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3/25

台灣外海發現失落文明Mu大陸遺跡

台灣外海發現失落文明Mu大陸遺跡

一座流傳已久的海底古城,改寫台灣史前文明的面紗. . .

台灣宜蘭北方海底發現神殿、金字塔,這些海底神殿和金字塔距宜蘭僅六十海哩,年代至少一萬五千年。在海底發現的人頭雕像,雖歷經久遠的歲月,但五官及臉孔仍清晰可辨;此外,在人頭像附近,考古學家還發現了不可思議的象形文字。

  經過學者專家長達八年的實地調查,發現該海底古城可能是一萬五千年前,琉球群島與中國大陸還連在一起時的古文明,後來由於地震引起的地質變化而突然沈入海底消失。

  根據由木村政昭教授領銜的琉球大學海底調查隊的最新報告,整個石垣島的東南至東西方延岸的海底,最近二年又陸續發現各種不同的石砌建築、柱穴、靈石、人頭雕像、拱門及幾合圖形的海龜等,甚至最近也發現了雕刻在石牆上的「象形文字」。

  木村教授指出,他確信該海底遺跡是古文明的遺物。木村教授很有自信地斷言:「由於沖繩周邊海底考古學的研究,將會讓全世界最古老的文明重見天日,古老的 『海底龍宮』傳說即暗示海底古文明的存在,沈沒在海底的『MU文明』也讓海底龍宮的故事一直流傳下來。我確信與那國的海底遺跡,是一萬二千年前突然消失的 『MU文明』。」

  約在半世紀前,即有漁民發現與那國島的西南方海底有巨大的金字塔、古城堡;當地的潛水專家把它取名為「遺跡潛水觀光區」。所謂的「MU文明」,是由本世紀 初美國學者詹姆斯柴吉吾德提出的「消失的MU大陸」而來。根據柴吉吾德的說法,有史以前的太平洋全域,包括日本、沖繩及台灣等都還是整片相連的大陸,在這 一塊比南美洲大陸還大的土地上,曾有過高度發展的「MU文明」。

  依據詹姆斯柴吉吾德的假設,「MU文明」與「消失的MU大陸」由於地震引起的地質變動,一夜之間沈入了大海之中。

  由於,該文明距今一萬二千年前,因此除了口述之外,並沒有留下任何記載。一般咸信,「MU文明」仍安靜地沈眠在太平洋海底,等待著人們去挖掘出它的真面貌。

  事實上,約在半世紀前,即有漁民發現與那國島的西南方海底有巨大的金字塔、古城堡。

  一九八六年,當地的潛水專家把它取名為「遺跡潛水觀光區」,於是吸引了不少攝影家及觀光客潛入海底遺跡觀察,因此也引起琉球當地學者的注意,並開始著手學術性的海底考古研究。

  大約二年前,位於與那國東南方的新川鼻海底「神殿」,即被海底考古調查隊以電腦合成方式繪製成立體圖,並依其中的海龜、靈石、廣場等祟拜物的方位判斷,該遺跡可能是古文明居民聚會祟拜的神廟。

澎湖八景之一 虎井澄淵

虎井沈城早見於澎湖古縣志書中,為當時文人所稱的澎湖八景之一。從虎井高處俯視,清晰可見隱於海底的一道城牆,尤其夏季晴天潮水退出,水淺靜而澄澈,故曰「虎井澄淵」。

將「虎井沈城」推上國際舞臺的,則為國內潛水老前輩謝新曦。謝新曦早在民國六十五年時,受澎湖縣長謝有溫之託,代為尋找「虎井沈城」,此事「澎湖縣志」關 於虎井沈城都有記載,便欲一探究竟。不過該區水文複雜,地方上稱之為「八卦水域」,即中間水靜止,但外圍水卻滾盪不安。他幾番冒險,終於在民國七十一年找 到了正確的位置,並以「沈城之謎」字樣公佈,引起國際考古人士高度關注。

這座古牆遺址呈十字形狀,以指北針測量呈九十度,為不偏不倚的南北、東西走向。主體為玄武岩構成,表面佈滿各種生物,東西向、南北向總長各約100公尺以 上。城牆厚度上端約1.5公尺,底部約2.5公尺,有些部分被侵蝕而呈凹凸不平,但搭建城牆的岩石塊接縫極為平整。在北部另有呈圓盤形的構造物,直徑外牆 約20公尺。

