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31

Most Beautiful & Emotional Music - Emotional Mix Vol. 1

克里昂經典系列後傳 The Companion Book to Monika Muranyi’s Kryon Trilogy


https://im1.book.com.tw/image/getImage?i=https://www.books.com.tw/img/001/080/85/0010808512.jpg&v=5c10e36e&w=348&h=348

內容簡介

★李.卡羅推薦
★「克里昂經典系列」暢銷作者
★全世界絕無僅有的紙本,特別提供給台灣讀者的訊息,英文版也只有電子版。
★一本不能錯過的珍貴收藏,有了它,你就再也沒有遺珠之憾!
 
  你可知氣候變遷並非「全球暖化」之故,而是因為地球正進入長達50年的迷你冰河期初始階段嗎?
  你相信地震不是災難,而是地球變動過程必要的一部分嗎?
  你想知道如何共同創造自己的實相,甚至創造你的下一世嗎?
  你知道通靈的意義何在、人如何分辨靈訊的真偽、又有哪十大原則可以教人辨別真正的靈訊嗎?
  大天使麥可、拉斐爾、加百列等究竟是神話中的人物,還是真實的存在?祂們真的各司其職,掌管著人類的愛恨情仇嗎?

  還有更多超乎你想像的問題,以及克里昂令人拍案叫絕的答案,都在這本拾遺補漏的番外篇裡。本書包括「克里昂經典系列」三書額外的14章內容、十幾個未曾向克里昂提出的問題,以及發人深省的答案──

  1.《蓋亞效應》:補足當前氣候變遷、永續能源等切身問題,以及蓋亞的節點與零點詳細資訊。
  2.《人類阿卡莎》:補足阿卡莎訊息的讀取、共同創造、預備下一世及關於天性的使用之實際訊息。
  3.《靈魂的真相》:補足天使、祈禱與靜心,以及關於自己還有神的真貌等資訊。

  如果「克里昂經典系列」讓你覺得意猶未盡、想再多聽聽克里昂的真知灼見,那就趕緊加上本書,讓這場豐盛的閱讀饗宴完滿無缺、了無遺憾吧!
 
 

作者介紹


莫妮卡.穆嵐霓(Monika Muranyi)


  莫妮卡對地球有著很深的愛意與連結。她擁有澳洲新南威爾斯州南十字星大學應用科學系學士榮譽學位,在紐澳地區的幾個國家公園擔任護林員超過15年。她是認證合格的人體電磁場平衡技術(Electro Magnetic Field﹝EMF﹞Balancing Technique™)第一至十三級執業師(Practitioner, Phase I to XIII)。她酷愛攝影,在李.卡羅的網站(www.kryon.com)及她自己的網站(www.monikamuranyi.com)均有諸多優秀作品。

  莫妮卡曾仔細研究過「克里昂經典系列」中的資料,並在發現與了解自身阿卡莎層次的過程中到過許多地方旅行。以下所列是她去過的地方:澳洲、紐西蘭、美國、南美諸國、墨西哥、俄羅斯、烏克蘭、東歐等國、德國、瑞士、西班牙、義大利、葡萄牙、愛爾蘭、希臘、以色列、土耳其、埃及、約旦、荷蘭、印尼、印度與尼泊爾。

  莫妮卡希望能分享克里昂的智慧與教導,所以有了撰寫「克里昂經典系列」的靈感,好讓所有人能了解自身本貌的偉大恢弘,並且重新連結自己的靈魂本質,也就是活在每個人裡面的金色天使。

譯者簡介

邱俊銘


  臺大獸醫系畢業,專職譯者。譯作頗豐,包括:一中心出版的《莎拉的白魔法》系列、《蓋亞效應》、《人類阿卡莎》、《核災啟示》、《我的癌症醫師,是狗》;以及《克里昂靈性寓言故事》、《克里昂訊息:DNA靈性十二揭密》、《預知生命大蛻變》、《創世基質》、《白鷹醫藥祕輪卡》、《指導靈訊息卡》、《邀請你的指導靈》、《成功的序位》等身心靈領域相關書籍。
 
 

目錄

探索生命書系總序/王季慶
前言 「克里昂經典系列」的額外篇章/莫妮卡.穆嵐霓

I《蓋亞效應》番外篇
1關於氣候
2地球上的永續能源
3元素及其他多次元生命形式
4蓋亞的節點與零點

II《人類阿卡莎》番外篇
5讀取阿卡莎紀錄
6共同創造自己的實相
7與網格一起共同創造
8共同創造自己的下一世
9與天性合作
10克里昂的阿卡莎寓言故事

III《靈魂的真相》番外篇
11地球上的天使能量
12祈禱與靜心
13你是誰?
14神是誰?
 

前言

「克里昂經典系列」的額外篇章

莫妮卡.穆嵐霓


  許多作者經常遇到的難題就是:容易寫得太多而超過出版商認為可以出版的合理範圍,因為書愈厚、運費就愈高,有時甚至會高到書價的三倍!我撰寫自己的第一本書《蓋亞效應》(The Gaia Effect)時,將高靈克里昂(Kryon)所有告訴我們的訊息都編了進來,結果總字數遠遠超過出版商願意出版的字數限制。哎喲喂啊!真是讓我大吃了一驚。

  而這樣的情況也使我重新瀏覽作品,並在難以取捨的心情中,刪除比較不影響整體內容的幾章。但這樣的作法讓身兼作者及克里昂資料研究者的我感到相當難過,而那些向克里昂提出的問題、從答案中得到的相應新訊息,也變成只有我知道而已,其他人都讀不到,真是好生挫折。

  我該拿那些刪除的篇章怎麼辦呢?我在思索這個問題時,突然一道靈光乍現,何不把它們放在我的網站上呢?畢竟,網際網路的概念就是讓所有人都能取得資訊,而且免費。所以事情就是這樣,那些放在我個人網站上讓人自由瀏覽的額外篇章就是這樣來的。雖然我的網站只用英語,但幸運的是這些訊息已經透過縝密的翻譯、細心的編輯出版流程,而變成你眼前的這本書。

  因此,在你手上的這本書就是那套已經依特定主題集結出版的「克里昂經典系列」(Kryon Trilogy)──《蓋亞效應》(The Gaia Effect)、《人類阿卡莎》(The Human Akash)及《靈魂的真相》(The Human Soul Revealed)(以上三書中文版均由一中心出版)之額外的十四章內容。此外,還有十幾個未曾向克里昂提出的問題,以及發人深省的答案。我希望你能跟我在撰寫時一樣享受這些額外的篇章!

  謹向你我內在的神性獻上敬意(合十作揖)

2018/12/8

全球減碳排名 台灣「非常糟糕」只贏4個國家

記者吳姿賢/波蘭卡托維治報導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廿四次締約方會議(COP24)正在波蘭卡托維治舉辦。

環保團體「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每年公布全球氣候變遷績效指標排名,台灣今年退步兩名,在五十六國和歐盟間名列五十六(前三名從缺,實際是五十三名),被列為「非常糟糕」等級,只贏南韓、伊朗、美國及沙烏地阿拉伯。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廿四次締約方會議(COP24)正在波蘭卡托維治舉辦,德國看守協會預計下周一(十日)發布二○一九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排名。根據最新取得資料,台灣今年評比分數僅獲二十八點八分,不如去年二十九點四三分,排名也從五十四名掉到五十六名。

這項排名依據溫室氣體排放量、再生能源發展、能源效率、氣候政策等四大領域、十四項指標評比,檢視各國為氣候變遷所做努力。整體分析,台灣在能源效率上表現較佳,但再生能源發展趨勢顯著退步,從廿二名大幅下滑。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謝英士說,世界各國積極降低火力發電,僅台灣火力發電比率居高不下,跟巴黎協定減碳目標背道而馳,長此以往排名永遠最末端。

上月底以核養綠公投案過關,行政院不再為非核家園設定二○二五年的期限。謝英士說,現在應開始討論台灣未來能源路徑,例如乾淨但有安全疑慮的核能使用期限,及各項再生能源配比。

謝英士呼籲,不分朝野黨派,為三十年後的下一代找出好的能源政策。

另外,全球最大排碳國之一中國大陸,今年排名從四十一升到三十三,首次進入中等表現國家等級,主因是過去溫室氣體排放趨勢沒有增加。但報告指出,最新數據顯示大陸溫室氣體排放再度回升,預料下年度排名可能下跌。

