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4/28

研究:20萬年前 火星上有液態水

【台灣醒報╱記者范捷茵╱台北報導】
   

2014.04.28 07:40 pm



火星上的地表水流痕跡,一直是科學家研究液態水存在的證據,而最新研究發現,火星南半球一個隕石坑中有水流造成的地表遺跡,可能表示即使火星冰河期40萬年前結束後,仍有液態水的存在。



除了積極在表面上尋求水流痕跡,科學家也往下尋找實質的液態水流。日前日本科學家估計火星地表下有大量冰層,而美國太空總署NASA科學家也從季節斜坡紋中,推測地表下有鹽水流動。



這項發表在國際行星科學期刊《伊卡洛斯》上的研究指出,一群瑞典哥德堡大學研究學者在火星南半球中緯度地區一個隕石坑中,發現「非常新、保存狀況良好」的 土石流痕跡,這些水流溝渠與堆積物證明該地區過去有液態水流過、改變星球地貌。如同地球上土石流的原理一般,水流夾雜石礫、泥快速沖刷地表,停止後造成扇 狀沉積或天然堤壩等地表痕跡。



科學家表示,比對挪威的斯瓦爾巴群島地形,可以確切證明火星過去曾有液態水存在。而讓科學家震驚的是,雖然過去研究顯示火星最近一段冰河時期,大約在40 萬年前結束,但是這個新發現的隕石坑,推估形成時間不到20萬年,不可能受上一個冰河期影響,代表火星在「不久前」,仍有少量的液態水。



NASA研究員祖瑞克表示,火星上不管發現鹹水或淡水,都會影響科學家對於火星上氣候變遷的認知,並為「火星上生命存在」增添可能性,也因此科學家至今仍 不斷在火星上尋求液態水的跡象。日前日本學者透過地球上火星隕石中的氫與氘的比率,推估火星在45億年到41億年前之間,地表水大量蒸發外太空,而研究小 組也推測目前火星表面底下,可能有大量的冰殘跡或生命體。



今年2月NASA也發現火星上含鐵礦物形成的季節斜坡紋,會因為溫度不同而改變光譜信號,雖然無法確定斜坡紋裡是否含水,但是研究人員表示,如果沒有水,他們不清楚這一連串季節斜坡紋現象如何發生,推估底下可能有鹽水流動。













來自火星仁慈的訊息:秉持道德並拯救地球 Benevolent Messages from Mars: Be Virtuous & Save
http://caf-flyboy.blogspot.tw/2010/06/blog-post_1097.html


加拿大前國防部長:外星人希望人類和平


過去曾是加拿大國防部長的 Paul Hellyer 在電視新聞當中,宣告外星人已來到地球準備幫助人類。

Paul Hellyer:「他們不想干涉我的管理地球的方式,因為他們認同地球是我們的家鄉,我們也有權利管理地球。只是他們非常的擔憂, 因為他們認為人類沒有盡到服侍地球的任務。我們濫伐森林、汙染河川、排放廢水到海洋。我們做過太多不該做的事情。他們對這些事情感到不滿,甚至也提出警 告。已經有許多消息來源證實了這一點。」

Paul Hellyer:「如果人類再不改變的話,就會發生非常可怕的事情。人類浪費太多時間自相殘殺,也浪費太多金錢用於擴大軍備,但是用來救濟貧苦、無家可歸 和病患的經費卻太少。人類汙染了水和空氣,還不斷研製新型的熱核武器。這些原子武器不但會摧毀地球,也會破壞其他宇宙空間。他們很不喜歡地球上有這些事 情,所以他們希望跟我們合作。」

主播:「如果他們在地球待了這麼久,也有心幫助人類的話,為什麼世界還是一團亂呢?如果想幫忙,就儘管邦就好啦。何必要等人類邀請他們呢?」

Paul Hellyer:「這跟父母管教小孩是同樣的道理。有時候父母的建議孩子不一定會照做。宇宙運行是基於自由意志法則, 因而人類可以失誤,可以犯錯。只不過我們已經犯錯太多,做對太少。我們要重新規劃優先順序,停止投資武器用來自相殘殺和鬥爭,然後花心力幫助彼此過更好的 生活並且建立公平正義的社會。這包括讓大家更健康,每個人都可以享有更健全的醫療保障和更完善的食物更給;擁有天然純淨的水和空氣,還有其他我們應該去做 的事情。只要我們萬眾一心,同心協力的話,一切都是有可能的。該做的事情族繁不及備載,我認為人類現在就要開始動工,為未來努力。」

加拿大前國防部長公開宣稱:外星人已來到地球準備幫助人類

2014/4/20

McDrive Surprise

版主註: 素食才是對人類與地球最好的選擇

海洋變酸 小魚更大膽 恐嚴重影響食物鏈

本報2014年4月21日綜合外電報導,江惟真編譯;蔡麗伶審校
澳洲和美國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發現,海洋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會讓魚類被掠食者的氣味吸引,行為變得較大膽、不害怕掠食者,可能威脅自身生存,影響整個海洋食物鏈。
 
暴露於過多二氧化碳 魚類無法分辨不同氣味

澳大利亞海洋科學研究所(AIMS)、詹姆斯庫克大學和喬治亞理工學院合作的研究發現,當魚暴露於過多的二氧化碳,可能「嚴重影響」魚的行為。

東巴布亞紐幾內亞的米爾恩灣海底,有天然形成的二氧化碳噴出孔。科學家對於這附近的珊瑚礁魚群行為進行研究。他們發現,二氧化碳噴出孔附近的魚會「被掠食者的氣味吸引,無法分辨不同棲地的氣味,而且行為比對照組的珊瑚礁魚群更大膽。」

海洋pH值些微改變 改變小魚神經刺激

AIMS的科學家Hugh Sweatman說,「海洋酸化似乎能反轉魚的感官,讓本來排斥的氣味變得具吸引力。pH值的微幅改變,就能大幅影響魚類。小型魚基本上都非常神經質,不會離躲藏處太遠,但感官的反轉讓他們變得容易被捕食。」

AIMS研究發現,高濃度二氧化碳雖然不影響海底二氧化碳噴出口附近的魚類生物多樣性,但是卻改變了魚類的神經刺激機制,讓掠食者的氣味變得有吸引力。

儘管二氧化碳噴出口附近的魚類天敵比海洋其他地方要少,但當越來越多的二氧化碳進入海水中,在廣闊海洋造成的後果可能相當嚴重。全球暖化讓海洋酸化 本世紀末將提高170%
海洋吸收大氣中超過90%的二氧化碳。當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會造成海洋酸化,導致海水的pH質偏低,改變了海水的化學性質。在高酸度的海水中,甲殼類動物的甲殼難以形成,珊瑚則可能出現白化現象。

去年西澳海洋研究院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全球暖化到了本世紀末將讓海洋酸度提高170%,酸化速度達到3億年來最快。

【相關文章】
-海洋酸化肇因是人為二氧化碳 而非氣候改變
-海洋酸化 珊瑚礁可能在2050年消失98%
-海洋酸化、噪音 鯨魚日子難熬
-全球海洋專家:暖化失控 海洋酸化重創漁業
-科學家疾呼:海洋酸化必須納入哥本哈根氣候議程
-海水酸化 溶蝕2兆珊瑚產值
-二氧化碳致海水酸化 小丑魚聽力恐受損
-北極海洋酸化嚴重 威脅魚類和漁民生存
-科學家憂心海洋酸化:減少碳排放是唯一解
【參考資料】
>-英國衛報(2014年4月13日),Entire marine food chain at risk from rising CO2 levels in water

瓶裝水 價格和碳足跡 都是開水2千多倍

許多瓶裝水都會標榜「天然純淨甘甜」,不過台北市環保局最近調查市售的瓶裝水水源,發現高達三成五的瓶裝水水源都是自來水,環保局提醒,瓶裝水不僅價格比白開水貴上兩千五百倍;就碳足跡,瓶裝水每公升排放的溫室氣體,也遠高於白開水兩千三百多倍。(林麗玉報導)

市 售的瓶裝水玲瑯滿目,許多民眾購買,通常不會多注意市售瓶裝水的水源?甚至許多瓶裝水為了吸引消費者,多會標榜 「天然純淨甘甜」,環保局就針對市售的三十四款瓶裝水調查,發現有十二款約三成五,水源使用的是自來水,水質可能與煮沸過的自來水相差無幾。

環保局提醒, 民眾購買瓶裝水時,不要只注意瓶身的廣告,要多留意瓶身標示的的水源資訊,保障自身權益。環保局表示,調查目前市售瓶裝水水源,一共可以分為地面水體、地 下水體、自來水及海水4類,而這次調查34件包裝飲用水,有12件(3成5)是使用自來水作為水源,經過淨水處理及包裝後販售,其餘才是使用地面或地下湧 出的礦泉作為水源,分別佔10件(2成9)及8件(2成4),另外有4件使用海水做為水源,佔1成2。

環保局更就經濟健康及環保的各項指標,對瓶裝水及白 開水進行分析,就價格,瓶裝水約比白開水貴2,500倍;另外就碳足跡,每公升瓶裝水從原料、製造、配送、使用到廢棄回收各階段共約排放400公克溫室氣 體,遠高於白開水的0.17公克溫室氣體,超過2,350倍;另外瓶裝水容器不宜多次重複使用,瓶裝水就價格、碳足跡及可重複使用性而言,都不及自來水來 得環保經濟。另外就衛生健康,有不少民眾誤以為瓶裝水水質比較好,不過今年三月就曾出現知名瓶裝水驗出大腸桿菌及綠膿桿菌的案例。(照片由台北市環保局提 供)

