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30

綠色經濟競賽 中國領先歐美

更新日期:2011/01/29 07:48

(中央社台北29日電)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執行秘書費蓋雷斯(Christiana Figueres)指出,在開發潔淨與低碳能源,以帶動經濟發展方面,中國走在歐美之前。

費蓋雷斯昨天在瑞士達佛斯(Davos)參加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小組討論時指出:「中國立志贏得這場綠色經濟競賽,其他國家將望塵莫及。」 

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1月11日指出,中國致力開發低碳能源,去年投資總額激增30%,達511億美元,中國投資額度遠遠超過其他國家。

  全球知名會計事務所安永(Ernst & Young)去年9月指出,在其所編列的「可再生能源國家吸引力指數」排名中,中國首次超越美國。

費蓋雷斯指出:「你可以跳躍成長,不需遵循北半球模式,中國就是榜樣。」

包括中國氣候談判代表團首席談判代表蘇偉等中國官員均已指出,中國將在今年公佈的下一個5年計劃中推高能源效率。

在小組會議中,墨西哥總統卡德隆 (FelipeCalderon)表示,全世界正在靜待美國採取行動,力抗氣候變遷。歐盟執委負責氣候變遷行動的執委(European Union Commissioner for Climate Action)海德嘉(Connie Hedegaard)指出,美國企業採取拖延策略,沒有實際行動,在這場競賽中已落敗。

海德嘉指出:「美國企業應該體認到這是一場競賽,若遲疑不決,而居落後地位,將對經濟與企業不利。我希望有更多的美國企業人士能夠瞭解,他們必需對美國的政治人物施壓。」(譯者:中央社趙蔚蘭)1000129

2011/1/28

洋流溫度上升 北極夏天恐無冰

更新日期:2011/01/28 13:19

(路透奧斯陸27日電)研究顯示,北大西洋有道流入北極海的洋流,水溫至少是2000年來的新高,顯示全球暖化可能讓北極在夏天成為無冰地帶。

科學家表示,最近幾個夏天,流經格陵蘭(Greenland)和挪威群島斯瓦巴島(Svalbard)之間的墨西哥灣流(Gulf Stream)北端,平均水溫為攝氏6度,高於古羅馬時代或中世紀時期的自然最高溫

研 究領導人、德國梅因斯科學暨人文學院(Academy of Sciences, Humanities and Literaturein Mainz)的史匹哈根(Robert Spielhagen)告訴路透:「這個溫度比過去2000年都高。」這份研究刊登於明天的「自然」(Science)期刊。

根據弗拉姆海峽(Fram Strait)沉澱物裡的微生物重建分析,這道洋流的夏天平均溫度,在1890-2007年間為攝氏5.2度,在之前的1900年間是攝氏3.4度。

這項發現再次顯示,人類的活動正加速現代暖化。中央社(翻譯)

2011/1/26

暖化要命 北極熊游9天覓食 距離長達687公里 受苦幼熊溺斃

更新日期:2011/01/27 06:30 蘋果日報

全球

【李寧怡╱綜合外電報導】北極熊長年棲息在北冰洋的浮冰與島嶼上,美國地質調查所的追蹤研究發現,北極熊為獵捕海豹,竟可連續9天不眠不休游泳,距離長達687公里。科學家研判,原因應與地球暖化導致北極圈浮冰減少有關。

記錄2個月行蹤

這項研究是在加拿大北 方的波弗特海進行,科學家在一頭母熊頸上安裝有GPS定位裝置的項圈,並植入皮下溫度記錄器,追蹤牠在2008年8月至10月間的一舉一動。主持研究的動 物學家杜納(George M. Durner)說,這頭母熊在攝氏2度至6度的冰冷海水中,一度「連續游232小時、長達687公里」。此外,牠還斷斷續續地游泳及行走1930公里。

北 極熊向來在浮冰間搜捕其主食海豹,這是科學家首度追蹤一頭北極熊的完整覓食旅程,研究刊登在期刊《極地生物學》(Polar Biology)。杜納表示,北極熊大多時間都棲息在海冰上,「能在這麼冷的水中游這麼長時間,是了不起的壯舉。」但這頭母熊也為自己的壯舉付出慘痛代 價,2個月來不僅體重減輕22%,背負在背上的1歲幼熊也在險惡海水中不幸喪生。

北極熊小檔案

學名:Ursus maritimus

體型:站立時,公熊高約2.4至2.5公尺,母熊高約1.8至2.1公尺;體重約320至410公斤;為體型最大的陸上肉食動物

特徵:毛色為白色,鼻與腳掌為黑色,能在陸上及海上捕捉食物,有極厚的脂肪及毛皮保暖

分布:北極圈、加拿大北部、阿拉斯加、格陵蘭、西伯利亞北部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2011/1/24

