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4/21

真人版星際大戰風暴兵 步行橫越澳洲大陸沿岸募款

一位澳洲人穿著星際大戰中的風暴兵裝備橫渡歐洲大陸。(圖/翻攝自網路)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今年是科幻經典電影《星際大戰》(Star Wars)邁入35週年,而星戰迷分布全世界各地,而日前有一位澳洲人,居然穿著星戰中的白色暴風兵(Stormtrooper)盔甲,橫越整個歐洲大陸!

這位名叫雅各法國(Jacob French)的澳洲人,在2010年參加馬拉松活動,居然穿著這套風暴兵的服裝跑步,當時他跑得非常辛苦,卻在比賽的當下萌生了一個想法,就是他想要為 當地的兒童醫院募款健行,起點從澳洲最左邊的佩斯(Perth)走到最右邊的雪梨(Sydney)。

▲圖:雅各穿著風暴兵的全套裝備花了九個月橫渡歐洲大陸。(圖/翻攝自網路)<br />

▲圖:雅各穿著風暴兵的全套裝備花了九個月橫渡歐洲大陸。(圖/翻攝自網路)


雅各他每天走10小時,推著前方小推車帶著補給品,由於他這套風暴兵裝扮吸引許多人注意,其中路過的機車騎士最喜歡他,常常提供他很大的幫助!

▲圖:雅各從澳洲大陸最左邊的佩斯(Perth)走到最右邊的雪梨(Sydney)。(圖/翻攝自網路)<br />

▲圖:雅各從澳洲大陸最左邊的佩斯(Perth)走到最右邊的雪梨(Sydney)。(圖/翻攝自網路)






雅各在馬拉松之後的突發奇想,讓他打造了這付更輕巧的風暴兵盔甲,總共走了9個月才完成了這趟旅程,一共是5000公里,並且走壞了7雙鞋,也讓他成功募得10萬元的醫院捐款。


探/南半球臭氧層破了一個大洞 足足有722個台灣大

記者葉卉軒/台北報導

相信你一定知道南半球天空臭氧層破了一個大洞,但你一定不知道地球臭氧層的大洞已經足足有722個台灣這麼大了!

而臭氧層破洞若持續擴大,影響最直接的就是全球氣候不尋常變遷,未來極高極低的紀錄恐將不斷被打破,雖然我們無法回補臭氧層破洞,但絕對可以從現在開始讓臭氧層破洞停止擴張。

至於我們可以從生活哪些層面身體力行節能減碳,環保「罩」地球?包括像是:節省用紙量、少吃肉多吃菜、騎鐵馬和步行,都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最快方法。

此外,紐約經典保養品牌今年也特別發起「搶救臭氧層722行動」,一口氣邀請到許傑輝、蔣偉文、張心妍、錦榮、部落客史丹利等多位藝人與名人擔任今年世界 地球日的地球護衛隊大使,接力傳遞環保理念聖火,提倡地球永續經營。同時,亞洲天王「Van Ness」吳建豪,更擔任世界地球日活動大使,邀請大家凝聚力量,即刻響應節能減碳,共同「罩」住地球。

而除了大家所熟知的珍惜資源,像是自備環保餐具,愛用環保購物袋外,並最好能多食用當地有機食材,多吃蔬菜少吃肉,吃多少點多少,並騎鐵馬多走路,搭乘公 共運輸,小客車一人不上路,以及隨手拔插頭省電,冷氣暖氣不過量等生活好習慣的養成外,紐約保養品牌公關經理韓星婷提醒,「日間防曬保養」同樣也是在現在 臭氧層破洞,暖化問題日趨嚴重下的另一重要課題。

韓星婷指出,現在紫外線已成為全民公敵,良好的保養防曬習慣,不僅可以保護肌膚,更能有效減緩膚色不均、斑點、老化現象等肌膚現象。而在已經展開的母親節 活動,消費者只要在紐約經典保養品牌全省25個專櫃購買任一支集高效清爽UV防護乳,品牌就將以實際行動推廣「罩顧」地球,捐出一元美金給予荒野保護協 會,做為全額罩地球資金,並運用於台灣綠色環境的保育維護。

太陽磁場反轉 可能為暖化解套

〔編譯林翠儀/綜合報導〕日本國立天文台預測指出,太陽將在5月出現罕有的「四重極結構磁場反轉」現象,300年前全球寒化時,太陽也曾出現相同的磁場結構,科學家認為這或許能為全球暖化解套。