當時有人認為古沈城為澎湖桶盤、虎井特殊的柱狀玄武岩節理地形,一直延伸入海,形成沈城假像。但據地質學家研究表示,城牆很直,長度又很長,人造的可能性 極高。而虎井古沈城中堆成沈城城牆的玄武岩,每塊岩石大小不一致、角度垂直、石頭縫隙間又有填充物;此外城牆凹口呈十字行,且接砌面平整,非常符合人造建 築的標準。

由於當年該區仍屬軍事管制區,國際媒體不得其門而入。直至民國八十五年,日本朝日新聞等才獲准前往拍攝記錄。「虎井沈城」畫面在日本曝光後,引起相當大的轟動,日本學界不少認為其與琉球「與那國」海底發現的祭台,有同工異曲之妙,都屬七、八千年的巨石文化。

同行的日本學者大地舜也同意漢卡克的說法,並推斷虎井古沈城可能來自冰河時期,海水下降、海棚露出的時代。若證明屬實,虎井沈城是在早於人類歷史的冰河時 期所建,年代可能上溯至一萬二千至一萬八千年前,可謂考古學上重大發現,不僅改寫台灣史前歷史,更是世界重要史前文明考古的珍貴資產。

備註: 1.在虎井沈城的周遭還有當地居民所稱的"八卦流" 的旋渦,包圍在四周

形成屏障;更常有當地居民發現夜晚有拳大的明珠發光的記錄

2.在澎湖海域銅盤一帶,更有如同百幕達三角洲一般的海域,所發生情況雷同.

參考資料


台灣史前時代文化經過近百年以來的研究,目前已發現文化史前遺址:

長濱文化是目前北部地區年代最早的一層文化,只發現於臺北市士林區芝山岩遺址。

大坌坑文化是北部地區新石器時代最早的一層文化,在臺北縣八裏鄉大坌坑遺址下層,臺北市芝山岩遺址下層、臺北市芝山岩遺址下層、圓山遺址下層,都發現這個文化堆積在遺址的下層,此外宜蘭縣蘇澳鎮的新城遺址可能屬於這個文化的晚期。

圓山文化這是繼大坌坑文化之後,興起於臺北盆地北側的地方性文化。主要遺址包括臺北市圓山遺址上文化層、芝山岩遺址上文化層、關渡遺址下文化層,八裏鄉大坌坑遺址上文化層,五股鄉慈法宮遺址上文化層,中和市尖山遺址。

老崩山系統文化分佈於基隆至淡水之間北海岸及關渡以下淡水河岸,主要遺址有萬裏鄉萬裏遺址,金山鄉龜子山遺址,三芝鄉老崩山遺址、古莊遺址、山豬窟遺址,淡水鎮港子平遺址。

芝山岩文化是西元1979-81年間新發現的一個文化,只見於臺北市芝山岩遺址中文化層,遺物內涵和臺北地區已知的大坌坑文化、圓山文化、植物園文化、十三行文化都不同,因此另給予一個新文化名稱。

植物園文化分佈於臺北盆地南部、大漢溪西岸地區,主要遺址有臺北市植物園遺址,樹林鎮狗蹄山遺址、潭底遺址,新莊市營盤口遺址。

土地公山系統文化分佈於臺北盆地東南側,大漢溪東岸及新店溪中游以上區域,主要遺址有土城鄉土地公山遺址、三峽鎮鵠尾山遺址、上帝公山遺址、中和市圓山子遺址、石碇鄉曲圃遺址、大溪鎮犁頭尖遺址、員樹林遺址。

十三行文化是目前北台灣地區的金屬器時代,時間大致距今2300年前開始,分佈範圍相當廣泛,主要為臺北縣、宜蘭縣境內,並向南延伸至花蓮縣北部的立霧溪流域及桃園、新竹、苗栗等縣的沿海地區。

研究這種失落文明的人,認為地球上曾經存在三個現在已經沈沒的大陸,分別是(穆大陸)、(亞特蘭提斯大陸)、(雷姆力亞大陸),它們的位置,分別在現在的大西洋、太平洋與印度洋裡。(如下圖)

關於亞特蘭提斯的傳說,沒錯,最早就是記載在柏拉圖的著作中,但是,據說這個傳說是來自埃及的祭司(真相已無法查證)。

根據傳說,亞特蘭提斯擁有非常高的文明,甚至有人認為亞特蘭提斯已經懂得利用太陽能作為能源,科技水準並不下於現代的我們。但是,在距今一萬兩千年的時候,因為地球上發生了可怕的地震與大洪水,整個大陸在數日之間沈入海中,整個文明也毀於一旦。

到底這個傳說是真是假,雖然研究者很多,也提出了各式各樣的證據與說法,但是,到現在都沒有人能確定這個文明是否真的曾經存在。因為柏拉圖寫下這個傳說時,也已經距離亞特蘭提斯沈沒好幾千年了!這就好像現代人記載夏朝時候的事,時空實在相隔太遙遠了!

