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3

全球暖化下的深寒:《明日之後》的情節已在現實世界出現


A man walks along a street covered by snow during a winter storm in Washington

發表於 
李偉才
筆名李逆熵,香港著名科普作家。曾任職中學教師、太空館助理館長、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港大國際學位課程中心總監。一九八五年因致力普及科學獲選為十大傑 出青年。現為香港科幻會會長、香港科學館顧問委員會委員,及網台節目「浩浩熵熵」主持人。至今發表著作逾三十本。
大家有看過荷里活的災難大電影《明日之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 嗎?時光荏苒,這部電影上映至今原來已超過十年。由於筆者既關心環境(特別是全球暖化)又熱愛科幻,是以當年我是第一時間前往戲院觀看。我一邊看一邊想的 是,電影以全球暖化為主題,但畫面所見,除了超級龍卷風肆虐和一幕驚人的海嘯之外,都是美、加以及英國、歐洲等地陷入冰天雪地的駭人景象。受過科學訓練的 我固然明白電影中所作出的科學假設和推論,但對於絕大部分入場的觀眾而言,我頗肯定都被弄得糊裡糊塗了。
photo credit: climate central 作者提供
photo credit: climate central 作者提供
在未解釋戲中的假設和推論之前,請大家先看看這樣一個事實:全球科學家的研究都顯示,剛過去的2015年,是人類自十九世紀中葉有可靠氣象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從上圖更可得知,這個「最熱」不是叮當馬頭熱一點點,而是遠遠拋離其餘最熱的九年!

但令人困惑的是,踏進2016年不久,無論是美洲、歐洲還是亞洲,都出現了特大的寒流和雪災。香港雖然身處亞熱帶,但在中國大陸稱為「霸王級」(在 美國那邊的則被稱為「怪獸級」)的寒潮影響下,氣溫亦降至久已未見的攝氏3度,而高地更低於冰點而出現結冰的現象,多處地區更是寒雨和小冰粒齊下…。稍有 好奇心的人都會問,地球究竟是變得愈來愈熱還是愈來愈冷?既說全球暖化,又為何會出現這樣嚴寒的天氣呢!

首先筆者必須鄭重指出,全球暖化的危機是真實而且迫切的。至於暖化的過程中出現嚴寒,這一方面既沒有偏離科學家的理論預期,但另一方面也在程度和規模上令科學家感到頗為意外。

先說科學家的理論預期。相信大家都聽過,在全球暖化氣候反常的過程中,全球的極端天氣(extreme weather events)將會變得愈來愈頻密,而特大的寒流和雪災正是這些極端天氣的一種(另一種當然便是有如「海燕」般的超級颱風)。但在規模和時間上,這種變化 也確令大部分科學家意料不及,因為他們大多以為,這些情況最快只會於十多二十年後才發生,而不是在他們發表論文的今天。

好了,讓我們先簡單解釋《明日之後》的假設。電影主人公於開場不久即在一個會議上指出,全球暖化下世界第一大島格陵蘭(Greenland)上的冰 雪急速融化,大量淡水於是流入大西洋北部。由於淡水的密度比海水低,這會嚴重擾亂洋流的運動,最後甚至令著名的「灣流(Gulf Stream) 」減弱及至停頓下來。要知這一股從熱帶海洋向北流動的巨大暖流,對調節北美東部和整個西歐的氣候起著關鍵的作用。它一旦停頓,便會使這些地方陷入冰天雪 地。

這部電影上映後,科學界曾經作出澄清,謂這個假設雖有一定科學根據,但以現時推斷,發生的可能性不大,而即使發生,變化的速度也斷斷不會像電影中的急劇。

但細心的觀眾可能還記得,電影中除了假設「灣流」停頓之外,還假設高緯度的廣泛地區(即極地與寒帶之間)出現了一連串的「怪獸級」氣旋,從而把極寒 冷的空氣,沿沿不絕地從北極輸送到較低的緯度。大家還記得一個飛行員受命坐直升機前往調查,機艙門一開探身出來即變成「冰條」那恐怖的一幕嗎?

簡單而言,類似的情況已在現實世界中出現。對近年出現特大寒流的一種最簡單解釋是,由於高緯度的溫暖氣流愈來愈活躍,當它們闖進極地區域,便會擾動 那兒極嚴寒的空氣,令它們南下並闖到平時不會去到的較低緯度區域。也就是說,《明日之後》中的情節在某程度上經已成真。(大家如有興趣進一步了解背後的科 學原理,可往《維基百科》查閱以下的條目:Jet Stream, Polar Vortex, Arctic Oscillation.)

事實是,隨著全球暖化加劇,這些特大的寒潮(與及特大的熱浪、特強的風暴…)只會變得愈來愈頻密。我們若還不痛下決心奮起對抗這個災劫(首要盡快取締化石燃料的使用), 人類的前景實在不堪設想......

本文獲授權轉載。
責任編輯:周雪君
核稿編輯:歐嘉俊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75619/

一人吃素影響有多大?

別輕忽自己的貢獻,世界就靠我們每個人來改變!


作者:楊大偉

一人Go Green吃素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到底可以減少幾多碳排放?拯救多少條生命?現在齊來回顧去年大家創下的佳蹟:

  一) 減少1.5噸碳排放:體積等約於1,678,000個500毫升的膠樽,按樹木吸收量計算,1.5噸碳相等於66棵五米高的大樹。

  二) 拯救477條生命:美國網站Counting Animals做了一個評估,每年每位素食者約可拯救371至582隻動物,即平均約477個生命,香港人嗜吃海鮮,每次進食數量比起食用陸地動物要多,477個是較保守的估計,實際數子肯定不止於此。

  三) 省水夠805人飲用:生產肉類過程消耗大量食水,每人Go Green一日,即可以節省約1610公升水,以每人每日平均飲用兩公升水計算,此份量足夠805人飲用。



  四) 多生產17倍蛋白質:全球超過三成穀物用以飼養牲畜,用以滿足富裕地區的肉類需求。在一英畝地上養牛,可生產20磅蛋白質,在同一片土地上種大豆,卻可以生產356磅,足足多17倍。改變飲食結構,多進食植物性蛋白質,所生產的糧食就可以供更多人食用。

  單憑個人力量雖不能立即化解氣候危機,但從上述數字顯示,一個人的影響卻絕對不小,即使只是實踐Green Monday,將以上數字除七,成效仍然非常驚人:減少可裝滿約240,000個膠樽的碳排放、拯救約68條生命、慳水夠115人飲用,以及多生產約 2.5倍的蛋白質。今個冬天「消失」,證明全球暖化不再是紙上談兵的數據,而是大家切身感受到的事實。要解決這場燃眉之急,將2016變成二零一「綠」, 實踐彈性素食是最容易參與的方法。




http://www.suiis.com/Forum/Article.asp?no=230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