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3/26

極端氣候始作俑者 恐是人類

(路透倫敦25日電)「自然氣候變遷」(NatureClimate Change)今天刊出的報告顯示,過去10年極端氣候日增,「極可能」是人為造成的全球暖化所引發。

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中心(Potsdam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科學家利用物理、統計分析及電腦模擬,研究極端降雨及熱浪和全球暖化關連性,但暖化和暴風雨間關聯則較不清楚。

研究顯示:「若沒有人為所造成的全球暖化,過去10年發生的若干前所未見的極端氣候,很可能就不會發生。」

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Organisation)23日表示,過去10年氣溫可能是全球近千年來最暖。

美國和澳洲近來都觀測到創紀錄高溫及低溫天數幾近倍增;西歐夏季熱浪侵襲時間也增一倍,且自1880年到2005年期間,高溫炎熱日子出現頻率更增近兩倍。

研究表示,目前全球10%左右陸地在夏季觀測到極端酷熱天候,相較於1951年到1980年期間,僅約0.1%到0.2%地方出現酷熱天候。

報告進一步指出,暴風雨及颶風和全球暖化間的關連性尚不清楚,但至少近來部分極端降雨可歸咎於是人類對氣候所造成的影響。中央社(翻譯)

展望2050:全球環境治理要從根本翻修 人類才能避禍

摘譯自2012年3月19日ENS荷蘭,阿姆斯特丹報導;陳雅琦、莫聞編譯;蔡麗伶審校

全球環境治理必須馬上來一次根本上的大翻修,才能避免人類踰越地球環境系統危險的「臨界點」!32位來自世界各地的社會科學家及研究員16日在《科學》期刊中發表新論文,指出上述結論。不久之前,由全球前34大經濟體組成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才剛發表一份未來40年展望報告,同樣支持這個論點。

上述發表在《科學》期刊的論文,是由「地球系統治理(Earth System Governance, ESG)」研究群的32位治理專家聯合撰寫。論文指出,人類可能正在踰越所謂的「臨界點」,意即跨越了「地球的限度」(planetary boundaries)而越來越接近崩潰點 (points of no return)。專家舉例說,天災急遽增加、食物及水資源安全出問題、生物多樣性流失及氣候變遷等,僅僅只是一部分證據而已。

專家指出,要減少全球環境災害的風險,國際政治的「憲法時刻」(constitutional moment)已經到來,其規模和重要性不亞於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政治改革。

「每個社會都必須調整方向,避免踰越關鍵的地球系統臨界點,否則那將導致令快速且不可逆轉的變遷。不能僅僅只是『多做一些改變』而已,因為 要擋下地球系統轉變的趨勢,需要更深層且更快速的社會變革。」論文主要作者、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及瑞典隆德大學法蘭克兼任教授畢爾曼(Frank Biermann)如此呼籲。

畢爾曼同時也是「地球系統治理計畫」科學指導委員會主席,他進一步表示,「不論在聯合國體下內外,全球環境治理的結構必須有所改變,並且不論公部門、私部門都要參與其中。」

2012年聯合國永續發展會議、延續1992年里約地球高峰會的Rio+20大會,預訂6月20至22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里約召開。上述這份論文,是科學社群對大會的重要貢獻。

該論文名為《導航「人類世」:改善地球系統治理》(Navigating the Anthropocene: Improving Earth System Governance),研究團隊在其中寫到,「科學評估顯示,人類活動已造成多個地球次系統的變動,其變動程度已超過了50萬年來自然變動的範圍」。

他們認為,應該讓G20的前20大經濟體扮演更強的角色,在聯合國新設一個「永續發展理事會」 (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ncil),更完善地統整聯合國體系內的永續發展議題。他們也主張現行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應提升為聯合國正式機構,賦予更大的職權、充 足無虞的經費,以促進國際環境法規與標準的制定和執行。

專家同時建議,應強化聯合國民間諮詢團體的權力,並採用更好的機制,使讓得民間社會代表之間影響和資源的差異得以平衡。

專家也建議更仰賴條件多數決(qualified majority voting)來改善決策速度。「按目前的國際協商程序,若沒有等到締約國全部達成共識,沒辦法採取任何行動。這種模式必須要改變。」論文作者之一、亞利桑那大學法學院國際關係教授阿巴特(Kenneth Abbott)如此表示。

另外,專家呼籲各國政府「在全球尺度上填平所有的法規落差,包括新興科技的使用。」阿巴特警告,「氣候變遷這類議題已獲得大量的關注,但像是奈米科技等新興技術,雖可能帶來巨大的利益,卻同時存在著永續發展的潛在風險。」

該論文主張增加對貧窮國家的財政援助,「透過全球排放交易市場或空中運輸環保稅等新工具,可提供穩固的財政資源。」

阿巴特指出,「打造更綠色的經濟,創造有效的永續發展憲法架構,會是今年夏天里約永續發展高峰會的兩大焦點。這份論文是要帶出討論該議題的急迫性,先描繪出一塊輪廓,替更有效的永續地球系統治理體系鋪路。」 不作為的後果

另一分報告《OECD 2050世界環境展望:不作為的後果》(OECD Environmental Outlook to 2050: The Consequences of Inaction)也支持了上述論點。這份報告提出對未來40年社會經濟趨勢的最新情境預測,並指出四個主要方面的關切: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水資源以 及環境污染對衛生的衝擊。

該報告預測,即使受到近年來的衰退影響,全球經濟仍預計將在2050年成長將近四倍。生活水準的提升將伴隨著更多對能源、食物及天然資源的 需求,更多污染也將接踵而至。「如今,已有更為環保的經濟成長工具,能夠幫助各國政府們因應這些急迫的挑戰。為因應全球超過90億人口的需求,在2050 年前,發展出更環保的農業、水資源利用、能源供給和製造業,至關重要。」

OECD警告,「不論在經濟層面或對於人類的影響,不作為的代價極大。」該報告提出欠缺新政策的後果如下:

- 2050年,全球的能源需求將會增加80%,大部分來自於新興經濟體,且其中85%是基於對石化燃料的依賴。這將導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50%並惡化 空氣污染。北美的能源需求預計會增加15%, OECD歐洲會員國則增加28%、日本增加2.5%,墨西哥則增加112%。

- 城市空氣污染預計在2050年前變成全球最主要的環境致死因子,比水污染和衛生設施缺乏還嚴重。暴露於懸浮微粒而導致呼吸機並所造成的早逝人口 會增加,可能比現在的數量多出一倍;現在這個數目是全球每年3600萬人,大部分發生於中國和印度。因為老化及都市化的人口, OECD國家可能因地面臭氧在西元2050年前 出現更多的早逝人口,僅次於印度。

- 至於陸地範圍,全球生物多樣性估計會再流失10%,尤其在亞洲、歐洲及南部非洲大量減少。成熟林涵蓋面積預計縮減13%。目前全球河流與湖泊生態系的生物多樣性已流失1/3,預計在2050年前會流失更多。

- 全球水資源需求將增加約55%,來自於製造業需求成長(+400%)、火力發電廠(140%)及民生需求(+130%)。這些需求彼此競爭,將使農業用水 產生危機。 現今,全球人口有40%以上雖然居住在河流流域卻飽受嚴重缺水之苦,OECD報告預計,這樣的人口會增加到23億人,特別集中在北非洲、南非洲與中南美 洲。 Experts: Avoid Disaster, Overhaul Glob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March 19, 2012 (ENS)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www.ens-newswire.com/ens/mar2012/2012-03-19-01.html

氣候暖化 美出現空前高溫

(路透華盛頓23日電)醫療與氣候專家今天表示,美國多數地區3月出現「空前」高溫,打平或超越此前高溫紀錄的次數超過7000次,顯示氣候逐漸暖化。

科學家在電話與網路簡報中指出,氣候自然變異雖扮演主要角色,人為造成的氣候變遷則推波助瀾,形成此一空前高溫。

非營利組織「氣候中心」(Climate Central)的卡林(Heidi Cullen)表示:「這波熱浪創空前紀錄,要掌握其規模與影響程度,十分困難。」

卡林引用美國國家氣候資料中心(NCDC)數據指出,自3月12日以來,高溫紀錄屢屢被打平或超越,次數達逾7000次。

卡林提到,這些紀錄包括白天高溫及夜晚低溫創新高,有時夜晚溫度甚至高於過去白天溫度創下的新高溫。

她說:「當低溫創新高時,你開始發現這種狀況極為特殊。」

卡林指出,這種暖化現象是導致美國本土48州春季平均提早3天來報到的部分原因。

植物吐芽日現在已從3月20日提早至3月17日。1951至1980年間,吐芽日落在20日;不過自1981至2010年,吐芽日提前至17日。中央社(翻譯)

