alton Brown)評道:「比我見識過不是肉的一切東西更像是肉。」

這正是Beyond Meat的訴求,這些產品不是要滿足少數素食者吃不到肉的遺憾,而是要讓無法不吃肉的大多數人多出一個選擇。「我們不是告訴大家不要吃肉,我想這是一大錯誤,我們純粹是要推薦他們一種新型態的肉,差別只是植物性的,」創辦人布朗說:「只要我們打破成見,達到區分不出動物性蛋白的地步,我想就會看到改變 。」

也因此,Beyond Meat不僅吃起來像肉,包裝也像肉,連在超市擺放的位置,也要求商家同列於肉品區。

從連鎖超市Kroger的統計可見一斑,去年上半年,93%買Beyond Meat漢堡肉的消費者也買肉,買家不外是想多一個選擇,或者也想為減少碳排放盡一分心力 。

主流連鎖速食店和餐廳也注意到這個趨勢。星期五餐廳(TGI Fridays)推出採用Beyond Meat的素食漢堡。漢堡王(Burger King)推出「不可能華堡」,採用Beyond對手Impossible Foods生產的漢堡肉。同時,食品業者如雀巢(Nestlé)和泰森食品(Tyson)也推出類似的食品。

Beyond Meat財務長尼爾森(Mark Nelson)有信心迎接來自多方的挑戰,因為「本公司專注生產從植物做出來的肉,其他大公司並非如此」。 (綜合外電)

https://tw.news.yahoo.com/%E7%BE%8E%E6%8E%80%E7%B4%A0%E8%82%89%E9%A2%A8%E6%BD%AE-%E5%8F%B0%E7%81%A3%E4%BA%BA%E6%89%AE%E6%8E%A8%E6%89%8B-223822798.html

再生衛生紙使用率 台灣僅5%

2019-06-23 00:13聯合報 記者陳斯穎/新竹縣報導
正隆紙業竹北廠廠長蔡石玉指出,再生資源比較環保,對環境友善,不砍樹、完全採用再生...
正隆紙業竹北廠廠長蔡石玉指出,再生資源比較環保,對環境友善,不砍樹、完全採用再生紙漿。 記者郭政芬/攝影
正隆紙廠竹北廠昨植樹、淨灘慶祝公司六十周年,總經理蔡東和說,台灣的廢紙容器回收、減量都要加油,使用再生衛生紙的比率僅百分之五,也離鄰近的日本百分之六十五差一大截,努力空間還很大。

蔡東和表示,從環保觀點來看,紙容器減量優於回收,不得已要使用也要做好回收;回收便當盒、牛奶盒等紙容器後,雖要特殊處理才能分離紙盒的塑膠膜和紙漿,其實作業流程很簡單,若沒回收,可用資源進了焚化爐相當可惜。

蔡東和說,紙容器移除的塑膠淋膜,有的業者製成塑膠粒,可再製塑膠袋,正隆則拿來作為燃料產生熱能發電,政府應協助建立一套完整、方便的回收體系。

他表示,使用再生紙較減碳、環保,使用一噸廢紙可減少砍伐廿棵大樹,減少五點八噸碳排放量,正隆去年就減少一千零四十四萬噸碳排放量,少砍三千六百萬棵樹木,也符合循環經濟理念。

正隆永續發展部經理陳靜宜表示,日本很早就推廣使用再生紙,紙類回收分類項目比台灣更仔細,如紙類可分為紙餐具、報紙、紙箱等,分類越仔細,紙廠就做更精細處理,達到物盡其用,且日本從政府帶頭做起,公共場所都使用再生紙。

陳靜宜說,台灣多數民眾還是喜歡「白」的衛生紙,刻板印象認為衛生紙越白才越乾淨,其實使用回收紙製造衛生紙的過程,已透過油墨分離法盡量去除油墨,且經攝氏四百多度高溫殺菌,看起來灰灰的環保衛生紙其實很衛生。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887491

2019/6/23

暖化、抗生素、經營不善:在暴利中瀕臨崩潰的養殖漁業

2019年06月10日上稿編輯: 鄒敏惠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水產養殖業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糧食產業,並且已經超越野生漁業,成為現今市場主要的海鮮供應來源。但社會責任投資倡議團體透過報告指出,全球暖化、過度使用抗生素、野生魚類當飼料以及治理不善等風險,正威脅著這個利潤豐厚且增長迅速的產業。
鮭魚養殖場。Scottish Salmon Producers' Organisation(CC BY-NC-ND 2.0)
養殖漁業已經成為市場主要的海鮮供應來源。圖片來源:Scottish Salmon Producers' Organisation(CC BY-NC-ND 2.0)
「農場動物投資風險與回報」(Farm Animal Investment Risk and Return,Fairr)的最新分析報告《近海危機?》(Shallow returns?)指出,氣候危機、濫用藥物,以及用野生魚作為養殖魚的飼料,可能使總值2300億美元(約新台幣7兆元)的水產養殖業崩壞。