「天天5蔬果」還不夠 小中大

【24drs.com】Jan. 18, 2011 – 我們極力呼籲,每天要吃至少5份蔬果,但是新研究認為,要8份才能避免死於心臟病的風險。
  
  調查歐洲8國超過300,000人的飲食和生活型態發現,每天吃至少8份蔬果者,死於心臟病的風險比每天吃3份者低了22%。
  
  每多吃1份蔬果,死亡風險降低4%;1份相當於80克,也就是1小根香蕉、1顆中型蘋果、或1小份紅蘿蔔。
  
  根據疾病管制中心(CDC)的資料,心臟病是美國和全球的頭號死因,佔了美國死亡數的四分之一以上。
  
  【蔬果的平均攝取】
  許多國家的蔬果平均攝取量是1天5份。
  
  西班牙、希臘與義大利的蔬果攝取量名列前矛,義大利男性每天食用7.5份、西班牙女性則是6.7份。
  
  研究人員發現,越往北歐,健康飲食比率越低。
  
  英國男性每天吃4.1份、女性吃4.8份;瑞典男性和女性吃最少,1天分別只有3.5和2.9份。
  
  研究人員表示,費用與蔬果供應等因素都影響了這些差異。
  
  這些資料來自「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EPIC)-Heart」研究。
  
  【每1份都有用】
  英國牛津大學癌症流行病學小組的Francesca Crowe醫師在電子郵件中向WebMD表示,我們必須小心詮釋「攝取較多蔬果者整體而言比較健康」的這個結果,因為我們還未能闡明蔬果和心臟病之間的因果關係。
  
  換句話說,到底是蔬果讓人更健康,或者是吃比較好的人比較會有更健康的生活型態?
  
  Crowe醫師表示,健康飲食也需要有健康的生活型態行為,其他像是不要抽菸、沒有高血壓或高血脂、體重維持在健康範圍等也很重要。
  
  但是,Crowe醫師表示,1天從5份增加到8份可能有點困難,建議人們每天多吃1份可能是比較容易達成的公衛指引。
  
  這對個人而言可能只是適度效果,但是如果每個人都能如此,那麼對整個人口的影響將會很大。
  
  【每天5份是最基本的量】
  英國心臟基金會的資深營養師Victoria Taylor在聲明中指出,希望大家記住的是,吃蔬果有益心臟健康。我們要記住,5份蔬果是最基本量,吃越多蔬果,死於心臟病的風險越低。
  
  英國心臟基金會和牛津大學最近的研究認為,如果每個人每天吃5份蔬果,一年可拯救15,000個生命。
  
  Taylor醫師接著指出,我們還沒實際暸解蔬果和心臟之間的關係,可能是蔬果中所含的物質,但是也可能是吃較多蔬果者其生活型態中的因素,還需要進行更多研究才可以解答這些問題。

每日8蔬果 迎向健康人生

(中央社台北19日電)多年以來,人們認為每天攝取5份蔬菜和水果是健康人生的關鍵。但是研究顯示,「每日5蔬果」已經不再足夠。

英國「每日郵報」(DailyMail)報導,研究發現,要全力預防心臟病,每天至少需要攝取8份生鮮食品。

鑑於世界衛生組織(WorldHealthOrganisation)每日食用14盎司(約396公克)蔬菜的準則,英國政府建議民眾每日攝取5份蔬果。

新研究顯示,攝取更多蔬果,抵抗力也越強。

英國人平均每天攝取3份蔬果,但每天食用多於8份蔬果的人,死於心臟病的風險低了22%。

每份蔬果的重量約為85公克,份量相當於1根小香蕉、大小適中的蘋果或是小胡蘿蔔。

這項研究發現是根據歐洲1項飲食與健康調查,共有8個國家、30萬人接受調查。(譯者:中央社林亭儀)1000119

研究:多吃蔬菜 外表更吸引人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陳姵君報導】多吃蔬菜不僅能讓身體較健康,減少環境碳排放,且根據英國一所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平時多攝取含有類胡蘿蔔素的蔬菜或水果,長期下,會讓人外表看起來更加吸引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部主任金惠民也表示,蔬果攝取過少,確實容易老化。

英 國諾丁漢大學邀請51位學生,並請他們在實驗的2個月內,每天吃5種不同蔬菜水果,實驗後再請他們對照實驗前臉部黑色素較明顯的照片,與2個月後所拍的臉 部照片,結果發現長期攝取蔬菜會讓臉蛋皮膚看起來較為吸引人。金惠民營養師也表示,「蔬果中富有的維生素C,有助於修復皮膚的結締組織,攝取較少的人,會 容易生細紋,老的快。」

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則表示,由於番茄與紅蘿蔔富含類蘿蔔素,可以作為修補皮膚老化的抗氧化劑。這次研究中的另一名科學家裴瑞特也表示,「人們對常吃蔬菜的臉孔較為喜歡,勝於由人工裝扮的臉蛋。」對此,金惠民也肯定蔬果其抗氧化作用。

