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6/9

棲息地遭濫伐 亞馬遜地區100個鳥種瀕危

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7日表示,由於雨林棲息地被開闢作為飼養牲畜和從事農業之用,亞馬遜地區瀕臨滅絕禽鳥種類名單急遽擴大,今年已經增加至100個鳥種。

國際鳥盟表示,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發布的今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全球1萬又64個禽鳥種類中,有13%、也就是1,331種名列其中。去年紅色名錄列入了1,253種禽鳥。

今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以亞馬遜地區的增幅最大,有100種禽鳥名列其中,而且有3種被列為最高滅絕風險--極度瀕危(critically endangered)。而在去年,亞馬遜地區只有10個鳥種被納入紅色名錄。亞馬遜瀕危鳥種急速增加,主要原因為森林遭到濫伐,預料未來10年情況將會 加速惡化。

國際鳥盟科學事務主管班能(Leon Bennun)表示,大家先前低估了許多亞馬遜鳥種所面臨的滅絕風險;基於巴西軟弱的森林法規,相關情勢可能比最近一些研究所預測的更加嚴重。

班能所指的是巴西新森林法,這項預定在未來幾個月內生效的法律放寬了對亞馬遜雨林的保護。

除了亞馬遜地區,北歐、非洲也有新增的瀕危禽鳥物種,包括北歐的長尾鴨;過去20年來北歐長尾鴨數量減少了100多萬隻,但造成這個鳥種數量減少的原因不明。

目前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列有將近6萬2,000個動物和植物物種。

環境大崩壞 轉折恐在本世紀初

(法新社巴黎6日電) 科學家今天在「自然」(Nature)期刊發表研究警告,氣候變化、人口成長和環境破壞可能導致生態系統在數個世代內崩潰。

這篇22位頂尖研究人員撰寫的報告指出,「轉折點」很可能在21世紀初出現,屆時生物圈將出現迅速且不可逆轉的變化,且可能對人類產生劇烈衝擊。

這項警告與科學界的主流看法截然不同。主流觀點認為環境崩壞應是漸進的,且需要數世紀時間。

此報告發表時間點,正值2012年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UNCSD)20至22日登場前夕。

這篇報告由來自3大洲的生物學家、環境學家和古生物學家聯合撰文,將過去全球氣候變化對生物的衝擊和今日情況做比較。

現今影響環境的因素包含,全球人口將在本世紀中葉之前,從70億攀升至約93億,全球暖化增幅也將超出聯合國所設定的攝氏2度的目標。

研究團隊認為,一旦小規模生態系統改變達50%至90%,整體生態網絡便會翻轉至新狀態,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物種滅絕。

此翻轉一旦發生,便無法回復。

報告指出,為產生足夠的食物餵養人類,現在地球上的無冰地表已有43%被用來耕作或當做棲息地,如果趨勢不變,這項比例將在2025年以前達到50%,科學家憂心,這等於逼近轉折點。

如果轉折點真的出現,全球糧食供應系統便會出現驚人崩壞,產糧區生產糧食的能力大減,包含玉米、小麥、稻米、飼料和其他重要作物。

報告主要作者、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綜合生物學教授巴爾諾斯基(Anthony Barnosky)說:「到了這個轉折點,在生物學上,真的會是1個全然不同的世界。」

他說:「資料顯示,生物多樣性將大幅降低,也會嚴重衝擊大部分我們賴以維持生活品質的事物,例如漁業、農業、林業產品和乾淨的飲水。這可能在數個世代內就會發生。」(譯者:中央社張詠晴)

氣候變遷後遺症 食物產量受威脅

【台 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研究報告指出,亞洲與太平洋地區氣候變遷與極端氣候型態,已對食物安全形成巨大威脅,據估計,東南亞稻米收成 與1990年水準相比,到了2100年將減少五成;另一份報告則指出,預估2050年左右,非洲種植可可亞的土地將不再適合種植可可亞,也將影響巧克力的 生產。

