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7/29

拯救食物浪費 你可以這樣做

2016/07/30 08:03:16 聯合報 製表 彭宣雅


圖/聯合報提供

近十年餐旅生倍增 課程卻無關食農教育

2016/07/30 08:00:39 聯合報 本報記者鄭語謙

國內餐飲市場持續成長,相關課程熱門搶手。 聯合報系資料照

國人丟掉吃不完的東西毫不皺眉頭,學者認為追根究柢,應從小由食農教育下手,才能學會愛惜、尊重食物。

「珍惜食材不是短期工作,要讓種子在孩子心中發芽,才會可長可久。」在民間團體努力下誕生的《食農教育基本法》,立院最快九月審議,看似好消息,推手之一主婦聯盟董事長賴曉芬卻憂心。

賴曉芬直言,推動食育法最大的挑戰不是沒人支持,而是「這是個跨農業、衛福、教育、環保、經濟的各部會業務,涉及到不同身分的人,都要能理解食農教育多元面向和重點。」
去年台北市推動「小田園」計畫,補助小學用校園空間設置菜圃,讓孩子「雙手沾上泥巴」體驗農事。然而計畫才上路一年,擔任評審委員的賴曉芬就發現有百分之十四的學校便宜行事,直接向廠商購買「魚菜共生」教具,照著說明書使用,菜長得又大又美,老師省了教、學生省了翻土。

「只須接水管,不用管土壤、溫度、季節差異,怎能真懂食農?」賴曉芬說,因為要評鑑,學校就只重視成果,忽略讓孩子親手體驗才是學習關鍵。她感慨,這正暴露學校、教師對食農教育的認知不足,也是推動食育的最大難題。

大專院校餐飲科系學生也缺乏食農認識。研究顯示,近十年餐旅學生激增兩倍,馬偕護專餐飲科教師陳家蓁無奈指出,五專課程都與食農教育無關。

珍惜每粒米 埔和國小營養午餐「零廚餘」

2016/07/30 07:56:54 聯合報 本報記者鄭語謙

新竹埔和國小學生天天都是零廚餘。 圖/埔和國小提供

全台學校每天平均有一成五的營養午餐被倒進廚餘桶,新竹新豐鄉的埔和國小,營養午餐卻能做到「零廚餘」,還能用省下的錢每周吃一天全有機餐。看似困難,校方卻只花一個月,就將原本每天十公斤的廚餘變不見。

埔和國小校長吳柚十年前就在湖口國小推有機營養午餐,來埔和後積極推動零廚餘,希望教導學生愛惜食物,也能撙節學校開支,「攢下來的錢,還能再來採買有機蔬菜,學生吃得更健康。」

學校營養午餐一餐三十七元,縣府補助三十二元,非基改上路後,由家長自費繳五元。三十七元可吃什麼?每周一次有機豆漿、一天蔬食日、還有一天是全有機餐,從蔥、薑、蒜到每一道青菜、香草豬肉,統統有機認證。

要達到目標,分量計算很關鍵,吳柚說,開學前一個月是「觀察期」,由午餐秘書每天統計各班廚餘重量,並依照上學期採購數量、菜單設計抓食材額度慢慢調整,一個月後就能從每天滿滿一盆十公斤的廚餘,到一粒飯不剩。

「廚房每天現煮,連足球隊去校外比賽,都不訂便當,只吃學校廚工媽媽送去的飯盒。」吳柚笑著說,球隊學生常拎著鄰校剩餘丟棄便當飯菜回來,說要給我的狗當晚餐,不然好浪費,「零剩食已成這群孩子的生活態度。」

專家獻策:串聯生產物流 降低農損

2016/07/30 07:39:36 聯合報 本報記者彭宣雅

農產品運輸若沒加蓋防熱,容易腐爛。 記者彭宣雅/攝影

APEC亞太經合會盼二○二○年前達成APEC地區降低糧損百分之十的目標,針對我國可能的糧損,專家認為必須改變體制,串聯整個生產物流、透過設施栽培計畫生產,方可降低損耗。

農委會農糧署主秘翁震炘表示,台灣風災不少,農產品室外種植遇災農損嚴重,也是一種食物浪費。農委會今年將輔導農民設置抗風型加強結構溫網室,現有蔬菜溫網室設施八千四百多公頃,今年可望再增加兩百公頃,可保全蔬菜作物,減少災害損失。

農委會農試所所長陳駿季表示,年底前將完成智農聯盟耕種資料庫,將小農串聯起來,透過衛星空照系統比對精準掌握,初期將精算出台北、台中都會區周邊,究竟 種了哪些作物,期待提供都會區學校午餐業者蔬果貨源。他表示,如此可減少農產品長途運輸的損耗,還可減少中間商剝削,農政單位也能在產地生產端介入,掌控 蔬果品質,提供團膳安心蔬果。