研究人員也發現,8周時間內每日攝取15毫克胡蘿蔔素,也可以達到讓臉蛋看起來更迷人的效果。

不過,研究人員也補充說,必須多攝取不同蔬菜包括波菜、地瓜與梅子等不同顏色的蔬果,因含有不同胡蘿蔔素才能產生明顯效果。不過,金惠民強調,胡蘿蔔素因為是脂溶性維生素,若攝取過量,皮膚反而會變成黃色。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 Journal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期刊。

暖化襲! 杜拜「世界島」將遭海水淹沒

更新日期:2011/01/22 14:00 呂青倚

全球暖化已經讓不少島嶼面臨沉島危機,杜拜的世界島也不例外,島上以人工填海方式打造的300多座島嶼,現在也不堪暖化影響,正在悄悄下沉,不少砸下重金購買的富豪氣炸了,有的甚至對開發商提出告訴。

影片片段:「世界最創新,最具開發性的房地產。」

陽光沙灘、清澈海水,就圍繞在你家門外,位在杜拜外海4公里的世界島,宛如人間仙境。影片片段:「世界島,一個超乎想像的地方,這是一項創舉。」

不過這段當初世界島房產的宣傳影片,現在看起來卻風光不再,因為受到全球暖化影響,開發商耗費5年,以人工填海方式,在島上打造的300多座島嶼,各種豪華別墅以及飯店正在往下沉,被逐漸上升的海平面吞噬。

不少在這置產投資的客戶氣得跳腳,其中買下世界島航運權的客戶,也對開發商提告,雪上加霜的是,受到金融風暴影響,現在開發計畫也喊卡,只是都還沒完工,就爆出島沉危機,也讓砸下重金購買的富豪們,有苦說不出。

2011/1/23

格陵蘭冰原 去年融化最快

更新日期:2011/01/22 11:50

(法新社巴黎21日電) 聯合國昨天才表示,去年是史上最熱的1年,科學家今天就指出,擔心是推升海平面主因的格陵蘭冰原,去年冰雪融化量創下最高紀錄。

研究指出,格陵蘭冰原去年融化量,超過2007年創下的紀錄,也超過過去30年平均每年流失量的2倍。這項研究報告刊登在美國「環境研究快報」(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上。

援引長期的衛星及觀察數據,報告表示,自1996年以來,冰原每年都迅速融化。

假使格陵蘭冰原完全融化,海平面將上升約7公尺,全球沿海城市有滅頂之虞。

對於未來幾個世紀的變化,包括世界末日預言在內,都沒有可靠的預測。不過最近的研究,包括這項最新研究,都認為格陵蘭冰原造成海平面上升的程度,比僅僅幾年前所做的預測還要嚴重。(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2011/1/21

紐西蘭公開數百份外星人和不明飛行物秘密文件

  紐西蘭軍方22日公開了數百份,2000多頁有關外星人和不明飛行物的秘密文件。這些文件的時間跨度為1954年至2009年。紐西蘭軍方人士、商業飛行員、社會公眾描述他們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親眼目睹外星人、不明飛行物的情景,栩栩如生,仿佛真的一樣。

  在所公佈的文件中,一些目擊者看到不明飛行物留下的“圖畫”,稱其為外星人的文字資訊。有的目擊者稱他們看到的外星人還戴著“法老面具”。文件 中描述最多的是目擊者1978年在紐西蘭南島上空見到的兩道奇異光,普遍認為那兩道光由飛碟發出。一個電視臺攝製組從飛機上拍攝到了現場情景。這則消息當 時是全球的熱播新聞。然而,紐西蘭空軍在有關報告中解釋說,那兩道奇異光可能是一種自然光折射現象,可能是船上光線折射到雲層所致,或者由金星發射的光折 射形成。

  紐西蘭空軍發言人卡威·塔馬立基在公佈這些文件時說,紐西蘭空軍僅僅是對資訊進行收集,無力對文件中所記載的外星人和不明飛行物目擊事件進行調查,無法證實文件中所描述的任何事件,也不對文件的內容作任何評論。

  公佈外星人秘密文件似乎是一股風潮。近年來,北約成員國英國、法國、瑞典、丹麥、義大利、愛爾蘭、葡萄牙、挪威,美洲國家組織成員國墨西哥、秘 魯、智利、巴西、阿根廷、烏拉圭、厄瓜多,東盟成員國菲律賓,以及俄羅斯、瑞士等國家先後公佈了有關外星人的秘密文件。紐西蘭也趕隨潮流。其國防軍總司令 傑裏?邁特帕裏中將早在今年1月23日就宣佈,紐西蘭軍方已經對部分有關外星人的秘密文件進行了審查,準備對外公佈。其實,美國是早期公佈外星人秘密文件 的國家之一。1948年以來,美國軍事情報機構零零散散地向一些私營機構發佈一些有關外星人的秘密文件。目前,北美防空聯合司令部有50000份、美國空 軍相關機構有13000份有關外星人的文件尚待公佈。

