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30

科學雜誌:南極格陵蘭融冰逾4兆噸 全球海平面升高1公分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日媒報導,英美科學家合作研究指出,過去20年以來,南極與格陵蘭的冰蓋消失達4.26兆噸之多,融化的冰水更推高了全球海平面約1公分。 

日本共同社報導,這個研究是由英國里茲大學與美國太空總署所共同組成的小組所進行,結果於30日的美國《科學》雜誌上發布。


英國里茲大學研究小組表示,根據3組觀測時間和搭載傳感器不同的衛星數據,於1992年至2011年期間,對南極與格陵蘭島的冰蓋變化展開研究。結果發現,除南極東側略有增加外,其他地區的冰蓋均大幅減少,更驚人的是,消失速度每年竟然超過2000億噸。


研究指出,近20年,南極消融的冰蓋累計1.32萬億噸,格陵蘭島則多達2.94萬億噸,為南極的1倍以上。結合兩者推算出共造成同時期的海平面上升1.11厘米,上升幅度為20%。

WMO:氣候變遷 北極海冰融化面積大於美國



根據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 (WMO) 周三 (28日) 發表的報告,北極海冰今年消融面積比美國還大,海冰面積急遽萎縮,顯示氣候變遷正在「我們眼前」發生。

《星島日報》報導,世界氣象組織在總部瑞士日內瓦和卡塔爾多哈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同時發布今年前 10 個月全球氣候報告。報告指 2012 年無數個破紀錄的極端氣候現象衝擊地球,北極海冰融化只是其中一例。

俄羅斯西部、歐洲南部及美國本土幾乎 2/3 地方都飽受旱災之苦,非洲西部鬧洪災,北半球大片地區遭熱浪侵襲。但北極海冰消融似乎是報告中最受關注的現象。報告指出,北極周圍海冰面積「創新低」,今 年 3 月至 9 月期間,北極海冰消融 1183 萬平方公里,比整個美國還大。

海冰融 海平面20年升近半吋

(路透倫敦29日電)1項今天公布的研究顯示,南極洲和格陵蘭的冰層融解,使得海平面自1992年起共上升11.1公釐,佔上升總數的1/5,威脅全球低窪地區。 
 
根據美國「科學雜誌」(Science),來自26個實驗室共47名科學家參與的這項研究,提供迄今冰層含冰減少最準確的測量數據;這些實驗室是由歐洲太 空總署(European Space Agency)和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所支持。 
 
研究指出,這兩個消融中的冰層,使得當前海平面每年上升0.95毫米,相較之下,在1990年代,海平面每年僅上升0.27毫米。 研究人員利用10個不同的衛星,從太空及地面觀測冰層的形狀、速度和重量。 
 
這項結果發表的同時,將近有200個國家的代表在卡達出席會議,嘗試達成1項新的全球協定,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而溫室氣體正是造成全球暖化的元凶。中央社(翻譯)

對抗暖化 大國不夠力

(路透杜哈30日電)據今天發布的一項科學報告顯示,在限制全球暖化程度上,主要大國政策不夠力,而在履行限制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微弱承諾上,美國甚至進度落後。 
 
 氣候行動追蹤(Climate Action Tracker)報告說,嚴格執行政策的話,還是可能可以避免釀災的洪水、熱浪與海平面上升。 
 
有近200國在杜哈參加氣候變遷會議,這份報告是在會議場邊發布。 報告說,主要排放國中國大陸、美國、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與俄羅斯,在協助限制全球暖化,讓全球溫度上升幅度不超過攝氏2度的目標上,它們達成計畫的比率都「不足」。 
 
報告說,換算所有國家的比率,並考量升高的排放量,全球氣溫上升幅度將可能高達危險的攝氏3.3度。 能源研究顧問機構Ecofys成員霍尼(NiklasHoehne)說:「我們進度落後,美國也不可能符合承諾。」 
 
Ecofys與氣候分析(Climate Analytics)和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中心(Potsdam Institute forClimate Impact Research)共同編撰這份報告。 
 
霍尼告訴路透社,如果其他主要排放國跟上軌道,至少可以在2020年前達到承諾的排放量限制,避開可能打亂用水與食物供應的嚴重氣候變遷。(中央社(翻譯)

Oktapodi (2007) - Oscar 2009 Animated Short Film

2012/11/29

仆街少女:我會續用照片替流浪動物說話

記者林育綾/台北報導

動物不會說話,因此成了「最弱勢的原住民」,有時候連在街頭生存的權利都沒有,殘忍的捕犬隊、髒亂且缺乏管理的收容所、倒數12天的安樂死、還有排斥甚至虐待動物的民眾,危機四伏。「仆街少女」Karren私下是一名職業攝影師,在工作之餘她盡自己的力勇敢表示:「我會持續用照片替流浪動物說話!」

 其實動物並非不會說話,牠們只是不會說「人話」,卻能用肢體、叫聲來表達情緒,只是很少人願意去認真看牠們一眼。不喜歡動物的人把牠們當空氣、當次等動物。而喜歡動物的人,也不見得願意去讀一本與動物知識相關的書,在沒有瞭解之前就飼養,最後因「不瞭解」而棄養。有些人還用人類角度曲解動物的意思,甚至對牠們施以暴力。 仆街少女Karren 一直以來都十分關住流浪動物議題,常常透過照片、仆街行動藝術等方式,替流浪動物傳達心聲,也讓大眾知道流浪動物的處境。她曾經幫狗場募集資源,也幫許多狗狗找到主人。只要有能為牠們說話的機會,包括相關展覽、活動,甚至是替流浪貓請命的抗議,Karren幾乎二話不說挺身參與。


▲仆街少女Karren 經常用攝影來傳達流浪動物的心聲。(圖/仆街少女Karren)






▲流浪狗的處境和現況。(圖/仆街少女Karren)

 ▲有時候也會分享溫暖的景像,畫面中的「小黑」曾是流浪狗,現在有老奶奶疼愛。(圖/仆街少女臉書)

 ▲仆街少女與「犬山居」被救援的狗狗們,牠們雖然身體殘缺,卻努力活著,重要的是有人不放棄牠們。(圖/仆街少女臉書)

老貓咪與老兔子相愛好ㄍㄧㄥ 有人偷看還會迅速分開!