2012/3/20

俄考古學家發現堪察加半島四億年前金屬機件















© Photo: www.zazoom.it

在遠東堪察加半島進行研究的俄羅斯考古學家發現了約四億年前的金屬機件。通過對人工製品的詳細研究發現,這可能是四億年前的金屬機械零件。四億年前製造的金屬機械將成爲古生物考古學領域令全球轟動的事件。史前機器的零件是普通遊客在距離堪察加季吉爾村230公里處發現的。此後考古學家小組前往發現地,並被 這一考古發現震驚。科學家們在化石中發現了數百個齒缸,它們明顯是一個機械的部件。零件保存良好,似乎它們受到了短期強凍。考古發現地已被封鎖,以防好奇的當地居民前來觀看。俄羅斯科學家已將有關資料交給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專家。美國人同意這很可能是機械的一部分,其年代久遠。完全有可能,找到了零件是外星技術的一部分。

Meet Your Meat 生命的吶喊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基因改造的前世今生

2012/3/19

孟山都的基因改造世界

1/11

2/11

3/11

4/11

5/11

6/11

7/11

8/11

9/11

10/11

11/11

揭開食物基因改造底下的秘密

美味代價

1/6

2/6

3/6

4/6

5/6

6/6

2012/3/16

欺騙的種子: 揭發政府不想面對、企業不讓你知道的基因改造滅種黑幕


系列名:臉譜叢書

I S B N:9862351659

I S B N 13:9789862351659

原 始書名:Seeds of Deception: Exposing Industry and Government Lies About the Safety of the Genetically Engineered Foods You're Eating

作 者:傑佛瑞‧史密斯

譯 者:張木屯

裝訂/頁數: 平裝 / 368頁

出版社:臉譜文化

出版日:2012/03/01

內容簡介

我們知道的基因改造食品內幕居然這麼少!

第一本將孟山都等生物科技公司最不想讓人知道的醜陋面目徹底講清楚的驚人大作。

本書被全世界最著名的環境雜誌《生態學家》(The Ecologist)評為「基因改造食品議題的首選之作」。

芬蘭國際發展部長、前英國環境部長等各國知名人士大力推薦。

你吃的食物安全嗎?

21世紀最震撼的食品安全問題攤開給大家看!

你吃東西會特別挑有機食品,不挑含基因改造成分的食物嗎?你排拒基因改造食物,但加了魚基因的番茄、會自己生成殺蟲劑的馬鈴薯和玉米、帶有蜘蛛基因的羊、植入老鼠基因的豬……你真的了解自己吃的食物嗎?你清楚基因改造食物真正的問題嗎?

其 實,以「終結全世界饑餓」之名改造天然種子基因,企圖壟斷全世界糧食供應的生物科技企業,已經在你不知情或不同意的情況下,讓含有基因改造成分的 食物充斥在你常光顧的市場、超市、大賣場中。《欺騙的種子》徹底揭開基因改造糧食的騙局,你會發現原來我們知道的內幕居然這麼少。

本書是 全球歷來有關基因改造食物議題最暢銷的著作,被《生態學家》(Ecologist)雜誌評為必讀之作。在許多國家發行出版時,還獲得許多知名 人士與權威大力推薦,包括:前英國環境部長麥克‧米契爾(Michael Meacher)、德國著名生物學家克里絲汀‧魏茨澤克(Christine von Weizsäcker)、印度知名作家及物理學家范達娜‧席娃(Vandana Shiva),以及芬蘭國際發展部長海蒂•郝塔拉(Heidi Hautala)等。

一九九八年秋天,蘇格蘭羅威特研究所的科學家阿帕‧普茲泰(Arpad Pusztai)在電視上提到「某種基因改造馬鈴薯在實驗進行一百一十天後,造成老鼠的免疫力降低」,這則言論瞬間為英國的食物安全投下了震撼彈,但時隔 不久,普斯泰就被研究院封口,並強迫退休。「普茲泰事件」成了食物基因改造安全最著名的輿論事件。

一九八九年服用左旋色胺酸營養品的美 國病患紛紛出現肌肉疼痛、全身麻痺、血球指數迅速飆高,爆發EMS疫情。追溯原因找到了以基因改造菌種大量製造 的左旋色胺酸,其釋出的毒素造成人體的傷害。然而,受污染的左旋色胺酸營養品,竟然還能夠輕易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的規範上市。

本書每一章讀起來有如歷險記般刺激:

● 科學家遭到賄賂或恐嚇、證據遭竊。研究數據被扭曲或蓄意遺漏。
● 表示反對意見的政府官員遭到騷擾,被降職甚至是解雇。
● 實驗室老鼠在餵食基因改造農作物後引發腸胃器官的損害,而且四十隻中有七隻於兩週內死亡。但該作物在未經進一步檢測前就已經核准上市。
● 一位頂尖科學家想要就他驚人的研究發現向大眾提出警告時,他就丟掉了飯碗,並且遭到法律訴訟的威脅而保持緘默。
● 準備報導孟山都公司檔案的雜誌,竟然在印刷廠被全部銷毀。

我們真能允許像孟山都這樣的生物科技公司,拿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未來做賭注嗎?

本 書的作者傑佛瑞‧史密斯(Jeffrey M. Smith),曾任職於一所基因改造有機體檢測實驗室,非常清楚整個基因改造產業的內幕。從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科學家的自白;針對毒素、過敏及新疾病的研 究報告……他精彩地還原事件始末,揭開基因改造產業背後的刻意操作與政治勾結,如何讓危險的基因改造食品進入我們的日常飲食中。

關心你餐桌上吃的每一樣食物,你應該閱讀這本傑出的著作,看看你能做些什麼來保護自己和家人。

作者簡介

傑佛瑞‧史密斯 Jeffrey M. Smith
本 身是一位說故事高手。他的 風格不僅令人著迷而且充滿魅力,同時有憑有據的詳盡事實,也宣告大規模不公不義之事是無庸置疑的。史密斯曾與非營利團體合作促進基因改造食品的相關標示, 也曾提案立法要求禁止學校單位使用這些食品以保護孩童健康,並任職於一所基因改造有機體(Genetic Modified Organism, GMO)檢測實驗室。他創立了責任科技機構(Institute for Responsible Technology),並且居住在美國愛荷華州(Iowa),被基因改造玉米和黃豆作物所包圍。
史密斯已經在三十二個國家發表演說,並為五大洲各地的領導人提供指導,甚至因此改變了部分國家的相關政策,所影響的人數以萬計。
他 的言論被世界各大媒體報導,如《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BBC、《英國每日電報》、《新科學家》雜誌、《泰晤士報》、《美聯社》、《路透 社》、《洛杉磯時報》、及《時代》雜誌所報導。他是紀錄片製作人、國際專欄作家,以及知名自由派部落格Huffington Post的作家。

張木屯
文化大學地理系畢業,曾從事出版社編輯工作十多年,目前為專職譯者,譯有《預見未來的人:金獎導演詹姆斯.柯麥隆的電影與人生》、《糧食的價格,誰決定?:揭開糧價波動之謎》等書。

【目錄】
推薦 
前言

第一章 來自海外的一課

 第一次震撼
 燙手山芋
 媒體大爆發
 亂箭齊發,無力招架
 合法漏洞
 輿論之戰
 有利於企業的科學
 皇家學會的反擊
 終於……追蹤研究仍未完成
 跟著鈔票走
 〈鵝的智慧〉

第二章 哪裡會出問題──部分清單

 從DNA說起
 基因工程並自然繁殖的延伸
 其他未知數
 案例研究:抗農達黃豆
 安全性評估真的把關了嗎
 〈牛的智慧〉

第三章 打翻的牛奶

 評估FDA的評估
 牛乳中的荷爾蒙
 牛乳中的類胰島素生長因子
 全球對於加拿大揭露真相的反應
 企業對政府的影響
 喝牛奶
 〈牛與豬的智慧〉

第四章 致命流行病

 追蹤疫情源頭
 生物科技警報
 推諉卸責
 流行病前期案例的爭議
 早期病例的誤診
 有人不願意合作
 FDA出庭作證
 現行法規能夠核准左旋色胺酸
 〈松鼠、麋鹿、野鹿、浣熊與老鼠的智慧〉

第五章 產業為重的政府

 FDA的政治科學
 爛掉的番茄
 混亂的議程、問題與人員
 熱馬鈴薯的神奇變化
 數據精確且完整嗎
 生技產業如何影響政策
 溫和的異議
 政府推波助瀾的結果
〈老鼠的智慧〉

第六章 過敏看運氣

 過敏原的轉移
 星鍊休克
 難以捉摸的過敏試驗
 還有沒有其他蘇力菌作物會引發過敏
 〈消失的雞隻〉

第七章 與媒體角力

 強取電視台
 坑殺報社
 你說番茄,我說「不再是了」
 銷毀雜誌
 阻擋出版社
 蝴蝶戰爭
 生物科技找來的典範
 隱藏食品安全問題
 阻礙消費者的選擇
 〈改變的老鼠〉

第八章 改變你的飲食

 改變心靈的食品
 如何避免基因改造食品
 基因改造添加物、烹調助劑、維生素和酵素
 非GMO標籤代表什麼意義
 有機是否表示非GMO
 糧食供給端的基因工程
 到餐廳吃非GMO食品
 〈奇怪的交易〉

