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8/30

90億人面臨災難性糧食危機‧2050年前全球須吃素

2012-08-28 15:09
·          
  • 到2050年,全世界的人口將達到90億,如果人們還像現在一樣的飲食習慣,大量吃肉的話,那麼水資源將嚴重不足,不足以飼養供人類肉食的動物。(圖:法新社)





(瑞典斯德哥爾摩28日訊)人口增長、氣候變遷,水資源短缺等因素,使到人畜爭糧態勢日益嚴峻。頂尖科學家日前發出嚴厲警告,若要避免災難性的食物短缺,全球人口2050年來前必須要全面轉換成素食者。



缺水導致糧食短缺

世界人口總數預計在2050年之前高達90億,為了養活這麼多人,必須先解決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因為缺水會導致糧食短缺。

目前人類從動物性產品中獲取大約或許20%的蛋白質,但是水資源科學家指出,為了要養活增加的人口,此數字須降至5%

斯德哥爾摩國際水資源研究所(SIWI)科學家法爾肯馬克在世界水大會上發表報告指出,水資源供應不允許人類後代有西方人那樣倚重奶製品和肉類的飲食結構。耕地不足生產足夠糧食他說:若是我們繼續維持現在的趨勢,甚至轉變為更為西式的飲食方式,那麼到了2050年,全球水資源將不足以讓耕地生產足夠的糧食,以供應全球屆時出現的90億人口。

據研究,動物性蛋白質要比素食食物消耗510倍的水資源,全球三分之一的可耕地都被用以種植動物飼料科學家因此表示,吃素是一個幫助糧食短缺問題的選項。

聯合國今年6月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農業生產,特別是肉類及乳製品,消耗全世界70%的淡水資源、38%的土地資源、排放全球19%的溫室氣體。



解決糧食危機其他方式
杜絕浪費減少用水


解決糧食危機的其他選項還包括,消除浪費行為,增加糧食剩餘國和糧食短缺國之間的交易。
科學家指出,雖然人均糧食量不斷提高,但目前全球已經有9億人口正在挨餓,還有20億人口處於營養不良狀態70%的可用水都用於農業灌溉,要餵飽2050年前還會多增加的20億人口,將會對可用水以及可用地造成極大壓力。

他們也指出,糧食生產和其他產業對於水資源的競爭將會更為嚴重,聯合國認為在2050年之前糧食產出至少要增加50%,但這將讓本以吃緊的水資源需求更為緊迫。

保障糧食安全
先由食水做起


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達席爾瓦在世界水週指出,全球的糧食安全,要由確保食水安全做起。

他說,在農作物的成長受到污染及氣候變化的影響下,農業必須要更有效率及更公平,並補充,世界所有國家必須以更少的來生產更多,同時好好管理水源。

世界水週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拉開帷幕。來自世界各地的政治家,科學家和發展援助人員將就水與食品安全問題進行磋商。

瑞典合作部長卡爾森會上呼吁商業世界尋求新的概念及新的伙伴,以協助改善糧食的安全。
據位於德國科隆的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調查,全世界有18千萬5歲以下兒童營養不良。其中50%的兒童,其營養不良的原因之一是水源污染和衛生狀況欠佳。

儘管保障飲用水這一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已經實現,但清潔飲用水的分佈仍然很不均衡。尤其是在貧窮的農村地區,不僅沒有清潔的飲用水,而且衛生狀況糟糕。

農產價未來10年高企
聯國警告須儲備糧食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總幹事達席爾瓦日前警告,農產品價格未來10年將在高位震蕩,因此每個國家都應建立糧食基本儲備,以滿足在1週甚至1個月內應對農產品價格飆升的需求,確保糧食安全。

由於大糧食生產國美國和俄羅斯乾旱之故,加之亞洲季風降雨疲軟,自6月起如玉米、小麥等主要糧食價格在國際市場上已經漲價超過50%,非洲中部地區已經有逾1800萬人民面臨嚴重的糧食短缺問題。

