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8/29

靈魂在說話:聆聽身體的語言 The Language of Your Body

 靈魂在說話:聆聽身體的語言

 

 作者: 茱莉亞.侃南  
原文作者: Julia Cannon
譯者: 丁凡
出版社:宇宙花園  
出版日期:2013/10/31

ISBN:9789868949638
叢書系列:先驅意識
規格:平裝 / 284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4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你的身體在告訴你什麼?
  疼痛在告訴我們什麼?
  我們為何讓自己生病?

  每一個疼痛和徵狀都是身體在用它獨特的語言對你發出重要的訊息。唯一的問題是,我們沒有這種語言的翻譯手冊——直到現在。

  我們不僅僅是這副軀體而已,我們遠比我們的身體來得偉大。我們是住在肉體裡的靈魂,來到這個次元體驗和成長。當我們在世上體驗時,一直都有我們的其他部份(高我)持續指導和支持我們。我們很容易就忘記我們真正是誰,忘記我們為何來到世上,然而,高我不斷地與我們溝通,協助我們待在自己所選擇的成長道路上。

  由於最容易引起我們注意的方式之一就是透過疼痛,所以我們才會使用病痛做為傳遞訊息的工具。當我們學會直接和除了身體以外的部份溝通時,我們就不需要身體的訊息了。

  從這本書,你將發現身體不同系統傳遞的訊息所代表的意義;你如何可以經由理解訊息,作出適當的反應而療癒問題。本書所揭示的就是這個祕密語言,它不再神祕不可解了。你可以發掘你的靈魂在試圖跟自己說些什麼。現在,就為自己找出答案!

本書特色
    
  身體是靈魂體驗人類生命的暫棲之所
  我們的靈魂一直透過身體向我們傳遞訊息
  不論我們是否聆聽
 
 

作者簡介

茱莉亞・侃南(Julia Cannon)

  是有執照的護士,曾在加護病房和家庭照護領域工作超過二十年以上。她後來走上另一條療癒之路,接受過Reconnective Healing和催眠先驅朵洛莉絲・侃南(Dolores Cannon)的「量子療癒催眠療法」(Quantum Healing hypnosis Therapy)的訓練。

  在探索這些非傳統的療癒方式後,她的能量療癒開始有了自己的特質,她將之稱為「光照」(lightcasting)。直覺的光來自雙手,導引能量到達身體需要的地方,平衡身體能量不足之處。這個平衡可能發生在生理、心智和/或精神層面。

  當茱莉亞進入別人能量場工作或進行遠距療癒時,她會得到直覺的訊息,了解正在發生的事,看到身體狀況並知道需要如何協助對方,以達到療癒。這個發展是自然而然發生,它的效果至今仍令她感到驚訝。

  眾人引頸期盼已久的《靈魂在說話》,是她身為療癒者的第一本書。
 
 
目錄

作者序

第一章 訊息
第二章 催眠
第三章    我們的真實自我
第四章    翻譯手冊
第五章 情緒
第六章 癌症

◎ 身體各部位的訊息
第七章 循環系統
第八章 消化系統
第九章 內分泌系統
第十章 免疫系統
第十一章 外皮系統
第十二章 淋巴系統
第十三章 肌肉骨骼系統
第十四章 神經系統
第十五章 生殖系統
第十六章 呼吸系統
第十七章 感官系統
第十八章 泌尿系統
第十九章 脈輪
第二十章 意外
第二十一章 過程
第二十二章 身體的訊息:快速參考指引
 

作者序

  經由此書,你會看到我們不僅僅是活在世上的這個身體而已。我們的身體是很偉大的機器。無論我們選擇要活多久,我們都已決定了在這個靈魂棲息的身體裡體驗我們所稱的「人生」。如果我們不干預的話,身體機器本應完美運作;它是被設計成沒有病痛,若是出了問題也能自我療癒。所以,如果我們是被設計成不會生病,那麼,為什麼世上有這麼多的病痛呢?為什麼有這麼多人總是在生病或不舒服?事情是否比我們表面看到的更複雜?