2014/4/18

近2成耕地遭污 中國機密曝光


〔編 譯詹立群/綜合報導〕「舌尖上的安全」出包:中國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十七日首度披露長達八年、涵蓋六百三十萬平方公里面積的機密資料─「全國土壤污染 狀況調查」,顯示有十六.一%土壤遭污染超標,以重金屬污染最多佔八十二.八%,以及十九.四%的耕地遭污染,整體情況「不容樂觀」。

食物安全 令人憂心
調查報告稱,中國土壤污染主要來自工礦業、農業生產等人類活動。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土壤污染數據一向被視為國家機密,報告出人意料指出中國有近五 分之一耕地受到污染,揭示問題的嚴重程度,讓人憂心中國食物供應鏈的安全性,也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此前長達三十年高速成長與工業擴張的後果。

該調查至二○一三年十二月止,污染物項目包含砷、鎘等十三種無機污染物,和六氯環己烷(六六六)、滴滴涕、多環芳烴三類有機污染物,污染源大多來自重金屬等無機物污染。
調查公報稱,全中國十六.一%土壤遭污染,耕地、林地與草地污染程度分別為十九.四%、十%、十.四%;主要無機污染物為鎘、鎳、砷,其間鎘佔七%最高,多為採礦業的副產品,可導致慢性病;有機污染物則以滴滴涕占一.四%最高。

報告顯示,中國三%耕地屬於中度與重度污染,南方較北方嚴重,尤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區,包括中國的「糧倉」;西南、中南地 區土壤重金屬超標的範圍較大。去年四月,佔全年中國總量十六%的湖南省產大米,驗出含鎘超出每公斤○.四毫克的安全標準,長期食用傷害肝腎,該省也是中國 銅鉛等有色金屬前五名產地。

美國農業部經濟研究所學者蓋爾表示,中國農業本身也是污染源,尤其是因為肉類需求增加導致的生態環境破壞,此外,農用化肥滲入地下水也造成污染。中國曾說要在五年內投入三百億元人民幣修復耕地,但這得耗時數十年;隨著越來越多耕地不適合耕作,意味可能需要進口更多食物。

2014/4/14

2030年前不發展綠能 環境「加倍奉還」

聯 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發布報告,表示二氧化碳排放飆高,將擴大本世紀的衝突、飢荒、洪災和人類遷移,報告指出,現今已經可以感受到氣候變遷的衝擊, 而且氣溫每升高1度,影響會跟著加劇,超過攝氏4度則將引發災難性後果,以台灣來看,目前每人每年的碳排放量約11.3噸,但是聯合國希望能控制在2噸以 內,差距頗大,因此節能減碳不能只當成口號,它已經成為每個人迫在眉睫,必須該做的事。


洪水、熱浪、飢荒,極端氣候持續發威,在世界各地釀災,菲律賓海燕颱風6000人喪生,2013年東歐大水,導致數10億美金的損失,還 有澳洲40度的熱浪侵襲,在在顯示我們的地球發燒了。天氣風險管理總經理彭啟明:「如果說我們現在不做任何動作的話,溫度會升高3.7度到4.8度,這個 是對地球是一個前所未見很高的排放量。」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在歐洲發表的第5份氣候報告,地球溫度上升1度,影響會加劇,超過4度將引發災難性後果。天氣風險管理總經理彭啟明:「現在要做你還有機會,你現在不趕快治理有決心做,(氣候變遷)絕對是加倍奉還。」

目前台灣每人每年的碳排放量,約11.3噸,但是如果不要讓地球升溫超過2度,每個人的碳排放量得控制在2噸以內,差距頗大。英國氣候變遷特別代表大衛‧金恩:「我希望台灣能承諾,在2050年前將碳排放量降到,不超過2公噸。」

為 此台灣部分企業,開始注重節能環保,建造工廠時,屋頂黑白相間,參考的是大自然動物斑馬,散熱調節體溫的功能。永豐餘揚州生物製漿廠長黃睿志:「黑色會吸 熱,會吸住,白色會反射,所以它一反射以後,它白色的上面空氣溫度會高一點,黑色被吸住所以會低一點,空氣就從低溫往高溫流動,它雖然差一點它就這樣流 動,流動的時候它就把熱帶走了。」

另外亞洲地區,工業和建築的用電量佔90%,企業開始大量採用LED燈。台達集團創辦人鄭崇華:「LED的照明,這上面就省掉很多。」

建 造工廠時,就開始從環保的理念設計起,減少的碳排放量,還能轉賣給別家公司,賺錢要讓地球升溫,不超過2度,就得在2050年前,也就是在36年內,人類 的食衣住行育樂,採用的低碳能源,得增加到80%以上才行,否則乾旱問題加劇,引發糧食短缺,最後遭殃的還是人類自己。

[料理鼠王] Ratatouille Ending Credits

2014/4/13

為環保多吃素 6成民眾願配合

014年04月10日 04:09 中國時報 (執筆:
環境殺手生產肉類需消耗驚人的資源,例如1磅的牛肉,需用到5214加侖的水,若生產1磅的馬鈴薯,卻祇需要24加侖的水。(本報資料照片)
明日城市-綠色飲食調查
明日城市-綠色飲食調查
畜牧業對環境的影響
畜牧業對環境的影響
國人環保意識高漲,6成民眾願意為響應環保,開始吃素!旺旺中時民調中心的調查顯示,近年來許多環保團體吃素減碳的呼籲下,有6成受訪者表示願意為此增加吃素的機會,其中以女性居多,高達6成7受訪女性表示願意多吃菜、少吃肉。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於2006年發表「畜牧業的長遠陰影」的關鍵報告,明確指出畜牧養殖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球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量18%,比交通運輸部門13%的比例還高,這項報告加速了許多環境和動物保護團體提倡吃環保素。

台灣有一群熱心的素食主義者,基於環境保護的理由,於2009年成立「全球周一無肉日聯絡平台」。據農委會2012年統計,台灣人均肉類消耗量約75公斤,逼近英、法等歐洲國家,且遠高於日本的44公斤,以及中國的38公斤,居亞洲之首。
全球周一無肉日聯絡平台召集人張祐銓表示,國人熱愛肉食,要求大家完全不吃肉難度很高,因此一周一天無肉日的呼籲,是一個折衷的作法,做一位彈性素食者,只要減少吃肉的機會和數量,就能夠對環保有貢獻。

根據旺旺中時民調,將近4成受訪民眾每個月至少吃2次素食,張祐銓說,比起2005年的民調,當時僅約1成素食人口,其中包括彈性素食者,「現在增加到4成,是一種進步。」

而為了響應環保,有近6成受訪者會增加吃素機會,張祐銓認為這個結果「很好」,因為經過多年宣導,民眾已逐漸瞭解吃素與環保的關連性。

然而,這項民調也顯示,當問到若吃素有助減碳,仍有4成受訪者不願增加吃素機會。張祐銓認為,這4成不願為了環保多吃素的民眾,是無肉日聯絡平台需要繼續努力的空間。

在「全球周一無肉日聯絡平台」多年提倡下,目前已有環保署、教育部和國防部等4個部會徹底執行每周一天無肉日,在無肉日當天,該單位所有公務餐點一律只有素食。全國公立中小學的營養午餐,也有67%實施每周一日無肉,有些學校甚至實施每周二日無肉。

聯合國:阻止氣候災難 只剩15年

【聯合報╱編譯李京倫/報導】 2014.04.14 04:29 am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十三日在德國柏林發布報告指出,世界各國阻止全球暖化的速度太慢,唯有在未來十五年加緊行動,才能避免災難性的氣候變遷。報告建議全球應立即改變能源生產方式,從高碳排放燃料轉移到風力、太陽能和核能等低碳能源。報告中說,照目前趨勢暖化下去,到本世紀末溫度將升高最多攝氏四點八度,造成嚴重災難。  

新的全球氣候公約預計在二○一五年底談成,二○二○年生效,這分報告或能促成公約簽訂。IPCC指出,目前人類技術仍有可能把全球暖化控制在可以忍受的程度,不過,即便是最努力保護環境的歐洲,行動仍然不足。撰寫報告的IPCC第三工作組共同主席艾登霍佛說:「如果我們再拖十年,穩定氣候的代價就會變得非常高昂。」  
 
報告指出,如果人類再不努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後代子孫要扭轉氣候變遷趨勢,只能依靠新科技從空氣中抽取溫室氣體,但這種科技目前幾乎不存在,無法保證未來會發明,遑論後代子孫負擔得起。  

 
報告指出,再生能源的成本降得很快,廣泛採用的經費變得可以負擔,例如丹麥與德國已廣泛採用再生能源。此外,自從IPCC在二○○七年發布重要報告後,許多國家開始積極執行改善氣候的方案,包括中國大陸和美國,也就是說,解決氣候問題的決心正在增強。  

 
不過,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本世紀最初十年激增為上世紀最末十年的近兩倍,顯示開發中國家(尤其是中國大陸)大量興建火力發電廠,富國減排的進度緩慢。  

 
各國阻止暖化的有力行動拖得越久,就越難達到國際社會同意的控制暖化目標,也就是全球均溫不能比工業化之前上升超過攝氏兩度。科學家擔憂,超過兩度會導致冰層融化、海平面急升、糧食生產困難、樹木大量枯死、動植物大規模滅絕等嚴重後果。

