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3/29

投資狀

2009/3/27

「函館滅亡!? イカール星人襲来」

推銷日本函館的電視廣告

2009/3/25

台灣外海發現失落文明Mu大陸遺跡

台灣外海發現失落文明Mu大陸遺跡

一座流傳已久的海底古城,改寫台灣史前文明的面紗. . .

台灣宜蘭北方海底發現神殿、金字塔,這些海底神殿和金字塔距宜蘭僅六十海哩,年代至少一萬五千年。在海底發現的人頭雕像,雖歷經久遠的歲月,但五官及臉孔仍清晰可辨;此外,在人頭像附近,考古學家還發現了不可思議的象形文字。

  經過學者專家長達八年的實地調查,發現該海底古城可能是一萬五千年前,琉球群島與中國大陸還連在一起時的古文明,後來由於地震引起的地質變化而突然沈入海底消失。

  根據由木村政昭教授領銜的琉球大學海底調查隊的最新報告,整個石垣島的東南至東西方延岸的海底,最近二年又陸續發現各種不同的石砌建築、柱穴、靈石、人頭雕像、拱門及幾合圖形的海龜等,甚至最近也發現了雕刻在石牆上的「象形文字」。

  木村教授指出,他確信該海底遺跡是古文明的遺物。木村教授很有自信地斷言:「由於沖繩周邊海底考古學的研究,將會讓全世界最古老的文明重見天日,古老的 『海底龍宮』傳說即暗示海底古文明的存在,沈沒在海底的『MU文明』也讓海底龍宮的故事一直流傳下來。我確信與那國的海底遺跡,是一萬二千年前突然消失的 『MU文明』。」

  約在半世紀前,即有漁民發現與那國島的西南方海底有巨大的金字塔、古城堡;當地的潛水專家把它取名為「遺跡潛水觀光區」。所謂的「MU文明」,是由本世紀 初美國學者詹姆斯柴吉吾德提出的「消失的MU大陸」而來。根據柴吉吾德的說法,有史以前的太平洋全域,包括日本、沖繩及台灣等都還是整片相連的大陸,在這 一塊比南美洲大陸還大的土地上,曾有過高度發展的「MU文明」。

  依據詹姆斯柴吉吾德的假設,「MU文明」與「消失的MU大陸」由於地震引起的地質變動,一夜之間沈入了大海之中。

  由於,該文明距今一萬二千年前,因此除了口述之外,並沒有留下任何記載。一般咸信,「MU文明」仍安靜地沈眠在太平洋海底,等待著人們去挖掘出它的真面貌。

  事實上,約在半世紀前,即有漁民發現與那國島的西南方海底有巨大的金字塔、古城堡。

  一九八六年,當地的潛水專家把它取名為「遺跡潛水觀光區」,於是吸引了不少攝影家及觀光客潛入海底遺跡觀察,因此也引起琉球當地學者的注意,並開始著手學術性的海底考古研究。

  大約二年前,位於與那國東南方的新川鼻海底「神殿」,即被海底考古調查隊以電腦合成方式繪製成立體圖,並依其中的海龜、靈石、廣場等祟拜物的方位判斷,該遺跡可能是古文明居民聚會祟拜的神廟。

澎湖八景之一 虎井澄淵

虎井沈城早見於澎湖古縣志書中,為當時文人所稱的澎湖八景之一。從虎井高處俯視,清晰可見隱於海底的一道城牆,尤其夏季晴天潮水退出,水淺靜而澄澈,故曰「虎井澄淵」。

將「虎井沈城」推上國際舞臺的,則為國內潛水老前輩謝新曦。謝新曦早在民國六十五年時,受澎湖縣長謝有溫之託,代為尋找「虎井沈城」,此事「澎湖縣志」關 於虎井沈城都有記載,便欲一探究竟。不過該區水文複雜,地方上稱之為「八卦水域」,即中間水靜止,但外圍水卻滾盪不安。他幾番冒險,終於在民國七十一年找 到了正確的位置,並以「沈城之謎」字樣公佈,引起國際考古人士高度關注。

這座古牆遺址呈十字形狀,以指北針測量呈九十度,為不偏不倚的南北、東西走向。主體為玄武岩構成,表面佈滿各種生物,東西向、南北向總長各約100公尺以 上。城牆厚度上端約1.5公尺,底部約2.5公尺,有些部分被侵蝕而呈凹凸不平,但搭建城牆的岩石塊接縫極為平整。在北部另有呈圓盤形的構造物,直徑外牆 約20公尺。

當時有人認為古沈城為澎湖桶盤、虎井特殊的柱狀玄武岩節理地形,一直延伸入海,形成沈城假像。但據地質學家研究表示,城牆很直,長度又很長,人造的可能性 極高。而虎井古沈城中堆成沈城城牆的玄武岩,每塊岩石大小不一致、角度垂直、石頭縫隙間又有填充物;此外城牆凹口呈十字行,且接砌面平整,非常符合人造建 築的標準。

由於當年該區仍屬軍事管制區,國際媒體不得其門而入。直至民國八十五年,日本朝日新聞等才獲准前往拍攝記錄。「虎井沈城」畫面在日本曝光後,引起相當大的轟動,日本學界不少認為其與琉球「與那國」海底發現的祭台,有同工異曲之妙,都屬七、八千年的巨石文化。

同行的日本學者大地舜也同意漢卡克的說法,並推斷虎井古沈城可能來自冰河時期,海水下降、海棚露出的時代。若證明屬實,虎井沈城是在早於人類歷史的冰河時 期所建,年代可能上溯至一萬二千至一萬八千年前,可謂考古學上重大發現,不僅改寫台灣史前歷史,更是世界重要史前文明考古的珍貴資產。

備註: 1.在虎井沈城的周遭還有當地居民所稱的"八卦流" 的旋渦,包圍在四周

形成屏障;更常有當地居民發現夜晚有拳大的明珠發光的記錄

2.在澎湖海域銅盤一帶,更有如同百幕達三角洲一般的海域,所發生情況雷同.

