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5/27

全球氣溫直升 聖母峰冰河恐融光

(法新社加德滿都27日電) 科學家今天警告,氣候變遷恐導致聖母峰一帶70%的冰河融化,甚至全部消失。

尼泊爾、荷蘭與法國科學家研究世界屋脊的氣候型態,然後建立聖母峰的天候模式,以確定氣溫上升日後對山上冰河的衝擊。

主持研究的科學家席亞(Joseph Shea)指出:「最壞的情況是99%冰河塊體會消失……即便我們開始減少氣體排放,還是會有70%的冰河消融。」

席亞的研究團隊去年已發表重大研究報告,依據衛星影像說明,尼泊爾的冰河在1977年到2010年間,如何消融了近1/4。

但發表在「冰凍圈」(The Cryosphere)期刊的這項最新研究顯示,氣候變遷在2100年前將對世界第一高峰造成嚴重衝擊。

席亞表示,冰河融化可能形成深水湖泊,而湖水恐怕會氾濫以致淹沒下游的山區居民。他是加德滿都國際山區整合發展中心的冰河水文學家(譯者:中央社林仟懿)

2015/5/26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喀秋莎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
河上飄著柔漫的輕紗
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
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姑娘唱著美妙的歌曲
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鷹
她在歌唱心愛的人兒
她還藏著愛人的書信
啊這歌聲姑娘的歌聲
跟著光明的太陽飛去吧
去向遠方邊疆的戰士
把喀秋莎的問候傳達
駐守邊疆年輕的戰士
心中懷念遙遠的姑娘
勇敢戰鬥保衛祖國
喀秋莎愛情永遠屬於他

2015/5/25

Ascension - by Ascension le Film

ANYA - by Brown Bag Films

「愛.喜嗲鹿」--- (非廣告)

德國純素食人口大增,市場供不應求

日期:2015/05/22 【 杜塞道夫台灣貿易中心/ 祝孝萱 報導】
    德國法蘭克福廣訊報(FAZ)最近對外報導,去(2014)年德國食品市場出現兩位數成長的項目僅有植物性產品,其中如牛奶仿製品消耗量提高59%,黃豆製優格增加43%,黃豆飲料攀升15%,肉類替代食品(+13%),反觀肉類+香腸類食品以及牛奶飲料之耗量則分別個下挫4%3%,乃致去年每人平均肉食消耗量已降至60.1公斤,而此一市場走向並非偶然發生,而完全係與德國茹素人口長期遞增有關,其中大約有90萬位純素食主義者(Vegan), 相當於德國總人口的十分之一,這些人與素食者的差別在於,他們不但不吃肉類食品,而且拒絕所有與動物有關的食物及產品,其中素食者可以接受的食物如雞蛋、 蜂蜜、明膠以及所有奶製品如奶油、優格、奶酪或動物性產品如羽絨衣、皮鞋、毛皮、毛料或真絲等則一律不被純素食主義者接受,就連用骨碳過濾後的蔗糖、啤酒 或葡萄酒等類產品他們也不沾碰,甚至也拒絕使用曾經烹煮過魚、肉的鍋子。

  就在素食人口不斷增加上述發展下,多年來德國肉店面數量不斷遞減,早在五年前德國全國尚有26,000家肉店,如今則僅存22,700家,換言之,五年間總共減少了13%。然在肉店總數減少後,去年市面仍然碩果僅存的肉店則在分享市場餅塊的競爭對手減少後,營收反而少許升高,其中部分亦應歸因於肉店善於應變,懂得順應德國素食人口增加之勢,加強提供素食產品所致,此故,即使去年德國肉類價格平均下跌了0.6%,然彼等營收卻提高了2.8%,總值達174億歐元。

  目前就連一些屠宰場如Tönnie或香腸製造商Rügenwalder Mühler也認清市場走向,紛紛開始生產素食產品。在餐廳方面,三年前,首府柏林原本僅有一打左右的純素食餐廳,然至2014年底,總數已倍增至28家。在銷售通路方面,目前除了專門銷售6,000種純素食品的超市-Veganz已經在全德大城如柏林(2)及漢堡、法蘭克福、萊比錫、埃森及慕尼黑等各有一家分店以外,其他食品連鎖商如Kaisers則已在其130家分店中設有純素食品專櫃,而業界巨擘如Edeka亦不甘落後,早已在店中冠以自有品牌Edeka Bio之有機食品貨架上安插了一些純素食品供銷,不料消費者反應奇佳,因此該公司已開始與Veganz簽約合作,自今年6月起,Edeka容許旗下4,000家獨立經營的分店店主,自行挑選由Veganz提供的200種純素產品放在分店銷售,此外,Edeka也挑選了50家分店,在這些店鋪內由服務人員提供一些新鮮素食或純素產品試銷。另由生產有機純素食品的Biovega公司,自2008年起,不但每年營收皆成長50%,且該公司員工數亦已由6人增加到50人也可看出德國素食市場蓬勃發展的一斑。,據Biovegan負責人Nicol Gärtner指出,目前不少豆腐加工廠的產能已經到達極限,而不得不拒絕一些大型訂單。不久前,德國素食者聯盟已經說服星巴克咖啡連鎖店推出一種純素三明治,而德國鐵路公司也打算在餐車中增加一道供素食者享用的義大利麵,總之,由各種角度來看,德國的素食市場皆已成形。


資料來源: 德國法蘭克福廣訊報(FAZ)

http://www.taiwantrade.com.tw/CH/bizsearchdetail/7905188/C 

德文新聞網址:
http://www.faz.net/aktuell/wirtschaft/unternehmen/vegan-leben-nichts-vom-fleisch-13594434.html

法國立法禁超市銷毀食物 未售出商品須強制捐贈



新聞整理 / 闕士淵
法國國會21日表現難得的團結,全體一致完成一項歷史性立法,禁止大型超市浪費食物,特別嚴禁毀棄沒有售出的食物產品。提案的國會議員嘉侯(Guillaume Garot)說,把還能吃的食物和其他廢棄物一塊丟進垃圾桶,實在可恥。

聯合報導,這項法案乃經過20萬民眾聯名請願而成案。今年4月中旬,法國一個由政府指定、嘉侯領導的委員會公布一項對付食物浪費的方案,叫〈對抗食物浪費〉,報告中列舉36種辦法,國會開始辯論這些辦法,取其精要,逐漸打造成法律概念。

中央社報導,在新的法律規範下,超市必須採取措施來預防浪費食物,也將強制捐贈未售出但還能吃的食品給慈善機構、用來餵食動物,或用來培養堆肥。而所有面積大於400平方公尺的超市必須慈善機構簽署合約,以便捐贈食物。

自由報導,被禁止銷毀的食品,則包括包裝出錯、外表有所損傷、超過賞味期限但對健康無害者;至於過期完全無法食用的食物,則直接送交農場。法案內容也包括對於學校和企業的教育宣導;且預估將於2016年2月,移除生鮮食品上的「最佳賞味期」標籤。

法國民眾每人每年平均丟棄20至30公斤食物,全國1年相當於浪費120億至200億歐元(約4,000億至6,800億台幣)。而丟棄的食物來源,消費者佔67%、餐廳15%、超市則為11%。

不少法國商家已試圖改善,以連鎖超市「Intermarché」去年的「醜蔬果計畫」最為人所津津樂道,各種「見不得人」的蔬果降價出售或變身果汁,終得其所。

風傳媒報導,代表大型超市發聲的法國商業零售業聯合會(Fédération du Commerce et de la Distribution)會長克麗索(Jacques Creyssel)卻表達批評。她說,這項法案的目的和內容都是錯的,大型超市只佔總浪費的5%,卻要接受這些新規範。且有4,500間商店早已自行和社 福團體簽訂合約,同意捐贈食品。法案顯然搞錯重點。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67272/

暖化加速 快成烤番薯

中國時報【(執筆:劉永祥)】

談到全球暖化,有人認為那只是科學家討論的事。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強調,暖化造成氣候變遷已經真實影響台灣民眾的生活,「如果不關心,最終受害的還是自己。」

中央氣象局資料顯示,1911年以來,台灣溫度平均每10年上升攝氏0.14度,遠高於全球平均;近30年來更加速為每10年上升0.24度,達全球平均值的3倍。

汪中和點出,台灣高溫時間愈來愈長,夏天從7月提早到5月中旬開始,結束時間則延後至9月底,甚至10月中旬。今年進入5月,就已經出現35度高溫。

他比喻,400年前台灣的氣溫位置像是在京都,後來逐漸往熱帶移,現在已到馬尼拉,20、30年後就是雅加達。

以台北市為例,1976年以前,單日平均溫度超過30度的日子平均每年只有11天,現在已超過45天,去年更高達67天。

汪中和稱,「溫度還在上升,到了這個世紀中期,台北將不再有冬天,一年會有9個月的夏天」。

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指出,台灣降雨模式也出現變化,雖然年降雨總量不變,但降雨天數減少,平均強度增加。

汪中和補充,台灣的水文變化愈來愈極端。目前每年超過30%的時間屬乾旱期,而且持續拉長;另一方面,豪大雨強度增加,降雨集中在短時間,莫拉克風災就是3天內下了相當於一年的雨量。

隨著暖化現象持續,兩極化現象會更嚴重,降雨愈來愈難掌握。在此同時,台灣南北的降雨也呈現相反趨勢,中南部雨量持續減少,約占全台3/4區域,東北部則是雨量增加。

汪中和建議,因應氣候變遷,政府應修正施政方針。節能減碳是長期工作,政府應持續推動;另外,從短期來看,要開展調適工作,城市海綿化、農場垂直化、社區城堡化及海邊浮動化等,都是必須採行的方向。