圖/聯合報提供

Kungfu Panda 2 opening & ending Credits

Madagascar Credits - I Like To Move It Move It

2014/4/10

美工程師:外星人曾在美國政府工作

圖中圓圈標示者據信是曾替美國政府工作的外星人索爾(Valiant Thor)(圖片來源:英文大紀元)

【大紀元訊】 (英文大紀元記者Tara MacIsaac報導∕任凱文編譯)美國一名已故地質工程師施耐德(Phil Schneider)先前聲稱,有一名來自金星的外星人曾於50年代在美國政府工作過一段時間,這名外星人的外觀與人類相似,但智商卻高達1200,而且 壽命長達幾百歲。
施耐德表示,他見過這個名叫索爾(Valiant Thor)的外星人。索爾看起來像人類,但他和人類有一些主要的生理差異。施耐德曾參與政府的秘密項目,擁有一級安全許可。他協助建立地下軍事基地,並在著名的51區(Area 51)工作過。

施耐德在1995年的一場演講中展示了一張有索爾在內的照片。這張照片是在1943年拍攝的。施奈德說,自1937年以來,索爾就為美國軍方工作。他的每 隻手有6個手指,他有一顆超大的心臟,一個巨大的肺,氧化銅的血像章魚。他的智商估計為1200,超過人類智商級別,並能流利地講100種語言(包括外星 人語言)。他還表示,他的壽命是490歲。

除了施奈德之外,著有《五角大樓的陌生人》(Stranger at the Pentagon)一書的斯特蘭傑斯(Frank Stranges)博士,也聲稱自己見過索爾。

斯特蘭傑斯說,索爾大約6英尺高,185磅重,擁有棕色捲髮和棕色眼睛。他還說,艾森豪和尼克森總統都和索爾見過面。

前美國政府顧問古德(Timothy Good)曾對他所知道的外星人知識暢所欲言。他也說艾森豪見過外星人。

斯特蘭傑斯稱,索爾於1960年3月16日上午離開地球。他是從弗吉尼亞州亞歷山大(Alexandria)乘飛船離開的。

2014/4/8

眼睛花花看不清?4蔬果好吃又護眼

現 代人生活、工作離不開3C產品,但長時間接觸電腦、手機所釋放的藍光,對眼睛會造成相當大的傷害,輕者近視加深、出現散光症狀,嚴重甚至會造成乾眼症、青 光眼、白內障等眼疾發生。要預防上述情況發生,除了從改變生活習慣、減少使用3C產品著手外,還可以透過日常飲食的攝取,例如食用紅蘿蔔、玉米等對眼睛有 益的食物,來達到預防、改善的效果。


除了用眼時間、習慣等外在因素會影響眼睛健康外,體內營養素的缺乏也是造成眼疾發生的重要關鍵。葉黃素、維生素B12、維生素A、C、E的缺乏都會對眼睛造成相當大的影響,而導致眼睛乾澀、疲勞等問題,嚴重甚至會加重、加快老花眼、白內障、散光、近視等疾病的發作。
因此,加強上述營養素的補充及攝取,對於長時間用眼的上班族,更是不可忽視的保健要點。事實上,對人體眼睛有益的食物非常多,生活中常見的玉米、葡萄、紅蘿蔔、菠菜等蔬果,就是含有大量護眼營養素的食物。

玉米
玉米的口感香甜,當中的葉黃素成分更有助於減緩強烈光線照射下的不適、消除眼睛疲勞,及保護視網膜免於受到氧化的傷害,具有避免老年黃斑部退化病變、延緩或防止白內障的作用。

胡蘿蔔
說到顧眼、護眼,絕少不了胡蘿蔔這樣蔬菜,紅蘿蔔裡的β胡蘿蔔素被人體吸收後,能轉變成維生素A,不但對視力有幫助,還有預防夜盲症、乾眼症,兼具抗氧化的效果。而100公克紅蘿蔔的維生素A含量,更領先其他蔬菜,可說是保健眼睛的首選蔬菜。

菠菜
菠菜的營養價值眾所皆知,但其特殊的抗氧化特性對於眼睛更有相當大的益處,可以幫助抵抗眼睛受到陽光、空氣汙染所受到的傷害。而菠菜中的葉黃素和玉 米黃素則有助眼睛視網膜的健康。另外,菠菜更是維生素A、B含量豐富的蔬菜之一,缺乏維生素A會讓眼睛乾澀、對黑暗的適應力減退等,而維生素B有保護眼 瞼、結膜和角膜的作用,因此菠菜保健眼睛所不可或缺的食物之一。

葡萄
葡萄的美味無人不知,但葡萄本身的養生功效卻沒有它的美味出名。事實上,葡萄皮和葡萄籽含有大量的葡萄多酚物質,特別是當中帶有一種叫做「原花青 素」的成分,其營養非常高。花青素(anthocyanin)為強力的抗氧化劑,除了避免身體氧化物的堆積之外,還有增進夜間視力、減緩黃斑部退化的作 用。
雖然上述蔬果都是很好的護眼食材,但民眾在飲食選擇上仍應維持一定的多元性,多選擇不同的護眼食物,均衡飲食才能吃出健康。除了上述4種蔬果外,大 部分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C的食物,對眼睛都有不錯的保健作用,動物肝臟、豆類、花生、杏仁、核桃仁等食材,以及青椒、菠菜、莧菜、韭 菜等蔬菜,都有助於預防視力疲勞、老花眼和其他慢性或老年性眼疾。

【小叮嚀】:
除了透過飲食補充加強外,保持良好的工作、生活習慣更是預防眼睛乾澀、 不適症狀的有效方法。只要把握幾個用眼原則,不熬夜、注意用眼習慣、在電腦、手機螢幕前的時間不宜過長,與螢幕保持30公分的距離,並避免在車上使用,每 隔1小時就閉眼休息5-10分鐘,在空閒時遠眺遠方讓眼睛放鬆,都有助於避免眼睛疲勞所帶來的後遺症。

消失的美景/地球的肚臍「死海」 消逝的漂流之旅

記者吳毓敏/綜合報導

全球暖化持續惡化,海平面逐年上升,許多美景將於未來的30年、50年後永遠從地圖上消逝,包含「人間天堂」馬爾地夫、「浪漫水都」威尼斯,全球著名旅遊景點也將面臨相同的窘境,其中根據環境評估結果,下一個消失的美景莫屬「約旦死海」。

根據《維基百科》指出,死海(The Sea of Death)位於約旦和巴勒斯坦的交界,水源為約旦河,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湖面海拔負424公尺,死海是世界上最低、最深的地方因此也被稱為「地球的肚臍眼」。

同 時也是最鹹的內陸鹹水湖,湖水鹽度比一般海水高了8.6倍,這也是為何湖裡沒有任何魚類生存的主要原因,不過還是有少數細菌及其它浮游生物存在。而約旦死 海風景宜人,每年吸引不少觀光客前往當地享受「漂浮」之旅,由於湖水鹽分極高擁有足夠浮力使人漂浮在水面上,當然你也可以看到許觀光客在水面上閱讀報紙的 奇景。

由巴勒斯坦和約旦共享的稀世珍寶「上天賜予的禮物」死海是個內流湖,約旦河是唯一注入死海的河流,但近年來因為過度取水灌溉、生活用途,加上約旦乾燥的氣候,海水迅速蒸發,加速縮減死海的面積與水量。

造成死海水位受到嚴重的威脅,水面每年至少減少1公尺,根據統計指出,2006年時死海海拔有負418公尺,到了2007年時海拔已為負420公尺,而面積幾乎比50年前少了二分之一之多,「地球肚臍眼」越來越深。

而當局為拯救死海水位提出眾多計畫,包括建造運河將死海與地中海或紅海打通以便穩定死海水位,但這項決議礙於中東國家各方的政治因素和許多重大的經濟困難,使得至今仍未達成協議。

直到2009年10月,約旦政府才提出積極的搶救計畫,當局將在2010年開始單方面展開拯救死海計畫,當地政府將紅海海水經過淡化處理後,剩餘的含鹽廢水會經由隧道注入死海,盼能有效解決死海乾涸問題,但這卻隱藏著各種生態危機令人擔憂。

2014/4/7

貓寧可買老鼠:動物飼料製造的廣告與真相,輸家永遠是人類和動物 Katzen würden Mäuse kaufen: Schwarzbuch Tierfutter

內容簡介

  德國AMAZON總評4.5顆星
  動物學類排行第一,歷史/政治類排行第十七
  ★揭開動物飼料製造的真相,
  ★深入探討歷年來重大食品污染,
  ★指出不正確餵食動物所造成的傷害,
  ★及對人類最切身的利害關係……


  你與你的寵物朋友所吃的食物安全嗎?
  我們還能相信自己所吃的,真是自己想吃而且該吃、能吃的嗎?
  你知道狂牛症從何而來嗎?
  你知道瘦肉精如何被濫用在飼料裡嗎?
  你知道以天然氣製造出的古怪替代肉可以用來餵食牲口嗎?
  你知道病畜宰殺後依舊作成飼料餵養其他動物甚至同類嗎?
  你知道動物飼料裡添加了多少不當的香精、增味劑、防腐劑和色素嗎?

