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31

碳排引暖化 未來降雨恐減少

(法新社巴黎30日電) 雖然地球過去遭遇暖化時導致降雨增加,而非減少;但氣候科學家今天表示,他們已有證據,可證明未來平均降雨量可能減少的預測。

研究人員在「自然」(Nature)期刊中寫道,相較於因太陽輻射增加引發的暖化,人類排放溫室氣體造成的全球暖化,對降雨量會帶來不同影響。

研究人員表示,碳排放導致的暖化預料會使未來發生乾旱的機率增加。

這與1000至1250年中世紀暖期地球經歷的情況相反,當時地球因太陽熱度增加變得較熱且較濕。

科學家長期以來一直希望能瞭解當中的矛盾之處。

現在他們終於瞭解2種原因會在大氣不同地區引發暖化,進而對降雨產生不同影響。

報告指出,吸收高溫的溫室氣體會使大氣各氣層間的溫度差異縮小,一旦大氣層較為穩定,降雨機率就較低。

自然期刊在新聞稿中提到:「氣溫增幅相同時,太陽輻射會比溫室氣體帶來更多平均降雨。」

研究報告的執筆人之一、夏威夷大學(Universityof Hawaii)國際太平洋研究中心的王斌教授表示:「在溫室氣體引發暖化的情況下,降雨量減少代表發生乾旱的平均機率升高。」(譯者:中央社蔡佳伶)

2013/1/30

海洋酸化 導致南冰洋貝殼生物外殼開始溶解

  • NOWnews.com 今日新聞網2012年12月2日 14:31
  • 科學家對南冰洋最新勘測結果顯示,珊瑚和軟體動物的外殼已出現溶解現象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據國外媒體報導,最新研究發現南冰洋部分海域中貝類生物出現貝殼溶解現象,這是首次發現海洋生物現已遭受人為性海洋酸化影響的證據。

據搜狐網報導,2008年初英國南極考察隊的傑倫特‧塔林和同事在南冰洋捕撈到翼足目生物,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發現牠們堅硬的外殼部分已出現溶解跡象。二 氧化碳排放增多不僅會導致全球氣溫升高,還能改變海洋的化學成份,二氧化碳溶入水中形成碳酸,使海水鹼性降低,每100年pH大約降低0.1,比過去3億 年間任何時期的變化速度都快。

實驗顯示長有堅硬外殼的生物,例如,珊瑚和軟體動物,也出現了外殼溶解現象。為了形成牠們的外殼,珊瑚和軟體動物需要從海水中吸收碳酸鈣,然而海水中碳酸含量升高意味著水中有更多的氫離子,牠們與碳酸鹽離子發生化學反應,使其難以形成碳酸鈣。

像翼足目等最易遭受攻擊的海洋生物,是從霰石中吸收物質形成外殼,霰石是海洋中一種碳酸鈣物質,對於酸性十分過敏。專家預測稱,到2050年全球多數海洋將嚴重缺少霰石。

註:南冰洋,也被稱為南大洋、南極海,是被確定的世界第五大洋,也是唯一一個沒有被大陸分割的大洋,南冰洋的具體海域是指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部,圍繞南極洲的海域,因為發現不同於其他幾大洋的重要洋流而被確定為世界第五大洋。

科學家對南冰洋最新勘測結果顯示,珊瑚和軟體動物的外殼已出現溶解現象
科學家對南冰洋最新勘測結果顯示,珊瑚和軟體動物的外殼已出現溶解現象。

2013/1/26

"Every Pretty Smile" by Steve Shane

Maggie Q提出對抗氣候變遷的簡單法寶



CW電視網的《尼基塔》演員Maggie Q火力全開,對抗氣候變遷!你或許在《尼基塔》裏看過她的招牌打鬥動作,但她對付環境破壞元兇——肉製品工業——的最大絕招,可是她的素食飲食!有人提出許多不同的方法來對抗氣候變遷,但真正最有效的方法,其實是選擇純素食飲食。

在大師級攝影師Frank Ockenfels 3所拍攝的新廣告中,Maggie Q呼籲大家肩負責任,思考我們的飲食是如何影響地球、動物和我們自身的健康。


飼養動物以供食用會對環境造成破壞。肉製品和乳製品工業對地球造成各種傷害,無論是資源過度使用、化石燃料排放、大量的水和空氣污染或是土壤侵蝕。再者,工廠化養殖場上數十億的動物被迫在極度受壓的情況下生活。他們經常被塞擠進比自己身體大不了多少的空間,並被喂食藥物,使他們以不自然的速度生長。接著他們會在各種極端天氣下被運送到屠宰場,緩慢而痛苦的死去。
加入Maggie Q的行列,承諾素食30天!
Christina Gao發表

2013/1/25

亞馬遜雨林鬧乾旱 面積加州兩倍大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美國太空總署(NASA)科學家指出,南美亞馬遜雨林遭受乾旱影響,先後在2005年與2010年發生嚴重乾旱,而且影響時間超乎預期,估計受影響的雨林面積,是美國加州的兩倍,專家指出,主要原因還是受到氣候變遷有關。

 
NASA 科學家在本月最近公布的一篇長期研究報告中,將2000年到2009年衛星雷達資料進行彙整,並且觀察了包括降雨量、濕度與樹冠層等資料,結果發現亞馬遜 西南部在2005年夏天爆發嚴重旱災,這場規模廣大且嚴重的旱災,讓當地森林的樹冠層產生巨幅改變,老樹及巨樹與較脆弱的樹木,因此出現了病變或死亡,乾 旱影響的面積達七千萬公頃。

科學家也發現,之後當地降雨雖有增加,但2010年卻又再度發生乾旱。牛津大學研究者馬利解釋,通常雨林的生長系統可以在一年內自我修復,「但叫我們驚訝的是,2005年旱災發生後,其產生的破壞竟然長達數年之久。」這使得2010年的旱災再度重創了亞馬遜。

研究者認為2005年乾旱原因,乃是大西洋海水表面溫度長期較暖所導致,NASA科學家薩特奇表示,「事實上,同樣的氣候現象,除了在2005年催生了像卡崔娜颶風及麗塔颶風的出現外,也有可能讓亞馬遜西南部形成嚴重的乾旱。」

受到2005年旱災影響的面積已遠超過科學家先前預估,亞馬遜盆地有大約170萬平方公里,也就是相當總植物面積的三成都受到破壞,其中5%地區屬於嚴重乾旱。2010年旱災則更影響了亞馬遜森林面積的一半,其中兩波乾旱中都受創的森林面積高達60萬平方公里。

根據亞馬遜南方地面觀測站的觀察數據,1970年到1998年當地每年降雨量減少3.2%,氣候分析也發現,1995年到2005年間,當地森林獲水量固定減少,因此,長期以來低於平均的雨量,有可能讓乾旱災情繼續加劇,使雨林的生態系統遭受永久性的破壞。

以上相關研究的完整報告發布在最新一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中。

圖說:NASA提供的衛星圖,圖為巴西的亞馬遜雨林。(longan drink from Flickr)

2013/1/24

安地斯山冰河快速消失 浮現缺水危機

【台灣醒報記者謝豪綜合報導】安地斯山冰河正在快速消失,將可能導致當地缺水危機!研究報告指出,安地斯山脈冰河正以過去三百年來最快的速度縮小,以目前速度估算,未來十年可能完全消失。在降雨量並未有明顯變化下,對冰河水仰賴甚深的當地居民,將可能面臨缺水危機。