亞洲開發銀行在長達45頁的報告中,主要鎖定「食物安全最大威脅來自氣候變遷」為主軸,專家指出,斯里蘭卡正面臨食物安全與全球暖化「雙危機」值得 外界關注,處於熱帶的南亞與東南亞區農作物收成損失將超過太平洋地區,而且2100年前情況還會繼續惡化,東南亞的稻米收成相較1990年相比,在 2100年會減少五成。

另外,根據國際熱帶農業研究中心指出,生產可可亞的迦納與象牙海岸由於溫度持續攀升,已影響到巧克力生產,科學家預估2050年左右,當地種植可可亞的土地將不再適合種植。

去年全球咖啡店龍頭星巴克也曾指出,受到雨量與收成型態改變加上蟲害問題,造成出產阿拉比亞咖啡豆的地區可耕地已逐漸縮小。

亞洲開發銀行研究中指出,影響食物安全的原因除了氣候變遷外,其他還包括貿易政策、開發、實務需求與資源管理等原因,其中氣候變遷影響最鉅,而且需要各國屏除地域觀念,共同減少全球暖化帶來的影響。

另一個值得擔心的問題是蜜蜂,由於受到食物來源減少與營養不良,使得蜜蜂的數量也在減少中,除了讓蜂蜜產量變少外,其中扮演授粉角色的蜜蜂一旦變少,恐怕也會波及到植物的生長。

國際貿易威脅全球生物多樣性

(中央社記者唐雅陵聖保羅8日專電)據本期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刊登的一項研究指出,國際貿易是威脅全球30%生物多樣性存活的罪魁禍首,巴西也被指控有許多期貨商品,造成多種物種生存受威脅。

研究指出,這些威脅物種生存的進出口商品數以萬計,從黃豆、肉、奶、木材、礦石等初級期貨商品到優酪乳、巧克力、鋼板、家具和建築材料等工業成品。

研究員將受威脅物種的生態資料與國際貿易的流通資料交叉,製圖追蹤一個國家的產品消費模式如何影響另一個國家物種的生存。

比方坐在德國一家餐廳內喝哥倫比亞咖啡,會如何影響哥倫比亞叢林內猴子的生存環境;在俄羅斯吃巴西牛排,又會對亞馬遜森林的砍伐產生怎樣的影響?

研究員分析了逾50億種貿易關係,包括187國的1萬5000項商品和2萬5000項物種受威脅資料,根據各國受威脅物種進口與出口數量的比例,將它們歸類為「生物多樣性進口國」或「生物多樣性出口國」。

美國、日本與德國是3大生物多樣性進口國,意味這些國家消費的進口商品對物種生存構成的威脅比出口商品多。印尼、馬達加斯加和巴布亞紐幾內亞則是生物多樣性最大出口國。

巴西也被歸屬於「生物多樣性進口國」。研究指出,巴西進口的商品對76種物種的生存產生負面衝擊,出口商品則影響本國的35種物種存活,尤其是肉類和穀物等期貨商品。

換句話說,比起出售商品給其他國家,巴西向其他國家購買更多的商品,讓更多物種的生存受威脅。

澳洲雪梨大學研究員佛朗(Barney Foran)表示,假如考慮巴西的領土面積和國際社會對它施加的壓力,巴西的表現還算是差強人意,但為了維護物種的生存,還是需要思考改變目前的消費模式。

非政府組織Imazon研究員巴雷多(Paulo Barreto)指出,巴西工商業對環境造成的衝擊,一大部分與國內市場需求有關,比方對亞馬遜森林砍伐影響甚大的農牧業,巴西產製的肉類約85%都是供應國內市場。

亞馬遜木材也是類似情況。所以巴雷多認為,巴西其實是威脅本國生物多樣性生存的最大罪魁禍首。

FGV基金會永續研究中心永續消費計畫研究員上原(Thiago Uehara)表示贊同。他說,不能將所有過失都歸咎於國際貿易,因為巴西的許多期貨商品,最大消費市場還是國內。

上原認為,無論是生產國還是消費國,對全球物種生存受威脅都有責任,這是全世界必須面對的雙向問題,但各國政府可以透過研究結果採取追蹤、認證,或取締危害生物多樣性生存商品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