2015/5/22

Le Gouffre

The OceanMaker

2015/5/21

暖化高溫難適應 研究:冷血動物先遭淘汰

本報2015年5月22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根據加州柏克萊大學和舊金山州立大學學者的研究報告,許多蜥蜴和昆蟲等變溫動物因為演化速度不夠快,難以適應氣候變遷,極可能滅絕。

變溫動物,又稱為冷血動物,由於無法調節體溫,對環境溫度相當敏感,而氣候暖化正在挑戰牠們的極限。

變溫動物只能忍受比體溫正常範圍稍高一些的溫度,否則會過熱死亡。「根據預測,全球暖化會導致許多物種絕種和數量減少,尤其是生理彈性較小的物種。 也有研究發現,全球各地都有物種往高緯度和高海拔等較冷地區移動的現象。」研究作者群之一的Alex Gunderson博士說。

變溫動物所能適應的溫度範圍很小,此外,氣候暖化也可能導致溫度變化的頻率和幅度增加,導致其物種存續狀況受到威脅。

「氣候暖化後,變溫動物生活環境的氣溫接近牠們可存活的極限。動物有一定程度的適應溫度的能力,科學家希望牠們可以調整生理狀況適應暖化。但彙整了數百種物種的數據後,我們發現變溫動物所能調整的幅度很小。可說是沒有適應溫度的能力。」Gunderson說。
「變溫動物靠天吃飯。依牠們適應高溫的能力,很可能在氣候變遷之下被淘汰。」

陸生變溫動物風險更高
Gunderson說,即使是能適應氣候變遷的變溫物種,生活也會產生劇烈變化。許多物種必須因此遷徙至較冷的地方,或是改變行為。

研究也指出,爬蟲類和昆蟲等陸生變溫動物面臨的風險,比魚類和甲殼類等水生變溫動物高。

Gunderson和共同作者Jonathan Stillman的後設分析研究分析了112份物種溫度適應的研究,涵蓋232種物種,包括兩棲動物、蜥蜴、昆蟲、魚類和甲殼類動物,並刊登於英國倫敦皇 家學會生物學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 守護環境知情權,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

【參考資料】
>-英國獨立報(2015年5月21日),Cold- blooded species face wipeout as they cannot cope with global warming, study saysView the discussion thread.

英主廚傑米‧奧利佛實行一週三天無肉日



【2015/05/22 文:suiis編輯部
英國主廚傑米•奧利佛(jamie oliver)日前在親子網站Mumsnet的線上座談表示他將實行飲食無肉計畫,預計一週至少有三天的無肉日。

奧利佛是有機食物的支持者,擅長使用天然有機食材製作料理,並推廣食物正確知識至世界各地的學校。他也是個慈善家,開設「Fifteen」餐廳幫助貧窮青年有廚藝的工作機會,此類的餐廳也持續擴展中。

奧利佛表示Vegetarian和經過完善規劃的Vegan飲食對健康相當有益處,他舉例世界上素食飲食比例高的地方,人的平均壽命也較高。他認為人們不需要害怕變成素食者,可以循序漸進從飲食上稍作改變,追求自然不加工過的飲食。

除了飲食規劃外,奧利佛也回答了粉絲的提問:「素食究竟有什麼好處?」他表示除了可減少花費,也能激發在廚房更多的創意!他說,「學習西班牙人及義大利人如何利用豆類煮出各種口感料理,Vegan飲食具有無限的可能性。」

奧利佛已完成一本素食食譜,並試著說服英國電視公司channel 4根據食譜製作新節目。他也與其他名人如Sir Paul MaCartney、Hugh Jackman和Ed Sheeran等一起拍攝影片,希望能夠影響每個人來加入Vegan新生活!
原文網址:suiis素易 素食新聞 http://www.suiis.com/media/NewsArticle.asp?no=1117#ixzz3aq5710AU

英雄 --- 常静古筝演奏

掠-未完成 (離弦) ---常静古筝演奏

恐懼源自未知!!!!!


2015/5/20

「雨林友善」商品立功 巴西帕拉州濫伐少一半

本報2015年5月20日綜合外電報導,江佳芸編譯;蔡麗伶審校
一項新研究顯示,跨國企業願意作出「零森林砍伐」承諾,將能對供應鏈產生實質影響。

大企業兌現承諾 濫伐率真的下降了
保育期刊(Conservation Letters)12日的新研究顯示,除了營造企業形象外,企業的零砍伐承諾已經對亞馬遜產生了實質的影響。
經由觀察土地使用資料,美國學者Holly Gibbs的團隊發現,2009年主要肉類加工廠作出協議後,巴西東南方帕拉州(Pará)的森林濫伐率便減少了一半。
目前,麥當勞、美國第二大甜甜圈品牌Krispy Kreme、同是美國知名甜甜圈品牌的Dunkin' Donuts、美國嘉吉公司(Cargill)等大型食品公司近期都作出零森林砍伐的承諾。

肉牛產業跟進 尋找友善雨林供應商
在巴西,約有2/3的森林砍伐地被用來做為畜牛農場。
大型肉類加工廠如JBS-Friboi、Minerva、Marfrig和Bertin所簽訂的協議內容,就是暫停購買這些砍伐地飼養的牛群,並監督他們的供應商、只從巴西農村環境(CAR)註冊系統下的農場購買牛隻、拒絕從砍伐森林或雇用奴工的牧場購買牛隻。
2008年到2013年期間,Gibbs的研究團隊和JBS-Friboi用衛星監測森林砍伐狀況、蒐集有登記土地的公開資料,並調查牧場主人的行 為。追蹤農場土地的使用方式後,他們發現在尚未簽訂協議以前,JBS-Friboi的直接供應商中有40%涉及森林砍伐,但到了2013年,涉及濫伐的直 接供應商數量已下降到4%以下。

產業鏈互相幫忙 消費者也可盡一分力
飼養牛隻在巴西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在送進屠宰場之前,生產小牛、飼養和增肥等過程皆發生在不同的地方。而肉類加工廠提供牛肉給食品界龍頭(如麥當勞),更只是供應鏈其中的一環,讓追蹤牛隻和確保其與森林濫伐無關,成為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然而研究人員發現,在漫長的供應鏈中,這項協議很快的讓JBS-Friboi等主要供應商改變行為。
「我們發現在達成協議後,販賣牛隻給JBS的牧場主人大幅減少他們砍伐森林的比率。」Gibbs表示。更重要的是,這個改變只發生在幾個月內。這和巴西森林法案有很明顯的差別,巴西森林法是一項具爭議的立法,雖旨在保護森林,但必須花很多年才能有效實施。
這並非第一個由企業承諾反森林砍伐的協議。在2006年,由主要食品公司簽訂的協定──亞馬遜大豆協議(Amazon Soy Moratorium),協議停止購買和砍伐森林相關的豆類產品,成功的對抗了森林砍伐,並且在去年第三次延長條約期限至2016年中期。

Gibbs表示,這類的協定愈來愈受歡迎。
大公司注重國際市場,也想避免破壞棲地,造成負面觀感。Gibbs說:「因為要回應公眾壓力,我們看到農業企業巨頭像是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和麥當勞承諾不使用會濫砍熱帶森林的農業產品。」

公共協議和監測系統的限制
Gibbs表示,在亞馬遜合法的屠宰場有95間,其中約有65間有簽訂和零森林砍伐相關的協定,但大多數都沒有監督的系統。自願型態的協定很容易就 能鑽漏洞。一些牧場主人表示他們可以不經過JBS的屠宰場並直接賣給附近的屠宰場。監測系統只有針對直接賣給肉類加工廠的產品,但供應鏈的牛隻或許是被飼 養在破壞森林的土地後再轉賣給其他符合協議的農場。
不過Gibbs表示樂觀。這項協議看起來似乎沒有傷害到牛肉市場或對肉類加工廠商有負面的影響。JBS-Friboi在2009年經營了9家屠宰場,而達成協議的4年後(也就是2013年),成長至32家。公司並沒有付出更高的價錢給牧場主人。
儘管Gibbs表示建立監測系統是一項進行中的趨勢,農業商、消費者和行動者需要持續在供應鏈要求零森林砍伐。「隨著對這項協定系統的持續投入,出 現了很多正面的效益,它可以真正為森林保護帶來良好的影響,但我們仍需要繼續去努力。」※ 守護環境知情權,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

【相關文章】
-瑪氏食品宣布森林零砍伐 M&M's將用永續棕櫚油
-掌握全球森林命運 民團評比5百大政商巨頭

【參考資料】
>-英國衛報(2015年5月14日),Brazil beef industry pledges cut Amazon deforestationView the discussion thread.

2015/5/19

禁食21天,就能淨化身體、改善健康-但以理禁食法完全攻略指南

http://www.cdn.org.tw/News.aspx?cate=06&key=5739

哪一種禁食方法,從聖經中脫穎而出,成為健全身、心、靈的最佳方案?