水產養殖業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糧食產業,但最近治理醜聞頻傳。今年4月,美國海鮮採購商提起一項集體訴訟,指控挪威鮭魚生產商在歐洲執委會反壟斷調查人員對歐洲養魚場突擊搜查後涉嫌操縱價格。5月份,一份投資展望報告列出數名因涉嫌誤報化學品使用遭到蘇格蘭環境保護局調查的養殖戶。

Fairr的報告顯示,每年水產養殖的平均增長率接近6%,為股東帶來豐厚報酬,五年間高達400%以上。但Fairr警告說,這種擴張大部分來自高環境、社會和治理風險的高密度養殖。Fairr指責該產業在這些問題上「透明度有限」。

「投資者應該深入了解水產養殖領域的永續發展風險,」Fairr總監拉提尼(Maria Lettini)表示,「從污水排放到碳排放,該產業若想持續繁榮,必須解決重大的環境和公共衛生挑戰。」

報告稱,水產養殖是碳排放大戶,同時也極易受到暖化影響。由於海水溫度升高和海洋酸化,預計到2050年,全球主要水產養殖區東南亞的養殖海水魚類產量將下降30%。

報告發現,養殖鮭魚和蝦需要魚粉和魚油,這使得該產業高度依賴快速消耗的野生魚類。

拉提尼說:「我們認為養殖魚類可以拯救海洋中的野生魚類,但我們正在用野生捕撈的魚類餵養養殖魚類。」

報告發現,全球近1/5的漁業產量用於魚粉和魚油生產。
鮭魚養殖場。rod cuthbert(CC BY-NC-ND 2.0)
養殖鮭魚和蝦需要仰賴快速消耗的野生魚類,以提供魚粉和魚油。圖為澳洲一處鮭魚養殖場。圖片來源:rod cuthbert(CC BY-NC-ND 2.0)
拉提尼說,從養殖場排放的污水和廢水也和有毒藻類大量繁殖和飲用水污染有關。

上個月,挪威爆發30年來最嚴重的藻華,目前為止已造成800萬條鮭魚死亡。據報導,藻類大量增生造成2016年智利鮭魚產業損失約8億美元,近2700萬條魚死亡,約佔該國年產量的20%。

報告還發現,養殖漁業使用抗生素加速產生抗藥性。今年1月,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檢測到禁用的抗生素後,拒絕26批印度蝦進口。

Fairr報告提出另一個養殖漁業的主要問題——養殖魚會脫逃並與當地魚類接觸。

拉提尼說:「養殖魚類逃出後與野生魚混種,會改變野生魚類的基因庫,已經可觀察到DNA的變化,我們目前還不知道這會產生什麼問題。」

Fairr建議採用良好的管理方法,包括使用益生菌來減少抗生素的使用,改用其他飼料代替魚粉,包括細菌製成的飼料,以及多養殖不需要以魚粉為食的貽貝和牡蠣等。

2019/6/21

喜馬拉雅山融冰加快 危及10億人

14k 人追蹤編譯季晶晶/綜合20日電
根據《科學前緣》(Science Advances)期刊發表的新研究,喜馬拉雅山脈冰河本世紀的融化速度加快一倍,逾四分之一冰層在過去40年間消融不見,可能危及十億人口的用水,對此區的未來造成「毀滅性」影響。

英國衛報報導,科學家結合已解密的1970年代中期美國間諜衛星照片以及現今衛星資料,首次製作出此區冰河變化的詳細記錄。

分析顯示,較低海拔冰川的厚度年減五公尺,下雪也未能補充每年損失80億噸的冰。研究顯示,唯有人類活動引起的全球升溫才能解釋冰川加速融化的現象。

帶領此一研究的哥倫比亞大學拉蒙特-多爾蒂地球觀測站(Lamont-Doherty Earth Observatory)研究人員摩利爾(Joshua Maurer)說:「這最能顯示喜馬拉雅冰河1975年以來融化得有多快,同時解釋了原因。」

參與研究團隊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雪佛(Joerg Schaefer)說:「此事看起來極具毀滅性,我毫不懷疑我們看到的(氣候危機的衝擊)」。

一份具里程碑意義的報告2月發表時警告,即使立刻採取嚴厲措施減少碳排放,喜馬拉雅山與興都庫什山脈的冰層仍將在本世紀結束前消融至少三分之一。如果什麼都不做,三分之二會消失不見。