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安地斯山脈的冰河自1970年代起,每年萎縮30-50%。過去安地斯山脈的冰河供應清水給南美洲上千萬民眾,如今正以過去三百 年來最快的速度消失中。這項研究包含了半數以上的安地斯山冰河,報告並且指出,1950-1994年間,每年全球平均溫度增加攝氏0.7度,是冰河消失的 主因。

安地斯山的冰河萎縮現象,在低海拔地區的小型冰河更為明顯。位於海拔5,400公尺以下的冰河,自1970年起,冰層厚度以每年一點三五公尺的速度消失,是高海拔冰河消失速度的兩倍快。

本研究報告作者、法國冰川與環境地球物理學學者赫巴特表示,低海拔的冰河厚度通常不會超過四十公尺,以這樣的消失速度估算,接下來的十年內有可能完全消失。

研究人員也表示,過去數十年來,當地降雨量並沒有顯著改變,因此不太可能與冰河的變化有關。但是,雨量沒有增加,也代表未來萬一冰河消失後,這些地區可能面臨缺水危機。

祕魯的聖塔河谷可能是影響最嚴重的地方,當地有數十萬居民,其農業、家庭用水以及水力發電仰賴冰河甚深。大城市如玻利維亞的拉帕斯等也可能會發生問題。

報告的共同作者、玻利維亞地質與環境調查機構的學者索魯科表示,拉帕斯15%的水源是來自冰河,旱季時更增加到27%。

圖說:安地斯山脈冰河快速消失,可能導致當地缺水。(photo by tiswango in flickr)

2013/1/22

遏氣候變遷 報告:得砸更多錢

(路透奧斯陸21日電)世界經濟論壇(WEF)報告今天指出,全球每年必須額外花費7000億美元,來遏止人類仰賴化石燃料所造成的洪水和熱浪加劇,及海平面持續上升問題。

各國政府和企業領導人本週將在瑞士達佛斯(Davos)集會,而溫室氣體排放導致極端氣候活動更加趨頻繁,各國對於應該由誰來負擔減低碳排的成本,意見相當分歧。 金融危機以來,西方經濟體陷入衰退,碳排放增長雖然趨緩,卻也導致國庫空虛的國家無法投資綠色科技。 
 
代表WEF執行研究的綠成長行動聯盟(GreenGrowth Action Alliance)指出,各方必須投入額外資金,發展他種能源來發電,同時提升建築、產業和運輸部門的能源使用效率。
 
 墨西哥前總統、綠成長行動聯盟主席卡德隆(Felipe Calderon)在報告中說:「打造適合21世紀的全球經濟,是我們最大的挑戰。」 
 
綠成長行動聯盟是與WEF有關的公民營團體,成立於去年墨西哥20國集團高峰會期間。 研究說,全球每年如果增加360億美元的公共支出來對抗氣候變遷,便有可能帶動更加龐大的私人投資。 
 
報告說,將政府所投入的資金,由目前每年900億美元,增加360億美元到1260億美元,如果管理得當,可望吸引高達5700億美元的民間投資。 報告說,到了2050年,全球人口將從目前的70億,增加到90億。
 
 WEF氣候變遷倡議(Climate Change Initiatives)主任克爾(Thomas Kerr)說:「綠化經濟是讓全球到2050年足以養活90億人口的唯一途徑。」中央社(翻譯)

氣候變遷 安地斯山冰河縮減三至五成

根據22日發表在「低溫層(Cryospher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1970年代以來,氣候變遷已經造成安地斯山冰河(Andean glaciers)縮小了30%至50%,未來幾年還將會融化更多。

安地斯山冰河是南美洲數以千萬計人口的重要淡水來源,但根據截至目前對安地斯山冰河消失最全面的檢視,這個冰河正以300多年來最快的速度消退,原因是過去70年來,平均溫度上升了攝氏0.7度。

這份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法國冰河學暨環境地球物理學實驗室(Laboratory for Glaciology and Environmental Geophysics)科學家拉巴特爾(Antoine Rabatel)說,過去30年來安地斯山冰河的消退情況是前所未見的。

研究人員警告,位於低海拔的較小型冰河將在未來的氣候暖化中遭到消滅,而這些冰河為下游社區儲存和釋出未經加工處理的淡水。

2013/1/19

ShapeShifter

Rabbitkadabra!

Magus Maximus

The Colors of Evil

THE GLOAMING

The Lonely Bachelor

2013/1/18

歐洲公佈火星照片 有明顯河流痕跡

歐洲航天局公佈了一組火星照片,從照片上看來,這個紅色星球上曾經有一條很長的河流。
英國媒體報導,這組照片是由歐洲航天局的「火星快車」探測器拍攝。照片中,從一處高地開始出現一個陡峭的凹槽,一直延伸到海拉斯盆地。這條凹槽長度接近1千5百公里,寬度近7公里,深度約有3百公尺,並且還有許多支流。

專家指出,火星上的河流痕跡跟地球上某些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區域非常相似,它的形成具有復雜的歷史原因。這也將成為火星上曾經有河流的最有力證據。

「火星快車」是歐洲航天局耗資3億5千萬美元製造的無人探測器,於2003年6月發射升空,對火星進行全方位探索。

@@@@@@@@@@@@@@@@@@@@@@@@@@@@@@@@@@@@@@

歐洲太空總署新發現!火星驚現巨大河流蹤跡 綿延千里

NOWnews.com 今日新聞網

2013年1月18日 17:34
 
  • 火星驚現河川地形?!(圖/翻攝自每日郵報)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環境品質下降、全球人口增加、糧食不足等問題接踵而來,各國科學家們埋首研究如何解決問題的同時,也積極向外探勘,希望能在浩瀚的宇宙中,尋找到另一個人類得以生存的星球;如今,這個遙不可及的願望似乎露出一線曙光。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的報導,歐洲太空總署(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 ESA)日前公布一系列令人為之震驚的影像。影像中清晰顯示,在火星光禿禿的紅壤地表上,竟有一條疑似地球河川的地形結構;經過科學家們的估算,這個河川 地形約6.4公尺寬、1500公里長、300公尺深,貫穿火星上的魯爾谷(Reull Vallis)。

此發現令科學家們為之欣喜,證實火星地表在35億年至18億年前曾有潺潺流水,而且這地形和地球上冰川融化後的地形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這也提高了火星上曾有生物,或是未來孕育生命可能性。

歐洲太空總署公布一系列火星上疑似河川的照片。(圖/翻攝自每日郵報)
歐洲太空總署公布一系列火星上疑似河川的照片。(圖/翻攝自每日郵報)

積極保護水資源 中國投資金額大

【台灣醒報記者李家淳綜合報導】中國過去20年來經歷不可思議的經濟成長,卻同時付出了破壞自然資源的極大代價。然而,一篇全球水資源評估報告指出令人振奮的消息,中國因積極連續多年投入水資源保護,甚至成為2011年全球護水投資最大的國家。

森林趨勢16日發表「2012全球流域補償概況」評估報告,檢視全球30多個國家中,個人或地方社區為了恢復水源以及維護淨化水的功能,而投入保護 或復原如溼地、溪流和森林等環境條件的資助計劃。2011年全球共有205項投資計畫、總值超過80億美元,這佔了1973年以來總投資金額660億美元 的12%。

根據報告顯示,中國是這項投資的最大受惠者;光在2011年,全球超過一半數目的投資計畫在中國境內執行,佔全球總值的91%。

森林趨勢研究員柏內特說,「從這項報告中可看出一個跡象,中國領導人愈來愈重視非永續性發展所造成的環境衝擊;因此他們視投資保護水源是更聰明的成長策略。」但是,這些保護乾淨水和河川流域的投資,並不能掩飾中國為追求快速經濟發展、已付出環境破壞的慘痛代價。