這本取自《聖經》內禁食方式的教學書籍-《聖經輕斷食》,是一項能幫助你鍛鍊靈性、學習控制肉體、拉近與神的關係,並專注祈禱的靈修工具!
近年,食安危機成為人們相當沉重的包袱,如塑化劑、順丁烯二酸、銅葉綠素以及劣質豬油等,使人們在美食當前,都不敢冒然就口;但對於外食族來說,有時卻必需迫於無奈,委曲求全…

其實,最健康的飲食智慧,就藏在《聖經》裡!靈感來自聖經人物但以理的「但以理禁食法」,不但創造出美味、健康的餐點,也能達到身心靈健康的飲食,為期21天的禁食,以安全、健康、不挨餓、沒壓力的方式進行,使禁食效果加乘!
何謂「聖經輕斷食」?
「聖經輕斷食」取自《聖經》人物但以理的禁食經驗。其禁食期間不需全然斷食,兼顧健康、美味與靈修,廣受歡迎。      (圖片來源/啟示出版)
「輕斷食」,此禁食法並非指全然斷食不吃,而是只吃植物性食物為主的「部分禁食」。這種「微型斷食」雖然類似「純蔬食」進食,但其進食種類較為嚴格,除肉類以外,連含有動物性的產品也不可碰,如鮮奶和蛋類。

即使禁食方式較為嚴謹,但它已成為最受歡迎的禁食法之一,因為執行起來較為容易。

取名「但以理禁食法」,是源自先知但以理的經驗與猶太禁食原則。《聖經》但以理書第1章提到,但以理向守衛要求蔬菜和水,這裡就是該禁食法的設計基礎-蔬食,而唯一可接受的飲料就是水。

在第10章中,但以理悲痛了21天,期間完全不吃肉、酒等「美味」,因此酒精和糖等「美味」同樣須在該禁食法中避免。這也正是「但以理禁食法」設定「21天」的由來。

另外,追求神的但以理,想必也會遵守猶太禁食原則。猶太人在逾越節時將所有發酵食品從家中除去,因此該禁食法須排除麵包等發酵食品。最後,但以理禁食的食物皆為「天然」,因此要避免化學人工製品、保存劑與添加物。
開始你的「輕斷食」
餐餐都吃飽,兩週瘦7公斤
吃正確的食物,逆轉慢性病
搭配靈修,身心靈全面升級
要如何開始這趟翻轉身心靈的禁食旅程?該書提供了明確的實行步驟,以及但以理禁食法「禁吃」與「可吃」的食物清單,還有擬定的禁食規畫、設定採購計畫,與做好禁食前的飲食調整。

禁食,雖是為了靈性目的而限制肉體上的飲食,但該書仍附有依但以理禁食法設計的豐富多樣食譜,如飯麵類、沙拉ˋ餅類、醬料與點心等,提供21天的禁食菜單計畫,讓人依舊可以餐餐美味、飽足,同時又兼具排毒,減重的效果絕對不遜於完全不吃的禁食。

另外,書末提供21天靈修信息,有益身心,結合神的力量,帶來生命改變,強化「與神同行」的道路!
但以理禁食法  對於身心靈的好處與改變
「但以理禁食法」能幫助身體符合神對你的心意。
大衛在詩篇139篇是這樣讚美神的:「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我要稱謝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在此禁食法期間,身體會降服於自己的靈性;但起初食物改變時,身體會產生抗拒。

例如,當早晨有咖啡癮的人,決定停止喝咖啡的習慣時,身體會先以疲憊、頭痛作為抵抗,但好消息是,當身體很快的適應這個改變時,就會用旺盛的精力、清楚的思路來回饋你。

禁食期間,需要發自內心,將心智、情緒和態度順服於神,讓聖靈掌控我們的「心」。聖靈也會幫助我們的身體,要怎麼吃、吃多少,使我們因著身體更健康,靈魂更加興盛!
【但以理禁食法-食譜試閱】
《聖經輕斷食》-但以理禁食法食譜。點圖可放大。      (攝影/記者蔡宜倩)

2015/5/18

顛覆想像!Vortex 推出靠「震盪」發電的無扇葉風力發電機

vortex 20150518
若行經美國州際高速公路,經常可看到一整片平地或山丘布滿著的巨大渦輪風力發電機,但未來這種景象可能會有所改變了。西班牙新創公司 Vortex Bladeless 顛覆大多數人對風力發電機的可能想像,設計出一種「無扇葉」的風力發電機,形狀就好比倒插在地面上的蘆筍一般。



不過,少了 扇葉該怎麼發電呢?有別於一般風力發電機利用風力渦輪推動發電,Vortex 發電的原理是建築學家們設計建築時最大的難題──渦量(vorticity),渦量為流體力學的概念,用以描述流體的旋轉情況。對建築師而言,渦量是建築 抗風的敵人,但對 Vortex 來說,卻是團隊設計無扇葉風電機時源源不絕的能量來源。
Vortex 的風機原型為細長錐體,錐體材質為複合玻璃纖維及碳纖維,讓錐體能盡可能產生最大值震盪,若有足夠的風量,空氣流動時產生的渦量就能造成風機塔架結構震盪與搖晃,進而發電。
通 常在一般情況下,必須在一定風速下達到特定的頻率,才能造成建築結構產生震盪。但 Vortex 利用塔架底部的兩個環形相斥磁鐵作為非電動馬達,當錐體朝其中一個方向擺盪,底部相斥的磁鐵便會將其推往另一個方向,因此無論風速如何,錐體本身都能持續 產生最大值震盪。一旦錐體開始震盪,震盪時產生的力學能就會透過錐體底部的交流發電機,將力學能轉換為電能。
缺乏齒輪、螺栓或任何機械零件,Vortex 風機不須定期潤滑,相較於傳統風機,維護成本較低,且製造成本約較傳統風機減少 51%。此外,運作時完全無聲,「無扇葉」的設計對鳥類來說也更為安全。
經 過實地測試,Vortex 高約 41 英尺(約 12.4 公尺)的風機 Vortex Mini 的風能利用效率,較傳統風力渦輪發電機低 30%,但無扇葉風機所占的空間相對較小,Vortex 認為,多裝一支 Vortex 風機就能彌補本身風能利用效率較低的不足之處。
Vortex 目前已於西班牙從政府及私人資金籌資約 100 萬美元,預計很快會在美國結束一輪籌資,Vortex 創辦人 David Suriol 表示,Vortex 正在研發許多不同尺寸的無扇葉風機,預計在今年年底前,將 9 英尺(約 2.7 公尺)高、發電容量 100W 的風機應用於開發中國家,至於 41 英尺高的 Vortex Mini 將於 2016 年量產,此外,更大型的商用規模風機可望於 2018 年問世。

延伸閱讀:

請善待大地之母及其他眾生

2015/5/17

南極萬年冰棚恐在2020年前消失

美國太空總署警告,一處已經存在了一萬多年的南極冰棚,預估會在2020年以前消失。(夏明珠報導)
NASA新公佈的研究預測,拉森B冰棚將在這個十年結束前,徹底裂解。

拉森冰棚位在南極半島邊緣,分成A、B、C三塊,面積最小的拉森A已經在1995年消失,拉森B在2002年崩掉一大塊,斷掉的那一片在六個禮拜內迅速融化,在那之前,從來沒有人見證過大塊浮冰那麼迅速的消失。

拉森B冰棚估計已經存在一萬兩千年,1995年初測量時,它有四千四百45平方英哩,2002年二月縮小到兩千五百73平方英哩,一個月之後,變成一千三百37平方英哩,現在它只剩618平方英哩。

冰棚是陸地上的冰河或冰原流入海中所形成大片漂浮的水冰,它具有屏障冰河的功能,冰棚消失後,冰河失去了屏障,融化會加快,冰棚崩解被認為是人為的氣候暖化造成,研究說,從1940年代開始,南極溫度平均每十年上升攝氏0.5度。

美國太空總署噴射推進實驗室的研究團隊發現拉森B冰棚移動的速度變快,受到水流衝擊,它出現很大的裂縫,這些都是冰棚裂解的跡象。

科學家說,雖然能親眼見證到冰棚裂解和消失的過程,是非常難得的事,但對我們居住的星球而言,這實在不是個好消息。(圖片取材自網路)

海水淡化很環保 太陽能過濾立功

Desolenator可將太陽能轉為動力,驅動海水淡化與過濾的功能,將其蒸餾為飲用水。(photo by Indiegogo官方網站)Desolenator可將太陽能轉為動力,驅動海水淡化與過濾的功能,將其蒸餾為飲用水。(photo by Indiegogo官方網站)【台 灣醒報記者張振鴻綜合報導】利用太陽能進行海水淡化製造飲用水,方便又節省。美國新創公司發明了一款小型的海水淡化機,只要利用太陽能便可過濾飲用水,符 合環保又可節省能源,而且一台機器只要美金650元(約台幣2萬元)即可自行生產飲用水。這款海水淡化機預計11月上市。

聯合國統計資料顯示,全球起碼有12億人口活在水資源匱乏、無穩定飲用水生存的環境,將海水淡化製造飲水是近年相當熱門的議題,但通常受限於技術不 夠純熟、成本昂貴。科技新聞網站《gizmag》報導,美國新創公司研發的Desolenator海水淡化機,可使用太陽能產生的能源進行淡化作業,除了 一般民眾可購買外,也計畫與NGO合作,將設備送往缺水區域的國家。

Desolenator由太陽能集電板、電池、點火裝置、幫浦、儲水槽與淨水裝置等零件所組成,透過收集太陽能轉為電力後,可將海水或不夠乾淨的水 源,以點火燒水的方式,將水源中的鹽分與雜質過濾出來,並把清淨後的蒸餾水另行儲存,經過測試,系統每天可生產15公升的飲用水。

由於,Desolenator還裝有輪子,可移動到陽光充足的地方,不會受到陰影干擾而難以生產過濾水源。

曾住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首都阿布達比長達5年的公司負責人威廉楊森表示,因為自己非常習慣阿布達比當地飲用淡化水的生活方式,因此進一步發想如何將 原本成本昂貴與能源密集類型的海水淡化產業,以更具有成本效益和大量製造,特別是水資源不足的國家人民。因此公司決定採用環保且取之不竭的太陽能,作為海 水淡化機的動力。

目前Desolenator正在Indiegogo募資中,希望能達成 15萬美元(約台幣450萬元)的目標,同時公司內部也繼續微調相關設計,希望能提供穩定且大量的飲用水輛。特別的是,在參與集資的支持者中,已有人特別 購買55台Desolenator,並指定其中35台給印度與非洲南部缺乏飲用水的家庭。

2015/5/14

專賣有機沙拉的連鎖速食店,致力成為世界第一的健康生活品牌

May 06, 2015
作者:Kris Frieswick
出處:Inc
http://www.inc.com/
原文:Turning a Passion for Healthy Food Into a Fast-Casual Juggernaut
http://www.inc.com/kris-frieswick/2015-30-under-30-sweetgreen.html
 
