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

氣溫上升4度好可怕 台灣這些地方可能沒了⋯

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氣溫逐步上升,暖化引起冰河及冰帽融化、海平面升高的情況日益嚴重。你有想過如果氣溫上升4℃,台灣有那些地方會被淹沒嗎?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昨(30日)在巴黎揭幕,150多國元首齊聚討論如何對抗氣候變遷,相關議題再度引發關注。美國中央氣候研究組織(Climate Central)發表研究報告,若全球平均氣溫增加4℃,將有6億人口會失去家園。TIME網站也貼出一則影片,顯示出部分國家受全球暖化影響後,海平面上升的前後對比圖,震驚不少人。

影片中,南非德班變成一片汪洋大海,英國倫敦海平面上升近一層樓高,原本人潮擁擠的印度孟買陸地全數被淹沒。至於亞洲城市呢?中國上海原本是一片綠地及交錯的道路,都被淹沒得幾乎消失,那台灣會變得怎麼樣呢?

進入美國中央氣候研究組織網站,輸入城市名稱,可以看到氣溫與海平面上升對該地區帶來的影響,台灣也無法倖免於難,沿海各地都岌岌可危。台北、宜蘭、西部沿海、高雄等地都明顯「藍一片」,讓人見識到氣候變遷的威力。
氣候變遷圖氣候變遷圖
有網友說,這類的預測可信度不高,他認為,氣象預報都無法準確預測未來8個小時的天氣,更別提長久的氣候變遷。但也有網友自責表示,人類的存在是種病毒,只有人類不存在,地球才會好。另外,也有人抱持積極態度,認為當前以自身實際行動解決問題最重要。

科學家已多次提出警示,全球暖化日益嚴重,若不採取行動,情況將無可挽回。此次會議最重要的目的在於,讓各國自主訂定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在本世紀結束前,將升溫控制於攝氏2℃以內。身為地球公民,我們是不是也該為這片土地盡一份心力呢?

為什麼要吃素?你可以這樣回答...

分享 |
2015-12-02
為什麼要吃素?你可以這樣回答...
「你遇到什麼事了?」
十月初一個新認識的姑娘聽到我吃素之後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她瞪著眼睛皺著眉頭,充滿著疑惑和不解。這直白的設問方式讓我一愣,不知該如何回復。什麼叫「遇到什麼事了?」,難道吃素一定是遭遇不幸之後的選擇嗎。

我頓時失去了與她交談的熱情,隨意說了吃素的幾個好處便藉口離開了。那位姑娘穿著水粉色的T恤,及肩直發,小小的臉頰非常文靜漂亮,我知道她在日本接受著非常好的教育,我以為這樣的姑娘會理解我素食的選擇···

從 八月底到現在吃素大約有三個月了,與朋友們的相處過程中被問了很多次「你為什麼突然吃素了?」有時候我會解釋,有時不耐煩就搪塞過去(就像對那位姑娘一 樣),但解釋時說的理由也都東一塊西一塊,不成規矩。我漸漸認識到逃避和敷衍不是一個正確的方式,我應該坦誠自己的吃素歷程,讓朋友們知道吃素只是一個很 平常的事,只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就像有的人喜歡健身有的人喜歡打遊戲有的人喜歡攝影一樣。

我開始寫作就是基於這個目的,希望讓更多人知道吃素只是許多種生活方式的一種,不需要對之另眼相看。以後,我會經常分享自己試驗的食譜,發現的好食材,試過的素食餐廳,讀過的食物有關的書籍(飲食人類學可是我的研究方向之一耶),還有更多!

所以,什麼是素食?
在很多人的的印象里,素食者天天抱著一盤生菜葉子啃,就像這樣:
為什麼要吃素?你可以這樣回答...
或者這樣:
為什麼要吃素?你可以這樣回答...
雖然這兩位姑娘都很美,但是天天啃菜葉子也太可憐了吧!
為什麼大家會這麼想呢,這跟我們的飲食結構有關。我看過一篇美國人寫的文章,作者說現在一般美國人的一餐是由一大份肉類(如牛排)加上少許配菜和主食構成的,人們認為素食者就省掉了肉類,只有少量配菜和主食,給人感覺素食者實在可憐。
為什麼要吃素?你可以這樣回答...
(在人們的想像中,把肉拿走,素食者一餐只吃五個小番茄,一小籠薯條,幾片菜葉子···)
中國的情況也很相似,我們現在認為一餐必須要有肉,肉是大菜,而素食者想當然就是不吃大菜的,他們肯定吃不飽。要想破除這個迷思我們首先要知道素食到底是什麼,素食者能吃什麼?