農委會國際處副處長蕭柊瓊說,政府為降低糧損,致力於從生產端找出抗逆境品種,避免生產損失擴大。她也強調,農產品從品種選取、生產、採收後處理到儲存加工運銷,每階段的耗損原因都不同,一一防範並非易事。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靜貞指出,冷鏈物流投資大,在小農體制的國家困難較多,需要整合、改變觀念,讓農民只要專心生產,後端行銷「讓專業的來做」,改變現有小農單打獨鬥的體制,和產地做供應鏈管理體系整合。

台大農經系教授徐世勳說,已開發國家如歐盟、美國,在消費端浪費較多,如何減少浪費須從教育著手;開發中國家則是生產端耗損較大,得從耕種方式、運輸過程改進。

棄食大逆襲 氣候暖化凶手

2016/07/30 07:53:52 聯合報 本報記者董俞佳、何定照

圖/聯合報提供

我們丟棄的食物,害了地球,也害了我們自己。台灣一年至少損耗三百七十三萬噸糧食,若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糧食損耗與碳排放關係報告比對換算,等於多了生產這些糧食過程會排放的九百四十七萬噸二氧化碳,使酷暑下冰雹等異常氣候更嚴重,有如棄食對人類的反擊。

FAO資料顯示,全球每年糧食損耗約十三億噸,等於白費生產這些糧食所需十四億公頃土地;全球糧食生產過程中排放三十三億噸二氧化碳,僅次於大陸和美國全國排放量,成暖化大殺手。

若以聯合國數字反推,台灣糧食損耗一年平均白費四百萬公頃耕種這些糧食的土地,有如丟掉一整個台灣。台灣每人每年光是丟棄食物時,就排放四百公斤碳,造成環境更惡化,自作自受。

然而台灣官方面對食物損耗數量及其造成影響,至今無清楚統計,有如剩食黑洞,竟要靠學者研究調查,才能讓國人一窺官方數字明顯空白、低估的真相,自然也難 拿出合理對策。台大農經系教授徐世勳指出,以糧食浪費來說,官方統計都只算垃圾回收廚餘量,且主要是家庭廚餘而非餐飲業廚餘,才使官方不論通路、家戶浪費 等數據都低於學術調查。

面對剩食黑洞及效應,環保署廢管處副處長蘇國澤說,八月將預告一定規模以上業者要上網申報剩食流向,包括清除業者、通路、經銷商,最快十二月上路。

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處長吳盛忠說,部分縣市環保單位人手不足,常把廚餘打成漿放水流,造成環境汙染,環保署五月底提了一年期計畫,希望將廚餘發展為氫能發電,預計年底有初步成果。

吃到飽拚回本…滿桌剩食 台灣吃客糧食殺手

2016/07/30 07:49:50 聯合報 本報記者鄭語謙、董俞佳、何定照、陳麗婷、程嘉文

許多人冰箱堆滿過期食物,圖為變黑香蕉和萎縮奇異果。 記者李樹人/攝影

台灣農產品從產地到餐桌損耗嚴重,超過一半在餐廚浪費掉。根據亞太糧損資料庫二○一一年數據,台灣光是蔬果魚肉等九項農產品,每年就損耗三百七十三萬噸,其中超過五成、高達一百八十九萬噸是遭個人與家庭消費端丟棄,每天平均廚餘量可堆六十座一○一大樓。

海鮮蔬果 浪費最嚴重
這項資料顯示台灣人餐廚浪費度遠高於亞太地區平均數,亞太地區即使將消費端和通路零售端浪費量相加,也僅占總損耗量四成。至於台灣人在餐廚最浪費的糧食,赫然是海鮮(近兩成)、水果和蔬菜,有如把農漁民從田間、大海辛苦種植捕撈的成果,直接丟入垃圾桶。

若比對單項糧食在整條供應鏈的損耗,亞太地區肉、蛋類在消費端浪費約占四成,乳製品六成二,台灣肉類的消費端浪費卻達五成五,蛋逼近七成,乳製品更達八成七。

在坊間buffet、麻辣鍋、燒肉等吃到飽餐廳,常能看到消費者離開後桌面食物成災,在在證實台灣吃客就是糧食最大殺手。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名譽教授丘志 威直言,不少民眾存有回本心態,導致食物變廚餘,認為店家可和顧客事前講明「超量未吃完罰錢」辦法,減少浪費,進步的消費者也該支持。

