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5/5
中國濕地面積遽減14萬平方公里
2010/05/05 12:03
(中央社台北5日電)杭州西溪濕地近來名聞遐邇,但是被稱為「地球之腎」的濕地過去20年來在中國大陸面積大幅減少14萬平方公里,接近4個台灣 大小。
香港中通社報導,根據最新官方數據,過去20年間中國濕地總面積減少了11.46%,由1990年的36.6萬平方公里減少到 2008年的32.4萬平方公里。
報導指出,令人關注的是,當前中國大陸的濕地面積中,只有21萬餘平方公里是相對恆定的,其餘多為冰川積 雪和凍土融化等形成的臨時濕地。扣除這些,過去20年來,中國的濕地面積足足減少14萬平方公里。
據報導,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與 北京師範大學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歷經3年時間,已完成3期全中國濕地分佈遙感製圖。
報導引述該實驗室主任宮鵬說,近20年 間,黑龍江和內蒙古減少的濕地面積均超1萬平方公里,東北三 江平原的濕地已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的1/3,而西藏濕地面積增加了7000餘平方公里。其 中,西藏增加的多為融雪形成的臨時性濕地,能夠發揮的生態作用比較有限。但黑龍江和內蒙古濕地減少所帶來的影響卻是巨大的,例如對丹頂鶴等稀有鳥類的棲息 地造成了重創。
研究結果顯示,近20年間,中國大陸的人工濕地增加迅速。從1990年的2萬3115平方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3萬 8656平方公里,增幅為67.23%,而同時期的天然濕地減少了16.76%。
專家指出,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天然濕地的生物多 樣性、生態功能和價值遠遠高於人工濕地,這種變化應引起重視。長期的濕地開發和過度利用,使天然濕地資源面臨喪失、破壞和功能退化等問題。990505
中華白海豚滅絕危機 保育刻不容緩
2010/05/05 11:24
(中央社記者倪國炎金門 5 日電)金門古寧頭烏沙頭外海昨天發現掛網溺斃的中華白海豚,台灣民間暱稱為「媽祖魚」,為行政院農委會公告的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兩岸 合作保育刻不容緩。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研究課長邱天火說,中華白海豚學名 Sousa chinensis,又稱印度太平洋駝背海豚(Indo- Pacific Humpback Dolphin),主要出沒在印度洋及西太平洋之間熱帶到溫帶海域。亞洲亞種主要分布台灣西部、大陸華南沿海,南至印尼淺水海域。
他表示,中華白 海豚體長約2至3公尺,體重約150至230公斤,剛出生為深灰色,發育期呈淺灰色,至於成豚則呈白色或粉紅色,因此又稱粉紅海豚,隆額很明顯,背鰭高大 為特徵。
農曆3月23日媽祖神誕期間,為中華白海豚活躍的季節,台灣漁民認為是現身為海上守護神媽祖祝壽,因此,暱稱為「媽祖魚」,現有 「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致力保育中華白海豚。
農委會公告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中,中華白海豚名列第1 級的瀕臨絕種野生動物。根據台大鯨豚研究室周蓮香教授團隊調查,台灣西部 海域數量低於100隻,金廈海域則僅有60幾隻。
大陸方面鑑於中華白海豚族群稀少,1977年廈門市設立省級自然保護區,公布「廈門中華白 海豚保護規定」,1998年更進一步規劃廈門海洋珍稀物種國家自然保護區,進行保育工作。
邱天火表示,金門海域有豐富鯨豚資源,最近 1個月內即發現4起保育類新鼠海豚死亡案件,但發現中華白海豚死亡的紀錄卻是1999年10月底,在北海岸嚨口海灘有1隻擱淺死亡,由獸醫師祈偉廉製成骨 骼標本,陳展在雙鯉濕地自然中心,為鎮館之寶。
金管處自去年開始,委請周蓮香主持「金門海域中華白海豚生態調查研究」,這次中華白海豚掛網 溺斃,即是研究團隊出海調查時發現,而且在豚屍上發現致命原因是身上纏繞大陸漁民捕蟹用的蜈蚣網,無法換氣溺斃。
邱天火指出,中華白海豚通 常在水深不超過20公尺水域生活,鄰近人類開發區域,以致容易受到水域污染、棲地破壞、船隻騷擾、意外捕獲等影響,因此,被列為生態指標動物。
周 蓮香研究團隊初步調查,金門海域近5年中華白海豚數量減少原因,似與漁民漁獲量下降有關,並建議金廈應加強聯繫分工合作保育海域,尤其是廈門方面應管制漁 民在金門海域電魚、炸魚。
邱天火指出,生態保育為全球趨勢,在中華白海豚瀕臨絕種的今天,金廈兩門合作保育、交換研究資訊等已經刻不容緩, 期使生態不受破壞,讓「媽祖魚、年年有魚」,打造金廈海域特色。99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