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

全球每年食物量 半數浪費掉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英國機械工程師協會(IME)十日發表報告警告,全球每年製造的食物,有一半以上白白浪費,相當於每年有二十億公噸食物最後都沒進到人的肚子裡,而是原封不動地變成垃圾。

報告譴責嚴格遵守有效期限的非必要之舉;買一送一的行銷策略導致消費者買太多不需要的食物,最後吃不完變成垃圾;西方消費者異常挑剔食物賣相;基礎建設不足;儲藏設備差等。

根據聯合國預測,本世紀末之前,全球人口將增加三十億,製造食物需要龐大資源的壓力與日俱增,包括土地、水與能源都會面臨短缺壓力,因此英國機械工程師協會呼籲盡速採取行動,處理食物變垃圾的問題。

這份名為「全球食物:不浪費,不缺乏」(Global Food:Waste Not, Want Not)的報告發現,全球每年製造的食物,有三成到五成、也就是大約十二億到二十億公噸,永遠到不了消費者的餐盤中。單是在英國,就有多達三成的蔬菜因賣 相不佳、達不到零售商標準而未獲採收;在歐洲與美國,消費者購買的食物,也有一半最後被他們丟掉。

此外,全球每年約有五千五百億立方公尺的水,用於灌溉消費者永遠無法吃到的作物,而由於製造肉類所需的水,是生產等量蔬菜的二十至五十倍,肉類飲食增多,也增添水資源的壓力。

報告作者、英國機械工程師協會能源與環境部主任福克斯說,一般家庭一生中會丟掉相當於兩萬四千英鎊(約台幣一百一十一萬元)的食物,「其中一個問題 是超市零售的方式。消費者因為促銷買了比需要還多的產品,這些產品很多都是保存期限有限,因此最後的命運就是丟掉。」他說:「商品標示與有效期限也讓人混 淆,許多人丟掉完全沒問題的食物。」
報告建議,為了避免更多食物白白浪費,政府、發展組織以及聯合國等機構必須齊心協力,合力改變人們浪費食物的心態,並勸阻農人、食品商、超市、消費者的浪費習慣。

廣植燃料作物 恐危及空氣品質與糧食收成

研究警告:大規模種植用作木質燃料的樹木 會釋放大量化學物質異戊二烯 本報2013年1月11日綜合外電報導,林雅玲編譯,蔡麗伶審校

最新研究指出,利用生產更多生質燃料來對抗氣候變遷,可能會使一種罕見的空氣污染更為嚴重,預估在2020年之前,歐洲每年會有1400人因為這種污染物質而減少壽命。 

該報告指出,為了製造生質燃料而種植的樹木,雖然相對石油和煤炭似乎是較乾淨的替代方案,卻會釋放一種氣體,當與其他污染物混合時,可能會減損農作物產量。 

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的修伊特﹙Nick Hewitt﹚和同事進行這項研究,他表示,「因為能降低大氣裡的二氧化碳,一般認為栽種生質燃料作物是好事一樁。我們在研究裡想表達的,是『這麼做的確不錯,不過生質燃料也對空氣品質有負面影響。』」

該研究發表在《自然氣候變遷》期刊,是為了探討歐盟利用生產更多生質燃料來減緩氣候變遷的效用。

研究顯示,白楊、柳樹或尤加利樹,都是用做快速成長的再生木質燃料來源,生長時會釋放大量化學物質異戊二烯。當異戊二烯在光照下與其他空氣污染物混合,會形成有毒的臭氧。
修伊特指出,在空氣污染嚴重地區﹙如美國和中國境內部分地區﹚,有沒有增產生質燃料,結果可能都差不多。然而,「若歐洲大規模生產生質燃料,實質上有可能些微提高人類死亡率和降低農作物產量。就我們所知,過去還沒有人檢視種植生質燃料作物對空氣品質的影響。」