餐廳本身也充滿食物浪費危機。不少餐廳強調只用精華部位,豪氣丟棄大量蔬果魚肉;義美食品總經理高志明指出,五星級飯店裡,光是桌上一碟碟辣椒醬等醬料報廢率就達七成,等菜餚上了桌,浪費更大。

營養午餐 過多變廚餘
校園營養午餐一年也製造零點二萬餘噸廚餘。桃園餐盒食品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詹金和指出,團膳業者平均每天都有一成到一成五還可食用的菜被丟進廚餘桶,業者 認為,這固然是因量拿捏不夠精準,但更主要是因為要遵守各教育局「學生吃不夠要記點」的規定,以致每天平均卅人份量的餐,得多準備五人份,往往七分之一變 廚餘。

今年二月起,教育部規定基因改造食品不得端上學生餐桌,在業者眼中也成剩食惡性循環原因。業者表示,非基改食品每餐平均增加三到五元成本,業者又要符合法規,又要生存,只能「自行調整菜單」,結果學生不喜歡吃,倒掉更多。

冰箱塞滿 全部都過期
家庭浪費更是普遍,從採購、儲存、烹調到上桌後吃不完,處處累積剩食。媒體工作者路路單身,一回媽媽北上探望,問他冰箱怎麼有那麼多棗子?他一看,原來是 去年買的芭樂放到萎縮變小。好不容易想到蒸粽子來吃,打開卻發現是綠的(發霉);香蕉放到發黑,乾脆丟冰庫免得發臭等烏龍事,更不勝枚舉。

人數達廿萬的國軍部隊堪稱全國最大「辦伙集團」,每天僅九十五元的官兵伙食費,在種種浪費案例裡,意外成減少廚餘的法寶。國防部發言人陳中吉少將表示,因 為得錢盡其用,部隊都努力研究如何達到「品質好、飯菜都吃光又沒人餓著」的理想境界,不少伙房兵會將剩飯做成炒飯、炸飯團充分運用,國防部也定期選拔辦伙 最佳單位,讓其他部隊學習。

過剩軍糧 統統都銷毀
不過,有軍人私下表示,軍中鮪魚罐頭、口糧等戰備存糧很多,限於軍用品不得外流的規定,時限一到就須銷毀,成為重大浪費,他就曾目睹罐頭一罐罐打開倒掉、甚至量多到沒時間打開就直接埋地底。

同樣情況也發生在政府。台中紅十字會理事長陳玠甫指出,農委會近年會向農民收購種多的米放在農會,讓縣市政府社會局申請後提供社福單位,但部分縣市府不積 極,造成大量米放到只能碾碎變飼料,甚至有官員不顧已有現成米,硬要另買米發送弱勢,好在包裝印上「某某某關心你」。他感嘆,若資源供需能充分接觸彼此, 台灣糧食浪費就不會那麼嚴重。

圖/聯合報提供

收成預冷、冷鏈運輸不及格 農產品生產端耗損量大

2016/07/30 07:32:43 聯合報 本報記者彭宣雅

台灣農產消費/生產損耗比例(2011年) 資料來源/亞太糧損資料庫 製表/何定照

台灣農產品生產端耗損量大,專家指出,原因是基礎農產品冷鍊運輸設備不普及,也缺乏農作物採收後處理,加上國人長期認為農產品價格便宜、不願多花成本改善。

農產品採收後處理專家、台南農改場研究員兼秘書林棟樑表示,台灣的農產品從原產地到消費市場的低溫運輸冷鏈,都沒建立好。

林棟樑表示,所謂預冷措施,簡單說是先幫農產品降溫,例如葉菜類降到五度、果菜類降到十度。台灣地小、運輸距離短,有時只須利用具保溫功能的貨櫃運送,運到批發市場時,葉菜類雖會回溫到十五度、果菜類到二十度,但手摸起來仍涼涼的,再送到消費市場,就可減少蔬菜損耗。

然而蔬菜要做預冷,每公斤將提高一至兩元成本。林棟樑說,台灣農產品屬淺盤經濟,菜價波動劇烈,要減少蔬果損耗,得增添包裝、設備、運輸等成本,除非有農民團體、合作社及政府的政策支持,農民很難翻轉「產量要大、成本要便宜」的舊有觀念。

偏偏在台灣的蔬果批發市場,農產品除非是高價花卉,大多赤裸裸全擺出來待售,承銷人看喜歡了才買,損耗當然大增;不像國外多用「看樣品」方式,也就是擺出各種蔬菜規格樣品,承銷人坐在批發市場樓上吹冷氣、依需求電腦下單,才到冷藏庫去取貨,減少損耗。