2018/12/7

佛陀的量子世界



佛陀的量子世界
    作者: 呂尚  
  • 出版社:一中心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18/10/12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9644594
  • 叢書系列:精英風雲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本書特色

  *以對話方式重新擷取詮釋佛法精華,言簡意賅,讓人輕鬆掌握佛法精要。
  *結合現代天文學及科學觀點看佛陀所說的六道輪迴、微塵、三千大千世界、須彌山、地獄、西方極樂世界……,清楚解開經典裡的文字啞謎。

  *分析什麽是風水?學佛是不是一定要吃素?放生還是殺生?怎麽做才會有功德?如何才叫學佛?咒語是什麽?如何正確持頌咒語?用理性破解末法時期佛教徒的偶像崇拜和迷信。

  *用現代話語解釋什麽是佛?什麽是法?何謂開悟?為什麽心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金剛經》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到底是什麽意思?為現代人指出一條清楚明白的學佛新思路。

 
 

作者介紹   


呂尚


  本名呂應鐘。一九四八年生。國際著名整合開創大師。

  一九七五年起,翻譯及出版飛碟外星人、天文與宇宙科學、生死學、宗教科學等相關書籍達七十多部,有「台灣飛碟研究教父」之美稱。二○○○年,於南華大學任教期間罹患癌症,遂積極深研自然醫學整合療法,獲得康復,出版書籍十二部,提倡「靈心身合醫學」,陸續發表三十六篇論文,並獲得加拿大第二屆中醫藥文化節授予「自然醫學創新理論科學家獎」。

  現任中華老子思想研究會常務理事、國際超心理學會理事長、台灣全我中心(靈心身健康教育機構)主持教授、美國全我學院院長、世界華人UFO聯合會副理事長兼UFO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人體科學研究所名譽所長。

  學思領域:核工、量子、天文學、生死學、超心理學、宗教科學、靈心身合醫學、宇宙生命學。
  更多資訊請參考作者網站:etLv.me
 

目錄

佛陀其人
我與佛陀的感應
阿含經起世經,佛陀的宇宙觀
與佛陀對話
論悟與開悟
論佛
論法
論色與空
論宇宙
論時空
論佛國星球
論須彌山
論西方極樂世界
論東方琉璃光世界
論天界
論北俱盧洲
論金輪寶
論轉輪聖王
論泥犁(地獄)
論龍
論金翅鳥
論天龍八部
論阿素洛(阿修羅)
論四天王
論三十三天
論其他天
論壽命
論婚嫁
論飲食
論生育
論氣候
論星戰
論成住壞空
論海水鹹
論上古
論日月
論地球人
論正反宇宙
論微塵
論四聖諦
論八正道
論五蘊
論四念處
論靈魂
論涅槃
論三法印
論卍
論大數字
論乘
論咒語
論閉關
論吃素
論風水
論功德
論放生
論末法
論妙音菩薩
論妙法蓮華經
論心經
論佛經真實度
論學佛
論不說
論佛教新路

寫在與佛陀對話之後
迎接能量與光的世紀
驚爆!尼泊爾學者提出釋迦牟尼是古時中國人
作者研究宗教科學之歷程
 


我與佛陀的感應


  一九七五年翻譯出版《上帝駕駛飛碟》之後,我就一直感覺到幽浮外星人的存在與宗教有相當密切的關係,於是在一九七九年出版創作《聖經佛典太空人》一書,激起自己對外星人與宗教研究的熱血。

  後來便一直探索佛經,研究原始佛典《阿含經》,發現裡面的《世紀經(大樓炭經)》,在我這位有核工天文背景的人看來,一眼就看出經典所描述的很多就是我熟悉的宇宙萬象,而且一讀就懂。

  斷斷續續經過十多年感應,於一九九二年相繼出版《大世紀:佛經宇宙人紀事》與《大啟示:聖經外星人實錄》,讓自己有了篤定的「宗教科學宇宙靈學」的理論架構。

  沒想到這兩本書相繼在基督宗教界與佛教界,以及企業界產生不少迴響。先談談佛教界的回應:
  一、位於臺北濟南路的南懷瑾老師的十方禪林佛學研究部,邀請我去演講兩個下午的「佛經的宇宙觀」;

  二、靈鷲山道場一位比丘尼來電話讚賞此書,並希望我也能以宇宙科學的觀點重寫《華嚴經》及《法華經》;(當時很興奮地趕快去佛教書店買《大藏經》的《華嚴部》與《法華部》兩大本,之後就一直擱置在書架上,一年一年過去了,到現在還沒有動筆。看看二○一八年之後有沒有研究撰寫的機緣吧!)

  三、社團法人高雄市亞鐳慈善會多次邀請我去與他們的會員做演講與交流;

  四、一家證券公司在其總經理的安排下,先去公司演講「佛經的宇宙觀」,後來又安排和七十多位金融界人士談同樣主題;

  五、臺北市軒轅講堂邀請我連續舉辦四週的「佛經宇宙科學講座」。

  一九九五年,我心血來潮又出版《外星人vs神佛》一書,首度將神佛與外星人這兩個完全不搭軋的主題兜在一起。

  一向以來,我始終覺得必須用現代「宇宙生命學」的學理來詮釋佛經,冥冥中似乎也一直有人在指導我。因此後來又分別出版《阿含經大世紀》與《心經宇宙生命學:現代宇宙論與生死學考察》、《當佛經遇到宇宙科學》、《般若波羅蜜:心經的宇宙生命智慧》,都得到很大的迴響。

  尤其是《阿含經大世紀》,這本書似乎有冥冥中存續的價值。因為在絕版多年之後,竟然有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士分別問起這本書,讓我頗感驚喜。
  其一是有很多人在我的網站留言,希望購買此書。我只好據實告知此書已絕版多年,沒有書了;
  其二是在二○一○年八月,竟然有香港法師來電話詢問要購買此書;

  其三是在二○一二年十二月,北京一位張女士在她給我朋友的電子郵件中說:「剛剛瀏覽了呂老師《大世紀:佛經宇宙人紀事》,他用佛經解釋科學不能達到的宇宙大智慧,可以說呂老師是科學家、佛學家、啟迪者,為了人類的靈性發展做出大的貢獻,非常感謝他!以後要慢慢讀,慢慢理解。」

  這許多「不約而同」似乎一直在提醒我,應該盡快從「宇宙生命學」的觀點,將佛經的宇宙真理與生命真相重新細寫過。我知道這些巧合必然有我不知道的背後因素。就在二○一五年十一月一次靜心過程中,得到靈感啟示,必須用西方《與神對話》的方式,重新詮釋佛經與《道德經》,於是又讓我進入深層思考之境。

  經過兩年密集的感應,我的腦袋整天充滿超能的信息,每天坐在電腦前面用心記錄,經常一坐就是三、四個小時,很多信息文字就這樣自動流出來,於焉有了《老子不為》、《佛陀是岸》兩本書。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宇宙多重時空、多次元的高靈信息充滿書店與網路,我知道這是有時代意義的,告訴地球人必須重新省視以前的科學觀、宇宙觀、生命觀、存在觀。

  我自己四十年來的體悟以及宇宙至高無上智慧體傳遞給我的信息,讓我更清楚人類史的真相,以及人類該何去何從?但直到今天,我還沒有將這些信息整理公布出來,因為其中的內容太震撼了!足以顛覆當今人類對生命起源、宇宙認知、宗教真相、氣候變遷以及地球未來走向等各類議題的想法,不僅僅一句「茲事體大」足以形容,因為怕有更多意想不到的發展,我一直不敢整理成書出版。

  總歸一句,「星際無邊,一切來自你的心」,這一句話是宇宙至高智慧體為我的《全健康》一書下的註解,讀者相不相信沒有關係,我只能說,地球人是無力更改宇宙自然法則的。我只希望,這本書能帶給讀者一些深入的思考而已!

