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angela 在 發表
本報2016年3月7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海洋大學教授程一駿表示,海漂影響海洋生態議題已延燒半世紀,但因遠離人類生活,切身感不高而未有警覺;國人關注海龜處境之餘,應思考處理廢棄物的習慣與態度。
死亡綠蠵龜腸胃中滿滿的塑膠垃圾。攝影: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生態暨保育研究室。
塑膠袋會被海龜或海豚視為牠們最喜愛的食物水母或魷魚而吞食,造成牠們窒息或阻塞消化系統。這些塑料依成分不同,大約需要20~450年才會被分解;過程中,塑膠垃圾不斷地破碎成塑膠微粒,釋放出有毒物質污染海域、土壤,並透過食物鏈回到人類的身上。
根據荒野保護協會連續幾年「國際淨灘行動報告」,塑料製品廢棄物盤據前十名不下,包括塑膠瓶蓋、吸管、免洗餐具、玻璃瓶、寶特瓶、外帶飲料杯等,九成以上與民生用品有關。
這些陸上使用的器具,因為處理不當進入海洋,又因分解緩慢而逐漸累積,對於海洋生物造成威脅,包括海鳥、海龜、大型魚類,都因此受影響。(延伸閱讀:2015台灣淨灘報告:瓶蓋滿沙灘 環團籲減少「塑膠足跡」)
廢棄物管理策略 學者籲調查全台海岸垃圾熱點
「海洋本身不會產出海洋垃圾,海洋垃圾主要來自陸域及海岸被丟棄之固體廢棄物。」環保署2014年5月核定的「陸源污染造成海洋垃圾之因應對策」一開始即點明這個現象,當陸地垃圾如未妥善處理時,很容易受雨水沖刷及風吹落入海洋,成為海洋垃圾。
海 漂議題雖常被解釋為跨區域整合性議題,不過學者認為台灣沿岸垃圾仍佔80%以上,影響沿海生態。在這項因應對策中,環保署針對各類污染源,包括河面垃圾、 污水截流站、船舶廢棄物、海漂垃圾、掩埋場封閉後管理、港區進港船舶廢棄物、非法棄置廢棄物、河川行水區廢棄物及海灘活動等,要求各級政府及相關機關確實 執行各種防範及改善措施。
但由於台灣分工過於細緻,岸邊、海洋、河川分屬不同管理單位,廢棄物的管理單位因落點而千變萬化,外界認為難以立竿見影。
程 一駿指出,台灣四周因洋流強,容易捲動岸邊垃圾到四處,使得一些位處人煙罕至的海邊,仍存在大量廢棄物。他建議啟動台灣海岸全面調查,找出垃圾分布熱點, 並分析材質,針對結果提出解決策略。塑膠製品通常來自人類的消費習慣,每個人都應謹慎使用資源,「用到不能用再丟,至少能做到減量,以及珍惜資源」。
海 龜通報尤其應重視混獲誤捕造成的傷亡。「漁船誤捕後讓海龜嗆水,造成休克或暈倒,這時候如果丟回海裡,可能導致直接死亡或浮出海面一直到死。」海生館收容 中心獸醫師李宗賢即曾建議漁民一旦發現誤捕海龜,勢必要通報海巡署送救傷中心,而非放回海裡,因為過程中,海龜可能已或吃到魚鉤、保麗龍塑料,無法潛入水 中覓食;但漁民往往怕罰錢直接海拋。
程一駿即常收到漁港邊通報發現海龜,但這些地方照理說不會有海龜,可能是因漁民誤捕小龜怕被罰,而在近 港時釋放,又擔心海龜危險而通報。因此,他認為應建立獎勵制度。「漁民並非故意捕捉海龜,對於通報誤捕的漁民,應給予記功獎勵。」若能及時送收容中心檢 傷,存活率可增加10~20%,對全世界海龜保育,有益無害。
根據荒野保護協會連續幾年「國際淨灘行動報告」,塑料製品廢棄物盤據前十名不下,包括塑膠瓶蓋、吸管、免洗餐具、玻璃瓶、寶特瓶、外帶飲料杯等,九成以上與民生用品有關。
這些陸上使用的器具,因為處理不當進入海洋,又因分解緩慢而逐漸累積,對於海洋生物造成威脅,包括海鳥、海龜、大型魚類,都因此受影響。(延伸閱讀:2015台灣淨灘報告:瓶蓋滿沙灘 環團籲減少「塑膠足跡」)
廢棄物管理策略 學者籲調查全台海岸垃圾熱點
「海洋本身不會產出海洋垃圾,海洋垃圾主要來自陸域及海岸被丟棄之固體廢棄物。」環保署2014年5月核定的「陸源污染造成海洋垃圾之因應對策」一開始即點明這個現象,當陸地垃圾如未妥善處理時,很容易受雨水沖刷及風吹落入海洋,成為海洋垃圾。
海 漂議題雖常被解釋為跨區域整合性議題,不過學者認為台灣沿岸垃圾仍佔80%以上,影響沿海生態。在這項因應對策中,環保署針對各類污染源,包括河面垃圾、 污水截流站、船舶廢棄物、海漂垃圾、掩埋場封閉後管理、港區進港船舶廢棄物、非法棄置廢棄物、河川行水區廢棄物及海灘活動等,要求各級政府及相關機關確實 執行各種防範及改善措施。
但由於台灣分工過於細緻,岸邊、海洋、河川分屬不同管理單位,廢棄物的管理單位因落點而千變萬化,外界認為難以立竿見影。
程 一駿指出,台灣四周因洋流強,容易捲動岸邊垃圾到四處,使得一些位處人煙罕至的海邊,仍存在大量廢棄物。他建議啟動台灣海岸全面調查,找出垃圾分布熱點, 並分析材質,針對結果提出解決策略。塑膠製品通常來自人類的消費習慣,每個人都應謹慎使用資源,「用到不能用再丟,至少能做到減量,以及珍惜資源」。
人造海洋廢棄物,成了海龜的頭號殺手。圖為北海岸國聖埔海灘垃圾。圖片來源:本報資料照。
建立獎勵機制 有助漁民通報誤捕海龜
台灣沿岸發現誤食塑料救傷的海龜,這並非第一例,但不是每隻通報的海龜都來得及救治存活下來。但是通報卻能避免或減少類似的損失。海 龜通報尤其應重視混獲誤捕造成的傷亡。「漁船誤捕後讓海龜嗆水,造成休克或暈倒,這時候如果丟回海裡,可能導致直接死亡或浮出海面一直到死。」海生館收容 中心獸醫師李宗賢即曾建議漁民一旦發現誤捕海龜,勢必要通報海巡署送救傷中心,而非放回海裡,因為過程中,海龜可能已或吃到魚鉤、保麗龍塑料,無法潛入水 中覓食;但漁民往往怕罰錢直接海拋。
程一駿即常收到漁港邊通報發現海龜,但這些地方照理說不會有海龜,可能是因漁民誤捕小龜怕被罰,而在近 港時釋放,又擔心海龜危險而通報。因此,他認為應建立獎勵制度。「漁民並非故意捕捉海龜,對於通報誤捕的漁民,應給予記功獎勵。」若能及時送收容中心檢 傷,存活率可增加10~20%,對全世界海龜保育,有益無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