農委會農試所所長陳駿季說,當消費者已認定農產品價格,一有小波動都無法承受,業者當然不願為運輸花心思。因此,台灣僅有高價花卉、水果或直接外銷的蔬果有冷鏈運輸,大多數農產品還無法做到。

另據了解,在日本,有七成農產品採計畫生產,即知道市場需求多少量才讓生產者生產,不僅能夠維持價格,也避免浪費。相較起來,台灣計畫性生產的蔬菜,僅占一成,大多都是生產後才想銷售通路,無形中也增加食物浪費。

缺冰存缺保鮮…難耐高溫折磨 蔬果整箱丟

2016/07/30 07:26:18 聯合報 本報記者彭宣雅

近日酷熱高溫,西螺果菜市場到處可看到被丟棄的蔬果。 圖/業者提供

雲林西螺果菜市場是全台最大的果菜批發市場,準備賣到各地的各式蔬菜一箱箱堆置在各攤位,中午室外溫度超過三十五度,耐不了高溫的各式蔬菜,沒立刻冰存,不到兩小時就垂頭喪氣。

菜販不停在進口青花椰菜上倒碎冰,她說,天熱若沒自費準備碎冰,整箱綠花椰菜一、兩小時就變黃,不能賣了;另一頭正處理的,是即將送往台北超市的美生菜,菜的外葉碰撞發黑,攤販立刻剝除,幾乎剝掉一半露出翠綠外葉,才是能送往超市的合格品。

碩士攤商 添購冰櫃保鮮
西螺果菜市場一千五百個攤商中,「聖田」是唯一設有像星巴克一樣蛋糕櫃的菜販攤商,擁有英國管理碩士學位的第二代小老闆張弘毅表示,他家賣的菜包括毛豆、 玉米筍、山蘇等相對較「脆弱」、價格也略貴的菜。平時,他家的菜平均耗損率約百分之十,夏天天氣太熱,耗損會達百分之十五,添購蛋糕櫃冰存後,蔬果耗損可 降到百分之五。

張弘毅表示,西螺果菜市場大多數的菜販攤商還沒有這觀念,能賣就賣,不能賣、賣不出去就直接丟棄,市場旁到處都是攤商、中下盤菜販「去蕪存菁」後的損耗。

他舉例,高麗菜要剝掉枯萎、碰傷的部分;美生菜幾乎要剝掉一半,漂漂亮亮用保鮮膜包起來,消費者才會接受;特別是大雨過後的大晴天,賣不出去的菜一箱箱堆在一旁,都會區價格很貴的苦瓜、番茄整箱丟棄。

蔬果損耗 進賣場前過半
根據亞太糧損資料庫二○一一年數據,台灣農產品從生產、採收儲存到加工包裝等供應鏈前端損失,平均占總損耗量近三成七,又以蔬菜、水果前端損失最高,分別 有五成三、五成損耗,在進賣場前就發生。例如國內最大宗蔬菜高麗菜,總產量平均損耗率近三成;大白菜平均損耗率逾四成一。

以高麗菜為例,若以去年產量三十六萬餘噸推估,它們經過一點五至兩天的運輸旅行,還沒上桌,就先損耗近十一萬噸。若以台北果菜批發市場每日高麗菜正常到貨量兩百五十至三百噸計算,這些被廢棄的量,足以供應大台北地區近一年。

真空預冷 爭取更多新鮮
位於彰化竹塘的高麗菜產銷班菜農蔡宜修表示,夏天實在太熱,產銷班工人會從凌晨三時開始採收,採到清晨六時就停止。採收時,會在高麗菜外葉預留三至五葉當作保護葉,還會在預冷場進行真空預冷,好為生鮮蔬菜爭取一點「新鮮」的時間,趕在上午九時運到西螺果菜市場拍賣。

另一名高麗菜農透露,若從梨山把高麗菜運下山,前一天就必須採收,從山上運到果菜批發市場車程至少四小時,卡車頂多加蓋。但是夏天酷熱,加上山上常有雷陣雨,大多使用竹簍承裝的高山高麗菜,經過大雨、高溫,及搬運過程多次拋摔,菜「哪有不爛的」?