  最後以這四句獻給有緣閱讀本書的地球人!
  天長地久 天在 地在 物不在
  觸景傷情 景逝 情逝 愛不逝
  引經據典 經有 典有 修沒有
  借花獻佛 花在 佛在 人不在

尼泊爾學者:佛祖釋迦牟尼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

釋迦摩尼三十五歲等身像(wikimedia/Геше Джампа Тинлей)
釋迦摩尼三十五歲等身像(wikimedia/Геше Джампа Тинлей)

2018-01-4 17:34
釋迦摩尼佛在古印度傳佛法,但是古印度與今天的印度是不相同的地理範圍,古印度所指地區大約是今天的尼泊爾地區。
最近尼泊爾著名學者阿木漢松經過多年研究後,發表長篇論文,得出重大歷史結論:
釋迦牟尼不是印度人,而是地地道道的華夏中國人。所謂國際學術界的釋迦牟尼是“印度國籍”這一延續了千百年的錯誤說法,不應該再謬傳下去!
釋迦摩尼佛(資料圖片:wikimedia)
阿木漢松還指出尼泊爾人自古以來都屬於華夏民族神農族成員的一部分,和現代印度人根本就不是同一個人種!
美國著名學者卡明斯基和日本學者井松根一認為阿木漢松的研究結論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足以說明為什麼中國自古以來是最重要最龐大最持久最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的國度!!
阿木漢松提供了十大證據,證明釋迦牟尼是華夏中國人,尼泊爾在上古時代屬於華夏民族統治的區域之一,是中國人在上古史前時代,在印度洋上進行大航海貿易最重要的物資中轉運站之一!
釋迦摩尼正道成佛像(wikimedia/Daderot)
釋迦摩尼正道成佛像(wikimedia/Daderot)
第一,釋迦牟尼出生在今之尼泊爾境內,尼泊爾在上古時代是屬於華夏民族的領土之一,其祖籍是在中國,是神農族的後裔。我們從人種學和文獻學的視角,進行了全面的考證和研究。
第二,從華夏文化圈和佛教文化圈的視角進行全面的考證,證實我們的立論是正確的。
第三,絕對不能把釋迦牟尼的傳教地當作“國籍”。
第四,古代的印度不是國家的名稱,而是同一個文化的名稱。古代印度和今天的印度完全是兩個概念!

第五,尼泊爾是華夏封建帝國時代最後一個“特別行政區”,曾經幾千年一直與華夏民族長期血脈相連。
即使在明朝和清朝時期,尼泊爾還屬於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明朝和清朝政府常年在尼泊爾地區駐守士兵,進行保護。
尼泊爾地區脫離中國統治是由於近代西方帝國主義的入侵造成的。
即使到現在,大部分尼泊爾人還依舊認為自己是華夏民族中國人的一部分,要求政府回歸中國。但尼泊爾政府目前沒有進行明確表態。
第六,從大量最古老佛經中的文獻記載看佛陀的故土情結。佛經記載的華夏中原文化,正好驗證了佛陀與華夏民族的至深血脈關係。
第七,現代印度的主流社會都將佛教視為外來文化,對佛教採取極端排斥的態度!
第八,可以肯定佛教文化是華夏中原文化與古南亞土著文化大碰撞的智慧火花,並且古南亞土著文化也不屬於現代印度文化。
尼泊爾境內釋迦牟尼像都是黃種人造型。
第九,從大量考古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和考證,證實我們的立論具有文化和物質基礎。
第十,佛之中國與中國之佛,主要闡述佛經中記載的“中國”與先秦五經之“中國”,兩者之論述異曲同工。
喜馬拉雅山 (pixabay)
生活在聖潔的喜馬拉雅山之下的尼泊爾民族是古印度的所在地 (pixabay)
因此,無論從家族血緣還是文化血緣的視角來考證所得出的結論,釋迦牟尼都不是現代印度人,而是地地道道的華夏中國人,是華夏民族最傑出的聖人之一,彩雲之南是我們佛陀的故鄉!
阿木漢松指出,只有正視這一歷史事實,才能進一步發揚光大釋迦牟尼所創立的佛教文化!

2018/10/25

研究:控制升溫2°C內,全球得吃「彈性素」

鄒敏惠


研究:控制升溫2°C內,全球得吃「彈性素」


2018年10月15日 上稿編輯: 鄒敏惠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英國衛報報導,科學家指出,大幅減少肉食是避免氣候災難的關鍵。

科學家8日才向全世界發出警訊,控制升溫1.5°C內須「前所未有的努力」,國際期刊《自然》10日刊登一份最新研究即指出,養活全球100億人口而不至破壞生態,農業必須徹底改革,且西方國家的牛肉消費需要下降90%,由五倍的豆類取而代之。

這份緊接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全球暖化1.5°C》特別報告之後發表的研究,同時是目前糧食系統與環境相關領域中最完整的研究。 

餵飽100億人口 舌尖上的森林、農業、海洋

糧食生產已藉由牲畜排放溫室氣體、森林砍伐、農業耗水以及農業污染造成巨大海洋死亡區等各種方式,嚴重破壞環境。但是,如果全球人口2050年再增加23億人,全球收入增加三倍,那麼在沒有採取任何行動的情況下,其影響將更加巨大,更多人能夠吃到富含肉類的西式飲食。

新研究顯示,在這樣的情境下,環境將被到破壞到人類難以生存的程度。研究主持人、牛津大學學者斯普林曼(Marco Springmann)說,「我們是在將整個系統的永續性置於危險之中。如果我們還想繼續耕作和吃飽,最好不要再這麼做。」

「只有改變我們的飲食方式和糧食生產方式,才能養活全球100億人,」另一位研究成員、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otsd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教授洛克斯壯(Johan Rockström)表示。 

控制暖化2°C:全球得吃「彈性素」

IPCC特別報告指出,要將全球暖化控制在1.5°C以下,我們只剩12年的時間。如果全球再升溫0.5°C,達到1.5°C,那麼乾旱、洪水、極端高溫的風險便會顯著提高。該報告稱,減少吃肉和奶製品很重要,但也言明現實是朝向相反的趨勢。

這份《自然》期刊的新研究,資料是迄今為止最全面性的,結合來自世界各國的綜合數據,評估糧食生產對全球環境的影響,也探討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阻止迫在眉睫的糧食危機。
研究人員發現,即使把升溫目標放寬到2°C,全球仍然必須轉型成「彈性素」(flexitarian)。「彈性素」指的是全球平均需要少吃75%的牛肉、90%的豬肉和一半的雞蛋,同時增加兩倍的豆類消費以及三倍的堅果和種子。

科學家表示,這麼做可以減少牲畜的排放量、更妥善地管理動物糞便,進一步減碳。
富裕國家的飲食習慣變化得要更劇烈。英國和美國公民需要少吃90%牛肉,少喝60%的牛奶,多吃4至6倍的豆類。然而,貧困國家數百萬營養不良的人民則需要多吃點肉和乳製品。 鼓勵少肉環境政策 「別讓政客太輕鬆!」

科學家表示,從教育、課稅、植物性食品補貼以及學校和工作場所菜單改變等多方著手,可以減少肉類消費。

為了遏止森林砍伐、水資源短缺和肥料過度使用造成的污染,農業需要深刻的改革。相關措施包括提高貧窮國家的農作物產量、增加普世性的儲水量以及更謹慎地使用化肥。

斯普林曼說,已經有國家開始行動。像荷蘭和以色列已經開始改善肥料和水的使用方式,而部分城市的年輕人正在大量減少肉類消費。

但他強調,事實是仍然需要全球性的變革:「我認為我們做得到,但需要政府積極主動提供正確的框架。人們可以改變飲食習慣作出個人的貢獻,也可以告訴當政者我們需要更好的環境法規——這也非常重要。別讓政客們太好過了。」 參考資料

- 英國衛報(2018年10月10日),Huge reduction in meat-eating ‘essential’ to avoid climate breakdown

39歲陳貝兒靠食素保樣貌!8大素食凍齡女星

熱播節目《嫁到這世界邊端2》主持人陳貝兒雖已39歲,但皮膚同身形依然keep得好好,這可能跟她食素息息相關。圈中亦有不少女藝人都是食素,例如唐寧、姚子羚等,全部都保持到美貌同靚身材,一齊睇下仲有邊位啦!撰文:Scallop | 編輯:Kamen | 圖片來源:Instagram、微博 | 編輯:東方新地

8大素食凍齡女星

圈中亦有不少女藝人都是食素,例如唐寧、姚子羚等,全部都保持到美貌同靚身材,一齊睇下有邊位啦!