  犬、貓罹患糖尿病、心臟病和癌症,豬有腸胃問題,而在牛群間散布的致命細菌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狂牛症等,正逐漸威脅人體。牲畜不當的餵養讓我們食用的肉類被污染,水源也被污染,這樣的危機正一點一滴的侵蝕我們......

  人是食物鏈當中的一環,就像其他動物一樣。然而當食品工業無所不用其極地以供應鏈取代食物鏈,控制食物鏈的源頭,以違反動物天性的飼料來餵食動物,只 為了節省成本,讓動物吃得更多、長得更快,毫不顧慮動物是否會生病,也不在乎吃進這種動物肉類的消費者是否因此生病,是否污染整個生態。

  我們還能相信自己所吃的真是自己想吃而且該吃、能吃的食物嗎?

  爛肉作成漢堡肉,以基因改造工程創造出異形食物,病畜宰殺後依舊作成飼料餵食其他動物甚至同類,這樣生產出來的肉當然不好吃,衛生堪虞,沒有營養,所 以要添加許多化學甘味劑、生長劑、維他命、礦物質、殺菌劑、抗生素,用來餵食禽、畜和──人類!而我們是多麼心甘情願的付出大量金錢購買所謂「嗜口性 佳」、「營養均衡」的飼料,殊不知我們正在毒害牠們......

專文推薦

  朱慧芳(綠色食材作家、財團法人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執行長)
  林怡潔(哈佛人類學博士、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執行委員)

各界口碑推薦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 朱增宏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祕書長 黃嘉琳

  《貓寧可買老鼠》一書,是坊間少數探討動物飼料/動物食品的書籍,我非常期待因為這本書的出版,讓寵物飼主和食肉的消費者開始重視這個議題。──朱慧芳

  「動物食品」的全球化帶來許多危險,我衷心期盼社會大眾能夠閱讀討論這本書,在日常生活的行動間更周延地考慮到人權和動物權利……──林怡潔

  和人類有著食物鏈關係的動物飼料看似是這本書的主題,但是終篇讀完,身為人類不禁一陣寒顫,一股悲涼,因為從這些動物身上看到人類在這個食品工業體系當中扮演的角色。──木天蓼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漢斯-烏里希˙格林(Hans-Ulrich Grimm)


  一九五五年生於德國。完成學業後(德國語言文學、歷史及教育學碩士),自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六年擔任新聞雜誌《鏡報》編輯,之後成為自由作者(為《星 報》[Stern]、《自然雜誌》[GEO]、《新蘇黎世報》以及《蘇黎世日報》[Zürcher Tageszeitung]等撰稿)。他的許多著作皆為暢銷書,其中最重要的作品為《說謊的湯》(Die Suppe lügt: Die schöne neue Welt des Essens),銷量超過十八萬本,已成為現代食品批判的經典著作。作者目前與一群科學家及記者組成了「食品偵探華生博士」(Dr. Watson – Der Food Detektiv)團隊,專門提供食品相關資訊服務。

譯者簡介

木天蓼


  台北市人,德國社會學碩士,多年貓奴,等待被認養中……。
 

目錄

【推薦序一】從動物飼料開始,重新檢視食品安全/林怡潔
【推薦序二】該是關心動物吃些什麼的時候了!/朱慧芳
【譯者序】新經濟動物

1.錯誤的袋子:動物飼料的廣告與真相
感謝偉嘉的幸福小傢伙/臭名交易的乾淨形象/他們不喜歡聽到廢料這字眼/小小的隱瞞:如何誤導消費者/可疑原料的回收利用/飼料的遙遠旅程及腐敗的傾向

2.拳師狗的肉毒桿菌:人類與動物越來越接近
狗變成伴侶,貓撩起情愛/中國人對狗的新愛情/狗狗健身:讓狗靈魂搖擺起來/有了動物,省了醫師/寵物的敵人是飼主,德國客廳裡的靜默死亡

3.噓聲效應:臭名產業想變香
屠宰場老闆有點不高興/一切都會好轉/運河下游還有點臭/轉變的本質:動物飼料不見真面目/安眠劑如何進入犬隻飼料?/來源難聽的原料變得美味可口

4.越來越肥的狗:動物的新疾病
鬥犬越來越虛弱/飼料中的化學物質致病?/動物生人類的病/擁抱和零食/嗜食臃腫的侏儒倉鼠/新商機:動物的心靈調適

5.錢一點都不臭:動物飼料的全球貿易
漂亮的傳單和設計家的招牌/從漢堡肉到貓屍/危機?什麼危機?/貓用乳品比人喝的牛奶貴/倉鼠、鸚鵡和犬隻帶來的夢幻利潤/積極抹去製造軌跡

6.戰爭或耳鬢廝磨:家中動物如何成為人類伴侶
小狗之死讓國王傷心欲絕/貓是女神,狗是治療師/為何赫爾曼領主必須背著狗?/比日耳曼更日耳曼的牧羊犬/人類無法被取代對狗是災難

7.藍色嘴唇:動物飼料裡的化學添加物
豬不需要飼料裡的化學物質/給魚一點顏色/來自飼料碗的酸性物質攻擊/騙過動物:臭味變芳香/當化學口味騙過本能:導致肥胖/調味料、糖分、芳香劑:可惜禁止在標籤上說明

8.致命的細菌:錯誤的動物飼料如何讓人類受到連帶傷害
芽孢桿菌怎麼會進入德國拜昂邦的飲用水?/毫無敬意的農夫/誰擁有村子裡最漂亮的大車?/孩童死於漢堡疾病/太貴:牛再也不許吃草/就算有機農夫的產品也非完全天然

9.大西部產業:動物飼料醜聞及始末
一小塊油脂,兩大飼料醜聞/戴奧辛警報:台灣和中國停止進口/動物飼料的迂迴道路/哇!不可思議的比利時人/﹁荒廢之國﹂的肉品黑手黨/歐洲模式?/愚蠢的是:沒人有錯

10.鸚鵡與奴隸:動物營養專家和他們的贊助者
雙重身分的可親女士/當夜幕降臨黑布倫城堡/講堂當秀場/動物食品世界:產業的友善支援

11.雙面刃:食品裡的荷爾蒙化學成分帶來的新危險
雙性魚的祕密/為何漁船每晚必須出海/大豆在飼料裡有何用途?/荷爾蒙和犬隻髖關節/犯罪農夫和他們的禁忌用藥/海盜酒吧的鮭魚完全沒問題

12.沉重的呼吸:動物飼料裡的高科技,這好嗎?
一塊田如何變成國土保護部的工作/走後門的基改食物/美麗新世界:忙碌的芽孢桿菌都製造了些什麼/早餐吃它一碗木柴穀片如何?/給狗兒來一塊天然氣製作的替代肉

13.眼睛一亮:尋找比較好的飼料
化學過敏:我的狗兒還能吃什麼?/為何乳牛泰瑞莎必須半夜上山去/警告過度添加維他命/嗜骨運動推廣開來/狗美食家愛吃什麼?
 

推薦序一

該是關心動物吃些什麼的時候了!/朱慧芳(綠色食材作家、財團法人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執行長)


  人的食物出問題,瘦肉精、禽流感、三聚氰胺、塑化劑、澱粉、米粉、精米、油、牛奶……一個驚嚇緊接著另一個驚嚇,從魔術師的黑高帽裡抓出個不停,不但 鬧得不可開交,而且沒有一項真正得到解決。若不是因為一般食品的問題已經太多,還沒機會輪到動物飼料和肉類食品被掀開檢討的話,以台灣人的肉食占比越來越 高的趨勢來看,這問題大家遲早都得面對。《貓寧可買老鼠》一書,是坊間少數探討動物飼料/動物食品的書籍,我非常期待因為這本書的出版,讓寵物飼主和食肉 的消費者開始重視這個議題。

  過去十多年,我拜訪了不少動物養殖場,看到動物的生活狀況,瞭解牠們吃些什麼。我常想,如果動物會說話,能寫字的話,食品安全的發言權,早該輪到牠們 手上了。雞會說,不要在我的食物裡加抗生素;肉牛會說,我是吃草的,不要再給我吃玉米穀料;豬會說,吃了瘦肉精讓我心悸、頭暈、想吐;奶牛會說,不要再給 我賀爾蒙催乳劑,炎熱的氣候真的不適合我產子出奶,更何況我的奶是給我家小牛喝的,不是給你們人類啊!