台灣食物損耗嚴重 每天廚餘可堆60座101

2016/07/30 07:21:43 聯合報 何定照

因採收折斷、碰撞的不合規格蔬果,被牧場拿來當飼料。 圖/斗南鎮農會提供

食 物浪費問題隨著全球飢餓、資源分配不均、氣候暖化越趨嚴重,成為近年國際焦點議題。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延續去年「飲食革命.翻轉餐桌」系列,今年鎖定「食 物零浪費」,以台灣食物供應鏈為架構,從生產、零售通路到家戶個人消費端一一檢視,剖析台灣食物損耗緣由,也指出可能的對策。

我們獨家掌握由台大農經系教授徐世勳研究團隊規畫的亞太糧損資料庫APIP-PHLOWS數據,這也是台灣食物供應鏈損耗數字首次曝光。根據這份二○一一 年的資料,台灣一年糧食總損耗至少三百七十三萬噸,相當於全台每人平均年損耗一百五十八公斤;若換算成一個四百五十克的國民便當,台灣人每人每天約浪費一 個便當的食物。台灣農產品從產地到餐桌損耗也很嚴重,每天浪費的廚餘量,若用每桶高九十公分,容量一百五十五公斤的桶子裝,可堆到六十座一○一大樓高。

值得注意的是,當聯合國數據顯示已開發國家的食物損耗多發生在零售通路與消費端(浪費),開發中國家食物損耗以生產端為主(損失),尚未列入已開發國家的台灣,零售消費端浪費竟逾總損耗量六成三,比亞太地區平均浪費比率多兩成。

發現問題是進步的起點。今起兩天,我們邀讀者一起深入食物供應鏈,策動改變。

圖/聯合報提供

你敢「零葬」嗎?日本發起「簡單地死去」運動

2016-07-27 21:20 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即時報導

面對少子化、高齡化的社會,傳統的殯葬文化已不適用。記者陳宛茜/攝影

高齡化、少子化的浪潮席捲台灣,銀髮族不僅面對「老後的不安」,也得開始面對「死後的不安」─包括墓地塔位不足、無人送終等「身後事」。
比台灣更早步入銀髮社會的日本,近年出現一種新的殯葬觀念「零葬」─不要葬禮、不留骨灰,也不需墓地與祭拜,讓人生的終點歸於零。探討「零葬」觀念的話題書「讓人生的終點歸零」,最近由商周文化引進台灣。
「讓人生的終點歸零」作者島田裕巳是宗教學者、日本葬送自由促進會會長,長年研究殯葬文化。他在六年前出版書籍「不需要葬禮」,批判遭寺廟、葬儀公司把持的葬禮文化,轟動一時。
比起「不需要葬禮」,島田裕巳在新書提倡的「零葬」更精簡,被媒體形容是「簡單地死去」運動。人們可以不麻煩他人,生前便規劃好自己的喪葬儀式。包括從網路預購棺材或不要棺木、大體從醫院直送火葬場、骨灰也由火葬場處理不取回,自然也不需要墓地與祭拜。
島田裕巳擔任會長的日本葬送自由促進會,是日本推動「自然葬」的協會。島田認為,比起海葬、樹葬等「自然葬」,「零葬」更環保、不會讓骨灰造成對環境的汙染。

●「零死」是一種終極的自由
「我 們是不是一直過度關心該怎麼埋葬往生者?」日本和中國一樣,重視「養生送死」。但島田認為,在以城市為主要生活型態的現代社會,單身蔚為潮流,人們更關心 的是不麻煩他人的「自由」。沒有葬禮(零葬)、沒有墳墓(零墓)的「零死」,把往生者從殯葬的繁文縟節中掙脫出來,是一種終極的自由。
根據日本葬儀情報服務公司的調查,2012年,關東地區已有高達4分之1的往生者,採直接從醫院送往火葬場的「直葬」,不舉辦葬禮、直接火化。
沒有葬禮與墳墓,如何紀念或追思往生者?島田認為,真正的思念並不需要葬禮或墳墓。對單身者來說,「零葬」不只節省金錢,也讓他們擺脫無人送終的煩惱。
日 本人習慣葬在家族墓地。但隨社會結構的改變,目前僅3分之2的日本人擁有家族墓地,比例急遽減少中。當少子化、不婚浪潮襲來,許多家族墳墓因斷嗣、或後代 移民國外,成為無人拜祭的「無緣墓」。日子久了,寺廟會將無緣墓的骨灰一起合併祭祀。這跟把骨灰交給火葬場處理的「零葬」命運相似,火葬場也是將「零葬」 往生者的骨灰合併祭祀。
日本喪葬費用經費高昂,一個人過世後,葬禮與墓地平均要花費500萬日圓(約台幣170萬)。許多銀髮族擔心家人負 擔不了身後事,必須每天省吃儉用。島田認為,對於「老後的不安」,政府擬定了許多對策,但對於「死後的不安」,迄今還沒有人提出解決之道。「零葬」這種終 極的殯葬方式,正是解決之道。

「讓人生的終點歸零」書封。商周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