根據美國營養和飲食協會(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 AND 前身是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ADA)的定義,素食者分為三種:
完全素食者(vegan):避免一切動物類食品(肉禽魚蛋奶芝士 等),一些純素者連蜂蜜都不喝!
奶素(lactovegetarian 或者lactovarian):避免肉禽魚蛋,但是允許食用奶製品。
蛋奶素(lacto-ovovegetarian):避免肉禽魚,但是允許食用奶製品和蛋類。
(英 文考據癖犯了,跟大家講講奶素和蛋奶素的英文為什麼是那樣的。lac/lact這個詞根是拉丁語當中的milk的意思,所以乳糖是lactose,乳酸菌 是lactobacilli。ovo/ovi是拉丁語中的卵,推廣開來是卵形或者蛋形,所以橢圓形是oval,卵子是ova)
回到正題。我 們可以看到,素食者只是避免了動物類製品而已(對於蛋奶素和奶素,甚至都沒有完全避免動物類產品),其他能吃的東西還是很多的,並不是只有蔬菜葉子!我們 都知道食物金字塔吧,其實在食物金字塔里肉類也是處在非常塔尖的位置。我們其實不需要吃那麼多肉,肉在很長時間裡都是一種稀罕的點綴,而不是主菜。大家應 該都聽過父母說他們小的時候過年才能吃上一頓肉,眼巴巴地看著村裡殺豬分肉,那時一年中最幸福的時刻。為什麼現在肉不是奢侈品而成了每餐的必需品呢?
全世界年均肉類消耗量(kg/人)
為什麼要吃素?你可以這樣回答...
顏 色越深代表肉類消耗越多,大家可以看到,正如我們一直知道的那樣,美國人的肉類消費是最多的,2013年每個美國人年均消耗120.2kg的肉類,而同時 期的中國數據是58.2kg,美國人是中國人的兩倍。我們再細挖數據,發現我們的鄰國印度顏色出奇地淺,他們的人均消費量是4.4kg,中國是印度的十幾 倍。肉類的消費量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國民的生活水平,但另一方面也與一個國家的文化有關(印度教信仰),印度是全世界素食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素食人口約 占全部人口的40%。
中國的肉類消耗也不總是這麼高,來看看肉類生產量的歷史數據:
為什麼要吃素?你可以這樣回答...
(不好意思,原圖總是放不上來,只好用不太清晰的截圖了)
中國的肉類生產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而飛速飆高,2009年時中國的肉類生產總量已經位於世界第一。
再來一張與美國的對比:
為什麼要吃素?你可以這樣回答...
說這麼多關於中國肉類消費的歷史是想說我們現在認為肉類是大菜的觀念其實是相當晚近的,在很長時間內,中國人都是沒有肉可以吃的,肉類更經常是點綴而不是主菜。
在沒有肉吃的時候人們吃什麼?蔬菜和糧食唄。

(當然,讓人感到心痛的是中國人也在很長時間內沒有足夠的蔬菜和糧食食用。)
一頓營養均衡的餐食需要三大基本能量物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和很多維生素礦物質。想要達到這個目標,素食是完全可以的。
為什麼要吃素?你可以這樣回答...
如果一餐飯裡麵包含雜糧,豆類,蔬菜,水果,堅果,所有的能量物質和營養素都可以攝取到。注意,這圖片是vegan的食物,如果是奶素或者蛋奶素,除了這之外還可以吃蛋奶,營養就更不會缺乏啦!
素食可以多美味?
南亞菜:
為什麼要吃素?你可以這樣回答...
西餐輕食:
為什麼要吃素?你可以這樣回答...
東亞美食:
為什麼要吃素?你可以這樣回答...
小小的總結:
1.素食者基本分為三種,全素,奶素和蛋奶素。
2.人們認為素食者只啃菜葉子為食,總是吃不飽是錯誤的,素食也可以很豐富,只要會搭配不同的食材,營養素是不會缺乏的。
3.反而,人們現在認為肉類是大菜的觀點是很晚近的,大多數時間人們都是以蔬菜和糧食為食的。
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還要執著於每餐吃肉呢?
2.嗯,我明白了不是非要吃肉,但是吃素有什麼好處呢?
關 於素食對人體健康的好處研究已經有不少,一般認為素食可以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的患病率。這是因為素食一般情況下脂肪更少膳食纖維更多,吃素食 會讓人們攝取更少的熱量,飽腹時間更長。但是,那些整天大啖薯片薯條可樂吸菸喝酒號稱素食者的人們,我們還是不要學習。。。
為什麼要吃素?你可以這樣回答...
(「薯片,啤酒和紙杯蛋糕並不是一頓不健康的午餐--它們是素食!」)