記者林育綾/綜合報導
動物之間常有跨越物種的情誼,究竟牠們是把彼此當成「同類」,還是明知「身分不同」卻依然相愛呢?
一隻名叫Kara 的老貓咪,自從找到一個永遠的家後,在那裡遇見了老兔子Melba。牠們成為好朋友,只不過剛開始Kara 似乎知道彼此的不同,每次兩個偷偷靠近,一旦發現飼主正注視牠們後,就會迅速分開,彷彿是不倫戀才會產生的「罪惡感」,想偷拍都難!經過一段「認同期」後 才敢大方展現友情。

Kara 是一隻有年紀的老貓,在被人救援和領養之前,從來沒有看過「兔子」這種動物,直到住進現任女主人麗茲(Liz)的家。而老兔子Melba 的身世跟Kara 很相仿,上年紀的牠也曾經待在私人收容所內乏人問津,因為大多數人都只想領養小貓小狗、小兔子,沒有人想要養有年紀的動物。 當Kara被領養回家後,Liz 給牠適應期。她觀察到Kara接受家裡其他動物的存在,而兔子Melba和另一隻貓 「Rudy」也接受牠。三隻動物後來成為了好朋友,尤其是Melba和Kara 感情特別好,特別投緣。 不過在這之前,Kara和Melba 其實經歷了一段「認同期」。那就是Kara 似乎知道自己跟Melba 這隻兔子之間的「差異」,所以剛開始牠們倆偶爾會靠得很近、彼此依偎;可是一旦發現女主人盯著牠們看時,竟然會迅速分開,好像彼此不認識。 有一次,Liz 親眼目睹Kara 跑去兔子窩裡,跟Melba 一起躺在兔子專用的牧草堆上。當她打算拿相機捕捉這一幕時,Kara又迅速閃開了!Liz 後來受不了了,有天再次目擊同樣的戲碼時,坐下來同時對著兩個小傢伙「說話」。她說:「我早就知道你們是好朋友了,那不要緊,一切都很好呀!」 Liz 明知道動物不可能聽得懂人說話,也許是巧合,自從那天起,牠們兩大方展現彼此的友誼,共享床鋪和溫暖的小窩,常常抱在一起睡。讓Liz 非常欣慰:「終於可以光明正大替牠們拍照片了!」 (圖/flickr~Liz)

貓咪愛上「兔女郎」 手臂借牠當枕頭





記者林育綾/綜合報導
愛不分種族與界線!這經常呈現在動物之間難能可貴的感情。住在加拿大有隻名叫「Mimi」的貓咪,就非常疼愛家裡的兩隻兔子。不但會依偎在一起睡,Mimi 還將自己的手臂借給兔寶寶當枕頭。

這溫暖的一家除了有Mimi與兩隻兔子,還有另一隻名叫Tigger的貓與哈士奇犬,一家子十分和諧。Mimi 跟Tigger 的感情也很好,常常摟在一起睡。 而哈士奇雖然一開始會忍不住用狗的交友方式,去聞貓咪門的屁屁,不過現在熟悉後,也相處得非常愉快。 (圖/Dora_marie)

2012/11/28

減排承諾耍賴 土耳其歐盟獲頒化石獎 發達國家誠意盡失

在美國、日本、加拿大和紐西蘭等「傘形集團」國家首日集體中招後,土耳其和一向以「氣候變化領導者」自居的歐盟 27 日也在多哈被授予「化石獎」。

中新網報導,今天的「化石獎」依然和《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有關。土耳其的獲獎理由是其「宣佈永遠不會有『第二承諾期』的承諾」。主辦方在頒獎詞中毫不客氣地嘲笑說,是時候揭露這個在談判過程中幾乎看不到的國家,「土耳其!輪到你高調獲獎了」。

答應「第二承諾期」的歐盟也未能倖免。其獲獎理由是第二承諾期比第一承諾期更缺乏雄心。頒獎詞嘲笑說,歐盟去年就已經實現了其 20% 的減排目標,但他們卻並不打算提升到 2020 年減排 20% 的承諾,「真可惡!歐盟未來 10 年打算不再進行任何減排麽?這是『氣候冠軍』該有的表現麽?顯然不是!」。

近年來,「化石獎」的頒發已成為氣候變化大會的一道風景。該獎項由多家 NGO 組成的「氣候行動網路」評選產生,目的是向氣候談判中的阻礙者施壓,使他們早日承擔應有的責任,共同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

然而 NGO 組織略帶侮辱的「頒獎詞」並不能挽留「跳船者」的腳步。去年在德班,加拿大在氣候談判的前 3 天連續獲得「化石獎」,但其依然在大會之後給期待「更安全未來」的人們帶來了退出《議定書》的壞消息。

今天在多哈,剛剛獲獎的日本在該國的發佈會上言之鑿鑿地用「《京都議定書》只占 15% 的總排放量, 80% 的排放量的國家卻沒有納入進來」這一忽視歷史責任的理由,來為自己的退出辯解。

對「更多的承諾」無動於衷的其他發達國家則在積極推動「長期合作行動特設工作組 (AWG-LCA)」的關閉,從而擺脫「提高減排目標」,「資金支援」和「技術轉讓」等他們「從來就沒有喜歡過」的議題。

澳大利亞今天在「LCA」的會議上代表「傘形集團」強調,多哈會議不應重復過去,其首要工作是根據德班授權討論一個新的進程。

發達國家此般「談遠不談近,不想談真誠」的態度,讓一些代表對著會場門口近兩層樓高的大蜘蛛感歎起來,「如果缺乏誠意,就算再來 8 個進程也沒有用」。

高燒不退:京都議定書期滿 不見抗暖決心

策劃、編譯■李威撰
為對抗氣候變遷,1992年召開首次地球高峰會,限制溫室氣體排放,
但截至今日,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卻增加48%,成效始終不彰。

近日,聯合國於卡達再次召開國際會議,希望延長京都議定書的期限,
但延長多久、涵蓋發展中國家的新協議是否有望成形,都是會議主要難題。

15年前,人為肇因的氣候變遷引發足夠恐慌,促使絕大多數工業化國家集結制定協議。儘管協議有缺陷,但至少確立必須減排溫室氣體的原則。

但現在,即使排放加劇、氣候變遷因極端氣候而日益明顯,但經濟成長趨緩,加上誰該支付成本的爭辯,幾乎導致即將期滿的京都議定書,失去任何獲得有意義延期的可能性。

俄、日、加表態不再簽署
基於起碼一試的想法,近2百國11月26日至12月7日在卡達的杜哈聚會。但俄羅斯、日本及加拿大這些在1997年簽京都議定書的主要經濟體,已表明不會簽12月31日後的減少排放協議。

按京都議定書的規定,印度及中國等大型發展中經濟體沒有減排義務。但這些國家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排放國,包括排放燃燒化石燃料所產生的二氧化碳。

改革運動者表示,京都議定書若無法延長期限,將挫敗杜哈會議另一項更為艱鉅的挑戰:致力催生一全新協議,減少包括開發中國家在內的所有國家排放量。這項全新協議應在2015年以前達成,並於2020年上路。