  陸地上的有話說,水裡游的也應該會有意見。天然水生動物逐漸耗竭,飼養成為水產的主流。水生動物顧名思義是生活在水中的動物,吃的也應該是水裡面的動 植物,但是捕魚來給魚吃實在不合經濟邏輯,於是飼養的水生動物開始吃起相對比較便宜的玉米、大豆、麥片再加上陸生動物做成的飼料。鮭魚更慘,原本因為吃小 蝦而長出的橘紅色身體,在吃了人工合成飼料之後,只能長出灰白色的肌肉,只好靠人工蝦紅色素補強,徹頭徹尾的成為飼料動物。如果海裡的飼養魚也能說話,牠 們一定會說:「抱歉,這些不是我的菜,你們還是讓我自己去找吃的吧!」

  現今被豢養的動物,無論是經濟動物或是陪伴動物,都是按照人的思維與利益被飼養,是在以人為中心的架構下的設計,並不是依照動物原始最適合的狀態存 在。人們在廣告畫面上看到的快樂動物,或者參觀飼養場時看到的場景空間,套句《貓寧可買老鼠》書裡的話來說:「被看到的不是完整的真相。」人們自以為眾生 平等、將心比心的為貓狗穿衣,餵豬餵雞吃靈芝、人蔘、OMEGA3等等有的沒有的,往往只是增加動物的負擔,而且可能產生難以預料與控制的後果。

  舉個例子來說,動物分為草食性和肉食性,吃草的牛羊和吃肉的老虎獅子,分別位居在生態食物鏈不同的位置,各有各的菜。牛是反芻動物,牠的四個胃正是為 了消化纖維質極高的雜草而設計,野草透過牛胃的反覆消化、發酵,再排放出來,成為土壤的有機肥料。不過,草類的纖維質高,蛋白質少,牛吃了只長韌性結實的 健康肌肉,油花太少。為了讓牛的肉變得肥腴柔嫩又香甜,肉牛被餵食玉米和穀類,而且不使牠們有運動機會,這麼一來可以長出帶著脂肪分佈均勻的肌肉,成為賣 場裡高單價的大理石花紋雪花牛排肉。

  想不到的問題來了,該吃草的牛改吃纖維質短又嫩的玉米後,腸胃開始出問題,科學家懷疑天然存在腸道裡的大腸桿菌,因此殘留在牛糞當中,輾轉造成有機農 場蔬菜和芽菜的汙染,甚至引起消費者死亡的案例。雖然改變牛隻食物與致死大腸桿菌汙染的因果關係,仍舊沒有定論,但是人類改變動物的天然食物內容,因此創 造之前未曾發生過的棘手問題,確實是真的。

  身體細胞仰賴每日進食、呼吸、代謝、新生。人如此,其他動物也一樣,因此有所謂「你就是你的食物」(you are what you eat)的說法。人們吃的肉類食物,是從動物吃的東西轉變而成的,而動物食品的來源又是哪些東西呢?按照書中的數據,動物被屠宰之後,幾近三分之一無法製 成人類食品,這些人不喜歡吃的部位,會和次級品一起變成動物的飼料,透過動物消化吸收之後,再度回到人類的食物鏈當中,或者成為寵物食品。除了人類不吃的 部分之外,雄性動物無法成為未來的生產工具,一出生就面臨被絞死的命運,牠們小小的身體也是動物飼料的一部分。

  台灣是個島國,島上並沒有大片的平原可以種植動物飼料用的糧草,因此島上飼養動物和寵物的飼料,超過百分之九十仰賴國外進口。台灣的飼料工廠必須從國 外進口原料,再調配成各廠牌不同的配方。比起可以自行生產原物料的地區,台灣的飼料來源更不透明,並且耗費更多運輸碳排。也因此,對於台灣的飼養動物吃些 什麼,我們應該要投入更多的關心。

推薦序二

從動物飼料開始,重新檢視食品安全/林怡潔(哈佛人類學博士、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執行委員)


  我兒童時期的都市生活記憶,那時汽車少見,台中市仍像一個正在蓬勃發展的小城鎮,我所居住的南門路五十九巷底有一片大草地、柑仔店,許多家戶都養了狗 看家、陪小孩嬉戲、消化廚餘,我和鄰居的小孩手牽手去上幼稚園,將廚餘拿去餵狗、餵貓、拔野草餵天竺鼠,這些都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的家務。芬蘭、中國大陸、 日本的社會傳統裡,貓狗寵物也吃廚餘,而且一樣扮演了活躍的社區角色。

  隨著社會的發展,當年記憶中的大草地已經夷平,成為城市外圍的馬路,社區沒落蕭條,人、動物都離開了社區。

  近年來台灣人口出生數量逐年下降,人們以飼養寵物取代養育小孩,而日本正是這種現象的前驅,加拿大籍的筑波大學人類學教授韓森博(Paul Hansen)在2014年出版的《亞洲人類學期刊》第十二期第二卷中就分析了日本正成為「後家庭」國家,意味著傳統的家庭關係正改變。在日本,寵物的數 量超過15歲以下的小孩,日本第一名的寵物消費者為空巢期的都市中老年人。以色列的人類學研究也有類似的發現,即在當地寵物的關係雷同於家庭伴侶。

  眼見台灣現下都市的許多新興現象,如「寵物店」街等聚集產業,不免引起我的好奇,對於寵物店裡昂貴的進口的寵物飼料的供應鏈,我一直想找機會研究探討,欣見本書作者以深厚的調查功力和流暢的文筆刻劃,使得這部《貓寧可買老鼠》,讀來令人不忍釋卷。

  本書作者則從歐美的經驗觀察發現類似的情形,顯見這是一個重要的全球現象,而這樣的消費者心態則迎合了寵物食品工業的行銷商機,大量生產違反動物飲食 天性的飼料,再以這些錯誤的飼料餵食動物,讓動物的健康造成損害,而人類在大自然中,同樣身為生態食物鏈中的一環,連帶也受到污染與波及……病菌無所不 在,而且快速散播。

  台灣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正是食品業濫用化學添加物和知識、技術,進行無良的工業化大量生產,這是科技掛帥的迷思已經接近拜物教的盲目崇拜。生產 者再將這些商品加上五彩繽紛的包裝,灑上一點商人行銷炒作的話語術,以求最大報酬的資本主義邏輯,取代了傳統飲食職人的文化技藝。高科技的食品業,抹殺了 匠師在飲食生產上的個人創意印記,及從消費者認可中得到的自我認同,同時也抹滅了道德和良心的社會價值。

  如果食品集團,放開心胸、敞開大門面對大眾,是否這些食安噩夢就不會上演?食品安全的治理應包含民間組織參與監督,我們不僅需要對於食品安全的文化論 述,更需要使食品安全落實於生活脈絡中。台灣的食品衛生管理法也必須修法,並藉由引入國外經驗與臺灣產官學交流合作,提倡臺灣的品食教育。當我們不再僅把 食物生產當成是私人營利的工具和商業機密,而是具有公益性質的社會企業時,或許可以讓企業家不再花大錢興建空洞的文化園區,而是建立透明企業文化,讓消費 者真正理解食品,安心飲食,安心認同,而非砸錢在廣告行銷建立脆弱的品牌形象。

  目前當務之急,最需要的是提倡「品食運動」,讓消費大眾對食品安全有更深一層的認識。除了食物生產鏈的資訊應該透明公開,還要透過閱讀、討論和教育消 費者的味蕾,以提升整體臺灣社會的飲食文化品味。法國料理獲選為世界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法國人亦從幼稚園便提倡品食教育,這種教育涵蓋對 於飲食供應鏈的知識與認同,並在百年前就制定法律重罰黑心業者。中國大陸將諾鄧火腿的製作技藝已提升為國家文化遺產,目前德國麵包、日本料理、韓國泡菜 等,都排隊等著登記成為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莫不希望藉由傳統飲食文化的保存與推廣,提升國人的生活品質與對安全飲食的注重。

  作者的前一部作品《魔鬼的高湯》,曾經在十年前引發全球各地社會許多討論和省思,文字間流露出作者對於安全飲食的重視,以及對全球化引發的各種危機之關注,可惜當時「經濟全球化」論述壓倒一切,臺灣社會沒有機會深入反省。

  「動物食品」的全球化也同樣帶來許多危險,我衷心期盼社會大眾能夠閱讀討論這本書,在日常生活的行動間更周延地考慮到人權和動物權利,我相信新的社會 企業創新模式正在興起,現在的寵物商店、獸醫科系畢業生正好趕上時間,參與這項社會創新。近年許多年輕人回到農村生活是一個開始,從食物的生產端,讓我們 能再度認識生活和生命的本質。

  參考書目:
  1. Hansen, Paul. 2013. “Urban Japan’s “Fuzzy” New Families: Affect and Embodiment in Dog-Human Relationships” Asian Anthropology, December issue.
  2. Dafna Shir-Vertesh. 2012. “Flexible Personhood”: Loving Animals as Family Members in Israel.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Vol. 114, No. 3, pp. 420–432.

譯者序

新經濟動物


  人吃動物,動物也吃動物,每種動物各有適合其天性的食物,這原本是大自然的定律,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食物鏈。

  然而「食品」出現以後,情況卻逐漸改觀。食品製造業就像任何一種商業行為,減少成本,追求最大利益是其中永恆不變的邏輯。所以經濟動物如牛、豬、雞必 須在最短的時間內,長出最多的肉,擠出最多的牛奶,下最多的蛋,為了達到這些目的,雞於是被養在站不直、轉不了身的籠子裡,牛必須吃下穀物飼料和動物肉骨 粉,而為了讓動物吃下不適合物種天性的飼料,為了讓牠們在短時間內成長,於是飼料裡加了荷爾蒙、瘦肉精、以及各種人造香料,毫不顧慮動物是否會生病,也不 在乎吃進這種動物肉類的消費者是否因此生病,是否污染整個生態。

  我們其實早已聽過這些事,在多次肉類進口貿易協商當中,瘦肉精、狂牛病這些名詞我們聽到不只一次。近年來在歐、美出現多次肉毒桿菌污染水源甚至蔬菜,遑論牛奶裡出現的細菌,在在都和這樣的畜養方式緊密關連。