無論是哪一種狀況,那些依靠高山融冰匯集成河流入印度、巴基斯坦、中國和其他國家境內的人民都將感受到嚴重後果。

領銜撰寫2月份那篇報告的國際山區整合發展中心(ICIMOD)科學家韋斯特(Philippus Wester)認為新研究很令人信服力,且「愈來愈不確定和不規則的供水將衝擊住在下游的十億南亞人口」。

該區資料也顯示,2000-2016年的氣溫比1975-2000年平均上升攝氏一度,升溫現象與消融損失掉的冰量一致。

雪佛說:「對該區人民來說,我們的研究結果當然是可能的最糟狀況。但事實如此,如今該著手準備因應。受衝擊的人數如此龐大,我們不得不憂心忡忡。」

爭奪水資源 地區恐釀衝突

水資源不足已成為全球危機。歐盟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JRC)去年發表報告,指出氣候變化與人口膨脹恐令水資源成爭奪目標,甚至觸發地區不穩與衝突,其中5個有潛在危機的地區包括尼羅河、恆河及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印度河、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域及科羅拉多河。

JRC水資源管理專家法里諾西(Fabio Farinosi)利用機器學習,建立運算模型,推測造成爭奪水源的因素。報告指出,在淡水資源有限、且水體在相鄰國家共享的地區,很容易因環境問題或人口增長令水資源進一步減少,觸發衝突,估計未來50至100年間,全球水資源爭奪戰爆發的機會高達75%至95%。

太平洋研究所統計,2000年至今全球曾爆發442次關於水資源的衝突。法里諾西認為,水資源衝突的情仍有扭轉機會,包括透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低氣候變化的影響,視乎各國是否有充足準備,互相合作。

https://tw.news.yahoo.com/%E5%96%9C%E9%A6%AC%E6%8B%89%E9%9B%85%E5%B1%B1%E8%9E%8D%E5%86%B0%E5%8A%A0%E5%BF%AB-%E5%8D%B1%E5%8F%8A10%E5%84%84%E4%BA%BA-070010988.html

2019/6/18

加州柏克萊市推動「週一純素日」以因應氣候變化


加州柏克萊市(Berkeley)是美國最先進的城市之一,柏克萊市議會決定不再於週一提供任何動物產品,以因應氣候變化問題。

據Berkeleyside報導,從4月22日地球日當天開始,柏克萊將推行綠色星期一,要求每週一城市裡的各個設施、會議和活動中供應的所有食物都不能有肉。

當地媒體稱綠色星期一為「週一純素日」,要求提供的食物完全不含所有動物產品,包括乳製品和雞蛋。這是由柏克萊市議會於2018年9月通過的決議,該決議要求只提供純素食品,以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主導綠色星期一政策也是柏克萊居民的Amy Halpern-Laff說,許多人關心氣候變化、保護自然資源及污染等議題,但卻不知道吃動物食品對環境的破壞性影響,我們可以透過每週實行一天不吃肉類和奶製品,將帶來巨大的變化。

另外,在研究動物農業對環境的影響進行完整綜合分析後,科學家得到結論,要減少個人生態足跡的最大方法就是避免吃肉類和乳製品。該研究發現,雖然肉類和乳製品僅提供18%的卡路里,但它佔農田使用量的83%。與現今使用的所有汽車、飛機、火車和輪船相比,動物農業也造成更多的溫室氣體排放。

綠色星期一是一項國際運動,重點是鼓勵攝取以植物為基礎的食物,以造福環境和人類健康。柏克萊於2018年9月提出綠色星期一的概念,使其成為美國第一個推動週一純素日的城市,但當時還沒有確定何時實行。

許多批評者認為這個決議已經逾權,政府無法決定人們可以吃什麼,不能吃什麼;然而,支持者則認為這項決議是朝著因應氣候變化的正確方向前進一步。

Halpern-Laff說,我們不是要求人們成為素食主義者,這個計劃也不必一定要在星期一舉行。但更關鍵的是,綠色星期一可以讓人們更全面地思考他們的飲食習慣。

明尼亞波里斯市市長Jacob Frey在2018年夏天寫了一份植物基礎宣言,希望督促人們為了保護環境應減少吃肉後,他也在2018年10月與當地一家餐館共同發表「無肉星期一」理念。
在植物基礎宣言中,Frey寫道,如果每個美國人每週都有一餐選擇吃植物性食物,那麼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和美國50萬輛汽車的排放量一樣多。

https://www.suiis.com/news/article/1379



On Earth Day, Berkeley becomes the first city to launch meat-free Green Monday

https://www.berkeleyside.com/2019/04/22/on-earth-day-berkeley-becomes-the-first-city-to-launch-meat-free-green-monday

Berkeley becomes the First City in the Nation to Declare “Green Monday" 

https://greenmonday.org/zh-hant/post/berkeley-becomes-the-first-city-in-the-nation-to-declare-green-monday/ 


