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17

北極暖化速度快 「極端天氣」恐成常態!


全 球極端天氣恐怕成常態,美加大雪、英國洪水、俄羅斯索契高溫、日本大雪,這些變化都是「噴射氣流」簡稱「噴流」造成,由於北極氣溫上升速度比中緯度地區來 得快,因此噴流強度比較弱,形成大弧度的波,以上一波寒流來看,形成兩個長波,長波的特性就是影響範圍廣、移動速度慢,因此各地災情跟著顯著,美國一份報 告顯示,由於北極暖化明顯,未來「極端天氣」恐怕變成常態。


記者華舜嘉:「2月17日的下午2點多,我們看到現在氣象局外頭的大型溫度計,顯示的溫度是24度,但這可不是今天(2/17)最高溫,如果透過百葉箱的水銀『最高溫度計』,我們可以看到今天最高溫,來到27度上下。」

觀測員:「這個是『最高溫度計』,他的水銀柱推到最高溫之後,他就停在最高溫。」


氣象局觀測員仔細確認,傳統溫度計顯示的溫度,又來到悶熱的26度、27度。民眾:「上個禮拜的確比較冷,可能會穿個五、六件之類的,然後今天穿這樣就有點熱了,冬天衣服收起來了,開始要穿短袖了。」


明 明上個禮拜還冷吱吱,現在卻又熱呼呼,簡直像在洗三溫暖,台北為例2月1日春節期間,高溫飆上27.1度,2月11日寒流突襲,台北低溫下探7、8度,一 來一往差了近20度,2月17日這天,高溫又衝上26.9度,與上週低溫相比,差了19.1度但過兩天週三又有強烈大陸冷氣團,甚至寒流再次襲擊,台北溫 度恐怕下探10度,不到兩天時間,高低溫差又逼近17度,「極端天氣」在國外更明顯。


美國、加拿大鬧雪災,各地災情不 斷,英國卻是洪水襲 擊,幾乎泡在水當中,俄羅斯索契現在舉辦冬季奧運,但山坡上卻看不到雪,根本是夏季奧運,至於日本仍處在暴雪當中,全球氣候一反常態。預報中心主任鄭明 典:「這邊(暖區)是在歐洲,歐洲這一部分他們今年雪下的少,但是雨下得特別多,因為這邊是暖(暖區)。」

全球極端天氣, 噴射氣流惹的 禍,等壓線密集處,就是噴射氣流簡稱噴流,理想狀態下的噴流,逆時針旋轉,繞著圓形跑,但由於冷暖空氣溫差比過去小,這股噴流強度比較弱,暖空氣強竄,造 成噴流大弧度彎曲,原本的冷空氣因為擠壓,跑到緯度低處影響到美國大雪,而暖區也因為這個「波」被擠壓,跑到緯度高的英國與俄國,造成洪水與高溫。


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這種『長波』對地面是幾乎不動的,所以如果有長波建立起來,那這個天氣型態就會維持很久,冷的地方就會非常冷,持續得冷,暖的地方也會持續得暖。」

長 波影響時間長,以上一波寒流來看,噴流被暖空氣擠壓後,形成兩個波,波比較長,稱為長波,相對影響範圍廣,移動速度慢,因此災害跟著明顯,如果以2月17 日來看,少說就有六個波,因此稱為短波,移動速度快,來得快去得也快,美國一份報告指出,未來這樣的極端天氣恐怕成常態。


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最近的冬季北極越來越溫暖,暖化結果會讓極區暖得更快,比熱帶暖得更快,這樣造成南北溫差變小,南北溫差變小,就會讓西風帶減弱,西風帶就是減弱以後,就比較有這種南北,比較明顯的交互作用。」

北極出現暖化現象,極區與中緯度地區溫差縮小,造成噴流動力降低,未來大家都得有心理準備,極端天氣時代來臨。

國際環境評論:暖化質疑派不會告訴你的事


■倪世傑

1998 年可能在你我腦海中並未留下什麼特殊的印記,頂多記得這是1997年東亞金融風暴的延續,但在台灣「去中國」的政治風潮下,印尼再次發生的 排華暴動,恐怕也不可能成為台灣民眾的歷史記憶。甚至,全球暖化的議題也未能排上每個國家的議程,但這卻是地球近期以來最熱的一年。

許 多全球暖化的質疑派要你相信,1998年最熱,但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統計,1998、2005與2009年可並列自19 世紀以來最熱的3年。這也是全球暖化質疑派刻意忽略的手法:欲使你相信,既然1998年最熱,表示之後都沒那麼熱,全球暖化只是一場由各國政府以及科學家 所炮製出來的騙局。吾人可以相當簡單的提出其他證據佐證全球暖化問題的存在不容忽視,像是北極圈冰層變薄了、喜馬拉雅山的冰河大退卻了、各地極端氣候頻繁 發生了、太平洋的小島國快被上升的海水淹沒了等等。但是,沒有那麼暖的問題畢竟也是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即便這是一個由算術平均數引起的問題,卻值得吾人繼 續去問,何以致此?