參考資料


台灣史前時代文化經過近百年以來的研究,目前已發現文化史前遺址:

長濱文化是目前北部地區年代最早的一層文化,只發現於臺北市士林區芝山岩遺址。

大坌坑文化是北部地區新石器時代最早的一層文化,在臺北縣八裏鄉大坌坑遺址下層,臺北市芝山岩遺址下層、臺北市芝山岩遺址下層、圓山遺址下層,都發現這個文化堆積在遺址的下層,此外宜蘭縣蘇澳鎮的新城遺址可能屬於這個文化的晚期。

圓山文化這是繼大坌坑文化之後,興起於臺北盆地北側的地方性文化。主要遺址包括臺北市圓山遺址上文化層、芝山岩遺址上文化層、關渡遺址下文化層,八裏鄉大坌坑遺址上文化層,五股鄉慈法宮遺址上文化層,中和市尖山遺址。

老崩山系統文化分佈於基隆至淡水之間北海岸及關渡以下淡水河岸,主要遺址有萬裏鄉萬裏遺址,金山鄉龜子山遺址,三芝鄉老崩山遺址、古莊遺址、山豬窟遺址,淡水鎮港子平遺址。

芝山岩文化是西元1979-81年間新發現的一個文化,只見於臺北市芝山岩遺址中文化層,遺物內涵和臺北地區已知的大坌坑文化、圓山文化、植物園文化、十三行文化都不同,因此另給予一個新文化名稱。

植物園文化分佈於臺北盆地南部、大漢溪西岸地區,主要遺址有臺北市植物園遺址,樹林鎮狗蹄山遺址、潭底遺址,新莊市營盤口遺址。

土地公山系統文化分佈於臺北盆地東南側,大漢溪東岸及新店溪中游以上區域,主要遺址有土城鄉土地公山遺址、三峽鎮鵠尾山遺址、上帝公山遺址、中和市圓山子遺址、石碇鄉曲圃遺址、大溪鎮犁頭尖遺址、員樹林遺址。

十三行文化是目前北台灣地區的金屬器時代,時間大致距今2300年前開始,分佈範圍相當廣泛,主要為臺北縣、宜蘭縣境內,並向南延伸至花蓮縣北部的立霧溪流域及桃園、新竹、苗栗等縣的沿海地區。

研究這種失落文明的人,認為地球上曾經存在三個現在已經沈沒的大陸,分別是(穆大陸)、(亞特蘭提斯大陸)、(雷姆力亞大陸),它們的位置,分別在現在的大西洋、太平洋與印度洋裡。(如下圖)

關於亞特蘭提斯的傳說,沒錯,最早就是記載在柏拉圖的著作中,但是,據說這個傳說是來自埃及的祭司(真相已無法查證)。

根據傳說,亞特蘭提斯擁有非常高的文明,甚至有人認為亞特蘭提斯已經懂得利用太陽能作為能源,科技水準並不下於現代的我們。但是,在距今一萬兩千年的時候,因為地球上發生了可怕的地震與大洪水,整個大陸在數日之間沈入海中,整個文明也毀於一旦。

到底這個傳說是真是假,雖然研究者很多,也提出了各式各樣的證據與說法,但是,到現在都沒有人能確定這個文明是否真的曾經存在。因為柏拉圖寫下這個傳說時,也已經距離亞特蘭提斯沈沒好幾千年了!這就好像現代人記載夏朝時候的事,時空實在相隔太遙遠了!

至於百慕達三角,有人認為,之所以會有那麼多的神祕失蹤事件,是因為海域底下,正是當初亞特蘭提斯大陸的能源中心,因此,強大的能量造成百慕達三角地區的時空扭曲,才會造成失蹤事件的。

談到這裡,順便一提,有人認為太平洋上復活節島的巨大半身人像(如左圖),就是姆大陸的文明遺跡!

據專家研究所得,姆大陸的面積極為廣闊,東方是現今的夏威夷群島,西方是馬裏亞納群,南方是斐濟,大溪地群島和復活節島,連接起來的話,東西為七千公里,南北為五千公里,且依海峽畫分為三座陸塔。

姆文明的誕生

姆文明是誕生於常年夏天綠意盎然的一個大地,建造出世界第一個的大王國,我們稱它為姆帝國。

姆帝國的國王被稱為拉姆,在首都喜拉尼布拉的王宮中管理所有的事情和政治與宗教。拉是代表太陽,而姆則是代表母親。因此,這個國家才也被稱為太陽之母的帝國。宗教只有一種,乃崇拜宇宙的創造神,七尾蛇<拉亞娜>。

首都和各都市中都舖有整齊的石板道路和運河。除此之外,都城中的道路和王宮的牆壁,也都以會綻放出如火光般不可思議的金屬裝飾著。

姆人使用的船

姆人是由十個種族組織成

姆人是由十個種族組織成的,雖然白人掌有文化的主導權,但其他人的生活仍十分有保障,任何人都能過著快樂的生活。

另 外,姆人也十分精於航海術。因此,經常組織殖民團進出海內外。最初的一團是向東航行,中美洲抵達南美洲,並在當地生根。由於他們是最姆國十族中的卡拉族 人,因此就將在南美洲所建立民國稱為卡拉帝國。當時的南美洲還幾乎都未有如安地斯山脈等等的山地,且亞馬遜河一帶也成了大的海灣。他們在那兒建造了五座都 市,其中一座就是被稱瑪諾亞的黃金都市。

姆大地全然沈沒

號稱繁華的姆大陸,卻也是走上毀滅之途,就某意義上而言,應該是姆大陸太過於繁華所以神才給予它審判吧。

觸目驚心的慘劇,是先從大地令人毛骨悚然的鳴動開始的。接著,火山就一起開始活動,並不斷地產生出新的火山。最後致命的一擊則是地盤鳴動,噴火和地震同時發生。

姆大地的全土像海浪般地起伏,火柱將天空染成地獄的色澤,美麗的白牆城市,就積木般崩頹了。大地和其上面的城鎮森林、人及動物已開始漸漸地下沈,最後就被吞沒於鮮紅色熔岩的巨大深淵中了。而且,海水也變成山脈般的海嘯穿過其上。