但俄國、加拿大及日本表示,不會按照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規定減少碳排放,理由是如果沒有針對中國及印度為首的新興國家,光靠他們沒有意義可言。

京都議定書要求近40個已發展國家在2008至2012年間減少碳排放,要比1990年的水準平均減少5.2%。同時也建立碳交易機制,而這部分是俄羅斯、加拿大及日本所贊同的。

美國從未批准京都議定書,美國政府聲稱會減少國內工作機會,且必須將貧窮國家納入減排行列。歐盟則承諾,無論有無京都議定書,都會減少排放,目標至少比1990年的水準減少20%。歐盟聲稱,減少排放有助於在綠色科技的發展上取得優勢,這是有意義的。

但許多人擔心,目前有意從化石燃料轉變為綠色能源(如風力及太陽能)的動力會消失殆盡,特別是為了要刺激經濟成長,綠色議題會被排擠至議程外。

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署長克拉克表示,防止氣溫上升的工作「相當緩慢」,但如果不能延長京都議定書的期限,對打擊氣候變遷來說是「相當嚴重的」。

中國、印度、巴西及南非於上週要求延長京都議定書的期限,認為這是「追求抱負的必要基礎」,而富國必須減少更多排放。

富國與窮國應有不同標準
他們表示,2015年的新協議應效法1992年的氣候會議,維持富國及窮國的區分。1992年的會議,要求已發展國家身先士卒,因為他們從焚燒化石燃料當中獲利最多。

美國與其他富有國家則表示,1992年的區分已經過時。中國現在是全世界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況且就歷來所累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來看,中國超越俄羅斯,僅次於美國。

歐巴馬11月中旬表示,他是一名「堅定的信念者」,認為氣候變遷是真切的問題,且「為了後代有義務要對此做些改變」,儘管他再次確認,他的第2任任期以經濟議題為重。

發展中國家則要求,為期3年、每年提供1百億美元的「快速啟動」補助計畫(用於提倡使用非化石燃料)已到期,希望這次的杜哈會議能確保之後可獲得更多補助。(路透)

西伯利亞凍土加速融解 暖化恐加劇

【台 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再度提出警告,大氣蘊藏了兩倍碳的凍土,因受北極溫度上升影響已經加速融解,屆時釋放二氧化碳到大氣的量,也 會隨之增加。稍早聯合國另一項統計也指出,目前大氣二氧化碳相較工業革命前已經增加四成,也表示地球上的熱能因此增加。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公布的資料指出,位於北半球的凍土是掌握地球未來關鍵之一,因為這裡蘊藏大量冰凍有機物質,凍土一旦融解後,會將這些物質釋放到大 氣中,將加速氣候暖化。執行主任施泰納指出,凍土對氣候的影響近幾年才開始躍為主流,「它對氣候、生態系統與基礎建設潛在的影響,已被忽視過久。」

目前凍土大約是在最後一次冰河世紀形成,在西伯利亞及加拿大一帶,其深度最深可達700公尺,凍土上方的活動層最厚也有2公尺,每年在夏季融解並於冬季又開始結凍。

不過,當北極溫度上升較其他地區來得快之後,也表示凍土融解速度開始加速,根據環境規劃署公布的資料,預計在2100年,凍土釋放的二氧化碳約有135億噸,2200年則增加到415億噸,佔總碳排放39%。

稍早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指出,目前大氣二氧化碳已經達到390.9 ppm(百萬分之一),相較工業革命前的280ppm,增加幅度達四成,其他的溫室氣體一樣有增無減,甲烷濃度較工業革命前已增加1.5倍,目前來到 1831ppb(十億分之一),一氧化二氮也上升到324.2ppb,增加了2成。

溫室氣體的增加,代表地球的熱能增加了3成,其中二氧化碳是造成全球暖化最大的兇手,約佔85%。

海平面升幅 較UN預估快6成

(法新社巴黎28日電) 科學家今天報告顯示,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比聯合國氣候變遷專家小組最近的評估快了60%。

3名專家在刊於「環境研究通訊」(EnvironmentalResearch Letters)的報告表示,目前海平面以每年平均3.2公釐的速度上升。

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2007年的「最好估計」,則是預測到了現在,海平面每年會平均上升2公釐。

美國企業「坦伯分析」(Tempo Analytics)的佛斯特(Grant Foster)表示,最新數據聚合普遍看法,也就是全球到了本世紀末,海平面將上升約1公尺。

「我認為,若你去問這方面的專家,他們會較同意海平面在本世紀末上升1公尺的說法。」
他補充:「有為數眾多的民眾住在低窪地區,住在距離海平面1公尺以內的地區,好比孟加拉。(海平面上升)意味他們賴以為生的土地會消失,意味會湧現上億的難民,衍生出資源戰和各式各樣的衝突。」

「而像紐約這種沿岸大城市,可能出現的主要影響,或許就是我們在超級風暴珊迪(Sandy)看到的情況。」

「每次遭逢大風暴就會出現暴潮,造成淹水風險。你可想像,對紐約和新澤西州來說,洪澇再高個3英尺的破壞力會有多大。」

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中心(PIK)學者拉姆斯多夫(Stefan Rahmstorf)主導的這項研究,測量IPCC在2007年「第4次評估報告」的準確性。(譯者:中央社陳蓉)

聯合國報告:減碳速度太慢 無法減緩氣候變遷

本報2012年11月28日綜合外電報導,李子昂編譯,蔡麗伶審校 

最新一輪的聯合國氣候談判(UNFCCC COP18)26日起在卡達首都杜哈召開,聯合國在此之前發布最新報告指出:自2000年以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上升了20%,世界各國政府對抗氣候變遷的努力尚嫌不足,無法達到限制全球升溫在2℃以內的既定目標。

科學家表示,這些溫室氣體的排放是造成氣候變遷的主因,並可能導致危險的後果,包括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城市、劇烈的降雨變化影響農作與飲用水、疾病散播及物種滅絕。

該報告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所發布,其中指出,與工業革命前相比,燃燒化石燃料所產生之溫室氣體排放量,需在2020年下降14%,才可 使全球氣溫上升低於2℃。這也是杜哈氣候變遷的既定目標──但如果各國如同現在一般,不更積極地規畫與實踐,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件事將不可能成真。

UNEP表示,如果不迅速採取行動,溫室氣體排放量可能於2020年達到58億噸,但如果要控制全球升溫在2℃以內,至少要再減排14億(也就是只 能排44噸);而且這個預估差距,比去年及2010年的評估更為擴大了。不過,該機構執行長史坦納(Achim Steiner)表示,縮小該差距仍然是可能的,還是有很多「振奮人心」的國家層級行動正在進行,主題包括:再生能源、能源效率、森林保育與建立汽車排放 標準。