  然而,真正的“外星人”文件仍是美國及其盟國的高度機密。澳大利亞、紐西蘭、美國為《太平洋共同防衛組織》成員國。澳新美三國于1951年9月 1日在舊金山簽署《澳新美安全條約》,亦稱《太平洋安全公約》。條約于1952年4月29日正式生效,並永久有效。在該條約下,澳新美加強地區防務合作、 軍事科研和軍事戰略部署。據美國西雅圖有關星際政治的網站載文介紹,1999年12月9日,澳大利亞與美國在《澳新美安全條約》的框架下簽署了《松樹谷條 約》。根據這一新條約,澳美兩國在澳大利亞秘密地帶——松樹谷建立地下“外星人”基地,實施“人類—‘外星人’空間計劃”。這一“外星人”基地名為“聯合 防衛空間研究設施”,由澳大利亞國防部和美國國防高級計劃研究署共同建造和運作。松樹谷地下“外星人”基地的情況,如人員、設施、運作和佈局等十分秘密, 鮮為人知。據信,美國政府派往松樹谷的“大多為國家安全局及其附屬機構人員,以及中央情報局人員”。

  美軍司令部前士官長羅伯特?迪恩少將撰文說:“(美國)國家安全局的最大規模安全設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安全設施之一在松樹谷。這太有意思了。 其實,絕大多數人毫無所知,松樹谷地下設施是地球上最大規模的‘外星人’設施。”他甚至把松樹谷地下“外星人”基地說得神乎其神。他說,美國和松樹谷地下 “外星人”基地之間有遠距傳動系統,即瞬間移動系統,從而可以實現美國大陸和松樹谷兩地人員,包括人類和“外星人”的快速部署。迪恩說:“在毫無隱諱地談 論秘密和被隱蔽多年的事情時,最終能夠透露一兩件我所見到的真實事情,我覺得如釋重負。其中一件是,在拉斯維加斯郊外的一座地下設施內,我的一位空軍上校 朋友從內華達州的一個門進去,兩分鐘後,他已在澳大利亞的松樹谷了。”

  迪恩沒有詳解松樹谷“外星人”基地擺的是什麼迷魂陣。但是,人們或許可以相信,人類遭“外星人”襲擊是完全可能的。(人民網堪培拉12月23日電)

2011/1/14

國際極端氣候 天災頻傳成常態

更新日期:2011/01/14 22:16

進入2011年,澳洲的大水患、巴西的土石流災情,加上美國的暴風雪,全球天災持續頻傳,奪走無數生命。氣候專家指出,全球氣候暖化造成的極端氣候現象,已不再是學術理論上的論述,而是成為了科學上鐵證如山的事實。

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最新的數據顯示,2010年是自1880年有紀錄以來,跟2005年,並列為史上最熱的年份,同時也是最溼的一年,這樣的數據,突顯出氣候的極端表現,巴西的土石流慘劇,澳洲昆士蘭以及斯里蘭卡的大洪水,天災似乎已讓人們逐漸麻痺。

科學家確信,氣候暖化就是大自然反撲的最佳例證,更不再是理論上的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

過去10年來的全球均溫,有9年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年份,表示空氣中的濕度增高,造成暴雨跟水災頻繁。

而在美國,就表示大雪,一大堆的降雪。昨天的暴風雪,在哈福特,康乃狄克以及整個紐約,都創下單日的降雪紀錄。

專家指出,如果全球氣候持續暖化,也意味著,未來這些極端氣候發生的頻率,會越來越高,強度也會越來越大,天災人禍將更進一步成為這個世界的常態。

暖化悲歌 南半球洪患肆虐 反聖嬰加劇災情 重創澳洲巴西南非

更新日期:2011/01/14 06:30 蘋果日報

【歐陽梅芬╱綜合報導】澳洲昆士蘭省水患持續擴大,大部分地區交通中斷,嚴重影響水電供應,我外交部已將昆士蘭省旅遊警示調升為橙色,請國人避免非必要旅遊。除澳洲外,南非與南美的巴西也分別因暴雨帶來災情。學者表示,南半球這些天災主要是因為全球暖化引起,不過和反聖嬰現象(La Nina)也不無關係。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劉紹臣說,南非、巴西豪雨成災,澳州洪水為患,主要是全球暖化所導致,不過因目前地球正處於反聖嬰時期,和反聖嬰現象也不無關係。由於全球暖化,超大雨發生的機率也會升高。