報告中指出,中國要持續追求經濟成長,其最大的挑戰和風險是水源和水質的不穩定。柏內特說,「人類必須完全倚賴乾淨的水資源,而且沒有任何取代系統,全球也沒有足夠的資金能用技術來取代天然的水源供應。」

柏內特表示,全球經濟持續衰退下,中國卻連年增加投資幅度,確實令人驚喜!此外,中國利用保護水資源的成果,試圖平衡對其他環境遭受破壞的影響,亦認為森林、溼地和河流極具經濟價值。她說,「中國已全力打開投資的水龍頭!」

圖說:森林有涵水功能,溼地有過濾淨化水的功能,都是保護水資源的重要一環。(photo by Wisconsin Depart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flickr)

《大叔PI的奇幻漂流》

2013/1/17

[麥田捕手The Catcher in the Rye]--白安Ann

[是什麼讓我遇見這樣的你] -- 白安Ann

到教堂悼主人 忠狗天天望彌撒

義大利有1隻忠犬湯米(Tommy),在主人去世2個月後,仍每天前往舉辦喪禮的教堂祭壇第一排,安靜地坐著,彷 彿在追思主人。據報導,該國南部布林迪西(Brindisi)附近的聖瑪麗亞教堂(Santa Maria Assunta),最近每天下午鐘響時,就會出現1隻12歲的德國牧羊犬,坐在教堂第一排,參與望彌撒和其他宗教儀式。 (取自網路)
相關圖片
(圖/翻攝每日郵報)

美:全球去年氣溫高於均溫

(法新社華盛頓15日電)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今天表示,2012年全球氣溫高於平均溫度,這是地球連續第36年高於均溫,北半球部分地區更經歷本身史上最溫暖的一年。
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表示,自1880年有紀錄以來,去年氣溫是史上第10高,全球平均氣溫較20世紀均溫高出攝氏0.57度。

NOAA上週說,美國大陸去年經歷這個地區史上最溫暖的一年。然而,阿拉斯加州、加拿大西部、中亞和南極洲則較冷一些。

NOAA表示,自1976年以來,每一年的全球平均氣溫都高於20世紀均溫攝氏13.9度,在此期間,僅有1998年平均氣溫高於去年。

大部分主流科學家認為,工業碳排放和其他溫室氣體使全球氣溫上升,極端氣候活動愈來愈頻繁。(譯者:中央社張詠晴)

科學家憂心全球文明將崩潰

本報2013年1月17日綜合外電報導,沈瑞筠編譯,蔡麗伶審校

全球健康專家對未來感到驚恐,他們清楚地預見一系列相互關聯的環境問題將導致全球文明崩潰。史丹佛大學保育生物中心 (Center for Conservation Biology)主任Paul Ehrlich表示,「我們都非常驚恐。但我們必需告訴大家發生了什麼事,並齊心試圖阻止它發生。」 

Ehrlich和他的共同研究者在知名科學期刊《皇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發表科學論文指出,由於「飢荒、流行病和資源短缺導致國家的中央控制體系瓦解,貿易中斷、必需品匱乏,將逐步導致崩潰」,因此,全球文明 崩潰看來是可能發生的。
目前全球已有20億人承受飢荒之苦,人類最大的產業──糧食供應,已受到氣候及其他環境問題影響。報告作者群表示,「任何一個文明都會因為餵不飽你的人民而崩潰。」

他們的論文為〈全球文明崩潰是否可避免?〉(Can a collapse of global civilisation be avoided?),論文中提到氣候損害不斷上升、海洋酸化、大洋死海區(oceanic dead zones)、地下水枯竭、動植物滅絕等都是造成崩潰的驅動力。

這份包含了超過160份參考文獻、長達10頁的報告中諮詢了數十位地球各系統專家。Ehrlich本身是個傑出的生物學家,也是許多科學獎項的得主,他說明「我們訪談了許多世界頂尖的專家來瞭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過度消耗自然資源與危害生活永續自然服務的結果是:如果70億人口都要維持目前的生活水準,我們需要1.5個地球才足以維持下去。而如果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像美國人,我們需要另外4-5個地球才足以支持。

預測2050年全球人口將再增加25億,這表示再不改變的話,不需專家提醒我們也會得到文明將會崩潰的結論。

他認為,我們面臨數十億人可能死亡的未來,但目前為止為了避免災難的作為非常少。「決策者及大眾因缺乏地球運作的相關訊息或知識而不感受驚恐。」

2012年3月,全球科學家社群在倫敦舉辦「壓力下的星球」研討會,第一次提出「地球現況」(state of the planet)評估計畫。超過3000位專家總結道:人類正面臨「全球警報」(planetary emergency),我們需要即刻、大幅度的改變。2010年,由141國國內科學機構及國際科學聯盟組成的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提出警告「地球 系統的持續功能如我們所知,正遭受風險」。

國際環境組織ETC組織(ETC Group)的領導人Pat Mooney表示,「目前情勢讓人絕望,且不見於新聞或是各國領導人待辦事項中。缺乏關注絕對是個悲劇」

Ehrlich在論文中提出解決方案的簡要介紹。然而,所有的解決方案都需要徹底的改變,包括:
- 各國需極盡所能來降低燃油碳排放;
- 對地球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應納入所有政策及經濟決策;
- 水及能源系統必需重新設計;
- 農業系統必需從高石化、單一作物轉型為以生態為基礎的食物生產方式。
- 韌性(Resilience)與適應性將是文明得以存續的基礎。
該論文中引用英國查爾斯王子的話,迎向這前所未有的挑戰的一個基本元素是「看到我們自己全然融入自然,而不是自立於這些支持所有生命的系統之外。」查爾斯王子總結道,「就大尺度而言,繼續維持過往的生活形態將是自殺的行為。」

※ 參考資料:IPS、英國皇家科學院學報

【相關文章】
- 科學家再確認:地球越來越熱 正跨越無可逆轉的臨界點

2013/1/15

Three Ways Taiwan Is Saving the World 外國記者讚台灣 3方式救地球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amy-chavez/taiwan-environment_b_2406519.html?utm_hp_ref=green




【中央社台北6日電】
2013.01.06 02:29 pm


英文報紙「日本時報」專欄記者艾美‧查維斯(Amy Chavez)最近在台灣待了1個月後執筆舉出3例,她認為台灣正朝正確方向邁進,致力打造對生態友好的環境。
根據「哈芬登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網站轉載,艾美‧查維斯列出以下3種台灣正在努力救地球的方式:
捷運走環保風
台灣充滿現代感、外觀又亮眼的捷運系統,採用電子塑膠代幣以及悠遊卡。對於不持悠遊卡的乘客,塑膠代幣成為可重複使用的媒介,減少紙質車票所產生的不必要廢料。想到鐵路每天要賣出的紙票數量,以代幣取代豈不是環保多了嗎?
塑膠袋要付費
在台灣便利商店購物時要用塑膠袋裝沒關係,但得出錢買袋子。這種方式能迫使民眾決定是否真的需要袋子不可。塑膠袋不再唾手可得,能減少民眾拿到塑膠袋後,回到家就順手丟掉的習慣。
吃素
受道教和佛教影響,許多台灣人每週至少會吃1次素食,坊間的素食餐廳愈開愈多,而且台灣的素食很好吃,色香味俱全,不像一般認為的單調、乏味。
台灣人不認為吃素就一定是素食主義者。他們甚至能做出「假」牛肉和魚肉,讓民眾吃素又仍能嚐到很像肉的味道。因為素食相當普及,在台灣無論到哪裡都能找到很多素食餐廳。
艾美‧查維斯認為,台灣決定讓相關政策成為規範,從而提升民眾環保意識,讓環保不再只是選項之一,而是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2013/01/06 中央社】