但史坦納也警告,若要達到低碳水平,施行「包容性綠色經濟」( inclusive green economy)的效率實在太低,這使得達到44億噸目標的機會,每年都在縮小。

該報告證實了科學界的觀測: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越來​越高,而非下降。根據11月20日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sation)的報告,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於2011年達到新高。

重視氣候變遷的人士表示,該報告低估了發展潔淨能源技術(clean technologies)如風力與太陽能發電的急迫性。

綠色和平組織氣候政策顧問Kaisa Kosonen表示,我們要降低碳排放量的唯一方法,就是降低化石燃料的使用,朝向使用再生能源的世界邁進。

另外,以減少工業化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為宗旨的唯一國際協議「京都議定 書」(Kyoto protocol),也即將在2012年底到期。這次的杜哈氣候會談,將著重於延長京都議定書的期限 ,而與會代表們也將研擬更全面的氣候協議,包括納入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中比例逐漸升高的發展中國家。
※ 參考資料:英國衛報報導

2012/11/27

三波志願者與新地球 The Three Waves of Volunteers and the New Earth







內容簡介

  這不是小說
  這是真實的故事
  一本會徹底顛覆你對生命認知的催眠紀錄
你是哪一波?
  你曾納悶自己為什麼會在這裡嗎?
  在地球史上的這個特定時候來到這個藍色星球?
  你曾想過人類社會追名逐利究竟意義何在?
  你內心知道愛和心靈平靜才是終極的聖杯。
  如果你看到人類的貪婪、自私、仇恨、操控和彼此傷害總會難過嘆息,
  如果你相信自己在這世上絕非偶然,而你正在尋找答案;
  這本書,或許,將喚醒你的靈魂記憶。
作者簡介
朵洛莉絲.侃南(Dolores Cannon)
  一九三一年生於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市。
  一九五一年婚後,隨著先生的海軍職務旅居世界各地。
   一九六八年初次透過催眠接觸輪迴概念。她的先生是位業餘的催眠師,在使用催眠幫助一位婦人減重的過程中,無意間回到個案的前世。在當時,前世仍屬「非正 統」的主題,鮮有人對此領域進行探索。這次事件引發了她對輪迴的興趣。一九七○年,先生因傷退役,全家搬到阿肯色斯州的山丘。她由此開始了寫作生涯,投稿 於各雜誌和報社。
  子女成人後,她投入回溯和輪迴的領域,鑽研各類催眠方式並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技巧,能最有效地幫助釋放隱埋在個案潛意識的前世資料,並連結上超意識和外星存在體。
  自一九七九年起,她已催眠了多位精彩的個案。一九八六年,她將研究工作擴展至不明飛行物(幽浮)的領域。她也實地探訪疑似幽浮降落的地點,並調查英國的麥田圈現象。這些透過不同催眠個案所得的類似資料,已相繼匯整成多本著作。
  她稱自己為記錄「失落的知識」的回溯催眠師和心靈研究者。

詳細資料

  • 規格:軟皮精裝 / 592頁 / 15*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內文1

發現三波段的過程
我在催眠領域的研究帶領我踏上了難以想像的旅程,我不僅穿越時空探索歷史,也一窺了未來的可能性。剛開始透過前世療法進行探究時,我沒想過自己會 發現人們在地球以外的生活記憶,畢竟地球是我們所知的一切。我的信念體系在過去四十年間不斷地延伸、擴大。隨著工作的進展,我得到有關地球生命初始的大量 資訊。我被告知現在是出現這些知識的時候了。我們正進入一個新的世界,一個新的次元,在那裡,這些資料的價值將被領會和運用。

我工作的時候聽過許多一切都是由能量組成,形體和形式端視頻率與振動而定,能量不死;它只會改變的說法。我被告知地球正在改變她的振動和頻率,並準備要升入新的次元。

我們的周遭一直都有無數的次元。我們看不到是因為當它們的振動加快,便超越了人類的視力範圍,對我們而言,它們就如同隱形。人類現在正要轉移到新的次元,而這個過程很快就要到達頂點,所以能多瞭解次元的轉換至關緊要。

地球是一所供我們學習課程的學校,但她不是唯一的一所。你曾經在別的星球居住過,曾經在別的次元中生活。你做過許許多多你甚至無法想像的事。過去 幾年和我合作的許多個案,都曾回溯到自己是光體而且活在一種至福狀態的時候。他們原本沒有理由要進入地球的密度和負面,他們是志願在這個時候來協助人類和 地球。我認為我遇到的這些新來地球者的靈魂有三波段。他們之所以在這個時候前來,是因為絕大多數在這裡累世生活的人已深陷業力而沒有進步。他們已經看不見 自己活在地球的目的。

三波段
分成三個波段來到地球的靈魂有雙重目的:一是改變地球的能量,以避免發生大災難;二是提升人類的能量,好讓我們能與地球一起提升至下一個次元。在 成百上千個催眠療程期間,我開始估計三波段靈魂的大約年紀。他們都對自己這世的生命有同樣的說法,在催眠時也都回到同樣的情況。因此我粗略地依據他們現在 的年齡將他們分類。

第一波段的靈魂現在大約四十多歲到六十出頭(生於一九四○年代末原子彈爆炸之後),他們是最難適應地球的一批。他們不喜歡這個世界的暴力和醜陋, 他們很想回「家」──即使他們的意識並不知道「家」在哪裡。情緒令他們不安,甚至會癱瘓他們,使他們不知所措。尤其是憤怒和仇恨之類的強烈情緒。置身在表 達這些強烈情緒的人身邊,他們會無法應付。這些情緒對他們造成戲劇性的影響,就好像情緒對他們來說很陌生。他們習慣於平靜和愛,因為那是他們在自己的來處 所體驗到的,所以面對其他情緒時很不習慣。即使這些人過著很好的生活,有充滿愛的家庭和一份好工作,許多人仍試圖自殺。表面上看來沒有合乎邏輯的理由,但 他們就是如此不開心,他們不想待在這裡。

第二波段的靈魂現在大約是年近三十和三十多歲。他們普遍說來不太起眼,人生過得也沒有那麼辛苦,他們一般專注在幫助他人,不造業。他們被描述為天 線、信標、燈塔、發電機、能量管道。他們帶著能夠影響他人的獨特能量來到地球,他們什麼都不用做,只要待在這裡,便能對其他人有很大影響。我被告知,他們 只要走過一個擁擠的購物商場或雜貨店,能量就能影響到和他們有接觸的人。