姆大陸就是如此消失於太平洋上的,那是距今一萬二千年前的事。

各地的殖民國也因姆帝國的沈沒,喪失母國一事而走向衰退的命運,卡拉帝國方面是因受到姆沈沒之地瞉的壓力,而使得大地開始隆起,加上亞馬遜河的乾涸而成了安地斯山脈,地形和自然一改變,都市就成了原始的生活。

維吾爾帝國也發生大地隆起,西藏變成高原,中亞則變成不毛的沙漠。

台灣外海發現姆大陸遺跡
約在半世紀前,即有漁民發現與那國島的西南方海底有巨大的金字塔、古城堡;當地的潛水專家把它取名為"遺跡潛水觀光區"。所謂的"姆文明",是由本世紀初 美國學者詹姆斯柴吉吾德提出的"消失的姆大陸﹂而來。根據柴吉吾德的說法,有史以前的太平洋全域,包括日本、沖繩及台灣等都還是整片相連的大陸,在這一塊 比南美洲大陸還大的土地上,曾有過高度發展的"姆文明"。

依據詹姆斯柴吉吾德的假設,"姆文明"與"消失的姆大陸"由於地震引起的地質變動,一夜之間沈入了大海之中。
由於,該文明距今一萬二千年前,因此除了口述之外,並沒有留下任何記載。一般相信,"姆文明"仍安靜地沈眠在太平洋海底,等待著人們去挖掘出它的真面貌。

事實上,約在半世紀前,即有漁民發現與那國島的西南方海底有巨大的金字塔、古城堡。

一九八六年,當地的潛水專家把它取名為"遺跡潛水觀光區",於是吸引了不少攝影家及觀光客潛入海底遺跡觀察,因此也引起琉球當地學者的注意,並開始著手學術性的海底考古研究。

大約二年前,位於與那國東南方的新川鼻海底"神殿",即被海底考古調查隊以電腦合成方式繪製成立體圖,並依其中的海龜、靈石、廣場等祟拜物的方位判斷,該遺跡可能是古文明居民聚會祟拜的神廟。

至於,神殿北面二個半圓形的"柱穴",有考古學家指出該低窪洞穴可能是女巫舉行儀式前沐浴之處,也有可能是讓即將獻給神的處女清浴的水池。在半圓洞穴東邊 近處的靈石,其擺設的方位及方式與沖繩及日本本島的民間信仰類似。此外,神殿東方的拱形城門、巨石疊成的城門等,與於一萬年後才興起的琉球王國建築類似。

在城門附近發現的二塊重疊巨石,有人推測這二塊巨石是城門下方的基石;由二塊巨石整齊重疊在一起,及其上方留有長方形人口雕孔等看來,該巨石顯然是經過人力加工而成為城堡的一部分。

琉球大學海底調查隊於立神岩正下方,最近發現了高達數公尺的人頭雕像,以及明顯有人工雕琢痕蹟的石砌,甚至還有古代的象形文字群除了神殿的種種發現外,位於與那國島東南海岸的"立神岩",最近也有驚人的新發現。立神岩自古以來即是島上居民的祟拜對象。
國外學者專家推測太平洋上曾經有過一個高度文明的「姆(MU)大陸」文化,不過於一萬二千年前因火山爆發沈沒海底。

附註---幾年前,在琉球和台灣之間海域,發現的「與那島國島」海底古城,研判至少有一萬年以上的歷史,考古學家研究,這座古城相當完整,從建築物研判當時居住的人類,軀體比現今人類還大,極有可能是傳說中的「姆大陸」。












與那國海底遺跡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AL2IOu3GT8&eurl=http://tw.myblog.yahoo.com/bast-one/article?mid=550&prev=-1&next=548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nmdFkmEleE&feature=related





【大紀元826日訊】澎湖八景之一「虎井沈城」隱於虎井海域底,有一道狀似城牆,十餘年來,深深的魅惑著人心。以創新人類記憶與文明史觀聞名的國際暢銷 作家葛瑞姆漢卡克廿五日慕名前來,直指「虎井沈城」約為七千年至一萬年間的人造結構物,若該言屬實,將改寫台灣史前史。
中時電子報報導,虎井沈城,早見於澎湖古志書中,當時文人附麗為澎湖八景之一,形容「虎井澄淵」,因從虎井高處俯視,隱於海底有一道狀似城牆,清晰可見,夏季晴天潮水退出,水淺靜而澄澈,故曰「澄淵」。

不僅古志書記載,民間對於該不尋常的景觀,亦有各式的傳說,或認為其為荷蘭紅毛酋高文律,於風櫃築砲樓,被俞咨臯砲擊而倒,傾入海為沈城,也有學者懷疑係為磚船沈沒於此所致。但亦有認為屬自然礁石,綿延成一道高五、六公尺,長六、七十公尺的狀似城牆,純屬巧合。

而將「虎井沈城」推上國際舞臺,成為海底世界之謎,則當為國內潛水老前輩謝新曦之功了。

謝新曦表示民國六十四年時,閱讀「澎湖縣志」關於虎井沈城的記載,便欲一探究竟,不過該區水文複雜,地方稱之為「八卦水域」,即中間水是靜止的,但外圍水 卻是滾盪不安,他幾番冒險,終於在民國七十一年找到了正確的位置,當時媒體以「沈城」字樣公佈,遂成國際事件,引起考古人士高度的關注。

當年日本兒玉先生幾番接洽,欲前往一探究竟,但當年未解嚴、該區屬軍事管制區,根本不得其門而入,直至民國八十五年,日本朝日新聞等媒體,才獲申請成功,前往拍攝記錄。

「虎井沈城」畫面在日本曝光,引起相當大之轟動,日本學界不少認為其與琉球禦那國海底發現的祭台,有同工異曲之妙,都屬七、八千年巨石文化。而後每隔幾年,便有日本媒體前往拍攝。

但台大考古人類學系教授黃士強的看法則較保守謹慎,認為或許屬自然礁岩凝結的成分居多,但對於凹口的十字型,與平整的接砌面,亦感納悶,表示這真是一個未解的謎。

英國籍、著有「天之境」,「上帝的指紋」等世界級作品之名作家葛瑞姆漢卡克探訪日本禦那島海底文明之後,得知澎湖有一類似遺址,遂和謝新曦聯絡上,昨日帶著妻子來到虎井海域探勘。