  但是這還不是全部的真相!消費者也許因此反美牛、美豬,卻尚未意識到這些肉類食品弊端不在於生產國,而是在所謂「現代化」的、工業化大型家畜飼養方 式,而這樣的大規模肉品生產商更有貫徹追求利潤的一套模式:光是販售肉品已不足以創造出最大利潤,這樣的物流還不完整,還要把肉品加工的最後一點碎末加以 利用,於是從骨頭到皮毛都要從廢棄物轉變成原料,再投入利益循環當中。而這樣生產出來的物質到哪裡去?貓、狗飼料──本文作者正是藉此說明現代食品企業的 本質。

  藉著說明犬、貓在現代家庭的「功能」以及餵食方式的改變,從提供勞力(狩獵、抓老鼠等等)到單純陪伴而提供慰藉,犬貓的飼料也從餐桌剩菜變成飼料,作 者點出這種過程並非偶然,而是受到飼料製造業者的推波助瀾。不斷推出的溫馨、動人廣告遮掩了不堪入目的飼料製造過程;贊助獸醫師的各項活動,專員參與各項 會議,在專業雜誌發表論文,甚至在獸醫系提供教授席位,積極鼓吹乾飼料的「優點」,以「健康」之名合理化、機制化企業的營利手腕。幾十年下來犬貓飼主若未 深思,真的以為這些飼料是最好、最方便的,卻不知犬貓因此罹患許多現代疾病:腎衰竭、癌症、糖尿病──這不是現代人最常罹患的文明病嗎?無須多言,讀者都 知道這些文明病和今日飲食多為加工產品有關。

  爛肉作成漢堡肉,病畜宰殺後依舊作成飼料餵食其他動物甚至同類,而這些「肉類副產品」──動物屍體、皮、毛、甲蹄甚至羽毛──和可食用肉類的區分只在 法律章節及文件上,真實情況卻僅是經過同一集團的前後門進出,連運輸工具都混用。這樣生產出來的肉類當然不好吃,衛生堪虞,沒有營養,所以要添加許多化學 甘味劑、生長劑、維他命、礦物質、殺菌劑、抗生素,用來餵食禽、畜和──人類!而我們是多麼感謝這樣的「恩賜」啊,吃一口肉就能同時吃進這麼多「養分」 ──看看我們為了動物伴侶是多麼心甘情願付出大量金錢購買所謂「嗜口性佳」、「營養均衡」的飼料,殊不知我們正在毒害牠們。我們又怎麼能知道,如果學者專 家早已成為這些企業集團的最佳宣傳夥伴,接受他們的利益輸送?作者細數全球知名食品企業集團,雀巢、通用、偉嘉、寶路、皇家等等,鉅細靡遺地剖析這些企業 集體精心策劃的供需環節以及遮掩手段,從食物源頭直到終端消費者,從動物到人類。

  當食品工業無所不用其極地以成本-利潤機制取代原始自然機制,以供應鏈取代食物鏈,控制食物鏈的源頭,以違反動物天性的飼料來餵食動物,只為了節省成 本,讓動物吃得更多、長得更快,我們還能相信自己所吃的真是自己想吃而且該吃、能吃的食物嗎?跨國食品工業集團多年來一手沾滿污穢,另一手戴上白手套遮 天,而消費者則任由宰制,因為我們早已接受了成本-利潤這樣的邏輯,一切只求便宜快速,我們和這些食品企業集團飼養的動物何異?如果原始的肉類生產以出售 肉品獲利,那麼現代的大規模、集團式的食品製造,就是以維持這樣的供應鏈來獲利的,而且生生不息﹗先是家居動物,然後是人類,我們都是二十一世紀的新經濟 動物,無須宰殺出售,只須消費。跨國企業集團壟斷的不僅是市場,還有你我的生活形態。

  和人類有著食物鏈關係的動物飼料看似是這本書的主題,但是終篇讀完,身為人類不禁一陣寒顫,一股悲涼,因為從這些動物身上看到人類在這個食品工業體系 當中扮演的角色。想要對抗這樣的系統就必須先正視企業集團的經營邏輯,本書所披露的跨國食品工業集團及其創造的供應鏈的真面目,無疑能讓讀者一窺究竟。
(本文著作權為作者所有,授權積木出版公司獨家印行。)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865412
  • 叢書系列:不歸類
  • 規 格:平裝 / 256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美牛四大風險


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通過訂定萊克多巴胺殘留標準,美牛可望闖關通過,讓含瘦肉精的牛肉大軍壓境,身為消費者的你,該如何吃、怎麼自保?

美牛風險一:瘦肉精

簡單來說,萊克多巴胺吃進肚子裡,經由腸胃道吸收後,會先經由腸胃的血液循環,先流到肝臟,由肝臟作初步的處理,再大部份經由腎臟排泄。一般健康的人,可以多喝水,加速萊克多巴胺的排除。

不過,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江守山(如左圖)強調,「台灣有140萬腎臟病的患者,一定要小心瘦肉精的危害。」因為,腎臟病患者不能喝太多水,無法有效排除瘦肉精,可能產生中毒的風險。

而在動物實驗中,瘦肉精有心悸、心血管不穩定、讓公鼠睪丸縮小的副作用,會對胎兒、小孩造成生殖器異常的風險,所以孕婦跟小孩,不應該吃含有瘦肉精的肉品。若是心臟病、心律不整的患者,也應特別注意瘦肉精可能造成的危害。

江守山表示,對於一般健康人來說,除了多喝水外,也必須避免吃瘦肉精含量較高部位的牛雜,如:牛肺、牛肝、牛腎。因為這些牛雜的瘦肉精含量,是肉品的5到20倍以上。

美牛風險二:狂牛症

江 守山也特別提醒消費者,千萬別誤以為美牛只有瘦肉精的問題,因為,美牛為了增加風味,還額外餵食了穀物、荷爾蒙,也曾因餵食羊骨粉,而導致狂牛症的發生, 若人類誤吃了得狂牛症的肉品,會讓人的腦部海棉、空洞化,死亡率百分之百。而這些讓牛肉更美味的作法,雖然綁住了老饕的口腹之慾,但同時也增加人類的健康 風險。

美牛風險三:O157型大腸桿菌

飼養美國牛的業者為了讓肉質好吃,多半會餵食大量穀物,但這卻改變牛隻本身的腸胃道菌種,並讓致命性的O157型大腸桿菌比例增加,也讓美國牛的飽合脂肪酸增加,多吃美牛會造成膽固醇節節高升。而這種大腸桿菌風險較高的部位,有牛的腸胃道,如:牛肚、牛腸、漢堡肉。

美牛風險四:荷爾蒙

另外,飼養美國牛業者所運用的手段,則是添加動物的荷爾蒙。美牛添加荷爾蒙的目的,則是一樣為了讓美國牛好吃。江守山說,「什麼動物的肉最好吃?答案是不公不母的動物肉質最香。」像雞的閹雞(註:飼養時,把睪丸閹掉的公雞)。

但由於荷爾蒙是脂溶性,因此含油量高的牛小排、牛內臟或是牛奶(乳脂肪)都是高風險部位。 若是有荷爾蒙腫瘤風險的乳癌、卵巢癌患者,應該也避免食用美牛降低影響。(撰文/黃秀美)
 

2014/4/6

滄海一聲笑 -- 黃沾 徐克 羅大佑

飲食壞習慣 塑塑逼人危機多


一手拿著塑膠杯裝飲料,一手提著塑膠袋裝炸雞熱食,不知不覺就接觸到塑化劑。(本報資料照片)
一手拿著塑膠杯裝飲料,一手提著塑膠袋裝炸雞熱食,不知不覺就接觸到塑化劑。(本報資料照片)
冷熱皆不宜用塑膠袋裝熱食,可能受塑化劑汙染,即使裝冷飲也一樣,專家建議民眾盡量避免。(本報資料照片)
冷熱皆不宜用塑膠袋裝熱食,可能受塑化劑汙染,即使裝冷飲也一樣,專家建議民眾盡量避免。(本報資料照片)
減塑自保 可以這樣做
減塑自保 可以這樣做
編按: 近年來食安問題連環爆,本報調查採訪室即日起一連4天推出「明日城市─綠色飲食」系列報導,探討國人飲食上過度使用塑膠製品造成環境及健康危機,民眾如何 自力救濟提鍋減塑,從產地到餐桌帶動飲食上的變革,國外如何利用廚餘發展再生能源,呼籲民眾從生活中展開一場綠色飲食革命。

三聚氰胺、瘦肉 精、塑化劑、毒澱粉、混米、香精麵包、銅葉綠素混油到鼎王事件,近幾年食品安全問題連環爆,全台「食品信任危機」蔓延,消費者原本應該對口中食物多一份警 覺,但往往在一陣恐慌後就不了了之,多位專家感慨,事過境遷之後,大家使用行為幾乎沒改,一切又回到原點!

