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4

氣候變遷…大學生一知半解

2016-10-24 05:16聯合報 記者沈婉玉/台北報導
師大調查,大學生對氣候跟能源議題有明顯誤會。如我國火力發電占比超過七成,但有超過...
師大調查,大學生對氣候跟能源議題有明顯誤會。如我國火力發電占比超過七成,但有超過四成的大學生卻以為核能是台灣最主要的發電來源。圖為台中火力發電廠。 本報資料照片
為控制地球暖化,聯合國氣候會議通過的「巴黎協定」即將於十一月生效。台灣為排碳大國,面對巴黎協定首當其衝,但調查顯示,大學生對氣候變遷缺乏了解,顯見我國推動減碳仍有極大的努力空間。
本報資料照片
本報資料照片
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所長、前政務委員葉欣誠針對台大、台師大等八所大學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大學生對氣候及能源議題認知不足:百分之四十七學生沒聽過氣候變遷調適;超過七成學生不知道台灣人均排碳量排名世界第廿名,超越日本及中國大陸。

不僅如此,大學生對氣候跟能源議題還有明顯誤會。例如,我國火力發電占比超過七成,但有超過四成的大學生卻以為核能是台灣最主要的發電來源。

此外,以為不烤肉可降低總排碳量、最大用水量來自工業、我國還沒有溫室氣體減量法律,及誤以為全世界碳排放量已逐年下降等,都是大學生對氣候變遷相關議題的錯誤認識。

「教育的目的是創造工商更發達,還是人類更永續的世界?」葉欣誠指出,教育必須看到前瞻未來,氣候變遷的調適涉及政策引導、產業轉型及社會面對低碳創新,完整瞭解的公民是進步的動力。

葉欣誠表示,台灣九成九的工業或日常生活初級能源是來自化石能源,供電主要來自火力發電,能源革命對台灣的影響無比重要。低碳未來將是革命性的翻轉,不是逐步的改變。無論是今天的政策方向、教育策略或是企業治理,都需要有全面性跟系統化的改變。

他指出,減碳政策必須要能解決真實問題,移除對化石燃料的不當補貼是無可迴避的問題。前四分之一的富人享受了四成三的補貼,後四分之一的窮人則僅接受了百分之七的補貼,國家對化石燃料的不當補貼,造成了社會不正義。

葉欣誠表示,隨著氣候暖化,極端天氣現象愈來愈頻繁,我們自己也深受其害。減碳跟調適是互補的,如果現在能夠減碳減得更徹底,調適需要花的力道就會降低。

海洋CO2含量增 研究:影響魚類求生

2016-10-24 19:02台灣醒報 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
氣候變遷已影響到魚類的判斷能力,恐怕會讓魚出現飛蛾撲火般撲向掠食者懷抱的後果。英國一所大學研究發現,隨著海洋二氧化碳量增多,魚類感官能力已變得遲緩。對此,研究人員推測是二氧化碳干擾魚類大腦處理感官訊號的能力,然而實際原因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據《合眾國際社》報導,英國艾希特大學研究人員指出,由於氣候暖化,讓海洋吸入更多二氧化碳,已開始干擾魚類的嗅覺、視覺與聽覺,也因為魚類感官系統受影響,造成部分魚類忽視危險訊號,有些魚類則甚至直接游向掠食者懷抱。

對此,研究人員推測應該是二氧化碳干擾魚類大腦處理感官訊號的能力,造成此種現象,雖然實際原因仍不明,但該問題恐怕會越加惡化,因為預計本世紀結束前,海洋二氧化碳量將增加2.5倍。

研究人員也建議,海洋生物學家目前應將注意力轉移至畜養魚類身上,因為當中許多魚類都是生活在二氧化碳量比海洋多出10倍的水槽環境裡。

海洋學者伊利斯指出,「水產業正好可做為預測氣候變遷的長期實驗場所,因為過去幾代以來生存在高二氧化碳養殖環境下的魚類或貝類,可作為野外海洋動物未來如何生存的參考。」

研究認為,在既有的水槽內,畜養魚類雖無需擔心掠食者,而且食物供應相對穩定,但二氧化碳同樣也會影響在該環境下成長的魚類,例如極高二氧化碳量會干擾鱈魚的消化,不過,二氧化碳小幅增加則會加速其生長率。

《ScienceDaily》引述研究人員威爾森說法表示,「這次研究結果可讓養殖魚業試圖讓養殖環境最佳化,特別是有關二氧化碳量,以便改善魚的生長與健康、獲利以及讓產業得以長期永續經營。」