1.陳貝兒 39歲 

作為佛教徒的陳貝兒,係大學時期已開始食素。她認為食肉時需用更多能量消化,令到身體易累,而食素就可以減少身體負擔,令身體更輕盈、精神。
食素近20年的陳貝兒認為吃素一定要懂得選擇,例如多吃不同顏色的食材,剛開始食素時,要由多菜少肉開始,再戒紅肉,然後戒海鮮,循序漸進,令身體能適應。
陳貝兒亦有開設素食餐廳「Green Common」,對她來說餐廳雖然是一盤生意,但意義不在賺錢,而是希望更多人認識素食的好處。依家餐廳有不少藝人食客捧場,包括王浩信、馮盈盈及姚子羚等。

2.姚子羚 37歲 

人人皆知姚子羚擁有索爆長腿及嫩滑肌膚,以為是她勤做運動所致,但其實她已食素兩年。
她曾表示食素可以排毒,對皮膚、身體更好。因為家中的小狗去世而為牠食素1個月的姚子羚,後來認識食素的前男友,從此正式開始全食素。

子羚在吃素初期常感肚餓,便多吃一些澱粉質及豆類醫肚。此外,她特別喜歡吃藜麥,會當作主糧,「啡色的藜麥可煮熟食,白色就磨碎再加入植物奶來飲,如豆奶、杏仁奶等,美味又有營養。」

3.唐寧 36歲 

作為一對仔女既媽媽唐寧,在懷第二胎時開始食全素,她表示陀B時食素,令整個人更精神,而囡囡出生到依家都十分健康。
唐寧早在16歲開始時已經萌生食素念頭,己戒食牛肉。有不少人覺得食素易餓,唐寧就認為由於素食容易被吸收消化,她提醒大家決定食素時要先了解身體,例如知道自己欠缺甚麼再加以補充。

4.王菲 49歲 

年輕時菸酒不離的王菲,數年前淡出娛樂圈,戒菸酒並開始吃素。如今,這位美貌依然的虔誠的佛教徒『流行天后』已食素多年, 並在2008和2011年被亞洲善待動物組織評選為 『亞洲素食女星』。

5.孫儷 36歲 

孫儷早已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但絲毫看不見歲月在她臉上留下的痕迹,原因是除了她熱衷於健身,跑步、瑜伽,更是因為食素。孫儷認為中醫養生,推崇返璞歸真的生活方式,她定期會抽時間下廚做素食給家人享用,更會號召網友一起吃素。
圖片來源:微博@turbosun
圖片來源:微博@turbosun

6. Natalie Portman 37歲 

Natalie因為長大後想當一名獸醫, 由8歲起就開始了食素。「我是一個非常嚴格的素食者,因為我實在太愛太愛動物,我的選擇皆以這套價值觀為依據。」從小就食素的她,如今美貌依然。

7. Anne Hathaway 35歲 

曾參與拍攝《穿著Prada的惡魔》的Anne表示,不吃肉類可以幫助自己維持體內酸鹼平衡,多吃蔬菜水果也有利於身體排毒,令皮膚處於較為穩定的狀態。「我變得很有活力,身材輕盈了,肌膚看起來也比以前更好!」


 8. 李孝利 39歲 

韓國舞后李孝利有性感熱辣的身材,喜歡動物的她亦是素食主義者,由2010年底開始食素,「原來素食並沒有那麼難。素食讓我受益匪淺,面對生活更加遊刃有餘,也不那麼敏感了。」她說。

https://www.orientalsunday.hk/314900/%e6%9c%80%e6%96%b0%e5%a8%9b%e8%81%9e/%e9%99%b3%e8%b2%9d%e5%85%92-%e9%a3%9f%e7%b4%a0-%e5%87%8d%e9%bd%a1/13/?fbclid=IwAR1HulMkHUdsu8WGsaedNENlff8PH7xOrRWlZ-eY1ir3qhRzuS5P9OXPWM8

我們的胃口如何改變了地球環境?

2018/10/23 — 15:24
盤上餐點何以影響地球?我們能怎樣對應氣候變化?

【文:張文敏(香港素食會常委)】
可能大家最近對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的最新報告,或多或少有些印象。委員會發現氣候變化比之前預想的還要嚴重,若地球平均氣溫再上升攝氏 1.5 度,對生態的巨大影響將會威脅人類社會,報告中除了提到建議各國開發潔淨能源,亦強調人類需要大幅減少肉類消耗,因為肉類比蔬食生產過程會產生更多溫室氣體。

事實上,除了聯合國,最近都有越來越多環保組織如世界自然基金會、綠色和平、國際鳥盟(Bird Life International),以及其他學術論文指出畜牧業的環境和社會代價。

地球變成了巨大的養殖場
畜牧業佔用了全球農地的 80%(包括放牧地、圈養場、集中型養殖場和種植飼料的農地)(FAO, 2014-2017)[1],放牧式養殖動物產量在全球只佔小數 [2],而工業式養殖與消費者隔膜最大的,除了飼養過程之殘酷,就是飼養動物所需消耗的植物飼料,種植這些飼料所需的土地、水資源,以及農藥使用與生態污染的影響。

隨著工業式養殖越來越普遍,養殖動物的數量在過去幾十年大幅增加。根據今年 5 月刊出的一份關於地球上生物質量分佈的研究報告 [3,4],在地球上的哺乳類動物之中,野生動物的生物質量(biomass)只佔 4%,而養殖動物卻佔了 60%;在禽鳥類的比例同樣明顯,野鳥的生物質量佔 30%,而養殖禽鳥是 70%。換另一套數據來看人類消費養殖動物量之龐大,根據聯合國農糧處的統計,在 2016 年全球各種養殖動物的屠宰量中,牛是 3 億 5 千萬,豬是 12 億,雞是 754 億 3 千萬 [5]。可見在資源有限的地球,承載的動物數量是前所未有地多,能夠做到這種規模,全因為工廠式養殖動物。

工業式養殖跟工業式農耕是唇齒相依,因前者需要後者大量而單一標準化種植(monoculture)的平價飼料,才能維持工業式的規模和效率,而餵養這龐大養殖動物數量的飼料作物的耕地,佔去了全球耕地的三分一 [6],也佔了全球基改農作物質量的七成至九成 [7],當中則以基改大豆和基改粟米為主,單是全球大豆產量就至少有 8 成用於養殖動物飼料 [8]。(所以,別以為穀飼動物肉品是個賣點,這根本是常規。)


種植飼料大幅提升農藥用量
種植飼料採用的單一作物模式,田地必須便於大型機器運作,所以必然是平整、密集的一片農作物,而最主流的基改作物(大豆、粟米、棉花、油菜)具有一個特性,就是抗除草劑的特性,可以密集噴灑除草劑,只會殺死雜草,卻不會傷害農作物本身。從操作上是非常方便,但是因為方便而擴張種植,用量迅速增多,導致了某些雜草越來越有抗藥性,施用除草劑的頻率反而增加,亦催生開發了更多不同的除草劑用來混合使用 [9]。而全球最被廣用、對人體和生態影響都具爭議性的除草劑成份草甘磷(Glyphosate/嘉磷塞),超過一半用於基改作物,單是用於基改大豆就佔了全球用量的 41%(2012),全球總用量由基改大豆面世的 1995 年至 2014 年間,上升了兩倍有多 [10]。

進擊的大豆,被驅趕的原居民
隨著發展中國家經濟改善,越來越多人追求已發展國家的飲食習慣,全球肉食量逐年增加,令飼料需求上升,以工業式耕作的大豆田擴張,造成了生態災難。北美和南美的大豆產量超過全球的八成 [11],因為可開發農地已經到了瓶頸,大豆田擴張越來越侵入了自然邊疆,令亞馬遜雨林和塞拉多大草原這些生態價值高的地方首當其衝。土地交易和伐林過程經常侵犯當地人的權益 [12],而除了開墾時直接破壞當地環境和動物棲地,密集種植也會過度消耗水資源,透支地下水,令該區更容易乾旱,除著水土擴散的除草劑和殺蟲劑,首先影響土壤健康、授粉昆蟲和幫助散佈種子的鳥類,然後從食物鏈上產生了連鎖效應。這些問題同時造成當地原居民的環境、健康和生計問題。在 2014 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就有一份關於大豆田擴張對美洲生態影響的報告,有仔細著墨。[13] WWF 在 2017 年的報告更直指,世界各地為了開發農地種植飼料,是地球生物多樣性損失的最大原因。[14] 國際鳥盟也在 2018 年的世界鳥類年報,指出有 40% 的鳥類數量正在下降,每八個物種就有一個物種面臨減絕危機,飼料需求增長帶來的破壞性農業活動和捕魚混獲(bycatch)都是主要的人為因素之一。[15]
可是,每談及這些,總會引起一些疑問︰如果人類吃少了肉,不就要更多土地種植其他農作物嗎?難道種米、小麥等這些主糧的種植的方法就更環境友善了嗎?