第九章 你可以這麼做

 做出改變,讓你的聲音被聽見
 地區行動
 未討論的部分及其原因

結語

【附錄A】快速分辨基因改造食品
【附錄B】源自基因改造有機體的酵素

2012/3/15

二氧化碳增加 研究:恐致胖

(中央社台北15日電)二氧化碳排放可能使我們變胖嗎?丹麥研究人員提出驚人理論指出,丹麥肥胖人口的增加,大致符合空氣中二氧化碳增加的情況。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研究人員赫爾索(Lars-Georg Hersoug)研究胖瘦兩種人的體重長達22年,他在注意到連瘦子的體重都增加後,開始尋求解釋。

赫爾索目前是格洛斯楚普大學醫院(Glostrup University Hospital)預防和健康研究中心的博士後研究員,他告訴科學網站Science Nordic,「通常的理論是,胖子變胖是因為沒達到應有的運動量」。

「但這項研究顯示,瘦子也變胖,而且在研究的22年間都是如此。」

他環顧其他因素,發現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也和體重一樣增加。

他於是提出,食慾素可能受到二氧化碳影響。食慾素是一種存在於腦內的荷爾蒙,會促進失眠及身體的能量消耗。

這種荷爾蒙會調節睡眠及刺激食物攝取。

赫爾索也提出證據指出,1986年到2010年期間,美國東岸居民肥胖增長最為迅速,而當地是二氧化碳濃度最高的地區。

他並引用一份2010年研究,指出2萬隻實驗動物在有所控制的情況下,體重仍全部增加。

為了驗證他的假設,格洛斯楚普大學進行實驗,讓6名男子待在特殊氣候室內,其中幾人暴露在二氧化碳濃度較高的環境中。

7個小時後,受試者獲准吃到飽,接觸到較多二氧化碳的男子所吃下食物,比濃度受控制者多了6%。

科學家聲稱,世界肥胖人口藉由節食,或許有助阻止全球暖化

肥胖與過重人口可說光是呼吸,就助長了氣候變遷。

研究人員估計,假使全球超重人口均減重10公斤,二氧化碳一年將可減少49.56公噸。

此數目相當於2007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0.2%。

英國亞伯丁(Aberdeen)羅伯特戈登大學(RobertGordon University)專家在「國際肥胖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上發表上述研究結果。(譯者:中央社張雅亭)

美法院判決:麥克雞塊不是雞,是怪物


撰文者:麥可.波倫

從愛荷華州玉米田起始的工業化食物鏈,終點落在麥當勞,一份讓駕駛人邊開車邊享用的食物。這是我所選擇的工業化餐點。無數原物料玉米的支流,經由各 種加工程序再轉換成肉類之後,匯集成肯德雞、必勝客等速食店的餐點,以及超市中的食材。我們被工業化餐點所包圍了;這些餐點所組成的工業化食物鏈,供應了 我們大多數人的所吃所喝。

11歲大的兒子以撒非常樂於加入我的麥當勞之行,他平常很少有機會去,所以這對他來說可算是種款待(不過這對大部分美國兒童而言已不算什麼了,因 為他們每三人就有一個天天吃速食)。我的妻子朱蒂絲就沒那麼熱中,她很注重飲食,而速食午餐代表著放棄了「真正的一餐」,那是很令人遺憾的。以撒建議她可 以點一種麥當勞新推出的「優質生菜沙拉」,淋上「保羅紐曼醬汁」。報紙經濟版上說,這些生菜大受歡迎,而且就算不受歡迎,只要名稱好聽,可能還是會保留在 菜單中。

對於速食食物鏈中的生菜或素漢堡,行銷人員有個專有名詞:「駁回否定者」(denying the denier)。這些比較健康的餐點,讓那些想吃速食的兒童可以有效回擊父母的反對意見:「不過,媽,妳可以點個生菜。」

我的妻子也的確這麼做了,她花了3.99美元點了寇布生菜沙拉佐凱撒醬,是菜單中最貴的一道。我點了經典起司漢堡、大包薯條和大杯可樂。現在大杯可 樂將近一千毫升,不過感謝加大分量的經濟奇蹟,它只比五百毫升的小杯可樂貴30美分。以撒點了新式的雞胸肉麥當勞雞塊、雙倍香草奶昔、超大包薯條,最後是 含有冷凍冰淇淋球的點心。我們點的餐都不同,這是工業化食物鏈的特徵,它將一個家庭拆解成不同組成,針對不同對象推銷不同產品,而且把我們各自吃的餐點加 總起來,可能會比平常一起用餐吃得還多。我們三人總共花了14美元,四分鐘就打包完畢,可以帶走了。我在離櫃前拿了一張印得密密麻麻的傳單,上面寫著: 「完整提供各種營養,為您選擇最佳餐點。」

我們是可以在麥當勞的雅座坐著吃,不過今天天氣很好,所以我們決定收起車子的頂棚,在車中吃午餐。餐點和車子的一些設計都考量得非常周到。目前美國 人有19%的餐食是在車裡食用,車子前後座都有杯架,所有點餐、付款、取餐的步驟都不需打開車門即可完成,而除了生菜沙拉之外,所有的食物用一隻手就可以 吃了。

事實上,這正是雞塊聰明之處,它把雞肉從刀叉和餐盤中解放出來,讓雞肉容易食用又不會留下雞皮雞骨,這和預先調味好不需再加佐料的漢堡一樣,適合在車子裡吃。

雖然朱蒂絲的寇布生菜沙拉在前座並不容易吃,但是我們正以時速90公里的速度吃著。玉米才是這頓飯的主角:這輛車也在吃玉米,因為燃油中摻入了部分 的乙醇。雖然這種添加物會使加州空氣品質惡化,但是玉米加工業者卻迫使聯邦政府下令,要求州內煉油廠所出產的汽油,要添加一成的乙醇,好消耗過多的玉米。

我小時候吃了很多麥當勞,那是前華勒斯坦時代,如果要吃多一些,就必須點第二份小漢堡或小包薯條,而且當時雞塊也還沒發明出來。那時我熱愛速食,因 為每份食物都包得像禮物一樣,而且我不用和三個姊妹一起分,一人一份是速食最大的好處。薯條熟悉的濃郁香氣充滿車中,一口咬下漢堡,接連而來的是柔軟香甜 的麵包、爽脆的醃黃瓜和可口多汁的肉排,令人愉悅。

設計良好的速食,有自己獨特的香氣和風味,而且只會讓人聯想到漢堡、薯條或其他速食。你自己在家裡做的漢堡就不會有這種味道。不論這種香氣和風味是 什麼,對於生活在現代的無數人來說,這類速食的氣味,就是無法磨滅的童年味道,這也使得速食具有一種慰藉的作用。就像其他同樣能撫慰人心的食物,速食提供 懷舊之情,以及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與脂肪。

以撒說他的雞胸肉麥克雞塊很好吃,比起原來的口味絕對進步許多。麥克雞塊近來飽受批評,這可能是它重新調整配方的原因。

2003年,一群肥胖的青少年控告麥當勞,紐約的聯邦法官史威特駁回了這宗案件,但是他的判決書讓麥克雞塊蒙羞:「它不止是鍋子裡的炸雞而已,它是由家庭料理不會用到的許多成分製造出來的麥當勞怪物。

他條列出麥克雞塊的38種成分後,認為麥當勞的行銷手法近乎詐欺,因為這項食物並不如表面看起來的那樣,只是一塊炸過的雞肉。而且與消費者合理預期相反的是,事實上一份麥克雞塊含有的脂肪與熱量比一個起司漢堡還高。由於這項訴訟,麥當勞更換了雞塊的配方,用了雞胸肉,並且發放「全方位營養供應」的傳單。根據這張傳單,現在一份六塊麥克雞塊比一個起司漢堡少了10大卡。

我問以撒新的雞塊吃起來比原先的更像雞肉嗎?他看起來有些困惑:「不,它們吃起來還是一樣,就是雞塊。」然後給了他老爸一個「ㄘㄟˊ」,表示這是個蠢問題。

至少在這位消費者的心目中,雞塊和雞肉的關聯不過是種抽象的概念,甚至是沒有關聯。以撒拿一塊到我和朱蒂絲面前,要我們嘗嘗。它看起來和聞起來都不 錯,外皮漂亮,潔白的內部讓人聯想到雞胸肉,它的外表和質地的確讓人聯想到炸雞。但是放入口中,我吃到的只有鹹味,那種所有速食都有的風味;好吧,可能還 帶有一點雞湯味。

總而言之,雞塊比較像是個抽象物質,而不是真正的食物,裡面有關雞的成分還得再加強。

傳單上列出的原料,讓我想到許多有關雞塊和玉米的事。麥克雞塊的原料有38項,我算出其中有13種可以從玉米培育或提煉出來:玉米養大的雞、修飾玉 米澱粉(好把磨碎的雞肉黏起來)、單酸甘油酯、二酸甘油酯、三酸甘油酯(這些乳化劑能避免油脂與水分離)、右旋糖、卵磷脂(也是乳化劑)、雞湯(好補回加 工時流失的一些風味)、黃色玉米粉和更多的修改玉米澱粉(好讓原料調成糊狀)、玉米澱粉(填充物)、植物性起酥油、部分氫化玉米油、檸檬酸(防腐劑)。