  我們現在才正開始認識我們在身體和這個星球的真正角色。如果你不相信我在本書表達的想法,沒有關係,你不需要完全同意我說的話才能瞭解我試著要闡述的觀點。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真相和理解。我鼓勵你閱讀書裡的資訊,自己來決定這些訊息是否正確。

  我要分享的資訊來自我母親朵洛莉絲•侃南(Dolores Cannon)四十多年來,與無數個案一起工作的臨床經驗,以及我在她身邊工作所得的直覺洞見和指引。一旦你了解身體的語言,每個人就都變成透明的了。我們內心的問題事實上都呈現在身體上。你繼續讀下去就會了解我在說些什麼。

  我被指引要寫這本書已經好幾年了,但我一直抗拒。原因有好幾個。其中之一是看到有這麼多已出版的、很棒的書討論同樣的主題就實在令人卻步;因為這不是新的概念。露易絲•海(Louise Hay)是最早提出這個主張的人之一,她認為身體一直在傳遞訊息給我們,如果我們了解這些訊息,就會獲得對人生議題的偉大洞見。露易絲•海的事業非常成功,她讓大家看到了如何透過理解身體的訊息來療癒自己,並且如何說肯定的話語來平衡身心狀態。安涅特•諾提爾(Annette Noontil)的《身體是靈魂的氣壓計》(The Body is the Barometer of the Soul)和尹娜•西格兒(Inna Segal)的《身體的祕密語言》(The Secret Language of the Body)也是同樣傑出的作品。就如我說的,這個主題並不是新的概念。因此,你應當可以了解我為什麼一直抗拒在同樣的領域出這樣一本書了。然而,我的高我卻不斷堅持要我寫。

  我問祂,我這本書能夠提供什麼,是別的書沒有的?我得到的回答是,我們和自己的溝通必須經過某個過程,才能理解我們的進展和我們在地球上的使命。之所以會有這麼多的病痛和不適,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傾聽或瞭解身體要傳達給我們的訊息。瞭解和回應這些訊息也有個過程。當我們全心投入這個過程,自我療癒便會發生,我們也將進一步了解我們真正是誰。因此,你將會一再聽到我說,我們必須參與這個「過程」。

  這不是一本你可以迅速瀏覽就得到答案的參考書。有些章節確實會告訴你身體的哪個部位通常代表哪些訊息,但這是為了讓你看到過程是如何進行,因此你可以參與其中,獲得自己的領悟和療癒。高我也告訴我,答案不假外求,這一點非常重要。請停止尋找某個人或某件事來「修補」自己。答案都在我們的心裡,我會讓你看到為什麼這是事實。我也會讓你知道如何與身體連結,清楚地聽到你的身體所發出的訊息以及如何詮釋它們。

  我們都是偉大和有力量的生命體。我的任務就是協助大家記得這一點。

  另一個令我退縮的原因是,我的母親在這個領域工作多年並且獲得這些資料有相當久的時間。收到寫這本書的訊息讓我心虛,幾乎有種罪惡感。我的母親找到了不同個案的各種病痛所呈現出的模式,這真的是非常重大的發現。我也覺得自己還沒有「足夠的付出」能夠擁有這些資訊。我現在明白事情並非如此,而且那些想法是來自老舊的能量模式。隨著時間的加速,我們也同時在好幾個次元移動。當母親回到家告訴我個案的各種故事和其中代表的意涵時,我覺得十分受到吸引,我們怎麼能單從個案所告知的病痛或徵狀,就知道這個人是怎麼回事,這真是非常有趣。我知道,自己很難再花那麼多時間與耐性從事臨床工作。經過了好幾年的敦促後,我才開始寫這本書,也終於接受了自己在這條路上的位置。

  許多人可能會想,為什麼我會不願意去做明明知道自己被指引去做的事。你接下來很可能會在書裡一再看到,我很固執,我不喜歡別人告訴我要做什麼。(我不願意承認這一點,但這是真的!)即使訊息是來自最高的源頭(高我),如果我覺得被迫或不是我有意識的選擇,我很可能還是會反抗。你看,即使覺察到自己應有的發展,我們還是可能抗拒。

  我希望你們保持開放的心胸來閱讀這本書,並且允許自己的真理出現。當你走過這個過程,你將看到自己身為一個顯化者(manifester)是多麼偉大,多麼有力量。我深深希望每一個人都能知道療癒自己是件容易且影響深遠的事。
 

2022/8/18

走出家門就能接觸農耕 民間團體提「全齡農耕都市」政策建言

 2022年07月05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黃梅舒報導

今(2022)年底縣市首長選舉,各式議題與社會行動持續串聯。都市農耕推動團體則拋出「都市農耕政策需求」,呼籲各候選人提出具體政策。自2008年以降,全球有超過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未來20年更有3/4的人口居住在都市裡。「支持農耕是有票的」都市農耕網發言人楊志彬說道。