先把飼料餵給動物,再轉化為食物,無論在重量、蛋白質和卡路里轉換過程都會造成流失,是一個低效率的方法,蛋白質流失率如牛肉高達 96%、豬肉 90%、乳製品 75%、禽肉 50% [16,17]。畜牧製品使用了超過八成農地,只供應了人類飲食的卡路里18%,但生產過程排放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當量/CO2e)卻佔了所有食物生產排放的接近六成,對環境的酸化和優養化污染亦有較大關連 [18]。比起同等份量蛋白質的蔬果和穀物,畜牧製品需要更多農田種植飼料,比例上便使用了更多水資源、肥料和農藥,而被繁殖出來前所未有數量的動物,他們的排泄物也對環境造成巨大負荷。
資料圖片,來源:Charles Ricardo @Pixabay
資料圖片,來源:Charles Ricardo @Pixabay

超出負荷的排泄物
工廠式養殖場排出的巨量排泄物,經水土沖刷之後,容易在一些湖區和海岸造成死亡地帶(dead zone)。全球第二大的人為死亡地帶水域,就位於美國南部的墨西哥灣,上游的密西西比河一帶有很多飼料大豆田、粟米田和養殖場,耕地施用的氮肥和養殖場的排泄物流到墨西哥灣海岸匯集起來,過量的氮和磷容易造成優養化(eutrophication),令藻類滋生,當這些藻類腐爛時,微生物會消耗水裏的氧氣,令該區變成死亡地帶[19],而這問題是全球性的 [20],例如消耗和生產最多豬肉的中國,很多重要河流和湖泊如太湖、黃河、滇池等都有優養化和藻華問題,地下水也受到污染,甚至威脅到飲用水安全,有研究指養殖場排泄物和化肥是最大原因 [21,22]。若各國政府加強監管和執法,可能會稍為改善,但因為排泄物質量實在太大,要各養殖戶百分百處理過才排出,恐怕難以實行,而且成本會非常高。(請回想一下哺乳類動物 4% 野生和 60% 養殖的強烈對比)
濫用抗生素催生超級細菌
除此之外,畜牧業大量使用抗生素作為促進生長的手段,是令全球性抗藥性病菌催生的最大原因之一。因為在工廠式養殖場,動物在擠迫的環境下成長,容易造成病毒交叉感染,所以養殖戶使用抗生素混於飼料之中,可以用來預防疾病,還有促進動物成長的效果,未經處方對動物使用抗生素變成慣常做法,全球的抗生素單是用在畜牧業就接近一半(2011)[23],某些農產大國的畜牧業使用的抗生素佔全國用量超過八成 [24]。聯合國農糧署還預計,未來的抗生素用量增長之中,有2/3都會是用於畜牧業,而且用於養殖豬和家禽佔大多數 [25]。可是,被動物服用的抗生素可能有高達 75-90% 會未經代謝,就連同排泄物被排放出來,這提供了病菌急速演化的絕佳途徑 [26],然後具抗藥性的超級病菌透過食物、土壤、水和空氣影響到人類。世界衛生組織和農糧署過去亦曾多次呼籲業界不要再濫用抗生素,但基於工業式養殖的環境,要短期內有明顯改善,似乎不容易。[27,28]

福利肉非出路,重點還是量
根據農糧處 2012 年的世界糧食展望報告,若隨著經濟發展而令更多發展中國家的人民貼近已發展國家的人均肉食量,到了 2050 年,全球會有超過一半穀物都用作飼料,而大豆產量還要再增加 80% [29],這無可避免會再增加破壞自然植被和森林的壓力。也許不少人會認為,我們只要取締工廠式養殖場,改為全有機和自由放牧的模式,就可以免除生產飼料的環境問題了。可是,世界的人口已經越來越集中,若要放牧同等數量的養殖動物,讓他們在環境中自行採食,不再催谷成長而讓他們的成長期更長,然後又要在廣大的空間收集、處理和運送到各區,不單自然資源(例如放牧地)和承受力不足,效率亦有限,而且溫室氣體排放量可能會更高 [30]。所以,人類若不大幅減少肉食量、減少人工繁殖動物量,亦於事無補。

我們可以做甚麼?
誠然,今時今日慣行農法依賴單一作物模式,大量施用化肥和農藥,在飼料和蔬果穀物等種植上同出一轍,但眾多組織發表的報告,數據上始終顯示生產畜牧製品需要的資源更多,而生產過程對環境的影響較大。我們當然不能認為,改為素食的飲食集慣就已經不再製造污染,今日無論是糧食、能源、環保等迫切的問題,很多都是日積月累形成,需要採取的行動何止一個? 但若因為如此就拒絕嘗試改變,還指望問題會自行消失,其實更不切實際。從制度方面,我們可以要求政商界改善環境政策,推動開發潔源能源、農業界改善耕作和生產方法的同時,也可以從消費端各種日常習慣著手,大幅減少消費對環境大影響的肉食,並嘗試素食的飲食習慣,都有助令社區飲食文化轉向更環境友善。


[1] Animal Production (FAO)
[2] Live Stock and the Environment - Meeting The Challange: Livestock and Grazing Lands (FAO, 1998)
[3] Yinon M. Bar-On, Rob Phillips, and Ron Milo (June 2018), “The Biomass Distribution on Earth”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PNAS)
[4] Damian Carrington (21 May 2018), “Humans just 0.01% of all life but have destroyed 83% of wild mammals – study” , Guardian
[5] FAOSTAT (筆者是以 Livestock Primary 的 Producing Animals/Slaughtered 的所有國家總和的 2016 年數據,但不計算原住民屠宰量)
[6] “Livestock and Landscape” FAO, 2012
[7] Gerhard Flachowsky, Helmut Schafft, Ulrich Meyer (24 July 2012), "Animal feeding studies for nutritional and safety assessments of feeds from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a review.", Springer
[8] “Solving the Soy Problem”, WWF
[9] Ibid.
[10] Charles Benbrook (Dec 2016),"Trends in glyphosate herbicide us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globally", ResearchGate
[11] FAOSTAT (筆者是以 Soybean 的 Production Quantity 以南美洲國家除以世界總和得出此數)
[12] “The Global Farmland Grab in 2016: How big? How bad?” GRAIN, 2016
[13] “The Growth of Soy: Impacts and Solutions”, WWF 2014
[14] “Apettite for Destruction”, WWF, 2017
[15] “State of the World’s Birds 2018”, Bird Life International, 2018
[16] Alon Shepon, Gidon Eshel, Elad Noor, and Ron Milo (Mar 2018),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animal based diets exceeds all food losses”, PNAS
[17] Hannah Ritchie, Max Rosher (Aug 2017), “Meat and Seafood Production & Consumption” , Our World In Data
[18] J. Poore, and T. Nemecek (2018), “Reducing food’s environmental impacts through producers and consumers”, Science Journals 
[19] “Mystery Meat II: The Industry Behind the Quiet Destruction of the American Heartland”Mighty Earth, 2017
[20] Fred Pearce (2018), "Algal blooms endangering China’s seas", Chinadialogue Ocean
[21] Maryna Strokal, Lin Ma, Zhaohai Bai, Shengji Luan, Carolien Kroeze, Oene Oenema, Gerard Velthof and Fusuo Zhang (Feb 2016), “Alarming nutrient pollution of Chinese rivers as a result of agricultural transitions”IOP Science
[22] Joanna Chiu (31 Aug 2018), “How animal waste is turning China’s lakes green”, Guardian
[23] “World Health Day 2011, urgen action necessary to safeguard drug treatment”,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Apr 2011
[24] "Stop using antibiotics in healthy animals to prevent the spread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Nov 2017
[25]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nimal Production”, 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
[26] Bonnie M. Marshalland Stuart B. Levy (2011), "Food animals and antimicrobials: impacts on human health."NCBI
[27] “Antibiotic Resistance”, WHO, Feb 2018
[28] "FAO chief calls for halting the use of antimicrobial medicines to promote growth in farm animals", FAO, May 2018
[29] Nikos Alexandratos and Jelle Bruinsma  (Global Perspective Studies Team)(June 2012), “World Agriculture towards 2030/2050, the 2012 revision”, FAO
[30] Tara Garnett and Cécile Godde (Food Climate Research Network)(2017),“Grazed and Confuse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Oxford