並不是素食等於健康,吃天然的vegetarian whole foods才會讓人們健康。

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癌症什麼的學界已經有很多研究,但是在這篇文章我不會說,因為我並沒有體會(人家還是一個23歲菇涼嘛!)我就跟大家分享我吃素三個月感受到的身體變化。
首 先,我沒有瘦。這其實是讓我很不爽的。我當初吃素的一個原因就是看到身邊信佛吃素的博士學姐特別苗條,我以為我吃素可以減肥···結果吃素了之後發現並沒 有瘦呀喂!這也證明了我剛才說的一點,吃素營養可以很均衡,並不會出現暴瘦啊之類的。(關於減肥和素食我之後我專門寫一篇文章)。

第二,我 皮膚變好了。我以前後背會長小粉刺什麼的,但是吃素之後再也沒有長過。我之前是混合性皮膚,額頭容易冒油,但是吃素之後身體的油脂分泌似乎少了,不僅額頭 不怎麼冒油,洗頭之後頭髮也會保持更長時間的乾淨清爽。這個跟季節可能也有關係,夏季溫度高皮膚的油脂活動會更活躍一些,但話說回來,我住在香港,香港十 一月中旬都是可以穿短袖的天氣,這兩個月來我變好的皮膚肯定跟我的素食更有關係。

第三,我睡覺更少了。我現在每天只需要七個小時左右的睡 眠,晚上十二點左右睡,早上六點四十左右自然就醒了,有時中午會午休半個小時。雖然睡眠時間不是特別多,但是我每天的精神都特別好,身邊的朋友形容我「每 天像是打了雞血的」(我心裡想,我是素食者怎麼會打雞血呢!要打也是打咖啡因吧!)我自己的分析是,睡覺是身體修護的機制,如果你的身體沒有受損,沒有攝 取很多有害的物質,身體就不需要花很多時間修復,自然睡眠時間少。睡眠時間少對一個研究生來說是很重要的!我平常要看的書和論文堆成山,寫論文也是很耗費 腦力時間的,花更少的時間睡覺意味著有更多的時間看書工作,這簡直是夢寐以求的事情!

第四,我的味覺更敏感了。現在我可以辨別出食物更細微 的味道,這有一個明顯的好處就是很多東西我都不會吃了。以前我吃零食可以用binge eating來形容,打開一包薯片會一片一片吃到一顆渣子都不剩,當時還覺得那些化工香料很誘人;吃甜食會吃到齁著,根本察覺不出那個有多甜!我一個好朋 友現在還總是說我某次吃椰漿糯米飯時的驚人表現,她吃了第一口就覺得甜,但是我一直吃一直吃,把整整一份甜糯死了的椰漿糯米飯都吃完了!天!回想起來簡直 往事不堪回首!恩,但是人都是有過去的嘛~現在我就不會了,很多東西我都不會動口了。比如薯片,我腦子裡想到那個重口味就一點食慾都沒有了,我對甜味也更 敏感,吃一點就夠了,根本不會幹出吃完整整一份椰漿糯米飯的事了!
為什麼要吃素?你可以這樣回答...
(椰漿糯米飯就長這樣,不過我當時吃的那一份比這個大多了,而且又是白糯米又是紫糯米的···)

第 五,我在吃飯上花的錢更少,但是食物更優質。由於我吃素,在香港這個對素食不甚友好的地方(跟台灣比哈),我在外面能吃的東西很少,所以我現在一日三餐都 是自己做。我去菜場買最新鮮最優質的食材,按照自己的喜好做成餐食。帶便當總是比去外面點菜划算的(香港的大學跟內地大學食堂沒法兒比,選擇又少又貴,懷 念我湖濱食堂)。每天中午我辦公室的其他研究生都要糾結我是去這個難吃的餐廳呢···還是去那個難吃的餐廳呢···我吃著自己做的便當就覺得好幸福。辦公 室的同學看到我便當好吃就總是建議我在我們系賣盒飯!他們願意五十塊一份來買~但是我才沒那麼多時間給別人做盒飯呢,不過我會在之後的文章中分享我做素食 的經驗,我很懶,但懶人也有做素食的方法~

總結一下,吃素的好處多多,很多研究表明吃素有助於降低多種致命疾病的患病率。但是以我自己吃素 三個月的經歷來看,有幾個明顯的可以感知到的好處:身體處在一個穩定狀態,沒有減重也沒有增重;皮膚和頭髮更好,解決了混合性皮膚的出油問題;睡覺時間減 少,精力卻很旺盛,有更多時間來乾重要的事情;味覺變得更加敏銳,意味著工業食品和indulgent food對我的誘惑力變小了;最後就是省錢又方便啦!