中美奧爾梅克文物有甲古文 證明馬雅源自中國?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在3000年前,中美洲有一個古老文明奧爾梅克(Olmec),他們大興土木建造城市,展現國力的強盛;但是奧爾梅克卻在西元前900年神秘的消 失。根據該文明出土的許多文物,發現和殷商文化許多相似之處,有一派學者認為奧爾梅克是從中國傳入;周朝滅殷商後,有一支殷人軍民到達中美洲,建立起馬雅 印地安文化。



▲奧爾梅克文明最有特色的,就是這巨石人頭像。(圖/翻攝自網路)
據了解,奧爾梅克是在西元前1200年崛起,時間大概就是武王伐紂,殷商結束統治的年代。恰巧當時殷商一位諸侯「攸侯喜」,從淮南一帶的封國帶領10萬大軍想挽救殷商失敗,然後就從中國史書中消失了。


▲圖中藍色區域就是3000年前奧爾梅克文明所在位置,有一部份靠近海岸,才讓人懷疑建立起奧爾梅克的力量來自海上。(圖/翻攝自網路)

現在很多考古結果都指出,攸侯喜很可能帶領他的軍隊和族人,飄洋過海到了中美洲,建立起包含奧爾梅克在內的馬雅文明。根據已經出土的奧爾梅克銅器、玉器,上面的文字和中國古代甲骨文十分相似;經過中國的古文專家鑑識後,肯定得指出,那就是先秦的古文或符號。


1955年美國考古學家還發現了16尊紅色雕像,和6塊玉圭(右圖/翻攝自網路)。有中國學者讀出,上頭寫的是殷商歷代王族的的名號,研判應該是殷商的祖先牌位。支持馬雅文化源自中國學者認為,中國東方居民很早就有航海的經驗,因此敗亡的殷商遠渡重洋來到中美洲不無可能。

而且,印第安人的問候「YINDIAN」被哥倫布當作indian,就是後來的印地安,可能是殷商人說的「殷地安陽」,就好像在說「家鄉好」。美洲 印第安人流傳著「侯喜王歌」,傳說中的「HOSI王」,應該就是指當時的殷商諸侯攸侯喜。甚至印第安的殷福布族人(INFUBU)也堅稱他們來自中國,他 們的歷史說法指出,族人是3000年前從天國經天之浮橋島,來到這裡。

2013/1/14

研究:提早減碳 千萬人避天災

(法新社巴黎13日電) 科學家今天表示,如果政策提前在2016年規定碳排量峰值,而不要等到2030年,就能避免數千萬人在2050年前受到洪水與乾旱侵襲。

英國與德國氣候研究人員表示,現在厲行減排,不僅能把部分嚴重衝擊延後數十年,有些甚至可能完全避免。

發表在「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Change)期刊研究的顯示,地球溫度在2100年前會再上升攝氏2度至2.5度。而邁向這個命運的地球,在2050年前可能會有兩種不一樣的面貌,一切端賴人類採行什麼樣的作法。

瑞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華克氣候變遷研究所(Walker Institute on Climate Change)所長亞奈爾(Nigel Arnell)告訴法新社,政策規定碳排峰值在2016年達到上限、之後逐年減少5%,可在2050年前降低3900萬至6800萬人的缺水風險。

相對地,若到了2030年才規定碳排峰值,之後逐年減少5%,受惠人數降至1700萬至4800萬人。

亞奈爾說,同樣地,若在2016年規定碳排峰值,則能降低約1億至1億6100萬人的洪水風險;但若2030年才能做到,受惠人數降至5200萬至1億2000萬人。(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2013/1/12

暖化劇烈 美國恐受破壞性衝擊

(路透華盛頓11日電)美國國會下令進行的研究今天指出,氣候變遷的結果已經衝擊美國人健康、基礎建設、供水、農業等方面,也將使得美國更頻繁面臨極端天候。

今天公布的「美國全國氣候評估」(U.S.National Climate Assessment)草稿表示,50年來可觀察到的氣候變遷「主因人類活動,其中以燃燒石化燃料最為明顯」,且美國沒有任何地方能免於氣候變遷。 
 
報告說:「愛阿華州的玉米農,華盛頓州的牡蠣養殖業者,佛蒙特州的楓糖漿工廠都會見到前所未見的氣候變遷。」 
 
超級風暴珊迪(Sandy)數月前襲擊美國東岸,造成數十億美元損失,這份報告認為,這種極端天候將成為常態。 
 
報告說:「特定類型的天候已比以前變得更頻繁、更密集,包括熱浪、豪雨,以及部分地區還出現洪災和乾旱。」 
 
這份1146頁的報告草稿見http://ncadac.globalchange.gov/。 報告特別指出,自美國1895年有可靠紀錄開始,美國氣溫平均升高約攝氏0.83度,其中80%以上是在過去30年升高的。 
 
報告說,只要溫室氣體繼續存在於大氣層中,美國大部分地區未來數十年氣溫恐將再升高攝氏1.1度至2.2度。 
 
氣溫升高能帶來正面效果(例如植物生長季變長),但更多破壞性的衝擊會抵銷正面效果,包括: 
 
─極端天候、野火、空氣汙染愈來愈多、愈來愈嚴重、還有透過昆蟲、水和空氣散播的疾病,都威脅人類的健康。 ─可靠的水資源變少,水資源使用權可能引發訴訟。
 
 ─海平面上升、風暴引起的海水上漲規模變得更大、超級豪雨和極端炎熱會導致基礎建設更容易受損。 ─海洋更暖,酸度更高。中央社(翻譯)

暖化嚴重 美天災恐愈來愈多

(法新社華盛頓11日電) 美國政府報告今天警告,隨著氣溫升高幅度遠超過預期,美國未來數十年遭到熱浪和風暴等嚴苛氣候侵襲的頻率可能愈來愈高。

這份法定科學研究報告「第3次全國氣候評估」(Third National Climate Assessment),目的在向美國決策者提供建議。報告草稿斷言碳排放導致氣候變遷,成為爭論焦點。碳排放是否造成氣候變遷一直是部分國會議員的爭論核心。

研究草案表示:「氣候變遷的證據充分,上從大氣層,下到海洋深處都有。這些證據合起來告訴我們明確的事實:地球正在暖化。」

研究草案說,「有力證據」顯示,人類活動已經讓德州和俄克拉荷馬州2011年夏季極端熱浪再出現的可能性增加約1倍。這項研究草案將給公眾和專家審視,可能會再修改。

這項評估預期,如果碳排放繼續增加,氣溫會持續上升,未來的情況將與預期大不相同,包括2050年以後,氣溫上升攝氏2.8度至5.6度。

這項預測遠超過聯合國氣候變遷協議的預期。氣候變遷協議希望地球溫度高出前工業化時代的幅度,不要超過攝氏2度。

這份評估指出,部分超出預期的氣候變遷「現在已無法避免」,但美國仍可影響氣候變遷的幅度。(譯者:中央社樂羽嘉)

耶誕食物浪費 英棄2百萬火雞

2012-12-21 11:24 PM

【新唐人2012年12月21日訊】(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21日專電)耶誕佳節即將到來,英國民眾忙著採購禮物與食品。1項最新調查指出,耶誕節是英國家庭每年食物浪費最嚴重的日子,平均有200萬隻火雞被丟進垃圾桶。


