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2

美研究:速食吃得越多 成績越差


中廣新聞網中廣新聞網 – 20141222 下午4:19
  • 美研究:速食吃得越多 成績越差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速食吃得越多,孩子的成績越差。
美國俄亥俄大學研究人員分析了,八千五百份美國十歲孩童吃速食的頻率和他們在校成績的關係。


這些孩子裡有五成二,調查前一個星期吃過一到三次速食,一成吃過四到六次,天天吃的也有一成。


再比較他們的成績,天天吃速食的孩子科學平均考七十九分,一次都沒吃的考八十三分。這些學生的閱讀和數學成績的差別也相距不遠。


研究人員研判,速食缺鐵以及糖份高、脂肪高,延緩了腦部開發,所以,常吃的學童成績較差。

Fast food may lead to lower school results for U.S. kids: study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14/12/22/us-usa-health-obesity-idUSKBN0K01J320141222

Fast-Food Consumption Linked to Lower Test Score Gains in 8th Graders

http://news.osu.edu/news/2014/12/22/fast-food-consumption-linked-to-lower-test-score-gains-in-8th-graders/

美國精神科學研究 佛菩薩名號 正能量驚人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美國著名的精神科醫師大衛霍金斯博士表示,很多人生病是因為沒有愛,只有痛苦和沮喪,振動頻率低於二百易得病;而具備大慈悲的佛菩薩名號正能量是非常驚人,信心精純,足以治病。

霍金斯博士,每天接觸到一千多個的病人,他表示只要看到病人就知道這個人為什麼生病,因為從病人身上找不到任何一個愛字,只有痛苦、沮喪整個包附著患者全身,生活在負面的意念裡。

人的振動頻率如果是在二百以上就不易生病。在瞋恨,遇事指責對方、怨恨他人的過程中會消耗許多能量,振頻大概只有三、四十,這些低的振動頻率就是導致癌症、心臟病等種種病的原因。

最高的指數是一千,最低的指數是一。一到一千是以十的一次方,到十的一千次方來計算,所以一跟一千之間的等級相差甚多。

霍金斯表示,他曾看到諾貝爾和平得獎得主德蕾莎修女出現在頒獎會上的時候,全場氣氛相當好,全場振動頻率非常的高,她的振動頻率讓全場的人都感受到她能量,不起惡念。

當很高能量的人出現的時候,就帶動整個空間的萬事萬物,而當一個人有很負面意念的時候,不僅傷害自己,也會影響整個周圍環境磁場。

霍金斯從醫學角度發現,意念真的是不可思議。他曾做過這百萬次案例,全球調查過不同的人種,答案都是一致的。

每個人只要振動頻率在二百以上的就不容易生病,而維持振動頻率二百以上的意念,不外是幫助、關懷別人,淨定安樂,這樣的振動頻率能達到四百多到五百,都是很高的振動頻率。

歡喜、助人、善意待人,這些正向的意念會帶來正能量,能讓人更健康、快樂,是很好的善循環。

2014/12/19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382463

塑膠用品不節制 海洋成垃圾場


【台 灣醒報記者陳彥驊綜合報導】隨洋流漂動的巨量塑膠垃圾,已形成「島嶼」並嚴重破壞生態。《衛報》報導,約有5兆的塑膠垃圾充斥在全球的海洋中,並進入洋流 系統,時常被生物吃下肚。研究人員認為,海洋中的塑膠垃圾透過食物鏈,最終仍會成為人類的盤中飧,且情況將愈趨嚴重。

【塑膠當食物吞】日前發表在《PLOS One》期刊的研究指出,全球約5兆個、約26萬9千噸的塑膠垃圾充斥在海洋中,並對環境造成污染。研究顯示,這些塑膠垃圾已使海洋生態的食物鏈逐漸崩毀。

這項由美、法、智利、澳洲及紐西蘭學者合作的研究發現海洋中絕大多數塑膠垃圾體積為5毫米大小的微型塑膠。且這些為數眾多的塑膠,多來自食品、飲料 包裝,或伴隨服裝、電腦製作的過程所產生。洋流中的塑膠垃圾裡,較大型的塑膠如包裝用的封條,會勒死動物;較小的塑膠顆粒則會被魚隻吞下肚,進入食物鏈後 返還給人類。

【透過食物鏈還人類】西澳大學研究人員茱莉雅瑞瑟說,研究團隊曾親眼目睹海龜吞下塑膠袋、魚隻吞了釣魚線。茱莉雅表示,塑膠垃圾在海中,會把油性汙 染物吸附在身上。當小魚把塑膠垃圾吞下肚,大魚又吃掉小魚後,這些塑膠垃圾最終會成為人類的盤中飧。雖無法確定有多少汙染物被魚隻吞下肚,但塑膠本身的塑 化劑也會對人體造成影響。

塑膠垃圾多聚集在5大洋的洋流系統中,形成專屬於塑膠垃圾的洋流循環系統。因此各主要的海洋都有塑膠洋流現象,其中最著名的「太平洋垃圾帶」,面積約為2個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大小。

【回收不佳影響擴大】研究人員馬庫斯艾瑞森指出,塑膠垃圾充斥在靠近赤 道的5大亞熱帶洋流中充斥,使這些洋流成為「塑膠垃圾桶」。馬庫斯指出,在洋流互相影響的情況下,最終將導致全球洋流中都充斥著塑膠垃圾。目前全球一次性 的塑膠用品,如免洗湯匙、塑膠袋及免洗碗等產量持續增加,但只有5%被有效回收再利用的情況下,情況顯然會更加惡化。而茱莉雅樂觀表示,執政者若能有作 為,窘境就能有所改變。

全球氣候暖化 太平洋珊瑚礁白化

科學家今天(22日)表示,全球氣候暖化對整個北太平洋的珊瑚礁構成威脅,馬紹爾群島(Marshall Islands)正經歷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珊瑚白化。 

海洋研究人員說,最近幾個月來,聖嬰現象氣候模式已發展成型,導致海洋溫度上升,嬌貴的珊瑚礁面臨壓力。

在馬紹爾群島首都馬久羅(Majuro)駐點的美國夏威夷大學海洋科學家費勒尼斯(Karl Fellenius)告訴法新社,9月中旬以來,馬紹爾群島發生了歷來最嚴重的珊瑚白化。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珊瑚礁觀察計畫主任伊金(C. Mark Eakin)指出,根據最近的觀察,珊瑚白化問題廣泛地出現在北太平洋的大片海域;重大的珊瑚礁白化現象發生在關島、北馬里亞納群島自由邦 (Commonwealth of the Northern Mariana Islands, CNMI)、西北夏威夷群島(Northwestern Hawaiian Islands, NWHI)、馬紹爾群島和吉里巴斯(Kiribati),
伊金說,在北馬里亞納群島自由邦和西北夏威夷群島,熱應力(thermal stress)程度創下新高,夏威夷群島首次廣泛出現珊瑚礁白化的情形。

費勒尼斯表示,珊瑚白化是自然現象,但規模不會像目前所看到的這麼大;由於溫室氣體的排放導致氣候變遷、氣溫上升,珊瑚礁白化已變成全球性問題。

他指出,過去幾個月來,海平面溫度已平均上升攝氏0.5度,這對珊瑚而言是一個很大的變化。

費勒尼斯說,上回有大量珊瑚礁發生白化是在1997年,當年強烈的聖嬰現象導致全球有約四分之一珊瑚礁受到影響;這次的珊瑚礁白化現象,受衝擊者有四分之三為小型珊瑚礁,另外四分之一則是發生在馬紹爾群島部份地方的較大型珊瑚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