https://thestandnews.com/nature/%E6%88%91%E5%80%91%E7%9A%84%E8%83%83%E5%8F%A3%E5%A6%82%E4%BD%95%E6%94%B9%E8%AE%8A%E4%BA%86%E5%9C%B0%E7%90%83%E7%92%B0%E5%A2%83/?fbclid=IwAR2LWc0cy16eOcQxpBpgHSeRdfyWjLH64YxJOlxFApDcdYDnT8RD6NzlOGQ

2018/10/20

成天懶洋洋睡覺 其實貓咪遠比你想像的要聰明!

2017-02-07 由 狗狗世界 發表于寵物

隨著近幾年療癒小動物的話題熱潮,迎接農曆新年的你是否也認真思考過、透過認養代替購買的方式,為居家增添一隻可愛的毛寶貝呢?一直以來,「狗」和「貓」都是現代人熱愛飼養的兩大寵物種類,繼日前分享「貓奴 vs 狗奴」主人的個性之後,在最新的科學報導中,也將改變大家對牠們的既定認知。

不像一般寵物犬懂得聽取、學習主人教導的動作指令,不少養貓人士都會感受到貓咪始終如一、做自己的個性,既不會遵從指令和記取教訓,有時還會免費送給主人好幾條深深的爪痕,讓所有人普遍認為狗一定比貓來得聰明,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根據《BBC》最新的科學報導,近期來自日本的科學家測試了49隻家貓的記憶力。研究人員分別在碗裡放置食物,觀察紀錄牠們能否記得哪些碗裡食物已經吃過、哪些還沒吃過,間隔15分鐘的測試時間。最後發現:「貓咪不但記得碗裡的內容物,還記得放在哪裡的相關資訊。」,代表牠們擁有記住事情的能力,同時表示:「貓咪的記憶時間還可以持續更長。」

此外,日本京都大學的心理學家高木佐保認為:「狗和貓都能記憶過往的單一事件,意味著牠們也和人類一樣擁有類似的情節記憶,該記憶被認為和內心反省作用有關。如果貓咪真的擁有這種意識,牠們也可能和人類一樣享受著過往的回憶。」

內容提到,在多項心理測驗上,包括:人類手勢、臉部表情以及情緒反應…等,貓咪的各項表現紛紛和狗狗一樣良好,意味著:「貓咪的聰明程度不會輸給狗狗,兩者不分軒輊。」,再次改變世人過去的既定印象。但,不管哪一種類比較聰明、哪一種類比較聽話,相信對於所有喜愛毛寶貝的飼主而言,只要每天可以和牠們相處在一起,陪伴牠們一點一滴的成長,就是一生中最美好的甜蜜時光。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pet/vmxp2v4.html

狗有多忠心?科學家發現汪會對冷落主人的人反感

2016-06-21 由 萬寵菜譜 發表于寵物

科學家發現狗狗會對冷落飼主的人感到反感。

狗是最古老的家養動物,是人的最好的朋友。在共同生活的悠久歷史中,狗學會對人類的動作非常敏感。主人準備出來散步前,只要有一點小運動,狗狗就會主動跟上去,或者在開飯前,狗就會坐等著。

這些行為之所以演化出來,是因為對狗狗自己有利。我們人類,即使無關自身利益,也會注意到他人的行為。例如,在公交、地鐵上給老人讓座,幫助迷路的旅人等等。可是在不直接關係到自身利益的情況下,狗狗還會注意主人的處境嗎?狗狗是否也關心陷入困境的主人呢?

日本京都大學伴侶動物心靈計劃的心理學家藤田和生等人,設計了一個實驗讓狗狗成為觀察主人和陌生人互動的旁觀者。在三組分別各有18隻狗參與的實驗中,它們的主人和兩個陌生人在演戲,在第一組實驗中,主人嘗試打開一個透明包裝盒的蓋子,並向其中一位陌生人求助,卻受到拒絕所以打不開蓋子;第二組中,主人得到陌生人善意的幫助;在第三組中,主人和陌生人沒有任何互動。

事後,陌生人嘗試給狗狗零食吃,在主人受到拒絕的那組,狗狗較不情願接受陌生人的零食,在另兩個組別中,狗狗沒有類似的不爽。這個實驗意味著,狗狗是站在主人那邊的,它們知道當主人遇到麻煩時誰對他們不好,而且即使對自己有利也會拒絕 「壞人」 的賞賜。

即使不涉及自己的直接利害,能夠進行社交和情感的評價的能力,對人類建立高度合作的社會是至關緊要的,這個研究顯示狗狗原來也有這樣的能力。這樣的能力,在我們的近親靈長類黑猩猩反而還不見得都有哦!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pet/9llaxq.html

狗狗會分辨「好人和壞人」 科學家證實:他們比人類想像中更聰明

2018-10-01 由 有趣叔觀影 發表于寵物

要養貓還是養狗比較好?這是許多沒養過寵物的新手飼主最苦惱的問題,也是許多人爭辯多年的議題。不過假設你最後終於要養狗的話,狗狗是否會全心全意的信任你呢?

日本京都大學的教授高崗秋子(Akiko Takaoka)進行了一個實驗,研究狗狗會不會信任一個欺騙牠的人。實驗分成了幾個部分,首先他們先讓狗的飼主指向一個裝有食物的容器,狗狗會興奮的跑向容器吃掉食物;接著飼主再指向一個沒有食物的容器,雖然一開始狗狗也會興奮的跑過去,可是在重複了幾次之後,狗狗就不會再跑向容器,而只是盯著飼主看,這表明了狗狗已經知道這個人是不值得信任的。這個實驗一共動用了34隻狗,得出來的結果都是一樣的。

此外,狗狗對於那些對自己飼主比較好的陌生人,會比較有親切感。在另一項實驗中發現,當狗狗飼主向陌生人尋求幫助時,對於給予飼主友善幫助或冷漠拒絕的人,狗狗都會記在心裡。之後這些陌生人嘗試給予狗狗食物時,狗狗會高興地接受給予自己飼主幫助的陌生人的食物,反正那些冷漠拒絕的人,狗狗也會用冷漠的態度對待他們。

其中一名參與研究的科學家表示:狗在與人的長期互動中形成了對人情緒敏感的特質 ,他們可能遠比人類想像的聰明和敏感得多。

狗狗的智商和理解能力遠比人類想像的來得高,因此大家還是儘量做個好人吧,否則連家中的狗狗也看不上你的話,就真的很悲哀了!當狗狗開始不信任你和不服從你時,不妨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做了什麼讓牠會表現出這樣的態度;而如果狗狗對你的朋友很不友善,也許該注意對方是不是有什麼問題了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pet/6b9zebl.html

2018/10/18

肉食主義者活到80歲 平均一生吃下7500隻動物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現代人的飲食離不開肉類產品,無肉不吃的飲食習慣也占多數。根據素食推廣團體的估算顯示,在沒有刻意食用素食的條件下,人類平均一生會吃下7000隻動物,如果加上海鮮類等小動物,數量高達約7500隻。

根據《每日鏡報》報導,國外素食推廣組織「Vegetarian Calculator」估算,以典型的肉食主義者不刻意吃素食的情況,依英國人的平均壽命80歲計算下,人類平均一生將吃掉7000隻動物,當中包含11頭牛、27頭豬、30頭羊、80隻火雞、2400隻雞、4500條魚。如上述條件在加上兔子、鴨、鵝、魷魚等小動物,那人類一生吃掉的動物數量將高達約7500隻

該團體表示,吃素的好處不僅能減少使用地球上的資源,也可減少二氧化碳的產生。他們還指出,畜牧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是全球暖化的元兇之一,僅次於車輛排放。英國國民保健署(NHS)也呼籲民眾,大量食用肉類及肉類加工食品,較容易導致直腸癌等病狀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東森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50309/476042.htm

2018/10/11

Researchers set out options for keeping the food system within planetary limits

Thursday, October 11, 2018 - 09:00
 
A global shift towards healthy and more plant-based diets, halving food loss and waste, and improving farming practices and technologies are required to feed 10 billion people sustainably by 2050, a new study finds. Adopting these options reduces the risk of crossing global environmental limits related to climate change, the use of agricultural land, the extraction of freshwater resources, and the pollution of ecosystems through overapplication of fertilizer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ers.