到了現在我希望大家明白到兩點:
第一,素食分為很多種,可供素食者選擇的食物種類繁多,只要搭配得當根本不會出現營養不良問題,我們認為的不吃肉就沒力氣是非常晚近才形成的觀念,它不是天然合理的;
第二,堅持素食會有很多好處,不僅是身體健康,工作和學習效率會增加,也是更經濟實惠的選擇!

http://yes-news.com/yespick/66986/%E7%82%BA%E4%BB%80%E9%BA%BC%E8%A6%81%E5%90%83%E7%B4%A0%E4%BD%A0%E5%8F%AF%E4%BB%A5%E9%80%99%E6%A8%A3%E5%9B%9E%E7%AD%94

畜牧業濫用抗生素 抗藥性細菌反撲人類 農委會拒絕公開資訊


你有聽過「超級細菌」(Superbug)嗎?超級細菌的產生是抗生素濫用的惡果,人若感染超級細菌致病,代表治癒的困難度將大幅提高,因為超級細菌對多種抗生素產生抗藥性(antibiotic resistance),若抗藥性越來越強,最後可能面臨無藥可醫的困境。

據英國政府委託的調查顯示,去年全球有近70萬人死於細菌抗藥性的感染,美國疾病管制及預防中心(CDC)則指出,全美每年至少有200萬人受到感染、23000人因而死亡。
抗生素濫用的問題除了醫生、病患亂用藥,將人用抗生素當成消炎藥來治療感冒、消炎外,畜牧業抗生素的濫用也是一環,近來世界衛生組織(WHO)、世 界動物組織(OIE)更對此提出警告。但國家衛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蘇益仁抨擊,掌管畜牧業抗生素使用的農委會過於保守,長年不願揭露相關資料和畜牧業的細 菌抗藥性監測,導致公衛領域的學者很難研究和討論。
26

英美研究:動物體內抗藥性細菌 可能傳到人身上

人或動物感染細菌最常用來抑制的方法便是投以抗生素,但細菌若長期處於一定濃度抗生素的環境下,有些細菌會變異或產生破壞細菌酵素等機制而存活下來,這就是「細菌抗藥性」。而當抗藥性細菌壯大到對多種抗生素都具有抗藥性時,通常會被稱作超級細菌。
畜牧業使用抗生素除了用來治療動物疾病,為了預防動物感染細菌和促進生長,不少飼主還會在飼料中添加低劑 量的抗生素,像早年鄉間養豬常用的「歐羅肥」就是一種含藥物飼料添加物。農委會防檢局藥品管理科科長謝宗發指出,和動物發病開立處方藥相比,這類長期、低 量添加在飼料中的抗生素,更容易使動物腸道內的細菌產生抗藥性。
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學者Alison H Holmes、Luke S P Moore等人,2個禮拜前才剛在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上發表一篇研究,該篇研究指出動物養殖過程中濫用抗生素產生的抗藥菌很可能透過各種途徑傳播到人身上,影響人類健康。
研究作者之一Luke S P Moore說,人若在沒有徹底煮熟的狀態下,食用含有抗藥性細菌的雞肉,這些抗藥性細菌就有機會進入腸道,甚至轉移到膽囊或泌尿系統等其他部位引發感染,此外雞肉的纖維若殘留部分抗生素的藥物分子,也會提高腸道細菌的抗藥性。
無獨有偶,美國疾病管制及預防中心在關注食品中的細菌抗藥性問題後,還製作了圖表和消費大眾宣導,除了肉品本身可能含有抗藥菌外,用含抗藥菌的動物排泄物施肥、食物器具的表面接觸到抗藥菌等都是傳播途徑之一。

美國疾管局指出,有些沒有被抗生素殺死的細菌,會產生抗藥性,並且可從動物移轉到人身上,包含食用肉品,以及被細菌污染的土壤與環境轉移,有1/5的抗藥性感染是來自食物與動物中的細菌(圖片來源/美國疾管局)

25

蘇益仁:動物用抗生素使用量為人用抗生素八倍

現為國衛院感染症研究組特聘研究員的蘇益仁認為,畜牧業濫用抗生素所引發的肉品安全會是繼黑心油後,台灣 尚未爆發的重大食安問題,他說,就其早年非正式監測得到的資料顯示,台灣動物用抗生素的使用量是人用抗生素的8倍,「過去我們試圖和農委會討論,希望農委 會能加強畜牧場的監測、公開統計數據,但農委會遲遲不肯。」
由於很多動物用抗生素產生的抗藥菌是人畜共通的,如果人體傷口不慎感染抗藥菌,既有抗生素不易治癒,容易使感染擴大。
此外蘇益仁說,當這些帶有抗藥菌的肉品因烹調加熱不完全未被殺死而被人類吃下,很容易破壞腸道原本的菌相,連帶殺死好菌,引發氣喘、過敏、免疫系統等疾病,這尤其對還在發育的小孩來說影響特別大。