此外,麥克雞塊還有其他的植物成分,例如麵粉(增加黏稠度),至於氫化油有時候可能是來自大豆、芥菜籽或棉籽而非玉米,這要看當時的市場價格和供應量而定。

根據傳單,麥克雞塊中還含有數種完全由人工合成的原料,這些看似能吃的物質並非來自玉米田或大豆田,而是煉油廠或化學工廠。這些化合物能夠讓有機原 料歷經數月的冷凍和運送之後,不會走味或是變樣,現代的加工食品才有可能出現。排在前面的是發酵劑,包括了磷酸鈉鋁、磷酸單鈣、焦磷酸鈉以及乳酸鈣。這些 化合物都是抗氧化劑,能夠讓雞塊中的各種動物油脂與植物油脂不會發出油耗味。接下來是聚二甲基矽氧烷之類的消泡劑,主要是添入烹飪油中,可避免澱粉與空氣 分子結合,這樣油炸時就不會產生泡沫。但最大的問題在於,這種有毒物質竟被允許添加在食物中。

根據《食品添加物手冊》,聚二甲基矽氧烷疑似致癌物質,而且確定會造成突變、腫瘤與生殖器官問題,同時也是易燃物。

不過麥克雞塊中最驚人的成分,應該是第三丁基氫醌(TBHQ)。這是石油製成的抗氧化劑,會直接噴在雞塊上,或是噴在雞塊盒子內側,以「保持雞塊鮮度」。

根據《消費者食品添加物字典》的記載,第三丁基氫醌是丁烷(打火機的燃油也屬於丁烷)的衍生物,美國食品及衛生 管理局允許加工業者少量使用在食物上,其含量要低於0.002%。吃下一公克的第三丁基氫醌,會讓人「噁心、嘔吐、耳鳴、產生幻覺、感到窒息與虛脫」,如 果吃下五公克就會死亡。

這麼多奇怪的分子組織成如此複雜的食物,你應該可以知道雞塊了不起之處不僅在於能讓孩子接受,而且把他們餵飽還不用花很多錢。泰森公司於一九八三年應麥當勞的要求,發明了雞塊。有了雞塊,雞肉便超越牛肉,成為美國最受歡迎的肉類。

我的起司漢堡和以撒的雞塊比起來,就單純多了。根據「全方位營養供應」的傳單,這個起司漢堡只有六種原料,都是大家熟悉的:一塊100%的牛肉片、 麵包、兩片美國起司、番茄醬、芥末醬、醃黃瓜、洋蔥,和不知道是啥的「烤肉醬」。這個漢堡吃起來也不錯,但是回想一下,我嘗到的主要都是調味料的味道,如 果只取牛肉來吃,這塊色澤黯淡的肉餅幾乎毫無風味。

不過,整體搭配起來的確能營造出確實的漢堡氛圍,特別是咬下第一口的時候。不過我想這個嗅覺上的成就,大半來自「烤肉醬」,而非100%的牛肉排。

其實,我手中起司漢堡和牛肉之間的關聯,跟雞塊與雞肉之間的隱微關係差不了多少。吃著這個漢堡,我必須提醒自己,這個漢堡的確和某一頭牛有關聯,或許是一頭被搾乾的乳牛(這是大部分速食牛肉的來源),也有可能是肉牛身上的零碎肉。

漢堡和雞塊的魅力之一,是它們是沒有骨頭的抽象物質,讓我們忘記自己吃的是動物。我在漢堡和雞塊中,沒有嘗到任何飼料玉米、石油、抗生素或荷爾蒙的 味道,當然也沒有牛糞的味道。這種情況也許是工業化食物鏈最擅長的工作:經由加工遮掩了食物的歷史,讓食物看起來純粹是文化的產物,而非由植物和動物等自 然生物所製成。

麥當勞的傳單上含有大量資訊,但是這種食物依然讓人摸不著頭緒。它從哪來的?當然是從麥當勞而來,但事情沒那麼簡單。它來自冷凍貨車、倉庫和屠宰 場,來自堪薩斯州花園市飼育場、來自南達科他州史特吉斯市的牧場,來自橡樹溪的食品科學實驗室,來自紐澤西州高速公路邊的香料工廠,來自煉油廠,來自 ADM公司與嘉吉公司的加工廠,來自法南村這類城鎮中的大穀倉。而在這條綿延而曲折的道路端點,是奈勒在愛荷華州徹丹鎮的玉米田和大豆田。

事實上,我們所吃的餐點幾乎都含有高比例的玉米。實驗室計算我們餐點中的玉米含量,由大到小依序是:汽水(100%都是玉米)、奶昔(78%)、生 菜沙拉醬(65%)、雞塊(56%)、起司漢堡(52%)、薯條(23%)。這頓餐點在雜食者的眼中面貌是非常多樣的,但是如果透過質譜儀來看,這頓餐點 比較像是單一食物者的餐點。不過,這就是我們工業化進食者現在的樣子:玉米無尾熊。

不過這又如何?人類成為前所未見的玉米族又有何妨?這一定不好嗎?答案取決你的立場。

站在農業綜合企業的角度,把廉價的玉米加工成四十五種不同的麥當勞產品,也算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這代表著農業與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獲得了解決,也 使得食品工業獲利成長的速度快過美國人口成長的速度。讓廉價玉米製成的碳水化合物分量加大,也解決了人類胃納有限的問題。我們或許無法增加美國消費者的數 量,但我們想出辦法增加了每個人的食量,這也很好。

我們一家三口在午餐中總共消耗了4510大卡熱量,超過我們三人一天所需熱量的一半。

從全美中低階層者的角度來看,「玉米化」的食物鏈的確有好處,便宜的熱量能以各式各樣吸引人的型態出現。然而長遠來看,吃這些東西的人為了便宜的熱量而付出高昂代價:肥胖、第二型糖尿病,以及心臟病。從全世界中低階層的角度來看,那麼美國的玉米食物鏈看起來無疑是個災難。

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為了競爭植物中儲存成碳水化合物形式的太陽能量。地球上的耕地每年能夠生產的能量有限,而工業化產生的肉品與加工食物則極其荒 謬地消耗(與浪費)了許多能量。如果我們跟墨西哥及許多非洲人一樣,直接吃玉米,就會得到玉米所含的所有能量。但是當你吃的是由玉米飼養大的牛或雞,玉米 中能量的90%都消耗在形成骨頭、羽毛和皮毛上,以及生長與代謝所需,食物鏈中每往上攀一階,食物中的能量便耗損90%,且食物在加工過程中也會消耗能 量,這意味著在製造麥克雞塊這類食物時,有許多能量流失了,而這些能量可以餵飽其他更多兒童,而不只是餵飽我兒子。

以上這些,是我在高速公路上解決我們的速食午餐時,內心湧出的激動思緒。速食是什麼?

速食不止是在瞬間就能端給你的食物,通常也是瞬間就能吃完的食物。

我們這一餐不到十分鐘就解決了。由於我們能坐在敞篷車裡沐浴著陽光,我無法指責麥當勞的這種特色。速食缺乏風味,所以我們會很快吃完,而且如果你越 專注,這種東西吃起來就越不像是食物的味道。我之前說麥當勞提供的是一種慰藉的食物,但是咬了幾口之後,我開始比較認為他們販賣的是更概念上的東西:慰藉 食物的符號。所以你吃得更多、吃得更快,希望在起司漢堡和薯條的原始概念消失在天邊之前,能夠抓住它們。

所以事情就是這樣,你一口接一口,依然無法滿足,最後得到的只是單純而可悲的飽足感而已。

(摘自《雜食者的兩難》第七章 一頓餐點:速食)

不只瘦肉精!美牛根本是合成怪物

商業周刊
不只瘦肉精!美牛根本是合成怪物
文 / 劉于甄

瘦肉精讓人心惶惶,但真正可怕的是美牛飼養方式,為了便宜好吃不計代價!綜合來說,餐桌上的牛肉,是以下東西的綜合體:玉米、穀物+動物屍體+雞糞+抗生素+荷爾蒙+瘦肉精……,一個合成怪物。

口感肥滋滋、油花分布均勻的美國牛,從小被關在飼養場內,以玉米、小麥為主食,輔以大量高濃縮蛋白來餵食。食物和環境雙管齊下,牛肉中的脂肪含量快速增加,口感變得更肥美好吃。

只不過,牛隻天然的消化系統是設計來消化草料,而非穀物和高蛋白。這樣的飲食攪亂了牛的腸胃系統,經營牧場20年的李曼(Howard Lyman)曾出書爆料:「這種因食物改變而導致的消化壓力,讓我的許多牲口都受到陰道和直腸脫垂的折磨,原本應在體內的器官,被擠出體外……,我曾花費 無數時間,把25磅的牛器官塞回牠們體內,再把傷口縫合。」