根據政府負責推動減少食物浪費的單位Wrap的調查,英國家庭每戶平均花費169英鎊採購耶誕節食物,35%受訪的民眾坦承,很多食物都因過剩而倒掉。

報告指出,民眾過耶誕節浪費食物的情況很嚴重,平均丟掉200萬隻火雞、500萬個耶誕布丁、7400萬個內餡餅,比超市每年丟掉的內餡餅總數4000萬個還多。

報告進一步指出,丟棄的食物還會造成環境污染,耶誕節當天被倒進水槽的烤火雞油脂,幾乎可以裝滿一整個奧運游泳池,這些油脂流到下水道後堵住排水管。政府每年必須花約5000萬英鎊清理下水道,代價很高。

為了不讓耶誕節食物浪費的情況再發生,政府派出專家協助家庭,訂下丟棄的食物量減少1/4,及採購食物的金額減少15%的目標,減少食物攝取並可助民眾過1個身體輕鬆少負擔的佳節。

英國聖誕禮物浪費達21億鎊

更新時間 2012年 12月 26日, 星期三 -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2:16

聖誕禮物
據Gumtree網站稱,英國成年人在聖誕節期間平均收到43.5英鎊的他們並不想要的禮物。
據估計,英國人今年聖誕節送出了價值21億英鎊的沒人想要的禮物。其中衣物和裝飾品最為突出。

據Gumtree網站稱,英國成年人在聖誕節期間平均收到43.5英鎊的他們並不想要的禮物。
該網站對2000名英國人所作的一項調查顯示,衣物和飾品、化妝品和香水,以及裝飾品是人們最不想收到的聖誕禮物。

五分之一受訪者說,他們身邊的朋友最容易送錯禮物,十分之一的受訪者指責同事送了他們不想要的禮物,而百分之九的受訪者說,他們的婆婆或丈母娘送錯了禮品。

倫敦人收到的不想要的禮品最貴,平均達到51.75英鎊。而這些禮品最終很有可能被扔掉。有4%的受訪者說,他們會扔掉自己不想要的禮品。

只有2%的受訪者說,他們如果不喜歡收到禮物的話會直言不諱地說出來。

而6%的受訪者會要一張購物收據,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說他們會掩飾自己的不快,熱情洋溢地感謝禮物的饋贈者。


http://www.bbc.co.uk/ukchina/trad/uk_life/2012/12/121226_life_unwanted_gifts.shtml

2013/1/11

全球每年食物量 半數浪費掉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英國機械工程師協會(IME)十日發表報告警告,全球每年製造的食物,有一半以上白白浪費,相當於每年有二十億公噸食物最後都沒進到人的肚子裡,而是原封不動地變成垃圾。

報告譴責嚴格遵守有效期限的非必要之舉;買一送一的行銷策略導致消費者買太多不需要的食物,最後吃不完變成垃圾;西方消費者異常挑剔食物賣相;基礎建設不足;儲藏設備差等。

根據聯合國預測,本世紀末之前,全球人口將增加三十億,製造食物需要龐大資源的壓力與日俱增,包括土地、水與能源都會面臨短缺壓力,因此英國機械工程師協會呼籲盡速採取行動,處理食物變垃圾的問題。

這份名為「全球食物:不浪費,不缺乏」(Global Food:Waste Not, Want Not)的報告發現,全球每年製造的食物,有三成到五成、也就是大約十二億到二十億公噸,永遠到不了消費者的餐盤中。單是在英國,就有多達三成的蔬菜因賣 相不佳、達不到零售商標準而未獲採收;在歐洲與美國,消費者購買的食物,也有一半最後被他們丟掉。

此外,全球每年約有五千五百億立方公尺的水,用於灌溉消費者永遠無法吃到的作物,而由於製造肉類所需的水,是生產等量蔬菜的二十至五十倍,肉類飲食增多,也增添水資源的壓力。

報告作者、英國機械工程師協會能源與環境部主任福克斯說,一般家庭一生中會丟掉相當於兩萬四千英鎊(約台幣一百一十一萬元)的食物,「其中一個問題 是超市零售的方式。消費者因為促銷買了比需要還多的產品,這些產品很多都是保存期限有限,因此最後的命運就是丟掉。」他說:「商品標示與有效期限也讓人混 淆,許多人丟掉完全沒問題的食物。」
報告建議,為了避免更多食物白白浪費,政府、發展組織以及聯合國等機構必須齊心協力,合力改變人們浪費食物的心態,並勸阻農人、食品商、超市、消費者的浪費習慣。

廣植燃料作物 恐危及空氣品質與糧食收成

研究警告:大規模種植用作木質燃料的樹木 會釋放大量化學物質異戊二烯 本報2013年1月11日綜合外電報導,林雅玲編譯,蔡麗伶審校

最新研究指出,利用生產更多生質燃料來對抗氣候變遷,可能會使一種罕見的空氣污染更為嚴重,預估在2020年之前,歐洲每年會有1400人因為這種污染物質而減少壽命。 

該報告指出,為了製造生質燃料而種植的樹木,雖然相對石油和煤炭似乎是較乾淨的替代方案,卻會釋放一種氣體,當與其他污染物混合時,可能會減損農作物產量。 

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的修伊特﹙Nick Hewitt﹚和同事進行這項研究,他表示,「因為能降低大氣裡的二氧化碳,一般認為栽種生質燃料作物是好事一樁。我們在研究裡想表達的,是『這麼做的確不錯,不過生質燃料也對空氣品質有負面影響。』」

該研究發表在《自然氣候變遷》期刊,是為了探討歐盟利用生產更多生質燃料來減緩氣候變遷的效用。

研究顯示,白楊、柳樹或尤加利樹,都是用做快速成長的再生木質燃料來源,生長時會釋放大量化學物質異戊二烯。當異戊二烯在光照下與其他空氣污染物混合,會形成有毒的臭氧。
修伊特指出,在空氣污染嚴重地區﹙如美國和中國境內部分地區﹚,有沒有增產生質燃料,結果可能都差不多。然而,「若歐洲大規模生產生質燃料,實質上有可能些微提高人類死亡率和降低農作物產量。就我們所知,過去還沒有人檢視種植生質燃料作物對空氣品質的影響。」

該報告預估,為了達到歐盟2020年利用木質生產能量的目標,過程中產生的臭氧可能會造成一年將近1400人早死,讓社會損失71億美元。歐盟的計畫也可能會造成小麥和玉米每年15億美元農損,因為臭氧會破壞農作物生長。

該研究提議,讓新開墾的生質燃料作物林遠離空氣污染中心,可能有助於減少地面臭氧形成,也許也能利用基因改造樹木降低異戊二烯的釋放。

地面臭氧可能引發肺臟疾病,據信每年造成約2萬2000名歐洲人死亡。歐洲環境總署指出,空氣污染﹙主要來自化石燃料﹚每年總共造成約50萬名歐洲人早死。 氣候災難每年造成14萬人死亡

修伊特提到,聯合國研究計畫發現本世紀二氧化碳升高將會更嚴重,轉向生質燃料的主要原因,正是為了降低排放二氧化碳﹙主要來自化石燃料﹚。聯合國世 界衛生組織預估,從1970年代至今,全球暖化每年已經造成全世界14萬人死亡。而全球暖化最嚴重的衝擊發生在開發中國家,那裡出現水災、旱災和其他災 難,使得數百萬人蒙受腹瀉、營養不良、瘧疾和登革熱威脅。