這樣吃 塑化劑快超標
在 夜市,消費者一手拿著塑膠杯裝著果汁、珍奶,一手提著塑膠袋裝的熱食,這種場景處處可見。長期研究塑化劑的成大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看了不禁頻 頻搖頭,因為只要每天喝一杯塑膠杯裝的冷飲,中午吃一個包著保鮮膜微波過的便當,接觸的塑化劑就達身體一天容忍值9成。

國內外研究發現,塑化劑會透過胎盤讓嬰兒雌性化,長期影響是讓少女性早熟、男性精蟲變少。李俊璋曾針對國內76名孕婦檢測,發現國內孕婦尿液中的塑化劑DEHP(鄰苯二甲酸二酯)代謝物,是美國孕婦的13倍。

停一周 含量明顯降低
「即 使是裝冷飲,任何塑膠杯都會釋出塑化劑!」李俊璋最近完成塑化劑造成女童性早熟的3年追蹤研究,從每周尿液檢測,分析2至8歲女童飲食與生活環境中塑化劑 DEHP的暴露濃度,結果發現「不用塑膠杯喝飲料」,塑化劑濃度下降最明顯,吃東西前洗手及少用洗髮精沐浴乳,也可以明顯看到塑化劑下降。這是因為塑化劑 可經由食入、皮膚吸收進入人體。

李俊璋強調,只要停止使用塑化製品一段時間,體內DEHP含量就會降低,「一星期就很明顯!」只是大眾都沒有警覺,一切「又回到原點!」他個人從不用塑膠杯,平常隨身帶2個不鏽鋼杯,一個裝開水,一個裝咖啡,連紙杯都不用。

積毒素 癌症遲早會來
國立台灣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說,生活中有種種毒素,許多揮發溶劑含苯,它是一種會破壞染色體的「基因毒」,細胞像被散彈槍掃過千瘡百孔,加上吃東西的方法和食物不對,又沒好好睡覺排毒,免疫崩盤,癌症疾病「不中才怪」。

大家喜歡喝的珍珠奶茶,吳家誠從未喝過,而且只用瓷杯喝水。他認為,「不論哪種材質的塑膠類產品,都會釋出不同的有害物質。」但真正改變消費行為的只有極少數,大部分人依然故我,用塑膠產品裝飲料、熱食,覺得吃一點點沒關係,等到生病或罹患癌症才懊悔「我吃了多少毒素!」

除 了塑化劑等危害,講究美食的台灣,高溫油炸、口味重鹹、熱量超高的錯誤飲食傷害更大。台北榮總臨床毒物科醫師楊振昌指出,從食品營養及公共衛生的角度,高 糖飲料、冰淇淋,高鹽薯條、加工肉類或罐頭、燒烤食物,高油的油炸食物、人造奶油,及高熱量的肥肉、動物內臟,對人體最不健康,副作用遠高於近年來聚焦的 食品安全議題。

楊振昌表示,從國內食品中毒數據來看,造成食品中毒主要是腸炎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仙人掌桿菌等細菌毒素,值得注意的是,盒餐、水產品、肉類及其加工品是前三大造成食物中毒的禍源。就毒物學觀點,民眾更應關注食物製作烹調過程的汙染。

好習慣 自備杯子鍋具
台 灣的飲食湯湯水水多,大家習慣用塑膠袋裝熱食,不但造成環境塑膠為患也易身陷食安危機,李俊璋認為,要改變飲食傳統不容易,但民眾可以改變使用習慣,自備 杯子、鍋具,不用塑膠袋裝食物,檢視一下自己的生活是否過度使用塑膠類製品,只要養成習慣,即可邁向更健康的綠色飲食!

策畫:張瑞昌、謝錦芳、張翠芬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407000258-260102

2014/4/3

"Over My Dead Body"



Pitbull - Rain Over M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chg2fuFtXU

2014/4/2

海平面上升 馬紹爾群島恐消失

太平洋島國、也是台灣的邦交國馬紹爾群島,一向以美麗的海景著稱,不過,就是因為四面環海,全球暖化、海水上升,島國的土地正快速消失,有專家表示,馬紹爾群島在未來15年到50年內,可能將從地圖上徹底消失。

海浪輕輕拍打岸邊,但這樣的美景現在看在馬紹爾人的眼裡,卻是無奈又無助。

馬紹爾居民:「海平面升到這裡,衝向海堤,接著就是淹大水。」

從空中鳥瞰,位於太平洋、密克羅尼西亞群島中、由珊瑚環礁組成的馬紹爾群島,原始自然的模樣,一直是全球遊客最愛的旅遊勝地之一。不過,近年卻因為全球暖化、海水上升的關係,全國面積海拔不超過2公尺的島國、土地正迅速流失,過去20年,海岸線就逐步退後了200公尺。

馬紹爾總統助理部長布魯姆:「這些樹以前超大,我們過去常在樹下野餐,就是樹幹的位置,現在他們搬來砂子和碎石,防止侵蝕但並沒有作用。」

只要遇到潮汐,馬紹爾就面臨淹水危機。一但遇到天文大潮,馬紹爾的民眾,根本無處可逃。

IPCC副主席菲爾德博士:「逐漸上升的海平面,就算只是很小的幅度,只要伴隨很極端,像是天文大潮或暴風漲潮,就能帶來極大的破壞,甚至有潛力讓這些島嶼,再也不能居住。」

IPCC,也就是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也在3月時舉行會議,討論海島國家的危機。而同樣位於太平洋、有著同樣島國宿命的吉里巴斯,則是未雨綢繆、早已出手購買鄰國、奜濟大約24平方公里的土地,準備讓全國10萬人集體移民。不過,移民搬家只是治標不治本。
全球氣候如果繼續暖化,專家大膽預測,未來15年到50年,馬紹爾恐怕就會在地圖上徹底消失。(民視新聞 張永佳 綜合報導)

2014/4/1

全球氣候多極端? UN最新負面報告

聯 合國氣候變遷小組發表最新報告,出示1萬2千個證據,表示暖化正在失控中,光是去年澳洲就出現百年熱浪,氣溫飆破40度以上,菲律賓的海燕颱風登陸時速超 過270公里,造成至少6千人罹難,2萬5千人失蹤,英國去年底遭暴風雨侵襲,大水成災,雨量破了248年來的紀錄,還有大陸日益嚴重的空汙問題,都顯示 因為氣候暖化,造成的負面效應一一浮現。


報告還指出,平均氣溫上升2度,全球經濟成長將下跌2%,損失超過千萬美元,到了2050年,米麥糧食將減產25%,漁獲量更會少了一半,2013年極端氣候發威,在世界各地釀災,菲國海燕颱風,6千人喪生,2013東歐大水,釀數10億美金損失,澳洲40度熱浪襲。

聯 合國氣候變遷委員會31日公布報告,證實全球化對氣候的負面影響,這是由聯合國1700名頂尖科學家研究了1萬2千份的報告後,所做出的結論,並獲得90 個國家的認可,報告中指出,人類作為造成暖化已是鐵證如山的事實,聯合國警告,如果再不採取行動,全世界都將承擔嚴重後果。

氣候變遷委員會主席帕邱瑞:「這個報告傳達了清楚的訊息,世界必須適應調整,全球必須減少排放,越早行動就越能避免氣候變遷為全球所帶來的嚴重後果。」

聯 合國的報告指出,全球氣溫只要再上升2度,就會更加深乾旱問題,非洲大陸首當其衝受影響,隨之而來的就是糧食短缺問題,到了2050年,稻米、小麥等食物 產量將減少25%,飢餓人口將急遽攀升。香蕉農:「農民減少栽種的面積,原本種植5千棵香蕉樹,現在只種1千棵,甚至只種700棵,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 水,很多農民不種蔬菜了,因為根本沒水可以灌溉。」

另外氣候暖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沿海島國有被淹沒的危機,洪水犯濫將更加嚴重,英國今年 所遭遇罕見洪災,未來恐怕就是家常便飯,另外氣溫升高,珊瑚礁白化、魚類及其牠種類生物向兩極遷徙,預估到了2050年,全球漁獲量將減少一半以上。聯合 國秘書長潘基文:「我很擔心,這是個警訊,當我看到冰山快速融化,大自然是不會跟你協商的,它也不會等人,是人類必須採取行動。」

這次的 聯合國報告特別指出,氣候變遷是無可逆轉的後果,災難已經迫在眉睫,但絕大部分的國家卻都沒有做好防範準備,這份報告就是警鐘。全球暖化專家培瑟爾:「聯 合國報告建議,政府應該採取應變措施,因為這是最有經濟效益的行動,解決氣候變遷帶來的災難,有些國家,像英國,可能會有更多的洪水,對付洪水最好的方 式,不是阻止氣候變遷,而是做好預防工作。」

科學家們表示,各國必須大幅減少碳排放,才能避免氣溫持續上升,過去減排大多淪於口號,各國 意見分歧,也少有工業國家確實遵守,經濟專家認為,未來應嚴格執行碳排放稅的政策,迫使各國在降低成本的考量下,尋求再生能源。經濟學家霍普:「每多一噸 的碳排放,就會造成相當於125元美金的負面衝擊,在英國是80英鎊,對抗全球暖化,企業必須認真看待,他們就該要付錢。」

天神發怒,要用洪水毀滅世界,諾亞於是造方舟,搶救人類和物種,如果全球暖化問題繼續被全球忽視,這個聖經故事或許就是人類未來的寫照。

新一波能源競賽再起!瞄準海洋發電 中國是最大戰場

海洋能源是未來新趨勢(圖:AFP)
海洋能源是未來新趨勢(圖:AFP)

在頁岩氣之後,人類還有哪些替代能源可以開發?答案是,海洋。海洋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且尚未被開發的清潔能源;現在各國正展開一場能源競賽,而中國將成為海洋能源領域中,最重要的兵家必爭之地。

《華爾街日報》報導,海洋能源的開採,將導致中國企業和歐美企業間的競爭加劇,特別是如果中國企業和合資夥伴連袂開發技術的話。目前,歐盟是海洋發 電領域中的先鋒。海洋發電有三種技術:利用潮汐漲落發電的水下渦輪發電、依靠海浪動能的水面漂浮式發電、以及利用海水溫差的發電。