專賣有機沙拉的連鎖速食店Sweetgreen (圖片來源:Fast Company)


摘要
Sweetgreen是由三位喬治城大學的學生Nathaniel Ru、Jonathan Neman以及Nicolas Jammet所創辦。他們發現找不到一家吃得健康又同時符合他們價值觀的餐廳,於是決定創業,打造從農場到餐桌服務的沙拉速食餐廳,使用再生材料及環保包 装。以下將介紹Sweetgreen發展迅速的秘訣:1.對食材、環保的堅持。2.導師支持,快速展店倡導健康飲食。3.成功三大關鍵:團隊文化、流程簡 化、菜單優化。

1.對食材、環保的堅持
Sweetgreen對食材十分要求,他們的所有食材都來自於在地農友,並透明化供應流程,讓消費者得知食材來源。而且只選擇有機與該產季的食材。在設計菜色時,擺脫吃沙拉等於減肥餐的既有印象,搭配優質的蛋白質和脂肪,達到營養的均衡。
Sweetgreen餐廳內的設計、包裝、以及廢物處理等,遵循綠色可永續的理念,例如採用100%可分解的包裝、使用回收木材製作的桌椅、在店內做好資源回收等等。

2.導師支持,快速展店倡導健康飲食
他們共同修了一堂創業課程,導師William B. Finnerty是喬治城大學的兼任教授,同時是瑞銀私人財富管理總經理。Finnerty相信,堅持個人的價值觀,也能成功創業。Sweetgreen 向親友募資了37.5萬美金,2007年8月創立了第一家餐廳,一年內他們就獲利,一年半內就在華盛頓特區開了兩間分店。而在Finnerty的指導 下,Sweetgreen陸續開了三家分店,並接觸到其他的導師資源,例如餐廳老闆Joe Bastianich,共同創辦人Jammet還曾經在Bastianich的店裡實習,這些導師投資了5750萬美元的資金,使Sweetgreen在 美國東部開了29間連鎖店,販賣有機、健康的餐點。
目前Sweetgreen擁有超過100名正職員工,以及900名兼職員工,擴大他們打造烹飪生活的價值觀。現在,Sweetgreen固定推出一 年一度的Sweetlife音樂節和美食節,吸引超過2萬5000人,而Sweetgreen也向學校推出教育計畫,已教導4000多個孩子如何健康飲 食。

3.成功三大關鍵:團隊文化、流程簡化、菜單優化
(1)塑造團隊文化
Sweetgreen所設計的領導與團隊合作方式,為員工創造了最好的工作環境。每一個分店的店長擔任該店的總教練,負責打造店裡的團隊文化,包括 超過基本工資的薪水、提供訓練以及領導開發課程、儲備幹部制度、提升員工認同感的制服設計、以及凝聚團隊向心力等,例如野餐、秘密送禮活動,為獎勵員工在 公司服務滿一周年,贈送綠色的All Star帆布鞋等。
(2)流程簡化
Finnerty觀察,他們從第一家小店面就學到艱辛的一課,因為店面空間有限,迫使他們必須簡化任何工作流程,例如為了便利消費者點 餐,Sweetgreen提供App點餐,顧客能線上預訂和預付款來購買沙拉,隨後再前往店裡領取。降低顧客浪費時間排隊,也加速員工的訂單處理速度。
(3)菜單優化
他們的菜單持續進化,從單純只賣沙拉,擴展到多元的餐點選擇。Neman說,Sweetgreen一年更新五次,為了讓Sweetgreen的菜單 能保持創新,他們最近聘請了第一個烹飪指導Michael Stebner,他的專長是根據各家分店的位置,設計當地的時令菜單。

Sweetgreen的長期目標是擴展到更多市場,包括2015年展店到西海岸,並建立自己的品牌活動。Sweetgreen的使命是成為世界第一 的健康生活品牌,共同創辦人Ru認為,隨著Sweetgreen的成長和發展,會更專注在他們的價值觀,就是具有熱情和目標的美好生活。

http://sweetgreen.com/

- See more at: http://www.startuptaiwan.com/blog/post/55499fd9c75e39c6c70c3556#sthash.Q9Ti9g6I.dpuf

2015/5/13

【 名人素觀點 】孫文(中華民國國父)

夫素食為延年益壽之妙術,已為今日科學家、衛生家、生理學家、醫學家所共認矣!
而中國人之素食,尤為適宜。
─────────────────────────

⊙歡迎轉載分享,素食因您而發揚光大~♫

Suiis素易 素食超容易
 

在城市裡種菜 新加坡蓋垂直農場




新加坡國土面積只有台北市的2.5倍,由於地小人稠並不適合發展農業,農產品高度倚賴國外進口,一位土木工程師引進美國的垂直農場概念,在城市中蓋「垂直溫室種菜」,一年365天都能生產。
TVBS記者林芳穎:「新加坡寸土寸金要在城市裡面種田有可能嗎?答案在這裡。」

創辦人黃順和vs.記者:「小白菜是在那邊,大白菜是在那邊,所以他們是同一個家庭,所以你在同一個溫室裡面可以都種不一樣的。

三層樓高的溫室搭起A字型鋁架,每個架上都有新鮮嫩綠的蔬菜等著採收,這是新加坡第一個垂直農場。

創辦人黃順和:「這個垂直系統當我在設計的時候考慮到新加坡的土地有限,所以我們必須向上發展,就好像新加坡我們現在住在政府組屋一樣的道理。」

創辦人黃順和當了30年土木工程師,5年前轉業變身科技農夫,他設計的垂直農場採用有機種植,透過轉輪讓蔬菜以正水法從根部吸收水分,降低成本也節省人力。

TVBS記者林芳穎:「一般的傳統農地呢,是由農夫走向蔬菜,因此在採收的時候耗費相當多的人力成本,但是在這個垂直農場呢,是由蔬菜走向農夫,因此節省了不少人力。」

利用A字塔升降栽種,工人只要站在定點播種收割,比起傳統農地節省75%的人力,灌溉用水是雨水回收利用,耗電量和用水量都降到最低。

創辦人黃順和:「比如說這個架子他是6米高,他所需要的耗電量在新加坡等於一把電燈泡,60瓦的電燈泡,他一個月的耗電量大概是新幣3元,(傳統)生產一公斤的蔬菜需要400公升的水分,而我們這個系統所需要的只有12公升的水分。」

記者:「有點像水果的味道,那個菜甜甜的。」創辦人黃順和:「對,我們的蔬菜主要在這個環境裡面,我們製造一個三溫暖的環境,底部是涼、中間通風、上面是高溫,這樣植物他在三個過程裡面他可以製造多一點糖分。」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德斯帕米爾在1999年提出垂直農場的概念,將傳統農田移植到城市溫室,一年365天都能生產,不因氣候欠收,更大幅縮短食物運送距離,減少碳足跡,美國瑞典等地都開始實驗,但唯有新加坡將垂直農場商業化。

創辦人黃順和:「直接收割、直接包裝,這樣的話我們不需要再去處理過程,我們直接去放在我們的儲藏室,直接可以運輸到我們的顧客那裡。」
 
新加坡傳統農地達100公頃只能供全國7%的需求量,黃順和的垂直農場佔地3.65公頃,卻足夠新加坡4%的人口需求,雖然還不能達到自給自足,已經是倚賴農作物進口的新加坡一大突破。

垂直農場 開心種菜

在城市的摩天大樓裡種植作物,要比在戶外農場栽種還要省水、省燃料, 也能消除農業降雨逕流、提供城市居民更新鮮的食物。

撰文/戴斯波米耶(Dickson Despommier)
翻譯/林慧珍

重點提要
■農業正破壞著我們的環境,而全球的可耕地已不足以養活2050年時所有的95億人口。
■在玻璃高樓裡種植作物可大幅減少使用化石燃料產生的廢氣,並能將原本污染河川的城市污廢水加以回收利用。
■一塊街區大小、30層樓高的農場可以在破壞程度更少的情況下,生產相當於960公頃戶外農場所生產的食物。
■世界各地許多城市的都市規劃者都在研議垂直農場,目前既有的水耕溫室則可做為設計原型農場的基礎。

為了餵飽全世界68億人口,人們已經用掉大約一個南美洲大小的土地來種植糧食與飼養牲畜,留下驚人的 農業足跡。人口學家預測,到了2050年,地球將有95億人口。平均每人每天至少需要1500卡熱量,若農業生產方式仍維持現狀,要養活所有人,還需擴增 約8億5000萬公頃的土地,相當於一個巴西的大小。要取得這麼多新的可耕地根本不可能,套句美國著名幽默作家馬克吐溫的名言:「買地吧,以後就沒了。」

此外,全世界可用的淡水,有70%被用於農業灌溉,使得水源受到肥料、殺蟲劑、除草劑與泥沙的污染而 無法飲用,倘若這趨勢不變,某些人口密集地區將沒有安全飲水可用。農業活動也使用大量化石燃料(在美國就有20%的汽油與柴油消耗在這上面),除了排放溫 室氣體之外,食物價格也是個課題,因為食物價格已和燃油價格產生連結,這種連動機制導致2005~2008年間,全世界大多數地區的食物價格幾乎上漲一 倍。

一些農業經濟學家認為,解決之道是推動更集約的農業,由少數幾家高度機械化耕作的集團,選用基因改造 作物,並使用更強效的農藥,栽培出更高產量的作物。這項解決方案即使能實現,也只是個短期的補救辦法,因為氣候的快速變化不斷改造農業景觀,讓最複雜的戰 略也失效。美國歐巴馬政府上台後不久,能源部長朱棣文便提醒大眾,氣候變遷可能導致加州的農業在本世紀末之前消失無蹤。

