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17

暖化加劇 全球九月創高溫

 

 
【台灣醒報記者王世傑、陳珮瑜綜合報導】今年9月,暖化程度再創紀錄!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管理局的研究人員近日的研究報告中指出,九月的世界均溫度打平了2005年的紀錄,是自1880年有紀錄以來的最高溫。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表示,台灣屬於相對沒這麼熱的區域,不像北美和大部分歐洲受到熱浪襲擊。台大大氣系教授周仲島則指出,世界均溫已至最高點,未來會進入降溫時期。

暖化加劇 全球九月創高溫

該報告指出,九月的世界均溫達到了攝氏15.6722度,比20世紀整世紀的該月均溫還高了攝氏0.6722度。暖化程度顯著的地區為俄羅斯、日本、澳洲、阿根廷、巴拉圭、加拿大與格陵蘭。截至目前為止,已經連續36個九月份的世界均溫,均高於20世紀的整世紀平均九月溫度。此外,就年度均溫上來看,2005與2010年分別是史上最熱的兩年,今年的均溫可能排在第八位。對此,台大大氣系教授周仲島觀察,近1、2年的世均溫已至最高點,未來會進入降溫時期,但整體而言,全球溫度仍呈現緩慢上升的趨勢。他說,這現象造成的影響在於各地日夜溫差會越來越小,且高緯度地區,諸如俄羅斯、日本、澳洲等地的增溫幅度將提高;如果全球暖化不停,這現象會越來越明顯。

就此波暖化結果所帶來的全球效應方面來看。該局指出,北極地區在九月十六日的冰河限縮至有史以來最小之範圍。但南極區的情況則相反,例如在九月二十六號,南極的冰河即達到歷來的最大範圍。

針對上述之現象,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大氣與海洋科學教授,馬丁(Jonathan E. Martin)表示,溫室氣體是造成大氣層質變的主因,而每年九月的持續升溫現象,顯示全球暖化的情況並未緩減。因此,他推測,兩極地區的冰河增融,短期內將會劇烈地影響著未來的世界氣溫。

從國際上的環保努力來看,抑制全球暖化最重要的國際公約即是1992年在巴西裡約熱內盧通過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此為第一份針對全球暖化進行努力的國際協議,目前有191個締約國,目標在設定強制性之溫室氣體減排規定。

但由於氣候變遷框架綱要公約為一架構與原則性之協議,故詳細的實施方法有賴各國簽訂執行議定書補充及實踐。因此各國在1997年於日本京都通過了「京都議定書」,至此,國際上建構了一個較為完備的抑制全球暖化建制。

而隨著京都機制第一期承諾的2012年到期日逼近、京都議定書從生效到談判耗時且成效不彰,以及美國未批准京都議定書等因素,催生新的國際協定成為環境議程近年的重要議題。
因此,在2007年的氣候變遷框架公約第十三次締約國大會(COP13)上,通過了峇里島路線圖(Bali Roadmap),企圖在2009年於瑞典的哥本哈根所舉行之第十五次締約國大會(COP15)上,簽署新議定書,以確立第二期承諾期的行動與目標。

然而,在溫室氣體排放大國美國與中國的不願充分合作下,最終只產出了一張無法拘束力的哥本哈根協議(Copenhagen Accord),且2020年將會是京都議定書生效的最後一年。因此,抑制全球暖化的新國際倡議是否能順利破繭而出,以及聯合國是否能繼續主導新的國際倡議,都會是未來值得重視的議題。圖說:正在碎裂的北極冰河。(photo by pranav in flickr)

英國近年夏天多雨 元凶:北大西洋暖化

 

本報2012年10月15日綜合外電報導,陳雅琦編譯,蔡麗伶審校
                                                  
研究數據指向海水暖化與氣候轉變之間的關聯,同時也顯示氣候可能在極短時間逆轉為乾燥。
 
北大西洋自1990年代以來嚴重暖化,而根據最新的科學研究,此現象正是英國近年來夏天天氣多雨的元凶。氣候變遷導致多雨的天氣,且影響範圍觸及北歐,使北歐的夏天降雨量增加近1/3。
 
此項研究油英國瑞丁大學教授羅溫薩頓(Rowan Sutton)領導。薩頓表示,此氣候模式可能突然地轉變為乾燥的夏天。「我無法保證,但這是有可能的。」他說道:「然而我們不確定何時會發生,這也正是每個人都想知道的答案。而我們現在正努力找到答案。」薩頓補充說明,這項轉變可能突如其來的發生,也許是兩三年之後。
 
2012年夏天為一百年之內最多雨的夏天,且伴隨著超出夏季平均雨量的降雨。薩頓教授的團隊曾出版地球科學的研究作品,這些研究檢視了超過一世紀以來的數據,發現大西洋的溫度在每個數據的時間點上皆高於或低於數十年來的長期平均值。最後一次的暖化期始於九零年代後期,研究發現此暖化與近年來北歐的濕熱夏天以及地中海的乾熱夏天有所關聯。薩頓的團隊根據現有的氣候現象解釋海水暖化與天氣轉變之間的因果關係。
 