至於百慕達三角,有人認為,之所以會有那麼多的神祕失蹤事件,是因為海域底下,正是當初亞特蘭提斯大陸的能源中心,因此,強大的能量造成百慕達三角地區的時空扭曲,才會造成失蹤事件的。

談到這裡,順便一提,有人認為太平洋上復活節島的巨大半身人像(如左圖),就是姆大陸的文明遺跡!

據專家研究所得,姆大陸的面積極為廣闊,東方是現今的夏威夷群島,西方是馬裏亞納群,南方是斐濟,大溪地群島和復活節島,連接起來的話,東西為七千公里,南北為五千公里,且依海峽畫分為三座陸塔。

姆文明的誕生

姆文明是誕生於常年夏天綠意盎然的一個大地,建造出世界第一個的大王國,我們稱它為姆帝國。

姆帝國的國王被稱為拉姆,在首都喜拉尼布拉的王宮中管理所有的事情和政治與宗教。拉是代表太陽,而姆則是代表母親。因此,這個國家才也被稱為太陽之母的帝國。宗教只有一種,乃崇拜宇宙的創造神,七尾蛇<拉亞娜>。

首都和各都市中都舖有整齊的石板道路和運河。除此之外,都城中的道路和王宮的牆壁,也都以會綻放出如火光般不可思議的金屬裝飾著。

姆人使用的船

姆人是由十個種族組織成

姆人是由十個種族組織成的,雖然白人掌有文化的主導權,但其他人的生活仍十分有保障,任何人都能過著快樂的生活。

另 外,姆人也十分精於航海術。因此,經常組織殖民團進出海內外。最初的一團是向東航行,中美洲抵達南美洲,並在當地生根。由於他們是最姆國十族中的卡拉族 人,因此就將在南美洲所建立民國稱為卡拉帝國。當時的南美洲還幾乎都未有如安地斯山脈等等的山地,且亞馬遜河一帶也成了大的海灣。他們在那兒建造了五座都 市,其中一座就是被稱瑪諾亞的黃金都市。

姆大地全然沈沒

號稱繁華的姆大陸,卻也是走上毀滅之途,就某意義上而言,應該是姆大陸太過於繁華所以神才給予它審判吧。

觸目驚心的慘劇,是先從大地令人毛骨悚然的鳴動開始的。接著,火山就一起開始活動,並不斷地產生出新的火山。最後致命的一擊則是地盤鳴動,噴火和地震同時發生。

姆大地的全土像海浪般地起伏,火柱將天空染成地獄的色澤,美麗的白牆城市,就積木般崩頹了。大地和其上面的城鎮森林、人及動物已開始漸漸地下沈,最後就被吞沒於鮮紅色熔岩的巨大深淵中了。而且,海水也變成山脈般的海嘯穿過其上。

姆大陸就是如此消失於太平洋上的,那是距今一萬二千年前的事。

各地的殖民國也因姆帝國的沈沒,喪失母國一事而走向衰退的命運,卡拉帝國方面是因受到姆沈沒之地瞉的壓力,而使得大地開始隆起,加上亞馬遜河的乾涸而成了安地斯山脈,地形和自然一改變,都市就成了原始的生活。

維吾爾帝國也發生大地隆起,西藏變成高原,中亞則變成不毛的沙漠。

台灣外海發現姆大陸遺跡
約在半世紀前,即有漁民發現與那國島的西南方海底有巨大的金字塔、古城堡;當地的潛水專家把它取名為"遺跡潛水觀光區"。所謂的"姆文明",是由本世紀初 美國學者詹姆斯柴吉吾德提出的"消失的姆大陸﹂而來。根據柴吉吾德的說法,有史以前的太平洋全域,包括日本、沖繩及台灣等都還是整片相連的大陸,在這一塊 比南美洲大陸還大的土地上,曾有過高度發展的"姆文明"。

依據詹姆斯柴吉吾德的假設,"姆文明"與"消失的姆大陸"由於地震引起的地質變動,一夜之間沈入了大海之中。
由於,該文明距今一萬二千年前,因此除了口述之外,並沒有留下任何記載。一般相信,"姆文明"仍安靜地沈眠在太平洋海底,等待著人們去挖掘出它的真面貌。

