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4/20

McDrive Surprise

版主註: 素食才是對人類與地球最好的選擇

海洋變酸 小魚更大膽 恐嚴重影響食物鏈

本報2014年4月21日綜合外電報導,江惟真編譯;蔡麗伶審校
澳洲和美國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發現,海洋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會讓魚類被掠食者的氣味吸引,行為變得較大膽、不害怕掠食者,可能威脅自身生存,影響整個海洋食物鏈。
 
暴露於過多二氧化碳 魚類無法分辨不同氣味

澳大利亞海洋科學研究所(AIMS)、詹姆斯庫克大學和喬治亞理工學院合作的研究發現,當魚暴露於過多的二氧化碳,可能「嚴重影響」魚的行為。

東巴布亞紐幾內亞的米爾恩灣海底,有天然形成的二氧化碳噴出孔。科學家對於這附近的珊瑚礁魚群行為進行研究。他們發現,二氧化碳噴出孔附近的魚會「被掠食者的氣味吸引,無法分辨不同棲地的氣味,而且行為比對照組的珊瑚礁魚群更大膽。」

海洋pH值些微改變 改變小魚神經刺激

AIMS的科學家Hugh Sweatman說,「海洋酸化似乎能反轉魚的感官,讓本來排斥的氣味變得具吸引力。pH值的微幅改變,就能大幅影響魚類。小型魚基本上都非常神經質,不會離躲藏處太遠,但感官的反轉讓他們變得容易被捕食。」

AIMS研究發現,高濃度二氧化碳雖然不影響海底二氧化碳噴出口附近的魚類生物多樣性,但是卻改變了魚類的神經刺激機制,讓掠食者的氣味變得有吸引力。

儘管二氧化碳噴出口附近的魚類天敵比海洋其他地方要少,但當越來越多的二氧化碳進入海水中,在廣闊海洋造成的後果可能相當嚴重。全球暖化讓海洋酸化 本世紀末將提高170%
海洋吸收大氣中超過90%的二氧化碳。當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會造成海洋酸化,導致海水的pH質偏低,改變了海水的化學性質。在高酸度的海水中,甲殼類動物的甲殼難以形成,珊瑚則可能出現白化現象。

去年西澳海洋研究院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全球暖化到了本世紀末將讓海洋酸度提高170%,酸化速度達到3億年來最快。

【相關文章】
-海洋酸化肇因是人為二氧化碳 而非氣候改變
-海洋酸化 珊瑚礁可能在2050年消失98%
-海洋酸化、噪音 鯨魚日子難熬
-全球海洋專家:暖化失控 海洋酸化重創漁業
-科學家疾呼:海洋酸化必須納入哥本哈根氣候議程
-海水酸化 溶蝕2兆珊瑚產值
-二氧化碳致海水酸化 小丑魚聽力恐受損
-北極海洋酸化嚴重 威脅魚類和漁民生存
-科學家憂心海洋酸化:減少碳排放是唯一解
【參考資料】
>-英國衛報(2014年4月13日),Entire marine food chain at risk from rising CO2 levels in water

瓶裝水 價格和碳足跡 都是開水2千多倍

許多瓶裝水都會標榜「天然純淨甘甜」,不過台北市環保局最近調查市售的瓶裝水水源,發現高達三成五的瓶裝水水源都是自來水,環保局提醒,瓶裝水不僅價格比白開水貴上兩千五百倍;就碳足跡,瓶裝水每公升排放的溫室氣體,也遠高於白開水兩千三百多倍。(林麗玉報導)

市 售的瓶裝水玲瑯滿目,許多民眾購買,通常不會多注意市售瓶裝水的水源?甚至許多瓶裝水為了吸引消費者,多會標榜 「天然純淨甘甜」,環保局就針對市售的三十四款瓶裝水調查,發現有十二款約三成五,水源使用的是自來水,水質可能與煮沸過的自來水相差無幾。

環保局提醒, 民眾購買瓶裝水時,不要只注意瓶身的廣告,要多留意瓶身標示的的水源資訊,保障自身權益。環保局表示,調查目前市售瓶裝水水源,一共可以分為地面水體、地 下水體、自來水及海水4類,而這次調查34件包裝飲用水,有12件(3成5)是使用自來水作為水源,經過淨水處理及包裝後販售,其餘才是使用地面或地下湧 出的礦泉作為水源,分別佔10件(2成9)及8件(2成4),另外有4件使用海水做為水源,佔1成2。

環保局更就經濟健康及環保的各項指標,對瓶裝水及白 開水進行分析,就價格,瓶裝水約比白開水貴2,500倍;另外就碳足跡,每公升瓶裝水從原料、製造、配送、使用到廢棄回收各階段共約排放400公克溫室氣 體,遠高於白開水的0.17公克溫室氣體,超過2,350倍;另外瓶裝水容器不宜多次重複使用,瓶裝水就價格、碳足跡及可重複使用性而言,都不及自來水來 得環保經濟。另外就衛生健康,有不少民眾誤以為瓶裝水水質比較好,不過今年三月就曾出現知名瓶裝水驗出大腸桿菌及綠膿桿菌的案例。(照片由台北市環保局提 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