士林區天母SOGO百貨大門正對著德行繽紛農園。圖片來源:都市農耕網提供

都市人口擴張 城市裡的農耕政策需求 更將是未來重要的社會創新

6月29日上午,士林區天母SOGO百貨正對面的德行繽紛農園,民間社群「都市農耕網」邀集食農教育工作者、親子農耕推動者、在地里民、高中生、教師以及數個民間團體,舉辦「打造全齡農耕的都市,跨齡市民耕種者共同發聲」記者會,要向縣市首長選舉候選人,傳達民間對都市農耕的未來擘畫與藍圖。

都市農耕在台灣推動已有超過十年以上的歷史,不過早期是以分隔近郊農業土地,租賃給有種植需求的民眾來發展市民農園。自2014年開始,幾位都市農耕參與者、非營利組織工作者,提出在都市裡以「社區」為尺度,毋須開車、走出家門便可接觸農耕的訴求。

台大創新設計學院教授張聖琳表示,多數人的觀念仍停留在農耕僅限於鄉村。然而自2008年後,全球已有超過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內。未來20年,更將有3/4的人口居住在都市裡。如何將農耕納入都市活動是一項社會設計,也是未來重要的社會創新。

民間社群籲 基礎政策結合現有經驗 為七大場域擬定全齡政策

「都市農耕網」從臉書社團開始,透過共筆平台累積開放性的知識與文獻,不定期召開實體聚會,交換議題研究與知識,檢視政策並召開建言記者會。近期他們透過線上工作坊,整理過去十年來台灣各地都市農耕者的年齡,歸納出五類參與群體——16歲至職場前、22歲至社會新鮮人、35歲後建立家庭關係以及63歲後的樂齡退休人士、2歲至15歲。

都市農耕網劉哲瑋解釋,五類群體呼應「全齡」訴求,而不同年齡層下,分別又能對應到各自的農園場域。

都市農耕網提出「實質推動七大農耕場域」訴求,橫跨社區、公寓大廈、社會照護空間、校園、主題園區與館舍、公有機關、企業辦公空間。根據參與群體及場域,再進一步畫出「全齡都市農耕參與群體與農園效益架構圖」,呼籲政府善用國內基礎政策與縣市現有經驗,依循為各類群體制定政策、取得場域資源,並提供校園教師、公有機關、社區公共農園、企業等培力課程與推動經驗交流活動。

劉哲瑋說明,都市農耕將創造三面向效益:為民眾帶來健康生活,落實食農教育;都會城市則將增進綠化與宜居環境,促進社區間的活絡交流;空間管理單位則可透過志工參與,達到空間管理與節能的效益。

全齡都市農耕參與群體與農園效益架構圖。圖片來源:都市農耕網提供

都市農園促成社區參與 民間:田園城市應強調如何永續經營

都市農園不僅串起里民間的關係,也強化社區參與的動力。一位來自德行繽紛農園的志工分享,自身因受疫情衝擊而退休,一開始是因地利之便而加入志工,但也因著參與都市農耕的緣故,而曉得里長是誰。

德行里里長也不諱言表示,曾發生偷菜事件,不過,來到農園晨運的民眾都會主動告訴小偷:「人家種得很辛苦,不要偷摘。」農園志工也分享,曾在住家八樓看見小偷偷菜。為逮小偷,直奔八樓而下,甚至守在SOGO門口,就要等小偷出來。

除了士林區德行里,過去台北市松山區復建里也曾推動都市農園,但最後公有土地卻被收回,讓許多里民都感到非常可惜。復建里里長林坤信也到場表示:「田園城市應強調如何永續經營」。而此例也突顯都市政策下公共農園的弱勢。楊志彬呼籲,政府應強化社區農園用地的延續機制。

德行繽紛農園內有一區一區的菜圃,種著青蔥、茄子、辣椒等蔬菜。圖片來源:黃梅舒攝

設置落葉堆肥場 都市農園減碳還能減廢

無法到場的主婦聯盟台中分會執行委員張明純,則透過預錄影片的方式,呼籲政府鼓勵私人提供畸零地或閒置空地,減免土地增值稅或地價稅,或可釋出公有空地,讓民眾進行都市農耕規劃。以可食地景取代田園造景,不但將形成露天活動中心,還可發揮農園的碳匯功能。