一般認為,從生質燃料獲取能源對氣候變遷沒有影響,因為植物生長時會吸收二氧化碳,而燃燒或腐化時則釋回二氧化碳。另一方面,使用化石燃料是將數百萬年前埋在地底下的碳釋放到大氣中。 

生質燃料常因競爭農地造成糧食價格上漲而受到詬病。歐盟執委會回應這些批評,2012年已下修了玉米、甘蔗等生質燃料農作物的產量,限縮產量在運輸燃料的5%。
※ 參考資料:英國衛報、研究報告摘要

UN:全球海洋遭受汞汙染 增加一倍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提出警告,過去一百年來,全球海洋汞汙染增加一倍,主要污染地區在中國與印度等開發中國家,為了防止情況惡化,聯合國已召集各國,訂下周在瑞士召開研擬條約會議,希望透過規範限制汞汙染的排放。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出示的證據,數百噸的汞從土壤流進河水與湖泊,造成 水源嚴重汙染,也造成開發中國家居民的健康備受威脅。而非洲、亞洲與南美洲等地,由於採金礦與燃煤發電盛行,汞汙染尤盛。金價自2005年開始攀升後,在 當地帶動掏金熱潮,也加劇汞汙染問題。聯合國報告指出,過去100年來,全球海水100公尺以上,發生汞汙染已增加一倍,深海汞汙染濃度更提高了25%, 土壤含汞再流進河川或湖泊造成汙染估計達260公噸。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長史坦納表示,「汞汙染在全球、地區或國家,對人體健康都是一項威脅,唯有透過 新的技術才能降低威脅。」

汞汙染會造成人類腦部傷害、影響胎兒智商及傷害腎臟與心臟等後遺症,美國一年治療汞汙染衍生的費用,就高達數十億美金。為了提早因應海水汞汙染問題,聯合國邀集各國代表下周在瑞士日內瓦研擬草約,希望將禁止汞汙染排放法制化。

不過,目前反對條約的國家不在少數,其中大多來自開發中國家,包括中國與印度,由於經濟起飛,汞汙染排放不斷地增加;反觀先進國家不僅汙染排放已持續減少,未來新建的發電廠、煉銅、鋅與水泥廠等,盼能納入限制汞汙染的範圍。

1956年日本水俁市首度爆發汞汙染,當時附近一家化工廠排出的汞汙染了魚類,不僅造成數人死亡,也讓當地居民與動物數十年來飽受疾病纏身之苦。汞汙染衍生的相關疾病,更影響數萬人的生活。

圖說:過去100年來全球海洋遭受汞汙染已經增加一倍,圖為佛羅里達州的灣區湖泊,當地魚類曾被驗出有汞汙染。(thepollen from Flickr)

2013/1/9

水晶金字塔沉睡百慕達 疑為亞特蘭提斯能量裝置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百慕達三角洲(The Bermuda Triangle)是集合神秘事件的重要地標之一,美國和法國等國的科學家聯手在當地海域發現了「水晶金字塔」(Crystal Pyramid)。半透明的海底金字塔位於海底2000公尺深,專家表示它是由玻璃和水晶所建成的,體積也大過埃及的金字塔,也可能是亞特蘭提斯的能量來 源。


▲水晶金字塔還原圖,有一派科學家認為它是發生意外而沉入海底。(圖/翻攝自Youtube)
美法等國的科學家在神秘的百慕達三角洲,發現了人類從未發現過的海底水晶金字塔,周長有300公尺,高200公尺,露出海面的,從底部到頂尖的高度也有100公尺,在規模上,比任何一座古老的埃及金字塔都還要大得多。

有科學家指出,水晶金字塔所在的百慕達三角洲可能是亞特蘭提斯人們的「聖地」,同時會在此處祭祀。也有其他的觀點指出,水晶金字塔讓亞特蘭提斯人民可以從「宇宙能量場」或「量子真空」地帶吸收宇宙能量,成為亞特蘭提斯文明的動力能量來源。

這金字塔的表面光滑無比,部分屬於半透明的形態,初步推斷,金字塔結構可能是由玻璃,甚至是具有能量的水晶所構成;不僅如此,這金字塔上面有兩個非 常大的洞口,海水快速掠過第二個洞口,形成巨大的漩渦,在海面上產生巨浪和霧水,這或許就能解釋為何在此地曾發生過如此多神秘事件。

另外還有一個巨大的金字塔位於亞特蘭大水域下1萬公尺深,有探險隊表示,這座更深海底金字塔上有一個脈衝水晶。探險隊同時看見了一個不透明的水晶碑,當光線照射的時候,上面的古文明文字可以明顯被看到。

毒蛇也有慈悲心? 眼鏡王蛇保護兩幼犬長達48小時

記者林育綾/綜合報導
「毒蛇」不等於有「壞心腸」,牠們也是為了生存或受到威脅時,才會釋放毒液攻擊敵人或獵物。而印度近來發生一起離奇事件,一條眼鏡王蛇與兩隻小幼 犬,單獨待在一口淺井中長達48小時,眼鏡王蛇不但沒有攻擊小狗,還保護牠們不讓其靠近井中的危險區域,讓飼主和圍觀民眾都非常驚訝。






 
▲眼鏡王蛇與兩隻小狗獨處長達48小時。(圖/giggag.com

事發在印度的旁遮普(Punjab, India),兩隻小狗在跟其他兄弟姊妹玩遊戲的過程中,不慎掉入一口淺井。當飼主發現,少了兩隻小傢伙時,狗媽媽也不斷對著井裡吠叫。
仔細一往井裡看,兩隻小狗瑟縮依偎,而飼主驚訝地發現,旁邊竟然有一隻眼鏡王蛇(King Cobra) 和牠們一起待在井中。

一般人都認為,毒蛇是一個很大的威脅;不過這條眼鏡王蛇不但沒有攻擊兩隻小狗,還讓牠們不往井中更危險的區域走。要是兩隻小狗亂跑,很可能早已淹死了。
圍觀的人越來越多,但因為眼鏡王蛇的關係,沒有人敢貿然挺身救兩隻幼犬。這條眼鏡王蛇救和小狗們單獨待在井中,長達48個小時,直到當地的林務局官員出面,才救了小狗,而眼鏡王蛇則被釋放到森林裡。

不過有專家解釋,如果小狗只是瑟縮在一旁,沒有挑釁或是對毒蛇造成威脅的舉動,一般來說毒蛇不會貿然攻擊,所以可能並不是刻意保護。而且蛇若使用毒液也只是為了生存,若沒有威脅,不會隨便浪費毒液。

【眼鏡王蛇小檔案】
根據《維基百科》資料,眼鏡王蛇(Ophiophagus hannah)別名「過山烏」,平均體長3到4公尺,最長可達5.6公尺。外型很像「眼鏡蛇」,但其實牠並不是眼鏡蛇屬的一種,牠是屬於獨立的一個屬;其 分別在於體型及頸部斑紋。眼鏡王蛇的體積比一般的眼鏡蛇要大,體長是眼鏡蛇的2到3倍;其頸部的斑紋是八字型狀而不是一般眼鏡蛇的單眼或雙眼圈紋。眼鏡王 蛇是一種兇猛、快速和能分泌大量劇毒毒液的毒蛇。基於各種因素,牠被認為是亞洲最危險及最令人聞風喪膽的蛇之一。

有不明光源! 傳阿波羅11號與幽浮僵持6小時才登月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11號的登陸月球小艇老鷹號登上月球,傳回第一個訊息,是太空人阿姆斯壯說的「我的一小步,卻是全人類的一大步」。只 是很多人都不曉得,其實阿波羅11號傳回地球的首則訊息,是另一位太空人艾德林大喊的「有不明光源!」老鷹號就這麼和外星幽浮僵持了6小時候,阿姆斯壯才 步上月球。