2019/6/16

格陵蘭一天融冰20億噸,可填滿40萬座奧運泳池!科學家:2019年會是超級融冰年

陳鈺臻 2019-06-16 12:03


地球極地氣候研究專家發現,位於北極圈的格陵蘭島13日一天之內融冰量超過20億噸,全境地表超過4成處於融化狀態,讓專家覺得「很不尋常」。前一日島上更有氣象站測得0度以上氣溫,考量冰層融化、覆蓋面積縮小後,地表反射光線的能力只會更差,科學家大膽預測今年融冰量將再創歷史紀錄,也警告大眾未來20年內格陵蘭融冰將成海平面上升主因。

面對提前報到的融冰現象,美國喬治亞大學(University of Georgia)研究員莫特(Thomas Mote)告訴有線電視新聞(CNN):「這起突發的融冰事件雖然不尋常,但也並不令人意外。」類似的事件最早是2012年6月,格陵蘭首度出現全部冰層都處於融化狀態。但提早融冰的現象仍是不祥徵兆,今年度的融冰量恐怕會再創歷史紀錄。而《自然》(Nature)期刊去年12月也刊出一項研究,稱一旦升溫超過臨界點,格陵蘭島的冰層將完全融化。

冰雪面積大幅減縮 恐造就「超級融冰年」

不同物體的反射能力依其表面顏色有所不同,冰雪的反照率(albedo)約80%至90%,一旦冰雪融化成海水,反照率只剩下不到20%。大規模融冰已經改變格陵蘭地表的顏色,未來將吸收更多太陽熱能而讓冰層融化,而融冰與反照率之間的循環形成「北極放大現象」 (Polar Amplification)。莫特解釋,冰雪潔白的底色能將太陽光反射回太空中,讓冰層吸收較少熱能、保持低溫,因此冰層消融得早,將導致今年夏天融冰量再升高。

研究冰雪氣候的丹麥地理學家巴克斯(Jason Box)也有類似擔憂,據他觀察,格陵蘭島早在今年4月就出現融冰現象,比平均時間提早了三周,融冰時間也早於2012年紀錄,格陵蘭島地表冰雪的覆蓋量更已低於平均值。綜合上述因素,他推測2019年會是格陵蘭的「超級融冰年」(a very big melt year),融冰量將超越2012年的紀錄。

誰是造成融冰元兇?

莫特將融冰主因歸於持續性天氣型態,他指出:「春天有一波『阻塞脊』(blocking ridge,高空的高壓系統)滯留於格陵蘭東部上空,造成4月的多起融冰事件,目前這種氣候型態仍持續存在。」過去兩周,隨著另一股高壓自美國東半部匯入,停滯在格陵蘭上空的溫暖高壓更趨強勁。

阻塞脊高壓好發於高緯度地區海洋,每到冬季末期,因太陽照射位置逐漸回歸赤道,北半球海洋在陽光照射下成為熱源地區,未獲陽光充分照射的大陸地區反而成為寒冷高壓。高壓將暖濕氣流從大西洋中部帶往格陵蘭地區,造就更高溫的融冰環境,同時高壓也帶來降雨少的晴朗天氣。(相關報導:海平面升高7公尺,全球沿海地區都將被淹沒!最新研究:格陵蘭融冰速度10年激增4倍,人類家園岌岌可危更多文章

雖然這類大規模融冰事件在2007、2010、2012年都曾出現,但莫特指出在90年代以前,這類融冰事件從未出現。倘若極端融冰現象成為常態,將造成全球災難,海平面上升問題尤其嚴重。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學者去年底發表的研究指出,格陵蘭每年損失2800億噸的冰,若格陵蘭的巨大冰蓋全部融化,海平面將升高7公分,許多濱海地區如美國邁阿密(Miami)、中國上海、南亞孟加拉恐怕都會遭到淹沒。

https://www.storm.mg/article/1390495?srcid=7777772e73746f726d2e6d675f38643332353466356365353734333231_1560712737

2019/6/15

雞塊裡沒有雞肉?肉品公司改用這些原料代替

2019-06-13 23:36經濟日報 記者洪啟原╱即時報導
 
素肉風潮來勢洶洶,就連美國最大肉品製造商泰森食品(Tyson Foods)也開始想進軍這個市場。

去年宰殺和加工將近20億隻雞的泰森食品,計劃在今夏季推出以豌豆、亞麻籽及其他植物製成的素雞塊。這款素雞塊將與新創公司及食品大廠推出的人造肉漢堡排和臘腸一較高下,這些企業也想搶攻快速成長的植物性食品市場。

華爾街日報報導,泰森食品之所以轉向發展素肉產品,是因Impossible Foods和Beyond Meat等人造肉新創企業推出的產品,征服了數以千計的美國速食餐廳和生鮮超市。