葛瑞姆漢卡克等昨日潛水觀察,驚奇讚嘆再三,數度上船換氣瓶,再度潛水仔細觀察,表示從探訪世界各地文明的遺址經驗來推斷,這百分之百當屬人造遺跡,且當為七千年至一萬年之間。


半個世紀前,在日本琉球群島的與那國島(Yonaguni)南端,潛水員們在海底潛水時發現了人造建築物的遺跡,包含被珊瑚覆蓋的方形結構物、巨大帶稜角 的平臺、以及如街道、樓梯及拱門狀的建築等。這可說是一座像是祭壇之類的古城遺跡,其範圍東西長約200公尺,南北寬約140公尺,最高處約達26公尺。

一九八六年,當地的潛水員將這座海底城命名為「海底遺跡潛水觀光區」,經過報導之後引起了世人的注意。其後琉球大學成立「海底考古調查隊」開始長達八年的 調查,包含在石桓島東南至東西方沿岸的海底,又陸續發現各種石砌建築、柱穴、人頭雕像、拱門、石器及幾何圖形的海龜雕塑等。另外還發現「+」、「V」等形 狀的線刻文字,與一個直徑76公分長的牛隻形狀的石頭雕刻。


由高處往下看,遺跡的四周圍有市街、農地,最大的一處遺跡全長100公尺、高25公尺,由巨大的岩石所築成。據琉球大學「海底考古調查隊」以電腦合成方式 繪製的立體圖顯示,該遺跡可能是古文明居民聚會祭拜的神廟。神殿北面有二個半圓形的柱穴,考古學家認為是舉行儀式前沐浴之處,而神殿東方有拱形城門,城門 附近有兩塊重疊巨石,上方留有長方形人工雕孔,據推測應為經過加工而成的城堡的基石。


此外也在與那國島東南海岸著名的「立神岩」下方海底,發現高達數公尺的人頭雕像,其五官及臉孔清晰可辨。稍後在附近的「石碑岩」巨石上,發現了一些無法解 讀的類似文字的雕刻痕跡。琉球大學地質地球科學系木村政昭(Kimura Masaaki)教授在一九九九年九月接受訪問時,表示遺跡以目測即可清楚的辨識是由人工完成的組合。各種證據都顯示遺跡的確是人造的,包含四周街道的分 佈,以及階梯呈直角狀的平坦接面,石塊上圓形的孔穴極似以石柱插入後遺留的痕跡等。而人造物及象形文字的發現,更證實與那國島南方的海底遺跡,確實是人類 文明的遺址。


美國波士頓大學修奇(Robert Schoch)教授潛水考察遺跡後表示,這一系列由一公尺高的石塊組成的巨大台階,應是一種階梯式金字塔。雖然可以假設石塊破裂後經由水的自然腐蝕可以產 生這樣的結構,但他從未發現有什麼過程可以產生這樣鋒利的階梯斷面。倫敦大學的考古學家摩爾(Jim Mower)說如果這個遺址確實為人造的,建造者至少有如美索不達米亞及印度河古文明的文明水準。


東京大學海洋研究所石井輝秋(Teruaki Ishii)助理教授指出,這個海域所在的陸地露出地面的時間,至少是萬年前最後一次冰河期的事。而以現代科學的認識來看,萬年前的人類還處於原始人追著 野獸跑的石器時代,根本沒有能力建造這種建築物。有人認為這很可能是一個不為人知的人類文明留下的證據。我們不禁要問:是否真有繁榮先進的古代文明?日本 的海底遺跡是一個特例嗎? 史前文明的存在

我們所居住的這個地球,並不是一開始就是現在這個樣子的,而是歷經了無數次的地殼變動、火山爆發、洪水、冰河等變化,億萬年來幾經浮沈,才形成今日我們所 看到的地理環境。以日本的「親潮古陸」為例,這片離日本海溝僅90公里,深達2600公尺的地方,在六千七百萬~二千五百萬年前竟是高聳在日本列島以東 120公里的太平洋海面上。所以,我們不難想像,如果史前時代人類曾經有文明,那麼很可能一度、甚至幾度毀滅於天然災害侵襲,只留下部份遺跡在地形變動或 海水上升後,沒入海底而得以保存。

















摘自網路

2009/3/24

研究顯示多吃紅肉增加中老年人死亡率

新華網洛杉磯3月24日電 吃肉究竟是否有害健康,這是高度爭議而且會傷感情的問題,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勇敢的挑戰衝突話題,透過過濾50多萬份飲食和健康問卷,做出肉食會提高死亡率的結論。紅肉和加工肉品對健康尤其不利(紅肉主要是指牛肉、羊肉和豬肉等哺乳動物的肉。)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最新一期美國《內科學文獻》期刊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發表最新研究結果: 研究人員在10年間調查了50多萬名美國中老年人的飲食狀況,研究發現,攝取過多紅肉和加工肉品(熱狗腸、醺肉),不只會讓包括心臟病及癌症在內的所有疾病,致死率提高,更會增加中老年人的死亡率。

  他們從1995年開始對來自美國退休人員協會的54.5萬名中老年人,進行了歷時10年的飲食狀況調查。這些被調查者的年齡跨度為50歲至71歲,在整個調查期間有7萬多名被調查者死亡。這項研究把調查對象分成五組,攝取紅肉量最多的那個群組,十年內死亡機率,明顯高於紅肉吃得最少的那個群組。調查結果顯示,與每星期進食紅肉不到0.14公斤的男性相比,每星期食用約0.79公斤牛肉的男性死於癌症的機率高22%,死於心臟病的機率高27%。在女性方面,大量吃紅肉的女性與吃紅肉較少的女性相比,前者死於癌症的機率高20%,死於心臟病的機率高50%。 研究人員據此認定,只要少吃點肉,每年至少可以少死幾千人。調查還顯示,大量吃加工肉品也會增加心臟病的機率,但不如多吃紅肉導致該患病機率增加那麼高。