料5月後影響趨緩

1度,低緯度地區發生強降雨和洪水的機率就增加一倍,這在台灣地區也很明顯。全球暖化也導致乾旱增加,其對全球經濟的破壞力比洪水更大。

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表示,去年是聖嬰年,今年則是反聖嬰年。其代表的意義是赤道上主要對流區位置的移動。聖嬰年時對流區由西太平洋移到中太平洋,反聖嬰年則由西太平洋更往西移。長期統計顯示,聖嬰或反聖嬰現象影響的區域有一定型態。

鄭明典引用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的資料指,近日澳洲與巴西的惡劣天氣,確實是受到反聖嬰現象影響,至於南非所受的影響則不明顯。目前正是反聖嬰現象的最高峰,預定5月之後會恢復正常。

2011/1/12

暖化持續 歐洲冰川將首當其衝

更新日期:2011/01/10 14:05 陳 蓉

(法新社巴黎9日電)「自然地球科學」(NatureGeoscience)期刊刊出2項報告表示,到2100年之前,全球暖化可能將摧毀歐洲3/4高山冰川。

  且到3000年,因西南極洲大冰原(West Antarcticicesheet)融化,將使海平面大幅升高4公尺(13英尺)。

  這2項研究聚焦在對氣候變遷影響最不清楚的2個部分:暖化是以什麼方式、在何時、何地影響數百萬人類仰賴水源的冰河,及在更遠未來數個世代將面對的諸多問題。

  這項有關冰河研究,預測到2100年,高山冰川及冰冠數量平均將減15-27%。

  報告並提出警告:「如此規模的冰河流失可能造成區域水文情況及供水很大影響。」

  有些地區因冰河海拔高度、天然地形及易受當地暖化影響,而較其他地區受害更嚴重。

  紐西蘭可能會喪失72%冰河(65%至79%),而歐洲阿爾卑斯(Alps)可能喪失75%,所代表範圍是在60%至90%間。

  而在地球另一端,預估在格陵蘭(Greenland)冰河將喪失約8%,而亞洲高山則近10%。

  報告中指出,冰雪融化大量水量將在2100年前造成全世界海平面平均升高12公分(5英吋)。(譯者:中央社陳蓉)

綠色植物吸收CO2 改善室內空氣

更新日期:2011/01/10 17:15

有時候,在室內昏昏欲睡,很可能不是精神不好,而是空氣不好造成的。有學者研究中學電腦教室的空氣品質,結果發現,有人上課的時候,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是放假時的五倍多,會讓學生有不太舒服或是想睡覺的感覺出現,但只要放置山蘇等室內植物之後,空氣品質就會大大改善。

夏天到電腦教室上課,還有冷氣可吹,不過有些學生可能反而會覺得有些疲倦,甚至昏昏欲睡,這很可能是因為教室內的二氧化碳濃度太高了。

根據台大園藝系教授葉德銘研究,整天密閉的電腦教室,二氧化碳濃度有人上課時是放假時的五倍多,另外也測到甲醛,這些對學生的健康都不太好。

葉教授建議,只要在教室內放進粗肋草、山蘇、火鶴花,或是波斯頓腎蕨等等室內植物,尤其放在窗戶旁或有光線的地方,就可以吸附濃度高的二氧化碳,也可以移除甲醛,讓空氣變得更好,而這樣的方法,其實並不昂貴,也非常天然。

這些放在電腦教室減少二氧化碳的盆栽,其實也非常適合放在家中人比較多的客廳,另外,像是廁所容易有阿摩尼亞味,可以放虎尾蘭跟黃金葛,書房比較有有機揮發氣體的場所,可以放常春藤和盆菊,葉德銘教授表示,養淨化空氣的盆栽,便宜又不必插電,不但可以換來新清的空氣,還有滿屋的綠意,一舉數得。

塑料垃圾遍佈海洋屬實 不須危言聳聽

更新日期:2011/01/11 12:46 賴品瑀

摘譯自2011年1月5日ENS美國,俄勒岡州,科瓦利斯報導;張桂芳編譯;蔡麗伶審校

奧勒崗州立大學一位科學家警告說,儘管漂浮在太平洋上的塑料垃圾量大到「令人不安」的地步,但她卻不諱言表示,介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和日本之 間的太平洋大垃圾帶是美國德克薩斯州兩倍大的説法過於誇張。 擔任奧勒崗州立大學海洋學系助理教授的安琪懷特(Angel White)表示,一直聲稱自20世紀 50年代以來,該垃圾帶每十年增長了十倍,而且充斥海洋中的塑料遠比浮游生物來得多的説法實為「嚴重誇大。」

幾年前懷特參與了一項難得專為探究隨處可見的塑料碎片和塑料對微生物群影響的考察團。

該考察於2008年8月25至9月5日間進行。活動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贊助,透過總部設於美國檀香山夏威夷大學的微生物海洋學中心:研究和教育(C-MORE)執行。