本此研究結果刊登在Global Change Biology期刊。

二氧化碳年均濃度 2015年破400ppm大關

2016-10-24 22:26中央社 日內瓦24日綜合外電報導
聯合國今天表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平均濃度2015年達到破紀錄的百萬分之400(400ppm),對地球健康而言,這項紀錄是不祥的標誌性事件。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說,此溫室氣體濃度先前僅在特定地點的某些月份突破400ppm門檻,但從未以全球年均濃度突破這一關口。

世界氣象組織在最新的溫室氣體公報(GreenhouseGas Bulletin)中還說,二氧化碳濃度「2016年已再次飆至新紀錄」,並預測,此年均濃度將會「多代」維持在400ppm以上。

聖嬰現象影響導致若干地區二氧化碳濃度暴增,這種每4至5年發生一次的天氣現象帶來明顯的暖化效應。

世界氣象組織說,聖嬰現象「在熱帶地區引發乾旱,降低森林、植被和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涵容』能力」。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Petteri Taalas)警告,聖嬰現象如今已趨緩,切勿因此滿足。
他說:「聖嬰現象已經消失,氣候變遷則沒有。」

在遏止氣候變遷的戰役中,塔拉斯說,二氧化碳是「一個明明擺在眼前,眾人卻不願正視的問題」。

全球二氧化碳濃度 創新高

2016-10-25 02:21聯合報 編譯李京倫/報導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廿四日發表「溫室氣體公報」指出,二○一五年全年,地球大氣中平均二氧化碳濃度創新高,達四百「百萬分率」(ppm),二氧化碳濃度更於「二○一六年再攀新高」,氣象組織預測,二氧化碳年度平均濃度將維持在四百ppm以上「許多世代」。

二氧化碳濃度曾在某些地方的某幾個月分超過四百ppm,但這是首度在全球全年層次上跨過此門檻。公報說,現在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已比工業革命前高百分之四十四。

二氧化碳濃度激增,部分原因是聖嬰現象活躍。聖嬰現象每四到五年發生一次,會使全球大片區域暖化。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的氣象組織說,聖嬰「在熱帶地區造成乾旱,並使森林、蔬菜與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降低」。

不過,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提醒,不要因為聖嬰現象現在減弱就掉以輕心,「聖嬰現象不見了,氣候變遷卻還在」。他說,二氧化碳問題就像「房間裡的大象」,雖然很明顯,但處理起來太複雜,很少有人敢去碰。

塔拉斯讚揚國際社會本月稍早在盧安達首都吉佳利達成的共識,也就是逐步淘汰用於冰箱和空調的溫室氣體「氫氟碳化物」(HFCs)。不過他說,若未對二氧化碳排放採取同樣有力的行動,全球將無法達到巴黎氣候協定設定的目標。

氣象組織的溫室氣體公報監測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而不是排放量,監測的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等。
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創新高 圖/聯合報提供
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創新高 圖/聯合報提供

2016/10/23

不忍乳牛痛苦 日牧場終止擠奶體驗

特約編譯 小陸/譯寫
2016年10月19日,群馬縣澀川市的觀光牧場「伊香保綠色牧場」宣布,將於11月23日終止自1970年開幕以來持續至今的人氣活動「擠牛奶體驗」。兩隻用於擠牛奶體驗的乳牛相繼死亡後,牧場判斷:「壓力可能是致死原因之一,考量乳牛的痛苦,還是取消活動為宜。」日本過去亦有因乳牛身體不適而暫停這類活動的案例,但站在「乳牛立場」決定終止者則十分罕見。

深受兒童歡迎的擠牛奶體驗,考量牛隻壓力而決定終止。 取自《每日新聞》
深受兒童歡迎的擠牛奶體驗,考量牛隻壓力而決定終止。 取自《每日新聞》

伊香保綠色牧場以前養了40隻專供生產乳製品的乳牛,並將部分牛隻用於擠牛奶體驗;然而,由於乳品生產持續赤字,已於2015年4月停止飼養。牧場後來留下4隻乳牛,以分批輪替的方式繼續舉行擠牛奶體驗。結果其中兩隻乳牛在數個月內相繼死於乳房炎等疾病,目前僅剩兩隻。

牧場負責人認為:「體驗前我們已經請民眾消毒了,死因或許與壓力有關吧?如果繼續舉行下去,每隻乳牛的負荷更加沉重,將有生病之虞。」

這類體驗對乳牛壓力極大,該牧場亦曾於2002年設下每天體驗人數100人的上限,試圖以縮短時間的方式減輕牛隻負擔,仍無法解除乳房炎這類健康方面的問題。此外,基於食品衛生考量,體驗擠出來的牛奶也必須丟棄,十分浪費。
 