更糟的是,「集約畜牧」造成牛隻間不斷交叉感染,業者只好以抗生素來抵擋。2000年美國一項調查顯示,抗生素市場的最大客戶,正是養牛業者。

李曼也坦承,隨著牛隻抗藥性越來越強,他只好每隔30天換打另一種抗生素,而且劑量越打越高。要知道,肉牛的飼育期至少14個月,這當中,美國牛成了名副其實的藥罐子。

為了在最短時間內達到體重,牧人在飼料中加入營養劑,成分是:動物屍體加雞糞。美國平均一年飼養約9千萬頭肉牛,75%是以動物屍體來加強營養,我們吃的牛,也正狼吞虎嚥的吃著動物屍體研磨成的飼料。

摻動物排泄物製成營養劑的做法,也很普遍。美國畜牧業一年製造1億6千萬噸排泄物,轉手回收利用是最經濟實惠的方式。舉例而言,阿肯色州全部農場的牛,每年要吃掉50噸雞糞混合黃豆殼的營養素。牧人滿意的說,吃下這些營養劑的牛,「看起來肥得像一顆顆奶油球。」

這些營養劑,讓牛成了貨真價實的「肉食動物」。直到狂牛病爆發後,專家指出,牛隻食用「反芻蛋白質」(反芻式動物提煉的蛋白質)是罪魁禍首。美國食品暨藥 物管理局才趕忙禁止使用。也就是說,牛終於不再吃牛、綿羊等反芻動物的屍體,但是,豬、馬、雞等非反芻動物的屍體和血液,仍然被偷偷加入牛隻的營養劑內。

業者還不忘讓牛隻上屠宰場前一個月,使出最後一招:添加瘦肉精。讓牛肉表面的白色紋路油不僅美麗又均勻,同時兼具軟中帶彈的豐富口感。

瘦肉精的出現,是全球第十大藥廠禮來公司為了抗氣喘而研發的藥。經過試驗後,發現改善氣喘的功效並不好,反而用在動物身上,能達到極高的換肉率(飼料經過 餵養後,轉換成肉的比率)。然而,動物吃下瘦肉精後,開始嘔吐、發抖,寸步難行且倒地不起。截至2011年3月,美國已經有21萬8千隻豬,因服用瘦肉精 死亡或生病,危險程度遠高於市面上其他動物用藥。

當牛肉不再天然純粹,而是一種連畜牧業者自己都說不清楚的混合物,瘦肉精就變成僅是美牛問題中的冰山一角。得過諾貝爾獎的美國生物醫學專家普力斯諾,都曾公開宣稱不敢吃美國牛肉。

做了20年的牧場主人,曾擁有上萬畝農田和數千頭牛隻的畜牧大亨,李曼為美國的畜牧業下了一個註解:「我們的使命是要克服大自然,而我們發現,自己的確可以做到——只要毀掉土地,而且把我們自己也跟著一起毀滅掉,就可以了!」

2012/3/14

加拿大城市試行週一無肉日

加拿大多倫多萬錦市試辦六週的週一無肉日活動,以示範較健康且有利生態永續的無肉生活方式。「週一無肉日」(Meatless Monday)組織是北美「週一無肉日」(Meat Free Monday)組織的姐妹機構。

這項內部試行計劃2月20日起於馬卡姆市民中心 (Markham Civic Centre) 自助餐廳展開,由該市永續性計劃推動單位綠色足跡 (Greenprint)與多倫多素食協會合辦。

市議員維萊莉‧伯克指出,馬卡姆為南安大略地區大多倫多區域內第一個採行週一無肉日活動的城市。

她說:「整體目標是吸引市民嘗試無肉飲食,大家不抱成見,即使你每週一天,抑或每日一餐不吃肉,要使地球恢復健康仍是長路漫漫。」

市議員維萊莉‧伯克說:「其目的是減少你對環境造成的衝擊,因為地球人口高達七十億,肉品不利於生態永續,而且肉日運輸造成的碳排放很多。」

原文連結:Canadian town trials Meat Free Monday

http://www.meatfreemondays.com/news/canadian-town-trials-meat-free-monday.cfm

四位主教決定大齋期不吃肉

四位主教立下大齋期不吃肉的決定後,今天要開始享受四十天沒有肉的第一餐。

受到聖公會動物福利會(ASWA)的影響,牛津(Oxford)、蒙茅茲(Monmouth)和切姆斯福特(Chelmsford)區主教及前多佛區(Dover)主教一致決意要凸顯畜牧業飼養的環保問題。

牛津區主教約翰.普里查(John Pritchard) (上圖)聲稱:肉是「靈性的問題」,並主張大家平常應增加不吃肉的日子。

他說:「我們對肉類的消耗已經到了一個危險的程度。隨著類似中國這樣快速興起發展的國家,這種情況只會持續惡化。」

切姆斯福特區主教史蒂芬.科特萊爾(Stephen Cottrell)補充道:「我無法忍受,且不能苟同的就是,我們掠奪了工廠飼養下動物們的正常健全生活,只為了換取供應給我們的…廉價肉類。」

ASWA積極鼓勵所有成員在大齋期不吃肉,神職人員的高調參與,更可凸顯該活動的重要性。

該會主席李察.魯文齡(即前多佛區主教)與其他主教均證實,從現在開始,到四月七日大齋期結束的這段期間,他會減少肉量的攝取。

他說:我逐漸意識到許多來自四面八方、令人深思的<少吃肉>訴求,就是為了”環境、健康、糧食短缺、動物受苦”。

原文連結:Bishops go meat-free for Lent

http://www.meatfreemondays.com/news/bishops-go-meat-free-for-lent.cfm

澳洲極端氣候 驚人速度加劇

法新社雪梨14日電) 澳洲暖化正以驚人速度加劇,儘管近來頻傳水患,但科學家今天提出報告警告,澳洲降雨將減少,會出現更多乾旱及暴雨等極端氣候

澳洲政府科研機構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及氣象局報告指出,自1911年以來,該國年度日均溫升高攝氏0.9度。自1950年代以來每10年暖化速度都更快。

對該國氣候觀察報告顯示,氣溫還會再升高,若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仍在預測範圍內,則到2070年前氣溫將再增攝氏1.0到5.0度間。

氣象局氣候監測主管布拉岡薩(Karl Braganza)表示:「這麼劇烈的全球氣候變遷實屬罕見,在小行星撞擊時,或地球火山活動時才會發生。」

他告訴澳洲國家廣播公司(ABC):「現在發生這種情形是因我們挖掘化石燃料且將其消耗殆盡,我們以很快、很快的速度那麼做。」

氣候災難 數千萬亞洲人流離

法新社曼谷13日電) 亞洲開發銀行(ADB)今天公布報告指出,過去2年來,氣候變化帶來的災難,導致逾4200萬名亞洲人被迫離開家園;亞銀呼籲即刻採取行動,避免危機加劇。

這份於曼谷發表的報告提到:「無論是天災數量或波及人口,亞洲與太平洋地區都是全球最容易受天災影響的區域。」曼谷去年就曾遭受洪水重創。

在氣候特別不穩定的2010年,亞太地區約有3180萬人因氣候災難及極端天候被迫撤離家園,包括逾1000萬名因嚴重洪患而離鄉的巴基斯坦人。

報告指出,2011年也有1070萬人因此遠走他鄉;並警告,隨著氣候變遷加劇,人們失去家園的情形會愈來愈常發生。

亞銀表示,有6個亞洲國家最容易因氣候變遷而受害,孟加拉與印度分居前兩名,其他還包括尼泊爾、菲律賓、阿富汗及緬甸。(譯者:中央社蔡佳伶)

2012/3/13

被遺忘的動物們: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警戒區紀實




I S B N:9868780683
I S B N 13:9789868780682
原始書名:のこされた動物たち 福島第一原発20キロ圏内の記録
作 者:太田康介
譯 者:葉韋利
裝訂/頁數: 平裝 / 128頁
出版社:行人
出版日:2012/03/07

內容簡介

人撤走了,動物們卻只能束手無策地,面對人類的任性

  2011年3月14日,福島第一核電廠因為地震而面臨核芯溶解,日本當局緊急撤離核電廠20公里內的居民,但除了人類,福島縣內的各種動物都被留了下來,束手無策地面對人類造成的危機。

  3月30日,攝影師太田康介憑著「一定要挺身行動」的信念,帶著貓狗飼料、水和相機衝入福島第一核電廠警戒區,尋找這些被遺忘的動物們。他的想法很簡單,這些動物一直被大部分的人類視為家人,如今突然被捨棄,應該要為她們做一些事情。

   太田先生和動物救援義工們將動物們一一送出災區,暫時收養,等原本的主人返回家園時再送還他們。同時他也仔細紀錄這一群動物們--無論是貓、是狗、 是牛、是馬、是豬--的生存現況:許多狗忠實地等待家人返回;許多貓四處覓食,突然開始流浪生涯;許多豬與牛在大街上出現,盡力生存下去、等待家園重建、 團聚的一天,但最後竟被撲殺。