第三波段的是新小孩,其中有許多人現在正值青少年階段。他們帶著所有必需的知識來到地球,這些都在他們的下意識層面。為了適應新的振動和頻率,地 球上每個人的DNA現在正在改變,但這些新小孩的基因已經是不同的,被調整了。他們已做好前行的準備,不會有什麼困難。當然,許多這樣的孩子在校都被誤 解,令人難過的是必須用藥。這些孩子並沒有問題。他們只是更先進,而且在不同的頻率運作。因為他們太聰明了,在學校很容易就覺得無聊。我被告知他們需要挑 戰才能維持對事情的興趣。這群孩子被稱為「世界的希望」。其中有些只有九或十歲,卻已經從大學畢業。而令人讚嘆的是,他們正以幫助世界孩童為宗旨成立組 織。

2012/11/26

生物多樣性加速喪失 人類恐遭殃

【台 灣醒報記者郭庚儒台北報導】亞馬遜雨林枯竭、淡水優養化、珊瑚礁崩潰等等,造成生物多樣性急遽喪失中!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森林保護組研究員趙榮台在演講中表 示,一旦過了生態「引爆點」,生物多樣性將急遽喪失,造成生態系服務人類退化的風險大也將增。他也強調,人類要逃過生物多樣性喪失的災難,必須同時處理氣 候變遷與多樣性喪失的問題。

趙榮台引用2000年Malcolm Gladwell著作《引爆點,The Tipping Point》一書,解釋日常生活中的小東西如何引爆巨大的社會變化。他說,根據預測滅絕、棲地喪失、生物多樣性分布和豐富度改變的速度持續不斷,且愈來愈 快,像濕地、鹽沼、珊瑚礁、海草床及海冰持續衰退最嚴重,陸域棲地狀況也在劣化中。他說,許多人擔心人類會很快超過「引爆點」(指當動量到達一個停不下來 的狀態),到達無法回覆的境地。

他引用「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第三版」的數據與圖表指出,人類毀林、氣候變遷和火燒,已導致大片森林變成疏林草原,消失的森林約20至30%,不但影 響區域的降雨,也造成全球的氣候、生物多樣性消失。趙榮台建議,應使毀林面積低於原森林的20至30%,並減少以火燒方式清除森林,讓全球暖化控制在2至 3度C才行。

他進一步指出,人類過度使用肥料,而汙水中的營養鹽也使得淡水優養化、水體溶氧降低,造成水生植物、魚類和無脊動物大幅死亡,加上有毒的藻華使魚獲 減少、水不能飲用或提供遊憩,都使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趙榮台建議,應減少汙水、清潔劑和農業的營養鹽輸入淡水,集水區再造林、復育濕地,為封閉式養分 循環農場,提供經濟誘因。

如今,全球海洋增溫已使珊瑚礁嚴重白化;海洋酸化使珊瑚無法形成骨骼;珊瑚礁劣化使藻類變為珊瑚礁的優勢種,影響漁業和觀光損失,殃及數億人民生計。趙榮台建議,應減少如炸魚等破壞性的漁法、降低海岸汙染、勿過度食用植食性的海膽和魚類等物種。

他也提醒,應更有效地使用土地、能源和淡水,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利用市場誘因、避免有害的補貼,如評估活化休耕農地,以及有策略地規劃復育生態系,且公平、合理地分享從獲得資源得到的惠益。另外,政府也應支援、促進地方行動,多溝通、教育和提高民眾意識。

他強調,「氣候變遷」和「生物多樣性喪失」有連動關係,應同時密切協調處理兩者,才能避免危機。

趙榮台是在中華基督徒專業人員信望愛社年會中演講時做了上述了表示,他提醒與會人要針對所面臨的衝擊、挑戰,集思廣益,與會學者也紛紛提出問題,關切與討論生物多樣性議題。

給喵星人看的專業「吸塵器搭乘教學」影片

氣候談判:沒有明言的秘密

【UNFCCC-COP18】系列 作者:蔡育岱(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研究所副教授)、譚偉恩(美國慢食協會紐約分會會員) 
2011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UNFCCC)的締約國在 第17次會議(COP17)落幕前通過「德班強化行動平台」(Durban Platform for Enhanced Action,以下稱「德班平台」),旨在構築一個新回合的全球氣候談判,促成「一份議定書,法律文件或一個具有法效力的協議結果」("a protocol, another legal instrument or an agreed outcome with legal force")因應2020年之後的全球暖化。 「德班平台」的相關談判工作已在本年(2012)陸續展開,COP18會議的結果如何將成為本年結束前國際社會最為關注的焦點。

事實上,即將在26日召開的COP18會議很難爭脫「德班平台」的結構性制約。換句話說,在連續幾年氣候會議談判效果不佳的陰影下,193 個國家代表的再次聚會恐怕又是一次的浪費時間與資源,不會有具體進展。有幾個面向可以提供吾人進行此項觀察;舉例來說,COP18有可能在綠色氣候基金 (Green Climate Fund)的議題上得到工業化國家的堅定承諾嗎?這個議題自2010年在坎昆(Cancun)的COP16會議提出後,一直沒有實質性突破。又如,本年的 COP18有可能提出接續《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的條約草案嗎?或至少在「法效力」(legal force)這個糢糊的用語上做出明確性闡釋?

倘若上述這些基本與原則性的環節在COP18不能得到解決,世人要怎麼樂觀期待這一次的氣候談判能不同以往,訂定出新的全球溫室氣體減量規 範以及「後京都」的第二承諾期時限呢?實務與理論皆顯示,國際談判一旦與會國數目過多或耗時過長,結局通常難以令人滿意。最好的例子就是世界貿易組織 (WTO)在2001年展開的多哈回合(Doha Round)談判,至今南北國家仍處於僵局,而北北國家間也各有盤算,多邊貿易自由化嚴重受阻,具有外部歧視效果的區域整合大行其道。

回顧國際氣候談判,UNFCCC本應在2009年的COP15會議上針對第二承諾期的減量目標與履行方式達成共識,但實際地發展卻是,富裕 的北方國家多半想調整,甚或推翻UNFCCC序言中的「歷史責任」包袱,而窮困的南方國家則多數基於《京都議定書》第10條「實質平等」的堅持,要求資金 援助與技術轉移。雙方的各持己見,讓談判以破局收場。更令人沮喪地是,一個在溫室氣體排放上具有影響力的國家—加拿大,似乎看膩了拖棚的氣候談判歹戲,在 去年退出了《京都議定書》。COP18會場上還會不會有其它國家效法跟進?美國、印度、中國這三個惡名昭彰的碳排大國近幾年不斷面臨國際環保輿論壓力,因 此不太可能率性退出氣候談判的賽局,但要期待這些國家因此做出任何明確承諾,適度限縮不永續的經濟發展政策,必然是一奢求。