此外,如果我們繼續為了取得新的耕地而大規模砍伐森林,全球暖化將以更快的速度造成災難。更嚴重的農業逕流可能製造出大量的水域「死區」,把大部份河口、甚至有些海洋變成一灘死水。

要擔心的還不只這些,沙門氏菌、霍亂弧菌、大腸桿菌、痢疾桿菌等透過食物造成感染,每年造成許多人死 亡;瘧疾及血吸蟲病等致命的寄生蟲感染更是問題,尤其在東南亞以及非洲、中美洲與南美洲的許多地區,因為工業肥料太貴,農民經常利用糞便做為肥料,使得寄 生蟲更容易散播感染,影響到大約25億人的健康。

我們顯然需要徹底改變。一種策略性的轉變,幾乎能排除上述的所有問題:在垂直農場裡進行嚴格控制條件 的室內種植。在城市既有空地興建高樓或在屋頂設置大型多層溫室來種植作物,可在用水更少、垃圾製造量更少的情況下常年生產糧食,而且傳染病的風險更低,也 不必耗費化石燃料來使用機械或從遙遠農村長途運輸。垂直耕作是我們養活自己及未來新增人口的革命性方法,食物將因而變得更美味可口,「在地種的」將成為家 常便飯。

我接下來要描述的工程乍聽之下也許誇張,但工程師、城市規劃師與農業學家仔細檢閱過相關的必要技術後都認為,垂直耕作不但可行,更應該實際試行。

農耕不再傷害土地

在原本是整片森林與草原的土地上種植作物,已對地球造成破壞,也讓人類走向滅亡之路。我們套用醫學上 的信條「不造成傷害」來做為農業生產的最低要求,也就是不要再對地球造成任何破壞。過去,人們克服種種困境,從1800年代中期達爾文時代以來,每一次按 照馬爾薩斯理論預測人口增加將使世界末日到來之時,便會出現一連串技術上的突破,幫人類度過難關:各種農耕機械、改良的化肥與農藥、人工培育而具有更高產 量與更強抗病力的新品種植物,以及對付一般動物疾病的疫苗與藥物等,都讓糧食的產量大大增加,超越要養活增加中的人口所需。

直到1980年代,我們在許多地區可以明顯看到,農業對土地造成的極大壓力,已經遠遠超出土地的負荷。化學農藥破壞了養份再生的自然循環,那是完整生態系統自我維持之所需,我們必須轉向更具生態永續性的農業技術。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9年第84期12月號】

@@@@@@@@@@@@@@@@@@@@@@@@@@@@@@@@

垂直農場的好處


垂直農場的好處

  1. 全年作物產量室內單位產量是室外的4~6倍,根據作物如草莓可高30倍
  2. 農作物收成與天氣無關,不受乾旱,洪水,蟲害等影響
  3. 所有垂直農場都是有機的食品:沒有除草劑,殺蟲劑或化肥
  4. 垂直農場幾乎消除了農業徑流黑色的水回收
  5. 垂直農場的返回的農田自然,恢復生態系統的功能和服務
  6. 垂直農場的在農業接口所收購的許多傳染病的發病率大大降低
  7. 垂直農場的轉換成黑色和灰色的水轉化為飲用水,收集蒸散水
  8. 垂直農場的增加能量回饋到電網通過甲烷的生成,從堆肥的動物和植物的非食用部分
  9. 垂直農場減少燃料的使用(沒有拖拉機,犁,發貨。)
  10. 垂直農場將廢棄的城市性質為食品生產中心
  11. 垂直農場為城市中心創造可持續發展的環境
  12. 垂直農場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13. 垂直農場的第一次學習種田室內地球上,我們不能去到月球,火星或更遠的
  14. 垂直農場的可以證明是有用的融入難民營
  15. 垂直農場的提供可衡量的經濟改善的承諾的熱帶和subtropical LDCs的。如果是這樣的證明的情況下,VF可能會幫助減少甚至逆轉的最不發達國家的人口增長,因為他們採用了都市農業作為一項戰略,可持續的糧食生產中的催化劑。
  16. 垂直農場可以減少用水的需求和對土地衝突




ECOFRIEND

垂直農業作為一種新型農業發展模式,將對未來農業的發展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它巧妙地解決了世界上日益嚴峻的人口增長與耕地面積萎縮的歷史性矛盾。在垂直 農業模式下,種植業和養殖業都將被轉移到摩天大樓內的溫室進行。這種耕地向立體空間拓展的農業發展新模式將在未來養育很多人。

垂直農業概念類似於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由於採用溫室技術控制大樓內部採光和溫度,垂直農業極大地提高了種植業和養殖業的生產效率。儘管這種農業模式的實際效果還沒有得到公認,但鑑於其諸多優勢,仍然有許多國家紛紛建立起了垂直農業實驗基地。這一農業模式具備如下優勢:

空間優化利用

垂直農業能將分散的土地資源集約化。將農業生產向空間垂直拓展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土地面積對農業生產的限制。

符合環保

垂直農業減少傳統農業面積,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森林退化和土地荒漠化的進程。

避免氣候災害


垂直農業能夠減少氣候災害對農業的影響,同時也杜絕了因氣候變化給農作物帶來的病蟲害損失。從此,人們不必再擔心惡劣的氣候環境,如乾旱、洪水、疫情等給農作物帶來的無法預測的損失。

提高產量

垂直農業最大的優勢在於能顯著提高農作物產量。因為垂直農業將氣候災害和病蟲害的損失降至最低,因此提高農業產能。

少用殺蟲劑


室內種植對種植環境的控制能保護作物不受蟲害侵襲,因此殺蟲劑將減緩農業種植對殺蟲劑的使用。

全年種植

垂直農業可以實現任何作物的全年種植及反季節操控。農業生產者可根據市場需求,靈活選擇作物種類,控制種植時間。

保護水資源

垂直農業可實現水資源的多次循環利用,從而減少水資源浪費。於此同時,無土栽培和魚菜共生的種植、生產模式也將最大程度上減少水資源過度消耗。

降低碳足跡

儘管垂直農業初期投入較大,但是在食物消費地種植食物的生產新模式極大地節省了從外地運輸所需的燃料花銷。

無毒害農業生產過程

較傳統室外農業而言,室內種植的農業方式降低了蚊蟲傳播疾病對農業生產者帶來的潛在患病威脅。

 

http://twaquaponics.blogspot.tw/2013/07/blog-post.html

探索垂直農場的商業模式

【文╱張舜翔(工研院產經中心)】
垂直農場(Vertical Farm)是近來農業火熱的議題,不僅美國、加拿大和日本有許多案例出爐,技術日趨成熟為新概念推波助瀾,產業鏈、分工型態和標準也漸漸成型,甚至連依賴進口農產品的小型都市地區如:新加坡、香港等,都相繼傳出垂直農場的興建案例與技術導入。
 隨著技術與產業逐漸成熟,垂直農場的生產技術已經不是問題,選擇適合種植的作物、符合成本的照明模組和農場房舍等問題,已經慢慢淡出議題圈,逐漸有了標準答案了,現在,是該討論垂直農場該怎麼賺錢了。
 商業模式討論組織如何創造、傳遞與掌握價值。
創造產品並不一定能創造價值,價值是產品或服務符合消費者的需求時,所產生的心理感受,而垂直農場要如何創造、與傳統農業區隔,是分析垂直農場商業模式的關鍵因素。
 傳統農業需要大量的土地,在都市化後,只得將生產基地轉移到適合栽培作物的鄉村地區,依賴運輸工具將產品送到都市消費。
 傳統農業創造大量的低價農作物,維持都市居民的基本生活所需,這是傳統農業所創造出來的價值,但垂直農場投入昂貴的設施,如果和傳統農業提供一樣的價值,未免大才小用。
 那麼垂直農場應該主張什麼樣的價值訴求呢?

 垂直農場的關鍵價值 是在地食材
如果比較不同的蔬菜生產模式,垂直農場比不過傳統農業的大量生產,也不如有機農業具有完善的無毒健康認證制度,更不可能打得贏國際貿易在反季節供應的優勢。
 例如:日本植物工廠多有種植萵苣,但還是擋不住台灣年年增加的進口量。顯然垂直農場不應該在這些價值上,與既有的生產模式競爭。
 垂直農場與傳統農業(甚至是有機農業)最大的不同在於產地直銷。
蔬菜受生理限制,有收成的季節性;同時,也受土地規模限制,多在鄉村生產。垂直農場則利用人工封閉環境控制技術,將蔬菜從時間和空間的桎梏放出來,使蔬菜可以脫離原產地,直接在市場地生產。
 因此,「在地食材」才是垂直農場有別於其他生產模式的價值,若經營方式脫離「在地食材」的核心價值,垂直農場就會陷入與其他生產模式無法區隔的困難。

 垂直農場的商業模式
 垂直農場技術漸漸成熟,在商業化也有零星的案例出現,雖然距離經典的成功模式仍有一段距離,但已有三種固定的商業模式出現,這三種商業模式無法代表全部的垂直農場,當然,也不代表未來的垂直農場只有這三種。
 不過,這3種商業模式有著完全不同的客群定位、物流管道、收益流、服務內容,但都圍繞在垂直農場的核心價值「在地食材」。

 一、連鎖零售通路
自從零售通路導入生鮮冷鏈後,消費者購買蔬菜的管道,從無法確定品質與來源的傳統市場,漸漸轉移到有固定包裝、農產品安全認證標章的超市量販通路販售,當然,定價方式也從原本的秤斤論兩轉變到簡單易懂的「包」。
 垂直農場的產品也是蔬菜,在量產化初期最快打出知名度的方式,就是搭上連鎖超市的生鮮通路在地配銷。
 加拿大卑詩省(British Columbia)的蘇誇密許族國(Squamish Nation)是加拿大四大原住民族國之一,其意義類似我們的原住民保留區,享有部分的自治權。
 蘇誇密許族國擁有加拿大知名的安全農業標章Eco Spirit,雖市場反映不錯但產量有限,一直希望導入科技化農業,改善原種植地的季節性限制。
2010年,在卑詩省政府的協助下,導入垂直農場設備製造商TerraSphere的整廠設備,生產垂直農場作物。
 對TerraSphere來說,當時業界仍懷疑其技術可性行,它需要一個實證案例,向業界與市場證明技術的優越性。