  太田康介的鏡頭說了一個我們從未注意的故事,讓我們注意到,人類造成的災難是所有的生物一起承擔的後果, 特別是這些我們視為家人的動物們。這一張張逃難中的動物照片,一隻隻等待主人現身的小狗與貓咪,讓許多日本人挺身而出加入救援行列,也讓許多動物免於撲殺 的命運,讓更多的動物和他們的主人,一起回家。

作者簡介

太田康介

  一九五八年九月二十三日出生於日本滋賀縣。曾任攝影助理,之後進入編輯製作公司擔任攝影師。自一九九一年轉為自由攝影師。為日本攝影師協會會員。

  由於對攝影記者的嚮往,自八○年代後期到九○年代陸續前往阿富汗、柬埔寨、前南斯拉夫聯邦等戰地拍攝。此外,也曾到北韓、中國中南海地區、台灣核電廠、波蘭等地深入採訪。

  二○○四年養了貓(小虎與圓圓)之後,深深為貓咪的可愛模樣吸引,拍攝時也開始以寵物等動物為對象。

譯者簡介

葉韋利 Lica Yeh

  一九七四年生。典型水瓶座,隱性左撇子。

  現為專職主婦譯者,享受低調悶騷的文字cosplay與平凡充實的敲鍵盤生活。

  家中有一公兩母三隻可愛小傻貓,本書譯來格外揪心。




2012/3/12

全球9億多人營養不良 每7.5人就有1個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亞洲及太平洋區域會議今(12)日於河內召開第31屆會議。在未來5天的會期中,將會與來自亞太地區40國的農業部長和代表討論世界糧食價格上漲等重大議題。

聯合國糧農組織助理總幹事、亞太區域代表小沼宏之(Hiroyuki Konuma)致詞時表示,2010年全球約70億的人口中,約有9億2500萬人處於營養不良的狀態,也就是說全球平均每7.5人就有1人營養不良。另 外,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指出,每年約有1千萬名5歲以下的兒童死亡,其中有1/3是營養不良所導致的。

小沼宏之表示,目前全球微量營養不良(micronutrient malnutrition)的「隱性飢餓」(hidden hunger)人數可能高達20億,將嚴重影響人類的健康。

同時,他估計2050年全球人口將會成長至92億,如果再加上耕地減少等因素,到時營養不良、飢餓和貧窮對全球的影響會更加擴大,甚至影響社會及政治的穩定。因此,糧農組織預估全球糧食產品必須增加60%,才能為持人類所需的食物量。

2012/3/9

伊能靜全裸入鏡 捧D奶裸身救動物!

NOWnews.com 今日新聞網

2012年3月9日 08:33

娛樂中心/綜合報導

不少明星喜愛皮草,44歲的伊能靜原先也是皮草愛好者,後來她得知皮草取得方式相當殘忍,便加入善待動物組織的「寧可裸露,不穿皮草」活動,以全裸造型拍攝廣告,一絲不掛以雙手環抱34D酥胸。

伊能靜表示一開始會去買真皮草,後來為了保育動物,她轉向改買人工皮草,更為自清加入反皮草行動,「之前自己不知道取得皮草的方式那麼殘忍,未來願意對無知的錯誤更謹慎學習。」,和MaggieQ、莎莉賽隆、莫文蔚和潘妮洛普克魯茲等一起拒絕皮草。
▲伊能靜全裸入鏡救動物,僅用雙手遮住34D酥胸。(圖/擷自PeTAASIA)
▲伊能靜全裸入鏡救動物,僅用雙手遮住34D酥胸。(圖/擷自PeTAASIA)

這回伊能靜為反皮草挺身而出,是繼「粉紅絲帶」後再次全裸入鏡,一張是以雙手環抱住酥胸的正面照,另一張則是露出S身形的側面照。日前,她出席記者會時 說:「我曾經是位熱愛皮草的無知女藝人,但當了解皮草背後的血腥真相,那些動物都是有血有肉的生命,能感受到疼痛及恐懼。牠們需要我們的保護,我們唯一要 做的就是拒絕穿著皮草。」
▲伊能靜曾是皮草愛好者,現今為反皮草全裸入鏡。(圖/擷自PeTAASIA)
▲伊能靜曾是皮草愛好者,現今為反皮草全裸入鏡。(圖/擷自PeTAASIA)

昨日,伊能靜還在微博說:「裸露是要提醒人們,如果我們視自己的身體如此珍貴,甚至賦予它道德價值,為甚麼我們只為了美麗而不是生存需求,就能剝下其它生靈的皮?」

吉里巴斯搬到斐濟 暖化遷國首例

台灣邦交國吉里巴斯」,因為暖化,海水水位上升,有滅國危機,吉里巴斯已經具體展開集體移民計畫,他們計畫砸下960萬美元,買下斐濟第二大島土地,將11萬的國民集體搬遷到斐濟居住,將成為全球第一個因為暖化,被迫全國遷徙的國家。

海水一波波打上岸,天真的吉里巴斯孩子恐怕不知道,這是讓他們被迫遠離家鄉的罪魁禍首。吉里巴斯居民(2011.09):「海浪的力量太強,海水都打進海牆裡。」

位在南太平洋,同時也是台灣友邦的吉里巴斯,恐怕將成為全球第一個,因為暖化被迫集體移民的國家,將成為第一批氣候難民。吉里巴斯總統湯安諾(2011.09):「國際社會同樣的,一定要能因應這暖化的危機,不能失敗,我們不能承擔這種失敗,這是人道上最大的挑戰。」

因為暖化,吉里巴斯已經有一部分國土泡在水底,總統湯安諾無奈地說,全國移民是不得不做的決定,原本打算興建人工島或是堤防,但實在太曠日廢時,因此將耗 資960萬美金,買下2千公里外,斐濟第二大島瓦努阿萊武島,讓全國11萬人定居。湯安諾(2011.09):「對我來說,這是很現實的選擇,無法維持島 嶼持續適合人居住,我們就必須找其他地方。」

吉里巴斯其實早就在推動移民計畫,利用教育方式,讓年輕一輩到斐濟念書,融入當地,未來也會採取技術移民方式,陸續把居民送到斐濟。

塑膠容器回收率高 年產值近50億

台灣的資源回收率不斷提高,根據環保署統計,去年塑膠容器的總回收量達到19.3萬公噸,創造近新台幣50億元的產值。環保署回收基金管理委員會表示,目前台灣整體廢棄物回收比例也達到74.5%,不少國家特地前來取經,可說是國際模範生。

喝完一瓶飲料,你會想要將飲料罐回收嗎?在台灣,這個答案大概是肯定的。

根據環保署統計,台灣去年光是塑膠容器的總回收量就達到19.3萬公噸,不但每年省下新台幣7.6億元的垃圾處理成本,還創造了48.3億元的產 值。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委員會執行秘書馬念和說:『(原音)我們廢塑膠容器1年的效益大概是(新台幣)48.3億元,裡面有27億是寶特瓶,我們整個容 器回收比例是74.5%,這裡面寶特瓶PET的回收比例最高,有95%。』

馬念和指出,台灣目前約有290多家廢容器回收商,在政府的補貼政策下,回收比例不斷攀升,不少國家也特地前來台灣取經。馬念和說:『(原音)我們算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從數字上來講,我們算是做得很好。日本的寶特瓶回收率大概是75%,我們的是95%。』

馬念和表示,廢塑膠容器回收後,可以作成各種生活用品,包括假髮、拉鍊、電視機外殼、甚至是運動球衣,只要妥善回收,都可以創造商機,減緩地球資源的耗費。環保署計畫每年提高2%的回收比例,以達到「零廢棄」的回收目標。

2012/3/8

高圓圓變蔬菜公主 忙公益推廣素食喜笑顔開






























































































[2011
68日北京訊] 今日,重新詮釋“自然美”——素食女星高圓圓身著由生菜葉拼接而成的高貴曳地長裙出鏡亞洲善待動物組織(PETA Asia)最新廣告。這一標題爲“素由心生”的素食公益廣告旨在呼籲公衆摒棄肉食,選擇關愛動物及健康的素食生活。

別再傷害我們!「美人魚」橫躺街頭痛心喊話?!