這些新創公司利用植物性蛋白質和植物澱粉製作出牛絞肉,肉汁及口感極為逼真,這股趨勢目前正持續吸引消費者和投資人。分析師預估,肉類替代品市場年營收將成長至數百億美元,在美國2,000億肉品產業中將占有一席之地。

這款素雞塊將是泰森食品旗下新品牌Raised & Rooted的生力軍。泰森的主管表示,旗下替代肉品事業年銷售可成長至10億美元,可望較勁旗下其他一線肉品品牌,包括加工肉品品牌Jimmy Dean和冷凍及包裝肉品品牌Hillshire Farm。

泰森執行長懷特表示,「我們現在抓住機會,利用傳統方式生產和供應許多植物性食品」,也說公司打算推出混和牛肉、雞肉、豌豆蛋白質、藜麥及大麥的漢堡及臘腸。
泰森的素雞塊由豌豆蛋白質、竹子纖維及其他植物成分製成,比起雞肉製成的雞塊,這款產品的飽和脂肪更少,且口感相當接近傳統雞塊。

懷特最近接受訪問時打趣地說:「我們公司只提供提供動物性蛋白質(animal protein)嗎?或是廣泛提供蛋白質(protein)?一旦你擴大這個定義,前面的路是不是就變寬廣了?」
泰森食品即將推出的新品素雞塊。網路照片
泰森食品即將推出的新品素雞塊。網路照片
 
https://udn.com/news/story/6811/3870702?utm_source=linemobile&utm_medium=share&fbclid=IwAR0CDKVP9WLPA9HE5IvOrsuTp-BAzWnp5gGtkZn0vph1e7cOnYEf8uZn6wM

2019/6/13

素食風潮年 一塊人造肉 顛覆飲食新革命

製作人:張淯 社長|文:陳煥鈞、石雨鑫|圖:編輯部|核稿編輯:林淑妙|責任編輯:張澔軒

素食,是一種生活態度;素食,是一種愛物惜命的思惟;素食,是飲食文化的躍進與革命。

當肉食物欲的享受,衝擊了我們所居住的地球環境,甚至達到危害生命與健康時,聰明的人類應該做些什麼呢?素肉商機在有肉與無肉的抉擇中,趁勢崛起!

各種研究指出,肉類生產過程被視為全球暖化元凶之一,時任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主席帕卓里博士於2008年提出,吃肉救地球的概念。基於環保、健康等吃素人口逐漸增加,也促使人造肉產生,甚至還有年輕網紅宣揚吃素。

麥當勞等速食業者嗅到素食商機,推出各種素食類型的速食商品,而世界各國也可看到不同類型的素食,諸如印度素食僅只有肉和無肉的差別,日本所謂不吃肉僅限於牲畜之肉等,不同型態素食也帶來經濟效益。

國好萊塢影片《明天過後》、《2012》、《加州大地震》……情節,在現實生活中正悄悄上演著;據媒體報導,一個名為「碳揭露專案」(CDP)的慈善團體,在2019年6月4日公布報告指出,許多公司低估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危險,科學家更警告,若不迅速降低碳排放,地球氣候系統就會瀕臨大災難。該團體同時也針對全球200多家大型上市公司預測,氣候變遷估計會造成合計近1兆美元(約新台幣30兆)的損失。

早在2008年初,時任IPCC主席的帕卓里博士,率先提出「不吃肉、騎腳踏車、少消費,就可以協助遏止全球暖化」的論調。無獨有偶,環保署同年公布的〈節能減碳十大無悔宣言〉其中一項便是「多吃蔬食少吃肉」,倡導「愛用當地食材;每週1天或1日1餐蔬食;吃多少點多少,減少碳排量。」這種為環保意識所產生「吃素救地球」的論述,顛覆了原有的飲食習慣,創造了「素經濟」的價值,也讓許多相關企業嗅到「素」商機,形成一股「素」藍海。

溫室效應下的糧食危機

2018年夏季,世界各地氣候異常的酷熱,為此,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仁川會議發出警報,全球暖化將引爆氣候和生態環境災難。世界各國政府、學者紛紛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過去吃素大多基於宗教信仰或健康因素,大約10年前開始,環保意識抬頭,使環保素漸漸成為一門顯學。

聯合國糧農組織在2016年〈糧食及農業現況報告〉中指出,包含林業、漁業和畜牧業等全球農業,在生產過程當中排放大約5分之1,也就是18%的溫室氣體總量,等同於全球諸如航空和海上運輸、交通運輸產業。

國際期刊《自然》2018年的研究也指出,糧食生產藉由牲畜排放溫室氣體,加上森林砍伐、農業污染等方式破壞環境,甚至造成海洋資源的枯竭。該研究指出,若沒有採取因應措施,2050年全球再增加 23億人口,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恐發生嚴重的影響。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教授洛克斯壯聲稱,「只有改變我們的飲食和糧食生產方式,才能養活全球 100 億人。」

