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3/7

挪威政府:素食主義是一種信仰!



2015年下半年,挪威平等與防歧視監察局(Likestillings-ogdiskrimineringsombudet)正式確認:素食主義是一種信仰。

對於許多素食者而言,將素食主義視為一種「信仰」,比吃素本身更重要。挪威素食者協會(Norskvegansamfunn)新當選的領導人傅陸那 斯(Kristine Flunes)表示:「作為素食主義者,有比單純『吃素』更深刻的含義。這是一種道德信仰,認為動物有其自身價值,而這種信仰支配著我們的生活方式。」

素食主義是一種信仰
2014年,一位21歲的女孩在申請挪威徒步者協會(DNT)夏季臨時工時,因為表示自己是「素食主義者」而被取消工作機會。這位女孩將她的遭遇投訴到挪威平等與防歧視監察局。
平等與防歧視監察局副主任海於格塞特(Elisabeth Lier Haugseth)表示:「接到投訴時,我們發現,關於這個問題,之前沒有任何類似案例。但有關種族和宗教歧視的法律如《歐洲人權公約》中有『信仰 (livssyn)』的廣泛定義。並且歐洲人權委員會已明確表示,素食主義符合公約中『信仰』的定義範圍」「所以我們相信素食主義也包含在《反歧視法》規 定的信仰範圍內」海於格塞特說。

監察員最後得出結論:挪威徒步者協會違反了《反歧視法》(Diskrimineringsloven)。

歧視素食主義者違法
「確認素食主義是一種信仰」,這意味著:素食主義者享有合法權利,不能因此被歧視。同時也意味著:當有僱員持「素食主義」信念時,僱主必須儘可能地使僱員在工作場所中獲得素食,或者讓他們自己準備素食。

挪威素食者協會承認「素食主義」作為信仰是積極的,但它也帶來了一些挑戰。傅陸那斯說:「很多人認為『素食主義』是未知的、新鮮的,如果將其稱為信仰,人們會覺得奇怪。但也正是如此,讓人們明白『素食主義與基督教並不矛盾』這是很重要的」。

備註:挪威的素食者,泛指以吃蔬菜、水果為主,不吃魚、肉、蛋、奶等製品的「無動物性成份飲食者」。
【2016/03/07 資料來源:大紀元】

聖嬰現象或嚴重影響非洲經濟


「世界糧食組織」說,這一波聖嬰現象會嚴重打擊非洲南部許多國家的經濟。

因為聖嬰現象,去年十月到今年一月,非洲南部降雨量是三十五年來最少的,氣溫卻升到十年來的最高點。未來幾個月降雨量也不會多,這片區域將遭遇近代歷史上最嚴重的乾旱。

南非、尚比亞和辛巴威因為沒下雨,農作物播種晚了兩個月。乾旱也害大批牲口死亡,農村和城市出現水荒,衛生情況很糟。
(圖片取自網路)

氣球、糖果紙卡腸胃 年輕綠蠵龜陳屍金沙灣

本報2016年3月7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上 個月底,美灩山安檢所人員發現一隻死亡的綠蠵龜,靜躺於東北角金沙灣。經通報台灣海洋大學研究團隊,初步研判這隻海龜為青少母龜,年約十歲上下,除前肢有 一些缺口外,外部無明顯外傷,解剖後發現消化道塞滿人造垃圾,數量「非常誇張」。其中不乏塑料製品,象徵歡樂的氣球、糖果紙也入列;研究人員研判,疑因難 以消化的塑料佔據食道、胃部,無法進食致死。

海洋大學教授程一駿表示,海漂影響海洋生態議題已延燒半世紀,但因遠離人類生活,切身感不高而未有警覺;國人關注海龜處境之餘,應思考處理廢棄物的習慣與態度。
20160307_金沙灣死亡綠蠵龜腸胃中的糖果紙。攝影:郭芙。
死亡綠蠵龜腸胃中滿滿的塑膠垃圾。攝影: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生態暨保育研究室。
20160307_金沙灣發現死亡綠蠵龜胃中的糖果紙和氣球。圖片提供:台灣海洋大學研究團隊
綠蠵龜胃中的糖果紙和氣球。圖片提供: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生態暨保育研究室。