研究發現,肉裡面除了含有多種致癌化學物質之外,動物脂肪也很不健康。美國政府正在提倡重蔬果的飲食,建議多攝取水果、蔬菜和全穀類。參與該研究的科研人員伊麗莎白‧波利蒂說,肉類應該只在膳食中起輔助作用,而不該擔當主要角色,只需要增加日常飲食中蔬菜水果的比例,就自然能減少進食紅肉的數量。

@@@@@@@@@@@@@@@@@@@@@@@@@@@@@@@@@@@@@@

中國時報 2009.03.25 
針對50萬人調查 每日吃紅肉易早死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一項針對五十萬名美國中老年人的大規模調查發現,如果每天吃四盎斯的紅肉(約一個小型漢堡的量),在未來十年內死亡的機率會增加三○%,而且大部分是死於心臟疾病和癌症。香腸、燻肉等處理過的肉類同樣會增加死亡風險。

 之前已發現紅肉與心臟疾病、癌症的關連,但這項研究是第一個針對吃肉與死亡風險關連性的大型研究。

2009/3/22

清海超越爭議 Supreme Master Ching Hai Soars Above the Fray

美國記事報American Chronicle中,法國記者顧安納迪,讚譽清海無上師致力警示世人全球暖化的危機,並提供急需的指引與希望。以下摘錄字她撰寫的英文文章:清海超越爭議。


「事實上,是清海和她的追隨者幾近獨力地讓全球媒體開始報導,大部分最傑出科學家所認知的全球暖化。多年來媒體不報導也不敢報導,沒有人告訴我們,南北及同時融化時,會在南北極海底產生甲烷毒氣 煙囪。」….


「南北極同時融化後,科學家估計大氣中會出現大量甲烷,屆時地球將無法像現在這樣長養生命。」….


「但清海無上師說:即使已經這麼遲,世界仍有希望。融化仍可被遏止,地球仍可救。如何救?應迅速減緩全球暖化,每個人都能做到的簡單一步。不需獲得任何許可投資任何物資,或諮詢任何人。只要停止支持供人類消費的工廠式動物養殖。據估計它造成全球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18%以上。」…..


「但願還有時間能拯救地球,讓我們希望清海是對的。願仍有希望,人類能再次渡過基本上是人類自己製造的危機。」


PS:在接受無上師電視台專訪時,營養學權威暨國際暢銷書作者柯林坎貝爾博士告訴我們,世界銀行最新的統計數字顯示,事實上畜牧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總量,不只超過18%,而是50



2009/3/20

研究:暖化造孽 南極冰原崩解加速10萬年

更新日期:2009/03/19 14:05 鄭詩韻
(法新社巴黎19日電) 今天公佈的兩份研究指出,人類造成的氣候變遷,將使得南極冰原崩解加速10萬年,升高海平面約五公尺。


這兩份研究,比對新的冰核資料,以及針對「西南極洲冰原」(WAIS)過去及未來改變的模擬,首度披露過去500萬年「災難性崩解」與重組有其規律循環。


領導第一份研究的賓州州立大學科學家波拉德(David Pollard)解釋說,此時期的前3/5,循環持續4萬年,之後循環時間拉長2倍以上。


他在電話中告訴「法新社」:「但隨著全球暖化,我們正在縮短自然循環。」


他說:「這兩份研究顯示,西南極洲冰原將在未來幾千年內崩解,要是沒有人類影響,崩解可能十萬年之後才會發生。」


上升的海平面可說是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最重大長期威脅。


海平面上升,部分是隨著海洋增溫引發的熱能擴張引起,科學家非常了解海洋增溫現象,也已能預測。


但位於格陵蘭與南極洲的全球兩大冰原,還是氣候變遷影響難以預料之地,這兩處冰原的體積是否會縮減、或是縮減速度有多快,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紐西蘭威靈頓(Wellington)維多利亞大學(Victoria University)教授奈許(Tim Naish)領導的50多名科學家團隊,抽取西南極洲冰原表面下600公尺的沉積物樣本。


研究結果顯示500萬年間地質節拍的重大改變,並首度提供完全崩解的直接證據。


新數據也證實,冰消失與形成的循環,與地球繞太陽公轉時軸心傾斜的改變、也就是所謂的「黃赤交角變化」(obliquity)密切相關。


氣候科學家對覆蓋沉積物樣本的上新世(Pliocene)初期特別感興趣,因為這個時期非常類似預測得知的未來100年的地球狀況。


波拉德在第二份研究中,與麻薩諸塞州大學(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的迪康多(RobertDeConto)合作,以數學模式模擬南極洲冰原未來500萬年的變化,來追蹤陸地與海冰之間變動邊界的「地平線」。


波拉德說,「我們發現,侵襲西南極洲冰原的主導機制,一直都是海洋大型漂浮冰棚之下融化的變動」,而非溫度或海平面融化。(譯者:鄭詩韻)

全球最快 台灣海平面10年上升超過3公分

更新日期:2009/03/19 10:16 NOWnews旅遊村/台北訊

台灣大學研究人員最新調查發現,台灣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0.32公分,不但比大陸沿海海平面每年平均上升0.26公分高,更比全球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0.1至0.2公分高。研究人員估計,10年後台灣海平面將上升超過3公分,使沿岸環境問題更為嚴重,尤其台中到嘉義段的海埔新生地將受到較大威脅。


這項調查由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范光龍教授主持,調查時間是1991年到2001年的10年間,調查潮位測站包括北海岸的基隆、西南海岸的高雄、東海岸的台東富岡,和東北海岸的宜蘭梗枋等4個潮位站。


調查結果發現,這10年間基隆附近海平面上升達6公分情況最嚴重,宜蘭梗枋附近上升3.6公分,與高雄海域海平面上升3.7公分都屬情況相當。僅台東富岡附近上升1.5公分情況最輕微,與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速度差不多。


范光龍表示,台灣西部沿岸洋流是從北向南,經過台中附近以後,過去由於內陸泥沙淤積流到河口,經洋流沖積而形成海埔新生地,但是現在由於內陸過度開發造成河川沒有泥沙流出到河口,使海埔新生地的泥沙淤積情況不再,但同時海平面卻在全球暖化等因素影響下逐年上升,使原本離海平面就沒有多高的海埔新生地,十年後將受到較大的威脅。