長時間遭人手擠奶對牛隻造成巨大壓力,不但容易引發乳房炎,也令乳牛痛苦不已:
 
伊香保綠色牧場每年約有2萬人參與擠牛奶體驗,光是為了體驗活動而增加飼養數,在經營上也有其困難。該牧場基於今年7月發表的「環境方針」,認為持續這類體驗活動有違其「動物福利」之主張,故決定終止。

「動物福利」乃是站在維護動物利益的立場來思考動物的幸福,確保牠們有免受飢渴、免於痛苦、免受傷病、免於恐懼和壓力,以及表達天性等等的「5大自由」。
 
該牧場接受《上毛新聞》採訪時說:「這是經營上的一大損失,但為了負起企業的社會責任,我們才做此決定。今後希望能繼續致力於改善這群動物夥伴們的工作環境。」

臉書最近有一部乳牛們看見青草地而開心跳躍的影片,提醒我們乳牛也是有感情、有感覺的動物

2010年,日本宮崎縣曾因為口蹄疫疫情擴大及考量乳牛身體狀況等理由,一度暫停擠牛奶體驗。每年約有70萬名遊客造訪,位於千葉縣富津市的「媽媽牧場」負責人則向《每日新聞》表示:「擠牛奶體驗也是我們牧場的熱門活動之一,沒聽過其他牧場因考量乳牛痛苦而終止的。」

台灣動物新聞網:閱讀完整文章請至 http://www.tanews.org.tw/info/11478



https://www.facebook.com/305006419853679/videos/339230213097966/

Blowing in the Wind 隨風而逝 --- Bob Dylan


「Blowing in the Wind 隨風而逝」英語歌詞中英對照: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一個人要經歷多長的旅途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 才能成為真正的男人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鴿子要飛躍幾重大海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才能在沙灘上安眠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 balls fly 要多少炮火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 才能換來和平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那答案,我的朋友,飄零在風中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隨風飄逝

How many years must a mountain exist 山峰要屹立多久
Before it is washed to the sea 才是滄海桑田
How many years can some people exist 人們要等待多久
Before they're allowed to be free 才能得到自由
How many times can a man turn his head 一個人要幾度回首
And pretend that he just doesn't see 才能視而不見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那答案,我的朋友,在風中飄零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隨風而逝

How many times must a man look up 一個人要仰望多少次
Before he can see the sky 才能見蒼穹
How many ears must one man have 一個人要多麼善聽
Before he can hear people cry 才能聽見他人的呐喊
How many deaths will it take 多少生命要隕落
'Till he knows that too many people have died 才知道那已故的眾生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我的朋友,在風中飄零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答案隨風而逝

2016/10/6

研究指甲烷全球排放量遠超估計

【Now新聞台】聯合國在新領袖誕生後,隨即要面對各種挑戰,包括協助落實將於下月初生效的《巴黎氣候協定》。
不過,最新研究指出,被指是溫室效應元兇之一的甲烷,在全球的排放量遠超估計,可能為落實協定帶來阻力。

美國多名學者在科學雜誌自然刊文,發表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最新發現。

團隊棄用以往的研究模式,並以比過往大一百倍的數據庫作基礎。發現因為生產和使用天然氣、石油和煤炭排放的溫室氣體甲烷,可能比科學家原先估計的多出20%至80%。連同大自然本身產生的甲烷,總排放量更比原先估算高出60%至110%。這個數字甚至比去年美國加州天然氣井洩漏事故中,釋出的甲烷還要多三百倍。

雖然甲烷本身只佔全部溫室氣體約16%,比佔了整體四分三的二氧化碳少,但甲烷所帶來的溫室效應,卻是二氧化碳的28倍。加上甲烷「壽命」較短,在地球停留二十年左右,便差不多會「銷聲匿跡」,令甲烷的破壞力容易被低估。

專家指出,雖然大自然本身都會排放甲烷,但燃燒林木開墾耕地及畜牧業等人為因素,才是排放甲烷的「元兇」,這情況尤其在八十年代工業革命後顯著惡化。

聯合國早前宣布,多國去年底在巴黎氣候峰會達成的《巴黎協定》,下月四日正式生效。協定中,各國同意將全球氣溫在工業革命後的增幅,控制在攝氏兩度以下。

分析指,今次研究結果可能會為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帶來阻力。不過,有專家認為正因為甲烷壽命短,意味若現時採取減排行動,短時間就能見到成效。

專家相信,各國發展可再生能源或者從個人做起,減少吃肉的習慣等,長遠亦有助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拯救地球踏出重要一步。

http://news.now.com/home/international/player?newsId=195885&refer=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