「德班平台」的內容其實透露了許多玄機和未予言明的秘密,但這些玄機與秘密卻預示了此次COP18會議的無果而終。毋寧,如果相信「德班平 台」,那是對COP17談判過度樂觀的評價,小覷了國家間妥協的現實政治藝術。然而,若「德班平台」是如此不值得期待,那麼COP18會議要在什麼基礎上 開展出具體的成績?本文認為,「德班平台」其實是UNFCCC中主要談判集團的利益折衝,而非有益全球氣候治理的合作共識。舉例來說,在官方文件的第2到 第4段指出,平台要建立一個談判過程,以促成「一份議定書,法律文件或一個具有法效力的協議結果」。

此內容乃回應歐盟(EU)的要求;其立場是積極尋求一個有法律拘束力並能管理所有締約國碳排行為的談判共識,同時以此作為它接受第二承諾期 的條件。 此一立場深獲小島國家和低度發展國家的支持,為EU塑造了正面的國際形象。但EU開出的條件根本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易言之,EU其實並無誠意延伸自己在 《京都議定書》的承諾期(再一個5年到8年的強制碳減義務)。

美國方面,極度堅持除非新的談判共識內容能「平衡的」(symmetrical)適用於發展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否則它不會接受一個具有法 律本質的新談判結果。「德班平台」慮及美國的立場,在內容中述及「透過各國形成最廣泛可能的合作,以及參與有實益與適當的國際行動」(the widest possible cooperation by all countries and their participation in an effective an appropriate international response)。此外,聲明「德班平台」的談判結果將要適用於所有締約方(applicable to all parties)。 這樣的內容已經大大地和現存的「京都機制」有別;毋寧,經濟或技術條件較差的南方國家將不再享有義務或承諾免除的待遇,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開始面臨挑 戰。

俄羅斯以外的其它金磚國家(巴西、印度、中國、南非)當然也不示弱;舉例而言,印度反對EU的主張,明確拒絕一個有法律拘束力的氣候治理機 制,而中國聲明只願在2020年之後才有可能接受具有法律義務的減量承諾。「德班平台」當然也無法忽視這樣的要求,因此內容中載明了「將在2020年生效 並開始執行」(come into effect and be implemented from 2020)。此外,強調可能以「具有法效力的協議結果」(agree outcome with legal force)呈現談判共識;這是十分模糊的語意表達,反映出對印度立場的妥協。

「德班平台」對預測今年COP18會議的成敗所以如此重要,不僅 是上述關於其內容背後大國折衝樽俎的分析,更在於其反映出南北國家在因應氣候變遷上難以化解的利益衝突。進一步說,如果平台真的代表了國際社會對於「後京 都」時期的氣候治理共識,那麼這項共識其實就是各國理解彼此立場差異甚大,因而構築一個解決「差異甚大」的平台,而非要在2020年前提出有關溫室氣體排 放或任何調適與緩解極端氣候壓力的具體措施。既然如此,耗時近兩週的COP18會議將不外是一場各國談判代表行禮如儀與社交團拜的中東風情之旅。

海洋二氧化碳增 酸蝕海蝸牛殼

(法新社巴黎25日電) 科學家今天說,海洋日趨酸化,逐漸酸蝕南極海域俗稱「海蝶」的海生蝸牛外殼,導致牠們對獵食者與疾病抵抗力降低。

英國南極勘測(British Antarctic Survey)在聲明中說,這份研究是燃燒化石燃料升高二氧化碳量,導致海洋酸化,進而影響生物的罕見證據,「支持先前有關海洋酸化可能顯著衝擊海洋生態系統以及食物網的預測」。

因為外殼像翅膀而俗稱「海蝶」的海生蝸牛,失去外殼並不一定會死,但易成魚類與鳥類獵食目標,也易受感染疾病。

由於海生蝸牛是食物鏈的核心環節,這種情況可能對食物鏈其他部分產生連鎖效應。
海洋吸收超過1/4的人為二氧化碳排放量,導致海水酸鹼值降低。

科學家說,工業時代以來,我們的海洋酸度增加3成,達到至少5500萬年來未見的酸度高峰。
科學家觀察2008年2月從南冰洋(Southern Ocean)斯科提亞海(Scotia Sea)附近取得的海蝶標本,發現海水酸化對海蝶的影響。(譯者:中央社鄭詩韻)

2012/11/24

小學生向老師解釋「TNR」 聯絡簿認真畫貓、寫文章

▲生命教育越來越受到家長重視!小學生一筆一劃認真的文字解釋TNR。(圖/杜先生提供)

原文網址: 小學生向老師解釋「TNR」 聯絡簿認真畫貓、寫文章  | ETtoday寵物動物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1123/130926.htm#ixzz2DJyEzJQp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記者林育綾/台北報導

俗話說,身教大過於言教!台北一名國小四年級生,因為父親長年幫流浪貓做TNR,耳濡目染下,日前他在學校聯路簿裡向老師解釋何謂「TNR」,還畫了貓咪,一筆一畫認真的文字,讓父親看了十分感動,照片分享到Facebook後也獲得許多網友讚賞。

杜先生幫流浪貓做TNR已經4年了。TNR(捕捉、絕育、放養或送養)是從國外引進控制流浪動物數量的方式,既有效又人道,花費也不如安樂死高昂又有爭議。而杜先生目前也在「社團法人臺北市支持流浪貓絕育計劃協會」擔任志工,他的愛心自然也感染了就讀小四的兒子。

日前杜先生的兒子在學校聯絡簿裡,認真地寫下關於爸爸從事TNR協會工作的事情。包括解釋TNR的目的,是為了減少城市中流浪貓的數量,提到「不是 用安樂死的方式一隻一隻殺」,幫助貓咪的步驟寫得鉅細靡遺。一筆一畫認真的文字,還畫了貓的畫像,讓老師不但給了95高分,評語也稱讚「爸爸真有愛心!」

杜先生看了聯絡簿後,便掃描並上傳到Facebook與朋友分享,雖然開玩笑說「憨囝ㄚ,真想回老師,扲北比上班還累XD」,但看得出來他對兒子的 日記還是很感動。底下不少留言回應「你給孩子的身教言教家教,都太棒了!」、「如果孩子從小就能有這樣的認知和善心,這世界真的會變得美好!」還有人說: 「老師怎麼只給95分,應該給100分才對!」