  • 「美人魚」呼籲:不要再吃魚。(圖/取自中新網)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國際善待動物組織(People for the Ethical Treatment of Animals,PETA)有4名扮演「美人魚」的志願者,於吉隆坡武吉免登路上手拿警示標語,呼籲大家不要再吃魚,引起不少民眾駐足圍觀。


這4位國際善待動物組織的志願者,以人體彩繪的方式化身為「美人魚」,橫躺在吉隆坡武吉免登路的街頭,並且手持寫有「試著感同身受,誰是你的盤中餐,吃素 吧!」的標語,欲傳遞理念為,希望大家能用同理心,感受魚的痛苦,「當牠們被捕獲時,是十分有壓力且害怕的;其餘的志工則是向路過的人發送宣傳單。



該組織的活動協調員凱拉表示,許多人都認為吃魚可以獲得鈣質,不過根據大馬研究顯示,魚的體內累積了大量的毒素,包含:鉛、汞、二惡英、鎘等。她建議大家茹素,同樣也能攝取到同樣的營養。


凱拉已經茹素有15年之久,健康狀況良好,她強調,茹素確實可以讓大家更加善待動物,根據數據顯示,只要吃素一年,還可以拯救約100隻的動物生命。


她補充說,民眾應該要停止再使用動物產品,因為這樣的生活習慣,也是導致全球暖化原因之一,而且吃肉會讓很多疾病上身,像是: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等。

@@@@@@@@@@@@@@@@@@@@@@@@@@@@

行動劇表達動物求生慾‧4美人魚“假死”提倡素食

  • 4條美人魚“假死”的躺在漁網上,表達她們的不滿及要求人類感同身受。(圖:光明日報)

(吉隆坡7日訊)4條“美人魚”週三“假死”的橫躺在吉隆坡武吉免登金三角,集體抗議人類暴行,並手持中文、馬來文及英文告示牌:“試著感同身受,誰是你的盤中餐,吃素吧!”,吁請大馬人感受魚類的痛苦。

由善待動物組織(PETA)呈現的街頭行動劇,找來4名大馬美女戴魚鰭、畫魚鱗,身上塗滿銀色顏料的躺在漁網上,為時一小時,吸引路人圍觀及拍照。

糞便屍體當飼料

活動協調員克萊爾說,魚類同樣能感受痛楚,當它們躺在漁船甲板時,一樣面對恐懼。

她說,魚或許不可愛,也不能把它抱在懷中,但它們與其他動物一樣有痛覺和強烈的求生渴望。

“魚類養殖場擁有成千上萬條魚,它們被迫生活在擁擠又骯髒的空間,隨時會染上各種疾病,包括海蝨。”

她補充,工廠模式的養殖場,魚類通常在沒有止痛藥的情況下被宰殺,甚至在喉嚨劃上一刀。

“執法單位突擊檢查一家本地養殖場時,曾發現業者將糞便及動物屍體當魚類的飼料,非常不衛生。”

她吁請公眾拯救魚類,與善待動物組織一起提倡素食生活。素食不但能促進身體健康,對環境及動物也有幫助,達致“三贏”。

“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素食生活超過15年,依然能健康生活,而且別人看不出我已經32歲。”

她補充,不僅魚肉,動物提煉的中藥或產品都儘量不要購買,免得動物被慘殺。

她說,若想瞭解更多善待動物組織的素食食譜或詳情,可瀏覽PETAAsiaPacific.com。

魚類含毒素或致癌

克萊爾指出,根據馬來西亞的一項研究顯示,人類頭髮的汞含量,與他們食用魚類的數量成正比。

“魚類含有大量毒素,包括殺蟲劑、鎘、汞及鉛等,含量超出正常情況的900萬倍。”

她說,大馬常用一種致癌物質的甲醛,以保存魚類的新鮮,長期食用將導致鼻咽癌及白血病。

她聲稱,大規模的捕殺魚類,不但造成全球暖化,也讓人類患上糖尿病、癌症及心臟病的風險。

促漁民轉行保護魚類

詢及捕魚業因人類提倡素食而面臨失業時,克萊爾說,漁民需要尋找另一條維生的道路,因為環境已經被破壞,現在是時候停止捕殺魚類。

“保護魚類的訴求在各個國家進行,包括泰國、菲律賓、新加坡及澳洲等。”

談及人類需要從魚肉補充鈣質時,義工陳奕帆說,其實現在很多蔬菜也能補充營養,善待動物組織的網站提供素食食譜,供大眾參考。

“如果我們放棄吃肉,改為素食生活,估計每年可拯救100隻動物。”(光明日報)

馬雅金字塔驚見神秘光柱! 網友:世界末日



















馬雅金字塔上方出現神秘軸狀光束(圖/翻攝自網路)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2012世界末日預言話題熱度從未停過,近日網路上再傳疑似世界末日的警示照,一名前往墨西哥參觀馬雅古城遺址的遊客,他拍下金字塔上方出現神秘軸狀光束的照片。照片在網路上被瘋狂轉載,甚至成為美國探索頻道熱烈探討的主題。

此張令人驚歎的照片是遊客赫克托‧西利扎爾所拍攝,2009年他和妻小前往墨西哥的馬雅古城參觀,當他站在遺址前突然有閃電出現在遠方,他趕緊以iPhone拍下難得一見的情景。沒想到西利扎爾不但捕捉到閃電瞬間,且拍攝效果遠超乎期望。

許多網友將這張照片視為2012年12月21日警示論的「信號」,因為基於馬雅神靈論文獻,此張照片的神祕光束是真實存在的;但也有不少網友議論,此照片僅是因攝影偏差效果所致。西利扎爾則表示,當時自己沒有看到任何軸狀光線,或許是因光線速度非常快,肉眼難以辨識。

年來最大太陽風暴來襲 美專家:地球磁場似乎吸收衝擊

NOWnews.com 今日新聞網

2012年3月9日 07:04

  • NASA7日拍攝的X5.4級太陽耀斑爆發,為近5年來最強烈的太陽風暴,將在今日午後影響地球。(圖/網路)

本報訊

太空天氣專家表示,5年來最大的太陽風暴現正衝擊地球,未來24小時內恐干擾衛星、電力網絡和通訊網路。

太陽表面於6日晚間爆發出兩次強烈太陽閃焰,向地球噴出1波電漿和帶電粒子。這些噴發出的物質稱作「日冕質量拋射」(CME),以每小時400萬英哩的速度通過太空,現在應已侵襲地球。

美國專家表示,強烈地磁風暴於今早侵襲地球,不過地球磁場似乎吸收衝擊,風暴不大可能達到劇烈程度。

不過,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和其他機構警告,預料這仍是5年來最為強烈的電磁風暴,有可能干擾全球衛星定位系統、飛行航班、衛星和電力網絡。

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發布的最新消息指出,日冕質量拋射(CME)的前端,已於今天格林威治時間10時45分(台灣時間下午6時45分)抵達地 球。太陽昨天一早噴發灼熱電漿和帶電粒子,稱作日冕質量拋射。NASA昨晚預測,此風暴恐達到劇烈程度,預計會一直影響到明天。

NOAA的科學家康切斯(Joseph Kunches)昨天說,這很可能是「自2006年12月以來最強烈的地磁風暴」。NASA表示,預料國際太空站(ISS)上的太空人不會受輻射風暴影響。(中央社華盛頓電)

2012/3/7

多雨加暖化 阿根廷巨大冰河崩落

位在阿根廷的莫雷諾冰河,突然在眾目睽睽下,大規模崩垮,壯觀場面都被遊客拍了下來。

多達好幾公噸的冰塊,從60公尺高的冰河接二連三崩落,目睹的遊客,驚呼聲連連,崩落時產生的巨大聲響,連幾公里外都能聽到。

由於連夜降雨,加上氣候暖化影響,加速了冰川的融化,這座冰河的中心部位,每天以1.7公尺的速度移動,最後因向前推進的壓力而崩落,當時大約有2500名遊客,目睹冰河崩落的壯觀場面。

2012/3/6

一張廢棄的舊報紙 可以救一隻流浪犬的命?!

記者楊晴雯/高雄報導

一張不要的舊報紙除了能拿來包便當,還能救一條流浪狗的生命!社團法人高雄市關懷流浪動物協會近日在臉書上發佈「急缺報紙」的訊息,文章立即被網友大量轉貼分享,協會也陸續收到來自全省各地寄來的「愛心舊報紙」,暫時解決了燃眉之急。

社團法人高雄市關懷流浪動物協會理事長王小華表示,目前協會有超過100隻後肢癱瘓的流浪狗,且幾乎都患有褥瘡,「因為身上有這樣的病痛,所以不能將牠們放置在籠子內,以免受傷的皮膚再次遭受到摩擦的傷害,所以平常都是讓牠們趴坐在舊報紙上。」

「因為牠們無法站立,而且大小便失禁,為了保持環境的整潔,避免狗狗的身體因此弄髒,每隻狗的身體下方都會鋪上5至6張的全開舊報紙」,此外,每天要更換的次數則達2到3次,王小華說,「光是在舊報紙上的花費,1個月就有1到2萬元的支出」。

舊報紙的來源提供,都是協會內的愛心狗爸媽自掏腰包到回收場購買,每天的用量相當大,日積月累下,已經超過了協會所能負擔的能力範圍;近日發現舊報紙的回 收狀況越來越糟糕,但是狗狗的生活品質而是得兼顧,於是協會只好利用網路的力量,發起「急缺報紙」活動,希望網友可以伸出援手。

王小華表示,不到一個禮拜的時間,每天就接到許多通想要捐助舊報紙的愛心電話,「目前協會已經收到了共300至400斤的舊報紙」,她說,「大家的愛心讓我們走在這條路上感到不寂寞。」

「有民眾還不惜成本,將物資從台北寄下來,還有人是直接親自把舊報紙搬到協會。」雖然現在已經解決了目前舊報紙短缺的窘況,但是為了長遠著想,舊報紙的庫存量仍不足,如果有捐贈報紙意願的民眾,可透過電話:07-3222552與該協會聯絡。