NOAA表示,2013年全球上層海水(海平面到海平 面下2,000公尺)溫度更暖了。該單位所利用的統計項目不是用溫度,而是用熱能單位焦爾。在 過去55年間,全球海洋每秒鐘大約吸收136兆焦耳的熱能,相當於2個廣島原子彈釋放的熱量,而到最近幾年,該數據提高到250兆焦耳。有鑑於海洋吸收熱 能的能力遠高於大氣與陸地,因此,這幾年海洋已經呈現溫度上升趨緩的徵兆,但這絕不意味著全球氣候暖化的現象已經趨緩,而是海洋繼續吸收熱能的能力因為已 經吸收太多而變差了。

另外一組專家則為暖化現象趨緩的現象提出了新的解 釋。由英國南威爾斯大學教授英格蘭(Matt England)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確實,海平面到海平面下2,000公尺的溫度上升趨勢變緩了,這與溫度不斷上升的預期存在落差。但這是因為在南半 球,從南美洲往澳大利亞吹拂的南半球信風(又稱貿易風)在最近20年間風力增強,導致上層海水溫度降低了0.1℃到0.2℃,但這個熱能並不會因此喪失, 而是進入更深的海底。英格蘭認為,這可以解釋為何過去15年間全球氣溫暖化的趨勢減緩。但問題仍舊未解決,這些科學家認為這個「暫停」中的暖化趨勢最慢到 2020年將會停止,屆時,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將使上層海水的溫度再度變暖,甚至,而且很可能發生的是當信風減弱,海水溫度上升將帶動大氣溫度的上升,而 那一次的增溫將更為厲害。

此外,也有研究者將地球暖化暫停的原因部分歸咎於太陽活動。美國國家大氣研究院(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研究員傳柏斯(Kevin Trenberth)表示,太陽活動力最強的時間在2000年,之後,太陽的運作開始衰退,較弱的太陽輻射能夠解釋10%到15%的全球暖化趨緩現象。當 前太陽處於另外一個小型的活躍階段,太陽表面又出現了較為大面積的黑子活動,但卻相當可能是這一個小型活躍階段的尾聲。換言之,在2014年之後,地球可 能會進入另一個小冰河期,英國拉塞福艾普頓實驗室(Rutherford Appleton Laboratory)太空物理學教授哈里森(Richard Harrison)說,1645年英國晤士河凍結可能再次發生。

包 括大氣、太空物理以及海洋科學家等自然科學界對全球氣候變異的成因與可能的影響都產出了更多的研究成果學科,但研究得領域與項目越多,越顯示出地 球氣候體系的複雜程度。換言之,研究得越多,所顯示的是未知的領域範圍無限擴大,這當然是科學革命以來進行任何自然科學研究都會遭遇的問題。但在啟蒙運動 之後,人類是否因為太過於相信科學具有解釋世界的能力,而當科學宣示自己也遭遇瓶頸時反而出現莫衷一是的困境?可能正是如此。根據皮優調查中心(Pew) 的調查正顯示,在2013年中44%的美國民眾表示氣候暖化是人為因素造成的,但在2006年,該數值有59%。

然 而,如同科學家所擔心的,一旦民眾質疑地球暖化是人為的,民眾就會支持並實踐過去的以燃燒化石能源為核心的生活方式。一旦這段暖化暫停期、或是可 能發生的小冰河期過去了,屆時蓄積更多熱能的地球爆發的溫度上升,恐怕就不是2℃那麼簡單的了。(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圖說)阿根廷莫雷諾冰川(Perito Moreno glacier)一景,圖攝於2007年3月25日。(圖文/路透)
相關閱讀
【極端氣候陰霾籠罩下的2014】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7510
【減碳才是硬道理── 氣候變遷的變與常】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3364
【暖化的格陵蘭 轉機?危機?】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28042

極地海洋動物 因暖化感染寄生蟲


【台灣醒報記者賴義中綜合報導】全球暖化加劇下,北極海地區溫度顯著升高,不僅北極熊失去棲息的空間,海洋哺乳類如白鯨和灰海豹體內也受寄生蟲威脅。美國馬里蘭大學分子寄生蟲學家葛利格證實,暖化為病原體移轉至新環境締造絕佳機會,值得憂慮。

根 據《國家地理雜誌》報導,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海洋生物研究團隊最近發現,部分北極海的水生哺乳類體內,開始出現遭寄生蟲感染的現象。一般而 言,極高溫與極低溫的環境都不適於病原體的傳染及生存,但暖化使得北極海地區平均低溫天數減少,改變環境,致使病原體有機會找到新宿主。

【灰海豹被毀肝臟】研究人員在灰海豹體內發現新種肉孢子蟲Sarcocystis pinnipedi,其形態類似於寄生在熊或小狗身上的Sarcocystis Canis,後者會使宿主罹患肝炎或腦炎。這種寄生蟲已感染了灰海豹棲息的一座極地小島,造成島上20%的海豹死亡。