拯救全球暖化靠吃素

白白胖胖的北極熊,曾幾何時變成皮包骨,餓昏癱軟在浮冰上面?記者鏡頭捕捉下的這一幕血淋淋的事實,人類是否有感而悟。臺灣一位宗教界領袖常常苦口婆心說:「來不及了!來不及了!」從心靈到身體、環境的淨化,先由吃的食物開始。慶幸的是,素食人口有逐漸增加的趨勢,美國25至34歲的人口當中,有高達4分之1的素食者,以臺灣為例,吃素人口約佔總人口13.8%,也就是250萬人左右,「純素」人口則約佔整體1.2%。
▲瑞士知名跨國食品和飲料大廠雀巢,宣布將推出以大豆和小麥蛋白等植物性食材製成的人造漢堡肉Incredible Burger。
素食風潮也引起資本家的注意,紛紛將資金注入相關產業,生產和真肉不分軒致的素肉,連比爾蓋茲也投資成立「不可能食品公司」(Impossible Foods);或是製作色香味俱全,不亞於傳統食物料理的餐廳等等,如雨後春筍般接踵而現。

在新媒體當道時代,最夯的Youtube網路平台,在這股潮流中成為宣揚素食的管道,「夠維根Go Vegan」和「Traveggo找蔬食」就是典型例子,打破了年長者素食的小眾文化之刻板印象,主持人年輕有活力,且擁有高支持度,觀看影片人次動輒破萬。從飲食方式到價值宣揚,形塑出一種讓人無法忽視的素經濟。

速食業順勢跟風

吃素人數成長帶動了植物性食品銷售額大幅增加,業者紛紛推出迎合吃素者口味的餐點,必勝客和麥當勞也在其中行列。短短10年,吃素人口大幅成長,根據「植物性飲食協會」(Plant Based Foods Association)研究發現,至2018年6月止,植物性食品銷售額卻成長20%,達到33億美元。甚至連《經濟學人》全球大趨勢年刊都直言,2019年是「純素之年」(The Year of the Vegan)。

坊間烹調色香味俱全、媲美葷食的素食餐點琳瑯滿目,星級飯店的主廚亦不敢忽視這股經濟力,莫不絞盡心思研發創意,互相較勁。以生產人造肉類聞名的廠商「超越肉類」(Beyond Meat),標榜要讓人們在不吃肉時同樣能夠享受到「吃肉」的口感樂趣,其發展潛力在市場獲得不少投資方青睞,如最知名的微軟公司共同創辦人比爾蓋茲、曾獲奧斯卡獎殊榮的知名演員李奧納多狄卡皮歐,都看好後勢進展。知名速食連鎖店漢堡王推出的「不可能華堡」,正是採用另一人造肉類廠商「不可能食品公司」的產品。越來越多的廠商加入這個素經濟戰局,瑞士知名跨國食品和飲料大廠雀巢,宣布將推出以大豆和小麥蛋白等植物性食材製成的人造漢堡肉Incredible Burger,顯現人造肉品市場漸趨白熱化,競爭者如雨後春筍一般湧現。

2017年麥當勞在芬蘭和瑞典推出純素漢堡 McVegan Burger;在2018年也以限時商品形式,在法國推出純素漢堡、素捲餅和素薯泥餅;接著在瑞典推出純素蔬菜球套餐,挪威分店也試賣素食麥克雞塊,而且還在英國開賣辣味素捲餅和素食套餐。除了歐洲國家之外,素食人口佔居全球第一的印度,2012年麥當勞率先推出素漢堡、素三明治、素英式瑪芬和素披薩等各種不同的素食產品,以因應當地飲食文化。其他知名速食業者也陸續推出各種不同類型素食。英國必勝客在2017年首度推出純素起司,深獲消費者好評,更進一步在大家的讚賞聲中,推出最新產品波蘿蜜披薩。

素文化心選擇

為何吃素?吃素有哪些目的?食性速食逐漸在全球大行其道,來自於吃素目的轉移。以美國來說,傳統一派吃素的意義來自於一種環保意識、社會改革、生活理念的實踐,以至於對自己關懷社會者的身分認同。因科技之故,素食和速食涇渭分明的界線開始消融,吃素不再是實踐特定理念的生活習慣,而是帶有一種新奇、有趣和時髦的色彩。對於喜愛速食的族群來說,這種結合素食和速食的「素食垃圾食物」,也成為他們的另一個新選擇。