2012/3/5

胡志強籲多蔬少肉 搭公車

台中市政府衛生局與環保局昨(五)日共同舉辦「減重一○一、減碳一○一」記者會宣示活動,希望邀集更多有興趣的民眾一起加入減重、減碳行列,以「多蔬少肉、搭公車騎鐵馬」為主軸,帶領民眾共同響應健康又低碳的生活型態。

昨活動中就連標哥加入減重計畫行動,素有山城有中醫師稱號的邱永標,預計在半年內瘦下十五公斤,他表示:當時當退伍時只有七十公斤,但事隔二十年 後,體重卻飆到一百二十五公斤,甚至老婆為了能襯托他體重也逐漸上升,希望透過這次活動下定決心、成功瘦下來,能邀約老婆一起來減重、守護健康。市長胡志 強表示:民眾「每周一蔬食日」少食用一百公克肉食減碳七百八十公克、減少攝取二百五十大卡熱量、「搭公車騎鐵馬上班趣」十公里路程減碳二點三六公斤、消耗 二百五十大卡熱量、「多走樓梯少搭電梯」走一層樓梯減碳二百一十八公克、消耗五大卡熱量、「假日全家齊步走」十公里減碳六百四十公克、消耗五百大卡熱量 等。

衛生局局長黃美娜表示:今年報名參加「減重、減碳」活動的民眾,還可獲得「健康生活動起來手冊」一本,教導您如何吃出健康、聰明運動,同時還提供減重門診、減重諮詢站、減重講座、減重班、減重諮詢專線等等,讓您不花大錢也能輕鬆享瘦健康。

海浪也能發電 比風力強700倍!

現在什麼都講究環保,高雄一位楊博士研究出海浪也能發電,他打造了一台海浪製造機來發電,產生的電力是風力發電的700倍。

這是風力發電,這是水力發電,現在不只風力跟水力,海浪也能發電。一波波的浪往岸上推,這浪一下子來一下子去,如何發電呢?靠著就是這台海浪發電機。大大的一台儀器裝著水,裡頭有管子有浮筒,上頭還有轉啊轉的齒輪跟轉輪,只是這電要如何產生出來呢?

也就是說海浪會讓浮筒起浮,進而帶動連接的單管前後推動產生槓桿原理,讓上頭的齒輪轉動啟動轉輪產生電能,現在這台海浪發電機已經獲得台灣以及世界專利。大陸福建已經架設完工,準備啟動發電,這項成功的發明也讓台灣再次在國際上發光。

2012/3/3

李惠仁追6年揭禽流感 官員不認

中國時報【邱祖胤、侯俐安╱專訪】

農委會證實高病原性禽流感在台爆發,紀錄片導演李惠仁早在去年底就向農委會通報,農委會卻遲了三個月才公布真相,李惠仁昨日表示,農委會掩蓋疫情,以偽科學欺騙民眾,「演變成今天這種局面,防檢局長許天來必須下台負責!」

李惠仁花六年時間追蹤禽流感疫情,並拍成紀錄片《不能戳的祕密》,去年獲得卓越新聞獎肯定。諷刺的是,農委會不管在片裡片外都不承認,即便去年底李惠仁將同一養雞場的三隻病死雞檢體寄給農委會檢驗,農委會還是慢半拍。

李惠仁是政大傳播學院碩士,曾在超視、民視、三立等電視台擔任攝影記者,二○○四年起任職東森電視新聞專題執行製作人,當時就以《危雞危機—禽流感 追蹤調查報導》獲得新聞類獎項,二○○八年離開電視台開始拍攝紀錄片,以《睜開左眼》一片獲得第二屆「映像公與義紀錄片徵選」首獎。

李惠仁表示,一開始會追這個議題,是因為二○○四年低病原性禽流感病毒已經流傳到台灣,「當時所有媒體都在追,到底這個病毒是怎麼傳進來的?因為台灣以前從來沒有相關病例,當時有人質疑是非法疫苗傳進來?農委會否認,說是候鳥帶進來的,我覺得疑點很多,開始著手調查。」

「我陸續拿到的證據發現,是有人把病毒偷偷帶進來,偷偷進行疫苗培植,結果沒做好,才把病毒散出去,我把證據拿給農委會,農委會還是堅持候鳥帶進來的,我覺得實在太過份了,決定要讓真相水落石出。」

李惠仁表示,調查最大困難是資訊不對等,農委會還用專業術語唬記者,「我向官方要求相關資料,他們以機密為由不願公布,最後拗不過,丟給我一本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法典,叫我自己去讀,篤定我看不懂,也不會讀,要我知難而退。」

他硬K完這本書,破解這些官員術語,還自己進行實驗及調查,六年來發現病毒已在田野交換基因,台灣正面臨極度危險。

政府官員指控李惠仁危言聳聽,將導致三五○億元的產業崩盤,連雞農都跟他說,別再調查下去了,免得影響他們的生計。當他清楚說明嚴重性,證明他的作法才是真正保護產業的永續生存,雞農們覺得政府不該隱暪真相,錯失防治疫情的最佳時機。

為了拍片,李惠仁六年來花了一百多萬元,親自解剖二百多隻病死雞,已然成了動物專家。儘管影片得獎,主流媒體卻不願播放,李惠仁只好將影片上傳網路,去年七月至今已累積廿七萬瀏覽人次。

李惠仁指出,雞農想保有財產,消費者關心健康,政府實在沒有理由掩蓋真相,讓災難持續擴大。





@@@@@@@@@@@@@@@@@@@@@@@@@@@@@@@@@@@@@@@@@@@@@@@@@@@@@@@

禽流感通報人批防檢局隱匿疫情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3日電)「不能戳的秘密」紀錄片導演李惠仁表示,農委會3日公布彰化蛋雞場為高病原潛勢案例是他通報的,防檢局擅自提高高病原的認定門檻,涉隱匿疫情;他將補件以強化控告證據。

花費6年時間拍攝「不能戳的秘密」紀錄片,而獲得卓越新聞獎的李惠仁,質疑行政院農委會防檢局更改高病原的認定標準,自行增加臨床死亡率的標準,提高高病原認定的門檻,「恐涉及隱匿疫情」。

李惠仁表示,農委會今天公布的彰化蛋雞場為高病原潛勢案例,相關檢體就是他通報、送驗的,但農委會卻宣稱為「高病原潛勢案例」,不稱「高病原案例」。

農委會防檢局上午公布,李惠仁去(100)年12月27日通報彰化縣養雞場的檢體的實驗結果顯示,「HAO切割位鹼性胺基酸」出現「RKKR」4個高病原鹼性胺基酸,且IVPI值有兩個數字2.69及2.01及,都高於界定值1.2。

防檢局稍早在記者會中表示,由於彰化蛋雞場每日雞隻死亡低於正常值(0.05%到0.075%,高病原要高於此值,並連續3天以上),所以被界定為高病原潛勢案例,未直接認定為高病原案例。

但李惠仁質疑防檢局「又一次涉嫌隱匿疫情」,之前他已為民國99年彰化禽流感案例被防檢局宣布非高病原,向檢方提告防檢局隱匿疫情,目前仍在司法程序中。

他表示,農委會於92年10月7日公布的「高病原性家禽流行性感冒檢驗方法」規定,只要鹼性「HAO切割位鹼性胺基酸」與IVPI值符合標準,就應認定高病原,防檢局卻「再次擅改標準」,增加死亡率標準認定,宣稱彰化蛋雞場非高病原案例;因此他將補上此例文件,強化他就前案提告防檢局涉嫌隱匿疫情的證據。

對於李惠仁的說法,防檢局表示,防檢局所提數據,都是呈現事實。

2012/3/2

海洋酸化速率 3億年來最快

(法新社華盛頓1日電) 研究人員今天表示,高污染濃度造成3億年來最快的海洋酸化速度,給未來海洋生物帶來的後果則不明。研究發表在「科學」(Science)期刊。

美國、英國、西班牙、德國與荷蘭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團隊,檢視數百份古海洋學研究,包括數百萬年前嵌在海底沈積物的化石。

研究人員發現,歷史上只有一段時期和今日科學家看到的海洋生物相繼死亡現象相似,即5600萬年前的「古新世–始新世氣候最暖期」(Paleocene-EoceneThermal Maximum,PETM),該時期仍是待解的謎。

研究主要執筆人、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University)拉蒙多哈堤地球觀測站(Lamont-DohertyEarth Observatory)的何尼斯(Barbel Honisch)說:「如果工業碳以當前這種速率排放,我們所關心的生物都將滅絕,像是珊瑚礁、牡蠣和鮭魚。」

何尼斯和研究團隊表示,目前海洋酸化的速率,至少比5600萬年前快上10倍。

研究共同撰寫人、布里斯托大學(BristolUniversity)里德威爾(Andy Ridgwell)說:「這項地質紀錄顯示,目前酸化速率可能至少在地球歷史過去3億年來前所未見,我們更有可能進入海洋生態系統改變的未知領域。」(譯者:中央社陳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