塑膠袋、氣球像水母  海龜易誤食

研究人員正在量測死亡的綠蠵龜。圖片提供: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生態暨保育研究室。  
塑膠袋會被海龜或海豚視為牠們最喜愛的食物水母或魷魚而吞食,造成牠們窒息或阻塞消化系統。這些塑料依成分不同,大約需要20~450年才會被分解;過程中,塑膠垃圾不斷地破碎成塑膠微粒,釋放出有毒物質污染海域、土壤,並透過食物鏈回到人類的身上。

根據荒野保護協會連續幾年「國際淨灘行動報告」,塑料製品廢棄物盤據前十名不下,包括塑膠瓶蓋、吸管、免洗餐具、玻璃瓶、寶特瓶、外帶飲料杯等,九成以上與民生用品有關。
這些陸上使用的器具,因為處理不當進入海洋,又因分解緩慢而逐漸累積,對於海洋生物造成威脅,包括海鳥、海龜、大型魚類,都因此受影響。(延伸閱讀:2015台灣淨灘報告:瓶蓋滿沙灘 環團籲減少「塑膠足跡」

廢棄物管理策略  學者籲調查全台海岸垃圾熱點
「海洋本身不會產出海洋垃圾,海洋垃圾主要來自陸域及海岸被丟棄之固體廢棄物。」環保署2014年5月核定的「陸源污染造成海洋垃圾之因應對策」一開始即點明這個現象,當陸地垃圾如未妥善處理時,很容易受雨水沖刷及風吹落入海洋,成為海洋垃圾。

海 漂議題雖常被解釋為跨區域整合性議題,不過學者認為台灣沿岸垃圾仍佔80%以上,影響沿海生態。在這項因應對策中,環保署針對各類污染源,包括河面垃圾、 污水截流站、船舶廢棄物、海漂垃圾、掩埋場封閉後管理、港區進港船舶廢棄物、非法棄置廢棄物、河川行水區廢棄物及海灘活動等,要求各級政府及相關機關確實 執行各種防範及改善措施。

但由於台灣分工過於細緻,岸邊、海洋、河川分屬不同管理單位,廢棄物的管理單位因落點而千變萬化,外界認為難以立竿見影。

程 一駿指出,台灣四周因洋流強,容易捲動岸邊垃圾到四處,使得一些位處人煙罕至的海邊,仍存在大量廢棄物。他建議啟動台灣海岸全面調查,找出垃圾分布熱點, 並分析材質,針對結果提出解決策略。塑膠製品通常來自人類的消費習慣,每個人都應謹慎使用資源,「用到不能用再丟,至少能做到減量,以及珍惜資源」。
人造海洋廢棄物,成了海龜的頭號殺手。圖為北海岸國聖埔海灘垃圾。圖片來源:本報資料照。

建立獎勵機制  有助漁民通報誤捕海龜  

台灣沿岸發現誤食塑料救傷的海龜,這並非第一例,但不是每隻通報的海龜都來得及救治存活下來。但是通報卻能避免或減少類似的損失。

海 龜通報尤其應重視混獲誤捕造成的傷亡。「漁船誤捕後讓海龜嗆水,造成休克或暈倒,這時候如果丟回海裡,可能導致直接死亡或浮出海面一直到死。」海生館收容 中心獸醫師李宗賢即曾建議漁民一旦發現誤捕海龜,勢必要通報海巡署送救傷中心,而非放回海裡,因為過程中,海龜可能已或吃到魚鉤、保麗龍塑料,無法潛入水 中覓食;但漁民往往怕罰錢直接海拋。

程一駿即常收到漁港邊通報發現海龜,但這些地方照理說不會有海龜,可能是因漁民誤捕小龜怕被罰,而在近 港時釋放,又擔心海龜危險而通報。因此,他認為應建立獎勵制度。「漁民並非故意捕捉海龜,對於通報誤捕的漁民,應給予記功獎勵。」若能及時送收容中心檢 傷,存活率可增加10~20%,對全世界海龜保育,有益無害。

海龜是世上最古老的航海家,卻因棲地破壞、海洋廢棄物、油污污染及誤食延繩釣的魚勾、漁網誤纏、混獲等傷害,而面臨瀕絕處境。民間發起將每年的5月23日訂為「世界龜日」;聯合國也將2012年5月22日生物多樣性日,訂為「海洋生物多樣性」,呼籲全球關注海洋生態。
海龜是世上最古老的航海家,卻因棲地破壞、海洋廢棄物、油污污染及誤食延繩釣的魚勾、漁網誤纏、混獲等傷害,而面臨瀕絕處境。。圖片來源:本報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