另外,張明純指出,公園綠地所清掃、收集的落葉往往送至焚化爐焚燒,建議主管機關設置落葉堆肥場,編列經費教導社區環保志工隊學習製作堆肥。堆肥發酵後的有機質可用於都市農園,設置過程更可減少因焚燒所產生的碳排與空氣污染。

學者:台北市發展出由下而上、具草根特色的都市農耕

八年前,全球掀起一波都市農耕熱潮,當時也有不少亞洲城市加入浪潮,例如首爾、香港、日本、新加坡,台北市也是其中之一。美國華盛頓大學景觀建築系教授侯志仁指出,台北市最初推動並不被看好,但八年下來成果有目共睹。

有別於國外,台北市發展出草根、由下而上倡議的獨到做法。例如民間發起網路集資、串聯,或藉選舉將都市農耕轉為政策。此外,台北市都市農耕也受到市府跨局處的大力推動,即便在台灣也少有城市以這樣的方式推動市政。更重要的是,民間團體、基層民眾的高度參與,尤其是社區大學開設課程,實現了民眾參與都市農耕的可能性。

2014年由「都市農耕網」發起的「都市小農孵」集資計畫,希望藉由集資計畫將都市農耕推廣給更多人知道。圖片來源:都市農耕網(CC BY-NC-ND 2.0)

侯志仁呼籲,雖然推動的過程中遇到許多困難,但台灣經驗在國際上獨樹一幟,需要民間團體與政府協力突破。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前秘書長陳彥良說明,耕種獲得的不只是農穫,還能療癒身心靈與促進交流,讓人回歸自然、重新認識土壤、水、空氣,進而提升對生態的關心。接下來將透過全年齡層的規劃,並盡可能地促進空間媒合,讓人人都可以是綠手指。


陳彥良說明,當人們有機會接觸都市農耕,生態城市不再落於口號,人人都可以是綠手指。圖片來源:都市農耕網提供
https://e-info.org.tw/node/234448?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31d4219baa-EMAIL_CAMPAIGN_7_5_2022_11_15&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31d4219baa-84965585

2022/8/15

最新研究 減少肉類消費是對抗人畜共通病的最佳方法

2022/08/16


一份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雜誌上最新報告表示,如果對動物產品的需求持續上升,將沒有更好的方法來降低人畜共通傳染病(動物傳播)的風險。儘管有人呼籲減少密集化的工廠化耕作方式,轉而支持小型經營,以降低新發傳染病的風險,但報告得出的結論認為這種方式並不是合適的。

由於我們飼養和屠宰動物的方式,密集化畜牧業增加了人畜共通傳染病的風險,並讓它們處於高度密集的生活條件下,同時不在乎它們的健康和福利。這種飼養動物的方法產生的人畜共通傳染病的病原體偶爾會流出並導致人類大流行,而報告指出,這種情況發生的風險正在增加中。

該報告的方法和結論認為,「大幅削減肉類消費是最好的疾病緩解解決方案。」報告解釋說,「為降低傳染病風險而提出的一種方法是大幅減少肉類消費。在極端情況下,這可以使自然棲息地得到廣泛恢復,增加野生種群的健康,同時也大大減少傳播給牲畜和人類的機會,進而降低疾病出現的風險。」

肉類消費和氣候危機

降低人畜共通傳染病只是促使人們呼籲大幅減少全球肉類消費的原因之一。今年德國波恩大學的研究人員發布了一項名為「肉類消費與可持續性」的研究,該研究將於 10 月在《資源經濟學年度評論》第 14 卷上發表。在研究裡,研究人員檢查了畜牧業對當前肉類消費的氣候影響,得出的結論是,為了實現《巴黎協定》中規定的氣候目標,人類必須將肉類消費量減少至75%。

波恩大學發展研究中心 (ZEF) 教授、研究作者 Matin Qaim 表示:「如果所有人都像歐洲人或北美人一樣食用肉類,我們肯定會錯過國際氣候目標,許多生態系統將會崩潰。因此,我們需要大幅減少肉類消費,理想情況下每年減少到 20 公斤(44 磅)或更少。烏克蘭的戰爭以及由此導致的國際穀物市場短缺也凸顯了應該減少餵食動物的穀物以支持糧食安全。」

 

https://www.suiis.com/news/article/1683

2022/8/6

《誰殺死了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