懷特說,如果就塑料垃圾帶本身實際面積而言,而不是整個垃圾帶環繞的北太平洋環流,其中「聚集在一塊」的塑料帶,事實上根本不到德州1%的面積。

懷特還表示「那裏的塑料垃圾量的確不少。 但是,即便引用任何科學家曾經提供過的最高密度數據所得到的垃圾帶大小,也只有德州面積的一小部分般大而已,而不至於到它的兩倍大小。」

她還說,最近一項聲稱太平洋大垃圾帶的深度有如金門大橋那麽高,是完全沒有根據的理論。

微生物和塑料之間的微妙關係是引發懷特與她的C-MORE同事進行這些研究的原因。考察行程中,他們發現光合微生物依附在許多塑料顆粒上,生意盎然。

懷特進一步表示,雖然這些塑料可能有利於某些微生物的生長,但同時也可能是有毒的。她關心的是,許多侵入性物種可能藉著漂浮物而遷移到較敏感脆弱的棲地。

她接著表示:「一方面,這些塑料可能有助於排除水中毒素。另一方面,同樣的這些帶有毒素的顆粒可被魚類和海鳥誤食。因此,顯然塑料不該出現在海中。」

懷 特最後表示:「從這些例子中總結來說就是,我們就把海洋垃圾帶的數量並不如傳説的那麽糟視為一個好消息,但要清除這些塑料的費用卻貴得令人望而卻步。所 以,如何防止更多的垃圾污染我們的海洋,應該是未來努力的重心。CORVALLIS, Oregon, January 5, 2011 (ENS)

There is a "troubling" amount of plastic trash floating in the Pacific Ocean, warns an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scientist, but she is debunking claims that the 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 between California and Japan is twice the size of Texas.

Angel White,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oceanography at Oregon State, says claims that the patch has been growing tenfold each decade since the 1950s and that the oceans are filled with more plastic than plankton are "grossly exaggerated."

White took part in one of the few expeditions solely aimed at understanding the abundance of plastic debris and the impact of plastic on microbial communities.

The expedition, which took place August 25 through September 5, 2008 was part of research funded by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through C-MORE, the Center for Microbial Oceanography: Research and Education, based at the University of Hawaii in Honolulu.

If you look at the actual area of the plastic itself, rather than the entire North Pacific Gyre in which it cycles, the "cohesive" plastic patch is actually less than one percent of the geographic size of Texas, White says.

"The amount of plastic out there isn't trivial," White said. "But using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s ever reported by scientists produces a patch that is a small fraction of the state of Texas, not twice the size."

One recent claim that the 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 is as deep as the Golden Gate Bridge is tall is completely unfounded, White sai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bes and plastic is what drew White and her C-MORE colleagues to their analysis. On their expedition, they discovered that photosynthetic microbes were thriving on many plastic particles.

While plastic may be beneficial to some organisms, it can also be toxic, White confirms, and she is concerned that floating debris may allow invasive species to migrate into sensitive habitats.

"On one hand, these plastics may help remove toxins from the water," she said. "On the other hand, these same toxin-laden particles may be ingested by fish and seabirds. Plastic clearly does not belong in the ocean."

"If there is a takeaway message, it's that we should consider it good news that the garbage patch doesn't seem to be as bad as advertised," White said, "but since it would be prohibitively costly to remove the plastic, we need to focus our efforts on preventing more trash from fouling our oceans in the first place."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澳洲洪患嚴重 與氣候變遷相關

更新日期:2011/01/12 21:12

(路透新加坡12日電)科學家今天表示,氣候變遷可能使得澳洲昆士蘭省(Queensland)的雨季降雨量增加,造成空前水災,未來豪雨和風暴還將持續數月。

儘管科學家說,地球暖化可望使旱災和水災趨於嚴重,但還不能確定的是,氣候變遷是否形成更強烈的反聖嬰(La Nina)和聖嬰(El Nino)天氣型態,造成全球氣候異常。

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New SouthWales)氣候變遷研究中心(Climate Change ResearchCentre)研究員英格蘭(Matthew England)表示:「我想大家最後會論定,昆士蘭的雨季強度至少有部分是氣候變遷造成。」

他告訴路透:「這次澳洲附近海域測得的水溫是歷年最高,這些海域為大氣提供了濕氣,進而形成昆士蘭和澳洲北部的雨季。」

昆士蘭自上月降下暴雨迄今,已有16人因水災而喪生。大水淹沒了城鎮,使煤礦開採作業癱瘓,如今昆士蘭省的主要城市布利斯班(Brisbane)已淪為澤國。中央社(翻譯)