國內畜牧業抗生素使用監測結果?防檢局拒絕公布

針對國內抗生素藥品濫用的狀況,監察院曾在2000年對衛生署(現今的衛福部)和農委會提出糾正,國家衛生研究院則在進行長達6年的「全國微生物抗藥性監測計畫」後,在2006年提出《台灣抗生素使用及細菌抗藥性政策建言書》,
但時任計畫主持人的蘇益仁指出,這些年來門診抗生素使用量下降50%,可以看出人用抗生素有顯著改善,但當時農委會提出的監測資料很有限,畜牧業抗生素使用的數據、抗藥性監測結果有何變化,直到現在外界都無法掌握。
對此,農委會防檢局副局長施泰華透露,隨著近年陸續禁用部分含藥物飼料添加物,2011年到2014年抗生素原料藥的進口量明顯下降32%,但當記者實際追問數據為何?他卻以「這個數字監察院有監管無法提供」為由,回絕問題。

2005年 學者研究五種人畜共通細菌 抗藥性高

另一方面,動物抗藥菌的監測除了農委會在10年前曾委託時任台大獸醫系教授賴秀穗進行研究外,國內很難再找到相關資料。當時農委會針對台北、彰化、 台南及屏東等地的養雞與養豬場進行採樣,從雞、豬糞便分離出大腸桿菌、腸球菌、糞腸球菌、彎曲桿菌與沙門氏桿菌,監測這五種人畜共通細菌的抗藥性,賴秀穗 研究後發現,這五種細菌對動物用的抗生素,抗藥性都非常高;以大腸桿菌為例,歷年監測的抗藥性始終維持8成左右。
此外,當時的監測也發現,雞、豬的大腸桿菌對人用抗生素ciprofloxacin也產生抗藥性,抗藥性 約介於3至4成;而ciprofloxacin是治療人類感染炭疽菌的重要藥物,一旦帶有抗ciprofloxacin基因的大腸桿菌進入大自然,與炭疽 菌等不同細菌混在一起,有可能發生抗藥因子轉移,使人類未來面臨無藥對抗炭疽菌的困境。

防檢局:監測結果有跟疾管局交流,不算沒揭露

謝宗發表示,農委會在2000年就隨著國際趨勢禁用了32種荷爾蒙和抗生素,今年和明年又刪減了歐來金得、洛克沙生、待美嘧唑、卡巴得及胺苯亞砷酸 等5種抗生素,一旦該類抗生素使用後會產生人畜共通的抗藥菌,農委會一定會優先剔除,而且監測資料每年都會與衛福部的疾病管制署做交流,並不是沒有揭露。
謝宗發指出,畢竟抗藥菌的產生有來自人類,也有來自動物,目前研究方法上還很難透過幾種抗藥菌監測區分是人、還是動物造成的,「這方面因為我們雙方看法分歧,目前農委會仍傾向每年提供監測結果給疾病管制署的相關人員參考。」

學者郭鴻志:農委會應進行「藥物敏感性試驗」協助農友對症下藥

不過蘇益仁質疑,既然農委會有持續禁用抗生素,為何這些年來還能在一些肉品檢測上,驗到早被農委會禁用的抗生素,像是氯黴素等,讓人不禁懷疑「農委會真的有禁用這些抗生素?真的有稽查走私藥品?真的有實際到農場、雞場取樣嗎?」
而長年協助雲、嘉、南豬農和雞農進行疾病診斷的嘉義大學獸醫學系副教授郭鴻志則認為,抗生素很貴會增加飼養成本,農民在使用上可都是錙銖必較,很多時候是因為沒錢做診斷,聽信藥商建議才「急病亂投醫」。
以白肉雞為例,對雞農而言,一隻雞平均的投藥成本,包含抗生素、營養劑等,最好能控制在2到2.5元,否則賣到市場很容易賠錢。郭鴻志解釋,農民不 會沒事就投藥,很多時候是因為疾病發生時很無助,趕緊拜託藥廠、疫苗廠、飼料廠的獸醫來看,但因為農民的藥品知識不足,便在藥廠建議下買了藥,卻發現投了 沒用,某種程度來說農民其實是受害者。
郭鴻志認為,根本解決之道應該是農委會要協助農民,善用地方家畜疾病防治所、診斷中心等資源做「藥物敏感 性試驗」,讓農民清楚了解哪些抗菌劑對豬隻、雞隻所分離的病原菌具敏感性,宣導農民要讓動物接受正確診斷、正確治療,如此一來有辦法「對症下藥」,畜牧業 抗生素濫用的狀況才能得以改善。

新聞小辭典:抗生素三等級

醫學治療上的抗生素,通常會分成一、二、三線共3個等級。當第一線抗生素治療就有效時,會儘量使用它們,讓第二線、第三線的抗生素 保留用來治療對第一線抗生素已有抗藥性的細菌。若該細菌抗藥性演變到連第三線抗生素都無法治癒時,就會面臨無藥可醫的窘境,因此抗生素的管制和適當使用是 各國都非常謹慎面對的事情。

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79515/

氣候變遷危機就在眼前 台灣人你為什麼無感?