該報告預估,為了達到歐盟2020年利用木質生產能量的目標,過程中產生的臭氧可能會造成一年將近1400人早死,讓社會損失71億美元。歐盟的計畫也可能會造成小麥和玉米每年15億美元農損,因為臭氧會破壞農作物生長。

該研究提議,讓新開墾的生質燃料作物林遠離空氣污染中心,可能有助於減少地面臭氧形成,也許也能利用基因改造樹木降低異戊二烯的釋放。

地面臭氧可能引發肺臟疾病,據信每年造成約2萬2000名歐洲人死亡。歐洲環境總署指出,空氣污染﹙主要來自化石燃料﹚每年總共造成約50萬名歐洲人早死。 氣候災難每年造成14萬人死亡

修伊特提到,聯合國研究計畫發現本世紀二氧化碳升高將會更嚴重,轉向生質燃料的主要原因,正是為了降低排放二氧化碳﹙主要來自化石燃料﹚。聯合國世 界衛生組織預估,從1970年代至今,全球暖化每年已經造成全世界14萬人死亡。而全球暖化最嚴重的衝擊發生在開發中國家,那裡出現水災、旱災和其他災 難,使得數百萬人蒙受腹瀉、營養不良、瘧疾和登革熱威脅。

一般認為,從生質燃料獲取能源對氣候變遷沒有影響,因為植物生長時會吸收二氧化碳,而燃燒或腐化時則釋回二氧化碳。另一方面,使用化石燃料是將數百萬年前埋在地底下的碳釋放到大氣中。 

生質燃料常因競爭農地造成糧食價格上漲而受到詬病。歐盟執委會回應這些批評,2012年已下修了玉米、甘蔗等生質燃料農作物的產量,限縮產量在運輸燃料的5%。
※ 參考資料:英國衛報、研究報告摘要

UN:全球海洋遭受汞汙染 增加一倍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提出警告,過去一百年來,全球海洋汞汙染增加一倍,主要污染地區在中國與印度等開發中國家,為了防止情況惡化,聯合國已召集各國,訂下周在瑞士召開研擬條約會議,希望透過規範限制汞汙染的排放。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出示的證據,數百噸的汞從土壤流進河水與湖泊,造成 水源嚴重汙染,也造成開發中國家居民的健康備受威脅。而非洲、亞洲與南美洲等地,由於採金礦與燃煤發電盛行,汞汙染尤盛。金價自2005年開始攀升後,在 當地帶動掏金熱潮,也加劇汞汙染問題。聯合國報告指出,過去100年來,全球海水100公尺以上,發生汞汙染已增加一倍,深海汞汙染濃度更提高了25%, 土壤含汞再流進河川或湖泊造成汙染估計達260公噸。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長史坦納表示,「汞汙染在全球、地區或國家,對人體健康都是一項威脅,唯有透過 新的技術才能降低威脅。」

汞汙染會造成人類腦部傷害、影響胎兒智商及傷害腎臟與心臟等後遺症,美國一年治療汞汙染衍生的費用,就高達數十億美金。為了提早因應海水汞汙染問題,聯合國邀集各國代表下周在瑞士日內瓦研擬草約,希望將禁止汞汙染排放法制化。

不過,目前反對條約的國家不在少數,其中大多來自開發中國家,包括中國與印度,由於經濟起飛,汞汙染排放不斷地增加;反觀先進國家不僅汙染排放已持續減少,未來新建的發電廠、煉銅、鋅與水泥廠等,盼能納入限制汞汙染的範圍。

1956年日本水俁市首度爆發汞汙染,當時附近一家化工廠排出的汞汙染了魚類,不僅造成數人死亡,也讓當地居民與動物數十年來飽受疾病纏身之苦。汞汙染衍生的相關疾病,更影響數萬人的生活。

圖說:過去100年來全球海洋遭受汞汙染已經增加一倍,圖為佛羅里達州的灣區湖泊,當地魚類曾被驗出有汞汙染。(thepollen from 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