海洋 生物學家摩爾表示,Sarcocystis pinnipedi原本寄宿在棲息於極點附近的環斑海豹體內,但隨著浮冰溶解和海水溫度上升,豐富的飼料魚群如鱈魚和胡瓜魚等魚類,開始向北移動,致使棲 息地較南的灰海豹也向北追逐覓食,兩種海豹始大量接觸,因而造成交互感染。

葛利格指出,2012年發生在加拿大新斯科細亞省海伊島的灰海豹集體死亡事件,可能就是由Sarcocystis pinnipedi所引起,當時共有406隻灰海豹死亡,僅2隻成年,其餘都是2至3週大的幼獸,對總數僅2千左右的灰海豹社群來說,是嚴重的打擊。

通 常來說,這種寄生蟲的運作方式類似癌細胞,會在宿主體內不斷增殖,形成囊腫後會減緩生長,並伺機轉移到下一個宿主身上。作為原宿主的環斑海豹已經 演化到能與Sarcocystis pinnipedi和平共存,但在灰海豹身上卻非如此,而是持續在肝臟內增殖,直到完全摧毀肝臟;研究人員解剖屍體,也不見肝臟蹤影。

【白 鯨寄生蟲來自貓】首次被發現在白鯨體內的弓漿蟲(Toxoplasma gondii)則是另一項新的威脅。弓漿蟲廣泛存活於較低緯度的地區,寄生於肌肉和內臟中,貓是唯一可以進行傳染的宿主,但許多溫血動物身上也都攜帶有弓 漿蟲。對人類來說,遭寄生的宿主一般病狀輕微,但對胎兒和免疫系統有缺陷者卻可能致命。

白鯨遭弓漿蟲感染的樣本可上溯至 2006年,科學家對於具體的感染途徑尚無定見,但推測是導因於鄰近人類社區中的家貓糞便。成熟的弓漿蟲隨著糞便排 出體外,透過水道等途徑排入海中。由於海水溫度上升,弓漿蟲存活的時間也隨之加長。受感染的白鯨尚未出現明顯症狀,但科學家仍不敢掉以輕心。

葛利格說,在水中的弓漿蟲以氯或硫酸都無法殺死,唯有在沸騰或結冰的狀態下才會停止活動,隨著水溫高於零度的時間增加,白鯨感染弓漿蟲的風險也倍增。他也擔心,以捕食鯨類維生的因紐特人,常常食用未經烹煮的鯨肉,極有可能受弓漿蟲感染。

卓越的紀錄片:微妙的平衡─真相

【2014/02/13 文:suiis編輯部
《微妙的平衡-真相》是 2008 年發行的記錄片,由澳洲年輕的製片人亞倫‧薛本納(Aaron Scheibner)所製作。該影片深入探究真相,揭露我們選擇的食物會對健康和環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影片中提出許多科學證據,證明植物性飲食(純素飲 食)是最佳的生活方式,能維護健康與環境永續。這部影片的製作資金來自亞倫家人與朋友的慷慨贊助。亞倫的母親阿德莉亞娜‧薛本納醫師(Dr. Adrianna Scheibner)本身持純素,她是本片的共同撰稿人,並在此片中口述旁白。

微妙的平衡--真相》片中訪問多位著名的醫師,其中包括《救命飲食》(The China Study)這本暢銷書的作者柯林‧坎貝爾博士(Dr. T. Colin Campbell)、責任醫療醫師委員會(Physicians Committee for Responsible Medicine)會長--撰有《生命之糧》(Food for Life)與《尼爾‧巴納德醫師扭轉糖尿病計畫》(Dr. Neal Barnard's Program For Reversing Diabetes)兩本著作的尼爾‧巴納德醫師(Dr. Neal Barnard),以及《預防及治療心臟病》(Prevent and Reverse Heart Disease)一書作者卡爾德威爾‧耶瑟斯庭醫師(Dr. Caldwell B. Esselstyn, Jr.)。

這部卓越的紀錄片於2008年在澳洲主要大城市的電影院巡迴上映,並將於2009年在美國與澳洲數所大學免費播映,包括哈佛大學、康乃爾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與湯瑪斯傑佛遜大學。目前亞倫正在美國推動該紀錄片的巡迴上映工作。

許多觀看過這部紀錄片的人都被影片中所提供的資訊深深感動,並因而改採純素的飲食,有些人則成為素食者或大幅減少對肉類與乳製品的攝取與飲用量。

這部紀錄片曾獲得許多獎項的提名,如「2008年澳洲最佳未發行紀錄片」(Best Unreleased Documentary)。最近則是在2009年3月美國加州洛杉磯舉行的環保生活方式影展(Green Lifestyle Film Festival)上,因其倡導永續生活方式的傑出貢獻而獲頒「綠蘋果獎」(Green Apple Award)。

願大家購買這部紀錄片的DVD鼓勵支持亞倫‧薛本納,分贈給好友一同改變這個世界,讓自己更健康!
官方網站︰http://www.adelicatebalance.com.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