最近幾年,台灣鄰近的大洋洲因為海平面上升,已陸續出現整個島國即將沉沒的慘況。台灣友邦之一的吐瓦魯,已成為全世界第一個被迫要舉國移民的國家,因為50年後吐瓦魯整個國家將完全泡在海水裡。馬爾地夫去年也因海平面上升迅速,迫使該國總統發起募款活動,準備在其他國家買地舉國遷國。而台灣另一個友邦吉里巴斯,去年也有兩個島陷入海水裡,成為「沉沒的天堂」。


中國海洋局今年初發表的調查報告結果顯示,過去30年中國沿海海平面,每年平均上升0.26公分,尤其2008年的上升紀錄更是近十年最高,主要原因是局部地面沉降和異常氣候事件造成。由於海平面上升會使風暴潮、海岸侵蝕、海水入侵、土壤鹽漬化及鹹潮等海洋災害情況更嚴重,因此中國海洋局建議大陸沿海各省,應採取控制地下水抽取、提高沿海堤防工程設計標準、加強恢復濱海濕地和紅樹林生態系統等措施,以降低海平面上升帶來的危害。


范光龍呼籲,台灣政府相關單位應該及早規劃因應海平面上升問題,不要讓台灣人民未來成為環境難民。3月21日上午,范光龍也將在世貿二館亞太潛水展海洋保育講座,發表「台灣海洋環境危機」專題演講,討論台灣海岸環境的危機與保護。相關資訊可逕洽亞太潛水展官網網址:www.demaasiapacific.com,易潛網網址:www.ezdive.com.tw

台大教授以地理資訊系統模擬/海平面若升6公尺 北市1/3泡水裡

更新日期:2009/03/20 04:09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海平面上升,台灣哪些地區會消失?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訊系教授賴進貴以地理資訊系統(GIS)模擬,如果海平面上升一公尺,除了中南部沿海受影響,連台北盆地也受威脅;一旦上升六公尺,恐怕近三分之一的台北市都要泡在水裡。


學者預估在全球暖化未加劇下,本世紀末台灣附近海平面上升三十六到五十九公分。賴進貴說,目前政府公開的資訊都是以「公尺」計算,因此無法模擬三十六到五十九公分的情境,不過,以上升一公尺來看,連台北市都會遭到波及,主要是關渡位在淡水河口,地勢低窪,水會淹進來。


根據賴進貴教授的模擬,在海平面分別上升六、十五、二十五公尺時,台灣淹水面積為七%、十二%、十七%;若以海拔一百公尺以下土地來看,將有二十五%、三十九%、五十八%遭淹沒。一旦上升六公尺,台南市幾乎有八成四的面積泡在水裡。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也曾模擬,當海平面上升零點五公尺時,台灣將損失一百零五平方公里,不論上升零點五公尺或一公尺都影響五十萬人左右。


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資訊系助理教授董東璟說,海平面上升會讓潮間帶消失,魚蝦貝類、野鳥等生態受到影響,且海洋的鹽水會入侵內陸,不僅讓土壤鹽化,地下水也要越挖越深才抽得到,影響甚大。

2009/3/16

美麗皮草背後的血腥 一人一信救海豹

更新日期:2009/03/16 12:12 記者陳志東/台北報導
「慘絕人寰的時尚˙每件皮草都殘酷」,如果你看過這部中國大陸取毛皮的紀錄片,你一定忘不了那種將浣熊、狐狸、水貂等動物活生生剝皮砍斷四肢的殘酷與哀嚎,也會看穿時尚名模美麗皮草背後的血腥。然而,不只是中國,連一向自稱生態保育先鋒的加拿大也是這樣屠殺剛剛出生不足一個月的小海豹。


海豹因為全身圓滾滾,所以幾乎都是呼嚕一下就能生下來,而且非常精準的,全世界的小海豹都是在2月底到3月初之間出生,但這樣的精準,卻為海豹寶寶們帶來了殘酷殺戮。這些年來,每年加拿大政府都會在3月底到4月初,在海豹寶寶毛皮長到最美時,一舉核發30萬頭豎琴小海豹捕殺權。


在接下來這一個月的時間裡,會有30萬頭剛剛出生不久的小海豹,在浮冰上瞪著牠們發亮的無辜大眼,傻傻的看著逐漸接近牠們的海豹獵人,在還不知該如何反應時,就被一棒當頭敲下去,敲出了血水、也敲出了腦漿,在還來不及學會游泳或捕魚前,就被血淋淋的拖回船上剝取毛皮,然後銷往俄羅斯、中國等等地點加工,再銷往全世界,用海豹鞭與海豹油為男人壯陽,用皮草為名模與貴婦增添華貴美麗。


小海豹的大屠殺,固定在每年3、4月間上演,這些年來,加拿大被各國保育人士罵到臭頭,卻也被罵到麻痺,照樣年年核發獵捕許可,並等3、4月過後,洗妥血腥雙手,重新套上西裝領帶,回復到先進國家的高姿態來指責其他國家虐待動物。


(↓小海豹屠殺影片↓)


這個諷刺的現象,終於也讓部分加拿大人自己看不過去。今年歷史上第一次,有加拿大參議員提出終結商業海豹屠殺法案,並正爭取世界各國連署支持中;隨著海豹獵捕季節將到,IFAW國際野生動物保護組織也聲援發出緊急連署通知,希望全球公民一起支持這個法案,一人一信救小海豹;同一時間,PETA善待動物組織也發起大家一起寫信給溫哥華冬季奧運會組委會,希望透過即將於2010年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行的冬季奧運,施給加拿大政府更多壓力。


目前台灣福爾摩莎動物權利小組也針對這個連署活動進行響應,並透過網友廣發電子郵件,希望喚起台灣人超強的網路連署能力,一起幫忙救救小海豹。簡單的一個連署,花不到30秒,或許你就能拯救一頭小海豹的性命。活動網址:http://animosa-tw.blogspot.com/2009/03/blog-post_09.html