「社團法人臺北市支持流浪貓絕育計畫協會」(簡稱TNR協會) 成立雖然不到2年,救援的行動力與號召力卻非常有效率,長期舉辦助紮、助罐和救援等計劃,幫助許多流浪貓;還搜索出涉嫌虐貓超過30隻的調查員羅永舜。今 年9月羅永舜雖出面道歉,法務部也僅將他記過、調職處分,仍引發動保人士不滿及民眾恐慌。「TNR協會」在10月為此發起一場動保抗議活動,要求羅永舜停 職及修改動保法,有數千人著黑衣參加,是動保史上最多人參與的一場革命。
 
 



▲生命教育越來越受到家長重視!小學生一筆一劃認真的文字解釋TNR。(圖/杜先生提供)

原文網址: 小學生向老師解釋「TNR」 聯絡簿認真畫貓、寫文章  | ETtoday寵物動物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1123/130926.htm#ixzz2DJyEzJQp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2012/11/23

《LED調光 免澆水》家庭種菜機 電腦自動化

〔自由時報記者羅欣貞/內埔報導〕每逢下大雨、颳颱風,菜價就攀升,這時真想自己來種菜。屏東科技大學生物機電系助理教授張仲良,帶領學生研發家庭圓柱式菜類生長裝置,全程以電腦軟體控制,從播種到收成只需二十五天至三十天,過程中不必再澆水,技術已獲發明專利。

屏科大專利 廠商很有興趣
張仲良表示,有機蔬菜是未來大趨勢,他投入家庭種菜器研究,以兩年時間終於完成「家庭式圓柱式菜類生長裝置」,這座家庭式迷你植物工廠直徑約一百公 分、高近二公尺,溫度控制在攝氏二十至二十五度左右,依照尺寸大小,每月電費約二百元左右,參與研發的還有生物機電研究所碩士班學生洪國豐、黃逸鳴、大四 學生張光璧。

菜類生長裝置的最大特色在於利用自行開發的軟體,控制植物上方的LED燈,依不同區塊與生長期,調節不同光譜波長,讓蔬菜在最適合的環境下生長,比戶外種植提早五到七天採收,以葉萵苣的效果最好,芹菜、韭菜、奶油萵苣、羅蔓等也適合種植。

已經有三家廠商表達合作興趣,目前正在洽談中,裝置內所採用的植物育苗系統與發光模組,已經取得發明專利。

2012/11/22

PSY (With Special Guest MC Hammer) - Gangnam Style (Live 2012 American Music Awards)

Rise of the Guardians (台譯:捍衛聯盟, 港譯:守護神傳奇, 陸譯:守護者聯盟)












 導演:Peter Ramsey
編劇:David Lindsay-Abaire、William Joyce
演員:休傑克曼 Hugh Jackman裘德洛 Jude Law克里斯潘 Chris Pine亞歷鮑德溫 Alec Baldwin艾拉費雪 Isla Fisher
國別:美國
片長:
級數:
發音:英語
類型:冒險/動畫
年份:2012
台灣上映日期:2012-11-30
發行公司:UIP


【以下內容為廠商提供資料原文】
  誰料想得到聖誕老人(Santa Claus)(亞歷鮑德溫)、復活節兔(Easter Bunny)(休傑克曼)、牙仙(Tooth Fairy)(艾拉費雪)和沙人(Sandman)的傳說藏有不為人知的故事?誰會知道送來禮物、彩蛋、金錢和美夢的善良守護者有著令人意想不到的一面?夢工廠動畫最新鉅作《捍衛聯盟》賦予這些傳奇人物全新面貌!