從維持生命必須而吃,到滿足口腹慾望而吃、嚐鮮好奇而吃、護生愛地球而吃,葷食素食的論點,十餘年來都在餐桌、會議上引起宗教、醫學、經濟、環保各界熱烈談論。西元7至9世紀左右,日本因受唐朝文化及傳入的佛教影響,認為屠宰動物是不道德的事,因此日本人不吃肉。日本人所謂不吃肉的「肉」,其定義僅限於牲畜類的肉,不包括魚類和家禽類。信奉佛教的日本人不一定吃素,日本僧侶也只有在特定修行期間吃素,平時不一定會恪守吃素的原則。

佛教發源地的印度,人民因宗教信仰而吃素,素食人口23%至37%比例,高居全球之首,事實上大多數是基於宗教規範或來自社會意識形態的壓力。有研究指出,某些印度人因出於壓力而謊稱吃素,素食者實際占人口約20%。

畜牧業搶走人類的糧食

誰佔用了土地?誰搶走了食物?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調查,地表上有26%沒有被冰層覆蓋的土地被用來飼養經濟動物,且有33%的耕地都被用來耕種經濟動物的飼料作物,而根據看守世界研究中心(Worldwatch Institiute),全球有70%的農業用地,被用來飼養農場動物,且有另外10%的土地被用以生產經濟動物所需的飼料作物。此外,研究指出「在2013年,人類所生產的作物的總熱量,有36%都被經濟動物所攝取,而其中只有12%的熱量,最後被人類所攝取。

我們早已知道,畜牧業是氣候變遷與全球環境惡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人們減少食用動物性食品,將有更多的可耕地被空出,並可以被用來生產人類所需的作物。如果土地種植供應人類食用的作物,我們可以多餵飽40億人。

也有研究指出「若完全不生產動物性食品,我們可以在不增加耕地的情況下,增加49%的糧食生產量」,更有研究指出「如果世界上完全沒有對於肉類與乳製品的需求,全球農業用地可以減少75%,相等於美國、歐盟、中國、澳洲等四國面積之總和,仍可以餵飽所有的人。」

素食風潮興起所牽涉的,除了環保議題層面上的溫室效應問題,也和地球資源分配有關,因為諸如畜牧業和相關產業,其生產肉類所消耗的資源比素食還高,對於資源的永續發展甚為不利。舉例來說,若以非營利組織「水足跡網絡」的計算,生產1公斤牛肉,平均需要使用逾1萬5千公升的水,相對於植物性飲食以至於素食來說有巨大落差;在土地利用方面,動物性飲食所使用的土地,也比起植物性飲食和素食多出2.5倍到9倍的土地面積需求。

有學者針對肉食合理攝取量進行計算,加拿大學者斯米爾(Vaclav Smil)於其著作《我們應該吃肉嗎?》中發現,包含奶蛋在內,有節制的合理肉食,每人平均年約25至30公斤。另外,被稱為美國「飲食界良心」作家麥可.波倫(Micheal Pollan),在其紀錄片《畜牧業的陰謀》(Cowspiracy)中指出,1人一年食用的奶蛋肉總和為37.6公斤(83磅)。

不僅如此,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研究,假設人們沒有將主流飲食趨勢轉為均衡的植物性飲食,美國每年可能得支出1970億至2890億美元的醫療費用;該研究更進一步發現,若到2050年,全球經濟損失更因此高達1.6萬億美元。
食用牛肉與稻米所能餵飽的人數差異。

植物經濟市場來臨

關於吃素可節省的醫療支出額度,PNAS的研究進一步指出,若美國人能健康飲食,可以省下1800億美元的醫療保健費用,如果轉為植物性飲食,更能省下2500億美元。不僅節省醫療支出,「植物性食品協會」(Plant Based Foods Association)的研究發現,與美國植物性食品行業有關的經濟活動,每年可達到約137億美元的銷售額,以目前的成長速度預估,未來10年間植物性食品相關產業將有133億美元的稅收收入,銷售額平均每年成長8%。

餵養1頭牛,1年須供應大約3公頃、18噸牧草,畜牧業等肉食產品對於地球資源消耗甚大,不利於地球資源的永續發展。美國經濟學家Jeremy Rifkin說:「這對於整體人類而言,都是十分正義的,此外,也是個環境災害」、「我們是雜食性動物,可以選擇吃更多的植物與小量的肉食……如果我們想要開始餵飽地球上的所有人,我們必須減少對肉類的攝取,並增加對植物的攝取。」

顯然,畜牧業用了更多的土地,卻沒有利用它們有效的餵飽全球的人們。這是否表示我們不應該消費動物性食品,或是應減少消費呢?如果我們認同獲得足夠的營養與飲食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那麼我們就應該大幅的降低我們對於動物性食品的需求。不管你吃不吃素?素肉,正悄悄的點燃一場飲食新革命!

https://www.scooptw.com/popular/cover/29804/?fbclid=IwAR1cvGJbk_Orjlm0t_b4GY0a0u06VKqgsp9sE2QZ-glL2MRdDWnSeNUXvM0

2019/6/6

「血木材」紙容器 食安怎麼把關?