延伸閱讀:小海豹的白外套,網址:http://www.nownews.com/2007/06/09/11440-1620019.htm


小海豹的慣例 3年97萬5千隻的血腥,網址:www.nownews.com/2007/06/09/11440-1773265.htm


(↓慘絕人寰的時尚˙每件皮草都殘酷,影片相當血腥,請注意個人忍受程度,未滿18歲請勿觀賞↓)

Comcast ad











2009/3/12

The Beauty-Magic Animation Studio




http://www.hxsd.com/news/CG-figures/20090311/17456.html

2009/3/7

少吃肉應納入節能減排規劃

畜牧業已成為地球暖化的「主因」,而控制畜牧業膨脹的主要方法就是人類的嘴——少吃肉不僅能使身體健康,還能為大氣「減碳」。

在杭州市第九屆第三次政協會議上,政協委員、杭州師範大學理學院教授黃允寶在提案中提出這項觀點,他建議將「鼓勵市民減少吃肉」作為減碳措施,並納入杭州的節能減排環保規劃。

提案中,黃允寶教授列舉了大量資料。根據聯合國報告,2007年10件最嚴重自然災害中有9件與全球暖化有關,遏制全球暖化已成為人類首要任務。2006年末,聯合國糧農組織在《牲畜的巨大陰影:環境問題與選擇》這份報告中指出:畜牧業產生的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的量計算占全球總量的18%,超過交通運輸業。

另外,人類活動產生的甲烷, 有37%來自於反芻牲畜的消化道,甲烷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3倍。畜牧業目前佔用地球30%的土地,其中大部分為牧場,也包括占全球可耕地33%的牲畜飼料生產用地,全球20%的牧場因過度放牧、土壤受侵蝕而退化。肉畜、乳畜占陸地動物生物總量約 20%。據評估,在24項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中,有15項處於下降趨勢,而畜牧業被認定是元兇之一。

不僅如此,肉食還與人類的多種疾病有關,如心臟病、高血壓、膽結石、膽囊炎、癌症、帕金森式症、肥胖、禽流感、狂牛病……等。相反的,素食者往往顯得年輕、健康。

黃允寶教授本人就是素食者。他認為,將「鼓勵市民減少吃肉」納入政府節能減排規劃,可以像宣傳節水一樣,令人們建立起減少肉即健康又環保的觀念。一旦人類對肉食的需求減少,畜牧養殖的規模自然削減。另外,政府還可以利用稅收抑制畜牧業的過度擴張。

黃允寶引用了美國辛辛那提市環保部門《氣候保護行動計畫》中的一句 話:你可以改用節能燈泡、改買油電混合車,或是多種樹,但這些對延遲暖化來說,都沒有比改變飲食習慣來的更有效、簡便、經濟、快速、有力。」
本文轉載自:南方早報

健康吃素不貧血! -- 顛覆大家對維生素B12 來源的誤解

  吃素吃到吐血聽起來很恐怖,不過以為吃素的人都會貧血甚至吐血的這種誤解更恐怖!貧血通常都是因為不正確的飲食導致營養不良所引起,它又分成三種類型,包括正球性貧血、小球性貧血和大球性貧血,其中大球性貧血就是卻乏維生素B12所引起的,最常被誤以為是素食者都會罹患的也就是大球性貧血。

素食裡就有維生素B12啦
維生素B12又稱為抗惡性貧血因子,可以用來治療大球性貧血,而一般人錯誤的觀念就是以為維生素B12只有在動物性食物裡才有,以為吃素的人會因為攝取不到維生素B12而貧血,但是事實上一些植物裡也擁有大量的維生素B12,包括香菇、紫菜、海帶、酵母、大豆等等,另外有些植物像是綠藻的維生素B12含量還比動物性食物更多。

  根據柿子文化出版的《懷孕蔬食寶典》一書中指出,維生素B12的真正來源並不是動物,而是植物上沾附的菌類,因為動物會吃到沾附菌類的植物,所以肉食裡才會有維生素B12,除了顛覆我們對維生素B12來源的觀念之外,《懷孕蔬食寶典》也提供了其他可以攝取到維生素B12的管道,包括味噌、芽菜、生菜、補充營養劑等,而其實人體消化道的細菌就會自行產生維生素B12!

雖然維生素B12是人體不可或缺的元素,不過其實人體所需的維生素B12並不多,只要均衡地攝取各類蔬果和豆類製品,建立正確的飲食習慣就不容易生病,吃素本來就會比較健康,但是也要注意攝取的營養是否均衡足夠喔!

        2009/03/06 【文╱圖:素食星球】

2009/3/6

Chicory 'n' Coffee - Cikorja an' kafe trailer

Battle for Terra trailer

動手變綠金 南縣環保局推廣家戶廚餘自主堆肥計畫

更新日期:2009/03/06 15:47 記者李文生/南縣報導
台南縣環保局積極推動家戶廚餘自主堆肥計畫,於98年3月1日起開始宣導1個月,4月正式起跑,有興趣的民眾,可向轄內公所清潔隊登記,以利索取廚餘桶,環保局提供預約專人教導服務,請民眾儘早預約登記,一起將家戶廚餘變綠金。


環保局表示,近來民眾健康意識不斷提高,生機飲食蔚為風氣,加上環保意識抬頭,有機耕種方式愈行普及。而廚餘約佔每人每天垃圾量的1/3,如果每個家庭把廚餘收集處理後,轉變成有機肥料,不但可以減少垃圾,還可以增加天然資源,降低環境污染。


佳里鎮公所積極推動家戶生廚餘自主堆肥,為教導民眾正確堆肥方式,辦理多場次相關宣導說明會並提供專人至府教學服務,不僅成效良好,同時也將家戶自主堆肥風氣推廣至鄰近鄉鎮。


環保局指出,民眾可以在家裡或社區做小型的廚餘堆肥,簡易步驟如下:1、家戶自備廚餘桶,將收集的生廚餘(儘可能細切3~5公分)置入廚餘桶內,灑上一湯匙菌粉。2、收集生廚餘第3、4日後,要開始收集液態肥,以乾淨的保特瓶收集。


