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8/24

傳北極浮冰面積已創新低

(路透奧斯陸23日電)根據部分科學估計,北極浮冰面積已經消融至歷史新低紀錄,少於2007年寫下的最低紀錄,這是北極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的跡象之一。 
 
挪威南森環境遙感中心(Nansen Environmentaland Remote Sensing Center)喬韓納森(OlaJohannessen)告訴路透社:「北極浮冰面積今天達到最低紀錄。創下空前紀錄。」 
 
「目前浮冰面積低於2007年創下的最低紀錄一點點。」 
 
外界大都認為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NSIDC)是北極浮冰主要權威。NSIDC之前已經預測北極浮冰面積將於下週打破2007年寫下的最低紀錄。北極浮冰於夏季消融的時間通常會持續到9月。 
 
其他監控北極海冰的科學家對衛星資料的解讀卻略有不同。 由丹麥氣象研究中心(DMI)編纂的海冰圖也顯示,整體浮冰面積只比2007年的紀錄少一點點。
 
至於浮冰面積何時創下新低,DMI願意接受NSIDC判斷。中央社(翻譯)

地球增溫元凶 大氣甲烷又變濃

【台 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溫室氣體之一的甲烷(methane)不僅會吸附熱,導致地球增溫,且其效率又比二氧化碳更易吸附熱。據美國加州大學觀察報告 指出,過去數十年來大氣中的甲烷濃度「出乎意外」開始下降。研究者認為,此舉等於有效控制甲烷,對抑制氣候變遷絕對有益處。

發表在《自然》期刊的該研究報告指出,經石油與天然氣井洩出的甲烷已大幅減少。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研究者辛普森說:「甲烷是天然氣主要成分之一,但當 它越來越值錢時,就不再會被隨意排放或燃燒,而會加以蒐集;甲烷本身就是溫室氣體,重要性僅次於二氧化碳。處理氣候變遷不可忽略二氧化碳,但若能有效控制 甲烷,也絕對有益處。」

研究者利用1970年代完成的「全球氣體觀察網絡」分析發現,伴隨甲烷產生的乙烷排放量從1984年到2010年已大幅減少21%,因此排除生質 (biomass)燃燒因素,認定導致乙烷下降的原因在於洩漏控管。因研究者認為,控管結果導致甲烷和乙烷減少排放,這可清楚解釋大氣甲烷減少的原因就是 控管導致。

現任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科學家的安德森表示:「經數年持續且仔細追查的資料紀錄,才有機會呈現出這次極具重要性的科學觀點。」

不過,科學家仍然警告,甲烷的威脅仍在。因該報告也指出,雖然大氣甲烷濃度過去已經減少,但是最近又開始往上升,辛普森表示:「這很可能是採用水力壓裂(fracking)去採集天然氣造成的。」

水力壓裂是指向地下岩層注入水、砂以及高壓化學液體,使岩層產生裂縫,達到油氣增產目的,但由於會對環境造成破壞,因此引起美國各環保團體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