薩頓表示,這些轉變從好幾個世紀之前就開始發生,然而全球暖化也帶來衝擊。「這並不完全是自然現象,亦無法證實其完全是人類所造成的氣候變遷。」他說道:「許多證據顯示,氣候變遷正在改變氣溫變動的時間點與幅度。」薩頓舉例,1960年代至1980年代,發電廠所帶來的煤煙等汙染造成的地球冷卻,即是冷卻期的發生期間。
 
大西洋上一次的暖化時期發生於1930至1950年代,同時期英國也出現多雨的夏天,期間1948年8月發生嚴重洪水,迫使東岸的主要鐵路關閉三個月,而1952年發生於林茅夫的洪水造成34人死亡。
 
2012年夏天,北極海冰的覆蓋面積縮小至有記錄以來最低,而大西洋暖化正是導致冰融的原因之一。當海冰縮小,沒有冰層覆蓋的海水在陽光下受熱,也可能導致英國夏天的多雨天氣。然而,薩頓表示,科學研究正努力找出此關於此說法的正確答案。
 
大西洋在暖化和冷卻之間的轉變為歐洲、非洲及南美的氣溫及雨量帶來影響,先前的研究指出,這與海洋環流的變化有所相關。其他由瑞丁大學所發表的研究報告則假設,在未來的幾年可能發生暖化和冷卻的循環。
※ 參考資料:英國衛報報導

【糧食日】聯合國:極端氣候促糧價上漲

 

小麥產量 1980年代以來最低水平 本報2012年10月17日綜合外電報導,李子昂編譯,蔡麗伶審校
                                                  
聯合國曾警告,在美國、大部分歐洲地區與其他全球糧食生產核心地區經歷極端天氣狀況之後,肉類和乳製品價格將會升高。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表示,2012年全球小麥產量預計將下降5.2%。而在過去一年中,其他用以餵食家畜的多種作物產量下滑了10%。
 
全球人口持續增長,但糧食產量卻沒有增加。在2012年,小麥與玉米的價格已經上漲了25%與13%,而乳製品在上個月就漲了7%。糧食儲備量(應付價格上漲的緩衝儲量)亦已經達到最低點。
 
FAO高階經濟學家Abdolreza Abbassian表示,即使全球糧食需求量因其價格上漲而有所減少,今年全球穀物產量的降低,仍將導致2013年非產季時期全球糧食儲備量大幅下滑。
 
英國一些超市表示,他們正在努力地讓貨架上擺有新鮮的農產品。英國全國農場聯合會(National Farmers Union,NFU)指出,異常降雨使英國小麥產量達到1980年以來的最低點。這些現象都敲響了糧食價格上漲的警鐘。NFU主席Peter Kendall表示,過去一年全球小麥價格的上漲也影響到了畜養豬與家禽的農民,他們必須依靠糧食養活牲口。
 
美國政府11日宣布,今年乃近年來糧食收成最糟的一年之一,乾旱和炎熱已經使小麥、玉米與大豆收成量降低了10%以上。
 
由於美國是今日世界上最大的穀物生產與出口國,預計將對世界各地都造成影響。由於美國近40%的玉米是用作生物燃料,因此將進一步限制出口量,並使價格升高。
 
英國超市表示,不排除提高主要食品的價格,但亦承諾會基於食品價值及經濟成本考量提出「有競爭力」的價格。
 
不可預測的天候狀況在本產季讓留給農場及種植者滿滿外觀不佳的蔬果,以及作物晚熟所導致的低產量。英國超市巨頭森寶利(Sainsbury’s)日前在中部地區的超過35家門市推出了一連串低價馬鈴薯銷售活動,這些馬鈴薯在外觀上都有明顯的裂紋與瑕疵。在上個月時,該公司曾表示將會放寬對新鮮農產品外觀的限制規定。
 
消費者團體的新調查顯示,目前民眾一個星期的平均購物金額為76.83英鎊,該金額在一年內增加了5.66英鎊。該團體執行長Richard Lloyd表示,「食品價格上升是消費者最擔心的經濟問題,且其正在改變民眾的消費方式。調查也發現,民眾越來越偏好至有折扣的超市消費;而十之中有四人表示計畫減少食品的消費量。我們希望零售商對食品價格能更了解,且提供負責任價格之促銷活動,讓消費者的錢花得更有價值。」
 
旨在對抗飢餓和糧食浪費之英國慈善機構「公平共享」(FareShare)表示,在經濟衰退和食品價格上漲了近1/3後,低收入家庭減少了他們對水果與蔬菜花費,使其僅達到「健康蔬果」(five-a-day)建議攝取量的一半而已。
※ 參考資料:英國衛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