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9

教宗:人類破壞環境就是背叛上帝


(路透馬尼拉18日電)羅馬天主教宗方濟各今天介入氣候變遷和環境議題的全球論辯,他在演講稿中提及人類正在摧毀大自然,違背上帝要求人類為造物者管家的呼聲。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到馬尼拉一所大學對年輕人演講時,4天來第2次提出對環境和氣候變遷的看法。

他沒有讀完事先交給大學的演講稿全文,因為他聽了一個曾是棄兒的女孩訴說她的故事後深受感動,臨時起意更動演講內容。但梵蒂岡說,預先準備的文稿才是正式講稿。

教宗演講稿說:「作為上帝造物的管家,祂要我們讓地球變成人類大家庭的美麗花園。當我們摧毀森林、蹂躪土地、汙染海洋,我們便背叛了那崇高的呼喚。」

他並對聽眾指出,「這個國家比起其他許多國家,更可能遭受氣候變遷嚴重影響」。

教宗昨天戲劇性造訪2013年11月海燕颱風重創的中部城市塔克羅班(Tacloban)。那次風災造成至少6300人死亡,100萬人無家可歸,400多萬人流離遷徙。

教宗演講稿說:「尊重環境意思不只是使用更乾淨的產品,或回收我們所使用的東西。這些雖重要,但還不夠。我們必須以信仰的眼光看待上帝拯救計畫之美,以及自然環境和人類尊嚴之間的關聯。」

教宗訪問亞洲一週,由斯里蘭卡到菲律賓,今天是此行最後一個整天。中央社(翻譯)

黃金漲愈多 對樹林威脅就愈大

【台 灣醒報記者陳彥驊綜合報導】黃金市場需求歷久不衰,現在竟成為雨林存亡的關鍵!英國物理學會的線上期刊《環境研究快報》13日發表研究指出,在金價上漲、 利潤變高的情況下,位在礦區的亞馬遜等南美洲雨林,濫伐情況難以遏止,原因是林木底層含有許多貴重金屬,為方便開採,用來溶解黃金的氰化物、汞也會對生態 造成嚴重威脅。

波多黎各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黃金價格上揚的時期,南美森林受破壞的情況平均增加1倍以上。且由於黃金的保值性高,投資者 偏好拿來當成「虧損避風港」,在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崛起的情況下,黃金市場需求日益增加。因為利潤遠高於受罰風險,所以不論小規模礦場經營者、獨立採 礦者,都蜂擁進入保護區,包括森林地帶盜採黃金。

研究人員以衛星照片的數據做比對發現,從2001至2013年間共有1680平方公里面積 的樹林被剷平,而在這段時期中,黃金價格翻漲近5倍之多。研究指出,砍伐面積雖仍少於畜牧、盜採林木等行為;但採礦過程先將黃金液態化,再以蒸餾方式將它 取出的過程中所使用的氰化物、汞及砷影響面積容易擴大,除了會讓區域內植被的成長速度變緩慢外,化學物的毒性也會使當地生態面臨極大威脅。

因 開採黃金被濫伐的森林區域,約90%集中在秘魯亞馬遜雨林西南區、巴西的塔帕若斯河流域及烏拉巴灣的馬格達萊納河谷地區,其中大部分都為生態保育區。且投 入採礦的人數也日益增加,研究人員舉例,巴西塔帕若斯河流域在1990至2010年間,已增加約20萬名的採礦者。盜採黃金的熱潮,讓南美洲成為全球黃金 產量之冠,2000年產量僅有2445公噸,但2013全年便開採了2770公噸。

「雖然黃金價格在2011年時,仍有下跌情形,但30年來總價仍成長1倍以上。」研究人員推測,受到市場需求上升的影響,未來上漲的金價所牽動的生態危機,將會把掏金熱潮擴及至全球各地。其中南非的雨林地區將是首當其衝。

台動畫「觀測站少年」 獲美氣候科幻片最佳動畫

美 國好萊塢在去年底首度設立氣候科幻影片獎項Cli-Fi(Climate Fiction) ,台灣導演邱立偉團隊製作的電視動畫影集「觀測少年」一舉摘下Cli-Fi「最佳氣候兒童系列動畫片」。邱立偉表示,全球暖化是人類正面臨的難題,他希望 透過「觀測站少年」傳達更多教育意義,也讓台灣在這方面的努力被看見。 

以氣候環境為題材的想像電影Climate fiction在好萊塢已經是相當普遍的電影類型,2014年底由美國資深媒體人丹‧布隆(Dan Bloom)首度從科幻電影中獨立出來,正式設立「Cli-Fi」電影獨立獎項,凸顯氣候變遷議題的重要性。

邱立偉與Studio2團隊製作的「觀測站少年」電視動畫影集是台灣首部科幻動畫片,描述主角台灣小朋友傑米跟著爸爸從台灣到瑞士觀測站進行研究, 觀測站正在研發一台可穿越時空、虛擬實境的氣候模擬機,並在一次模擬過程中看見宛如世界末日的景像。他們發現原因出自人類破壞,便立刻展開行動,努力將消 息傳遞出去,希望能拯救地球。