三分之二受威脅人口來自亞洲
達席爾瓦說,糧農組織估算,三分之二受到糧食危機威脅的人口生活在亞洲地區,他們的主食是大米,而目前全球大米價格和庫存均相對穩定。

在此之前,英國慈善機構樂施會(Oxfam)和聯合國就曾經警告,全球5年內可能會面對第二次糧食危機。

樂施會預測糧食價格還將持續攀高造成災難性影響,衝擊嚴重仰賴食物進口的開發中國家,拉丁美洲、北非、中東國家皆是。2008年的糧食短缺造成了28國社會動盪。

針對生物燃料瓜分糧食的批評聲,達席爾瓦表示,發展生物燃料的政策並非錯誤。在目前糧食供應緊張的情況下,糧農組織建議有關國家不應再用玉米或油料作物來生產生物燃料
(星洲日報/國際)

http://www.sinchew.com.my/node/259029?tid=2

2012/8/29

幽浮嚴重威脅飛航安全 英國民航局決定調查


▲1985年,兩名英國飛行員在美國上空遭遇UFO「逼機」,匆忙拿出相機拍下這個不明物體。(圖/取自網路)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為了保障飛行安全,英國民航局決定接手幽浮調查工作。2009年,英國軍方公開對外宣佈終止UFO調查計畫,但有關目擊不明飛行物的報告仍層出不窮,據英國國家檔案館顧問大衛‧克拉克說法,現在這些報告,通通都由英國民航局負責管理。

「他們不關心一般民眾的舉報。」克拉克表示,英國官方現在將調查範圍縮小至空中載具或戰機目睹到的不明非行物,且也不再公開報告內容。

8月17日,英民航局負責人理查‧戴肯受邀成為英國廣播公司節目《今日》的來賓,有人問他,「您或民航局的工作人員,曾目擊過無法辨識的飛行物體嗎?」



 ◄幽浮目擊事件,其數量遠比一般人想像多很多。(圖/取自網路)







「這個嘛,確實有些物體不符合一般飛行模式。」戴肯坦承,他們收到很多類似的報告,其來源不單只有英國,而是世界各地,平均每月都有一起,「處理這類報告佔據我大部份工作時間。」

1985年,英國飛行員大衛‧哈斯廷斯駕駛著空中霸主和副駕駛大衛‧帕特森兩人在美國的沙漠上空享受陽光。忽然間,一個黑影出現在12點鐘方向,把兩人嚇了一跳。

他們還搞不清楚狀況,這個黑影就以非常快的速度向他們衝過來,飛過兩人頭頂,「那是啥鬼?」哈斯庭斯和帕特森看著彼此,異口同聲的詢問對方。

雖然兩人都看不見黑影在哪,但他們都感覺到飛機外有物體在移動,哈斯廷斯趕緊抓起手邊的相機往飛機窗外隨便拍了幾張照片,最後竟意外補捉到這無法解釋物體的身影。

地面上目擊UFO的例子很多,但空中目擊UFO的報告也不少,可是像哈斯廷斯這樣又在空中、又有照片的狀況,就非常稀少,直到今日,也沒有人能解釋他們到底碰到了什麼。

為何英國不願再公開相關報告了?克拉克解釋,公開對一般民眾並無好處,甚至會損及航空公司的利益。

《一念執著》《三寸天堂》《等你的季節》---《步步驚心》主題曲-

PSY - GANGNAM STYLE ( 江南 Style )

2012/8/24

傳北極浮冰面積已創新低

(路透奧斯陸23日電)根據部分科學估計,北極浮冰面積已經消融至歷史新低紀錄,少於2007年寫下的最低紀錄,這是北極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的跡象之一。 
 
挪威南森環境遙感中心(Nansen Environmentaland Remote Sensing Center)喬韓納森(OlaJohannessen)告訴路透社:「北極浮冰面積今天達到最低紀錄。創下空前紀錄。」 
 
「目前浮冰面積低於2007年創下的最低紀錄一點點。」 
 
外界大都認為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NSIDC)是北極浮冰主要權威。NSIDC之前已經預測北極浮冰面積將於下週打破2007年寫下的最低紀錄。北極浮冰於夏季消融的時間通常會持續到9月。 
 
其他監控北極海冰的科學家對衛星資料的解讀卻略有不同。 由丹麥氣象研究中心(DMI)編纂的海冰圖也顯示,整體浮冰面積只比2007年的紀錄少一點點。
 
至於浮冰面積何時創下新低,DMI願意接受NSIDC判斷。中央社(翻譯)