事實上,約在半世紀前,即有漁民發現與那國島的西南方海底有巨大的金字塔、古城堡。

一九八六年,當地的潛水專家把它取名為"遺跡潛水觀光區",於是吸引了不少攝影家及觀光客潛入海底遺跡觀察,因此也引起琉球當地學者的注意,並開始著手學術性的海底考古研究。

大約二年前,位於與那國東南方的新川鼻海底"神殿",即被海底考古調查隊以電腦合成方式繪製成立體圖,並依其中的海龜、靈石、廣場等祟拜物的方位判斷,該遺跡可能是古文明居民聚會祟拜的神廟。

至於,神殿北面二個半圓形的"柱穴",有考古學家指出該低窪洞穴可能是女巫舉行儀式前沐浴之處,也有可能是讓即將獻給神的處女清浴的水池。在半圓洞穴東邊 近處的靈石,其擺設的方位及方式與沖繩及日本本島的民間信仰類似。此外,神殿東方的拱形城門、巨石疊成的城門等,與於一萬年後才興起的琉球王國建築類似。

在城門附近發現的二塊重疊巨石,有人推測這二塊巨石是城門下方的基石;由二塊巨石整齊重疊在一起,及其上方留有長方形人口雕孔等看來,該巨石顯然是經過人力加工而成為城堡的一部分。

琉球大學海底調查隊於立神岩正下方,最近發現了高達數公尺的人頭雕像,以及明顯有人工雕琢痕蹟的石砌,甚至還有古代的象形文字群除了神殿的種種發現外,位於與那國島東南海岸的"立神岩",最近也有驚人的新發現。立神岩自古以來即是島上居民的祟拜對象。
國外學者專家推測太平洋上曾經有過一個高度文明的「姆(MU)大陸」文化,不過於一萬二千年前因火山爆發沈沒海底。

附註---幾年前,在琉球和台灣之間海域,發現的「與那島國島」海底古城,研判至少有一萬年以上的歷史,考古學家研究,這座古城相當完整,從建築物研判當時居住的人類,軀體比現今人類還大,極有可能是傳說中的「姆大陸」。












與那國海底遺跡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AL2IOu3GT8&eurl=http://tw.myblog.yahoo.com/bast-one/article?mid=550&prev=-1&next=548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nmdFkmEleE&feature=related





【大紀元826日訊】澎湖八景之一「虎井沈城」隱於虎井海域底,有一道狀似城牆,十餘年來,深深的魅惑著人心。以創新人類記憶與文明史觀聞名的國際暢銷 作家葛瑞姆漢卡克廿五日慕名前來,直指「虎井沈城」約為七千年至一萬年間的人造結構物,若該言屬實,將改寫台灣史前史。
中時電子報報導,虎井沈城,早見於澎湖古志書中,當時文人附麗為澎湖八景之一,形容「虎井澄淵」,因從虎井高處俯視,隱於海底有一道狀似城牆,清晰可見,夏季晴天潮水退出,水淺靜而澄澈,故曰「澄淵」。

不僅古志書記載,民間對於該不尋常的景觀,亦有各式的傳說,或認為其為荷蘭紅毛酋高文律,於風櫃築砲樓,被俞咨臯砲擊而倒,傾入海為沈城,也有學者懷疑係為磚船沈沒於此所致。但亦有認為屬自然礁石,綿延成一道高五、六公尺,長六、七十公尺的狀似城牆,純屬巧合。

而將「虎井沈城」推上國際舞臺,成為海底世界之謎,則當為國內潛水老前輩謝新曦之功了。

謝新曦表示民國六十四年時,閱讀「澎湖縣志」關於虎井沈城的記載,便欲一探究竟,不過該區水文複雜,地方稱之為「八卦水域」,即中間水是靜止的,但外圍水 卻是滾盪不安,他幾番冒險,終於在民國七十一年找到了正確的位置,當時媒體以「沈城」字樣公佈,遂成國際事件,引起考古人士高度的關注。

當年日本兒玉先生幾番接洽,欲前往一探究竟,但當年未解嚴、該區屬軍事管制區,根本不得其門而入,直至民國八十五年,日本朝日新聞等媒體,才獲申請成功,前往拍攝記錄。

「虎井沈城」畫面在日本曝光,引起相當大之轟動,日本學界不少認為其與琉球禦那國海底發現的祭台,有同工異曲之妙,都屬七、八千年巨石文化。而後每隔幾年,便有日本媒體前往拍攝。