從「Power Together for ___ 」背後的故事談起作者:許菀庭(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的現任執行長) 

氣候變遷使氣候變得極端,短時間暴雨是台灣面臨的氣候挑戰之一。圖為土城彈藥庫淹水情形,路旁停放車輛遭滅頂。攝影:廖崇賢。

巴黎氣候高峰會 (COP21) 於今天(30日)正式展開,而在會議前夕,全球各地都發起了 #全球氣候遊行 的響應行動,要向高峰會談判代表展示各國公民對抗氣候變遷的決心,要求世界各國政府實質承諾。台灣則是由「綠色和平」、「350台灣」、「台灣青年氣候聯 盟」與「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四個組織,在台北中正紀念堂共同完成「群眾風扇」與「單車遊行」響應行動。 

我希望談談這次 #台北單車遊行 的活動主訊息︰「 #PowerTogether」。昨天媒體採訪中,350台灣發言人黃靖原說到,它代表將再生能源Power on (開機) 與將化石燃料 Power off (關機) 的過程,相比於「100%再生能源」,我們更希望強調能源轉換的過程。邀請民眾在「Power Together for ___」底線填下自己為何而來,是希望引起民眾思考自己重視這個議題的原因,藉此啟發民眾的反思對話。最初要在台灣辦氣候遊行,我們就決定以較為軟性的行 動,將巴黎峰會、氣候變遷與人權的討論引入台灣。簡言之,這是一個「開啟對話」的過程,而不是「深入對話」的行動。

另一方面,作為台灣少數以氣候變遷倡議為主軸的環境團體,我們也在思考︰氣候變遷這個議題,應如何融入台灣環境運動的論述脈絡?了解到近期許多環境 團體正在積極動員,對造成PM2.5問題的污染源進行改革倡議,而其中最大的排放污染源即為來自雲林麥寮的六輕電廠與台中火力發電廠,空汙與氣候問題同樣 是使用化石燃料的孽果,因此我們希望藉相對廣泛的口號,嘗試讓氣候變遷與空氣污染議題論述匯流。
 
為什麼在此刻,巴黎會議前夕,我們還停留在「開啟」對話的階段?巴黎氣候高峰會(COP21)與巴黎協議,去年之前,在國際上便已經沸沸洋洋的討 論,然而在國內卻幾乎都無聲無息,直到上週都還感受不到國內關注巴黎會議的氣氛。我想因此我們必須問到︰相較於農地徵收、核能與空氣污染等議題,為什麼 「氣候變遷」從來沒有成為台灣環境運動、台灣社會運動的主流議題?氣候變遷為何在台灣社會運動中缺席?

台灣的社會運動,從日治時期對參政權的爭取,如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到戒嚴時期與動員戡亂時期對民主自由與言論自由的爭取,如廢除刑法一百條與美 麗島事件,到近20年來,開始有勞工運動、性別平權、原住民運動、憲改、司法改革等等以基本人權為訴求的運動;而在環境運動,或許最早起始於解嚴 後,1980年代以來,訴求原住民土地權的還我土地運動,與至今近30年的反核運動。我們都知道農地徵收侵害農民生計與權益、空氣污染是健康權議題,核能 電廠的營運、選址,包含對偏遠地區人民環境權與話語權的侵害,從這裡可以看到台灣社會運動對基本人權的重視與提倡已經由來許久。

在中南美洲,氣候變遷多半與原住民環境權與居住權共同倡議,在孟加拉及世界各國,氣候與婦女議題緊密連結[1][2],但在台灣卻似乎總是被當成北 極熊與冰山的事情,又或者那看起來就是兩百年之後才要煩惱的一個名詞。事實上,和美國不一樣,台灣社會整體對「氣候變遷是事實」的認同比例很高,根據環境 資訊協會的調查,台灣八成以上民眾相信它確實存在,而「節能減碳」四字箴言每個人也都朗朗上口,但是我仍然認為,台灣社會對氣候變遷幾乎無感,似乎還只是 把它當作一個「中產階級在有閒有錢的時候,可以關心一下的愛地球行動」。相較於前面提到的其他環境議題,氣候變遷在台灣的主流論述中也很少從人權角度切入 探討。

但其實回顧台灣遭受極端氣候的影響,根據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做的「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如愈來愈強的颱風、愈來愈極端的降雨頻率等等,這些都 已經是很明顯的事實,還有今年強聖嬰現象帶來的暖冬。極端氣候不但衝擊農業與農民生計,也使得住在海岸邊、山坡上的民眾生命財產受到威脅。在台灣氣候變遷 不但是人權議題,而且是現在已經發生的人權危機。