冰風暴再襲美 50州僅佛州沒冰雪

更新日期:2011/01/12 17:53 趙元穎

美國東岸將再度遭到暴風雪侵襲,受到上次雪災影響,紐約市今天提前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不只美東地區,美國南部各州也全部都下雪了,美國50個州,連夏威夷都已經飄雪,只剩下佛羅里達州沒有冰雪。

美國民眾:「哇,老天爺,喬治亞州下雪了,德州居然下雪了,各位,現在下雪了,而我只穿短褲。」

大雪大雪一直下,美國南部難得下雪,做媽的當然要來個機會教育。母子對話:「這是什麼?是雪。」

小朋友第一次看到雪,眼睛睜好大,小女孩當場拿起梳子,做起假連線。小女孩:「有好多雪喔,大家的靴子不管走到哪兒都有雪。」

下雪結冰對美國北部各州是家常便飯,不過南方佬碰上了根本沒輒,路面結冰來不及灑鹽,許多大型連結車被困在公路上動彈不得,有駕駛一困就是24小時,一般車子開不動,有人出動特製雪車出門上路。

接連2天,美國南部風雪幾乎沒停,各地車禍頻傳,空中交通也受阻,受困旅客只好夜宿機場,南部一共6州宣布進入緊急狀態,這一波暴風雪繼續往北移,紐約、波士頓現在「挫咧等」。

紐約市長彭博:「我們知道上一次暴風雪,市政府的表現讓紐約客失望了,我們這次確保不會再犯。」

全美成為一片冰雪世界,衛星圖看了一目了然。氣象主播:「全美五十州,包括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在內,現在都有冰或雪覆蓋,猜猜除了哪一州,就是佛羅里達州。」

連田納西州的噴泉都結成冰,還好南部佬懂得應變,苦中作樂,熬過這一波冰風暴。

2011/1/10

轉載:訪問---阿肯色州燕八哥集體死亡

文章出處: http://castelnou.pixnet.net/blog/post/25327085#comment-9877373


12949441_61n.jpg
美國、歐洲連日來傳出多起鳥兒和魚類大量暴斃事件,嚇壞民眾。
繼跨年夜阿肯色州發生三千多隻燕八哥死亡後從天空掉落的「黑雨」,
馬里蘭、肯塔基和路易斯安納等州亦有大批魚鳥死亡,總數十多萬。

關心環保、動物處境的綠蒂雅,為了知道事情的真相,
特地找到了事件的主角之一------燕八哥

18a905d9c7cb0e8b88e753.jpg

綠蒂雅:哈囉,妳叫啥名字ㄚ,多大了?

燕八哥:我叫GIGI,今年3歲了,還是個姑娘,沒生過小孩

綠蒂雅:妳住在哪邊ㄚ?

GIGI:美國阿肯色州附近

綠蒂雅:可以談談妳們族群的生活狀況嗎?

GIGI:大部分是群體生活,會一起覓食,不過我都會偷跑出去玩

綠蒂雅:跑去哪裡玩ㄚ?

GIGI:離族群遠一點的附近ㄚ,看看外面、抓抓小蟲子、吃果子。我上次跟一隻松鼠玩,牠剛好撿到一顆好大的果子要分給我吃,可是那太硬了,後來我也撿一顆果子給牠吃,牠說好酸喔,ㄏㄏ,可是我就是喜歡吃這種的ㄚ,又酸又甜的才好吃內!ㄚ不然我下次抓蟲子給牠吃好了

綠蒂雅:還有其它有趣的事嗎?

GIGI:比較好玩的,都是偷跑出去的

綠蒂雅:會跟樹、花講話、互動嗎?

GIGI:會ㄚ,可是牠們講話好無聊喔,都會一直說一直說,叫我要乖點拉,不要那麼皮,真是煩ㄋㄟ!

綠蒂雅:看來妳真是很愛玩喔。聽說妳們燕八哥不會自己孵蛋,都是把蛋放在別隻鳥的巢裡面讓牠們幫忙孵,這是真的嗎?

GIGI:因為不會ㄚ,而且孵蛋太辛苦了。真的ㄚ,好辛苦喔!

綠蒂雅:那妳們把蛋給別的鳥孵,會事先知會牠們嗎?

GIGI:以前有試著說過,但是失敗了,所以只能偷偷放,有些鳥比較好會願意幫忙孵

(希望大家不要笑燕八哥牠們不會孵蛋喔,每種動物都有牠們的特質,而這就是牠們的特質)



綠蒂雅:可以談談這一次的集體死亡事件嗎?因為天氣太冷嗎?

GIGI:是天氣冷沒錯,但是不完全是這個原因

綠蒂雅:還有啥原因?

GIGI:噓,我偷偷跟你們說喔,是我們決定要一起離開的

綠蒂雅:可以再說清楚些嗎?

GIGI:唉呦,媽媽說不能說

綠蒂雅:@@ 看來我只好拜訪妳的媽媽囉

GIGI:不跟我聊了喔,不好玩!妳要跟我說「我愛GIGI」,才可以換我媽!

