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12

科學家:生態崩潰 淡水物種滅絕威脅最嚴重

路透 更新日期:"2009/10/12 13:45"

(路透挪威奧斯陸11日電)科學家今天表示,地球上生活在河流和湖泊的動、植物,因他們所處的生態系統正在崩潰,最易遭受威脅。

他們呼籲,政府和科學家應建立新夥伴關係,以阻上因人類造成的汙染,城市擴展、人口增加需更多食物而擴大農場規模、環境變遷和外來物種入侵等而導致的物種滅絕。

全世界各國政府正致力於在2010年前大幅減緩物種消失。

根據生物多樣性專家所組成的團體「多樣性科學國際計畫」(Diversitas)表示,「大規模管理不善和人類對水資源需求日增,導致淡水系統崩潰,使淡水物種成為地球上最受威脅的生物。」

淡水生態中物種滅絕比率是「其他陸地和海洋生物的4到6倍之多」。淡水物種包括魚類、青蛙、鱷魚和烏龜。

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教授,同時是多樣性科學國際計畫主席的穆尼(Hal Mooney)說:「2010年的目標不會達成」。中央社(翻譯)

世界各國領導人2002年在約翰尼斯堡召開的地球峰會 (Earth Summit)上,希望在2010年前「大幅降低目前生物多樣性的消失比率

生態警示錄 北極熊面臨生存危機

TVBS 更新日期:"2009/10/12 22:31" 沈千巧

全球暖化對北極造成的衝擊,除了冰層溶化,造成全球海平面上升之外,另一項重要議題,就是北極熊的生存問題,來自加拿大的科學家,在長時間觀察居住在加拿大北極圈的北極熊後,發現因為海冰提早溶化,縮短了北極熊在海冰上獵補海豹的時間,一但體力儲存不夠,就無法捱過越來越長的夏天;科學家擔心,再這樣下去,北極熊恐怕會滅絕,這些生態警示錄,帶給我們哪些警惕,一起來看看。

海冰一點一低溶化,晚春的加拿大北極圈,白晝拉長,北極熊跟烈日幾乎朝夕相處,海冰迅速溶化,這群全球最大的肉食動物,被迫離開賴以為生的海洋獵食場,轉向陸地渡過盛夏。

不肯下山的太陽,曬的北極熊渾身不自在,趴在那不斷蠕動,在冰天雪地如魚得水,碰上夏天變得不舒服,來到加拿大的凍原,全靠冬天儲存的脂肪,呼呼大睡,渡過漫漫長日。

只是昏昏欲睡的夏日時光,卻不斷有訪客前來打攪,科學家搭乘的直升機,吵醒了補眠中的北極熊,拿出麻醉槍對準北極熊,科學家想知道,白色大傢伙為何瀕臨滅絕?

科學家:「每年這個時候,這麼大隻的北極熊,應該有這麼胖,但春天的溫度越來越高,所以有些年頭會特別乾旱,但如果溫度不斷上升,未來的情況會越來越糟。」

科學家從數字來看,發現加拿大的北極圈,每10年溫度會上升1.5度,上頭覆蓋的冰層,則以3-5%的速度消失,由於海面必須結冰,北極熊才能登上冰層補食獵物,4月的晚春,小海豹正好出生,北極熊必須在海冰溶化前,多吃小海豹,替盛夏儲備體力。

但每一次的失手,都是消耗生存所需的精力,尤其是懷孕的母熊,若獵不到足夠的海豹,肚子裡的熊寶寶,恐怕小命不保。

科學家:「過去幾年,我們發現氣候變暖的後果之一,是海冰提早溶化,所以整體而言,西哈德灣的溶化時間,比起20年前,早上1.5到2個星期。」

科學家的擔心不是沒道理,要是北極熊不把自己養胖,在陸地得待上的這4個月,恐怕很難熬。

獵不到足夠海豹,上岸後的北極熊,體重不足,身體變差,不夠重的懷孕的母熊,產子數自然會因此下降。科學家:「這隻小熊很瘦,牠的狀況不太好,這隻比較胖,但胖的有限。」

在觀察這對熊母子後,科學家不樂觀的表示,原本3隻小熊,已經死了1隻,剩下的2隻,其中1隻狀況也不好,科學家擔心,再這樣惡性循環下去,北極熊真的會在人類的漫不經心中,走上滅絕。

中研院預估:颱風帶來的暴雨機率 未來20年內將增加3倍

NOWnews 更新日期:"2009/10/12 11:46"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莫拉克颱風始料未及帶來的豪雨重創南台灣,專家學者研究發現,未來2、30年內,台灣的颱風來襲,可能帶來暴雨的機率將比過去增加3倍的機率,建議應加強做好防洪系統,山區不應再住人,更不應輕忽避災的風險。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劉紹臣昨天在中興大學舉辦「氣候變遷研討會」上表示,全球溫度每增加1度,台灣颱風帶來暴雨的就會增加140%,毛毛雨則減少70%。

劉紹臣以中央氣象局過去50年雨量觀測數據為基礎發現,颱風帶來的強降雨量有增加一倍的趨勢,小、中雨降雨天數從45年前每年70天驟降為35天。以此數據推估,未來颱風一來降下豪大雨的機會也會更頻繁。中研院更預估,未來20年內台灣颱風暴雨可能增加3倍。

全球氣候變遷,地球暖化情況益趨嚴重,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更指出,豪大雨不只愈頻繁也更嚴重,而且往往極端氣象事件發生的地點可能會出人意料之外,因此也建議避災比防治水災,更不應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