太陽有一個平均11年的活動週期,太陽磁場每11年會反轉一次,大約每22年經過2次磁極反轉,太陽的北極和南極便會回到原本的位置。反轉的主因,一般認為應該與日冕物質噴發(CME)的累積效應及太陽黑子增減有關。

日本國立天文台和理化學研究所,共同以太陽探測衛星「日出」觀察太陽變化後,雖推算出太陽磁場將反轉,不過,這次反轉狀況將有些不一樣。因為這次南 北兩極,只有北極將由S極(負磁場)轉為N極(正磁場),而南極仍將維持為N極,換言之,太陽的南北兩極都成為N極,而太陽的赤道附近,卻會出現兩個S 極,太陽屆時會出現罕有的「四重極結構」。

這種「四重極結構」的磁場反轉,曾在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發生,當時太陽活動力長期低下,出現導致全球寒化的「蒙德極小期(即太陽黑子稀少)」, 近年,科學家觀察到太陽黑子減少,國立天文台教授常田佐久認為,在這種狀態下,太陽很可能再次進入「蒙德極小期」,300年前地球北半球平均溫度下降了攝 氏0.6度。這或許可以緩解地球面臨的暖化問題。

用心生活愛地球 減少富裕垃圾

愛•惜地球系列報導(1)(中央社記者魏紜鈴台北21日電)環保署長沈世宏說,「我們的地球母親已經在發燒了。」「全球暖化」不再僅是熱門話題,而是大家不得不面對的課題;環境保護工作,不限於節約能源,也包含民眾降低物欲過簡樸新生活,才能有效降低富裕時代產生的垃圾。

每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的此刻,許多機關與民間團體,都會發起綠色行動倡導愛護地球;教育部今年就推廣「每日十項減碳綠行動」,鼓勵民眾每天從「1餐不 吃肉」、「吃飯不留剩菜飯」、「攜帶環保杯、少買瓶裝飲料」、「自備環保購物袋」、「隨手關電腦」、「少看電視1小時」、「冷氣調高1度」、「1餐不用免 洗餐具」、「刷牙用漱口杯」和「搭大眾交通工具上班上學」,落實綠色新生活。

教育部長蔣偉寧說,台灣人口只占全球0.3%,排碳量卻占1%,排碳量占全球人口的3倍量,等於對地球有3倍的減碳責任。

環保署指出,垃圾無論是掩埋或焚化,都有問題:垃圾被大自然「消化」,需經過漫長時間;每人每天輕易製造使用消耗性物品,再丟棄各式各樣垃圾給地球,物品 被使用時間越來越短,製造垃圾速度越來越快,其中還包含不能分解腐化的東西;地球無條件接受人類如此無節制的汙染,還能承載多久?

節約能源、節能減碳對現代人來說,是耳熟能詳的愛護地球做法;但其實,許多人仍有一種似是而非的觀念:以為日常生活物品越便利、淘汰率越高,用過即丟的便利品,是文明表徵,層層繁雜的包裝盒罐,飲食越珍稀精緻,是高級與進步的象徵。

仔細想想,當垃圾車聲響起,有沒有意識到,每天從家中清出的垃圾和廚餘,長期造成地球多少負擔?打開冰箱瞧瞧,有沒有蔬果、罐頭因粗心遺忘,被放到過期? 那些買了不中意、不合穿的衣物,又占去衣櫥多少空間?人類誤以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現代化的便利生活習慣,卻正在無形中破壞地球、消耗資源。

據環保署統計,基於民生富裕與國人飲食習慣改變,國人日常生活產生的垃圾有極高比率是「廚餘」,包括剩飯菜、菜葉、果皮、食物殘渣等,約占一般家庭垃圾量的2至3成。

環保署表示,廚餘因水分和鹽分含量高,不適合焚化處理,若送到掩埋場,仍有可能造成臭味及水汙染問題。

慈濟醫院積極推動「零廚餘」運動,營養師顏慧菁示範說明製作「惜福菜」:豆子打成豆漿後所剩豆渣,有豐富纖維,營養價值高,經調味後可製成美味可樂餅;花 椰菜心經醃製可以做成清爽小菜;賣相較差的水果,相對價格較低,加工變成果凍,天然美味;這些「惜福菜」可以為現代人省荷包,不僅經濟實惠,更是健康無負 擔的環保新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