綠蒂雅:好好,GIGI最乖囉,我愛妳 (GIGI還是一隻很年輕、愛玩的鳥內 ㄏㄏ)

GIGI:好吧好吧!

(感覺媽媽小心翼翼的、蠻緊張的,牠說這是牠們鳥的本性)


綠蒂雅:族群要離開、集體死亡,由誰來決定的?

GIGI馬麻:我們都有一位比較年長的,而且現在的環境對我們有害,活的太辛苦了,希望我們這樣集體死亡,可以喚醒大家對環境的注意,這算是我們送給人類的禮物!

綠蒂雅:禮物?@@

GIGI 馬麻:請不要懷疑和驚恐,這是我們犧牲自己、喚醒人類的做法。地球被破壞的很嚴重,本來受損是一定會有的,也都可以修復,但是因為太嚴重了,連修復都沒辦 法了,大地的哀嚎你們人類聽不到,它在哭泣你們視而不見,我們生活在這樣的環境很痛苦,對我們來說是很煎熬的事情,因為一方面要忍受你們人類的破壞,另一 方面我們聆聽大地的哭泣。這是我們唯一可以做的了,算是送給妳們的禮物,希望可以讓人類醒過來

綠蒂雅:我很難過

GIGI馬麻:我知道沒有辦法讓很多人醒過來,但是至少會有人注意,大地的付出你們沒有珍惜,你們的破壞讓它受傷很嚴重,要愛護我們、愛護這個大地,我們的集體離開是一個警訊,是為了提醒你們

綠蒂雅:這次的事件還有很多魚類也死了,歐洲鳥類也死了,妳們是全體決定要一起走的嗎?還是個別族群決定的?

GIGI馬麻:這樣的活動在動物界大家都知道,因為大家都生活的很痛苦。醒醒吧,請你們靜下來看看你們周遭,真的請靜下來,ㄚ不然你們無法了解,這是我所能說的了,身為大地的一份子,我們希望可以為大家做些甚麼來幫助大家


綠蒂雅:妳們可以決定何時集體死亡喔?

GIGI馬麻:我們有問過上帝了,是我們願意犧牲自己所做的幫助

綠蒂雅:這樣會影響到妳們族群的進化嗎?

GIGI馬麻:地球過不去的話,我們連進化的機會都沒了,所以我們犧牲自己,希望可以保全這個地球的環境,這也是動物們能盡的一點力量





人類是真的需要好好靜下來想一想了,氣候越來越不穩定,

環境被破壞的很嚴重,如果連燕八哥都願意犧牲生命來拯救地球,

人類身為萬物之長,還能閉著眼睛瞎幹嗎!

2011/1/6

克林頓獲評年度“動物好友” 已成為嚴格素食者

2011年01月04日 11:24:34  來源: 京華時報

  據新華社電 美國善待動物組織授予前總統比爾‧克林頓2010年“年度人物”稱號,成為新出爐的“動物世界最佳朋友”,以表彰他利用自身影響力宣傳素食有益健康,間接保護動物。

  年度人物

  善待動物組織在官網上說,克林頓改變飲食習慣以後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宣傳素食有益健康,因此“高興地命名比爾‧克林頓為組織的2010年年度人物”。

  此外,克林頓還獲得善待動物組織“2011年最性感素食者”提名,最終結果將于今年夏季公布。

  善待動物組織說:“克林頓選擇以植物為基礎的飲食,一年挽救了近200只動物的生命,還減少了罹患癌症、中風和其他一些疾病的風險。”

  克林頓先前喜好快餐,擔任總統期間以大快朵頤“巨無霸”漢堡包出名。有一回,他一邊準備抵制肥胖演講一邊點用“巨無霸”。

  改吃素食

  克林頓轉向嚴格素食主要基于兩個原因。一是健康因素,去年2月,克林頓突然感到胸部疼痛、呼吸不暢,隨後在紐約一家醫院接受心臟支架手術,以疏通一條堵塞的心臟動脈。此外,女兒切爾西已然結婚,克林頓希望自己能夠享受到含飴弄孫的樂趣。

  英國《獨立報》2日援引克林頓的話報道,他近期以“豆子、豆莢、蔬菜和水果”為食,每天早上飲用一些蛋白質補充劑,但“決不吃奶制品”。由于嚴格遵守素食,克林頓體重減輕11千克,回到高中時水平。

  善待動物組織在官網上說,研究證明,食素能夠延年益壽,素食者平均壽命比肉食者長6年至10年。

  不少演藝界人士推崇素食,其中包括奧斯卡獎得主華金‧菲尼克斯、“蜘蛛人”托比‧馬圭爾、黛米‧摩爾、娜塔莉‧波特曼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