3、廚餘堆肥滿後,在最上層灑上液態肥100cc~150cc及一湯匙菌粉。4、發酵完成(封桶1個月)後,倒出攪拌木屑、粗糠、米糠或乾燥豆渣、咖啡渣、茶葉渣(乾)等副資材。5、將攪拌完成之廚餘堆肥可直接埋入田裡或土中並覆土。6、熟成的堆肥須與土壤1:20比例使用。

北極暖化速度快 海上覆冰最早恐在2013年消失無蹤

更新日期:2009/03/06 16:17

(路透渥太華5日電)一名重要極地專家今天表示,北極暖化的速度飛快,夏季海上覆冰最快可能在2013年消失,較過去部分預測早上數十年。


  加拿大魁北克(Quebec)拉瓦爾大學(Laval University)北方研究中心(Centre for Northern Studies)所長文森(Warwick Vincent)表示,近期覆冰資料顯示,覆冰發展「似乎符合最悲觀的模式」,並預測將在2013年消失殆盡。


  文森接受路透採訪時指出,最早可能是2013年。不過,說是預測較為合理。然而,我們每年都發生錯估情況,並發現速度比我們預期地還快。中央社(翻譯)

2009/3/4

2009/3/3

2009/3/2

The Hollow Earth

地心之謎

桃縣/朱立倫帶頭植樹 推動落實綠化地球

更新日期:2009/03/01 17:05 地方中心/桃園報導
全球暖化問題越來越嚴重,台灣又是全球人口密度第二高的國家,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相當驚人。為了拯救地球環境,桃園縣政府2年前開辦植樹活動,希望達成4年內種樹百萬顆的目標。今年活動已邁入第3年,照例由縣長朱立倫帶頭種樹,希望植樹總量能突破75萬棵。


在桃園縣長朱立倫帶領下,一群人賣力把土鏟起來種下樹苗,也為今年桃園的百萬種樹計畫揭開序幕,現場長長的排隊人龍全都是等著要領樹苗的民眾,很多爸爸媽媽還特地帶著小朋友來參加,一同體驗綠化地球的重要。


桃園縣政府為了綠化地球,2年前開始舉辦百萬棵種樹活動,到去年已經達成50萬棵目標,而今年更是要突破75萬棵,朱立倫表示,「我們第一個要種百萬樹,第二個是公家樹。公家樹就是在所有閒置空地上,大家都來種樹,種的這些樹可以移植到公園綠地或是行人道。」


現場除了發放樹苗之外,還有家庭小菜園的展示,因為很多人家裡空間有限,沒辦法自己種菜,不過透過現場的展示,民眾就能學到在小空間享受種菜樂趣的方法。


園藝專家趙高說,「我們設計這種綠牆的菜園,它是抽屜式種植的方法,而且在立體面積的話,在很小的空間就可以有很大的數量,在季節更替的時候,採收過後每個小方格都可以再放入菜的種子,或者是菜的小苗,那很快就可以再採收了。」


簡簡單單就能學會種植辣椒、九層塔,而且還能省下一筆買菜錢,而不論是植樹或家庭小菜園,都能為我們所居住的地球盡一份心力。(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黃啟洞、高華襄)

島嶼陸續消失 印度呼籲重視氣候暖化問題

更新日期:2009/03/01 16:58
(中央社記者郭傳信新德里1日專電)印度東部西孟加拉省臨孟加拉灣的桑德班斯 (Sunderbans)三角洲,原有102座島嶼,但25年來陸續有4座島嶼遭上升的海水淹沒,地方政府呼籲國際社會重視氣候暖化嚴重問題。


  西孟加拉省長克利希納.甘地 (Krishna Gandhi)是在一項有關描述全球氣候變遷受害者的記錄片放映會上,作了上述表示。


他說,繼羅哈恰拉島(Lohachara)等4座島嶼遭海水永久淹沒並造成6000多戶人家流離失所之後,目前鄰近的另一座島嶼哥若馬若島 (Ghoramara),也正瀕臨消失的末日。


  甘地表示,哥若馬若島位於恆河與雅魯藏布江匯流注入孟加拉灣的桑德班斯三角洲,過去25年來,島上9平方公里的土地,目前僅剩下4.7平方公里,其餘均遭海水逐步吞噬。他說,如果這種情形持續下去,哥若馬若島遲早也將沒入海水之中。


  甘地表示,因為住地和農地遭海水侵蝕,哥若馬若島上目前已有7000多居民被迫他遷,其他仍堅決留住島上的居民,對造成氣候暖化的碳排放現象深惡痛絕,已全面改用太陽能為能源,包括電視機也是使用太陽能。


  甘地指出,海水上升是全球氣候暖化造成的一種警訊,羅哈恰拉島和哥若馬若島是活生生的例子,不僅威脅到印度,也威脅全世界,所有國家都應以此為教訓,合作解決造成氣候暖化的碳排放污染問題。


  距離西孟加拉省首府加爾各答南方僅150公里的桑德班斯三角洲,也是印度主要的國家公園和老虎保護區之一,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紅樹林棲地。專家預計到2020 年時,桑德班斯三角洲附近將還會有12座島嶼陸續遭海水淹沒。980301

研究:全球暖化恐造成南亞降雨大減

更新日期:2009/03/02 01:35 蔣天清

(法新社芝加哥1日電) 最近一項研究發現,全球暖化可能在下個世紀造成夏季季風延後5至15天開始,而導致南亞大多數地區的降雨量嚴重減少。


研究指出,全球溫度上升,可能造成夏季季風的環流向東移,導致印度洋、緬甸和孟加拉的降雨量增加,但巴基斯坦、印度及尼泊爾的降雨量減少。


全球暖化也可能造成雨季之間的間隔拉得更長,也會造成印度西部地區、斯里蘭卡和緬甸的一些沿岸地區平均降雨量大幅增加,提高發生致命洪水的風險。


研究報告撰寫人迪芬巴夫(Noah Diffenbaugh)警告,這可能會對農業、人類健康和該地區的經濟體產生重大影響。(譯者:蔣天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