 光是有機認證 產量不足以擴大市場
 對蘇誇密許族國,光是有機認證,產量不足以擴大市場,它需新的蔬菜量產技術克服加拿大惡劣的氣候。雙方都有互利合作的意義和冒險的必要,一拍即合。
 TerraSphere不僅提供設備,還參與蘇誇密許族國與溫哥華連鎖超市Choice Market的合作談判,充分扮演新技術說服者的角色,終於使蘇誇密許族國生產的垂直農場蔬菜在Choice Market銷售。
連鎖超市可接觸市場人數最大宗的「都會中產上班族」,利用超市便利消費的特性,吸引在都會地區居住、不排斥蔬菜,但食用量算不上大的中產階級,可供應量大但蔬菜種類選擇性低。
 透過連鎖超市雖然可以創造出規模,但「在地食材」的價值含量,卻是三種模式中較為淡薄者。
 對加拿大溫哥華都會區居民來說,只需一天送達貨架的蔬菜,就「在地」得不得了,因為進口或跨省份的蔬菜都得長途跋涉來到溫哥華,從蘇誇密許族國到溫哥華僅距離66公里,相較之下,已經「非常在地」了。
 可是對內需傳統農業供應已非常足夠的小型國家來說(例如:台灣),只要不是進口蔬菜,其實都非常「在地」。因此,透過連鎖超市的商業模式,在大型國家較容易表達「在地食材」價值,在小型內需供應強的國家就不容易了。

 二、會員制定點配送
就算提供在地食材,對消費者來說,要跑到超市去選菜買菜總是一件麻煩的事,如果能透過會員制購買模式,延伸在地食材的服務內容,就再好不過了。
定期定點配送、搭配均衡的在地蔬菜組合到府,替消費者解決購買的麻煩,加拿大溫室屋頂業者Lufa Farm就提供這樣的「訂」蔬菜服務。
Lufa Farm 2011年,在蒙特羅總部(2層樓建築)設置雛形(prototype)溫室,面積大約31,000平方英呎。在雛形溫室的設計上,依溫度設計成四區,分別是:熱區、冷區、中介區與加工區,前三區所種植的蔬菜,依農作物對氣候的偏好而定。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提高熱泵的熱交換運用效果,讓冷區產生的熱量供應熱區,熱區產生的冷液體則提供冷區降溫,而中間區則是冷、熱區溫度交匯處,利用熱交換技術,使嚴苛的加拿大雪冬,不致影響作物生長,達到反季生產的效果。
除了生產技術外,Lufa Farm也提供定點運送和事前清洗處理的服務,省去消費者跑一趟超市的麻煩。
 Lufa Farm不讓「訂戶」選擇購買的蔬菜種類,只讓訂戶選擇不同的包裝,蔬菜種類由業者自行搭配組合,再運送給訂戶,提供的是在地蔬菜的懶人包。

 打破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 受通路制衡的關係
 Lufa Farm打破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受通路制衡的關係,不需受通路商綁定的供應量限制,可以彈性地調整生產計畫,可供應的作物種類大大提高,也發揮Lufa Farm的分區生產優勢。
 目前,Lufa Farm供應的蔬菜盒以萵苣、蕃茄、黃瓜等溫室作物為主,為了提高種類多樣性,Lufa Farm與Qubec當地有機農戶合作,也提供茄子、白菜或菠菜,以及新鮮草本香料作物如荷蘭芹、羅勒、百里香、迷迭香或牛至。
 Lufa Farm鎖定居住在都會地區、蔬菜食用量大的「都會蔬食養生族」,他們大概都吃膩了超市蔬菜,因此,以「蔬菜箱」隨機搭配不同蔬菜的模式,可以每週都吃到不一樣的蔬菜,反而提高食用蔬食的趣味。
 「都會蔬食養生族」是Everett M. Rogers在創新傳佈(Diffusion of innovations)理論中的「早期採用者」(early adoptors),早期採用者不僅勇於使用新產品,還是感染力很強的口碑散佈者。
 「都會蔬食養生族」為目標族群,著眼的是「都會蔬食養生族」在健康飲食習慣中的口碑效果。可惜的是Lufa Farm並未經營社群口碑,未來廠商採用會員制商業模式時,宜搭配社群經營,以提高創新散佈的速度。

 三、家用DIY蔬菜生長箱組合
垂直農場技術除了可以賣蔬菜,當然還可以賣蔬菜生長設備,畢竟住在都市空間有限,如果能將垂直農場的蔬菜生產科技微型化,使都會居民不受居住空間的限制得以享受田園風趣,都會地區的學校也能在有限的校園空間下,提供學生觀察農作物生長。
 AeroGrow公司就提供這樣的設備。該公司於2008年推出AeroGarden系列產品,同年股票市。目前的主力產品為:桌上家電型人工栽培設備,走網路購物,並銷售適用於AeroGarden系列的種子包、植物照明燈等週邊零件。
目前,AeroGarden產品有4種尺寸,最小的不過20公分高,目標族群是針對小學生教學設計;最大的有33公分高,目標族群是針對居家興趣栽培者。
 AeroGarden可種植生菜、甜椒、蕃茄、香料、花卉等30餘種作物,種子包中含有植物種子以及營養成份,使用者買回後,可直接插入機器,而機器本身可提供照明以及水份,種子包則呈現長條狀,可深入機器的水槽吸收水份。
 機器可依植物的種類,提供光量與水份調整選擇,甚至較具園藝學知識的消費者也可以自從購買其他作物種子,只要尺寸大小在AeroGarden產品的限制內都可以種植。

 家用DIY蔬菜生長箱的目標客群
 家用DIY蔬菜生長箱的目標客群有兩種類型,其一是「都會園藝愛好族」,他們重視園藝活動的過程,更甚於結果,豐收的蔬菜只是證明自己的努力,有沒有其實也不一定那麼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參與種植過程。
 但「都會園藝愛好族」苦於都市空間不足,無法滿足自己的園藝夢,因此,利用科技克服都會居住空間不足的困難,將蔬菜生長設施微型化,甚至嵌入家具系統,以及人性化的操作界面,都可以受到「都會園藝愛好族」的青睞。
 其二,是更為強烈的「都會蔬食養生族」,相反地他們不需要參與過程,只要求自己掌握蔬菜生長過程即可,如果自己種的菜也能夠替代一部分購買的蔬菜,那就更好了。
「都會園藝愛好族」的重點在於園藝活動,因此,蔬菜生長箱反而不能太過自動化,「一鍵到採收」的智慧功能減少園藝活動的樂趣,不一定符合需求。
但對「都會蔬食養生族」來說,只要過程保證安全無毒,自動化是第二個考慮,「一鍵到採收」的功能對他們來說,是極為方便的。

 垂直農場的商業模式 有很多變化
垂直農場在商業模式的運用上,可以有很多變化,許多經營中的商業模式並未被本文放入討論,例如:上述的加拿大垂直農場設備供應商TerraSphere。
本文僅介紹以B2C為主,且具有一段經營時間的案例,才足以稱為模式。
同樣以在地食材為主要價值訴求,但不同的目標族群仍然可以有很多變化,從這三種模式看來,蔬菜的種類多樣性是重要的市場區隔線,能夠提供更多的蔬菜種類,在調整目標族群的策略下可以擁有更多的彈性。
這並不難理解,在同一個價值領域競爭的品牌中,多樣性本來就是脫穎而出的要素之一,提供數種萵苣已是垂直農場蔬菜的基本進入門檻,能供應甜椒或蕃茄,甚至聯合其他有機農戶共同銷售,都是市場勝出的技巧。

滿足對自然的渴望「垂直森林」改變都會區天際線

作者:GreenInside
義大利米蘭垂直森林(Bosco Verticale)
由義大利博埃里工作室(Boeri Studio)所打造的「垂直森林」(Bosco Verticale)正在改變米蘭的天際線。藉由將大量的植栽與大樓牆面整合,重新創造了因建築工程而損失的綠地。也因此榮獲2014年國際摩天大樓建築 獎,被評選為世上最美最有創意的高樓。

「垂直森林」由兩座高度分別為80公尺與112公尺的公寓大樓所構成(總統府尖塔高度約60公尺)。預計將種植480棵中大型樹木、250棵小型樹木、5,000株灌木以及11,000株地表植物,相當於1公頃的森林。

種植在牆面上的植物可以過濾塵埃、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氣,在炎熱的夏季調節微氣候、為大樓降溫。同時,「垂直森林」也可為動物們提供安全的住所與食 物來源。甚至成為生態廊道,讓原本只生活在公園裡的鳥類、昆蟲擴大活動領域。植物的選擇培育以及樓層間種植位置都經過仔細計算,以便形成一套成功的灌溉系 統。

國際摩天大樓建築獎評審團主席英恩霍文(Christoph Ingenhoven)表示,「垂直森林的設計反映出人類對自然的需求,對未來城市來說是一項激進又大膽的設計,且毫無疑問地可視為歐洲許多人口稠密城市建築發展的典範。」

設計者博埃里(Stefano Boeri)則回應,「垂直森林代表了大樓建築的新觀點,樹木與人類在此共享生存空間。同時,它也是全球第一座能為所在城市增添動植物生物多樣性的大樓。」
義大利米蘭垂直森林(Bosco Verticale)
※ 本文轉載自 Green Inside滿足接觸自然的渴望 「垂直森林」改變都會區天際線