全球第一個商業化,已並網發電的潮汐流發電機是2008年在北愛爾蘭安裝的。德國西門子公司司(Siemens AG)也是海浪和潮汐發電的大投資者,西門子預估,未來,海洋潮汐將可為全球2.5億個家庭供電。

然而,現在卻有許多專家認為,中國是開發、營運海洋能源的最佳地點,因中國的海岸線長達11000英哩,潛力足夠,且中國的污染問題日趨嚴重,更需要以海洋發電來替代。

而中國也看到了這樣的商機,正大舉加碼海洋能源領域的投資,許多國外企業也開始測試設備,要在中國建立合資公司。據悉,目前獲得中國支持的研究項目 包括動態潮汐發電大壩。此一發電大壩的渦輪配有弧面的葉片,讓魚類可以安全通過。若獲得批准,發電大壩的發電量可相當於2個半的核子反應爐,成本高達 300億美元。

北京相關單位對此發電大壩投下330萬美元,進行研究,而真正投入建設,至少還要等到10年後。至於地點?研究指出,中國、韓國和歐洲海岸的淺水區較適合潮汐發電。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China Renewable Energy Society)海洋能專業委員會前秘書長王傳昆表示,自2010年以來,中國政府在海洋能源方面已投資約人民幣10億元。

過去7年來,歐洲對海洋能源領域的私人投資金額已經達8.25億美元,美國能源部也支持多個太平洋沿岸的研究。然而,多數業界人士認為,中國才是未 來海洋能源發展的關鍵。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正與中國華彬集團(Reignwood Group)合作,興建全球首座大型海洋溫差發電站。兩家公司預計將於今年6月前,在亞洲建設海洋發電站。美國能源情報署(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估計,此發電站足以滿足約1萬個西方家庭的電力需求。

專家預估,隨著海洋發電市場拓展,中國和歐美海洋能源企業間的合作,恐將演變成激烈的競爭,並相當有可能重演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間的競爭態勢。歐 盟委員會今年1月發表的戰略報告就已經警告,海洋能源市場的潛在價值高達數百億美元,未來將有群雄激烈競爭,呼籲歐元區成員國應該把握時機呼籲歐元區成員 國應該把握時機,扶持目前國內的發展項目,免得錯失商機。

「無人倖免」 IPCC:氣候變遷正衝擊糧食與人類安全



摘譯自2014年3月28日ENS日本,橫濱報導;江惟真編譯;鄒敏惠審校
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第二工作小組(WG2)31日在日本橫濱市發表第五次評估報告及決策摘要,彙整出氣候變遷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系統的影響評估、未來的災害風險,以及可能的調適方案。

WG2新增議題、章節 聚焦因應措施
「這份報告探討氣候變遷已經造成的後果和未來可能產生的危險,涵蓋所有的地理區域和產業、從海洋到人類安全等各項議題。」第二工作小組的聯合主席、美國卡內基科學研究所Chris Field博士說。

第二工作組針對氣候變遷對水源、土地、海洋生態、糧食、都會區與農村、能源和工業、人類健康與安全、生計與貧窮的影響等議題進行評估。「報告聚焦於徹底瞭解問題以及找出有效的因應措施。」Field博士說。

第二工作小組報告整體佔的份量較過去幾次的評估報告增加了許多,並且為了探討氣候變遷調適相關的新議題,新增了10個章節;海洋議題在其中2個新章 節佔了頗大的比重,其他的新增章節則納入生計、貧窮、人類安全、城鄉差異等議題,深入探討社會經濟、文化、地區計畫等談及氣候變遷不可忽視的面向。氣候變 遷帶來全球衝擊 沒有一國倖免報告預測,氣候變遷將在未來數十年中增加糧食與水源短缺的風險以及連帶的社會衝突;若全球升溫2℃,極端氣候型態將導致全球年度GDP下降2%。

報告表示,單就觀察到的現象可以發現,最令人震驚的莫過於不管是熱帶還是極地,小島或大陸,最富裕的國家抑或最窮的地方,都可以找到氣候變遷的痕跡。

「氣候變遷正在全世界上演,但人類社會對此的應變措施卻遠不及格。」報告以此作結。海洋酸化、海面上升、全球升溫是主要衝擊報告草稿摘要指出,海洋溫度將持續上升,影響海洋的生產力、魚群數量和沿海漁業社群的生計。摘要也預測,部分熱帶地區的漁業資源將減少達60%,尤其是非洲地區。

報告警告,長期下來,海平面上升預計可能淹沒15%的太平洋島嶼。到了2100年,部分亞洲城市很可能因海平面上升而變成沼澤,其中加爾各答、孟買、達卡、上海、曼谷、胡志明市和仰光等城市最危險。

報告也指出,海洋酸化和暖化將嚴重影響珊瑚礁生態。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430~480ppm已是勉強維持珊瑚礁健康的上限。

自從18世紀末的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平均溫度已至少上升0.6℃,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已經從280ppm增加到2013年的400ppm,幾乎是以1年2ppm的速度在增加。

全球氣溫上升將造成更嚴重的都市空氣汙染和更頻繁的森林大火;暖化的北極到了本世紀中,將有長達125天的無冰期,大開物流運輸和資源開採之門。報 告指出,人類適應乾旱、洪水和極端氣候的能力有限,就目前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來看,人類將無可避免地陷入苦戰。因應措施隨時間更加緊迫、艱難如同過去所有的IPCC報告,這份報告也強調因應措施和減碳的重要,以避免更嚴重的災情。第二工作小組的共同主席,來自阿根廷的Vicente Barros博士表示,「我們身處於『人造氣候變遷』的時代,任何投資的前期評估工作越是完善,就越有能力替我們的現在和將來付利息。」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之下,世界各國政府正合作談判,以期在2015年前討論出新的全球溫室氣體減量協議或其他具法律效力的結果,並於2020年後實施。AR5分四部曲 10月完成總體報告第二工作小組的報告並非蒐集最新研究,而是統整過去已經完成的研究結果,由數百位氣候科學專家自願貢獻心力、歷時4年時間完成,是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AR5)四部曲的第二部。

第一部由第一工作小組(WG1)負責,檢視氣候變遷的物理科學基礎,於2013年9月完成。第一工作組科學家發現,人類有95%的機率是1950年代以降全球暖化現象的元凶。科學家們表示,不管在陸地上、大氣中還是海洋裡,全球暖化都是無庸置疑的。

第三工作小組(WG3)負責評估氣候變遷的緩解方法,報告將於今年4月完成。所有的AR5評估報告將統整成一份完整報告,預計於今年10月完成。 IPCC Report: Climate Risks Grow As Earth’s Temperature RisesYOKOHAMA, Japan, March 28, 2014 (ENS)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

聯合國警告:全球暖化將失控

 

〔編 譯俞智敏/綜合報導〕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31日警告,倘若全球再不抑制溫室氣體排放,目前已見的全球暖化負面效應將會「失控」,對 全球產生「嚴重、普遍且無法逆轉」的衝擊;全球衝突、飢荒與洪災恐繼續惡化,威脅全球存糧和人類安全,危及全球人類的生活與生計。

IPCC報告2600頁
IPCC於1988年成立,宗旨為提供各國政府以科學為根據的中立行為準則,此次在日本橫濱舉行的5天會議中,公布了300多名科學家花了3年時間 撰寫的2600頁評估報告,光是報告摘要就長達32頁,希望說服全球政治領袖儘快採取具體行動。經過數天冗長討論後,全球100多個政府代表31日無異議 通過摘要內容。「風險」一字在摘要中出現多達230次,平均每頁出現頻率達5次半,更凸顯出科學家對氣候變遷的憂心程度。

IPCC報告指出,氣候變遷早已在全球造成影響,例如海冰融化、北極永凍層解凍、珊瑚大量死亡等。但除自然生態系統首當其衝外,氣候不斷暖化更將對 人類生活帶來「嚴重、普遍且無法逆轉」的衝擊。本世紀以來,全球頻頻出現熱浪、野火、暴雨、洪災等超級天災,世界存糧及人類安全都將受到威脅。IPCC主 席帕喬利(Rajendra Pachauri)指出,「地球上沒有任何人能免遭氣候變遷波及。」

貧弱者首當其衝
極端氣候對於貧民及老弱者的打擊尤其嚴重。科學家指出,各國政府並未設置保護這些人口的機制,「全球最貧窮的社群和國家將面臨嚴峻挑戰,」而且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會比預期來得更多、更快也更早。

報告指出,氣候變遷已造成全球穀物產量衰退,特別是小麥,令人擔心糧食產量能否跟得上人口增加速度。但未來全球小麥和玉米的產量還可能遽減,熱帶地區的漁獲量也可能銳減40%至60%。

此外,氣候變遷也可能導致食物價格暴漲和政治不安情勢升高,使得既有的貧窮、疾病、暴力與難民問題惡化,甚至可能引發戰爭;另一方面,又使現代化社 會的好處,如經濟常態性成長等趨緩,例如亞洲與非洲都曾在2008年糧食價格上漲後出現暴動,這些問題都已是現在進行式,而非未來式。

隨著全球氣溫不斷上升,氣候變遷的衝擊也跟著加劇,唯一的辦法就是立刻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透過減緩暖化速度來爭取時間;同時擬定興建海堤與人口搬遷等計畫,以減少人類遭受天災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