其實在阿姆斯壯走出太空艙,站上的月球6個小時前,老鷹號就已經登月成功,當時另一位太空人艾德林目擊到不名強光,並大喊看到了強光 (Contact light),這出乎眾人意料的插曲,幾乎一度讓要登陸月球的計劃喊卡。艾德林當時正在駕駛艙內,他連說了兩次看到了強光(Contact light, contact light),之後艾德林說自己看到的是兩個巨大鐘形不明飛行體,而且正在月球上看著我們,艾德林還對NASA說,「你們一定不會相信」。

外星幽浮就在月球上等著老鷹號,也看到,這一幕把當時在老鷹號上的三位太空人嚇傻了,整個登陸任務也延遲了了6個小時,直到太空人們判斷幽浮沒有惡意後,才 步出小鷹號踏上月球表面。當時NASA的通訊員莫里斯(Maurice Chatelain)證實這則訊息,他當時就是負責阿波羅11號跟休士頓中間的通訊。

莫里斯退休後,證實了艾德林與休士頓之間的確有以上對話,這對話甚至也錄下來了。只是最重要的月球漫步畫面也神秘的消失,雖然NASA宣稱是因為錄影帶母帶被洗掉,但當阿波羅11號在月球的背面時,傳回地球的訊號便中斷了,一切的秘密在40多年後的現在仍然是個謎。


也有消息指出,阿波羅11號雖然在月球的背面失去通訊訊號,但阿波羅11號其實有拍下月球背面的照片,消息人士指出,照片非常內容驚人,原來月球背面有城堡,和巨大的玻璃屋頂建築,不過NASA下令把這些照片全部刪除。

近日踏上月球第一人,也是講出世紀名言的阿姆斯壯辭世,也有人說當年的名言「我的一小步,卻是全人類的一大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竟然少了個「a」。正確文法應該為(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2013/1/8

氣候極端 美國去年均溫破紀錄

(法新社華盛頓8日電)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今天表示,2012年是美國史上最暖的一年,氣候極端程度排歷年第2。

炎熱天氣造成破紀錄乾旱,最嚴重時,全美61%地方都缺水。

NOAA說,乾燥的環境引發大規模野火,吞噬920萬英畝土地,災情嚴重程度史上第3。

美國去年遭逢11個氣候災難造成10億美元損失,包括颶風珊迪(Sandy)與艾薩克(Issac),以及大草原地區(Great Plains)、德州和俄亥俄河谷(OhioValley)發生龍捲風災情。

美國大陸48州2012年氣溫都高於年均溫,其中19州更創下紀錄。

美國2012年平均溫度為華氏55.3度(攝氏12.9度),比20世紀均溫高了華氏3.2度,也比之前創下最熱紀錄的1998年高了華氏1度。

美國2012年全國平均降雨量67.5公分,比平均值少了6.5公分,在美國乾旱史上排名第15。
2012也是1988年以來美國乾旱最嚴重的一年,當年的降雨量是64.1公分。

同時,美國去年是連續第3年有19個熱帶風暴出現,其中10個達到颶風強度,1個是大型颶風。(譯者:中央社徐嘉偉)

修法保障海豹生存 台灣走在亞洲最前端

野保法修法 海洋哺乳動物輸出入需申請許可 本報2013年1月8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數以萬計面臨人類大量獵殺及暖化造成海冰流失雙重危機的海豹,可望藉由台灣《野生動物保育法》修法,得以減少遭人殺戮數量。立法院今(8日)三讀通過野生動物保育法第24條修正案,成為亞洲第一個立法禁止海洋哺乳類活體及產製品進出口的國家。 

依今日通過的野保法第24條修正案,未來海洋哺乳類野生動物活體及產製品,若無中央主管機關同意,不得輸入或輸出;市面上現有的海豹油等「保健食品」,也必須下架後重新申請許可。 海洋哺乳類雨露均霑
生活在極地的豎琴海豹,已因極端氣候變遷造成的海冰縮減而面臨毀滅性的生存打擊。除了嚴苛的氣候條件造成海豹的生存威脅外,人類的獵殺使得海豹以每年30萬隻的速度消失。而獵殺海豹是為了取得皮下脂肪做成海豹油。

2012年加拿大合法獵殺的豎琴海豹數量高達7萬隻,數量是前年的2倍,原因是亞洲市場的需求增加。根據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2003~2009年調 查估計,台灣因為使用海豹油,可能導致12萬隻海豹死亡。近年來雖然輸入海豹油有降低的趨勢,修法將進一步杜絕無辜濫殺海豹的情況。 海哺類野生動物活體、產製品輸入皆須有證明文件

以現行法令,僅「保育類動物」活體、產製品、一般類活體,才需經過許可後輸入;修法之後,所有海哺類動物無論活體或產製品,都需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才可輸入。

法令排除產地國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內、住民因生存所需獵捕者。因此,未來欲輸入海洋哺乳類野生動物活體及產製品者,須提出前項證明文件;民眾出國即使在國外合法取得之海哺類製品,未經事先許可,也不得帶回國。

目前市面上現存海豹油產製品,廠商必須全部下架,若要持續販售庫存品,需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並經同意後始得販售。

修法之後,不只保育類動物,一般類海洋哺乳類野生動物活體及產製品,都必須經中央主管機關同意,才能讓學術研究機構、大專校院、公立或政府立案之私立動物園用於教育和學術研究;而產地國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內住民因生存所需獵捕者,除外,但須提證明文件。 以亞麻籽、胡桃、毛豆、小麥胚芽取代海豹油

立法保護海哺類野生動物,早有先例。由於加拿大、挪威等國商業獵殺海豹過於殘忍,歐盟早於2009年以壓倒性票數下令禁止其會員國在市場內進行任何海豹產製品交易,美國也早在1972年即通過「海洋哺乳類動物保護法」,禁止任何海洋哺乳類動物及其產製品輸入。

豎琴海豹並非保育類物種,若只針對豎琴海豹修法,太針對性,有違反WTO的嫌疑,因此將所有143種海哺類全數列管,其中110種為保育類,33種 非保育類。國貿局國貿服務組表示,未來執行上將依據農委會的許可證明;此法並沒有針對特別的物種或國家,因此並沒有違反國際貿易精神。 民間團體長期遊說  行政、立法跟上保育趨勢

這項修法源自於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中原大學服務學習課程「山盟海Seal」小組、福爾摩莎動物權利小組等民間部門長期遊說,結合朝野立委與行政部門推動有成。

動物社會研究會呼籲,食用海豹製品並非國人習慣,市面上宣稱有各項保健功效甚至號稱療效的海豹油,實際上並無醫學根據,而且也有更安全環保的替代品。

該會表示,廠商宣稱「海豹油」含有珍貴的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及DHA與EPA,但完全不提海豹油脂中含有汞與多氯聯苯(PCB),長期服用 對人體腦部、神經、器官可能造成的危害,更別提殘酷獵殺野生海豹的產製真相。民眾若需要攝取DHA與EPA,亞麻籽、胡桃、毛豆、小麥胚芽等,都可以提供 安全的Omega-3不飽和脂肪酸。

【相關報導】海冰減少獵殺多 海豹瀕臨滅絕 環團籲立法禁海豹製品 附錄:《野生動物保育法》第24條修法後條文

野生動物之活體及保育類野生動物之產製品,非經中央主管機關之同意,不得輸入或輸出。
保育類野生動物之活體,其輸入或輸出,以學術研究機構、大專校院、公立或政府立案之私立動物園供教育、學術研究之用為限。