2015/5/12

信念的力量:新生物學給我們的啟示 The Biology of Belief


內容簡介

一個可以改變世界的革命性新思維!
信念操控生命的科學實證!
生物學、物理學、醫學………的基本概念都要為之改觀
掌控人生關鍵的不是基因,而是我們的信念!
  本書是一個放棄美國頂尖大學終身教職、自我放逐到美國境外小島擔任臨時教職的細胞生物學者,從一個「啊哈!」經驗中,顛覆自己過去深信不疑的主流科學,跨越到靈性領域的生命故事。
  立普頓教授是世界知名的細胞生物學家,畢生都在觀察與研究細胞的生理和行為控制。有一次在觀察顯微鏡下的培養皿時,他赫然發現,決定細胞生命的 關鍵,不是基因,而是細胞對環境的「感知」。他稱這些具有操控力的感知為「信念」,並且堅信,信念操控生命!他認為人並非受控於基因的生化機器,只要在潛 意識的心智上下工夫,就有能力有意識地評估自身對環境刺激的反應,並隨時改掉習慣反應,創造更圓滿美好的人生。
  立普頓教授對生命本質的新發現與理解,不但挑戰並顛覆了基因決定論,也為互補醫學、能量醫學的理論和實踐提供了簡單而明瞭的解釋,更為古老和現代信仰的靈性智慧提供了科學依據。
作者簡介
布魯斯.立普頓(Bruce Lipton,Ph.D.)
  知名細胞生物學家,曾在威斯康辛大學醫學院教授細胞生物學,後任職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研究員,是國際公認連結科學與靈性的權威。
  李普頓經常受邀擔任電視與廣節目來賓,也是許多國際研討會的主要出席學者。他劃時代的細胞膜研究,不但使他成為「表觀遺傳學」的先行者,也成為新生物學的 代言人。廿年來,李普頓不斷在美國、加拿大、澳洲和紐西蘭各地,透過數百場演講,將打破固有思維的科學資訊傳播給大眾。他深信,只有當靈性與科學再度結 合,人們才會知道用什麼方法去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譯者簡介
傅馨芳
  美國伊利諾大學博士,現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系副教授,譯作有:《快樂女人從自主開始》(  Women and Desire,方智出版)、《走出宮殿的女科學家》(Molecules of Emotion,張老師文化出版)。
 

推薦序
萬物近觀皆靈性
文╱陳國鎮(東吳大學物理學系)

生命閃耀令人讚歎的光彩時,總是發生在智慧解開困惑的當下。智慧是超越成見、包容異類和洞察妙理的能力,而困惑是心靈陷入昏昧漩渦時的感受,論其原 因,有時候是事物的道理十分曲折幽微,有時候卻是自己內心設下莫名的偏差認定,以致於面對真相依舊大惑不解,甚至刻意抹煞它的存在。
三百多年來自然科學的長足進步,不僅為我們解開許多困惑的謎團,創造出無數新穎的科技文明,同時也造就了當今人類物質生活的富裕。但是,在讚歎與享 受科學恩賜之餘,我們也警覺到科學所帶來的制約。很多人在自己的專業裡兢兢業業,也頗有成就,然而在內心深處,卻不一定覺得快樂;他們不敢面對正統專業思 維裡看似無解的事例,因此故作視而不見的人比比皆是。
《信念生物學》的作者從鼎盛的主流醫學和細胞生物學的教學和研究中,跳脫窠臼思潮的困惑,體悟到生命更寬廣的本能和更正確的醫學面相,這不僅要有勇 氣,也需要有智慧的洞見,更要有博愛的仁心。恍然大悟之後,他想彌補現代人沒有心靈的生活,因為他知道全球無論是自然或人文環境的惡質化,元兇出在人類忘 失了靈性的無所不在,以及生命和宇宙萬物是互補的受體;在貪婪的攫取過程中,切斷了彼此的緊密聯繫,在許多情況下,想主宰自然的科學家也成了火上加油的幫 兇,讓很多無知的人肆無忌憚蹂躪地球和其他生物。
數百年前的教會權威對於科學真相的無情箝制,現在的科學社群也常如法炮製,針對生命靈性的真相以及好奇的探索者,做出無情的諷刺、謾罵或圍剿,似乎非如此不足以表現他們的專業良知。
事實上,靈性若與物質毫無關聯,那生物的一切自主行為就是天大的矛盾,尤其是自命萬物之靈的人類,才是製造這個矛盾的始作俑者。近乎卅年的玄奇接觸 和探究,我經歷許多不期而遇也能證實的案例,以及反覆的科學思索和臨床檢測,我能明白本書作者何以會在加勒比海的海邊情境裡,出現幡然醒悟的驚喜與滿足。 他一步踏進了更如實的生命世界裡,看到生命更清楚的真相,也感受到自己生命更完美的實景。原來的陰霾霎時雲開霧散,麗日忽然當空,朗朗照遍生命大地上清晰 美好的景致。這種頓悟的驚異奔騰而來,任誰也擋不住心底翻湧而出的喜悅波濤。
十幾年前當我茅塞頓開,想通心靈與物質真的能深相匯通時,不僅拓寬了研究的視野,使它變得清朗無翳,同時也讓我體察到古人心性運作的細緻精美,和現 在的我們是多麼的不相同;倘若不是他們能心細如?、思入風雲,堅持信念可以發揮真實而無遠弗屆的力量,他們不會屢創奇蹟似的歷史和文物,也不會有我們這樣 繁盛的子孫後代。
翻讀《信念生物學》這本書,讓我有天涯若比鄰的感覺,人雖然分居東西,心領神會而得到的覺悟,竟然宛如出乎一心,真是不可思議。


死過一次才學會愛 Dying To Be Me: My Journey from Cancer, to Near Death, to True Healing

內容簡介

  ★2012年國際矚目的生命療癒奇蹟,全球31種語文譯本!
  ★正式列入國際醫學期刊、具完整醫療記錄的癌末瀕死病癒實錄
  ★療癒過程經網友轉載,驚動美國最大心靈出版集團Hay House主動簽約!

  為了把過去的自己愛回來,我選擇回到人間……
  一個鼓舞了全球千萬人的重生奇蹟!
  「當我放棄對抗,順應生命時,我取得生命最強大的力量。」
  二○○六年二月二日,這個日期將永遠烙印在我腦海,
  因為這一天我「死」了……
  我的痊癒不是來自正面思考或信念的力量,
  而是因為我完全放下了過去的教條、成見與掙扎,
  這促使了我的身體自動「重設」。
  天啊!這種感覺真舒服!我自在又輕盈!為什麼我的身體不再感到疼痛?疼痛都跑哪兒去了?等等,為什麼周圍的事物都離我越來越遠?可是我一點也不害怕!為什麼我不害怕?我的恐懼到哪兒去了?哇,我居然無所畏懼了!
   
  以上的想法,都出現在我被匆忙送往醫院的途中。我身旁的世界開始變得如夢似幻,我感覺到意識漸漸遠離,而我進入昏迷狀態。四年來,我的身體在癌症的蹂躪下──不,是在癌症的吞噬之下,器官開始一個個罷工……
   
   艾妮塔是一個住在香港的印度裔女子,2002年時,她經醫生診斷罹患了淋巴癌,她決定辭去工作,專心抗癌。接下來的四年間,她研讀各種討論癌症的書籍; 遠赴印度和中國,向佛教僧侶、印度瑜伽老師尋求療癒之道;試遍了信心療法、印度阿育吠陀療法、中醫草藥、西方自然療法等等各式醫療系統,但是病情卻持續惡 化。2006年的2月2日,她因為器官衰竭而陷入昏迷,醫師搶救後即將宣布不治。
  就在急救的過程中,她去到了一個無時間性的世界,感受到自己與宇宙萬物融為一體,全然被無條件的愛包圍,毫無痛苦。那經驗深深影響了她的人生。在她的自由意志下,她選擇了重返人世,當她的靈魂再度回到身體之中,睜開眼睛,末期癌症竟在三天內奇蹟般不藥而癒……
  重返人世的艾妮塔在這本書中鉅細靡遺地敘述了,她經歷到怎樣的死後世界,以及重生的她想要分享給人們的生命訊息。
  【艾妮塔書中分享的療癒訊息】
  .我的經驗使我深深相信,每個人都有自我療癒與助人療癒的能力。當我們觸碰到內在浩瀚無垠的整體時,疾病就會離開身體。
  .想要吸引正面的事情不是光靠心情愉快就可以了。我一定要強調,我們對自己的感受才是決定人生狀態最重要的指標!忠於自己的感覺比努力保持正面的心情更重要!
  .我發現當我能夠放手,當我能夠拋開我相信與不相信的事情,當我能夠打開自己接受所有可能的時候,才能變成最強的自己。為了達到真正的療癒,我必須拋開被療癒的需要,好好享受並相信人生的過程。
  .以前我總是在追尋,覺得自己必須去做、去爭取、去達成什麼事。但是追尋源於恐懼--我們害怕不能擁有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現在我不再追求任何事情,我不強求,讓事情自然發生。
  .在我的瀕死經驗之後,人生變得更加順利。我不再害怕死亡、癌症、意外或任何過去擔心的瑣事……我知道我跟世上的每一個人,都是力量強大、恢弘美好的愛的力量,也已得到無條件的愛。
作者簡介
艾妮塔.穆札尼 (Anita Moorjani)
  在新加坡出生、香港長大並接受英式教育的印度裔,會講一口流利的廣東話。跨文化的特殊成長背景,使她精通英語、粵話和印度方言,曾在企業界服務多年。目前與丈夫居住在香港,為跨國企業擔任跨文化顧問。
  2002年時被診斷罹患淋巴癌,四年間遍尋名醫醫治不見好轉,卻在2006年癌末急救的瀕死經驗後,獲得奇蹟般的治癒──在她的靈魂重回身體三 天之後,全身找不到一處癌細胞。現在的她,經常受邀赴全球各地演講與受訪,談論如何面對絕症、死亡,以及放下恐懼、選擇愛、重建心靈信仰等主題。
  個人網站:www.anitamoorjani.com
譯者簡介
隋芃
  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畢業,從事翻譯十餘年,熱愛閱讀與旅行,譯有《源場:超自然關鍵報告》等書。相信人類的靈魂只是來地球短暫旅行,有一天,我們終將再相遇。
 