除了探討受衝擊的現象,這裡我們也應該回到11月30日 #全球氣候遊行 ,看看香港遊行論述主筆「 #全球化監察」怎麼談氣候變遷與勞工權益,談及在能源轉型和產業轉型的過程中,勞工的基本工資與工作權應受到足夠保障。若缺乏將氣候變遷與人權共同省思, 那我們的愛地球就好像是建立在煤礦勞工權益之上的業餘休閒,理所當然的犧牲一群人的生活尊嚴,去換來「愛地球」。這一段討論,在我們昨天「Power Together」的活動論述中沒有觸及,也因此我希望拿這段反思來提醒自己。

「全球化監察」這個組織關心與批判所有資本全球化所導致的不平等現象,而氣候變遷就是由於全球化現象導致的不平等。我認為,台灣社會對全球化反思的討論還不夠主流,這也是氣候變遷在台灣不被重視的原因之一。

全球化反思在台灣的缺席
反對全球化的行動最早大約始自於1990年代,而1999年末在西雅圖對WTO談判的抗議行動則最為知名。雖然在WTO開放之後,曾經有關於農產品 全球化傾銷的討論、有美牛開放的擔憂,但在我的觀察中,大眾對這些關於全球化反思的社會議題,關注力道遠遠少於對兩岸經貿往流的擔憂。是什麼歷史脈絡、社 會背景,讓台灣社會一直自外於「全球化」,只聽見大家擔心「鎖國」、急於「與世界接軌」的心聲?甚至在反對兩岸服務貿易協定的期間,群眾還必須聲聲口口的 強調,「我們不是反對自由貿易,是反對黑箱貿易」?

是不是由於台灣的國際地位,我們對於很多國際議題常常是後知後覺?有一回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的夥伴在宣講聯合國氣候會議,台下聽眾問到︰「我們不是聯 合國會員國,知道這些事情有什麼用?」,這種眼光的侷限,可能是由於國際地位,再加上媒體風氣而成。而如果再進一步回顧台灣近幾次大型的社會運動,對全球 化的麻木無感,是不是也來自於群眾設定「敵人」的慣性思維?或許我們都該思考,怎麼退一步,讓整個世界進入自己的視野,所謂的敵人,不是「國民黨╱民進 黨」或「中國共產黨」幾個名詞而已。

現存社會結構中,必定會有既得利益者,也必定會有人的權益受到損害,我們永遠都應該去檢視與反思,誰受益了,而誰受害了,這個答案絕對不是「國民黨 ╱民進黨」、「中國共產黨」、「頂新」這麼直觀。找戰犯永遠是最簡單的,但是「改變」不是抓到戰犯之後鞭數十,趨之別院這麼簡單,在壓迫與被壓迫中,沒有 所謂的主要敵人與次要敵人,只有既得利益者與受壓迫的人。就像自由貿易對台灣在地產業的併吞不是只存在於ECFA與兩岸服貿協議,也存在於TPP與 WTO。

加拿大記者娜歐米·克萊因在2014年出版的書《這改變了一切》(This Changes Everything)中,討論到氣候變遷與跨國資本主義的緊密連結,談及跨國集團的共犯結構對實質氣候行動的阻止,不但如此,他們反而提出許多高風險、 高技術性、高成本的選項,例如地球工程、碳捕捉等等,表面上看似有誠意處理氣候問題,事實上是希望透過這種協商結果,將商業利益讓少數具有跨國資本的大型 企業獨吞。跨國資本公司為了持續賺取營利,藉由「公平貿易」的保護罩,禁止國家法律對在地產業的保護措施,不但藉此將產品低價傾銷至各國,使在地產業式 微,更因此阻絕透過購買在地產品減少碳排放量的行動。

在跨國自由貿易之下,既得利益者是跨國公司,受壓迫者是跨國公司的基層員工與在貨品傾銷的競爭之下漸漸弱勢、消失的在地產業;在氣候變遷之下,既得 利益者是化石燃料產業的經營者,而我們這些享有便利用電的人也是既得利益者,而受壓迫的人是被強烈颶風奪走性命與家園的人、是被迫要舉家遷移的小島國人 民、是那些被迫要把土地與環境委託給我們管理的未來世代。在有些時候,甚至有可能既得利益者是現在的我,而受害的人則是未來的我。所以我們需要你

我希望台灣能嘗試從不同的角度討論氣候變遷,它就跟我們在台灣關注的許多議題一樣重要。是的,我們的論述也許還不夠完備,100%再生能源也還需要 更多討論,更多配套,但我們沒有權利因為「100%再生能源現在還做不到」這種藉口,逃避談論有人正在受害的事實,逃避探討改變的可能性。能源轉型的過程 也可能會有人受傷害,這些也同樣不應被忽略,因此我們應該以人權為基底檢視整個問題,而這也才是民主社會意義的真正實踐。

我想我還沒有能力處理這麼龐大的問題︰從氣候變遷與人權在台灣社會討論中無法匯流的現象,到反全球化在台灣的運動力度。但希望從這些粗淺的想法開 始,讓更多人反思、討論,然後我們一起行動。改變永遠不是簡單的事,我們都知道,那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你。[1] 氣候變遷與原住民居住權、婦女權益的關係可參考【COP20 TWYCC Delegation Day 3 of Week 2 小記】People's ClimateMarch in Lima & Human Rights Day[2] 【COP21×女性】氣候變遷跟性別平等有什麼關係?