  這些童年的守護者個個長生不老、力量強大又動作敏捷,他們的任務就是盡其所能保護所有孩子的天真與想像力,但一個心懷不軌的壞蛋出現了,他打算搶奪孩 子們的希望和夢想來抹去守護者的存在。此時這群深受喜愛的英雄需要傑克凍人(Jack Frost)(克里斯潘恩)助其一臂之力,但這位新加入的守護者卻只喜歡玩雪,對拯救世界毫 不關心。從北極最深的隱蔽處、上海的屋頂到新英格蘭的迷你小鎮,守護者在世界各個角落進行一場規模浩大的戰爭以對抗邪惡又擅於蠱惑人心的的夜魔僻奇(Pitch)(裘德 洛)。他的陰謀是到處散布恐懼來征服全世界,而唯一能夠阻止他的就是相信的力量,以及守護者擁有的神奇魔力。
  夢工廠動畫最新作品《捍衛聯盟》 由PDI/夢工廠共同製作,克里斯潘恩、亞歷鮑德溫、休傑克曼配音、艾拉費雪、裘德洛及達柯塔哥雅配音。本片導演為彼得雷姆西,劇本由曾獲普立茲戲劇獎的 大衛林賽亞拜爾(《奧茲大帝》、《愛,讓悲傷終結 》)根據多次獲獎的作者威廉喬伊斯原著改編而成。製片為克莉絲汀娜史坦柏格(《國家寶藏》、《蜂電影》)與南茜柏斯坦(《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執行製片為葛雷摩戴托羅(《羊男的迷宮》、《地獄怪客》)、威廉喬伊斯(《萊斯莫的神奇飛書》)與麥可席格(《巧克力冒險工廠》)。配樂為四度獲奧斯卡獎提名的亞歷山卓戴斯普雷特。
  四年前,威廉喬伊斯的六歲女兒瑪莉凱瑟琳問她爸爸說聖誕老人和復活節兔是不是朋友。這個問題引發了這位作者兼插畫家的興趣,他思考了一會兒之後大聲回 答「沒錯!」並開始為瑪莉凱瑟琳和弟弟傑克森編織出精彩的睡前故事,主角不但包含聖誕老人和復活節兔,還有傑克凍人、牙仙、沙人、月之神甚至夜魔。當故事 發展得越來越豐富,喬伊斯開始發現它們的潛力。
  「這是從每個家庭開始發展的傳說,」喬伊斯說,「我很快就理解到我必須拿它作題材,因為太有趣了!我開始畫出這些角色,並根據我所找到的資料創造出他 們各自的基本神話,」但他找到的資料並不多。雖然有作家克萊門克拉克摩爾的《聖誕節前夕》,喬伊斯還是沒有發現太多有關聖誕老人的背景故事,其他角色甚至 就更少了。
  「超人和蝙蝠俠都有自己的神話,但我們要孩子相信的這一群人物卻沒有,」喬伊斯說:「我環顧了一下四周說:『難道我是唯一一個發現這一點的人嗎?』」身兼作家及導演的喬伊斯曾以《萊斯莫的神奇飛書》獲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他的著作包含《縮小的喬治》(PBS兒童節目系列便據此改編)和《恐龍鮑柏》。
  現在喬伊斯收集了《童年的守護者》童書系列中的13個故事(目前只公布了其中5個),這些故事深入描述每個角色的民間傳說,觀眾會很驚訝地發現,這些 守護者比想像中力量更強大。他們「酷炫、神氣、偉大又英勇,」喬伊斯說。「他們有巨大的帝國監督自己的工作,不管是在一個晚上送禮物和復活節蛋到世界各 地,或是365個晚上全年無休蒐集乳牙。」每個守護者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因此好萊塢很有興趣將喬伊斯豐富的故事和精緻的插畫搬上大銀幕,即使整個童書系 列還尚未發行。
  「幾乎所有好萊塢製片廠都搶著要製作這部片,但他們都看不到我描繪的那塊更大的願景,這些角色有太多故事可以說了,」喬伊斯表示。「我並不覺得這故事 只能拍成電影或寫成書,它需要透過各種不同的媒體去呈現。」直到2006下半年,喬伊斯和夢工廠動畫的創意長比爾達馬斯奇進行了多次會面,才發現他為他的 故事找到了正確的歸屬。「夢工廠說:『我們同意你的想法,將故事拍成電影並寫成書,讓兩者相輔相成。』這對我來說是最有意思和最令人興奮的經驗,」喬伊斯 說。「我以前也曾拍過電影,但從來沒有同時拍電影和寫書過,而且主題還是同一個,不過兩者還是各有差異。」即將和喬伊斯合作,一起為「守護者」帶來新生命 的資深製片群也同樣對這部電影充滿熱情。
  第一位參與的製片為克莉絲汀娜史坦柏格,她在2005年加入夢工廠動畫之前曾經在實景片拍攝和劇情片製作方面有多年的經驗。2005年由傑瑞盛菲爾德配音、獲金球獎提名的《蜂電影》 便是由她擔任製片(她同時也因此片獲得美國製片公會獎提名)。「之前商量好的就是由比爾進行叢書的部分,另一邊由我們同時進行電影的製作,」她說。「我們 非常喜歡這個故事的核心概念,比爾創造出來的神話所描繪的深刻情節很令人興奮,其中有好多故事可以述說。在電影的部分,我們一開始先把時間點拉到未來,這 時這些角色都已經成為了守護者,然後再描述他們為何必須組成聯盟對抗世界上最邪惡的力量,也就是夜魔。」喬伊斯補充說:「我不希望電影和叢書打對台,讓大 家覺得『電影演的和書裡寫的不一樣,』我也不希望讀者知道電影情節。我想為這些角色建構歷史,所以這就是為什麼電影中故事發生的時間點比叢書晚了300 年。」
  彼得雷姆西曾有好幾年的時間為許多實景片擔任電影分鏡繪師,像是《ID4星際終結者》、《綠巨人浩克》和《關鍵報告》。他在被找來執導《捍衛聯盟》之前,曾為夢工廠動畫執導熱門的萬聖節特輯《怪獸大戰外星人:外太空來的變種南瓜》,也擔任過《怪獸大戰外星人》 的故事總監。他說:「這些角色所代表的基本要素對小孩和大人來說都同等重要,像是驚奇、夢想和希望。這是個意義重大的故事」「我們和比爾針對這些角色進行 過很多討論,」雷姆西說。「有關傑克凍人和其他守護者的關係、守護者代表什麼意義,還有他們的個性和角色。我們討論出來最重要的結論就是我們知道這些守護 者真的存在,大家在小時候都相信並喜愛這些人物。對我來說,這決定了我在電影中呈現這些角色的手法以及情節的鋪陳。」這種真實呈現的定調很自然的也沿用在 本片的視覺設計上。
  「資深攝影師羅傑狄肯斯和他替《馴龍高手》 拍攝時一樣與我們進行了討論,並協助我們打造出鮮明又真實的場景,」雷姆西說。「我們的團隊裡有極具天分的人才,不管是在美術設計、動畫或是燈光和建模方 面,都盡善盡美以創造出精緻、獨具風格而且非常真實的樣貌,這是其他製片廠從來沒做過的。」曾獲普立茲戲劇獎的劇作家大衛林賽亞拜爾剛替夢工廠動畫製作的 《史瑞克音樂劇》填完詞,就被達馬斯奇、雷姆西和史坦柏格網羅來為《捍衛聯盟》寫劇本。
  史坦柏格說:「他非常喜愛超級英雄與奇幻故事,是我們心中編劇的最佳人選。」林賽亞拜爾在《史瑞克音樂劇》於百老匯開始公演後不久曾造訪夢工廠動畫,他回想說:「我和比爾達馬斯奇和克莉絲汀娜史坦柏格見了一面,他們拋給我幾個簡單的想法,讓我見識到我這輩子看過最棒的概念藝術,給了我一大堆喬伊斯寫的書。幾天之後我就著手寫劇本了。」
  林賽亞拜爾也很快就著迷於守護者的世界。這位劇作家說:「這些故事有很高的娛樂價值。」他的劇本改編自喬伊斯的原著。「喬伊斯寫出這些傳奇人物的故 事,賦予他們靈肉但同時保有他們的魔力。他重現了兒時的奇想,讓我們這些大人想起久遠的回憶,並再度於此刻體驗童年的驚奇。光是這一點就是一種神奇魔 力。」
  喬伊斯在2005年就曾因《機器人歷險記》和林賽亞拜爾合作過,因此很放心將《捍衛聯盟》 的編劇工作交付給他。「大衛心思非常敏捷,能很聰明的觀察到每個細微處,」喬伊斯說。「這個故事很難處理的一點是它的格局非常大,我們必須把每個主要角色 和傳說都編織進同一個情節裡。對每部電影來說,最難做到的就是以簡潔明瞭的方式說故事,同時又能達到娛樂效果,也就是說要找出故事的情感核心和能讓大家產 生共鳴的點。大衛的直覺會告訴他該怎麼將故事簡化並把焦點放在角色身上,同時還能隨意置換每個角色和場景。整部電影感覺很浩大,但其中每個故事都非常貼近 人心和現實。」製片史坦柏格說:「大衛將電影情節融合在一起,展現這些角色的心與靈,同時創造一個偉大的奇幻冒險故事。他能夠為每個角色找到他們要表達的 意見,反映出事實和幽默感,並讓所有人都深感認同。」
  多次獲獎的製片葛雷摩戴托羅曾擔任夢工廠動畫《麥克邁︰超能壞蛋》的創意顧問,也曾擔任《功夫熊貓2》和《鞋貓劍客》的執行製片。他這次再度以執行製片的身分與夢工廠合作,為《捍衛聯盟》添加獨特觀點。 「這部電影在主題上跟我的工作有很多相似之處,」戴托羅說。「我覺得製作團隊展現出旺盛的企圖心、浩大的規模、炫目的視覺效果以及寬廣的心胸。我非常認同他們正在創造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