海洋哺乳類野生動物活體及產製品,非經中央主管機關同意,不得輸入或輸出。

海洋哺乳類野生動物活體及產製品之輸入或輸出,以產地國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內住民因生存所需獵捕者為限。

輸入海洋哺乳類野生動物活體及產製品,須提出前項證明文件。

未經中央主管機關之同意輸入、輸出、買賣、陳列、展示一般類海洋哺乳類野生動物活體及產製品者,準用本法一般類野生動物之管理與處罰規定,並得沒入之。

2013/1/3

最貼心淡水公關貓「碎碎」 乖乖當吉他手的小聽眾

記者林育綾/新北報導
淡水河邊曾經有一隻公認是「最佳人緣獎」的流浪貓,不但對人體貼,對小貓也體貼。牠願意坐在吉他手面前,足足待上20分鐘當個小小聽眾。天冷時,還 會窩到客人腳上當「暖暖包」坐檯。平常也願意把食物讓給輩份比牠還小的貓,不爭不搶。牠的名字是「碎碎」,也有人叫牠阿ㄋ一ㄠ。在牠過世的那一夜,有不少 人為牠弄濕了枕頭。因此2013年的「淡水有貓更有愛」桌曆裡收錄了不少碎碎的照片,還有專區懷念牠,可見碎碎在大家心中的一席之地。

▲碎碎坐在激射樂團的主唱兼吉他手面前足足20分鐘,當個貼心的小小聽眾。(圖/凱特/收錄在2013淡水有貓更有愛桌曆

 
說碎碎是「最佳公關貓」一點也不為過,牠的人緣非常好,親人又不怕生,也因為很愛「碎碎唸」(喵喵叫)而有了這個名字。據攝影師小賢豆豆媽說,牠的 身影出現在很多人的相機裡,無論是專業攝影師或菜鳥、大人或是相機都拿不穩的小朋友,碎碎都會捧場地當個稱職模特兒,擺出可愛又傻氣的動作讓人拍個夠。
2009年的夏天,碎碎跑到一間名叫「天使熱愛的生活」咖啡店,看店員們個個都對牠好,從此在那裡當起了「貓食客」。店長凱特開始為牠準備貓食,碎 碎便天天報到。但凱特叫牠「碎碎」時總不見反應,後來改口叫「阿ㄋ一ㄠ」,碎碎有了明顯回應,「阿ㄋ一ㄠ」便成了牠在天使咖啡館一帶闖盪江湖的新名號。
▼碎碎最愛在車頂上洗澡睡覺。(圖/好人好胖代表攝影/收錄在2013淡水有貓更有愛桌曆)

▲碎碎不怕鏡頭,常有許多傻氣的模樣讓大家拍個夠。(圖/Rossi 攝影/2013淡水有貓更有愛桌曆)
凱特說,阿ㄋ一ㄠ每天上午8點會跟先來打掃的老闆爸爸撒嬌,吃過飯後到河邊去遛達散散步,到了中午開店前,又會準時回來坐在店門口等大家。牠還有一個非常可愛的「報恩」行為,常常會放一隻完整的小鳥在店裡的樓梯口便離開。
天冷的時候,碎碎還會到不同的客人大腿上當「暖暖包」坐檯,凱特透露牠不喜歡太瘦的客人,總是挑有點肉或是有戴圍巾的,可能比較溫暖。每次牠要跳到客人身上時,會先碰觸「試探」一下,看對方願不願意分享椅子再跳上去。

▲碎碎與空空經常霸佔店裡的椅子,包圍客人。天冷時還會窩到客人腳上睡覺。(圖/凱特提供)

▲碎碎划拳!(圖/小賢豆豆媽攝影/2013淡水有貓更有愛桌曆)
碎碎總是如此親人又善解人意,甚至還願意當個好聽眾。一天晚上,激射樂團的主唱兼吉他手小強到店裡練琴時,碎碎就乖乖坐在他對面的椅子上,足足聆聽了20幾分鐘才離開。很少有貓願意如此,何況還是流浪貓,這讓凱特覺得「阿ㄋ一ㄠ實在太酷了!」
碎碎不但對人友善,對同伴和小貓也很好,當咖啡館出現第二隻貓食客「空空」,牠總是會先讓牠吃飯。聽聞當初碎碎還在停車場一帶生活時,也從來不會跟年紀比牠小的貓搶食。
但就是太親人也個性太好了,曾經有一次碎碎失蹤,懷疑是熟人所為。當時牠疑似被人帶到較偏遠的小白宮,還好一個多月後被貓友尋獲,又重新回到「天使熱愛的生活」。

▲(圖左:陸仁/圖右:Lilian/皆收錄在2013淡水有貓更有愛桌曆)
幾次失蹤、受傷或生病,碎碎都被安排到妥當的地方照料。好幾次凱特與小賢討論過要找人收養牠,但考慮到碎碎喜愛自在的個性,也愛有多人陪伴的環境,擔心收養後關在家缺乏人陪伴,會不會反而讓牠不適應?正當大家認真思考這件事情時,碎碎在一天店裡打烊後過世了。
當老闆說「阿ㄋ一ㄠ過世了。」凱特驚訝得不敢相信,明明十分鐘前還活蹦亂跳,機車坐墊上還留有牠的腳印。但看見遺體後也不得不信了,碎碎是遭遇車禍 一擊斃命。她難過地在臉書發佈消息,所有接觸過也疼愛碎碎的人,當晚都哭花了臉,弄濕了枕頭。凱特說:「感謝神,至少我們還能道別。牠不是孤單躺在路邊或 是突然消失……」

▲碎碎過世,凱特幫牠處理後事。碎碎就像平常睡在紙箱的模樣,凱特也像平常一樣說「晚安喔 掰掰囉 要乖乖喔...」只不過這次是「永遠的晚安」了...。(圖/凱特提供)
碎碎(阿ㄋ一ㄠ)是凱特第一隻親手照顧的河貓,也是目前最令她難以忘懷的一隻,在很多淡水愛貓人的心目中也是一樣。因此2013年的「淡水有貓更有愛」桌曆裡,收錄特別多碎碎的照片,還規劃一個小專區來懷念牠,相片都是疼愛碎碎的人們貢獻作品,文字自然由凱特來寫。
碎碎的出現只有短短3年多,卻牽起許多在淡水單槍匹馬照顧貓的人之間的緣分,漸漸形成一個能互相支援、共同合作的愛貓小團體。而牠在淡水貓年曆所佔的份量,足見牠在愛貓人心中的一席之地是如此重要珍貴,也傳達出「人、貓、環境三者和諧」的理念。

▲2013淡水有貓桌曆策劃人小賢豆豆媽說,封面則是凱特與碎碎一起在河堤上散步的畫面,也正是我們最想傳達給世人「人與貓與環境最和諧的境界。」(圖/廖嬿貽拍攝)
後記:聽凱特說,發文的今天正好是碎碎離開滿8個月,這篇文章又喚起了她和不少人的眼淚。謝謝阿ㄋ一ㄠ讓我們ETtoday有機會分享這麼溫暖的故事!有眼淚便是有愛,既然碎碎提醒了我們心中的愛,希望更多人願意對貓付出愛,也期待更多人對貓改觀喔。

※ 若想更瞭解淡水貓的故事,可參考「淡水有貓更有愛攝影展」。2012年12月29日(六)~2013年1月20日(日)在台北a CHI藝文空間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