地球增溫元凶 大氣甲烷又變濃

【台 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溫室氣體之一的甲烷(methane)不僅會吸附熱,導致地球增溫,且其效率又比二氧化碳更易吸附熱。據美國加州大學觀察報告 指出,過去數十年來大氣中的甲烷濃度「出乎意外」開始下降。研究者認為,此舉等於有效控制甲烷,對抑制氣候變遷絕對有益處。

發表在《自然》期刊的該研究報告指出,經石油與天然氣井洩出的甲烷已大幅減少。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研究者辛普森說:「甲烷是天然氣主要成分之一,但當 它越來越值錢時,就不再會被隨意排放或燃燒,而會加以蒐集;甲烷本身就是溫室氣體,重要性僅次於二氧化碳。處理氣候變遷不可忽略二氧化碳,但若能有效控制 甲烷,也絕對有益處。」

研究者利用1970年代完成的「全球氣體觀察網絡」分析發現,伴隨甲烷產生的乙烷排放量從1984年到2010年已大幅減少21%,因此排除生質 (biomass)燃燒因素,認定導致乙烷下降的原因在於洩漏控管。因研究者認為,控管結果導致甲烷和乙烷減少排放,這可清楚解釋大氣甲烷減少的原因就是 控管導致。

現任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科學家的安德森表示:「經數年持續且仔細追查的資料紀錄,才有機會呈現出這次極具重要性的科學觀點。」

不過,科學家仍然警告,甲烷的威脅仍在。因該報告也指出,雖然大氣甲烷濃度過去已經減少,但是最近又開始往上升,辛普森表示:「這很可能是採用水力壓裂(fracking)去採集天然氣造成的。」

水力壓裂是指向地下岩層注入水、砂以及高壓化學液體,使岩層產生裂縫,達到油氣增產目的,但由於會對環境造成破壞,因此引起美國各環保團體反對。

2012/8/14

黑潮發電 足供澎湖縣用電

(中央社記者林孟汝台北8日電)為提高台灣自主電力,國科會及海洋研究學者,以台灣四面環海優勢,預計先以4年新台幣30億元完成「黑潮發電」的先導電廠設置,產生電力足供澎湖縣(4萬6000戶)使用。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今天召開「台灣海洋科學研究的關鍵時刻」記者會,由副主委牟中原主持,包括海洋大學校長張清風等海洋研究學者與會。

簡報主講人、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教授龔國慶指出,台灣擁有世界海洋生物多樣性最高的海洋,與豐富的漁業與能源資源,從海洋科學的調查與基礎研究過程中,對於台灣四周海域的海洋生物、漁業資源以及海洋能源方面已獲致相當多項重要成就。

其中,在海洋能源部分,台灣東岸有黑潮流經,水深50公尺以上的流速高達每秒1公尺以上,遠超過推動渦輪機所需的每秒0.5公尺,具有開發海流能的潛力。

國科會海洋能源子項計畫召集人楊燦堯指出,國科會正在規劃「黑潮發電」主軸專案計畫,計畫先以4年新台幣30億元完成先導電廠設置,預計可產生3000 萬瓦的電力,足供5萬5000戶家庭,每月350度電力使用。

另外,台灣基隆和平島與基隆嶼間海域有強勁海潮流匯集,也具有開發海潮流能的潛力。國科會已在緊鄰海大的海域設立國家級的海洋能源測試場,參與研究的團隊目前已研發出潮流發電機模型。

同時,龔國慶表示,台灣西南海域已發現天然氣水合物,分布面積達5000平方公里,初步估計蘊藏量高達5000億至2萬3000億立方公尺,可供應台灣約50至230年的天然氣使用量,深具開發潛力。

中山大學 澎湖測試黑潮發電

【聯合報╱記者許玉娟/澎湖縣報導】
2012.08.15 02:48 am 第一部由國人研發自製的潛水式海流發電機,昨天在澎湖通梁海域下水測試,計畫主持人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教授陳邦富說,如能克服工程技術,成功推展到黑潮,進行海流發電,預計年供電量將是台灣用電的16倍,可成為核能的替代能源。