邱立偉表示,全球暖化對地球造成的破壞已迫在眉睫,與每個人都有關係,他希望透過動畫說故事的方式,讓親子在看動畫的過程中學到更多。邱立偉也透 露,他在片中刻意凸顯台灣,讓台灣在國際對抗氣候變遷中扮演重要角色,感覺更有參與感。邱立偉說:『(原音)是有點私心啦,就是說好像台灣要參與國際的計 畫,就是不要好像始終覺得很邊緣這樣子,所以是用這樣的方式,也就是像是帶著台灣人的視野到國際的議題上去。』

邱立偉透露,「觀測站少年」前後花了18個月籌劃製作,將艱澀的科學術語轉化成大家都能夠接受的故事,過程很辛苦,如此能夠獲得美國Cli-Fi「最佳氣候兒童系列動畫片」,他當然很開心。

邱立偉表示,他創作的議題大多與動物、生態、環境主題有關,目前他正在籌備「小貓巴克里」電影版動畫,敘述一個小朋友走入動物城市的故事,預計2016年暑假在兩岸同步上映,3月份則會先在國語日報進行漫畫連載。


董氏基金會:市售含奶油食品 逾半人工

2015-01-19 15:08:14 聯合晚報 記者邱瓊平/台北報導

37件有19件用人工奶油!董氏基金會調查市售含奶油產品,發現大部份奶油產品標示不清,也有很多是動植物油混合油。 記者于志旭/攝影

哪些市售食品隱藏人工奶油 製表:邱瓊平

董氏基金會今天公布含奶油食品調查,發現許多產品標示不清,逾半是人工奶油,吃多了恐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中風、高血壓風險。

調查發現,不少業者為了降低成本,選用植物性奶油,包括可頌、吐司、玉米濃湯、義大利麵、焗飯、蛋糕,甚至鐵板燒店作菜都會用植物性奶油,董氏基金會提醒,植物性奶油是將植物油經過氫化處理製成,反而提高罹病風險。

董氏基金會與師大人類發展學系學生調查市售37件含奶油食品標示,發現僅18件產品含的是乳脂肪,其他19件都是人工奶油,人工奶油可能是植物油氫化而成,或是加了牛油。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說,植物性奶油是將植物油經過氫化處理製成,部分氫化會產生反式脂肪,可能造成阿茲海默症、女性不孕症。完全氫化後,雖然不含反式脂肪,但飽和脂肪提高,會提高罹患中風、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風險。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副主任陳醒荷指出,牛奶脂肪加工製程因乳脂肪成高本,業者會改用棕梠油、椰子油或大豆油做成的植物性奶油,為了讓液體狀的植物性奶油 變成固態,還會加入安定劑、乳化劑和色素等添加物。像這次調查的一款植物奶油標榜零膽固醇、無負擔,但檢視會發現含其他添加物和色素。

台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系主任陳明汝表示,她會選擇添加物較少的動物性奶油,不會選擇人工奶油;建議民眾購買相關產品時,要看清楚標示,烘焙業者要明確告知,讓民眾了解食品的主要成分。

植物性奶油 吃多易高血壓

2015-01-20 03:30:52 聯合報 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


董氏基金會昨天公布調查37件奶油產品結果,發現大部分標示不清,也有很多是動植物油混合油。 記者于志旭/攝影

董氏基金會抽查市售卅七件奶油產品,發現同樣稱為「奶油」,成分來源卻大不同,其中十八件是動物性奶油、十二件為植物性,七件為動植物混合,後兩者則皆為人造奶油,攝取過量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中風、高血壓、阿茲海默症等風險。 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主任陳明汝表示,許多民眾以為植物性奶油不含動物性膽固醇,其實人造植物性奶油為了使原來液態的植物油成為穩定均質的固狀或乳狀,需經過氫化,過程中會產生更多反式脂肪;有些業者為了降低反式脂肪又繼續氫化,因而會產生更高的飽和脂肪。

陳明汝說,植物性奶油它常在製程中添加乳化劑、香料或抗氧化劑等,卻仍以「植物性」作為品名標示;動物性奶油成分相較於植物性奶油單純,成分通常為天然乳脂、水分及非乳脂固形物組成,部分會添加食鹽,但添加物相對少。

不過他說,無論奶油的來源是「動物性」或是「植物性」,都有飽和脂肪或反式脂肪,攝取過量皆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

董氏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表示,各式糕點餅乾、土司、泡芙、玉米濃湯、義大利麵、牛奶鍋、焗飯、燉飯、冰淇淋、早餐店奶茶等原料都含有奶油,部分業者為節 省成本就會選用人造奶油;民眾從成分標示上僅能看到「奶油」二字,在魚目混珠下,讓消費者難以分辨確實成分,主管機關應制定相關標準,要求將「人造奶油」 如實標出。

許惠玉建議,民眾在日常飲食購買時,應從標示看清成分、減少攝取含氫化油的加工製品,盡量避免從「奶油」攝取油脂,可選用天然的植物油如橄欖油、堅果類或魚肉的油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