The study,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Nature, is the first to quantify how food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ffects the planetary boundaries that describe a safe operating space for humanity beyond which Earth’s vital systems could become unstable.

“No single solution is enough to avoid crossing planetary boundaries. But when the solutions are implemented together, our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it may be possible to feed the growing population sustainably,” says Dr Marco Springmann of the Oxford Martin Programme on the Future of Food and the Nuffield Department of Population Health a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who led the study.

“Without concerted action, we found that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he food system could increase by 50-90% by 2050 as a result of population growth and the rise of diets high in fats, sugars and meat. In that case, all planetary boundaries related to food production would be surpassed, some of them by more than twofold.”

The study, funded by EAT as part of the EAT-Lancet Commission for Food, Planet and Health and by Wellcome’s “Our Planet, Our Health” partnership on Livestock Environment and People, combined detailed environmental accounts with a model of the global food system that tracks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food across the world. With this model, the researchers analysed several options that could keep the food system within environmental limits. They found:
  • Climate change cannot be sufficiently mitigated without dietary changes towards more plant-based diets. Adopting more plant-based “flexitarian” diets globally could reduce th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f the food system by more than half, and also reduce other environmental impacts, such as those from fertilizer application and the use of cropland and freshwater, by a tenth to a quarter.
  • In addition to dietary changes, improving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is required to limit pressures on agricultural land, freshwater extraction, and fertilizer use. Increasing agricultural yields from existing cropland, balancing application and recycling of fertilizers, and improving water management, could, along with other measures, reduce those impacts by around half.
  • Finally, halving food loss and waste is needed for keeping the food system within environmental limits. Halving food loss and waste could, if globally achieved, reduce environmental impacts by up to a sixth (16%).
“Many of the solutions we analysed are being implemented in some parts of the world, but it will need strong global co-ordination and rapid upscale to make their effects felt,” says Springmann.

“Improving farming technologies 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will require 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research and public infrastructure, the right incentive schemes for farmers, including support mechanisms to adopt best available practices, and better regulation, for example of fertilizer use and water quality,” says Line Gordon,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Stockholm Resilience Centre and an author on the report.

Fabrice de Clerck, director of science at EAT says, “Tackling food loss and waste will require measures across the entire food chain, from storage, and transport, over food packaging and labelling to changes in legislation and business behaviour that promote zero-waste supply chains.”

“When it comes to diets, comprehensive policy and business approaches are essential to make dietary changes towards healthy and more plant-based diets possible and attractive for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Important aspects include school and workplace programmes, economic incentives and labelling, and aligning national dietary guidelines with the current scientific evidence on healthy eating and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our diet,” adds Springmann.

http://www.futureoffood.ox.ac.uk/news/researchers-set-out-options-keeping-food-system-within-planetary-limits

最新研究:西方人得少吃肉9成 地球才有救

科學家們今天在一份目前對飲食影響環境最徹底的研究裡警告,西方世界必須減少90%的肉品消耗,以避免災難性的氣候變遷。

「自然」雜誌(Nature)今天刊出一份研究,對密集化農業是如何破壞地球,提出到目前最全面的檢視。研究建議,西方人需大幅減少肉品消耗達9成,以免人類在2050年之前達100億時,地球無法承受。

糧食生產過程,包括畜牧業產生有害溫室氣體、破壞大片森林及大量消耗水資源,是導致氣候變遷主因。

科學家呼籲,透過「全球改變」以應對環境負擔,轉為更素食的飲食、減少食物浪費並以科技改善耕作方式。

領銜研究的牛津馬丁未來食物計畫(Oxford Martin Programme on the Future of Food)的專家斯普林曼(Marco Springmann)說:「沒有單一的解決方案足以避免地球負荷過重。但我們的研究顯示,當各種辦法多管齊下時,想持續養活不斷增長的人口就變得可能。」

即使各國領導人仍在討論應該採取哪些措施來控制地球變暖的影響,但專家們表明,減少肉類消費是人們能為氣候所做、且效果顯著的事。

世界最「潮」電能 / 兆瓦級大型海洋潮流能發電機組在浙江舟山成功發電

8月15日,裝機容量3.4兆瓦的大型海洋潮流能發電機組兩個渦輪水輪機模塊在浙江省舟山市岱山縣秀山島南部海域成功運行發電。
本次順利投運發電的大型海洋潮流能發電機組系統群由我國自主研發生產,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以總成平台系統為基礎,總成平台長70米,寬30米,平均高20米,重達2500噸,可抵抗16級颱風和4米巨浪;平台可以安放7個渦輪水輪機模塊,這次首先下水運行發電的2個渦輪水輪機模塊為1兆瓦發電機組,後續將要陸續下水的5個渦輪水輪機模塊為2.4兆瓦。全部渦輪水輪機模塊下水運行穩定後,預計年發電量可達600萬千瓦時。

; ; ; ; 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影報導
↑俯瞰正在運行發電的潮流能發電機組(8月15日攝)。

↑俯瞰正在運行發電的潮流能發電機組(8月15日攝)。

↑俯瞰正在運行發電的潮流能發電機組(8月15日攝)。

↑俯瞰正在運行發電的潮流能發電機組(8月15日攝)。

↑俯瞰正在運行發電的潮流能發電機組(8月15日攝)。
編輯:章磊 杜瀟逸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finance/j45voq.html
8月15日,裝機容量3.4兆瓦的大型海洋潮流能發電機組兩個渦輪水輪機模塊在浙江省舟山市岱山縣秀山島南部海域成功運行發電。
本次順利投運發電的大型海洋潮流能發電機組系統群由我國自主研發生產,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以總成平台系統為基礎,總成平台長70米,寬30米,平均高20米,重達2500噸,可抵抗16級颱風和4米巨浪;平台可以安放7個渦輪水輪機模塊,這次首先下水運行發電的2個渦輪水輪機模塊為1兆瓦發電機組,後續將要陸續下水的5個渦輪水輪機模塊為2.4兆瓦。全部渦輪水輪機模塊下水運行穩定後,預計年發電量可達600萬千瓦時。

; ; ; ; 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影報導
↑俯瞰正在運行發電的潮流能發電機組(8月15日攝)。

↑俯瞰正在運行發電的潮流能發電機組(8月15日攝)。

↑俯瞰正在運行發電的潮流能發電機組(8月15日攝)。

↑俯瞰正在運行發電的潮流能發電機組(8月15日攝)。

↑俯瞰正在運行發電的潮流能發電機組(8月15日攝)。
編輯:章磊 杜瀟逸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finance/j45voq.html
August 20, 2016, 6:00 am
發電機組總成平台。(取材自浙江日報)
發電機組總成平台。(取材自浙江日報)
發電後團隊職工歡呼鼓掌。(取材自浙江日報)
發電後團隊職工歡呼鼓掌。(取材自浙江日報)
俯瞰正在運行發電的潮流能發電機組。(新華社)
俯瞰正在運行發電的潮流能發電機組。(新華社)
兆瓦級大型海洋潮流能發電機組在浙江舟山成功發電。(新華社)
兆瓦級大型海洋潮流能發電機組在浙江舟山成功發電。(新華社)
浙江省舟山市岱山縣秀山島南部海域成功運行潮流能發電。(新華社)
浙江省舟山市岱山縣秀山島南部海域成功運行潮流能發電。(新華社)
林東在舟山潮流能發電項目現場。(取材自浙江在線)
林東在舟山潮流能發電項目現場。(取材自浙江在線)
浙江舟山群島岱山島的「LHD林東模塊化大型海洋潮流能發電機組」本月正式發電了。經8年研發和施工,中國成為繼美、英和法後全球第4個掌握汐能發電技術的國家,該項目「以渦輪集成的模式來突破設備大型化的技術瓶頸,是當今科學界最『潮』的技術路徑」。