但台大考古人類學系教授黃士強的看法則較保守謹慎,認為或許屬自然礁岩凝結的成分居多,但對於凹口的十字型,與平整的接砌面,亦感納悶,表示這真是一個未解的謎。

英國籍、著有「天之境」,「上帝的指紋」等世界級作品之名作家葛瑞姆漢卡克探訪日本禦那島海底文明之後,得知澎湖有一類似遺址,遂和謝新曦聯絡上,昨日帶著妻子來到虎井海域探勘。

葛瑞姆漢卡克等昨日潛水觀察,驚奇讚嘆再三,數度上船換氣瓶,再度潛水仔細觀察,表示從探訪世界各地文明的遺址經驗來推斷,這百分之百當屬人造遺跡,且當為七千年至一萬年之間。


半個世紀前,在日本琉球群島的與那國島(Yonaguni)南端,潛水員們在海底潛水時發現了人造建築物的遺跡,包含被珊瑚覆蓋的方形結構物、巨大帶稜角 的平臺、以及如街道、樓梯及拱門狀的建築等。這可說是一座像是祭壇之類的古城遺跡,其範圍東西長約200公尺,南北寬約140公尺,最高處約達26公尺。

一九八六年,當地的潛水員將這座海底城命名為「海底遺跡潛水觀光區」,經過報導之後引起了世人的注意。其後琉球大學成立「海底考古調查隊」開始長達八年的 調查,包含在石桓島東南至東西方沿岸的海底,又陸續發現各種石砌建築、柱穴、人頭雕像、拱門、石器及幾何圖形的海龜雕塑等。另外還發現「+」、「V」等形 狀的線刻文字,與一個直徑76公分長的牛隻形狀的石頭雕刻。


由高處往下看,遺跡的四周圍有市街、農地,最大的一處遺跡全長100公尺、高25公尺,由巨大的岩石所築成。據琉球大學「海底考古調查隊」以電腦合成方式 繪製的立體圖顯示,該遺跡可能是古文明居民聚會祭拜的神廟。神殿北面有二個半圓形的柱穴,考古學家認為是舉行儀式前沐浴之處,而神殿東方有拱形城門,城門 附近有兩塊重疊巨石,上方留有長方形人工雕孔,據推測應為經過加工而成的城堡的基石。


此外也在與那國島東南海岸著名的「立神岩」下方海底,發現高達數公尺的人頭雕像,其五官及臉孔清晰可辨。稍後在附近的「石碑岩」巨石上,發現了一些無法解 讀的類似文字的雕刻痕跡。琉球大學地質地球科學系木村政昭(Kimura Masaaki)教授在一九九九年九月接受訪問時,表示遺跡以目測即可清楚的辨識是由人工完成的組合。各種證據都顯示遺跡的確是人造的,包含四周街道的分 佈,以及階梯呈直角狀的平坦接面,石塊上圓形的孔穴極似以石柱插入後遺留的痕跡等。而人造物及象形文字的發現,更證實與那國島南方的海底遺跡,確實是人類 文明的遺址。


美國波士頓大學修奇(Robert Schoch)教授潛水考察遺跡後表示,這一系列由一公尺高的石塊組成的巨大台階,應是一種階梯式金字塔。雖然可以假設石塊破裂後經由水的自然腐蝕可以產 生這樣的結構,但他從未發現有什麼過程可以產生這樣鋒利的階梯斷面。倫敦大學的考古學家摩爾(Jim Mower)說如果這個遺址確實為人造的,建造者至少有如美索不達米亞及印度河古文明的文明水準。


東京大學海洋研究所石井輝秋(Teruaki Ishii)助理教授指出,這個海域所在的陸地露出地面的時間,至少是萬年前最後一次冰河期的事。而以現代科學的認識來看,萬年前的人類還處於原始人追著 野獸跑的石器時代,根本沒有能力建造這種建築物。有人認為這很可能是一個不為人知的人類文明留下的證據。我們不禁要問:是否真有繁榮先進的古代文明?日本 的海底遺跡是一個特例嗎? 史前文明的存在

我們所居住的這個地球,並不是一開始就是現在這個樣子的,而是歷經了無數次的地殼變動、火山爆發、洪水、冰河等變化,億萬年來幾經浮沈,才形成今日我們所 看到的地理環境。以日本的「親潮古陸」為例,這片離日本海溝僅90公里,深達2600公尺的地方,在六千七百萬~二千五百萬年前竟是高聳在日本列島以東 120公里的太平洋海面上。所以,我們不難想像,如果史前時代人類曾經有文明,那麼很可能一度、甚至幾度毀滅於天然災害侵襲,只留下部份遺跡在地形變動或 海水上升後,沒入海底而得以保存。

















摘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