目錄

推薦序 活出愛,成為愛 ∕趙翠慧(周大觀文教基金會總執行長)
推薦序 這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 ∕偉恩.戴爾博士(美國知名心靈作家)
作者序 死過一回,我何以重返人世?
第一部 尋找正確的道路01我「死去」的那天
02印度家庭,中國女傭
03天主教學校來了一個印度教徒
04身為印度女子,我竟然逃婚了
05遇見真愛,這才是我的靈魂伴侶
06如果就這樣結束,人生有何意義?
07如今的我,只能在病痛中尋求救贖
第二部 我的死亡與重生之旅08為自己送行,我目睹了自己的死亡
09回去,過妳未完的人生
10重生,跨越陰陽界的奇蹟
11出院了,走過死亡幽谷的我
12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我都難逃一死!
13瀕死經驗之後,學會用全新的眼睛看人生
14勇敢過我的人生,走自己的路
15在無限的可能性中,療癒只是起點
第三部 我所領悟到的事16 拋開恐懼,才是我復活的關鍵
17 永恆的自己與宇宙能量
18 不強求,做自己
後記
誌謝
問答集:艾妮塔於各地演說時最常被問及的問題彙整

導讀
死過一回,我何以重返人世? 艾妮塔.穆札尼
  我分享自己的故事,主要是希望別人不會重蹈我的覆轍。
  我在二○○六年的冬春之交經歷了瀕死經驗,最後擺脫了糾纏我四年的癌症。在那之後,我就一直存在著上述的想法。我在瀕死過程中看見及感知到未來人生的某些樣貌,明白自己之所以選擇返回俗世,是因為我的經驗與訊息可以感動他人。
  為了回應來自醫學界與科學界的疑問,以及別人針對世界本質與個人經驗所提出的問題,我曾經以口頭和書面方式描述自己的經驗,而這同時也促成了本 書的出版。對於自己從癌症與瀕死經驗中所了解到的事,我一向知無不言。我喜歡與人分享我的經驗以及這些經驗帶給我的人生體悟,尤其是當我覺得這樣的分享能 使對方受惠的時候。
  我的故事始於第一部,談的是我特殊的成長背景,在面對多元文化,以及東西文化獨特、甚至互相牴觸的信念時,我如何自處。這樣的成長背景塑造了我,同時也令我充滿恐懼,而這些恐懼終將以疾病的形式呈現。我將帶領讀者從我的童年步入成年,還有我受困於癌症牢籠的心路歷程。
  第二部要探索的是瀕死經驗,包括我當時的體驗和領悟,以及後來所發生的事。癌症痊癒與找到自己在世界上的全新定位,是一趟充滿驚喜、挑戰與興奮的旅程!
  第三部描述的是我所了解的療癒、今日的世界狀態,以及如何呼應內在的本質過生活,展現自己本具的美好。最後以問答集作結,條列出別人最常問我的問題,還有人們心中最艱難的挑戰。
  我要特別強調的是你不需要親身經歷瀕死經驗,也能獲得療癒!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認為導致我罹癌的是情緒與心理因素,希望在我指出這些因素之 後,你們可以減少或甚至消除致病機率。於此同時,如果你或你身邊有人罹患癌症或其他嚴重疾病,請相信還有許多方式可以獲得療癒;而我只能建議你採用讓自己 最放心也最有共鳴的療法。
  如果你尋求的是步驟式的指導原則,那我無法提供你任何協助,因為我不相信任何「一體適用」的教條。這種做法只會限制你。甚至在我提到愛自己的時 候,也不是為了要引人注意,而是希望你可以體驗到同樣的內在感受。我分享自己的經驗與看法,唯一的目的就是觸發你內在本具的美好。我希望能喚醒你內在沉睡 的精神導師,讓他引導你找到自己在宇宙中心的位置。
  我希望你在人生旅程的每一天都能發現喜樂,並像現在的我一樣熱愛生命!


2015/5/11

U-2在紐約42街中央車站地鐵站快閃演出

驚奇的變形金剛3D立體書

別再喝牛奶了~柯林頓接受CNN專訪,推薦《救命飲食》方式

柯林頓接受CNN專訪,推薦《救命飲食》方式 ~ 天然飲食法, 讓身體9成以上的病, 自然痊癒~無肉,無牛奶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00OI4TjC5o  

乳牛泌乳的理由:為了餵養她們的孩子,跟人類泌乳的理由一樣。而促成泌乳的過程也與人類相同-懷孕、生產、哺乳。沒生小牛、小孩、就不會泌乳。 
大部分人誤以為乳牛很幸運,但實際上,乳牛是所有農場動物裡工作最多的。
 
當乳牛懷有寶寶的同時,仍然必須產乳每日高達120品脫(約51.6公升;超市裡的大瓶鮮乳是1公升裝、家庭號的為3公升)。
 為了維持產乳量,母牛被迫要每年受孕。結果呢?每年當中有7個月的時間,母牛仍在泌乳時、就已經又懷孕。
 
最終、最殘酷的轉折,是母牛僅能哺乳小牛1或2日( 註:許多農場養殖的文獻建議酪農業者連一次母牛哺乳都不給小牛,原因是:「趁母牛還沒有見過小牛、一出生馬上把小牛搶走,這樣比較容易。」)
 
成長激素以及密集性的取乳,導致乳牛的乳腺疼痛並且沉重到有時會在地上拖行,造成經常性的發炎和抗生素的過度使用(因為酪農要治療發炎)。
 
超量的工作必然要乳牛付出代價—極痛苦的乳腺炎、跛腳、產乳量減低。在英國,每年都有4分之1的乳牛因為體力透支而遭到屠宰,而她們當中大半未滿5歲。
 
所有農場動物中。乳牛受到最大的生理壓迫。她是工作過量母親的最極端的例子。」John Webster教授,布里斯托大學 獸醫科學系.  企業經營的工廠化農場,已取代了大部分的家庭式農場。乳牛像是產乳機器一般地被關在像倉庫的牛欄裡。 

 透過基因改造和密集生產的科技。大部分現代乳牛,每天可以產出100磅的牛奶—是母牛自然狀況下產乳量的10倍。
公的牛寶寶被從媽媽身邊奪走後,被囚禁在連轉身空間都不夠的牛欄,14到17週的折磨後,屠宰成為小牛肉(veal)。
 
母的牛寶寶經常被用以來取代她們筋疲力盡的母親,或者出生後就立即屠宰,來獲取她們胃裡面的「胃膜」(rennet,是大部分市售乳酪的成分)。
 
牛奶的迷思:
乳品業者聲稱:「大家要喝牛乳才能保持健康。」
工業生產後的事實:
對人類而言,牛奶其實是一種不健康的飲品,當中包含了各種有毒、致病的物質, 對於飲用者,會有累積性的傷害。
 
所有的牛乳(包含有機牛乳),都有59種仍有效的激素,20多種過敏原、脂肪、膽固醇。大多的牛乳都有大量的除草劑、殺蟲劑、二氧雜芑(戴奧辛,比安全值高出200倍)以及高達52種的強大抗生素。
 
在牛奶裡的59種激素當中,其中之一是一種強大的成長激素,稱為「類胰島素的成長因子一號」(IGF-1)。醫學界發現, IGF-1是乳癌、攝護腺癌、直腸癌快速成長、擴散的關鍵因素。IGF-1是所有牛奶正常的成分,因為出生的小牛本應依靠牛乳來快速生長。

  
1立方公分(1cc)的市售牛奶依規定可以含有高達75萬的體細胞(動物的血和膿)以及2萬個存活的細菌,還不用因此下架。換言之每公升牛奶,就有高達2千萬個扭動的細菌和7億5千萬的膿(體)細胞。
 
Johns Hopkins大學前兒科主任Frank Oski博士「人生任何時期都不需要飲用牛奶。牛奶是為小牛量身打造的,而不是為人。我們都應從今日起停止飲用牛奶。」
 
然而,並不只是牛奶而已!同體積的硬乳酪,有10倍於牛奶的有害物質,因為要10磅的牛奶才能做出1磅的乳酪!
 
每一口的冰淇淋有12倍牛奶的有害物質…每塗抹一次奶油,就有比一口牛奶所含的脂肪分子,多出21倍的有害物質。食用乳製品的影響呢?肥胖、心臟病、癌症、過敏症、消化問題、糖尿病、氣喘、對抗生素的抗藥性、行為問題…還有更多。「人飲用牛乳,這樣的事並不自然;人喝人奶,牛奶則是給小牛喝的。人不需要鼠奶、馬奶、或象奶,同樣地,人也不需要牛奶。」~Michael Klaper醫生
 
每個女人及母親所生的孩子,請發揮對於苦痛乳牛媽媽的同情心… 
想像:一輩子被迫反覆懷孕、只是為了讓人把妳痛苦地連結到機器、不斷地抽取妳的乳汁…
 想像:妳所生下的每個孩子都被從妳身邊帶開,而妳完全不知道孩子去了哪裡…

 

 
妳可以停止造成這些牛媽媽的受苦,只要拒絕支持乳製品生產業的殘酷。同時,這對妳的健康也大有幫助! 
 
打破牛奶神話!在當今的世界,要不喝牛乳是多麼容易啊!豆漿、米漿、燕麥奶、堅果奶、椰奶…這些全都無涉殘酷,也更有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