陳邦富說,「澎湖海域海潮流能源開發研究」是國科會的研究計畫,研究團隊歷經二年半的努力,設計第一代浮式海潮流發電平台、發電渦輪機組,造價約800萬元,初期發電量每小時1.5度(約可供給30台家用電扇所需電力)。

研究團隊昨天選擇在跨海大橋吼門口實驗,發電機組下水後露出水面的平台僅1米,因離岸近、流速強,以一天兩次漲退潮計算,一天的發電量約7小時。

他表示,政府積極發展再生能源,希望在2050年把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到2000年時的80%,因此必須提高再生能源比例。而黑潮流速、流量穩定,發電機組一年四季都能運轉。

研究人員指出,台灣海域黑潮可利用面積有6千平方公里,如每平方公里放4座,共置放2萬7千座發電機組,年發電量上看1兆6816億度,是台灣一年用電需求量980億度的16倍,發展潛力大,已引起歐盟注意。

海潮流發電平台在今天測試完成後,將轉贈給澎湖縣政府。目前中山大學研究團隊已開始設計第二代海潮流發電平台機組,並進行實驗模擬,初估每小時發電量10度,發電效益是第一代的6倍以上。
【2012/08/14 聯合報】

 
 
全國第一部海潮流發電平台在澎湖通梁海域實地發電測試,昨天進行水下錨碇作業。
記者許玉娟/攝影

海洋能發電》黑潮發電 台灣能源救世主?

【聯合報╱記者李承宇】

花蓮東堤外海出現巨浪,其中蘊含巨大動量。 本報資料照片
黑潮是流經台灣東岸的穩定洋流,不僅為漁民帶來豐富漁獲,更是台灣能源自主的未來希望。

30年前就已經有人提出「黑潮發電」的構想,在當時被視為「尖端科技」。民國88年,台大海洋所就完成台灣東部黑潮發電的規畫研究報告,包括台電公司、工研院也都評估過可行性。

最近節能減碳、發展替代性能源聲浪日隆,「黑潮發電」再次成為討論焦點,甚至有機會在今年「能源國家型計畫」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黑潮發電的技術至今仍屬尚未實現的「尖端科技」,究竟黑潮發電的契機為何,最大的困難又是什麼?

東部海域 擬放機組

北太平洋洋流在赤道以北約60公里處往西流,碰到菲律賓陸地後向北流經台灣東岸約30公里處,稱為「黑潮」,以每秒約1公尺速度往琉球、日本流去。黑潮洋流寬約100到800公里、深200到500公尺,是強勁穩定洋流。

台大應力所教授陳發林指出,黑潮的趨動力是大氣環流帶動海洋表面流動,加上地球自轉產生的「科氏力」加速,配合海床地形而形成的。其流量是亞馬遜河的100倍,密西西比河、長江的1000倍,台大黑潮發電研究團隊初步規畫未來在靠近蘭嶼、綠島、花蓮、蘇澳的海域,選擇四個地方,在各約一百平方公里的海域中布放海流渦輪機。

黑潮發電是在水深約1000公尺的地方安置海流渦輪機組和系統平台,並以纜線錨固在海床上,利用黑潮的洋流力量帶動渦輪機發電。再利用海底電纜將電輸送到陸地上的電廠,經變電加壓後傳送到各地。根據台大估計,黑潮的發電裝置容量可達60 GW。

過度運用 擾亂氣候

中研院院士徐遐生指出,洋流雖然穩定且容易預測,但過度大規模運用可能造成氣候紊亂。

若台灣利用黑潮發電,會不會使洋流減弱而造成全球洋流系統的改變?陳發林表示,渦輪機的安置密度須經過嚴密的設計,讓洋流經渦輪機吸收一點後還能恢復原本的流速。每種不同形式的渦輪機,安置的間隔密度都不同,每25平方公里大約放置100台渦輪機。

徐遐生估計,黑潮的總能量大約100GW,台灣可由黑潮取得的最大能量約50GW。但他強調,台灣只能取用其中一小部分,「否則可能會影響日本的氣候和海洋環境」。如技術成熟,一台海流渦輪機的發電裝置容量約100萬瓦,24小時運轉,轉速每分鐘十幾轉,一年可工作30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