記者張裕珍、郭政芬/調查報導
1.紙材來源霧煞煞 毀雨林幫凶
2.進口木材未管制 政府卻漠視
3.國際有環保認證 台灣仍落後

台灣木材自給率極低,民眾使用的紙餐具幾乎全以進口漿紙、紙板加工製成,但紙餐具減量、回收路難行,民眾隨手丟棄紙餐具的同時,丟的不僅是高耗能的資源,還可能是取自俗稱「血木材」的盜採木材所製的紙漿,間接成了破壞雨林的幫凶。

紙漿仰賴進口…非法交易難遏
「大家會在意衣服、食品的產地來源,卻很少思考手上拿的紙和餐具從哪裡來?」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邱祈榮一語道破消費者對用紙來源的無感與無知。他表示,據統計台灣每人一年用紙約一百八十公斤,平均一天用掉半公斤,排名全球第十二名,紙製品幾近百分百都是進口紙漿製成,台灣進口紙漿國家前三名分為智利、加拿大與巴西,紙餐具也多從國外進口加工。

沒有強制規範…寄望買方自律
邱祈榮說,全球每年平均木材貿易額為五千億美金,其中一百億美金屬非法木材交易;台灣木材自給率很低,每年約進口六百萬立方公尺,包含木頭、木漿與板材,由於非法貿易類型多,包含非法砍伐、報關文件造假,加上出口國不落實管理,進口國取得材料的價格相對便宜,造成非法木材、漿紙交易層出不窮。

國際有感森林資源消耗危及環境及公平貿易,不少國家紛訂定進口木材管制規範,邱祈榮舉例,美國就規定進口木材須有合法證明,全球「唯二」未管制的國家,一個是中國大陸,另一就是中華民國。

「政府口口聲聲說要糧食安全,卻絲毫不在意進口木材與漿紙的合法性」,邱祈榮說,民眾不清楚進口原料情有可原,但政府不該漠視。國際規範對進口木材須要求廠商「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交易前要盡可能調查賣方資產等狀況,確保源頭合法,這是國際趨勢,政府應比照農產品追蹤流向,做好進口管制就可避免購買到血木材的相關產品。

中興大學森林系教授彭元興也認為,國際林業有FSC、PEFC等環保認證,能確保進口木材是來自非原始林或人工林,但在台灣卻沒有強制規範,僅仰賴買方自律需求,一旦不自律,供應鏈基於成本考量,就可能買到砍伐熱帶雨林等木材與漿紙等半成品,進而造成環境破壞。政府應訂定進口規範,確保進口紙、材具環保認證。

不管合法非法…只求便宜就好
不願具名的紙器業者表示,許多地下工廠根本不管紙板來源,「只要便宜就好」,至於進口報關內容是真是假、是合法還是非法紙材,自有報關業者搞定。

彭元興說,台灣製造紙餐具以進口國外紙板、專用紙再加工為主,由於國外規範比台灣嚴格,若是從合法工廠取得,原料來源與製造過程相對安全,但最擔心的是,很多紙料是水貨,源頭無從控管,可能是製造紙板的切邊材或存放很久,品質、食安都存疑。

2019/6/1

爺爺吃素?肯德基考慮推出植物性肉品菜單

2019-05-31 17:38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蔬食風潮也吹進以肉為主食的速食店裡嗎?肯德基美國總裁霍克曼(Kevin Hochman)近日表示,肯德基「會與植物性蛋白質的供應商討論,以了解並符合市場需求」,也可能推出以「植物性肉品」為主的實驗性菜單。

根據《CNN》報導,有越來越多消費者基於健康及環境因素,傾向於購買植物性肉品。英國市場研究機構「歐睿國際」(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的一項研究顯示,到2023年時,美國的植物性肉品市場產值將高達25億美元(約新台幣796億元),而同時,全球市場產值也將達到230億美元(約新台幣7330億元)。

霍克曼坦言,「如果植物性肉品變成主流,而且我們認為這個東西適合顧客的話,我們當然會願意嘗試看看」。肯德基的一份聲明中也表示,「我們注意到這是一個逐漸成長的產業,我們會持續關注,並盡可能地學習」。

其實今年稍早漢堡王就已經趕上這個趨勢,在美國國內推出著名產品「華堡」的植物性肉品版本,亦有多家美國國內的知名漢堡店群起響應。而今肯德基也有意投入這個市場,植物性肉品究竟是風潮還是趨勢,有待時間及營業額的證明。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2808162?utm_medium=M&utm_campaign=SHARE&utm_source=FACEBOOK&fbclid=IwAR1o7MdNqa-YZpRTQKGZ_vpq36eHmHi3mortl3vGOY1tM9BaqiCtSN1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