從牛肉乾大王到總工程師
「這是人類歷史上從零到一的突破,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日前,以海歸人士林東為總工程師的世界首台3.4兆瓦LHD林東模塊化大型海洋潮流能發電機組成功下海發電。
中新網報導,林東在變身為技術派之前,是杭州綠盛集團的董事長,中國最大的牛肉乾生產與銷售商。
因在牛肉乾行業做得「響噹噹」,他也被人們稱為「中國牛肉乾大王」。然而,這位「牛肉乾大王」卻從小懷揣著一個「中國夢」,總想著能在科技行業搞出點什麼名堂來。
2009年,美國洛杉磯,林東聯合美國南加州大學流體力學專家黃長征博士和美國新材料領域專家丁興者博士,一起創辦了美國聯合動能科技有限公司,開始了海洋潮流能發電項目的研發,林東被任命為項目的總工程師。
經過6年的研發和反覆實驗,2年的施工,這台功率高達3.4兆瓦的海洋潮流能發電機組於2016年1月正式下海。
「現在我們的潮流能發電機組已經成功下海發電,計畫8月份併入國家電網。」在林東看來,潮流能發電機組正式下海發電,意味著中國潮流能的開發應用,從試驗階段真正開始走向產業化。海洋潮流能來源於月球、太陽引力,是因潮水漲落引起海水流動而產生的一種能量。作為清潔無污染的綠色可再生新能源,潮流能近年來受到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在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家普遍看好,但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

渦輪海底風車 轉出清潔電能
中新網報導,目前世界上最先進、規模最大的海洋潮流能發電站是1.2兆瓦,由英國國家實驗室和SEAGEN公司聯合研發,於2008年下海發電並網。亞洲至今還沒有一個國家的潮流能電站研發,達到下海發電並網技術要求和商業化應用的水平。在中國,目前研發的最大海洋潮流發電機站是0.3兆瓦。但是,從投入成本角度計量,都無法實現大規模運用。
而林東模塊化海洋潮流能發電機組項目的運行,則為潮流能發電找到一條更經濟可行的技術路徑。
月球引起了潮漲潮落,賦予了潮水巨大的動能。和風車捕捉風能一樣,林東的LHD團隊需要尋一種方法來獲取「潮能」。擔當此項任務的裝置,是水下渦輪機,「這種裝置並不複雜,原理也簡單,你可以把它想像成安在海底或河床上的風車。它的葉輪設計和飛機螺旋槳類似,後面連著齒輪箱,齒輪箱連著發電機。當潮水襲來,渦輪帶動齒輪旋轉,然後帶動發動機運行。發電機產生的電能再通過電纜傳到岸上匯入電網,送至千家萬戶。」林東說。
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陳連增認為,LHD聯合動能項目的突破,「將對國家環境的改善作出巨大貢獻。」
中國工程院院士金翔龍則評價:「以渦輪集成的模式來突破設備大型化的技術瓶頸,是當今科學界最『潮』的技術路徑。」

模塊發電機組 3人姓命名LHD
浙江日報報導,7月27日,隨著浮吊船將兩個24米高、230噸重的發電組模塊精準吊裝至海下總成平台,潮流能發電在舟山成為現實。這標誌著中國潮流能發電進入「兆瓦時代」,在海洋潮流能源開發利用領域走在世界前列。
7年裡,歷經無數次失敗,團隊最終研發成功「模塊化大型海洋潮流能發電機組」,並用三人姓氏首字母的大寫「LHD」命名。該項目包括總成平台系統、雙向調節水輪機渦輪系統及傳動系統、增變速系統及發電機組系統等15大系統,擁有50多項核心專利,是中國完全自主研發解決潮流能裝備大型化、實用化世界性技術難題的重大突破。
和風車捕捉風能一樣,在LHD林東模塊化大型海洋潮流能發電機組中,水下渦輪機恰恰充當了「海底風車」的角色來獲取「潮能」。
林東介紹,LHD研發團隊的技術路徑,是以水輪機渦輪集成的模式去突破海洋潮流能發電設備大型化的技術瓶頸,實現海洋潮流能發電的大面積應用。「之前世界各國科學家在潮流能發電研發領域,在突破大型化的路徑上,都是在追求將水輪機渦輪的直徑做大,但這條路徑很可能走不通。」林東說,由於是首台裝備,投入的研發成本巨大,大約花了2億元。「因此即使給我們2元錢的上網電價也很難收回成本。但若將來實現了規模化,成本將迅速大幅下降,預計20年內可以達到火電的上網電價水平。」
同時,模塊化的自由取放解決了設備維修難題。此外,發電機組運行穩定,可抵抗12級颱風和4米巨浪。「3.4兆瓦的海洋潮流能發電機組並網發電後,預計年發電量可達到600萬千瓦時,相當於3000戶人家一年的生活用電。」林東說。
據悉,根據這一技術路線,下一步發電機組系統將不斷優化提升,未來可以做到單台總裝機15兆瓦左右。根據現有權威勘測數據,舟山海域潮流能裝機容量可達7000兆瓦,相當於三峽大壩三分之一的裝機容量,投資可達1000億元以上。一旦成功,綠色能源將從舟山海域源源不斷而來,潮流能大規模開發將成為現實,這將有可能改變中國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格局。

白話「潮流能」
●潮流能和潮汐能是一回事嗎?
溫州網報導,潮流能和潮汐能都是利用海水受月球和太陽的引力作用而產生的動能,在原理上比較相近。不過在實際運用上,和潮汐能有很大不同。現有的潮汐能發電站,一般都是在條件符合的峽口攔壩,利用潮漲潮落的潮差進行發電。潮流能則主要是利用海底的洋流作為不停息的動力,推動設備運轉發電。
一般選擇近海水流較急的地方,一般來說,兩個相近島嶼之間的峽口都會比較適合建潮流能電站。選擇舟山海域,就看重這裡的島嶼眾多。
●與太陽能、風能相比的優劣勢
優勢是發電穩定、有規律。太陽能、風能都要看天吃飯,而潮流能設備裝在海底,可抗16級颱風,基本上不會受到什麼干擾。劣勢就是這個領域還只是剛剛突破瓶頸,商業化、規模化處於初始階段,成本肯定會比較高。
●裝備浸泡海底的壽命如何?
可以把它理解成為類似於海上石油鑽井設備,雖然設備位於海底,但通過總成平台,隨時可以將其回收維護,因此使用壽命並不會有太大問題。(中國新聞組整理)
8月15日,裝機容量3.4兆瓦的大型海洋潮流能發電機組兩個渦輪水輪機模塊在浙江省舟山市岱山縣秀山島南部海域成功運行發電。
本次順利投運發電的大型海洋潮流能發電機組系統群由我國自主研發生產,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以總成平台系統為基礎,總成平台長70米,寬30米,平均高20米,重達2500噸,可抵抗16級颱風和4米巨浪;平台可以安放7個渦輪水輪機模塊,這次首先下水運行發電的2個渦輪水輪機模塊為1兆瓦發電機組,後續將要陸續下水的5個渦輪水輪機模塊為2.4兆瓦。全部渦輪水輪機模塊下水運行穩定後,預計年發電量可達600萬千瓦時。
; ; ; ; 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影報導
↑俯瞰正在運行發電的潮流能發電機組(8月15日攝)。
↑俯瞰正在運行發電的潮流能發電機組(8月15日攝)。
↑俯瞰正在運行發電的潮流能發電機組(8月15日攝)。
↑俯瞰正在運行發電的潮流能發電機組(8月15日攝)。
↑俯瞰正在運行發電的潮流能發電機組(8月15日攝)。 編輯:章磊 杜瀟逸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finance/j45vo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