【相關文章】
-+56% 台灣的真實「減」碳目標
-氣候變遷新挑戰 紐國學者:傳統防洪思維行不通
-返家不只十萬里 氣候變遷把鳥類逼上高山、極地
-亞洲經濟社會備受挑戰 氣候調適刻不容緩
View the discussion thread.

不吃肉 救地球

 
巴黎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1)舉行在即,各國最關注的莫過於暖化帶來的改變,商討如何減碳來延緩地球溫度升高趨勢,通常大家把焦點放在節約能源、少開車等方法,但有一項關鍵卻停留在灰色地帶,少被人提,那就是減少吃肉。

畜牧業者養牲口早就被指是溫室效應的一大元凶,為飼養牛羊要製造肥料、種植牧草,都會釋放二氧化碳,而牛羊胃腸道內發酵和排泄物會產生甲烷,所生產的溫室氣體,大約占全球溫室氣體總量15%,跟全球所有汽車排放總量、或火車、船舶、或飛機排放的總量差不多。

英國智庫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最近提出《要改氣候、也要改變飲食》的報告,提出少吃肉類對減碳的重要性,如果各國不願同步努力減少吃肉,要達成減緩地球升溫的目標,幾乎不可能成功。

提到吃肉,要先了解哪些國家吃肉最多,美國是「吃肉大戶」,在全球排名數一數二,平均每人、每天消耗250公克肉品,等於每天吃一片8盎司牛排,或近半台斤肉類,歐洲、南美雖略輸美國,但也沒少吃多少,印度是少肉國度,平均每天、每人所吃的肉不到10公克。

工業化國家的肉品消耗量普遍較高,富裕與飲食有極大關聯,在經濟新興國家,隨著所得增高,肉品消耗量也快速成長,而在不知不覺間,隨著人口增加和飲食習慣改變,全球肉品消耗量將於2050年比現在增多75%之多。

雖然肉確實吃得過多,也證實多吃肉就增加排碳,但各國對於少吃肉的努力實在做得很少,截至今年10月,在提出減碳規劃的120國當中,僅21國提出會減少畜牧業排碳,而從頭到尾沒有任何國家承諾要少吃肉來減碳。

為什麼各國政府不提少吃肉?因為政客都擔憂這是個不討喜的概念,政府若連個人飲食喜好都要管,恐會惹人怨失民心;而社會大眾對吃肉不環保的認識不足,也少有輿論施壓要求政府致力於此,如此惡性循環下,僅管少吃肉會有重大效果,卻從不是政客想要推動的首要之務。

即便如此,也無須對前景過於悲觀,在巴黎舉行的COP21高峰會,各國將協商的宣言會努力減緩地球升溫趨勢,在會議期間,各國可望針對減少肉品食用的議見縮小歧異,各國也可能提出更經濟實惠的減肉策略。另外,少吃肉的健康概念盛行,此時倡議少吃肉減碳更是最佳時機。

有 識之士目前當務之急就是提升大眾意識,讓民眾對飲食有更多認識,也帶動更多具體行動。當然,光靠宣導還不夠,政府必須多出點力氣,制訂全面性的政策,在公 家機關帶頭先改變伙食,減少餐點肉量,而加重蔬果比重,此舉有助支持健康飲食的供應商,也對千千萬萬公職人員、學校機關、軍隊、醫院、監獄等人員,傳達有 力訊息。

價格方面也要改革,肉品訂價應反映其對環境之影響,必要時祭出其他誘因來鼓勵民眾多吃環保飲食,改變飲食習慣。

政府插手勸民眾少吃肉,人民會買單嗎?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在4國所作民調顯示,只要社會大眾能理解更改飲食言之有理,且體認其迫切重要,他們就能接受政府的干預。

換 言之,輿論多半認為,如果是對大眾有益處的,就能理解政府的干預,只要政府和媒體闡明必須改變飲食少吃肉的原因,大眾會慢慢接受曾經排斥過的政策。這種想 法已從歷史獲得驗證,吸菸、飲酒均是如此,因各方宣導、配合政府加重稅賦讓菸酒變貴,現代民眾已深知菸酒對健康有害,也愈來愈接受菸酒禁令了。(蔡筱雯/ 綜合外電報導)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1130/742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