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4/14

不是「吃肉」是‬「吃動物」 當語言將生命包裝成食物

撰文: 班女講素 


「吃肉」是常用的說法,但好像表達不到盤中那片肉,原是一條生命…曾有一位很喜 歡小孩的女性親戚,在吃乳豬時問到:「乳豬的細小體形是品種之故,還是因為牠是BB豬?」我回答她是BB豬,她卻再三反問:「不是吧?是品種吧?」我再次 告訴她,乳豬就是只有數周或數月大的BB豬,有些甚至還沒戒奶。她皺一皺眉說「不是吧?」,但再沒有繼續問下去。
小青@班女講素
 
 
「從前我也是吃動物的人。」
這句子在語法上沒錯,邏輯上也講得通,但是否感覺怪怪的?

我們「班女」四人,曾就應該怎樣介紹自己而討論過這句子。我們都不是胎內素寶寶(在娘胎內已茹素),而是長大後感悟動物也是有知覺有感情的生命,於是決定茹素。當向人解釋從前的飲食習慣時,卻猶疑該用哪些眼字。「吃肉」是常用的說法,但好像表達不到盤中那片肉,原是一條生命。想了又想,其中一人忽爾說出「我從前也是吃動物的人」,大家都很贊同。我曾經吃過的不只一般家禽家畜,還有兔子、鹿、青蛙、蛇、鱷魚,甚至昆蟲。「吃動物」一說,其實也挺貼切。
 
 
繞個圈來說牛的肉 距離感讓我們心安理得

或許有人會認為素食者如此執著字眼,是過份的煞有介事。但語言就是反映我們的思想和價值觀,正如大家會為費煞思量到底是雨傘「革命」,還是「運動」。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將食物和生命重新聯想起來,令人重新思考「肉食」是什麼一回事。

《動物平等:語言和解放》一書的作者 Joan Dunayer 認為,某些字詞容易使我們剝削其他生物。在英語世界中,牛肉是beef,豬肉是pork,羊肉是mutton,家畜是livestock,詞語和那隻被宰 的動物好像沒有多大關係似的。《為什麼狗是寵物?豬是食物?》一書分析到,在心理上,這比起說要一份「cow meat」、「pig meat」來得容易。但相對被人認為是低等一點的動物如雞、鴨魚,人們就會直呼其動物名字「chicken、duck、fish」。

面對生命變成食物,人們大概需要點距離感。
 
 
魚兒蝦兒不只是海鮮 牠們也會掙扎 也會痛苦

不過中國人對於食物和動物之間的關係,算是說得很坦白。中文詞組都以「動物+肉」的寫法來組成,牛肉、豬肉、羊肉、雞肉。未知這會否和中國是農業社會關,人們較能接受。

反而我們對海中生物的稱呼,帶著更遠的距離感,或許牠們在現實中也距離我們很遠,所以我們在用字上,更加顯得毫無感情。「海鮮、海產」等字眼,令人 難以對應牠們原是有主體有生命的魚兒、蝦兒、螃蟹。每次說出海鮮海產時,腦海只浮現出於街市內,被分成一籃一籃的貝殼或不再游水的半死小蝦,籃上還插著一 塊寫住海鮮價「$60/斤」的發泡膠牌。
  
海鮮海產、seafood等字,叫人想不起貝殼曾經在海中生活,並為海洋擔當濾淨化的重要角色;也令人想不起魚兒離開水面會痛苦,又或是每隻蟹也有不同性格。這些字令我們和海洋生物距離得更遠。

詰問語言背後的真相 反思我們在吃什麼

中文對食物的稱呼,已經很直接地提示了我們放進口中的是動物。這些字詞從我們口中說出來時,理應令人聯想到動物的實況。但其實並不必然。
曾有一位很喜歡小孩的女性親戚,在吃乳豬時問到:「乳豬的細小體形是品種之故,還是因為牠是BB豬?」我回答她是BB豬,她卻再三反問:「不是吧?是品種吧?」我再次告訴她,乳豬就是只有數周或數月大的BB豬,有些甚至還沒戒奶。她皺一皺眉說「不是吧?」,但再沒有繼續問下去。
或許她不是聯想不到,而是不願相信。她期望我的回覆是,這是一頭已成年的豬,即使被宰也顯得沒有這麼殘忍。我明白當中的震憾性,正如我曾觀看有關農場和屠宰場的紀錄片時,也經歷同樣的震憾。震憾過後,是重新思考「肉食」是什麼。我相信她那眉頭一皺,是聯想到一些畫面,了解到一些事實。

從詰問我們所用的語言,所指涉的對象為何,從而了解真相,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

研究:「食物浪費」排碳量驚人 堪比全球第三大國

本報2016年4月14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在農地有限的情況下,人們普遍認為,減少糧食浪費、分配多餘食物至需要的地方,有助解決飢餓問題。不過根據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otsd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PIK)的最新研究,減少食物浪費,還有助於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緩減極端氣候、海平面上升等氣候變遷衝擊。
被撿回來的食物
被撿回來的食物都還可食用圖片來源:天馬行空數位有限公司

在不同情況下,研究者分析過去與未來對食物的需求發現,全球平均每人需要的糧食幾乎沒有改變,而過去50年糧食的可取得性快速增加,導致栽種多餘糧食所產生的碳排放增加超過300%。

因此,研究作者、PIK氣候變遷與發展主任克羅普(Jürgen Kropp)認為,減少食物浪費對紓緩氣候變遷的貢獻更值得注意。

全世界產出的糧食有30%至40%不會進到消費者的肚子,而是在收成後或運輸過程損壞,或是被店家和消費者丟掉。研究指出,富裕國家傾向吃下比實際需求更多的食物,或是把食物浪費掉;如果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改採西式飲食,包括吃更多的肉品,這個比例很可能大幅增加。

隨著貧窮國家發展和世界人口增加,本世紀中前,食物浪費相關的碳排放將從每年0.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增加至1.9至2.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

世界資源研究院院長史迪爾(Andrew Steer)指出,如果糧食損耗和浪費是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將是全世界第三大碳排放國。

PIK的研究指出,2050年時,多達14%的農業溫室氣體排放,可透過管理糧食利用和分配來避免。研究共同作者普拉德漢(Prajal Pradhan)表示:「農業是氣候變遷的主要驅動因子之一,佔201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超過20%。避免食物流失與浪費,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溫室氣體排 放,有助紓緩氣候變遷。」

研究沒有探討如何減少糧食浪費,不過相關的行動已經在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發酵。例如,30個國家的領袖、政府官員、基金會執行長、研究團體和慈善團 體,在今年1月組成聯盟「Champions 12.3」,力求在2030年間減少一半的糧食浪費,並大幅減少糧食損耗。聯盟成員包括特易購、雀巢、荷蘭合作銀行、聯合利華、美國樂施會、世界自然基金 會和洛克菲勒基金會等。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