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8

中研院學者劉紹臣:全球暖化 颱風強降雨會更強

更新日期:2009/10/08 19:35

莫拉克和芭瑪兩個颱風,一口氣刷新多個雨量站的歷史紀錄,也在歷年「時雨量」前二十名排名榜上,一口氣擠進了16個席次。對此,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主任」劉紹臣指出,過去45年以來,台灣前10%的「強降雨」增加了一倍!而「強降雨」,幾乎都是由颱風造成;而台灣出現的劇烈降水,和「全球暖化」有明顯的關連性。只要地球溫度持續上升,颱風所帶來的劇烈降水,恐怕只會越來越嚴重!  (彭群弼報導)

劉紹臣表示:過去十五年以來,全球各地都發現,極端降雨現象的頻率越來越多,簡單的說,不是出現豪大雨, 就是降雨量變得非常少,也就是「強降雨」雨「弱降雨」的頻率增加,導致的天然災害也就越來越多。根據九月初環境變遷中心發表的研究顯示,台灣地區一年當 中,依照雨量多寡統計降雨日數,排行在前10%:也就是強降雨的天數,過去45年以來,增加了有一倍(100%)之多,至於雨量最少的10%:所謂的弱降 雨,卻在同一時間,從每年有七十天減少了50%。進一步分析強降雨出現最劇烈的年份,剛好也與全球溫度出現極端值,例如1998年,2004年等溫度最高 的年份一致,顯示台灣地區的強降雨,剛好也是全球溫度上升到極端值的同一年。

去年及今年的三個颱風,頻頻打破主要降雨區雨量站的歷史紀錄, 今年的兩個颱風更囊括台灣地區日雨量前20名的16個席次。劉紹臣分析指出,台灣地區一年平均有4.2個颱風,寡佔了40%的台灣地區的年降雨量,而出現 在降雨量前10%的降雨天數,進一步分析所出現的時間,幾乎都是颱風季,換言之,強降雨增加一倍的同時,也意味著颱風雨量的強度,有相同程度的增強,所 以,觀察降雨統計,可以反映出颱風雨,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劉紹臣進一步分析,由於地球暖化的速度加快,台灣地區的強降雨,又跟地球溫度的變 化有明顯的關連,例如,地球最冷的兩年,台灣地區觀測到的強降雨,剛好就是最少的兩年。因此,推算「強降雨」如果要「翻一番」:比目前在增加一倍所需要的 時間,恐怕就不是45年,而是指需要20~25年,這也意味著:颱風的劇烈降水,恐怕只會「越來越劇烈」,雨量排行榜繼續被快速更新,也會成為常態。

全球暖化造成美國國家公園危機!

更新日期:2009/10/08 19:42 易俊宏編譯;莫聞審校

本月1日,美國一份全球暖化衝擊國家公園的研究報告出爐,其中明確指明25處美國國家公園、湖岸、海岸、紀念碑等景點,是受全球暖化衝擊最嚴重的地區。該報告主要作者、洛磯山脈氣候變遷組織(RMCO)負責人斯蒂芬桑德斯警告:「氣候異常是美國國家公園有史以來遇到最大的威脅。」

該報告中指出,氣候變遷的強烈衝擊包括幾個層面:除了讓雪、水流失以外,海平面上升將淹沒濱海的國家公園,劇烈的暴風雨也將帶來過多的水量。這些都破壞了公園中的棲地,使得動植物消失。

這 份《國家公園險境》報告由RMCO與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合作提出,,在此之前,6月間由眾議院通過的清潔能源法案,才在9月底提到參議院中審 議。「國家需要確保這些公園的未來,就像過去承諾要保護的一樣。」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中的資深成員西奧斯賓塞(Theo Spencer)表示,「清潔能源法案如果能順利通過,不但有助於維繫國家資產,同時還能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促進經濟成長及國家安全。」

該 報告的32項主要建議中,建議美國的國會、行政單位,及美國國家公園局,能擴大現有的國家公園,並著手規劃新的預定地,以保存最具美國自然和文化代表性的 範例,給未來的世代。報告書還提出其他補救措施,例如全面制定清潔能源相關法案,並控制主要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排放,目標是在2020年時,二氧化碳的排 放量至少減到目前排放量的20%以下。

冰河國家公園境內 Grinnel 冰河退縮情形。上:Carl Key攝影,USGS提供。下:Blase Reardon攝影,USGS提供

報告中警告,所有國家公園中的冰川都在溶化,包括德納里國家公園與保留區(Denali National Park and Preserve)、雷尼爾國家公園(Mount Rainier National Park)及優勝美地國家公園(Yosemite National Park)等。如果再不處置,這些冰川將在12至13年中完全消失。

在 洛磯山國家公園中,溫度上升使山松甲蟲(mountain pine beetle)大量繁殖,因而使大量的樑木松(lodgepole pine)死亡。「看到大量的樹木死亡,遊客都感到驚訝與憤怒。」該公園發言人凱爾‧帕特森說。這些樹皮甲蟲(bark beetle)感染範圍將近5萬英畝,相當於19%的國家公園。

學者:不只北極洋酸化 全球都是

更新日期:2009/10/08 16:40 楊舒婷

【台灣醒報記者楊舒婷報導】日前法國科學家預估北極洋將於10年內酸化、2050年影響面積更廣達50%,令人膽顫心驚。不過,接受本報採訪的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主任黃天福表示,「海洋酸化是全球的問題,不只是北極洋,所有的海洋都在酸化。」他也指出,海洋酸化到現在科學家才開始廣泛討論。

日前法國科學家尚皮耶蓋圖索(Jean-Pierre Gattuso)曾提出警告,目前海洋每天吸收的碳量達600萬噸,明顯過量,預測2018年北極洋酸化面積為10%、2050年50%,至本世紀末將全面酸化;海洋中的貝殼類生物也將遭腐蝕,連帶影響生物鏈。

對此,黃天福於受訪時回應:「海洋酸化是全球的問題;不只是北極洋,所有的海洋都在酸化。」

他特別強調,目前人類對於海洋酸化的理解仍不夠多,仍需更多研究才可確認預測數據的準確性,或進一步了解實際情形。他也指出,海洋酸化正是科學家目前開始廣泛討論的議題之一。

不過,除了二氧化碳會導致海洋酸化,還有沒有其他因素?他解釋,目前大家比較知道的,大多集中在二氧化碳溶解到海洋中,導致海洋表面水酸化,至於深海酸化則是另外的過程。另外,若海洋酸化惡化,碳酸鈣生態系統,如珊瑚礁等,將首當其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