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9/29

【搶救馬爾地夫】島嶼將沈! 馬爾地夫總統籲抗暖化

TVBS 更新日期:"2009/09/28 22:35" 楊樺

位在印度洋的馬爾地夫,是著名的渡假天堂,從空中看下去,珊瑚礁島如藍寶石般在海中閃耀。但是受到全球暖化影響,海平面升高,威脅最高海拔不過兩公尺的馬爾地夫的國家生存,一百年之後,全國島嶼都可能會被海水淹沒。馬爾地夫總統納希德,在首都馬列接受TVBS獨家專訪時表示,馬爾地夫站在氣候變遷的最前線,要求國際重視暖化的影響,未來將不排除向國外買地移民。納希德總統強調,今天發生在馬爾地夫的危機,未來就會發生在其他國家上,請看記者楊樺和潘郁文,來自馬爾地夫的報導。

從空中看下去,珊瑚礁、海水,層次分明,礁湖內純白的細沙,和透明的海水,組合成美麗的土耳其藍。

珊瑚礁上,則是迷人的寶藍色彩,最外層的一片深藍,圍繞著熱帶島嶼,馬爾地夫的珊瑚礁島,在印度洋中,綻放著寶石般的光芒。TVBS記者楊樺:「全球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再過一百年後,馬爾地夫這一片美景,很可能就會沈在海平面以下。」

根據科學家的估算,如果全球暖化速度不變,海平面每年上升將近1公分,全國海拔最高只有2公尺的馬爾地夫,未來可能全部都沈沒在海中。

馬爾地夫的生存危機,總統納希德,心中感受最深,2008年底,41歲,記者出身的納希德,一舉打敗執政30年的前總統,成為馬爾地夫人民,尋求改變的新希望。

而對抗全球暖化,是他上任後最迫切的危機。馬爾地夫總統納希德:「如果珊瑚白化成真,將再對我們經濟產生重大損失,同時影響島嶼的生存,珊瑚礁是要保護島嶼的。」

現在看到的小島,面積只有2.5平方公里,卻是馬爾地夫的首都,馬列也是世界上最迷你的首都,不到10萬人生活在島上,但海平面持續上升,首都也不保。

面對可能亡國的危機,納希德不斷向國際社會呼籲,要共同對抗全球暖化,納希德最壞的打算,是向國外買土地,來安置人民。納希德:「離開去另一個國家,也許是最後不得不最後的解決方式,但那不是我們所希望達到,或者希望做。」

用觀光賺來的錢,拿去國外買土地移民,當然沒有人願意,但是如果暖化問題不解決,卻可能是不得不的最後選擇,馬爾地夫民眾,也將成為暖化難民。納希德:「如果你今天不能保護馬爾地夫,未來你也無法保護自己的國家,我們站在最前線,我們是氣候變遷的最前線。」

為了爭取言論自由,納希德曾經進出監獄23次,民主目標達成了,但面對全球暖化,馬爾地夫能做的不多,要承擔的卻不少。要避免珊瑚白化,要保護海岸線不被侵蝕,要堅守每一吋土地。納希德:「氣候變遷不只是環境議題,更重要的是,人權議題,因為我們認為,我們有生存的權利。」

納希德總統強調,環境保育的重要性,但是國際社會還是全力減緩,全球暖化的速度,才能拯救馬爾地夫的天然美景。

保羅.克魯曼專欄-舊經濟勢力 不願面對氣候災難

中時 更新日期:"2009/09/29 03:09" 保羅.克魯曼

中國時報【保羅.克魯曼】

每隔一陣子我就對地球的命運感到絕望,覺得我們正逐步向浩劫逼近,但大家都不想聽壞消息或採取任何行動阻止浩劫發生。

近年來有關氣候變遷的悲慘警告並非胡言亂語,而是得自頂尖科學家所設計的氣候模型。就在過去短短幾年,對地球前途的預判已大幅惡化。

什麼因素造成這種新悲觀?部份係因某些變化(如北冰洋冰層減少)的發生比預期快很多,部份係因有更多證據顯示,放大人為溫室氣體效應的回饋迴路(feedback loop)比之前所知更為強勁。例如全球暖化會導致凍原帶解凍,釋放出二氧化碳造成更多暖化,但新研究顯示,永凍層的二氧化碳含量遠超過先前的估計,這表示回饋效應也會放大很多。 結果是氣象科學家集體變成希臘神話中的卡珊德拉(Cassandra),她被賜予預言災禍的能力,但也受到詛咒無法讓人相信。我們談的不是遙遠未來的劫難,儘管全球氣溫可能本世紀下半才會大升,但很多災害早在之前就會發生。

二○○七年《科學》期刊有篇論文《對北美洲西南部即將轉變為更乾旱氣候的模型預測》說,多個氣候模型一致預測,未來幾年到幾十年內造成塵暴狀況的永久乾旱,將成為美國西南部的新氣候形態。所以如果閣下住在洛杉磯,並且喜歡上周澳洲雪梨沙塵蔽天的紅色天空景象,不用去旅行,這種景象即將自動上門。

在一個理性世界,步步逼近的氣候災難將是我們在政治和政策上最關注的事項,但情況顯然不是如此,為什麼?

部份答案是很難使人的注意力維持專注。天氣不斷變化,全球每年的平均氣溫也會起伏;如果有一年創下破紀錄高溫,接著幾年通常會比較涼。據英國氣象局統計,歷來最熱的是一九九八年,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則說是二○○五年。不論是哪一年,都很容易讓人誤以為危險已經過去。

但我們忽視氣候變化的更大原因可能正如高爾所言:真相讓人太不願面對。和市井傳說相反的是,以應有的力度去回應氣候變化,並不會使經濟崩潰,但會使經濟重新洗牌,損害某些強大的既得利益,同時創造新的經濟機會。然而過去崛起的產業擁有遊說大軍,未來的產業卻沒有。

此事不只關係到既得利益,也關係到既存理念。卅年來主導美國的政治意識形態一貫揄揚私人企業並貶抑政府,但氣候變化卻是只能透過政府行動來處理的問題。很多右派寧可否認這個問題的存在,也不願承認其政治哲學有其侷限。

所以當前人類面對的最大挑戰排不上優先議程,最多只被當成一個政策議題。我不是說歐巴馬總統不該優先推動健保改革,但接下來最好是有關氣候變遷的立法。

(克魯曼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本報國際新聞中心尹德瀚摘譯)

研究:10%世界主要物種受氣候變化等威脅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09/09/29 17:20" 楊超寰

(法新社雪梨29日電) 根據一項今天發表的澳洲研究,在氣候變化與其他因素影響下,全球近10%的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兩棲類和魚類正面臨滅絕危機。

「澳洲與世界現有物種數量」(Number of LivingSpecies in Australia and the World)研究發現,現有190萬已分類物種中的0.9%正面臨威脅,其中包括9.2%的主要脊椎動物類。

由澳洲政府資助的全球唯一動、植物物種調查統計「生物資源研究」(Biological Resources Study)發現,哺乳類的20.8%、鳥類的12.2%與兩棲類的29.2%正面臨危機。

爬蟲類的4.8%與魚類的4.1%也受到威脅。

澳洲環境部秘書克魯克(Robyn Kruk)說,「在澳洲與全世界,生物的多樣化正面臨巨大且不斷增加的壓力。」

根據這項研究,全世界很可能有1100萬個物種,其中僅190萬種已被發現,其他還有數百萬種無脊椎動物、真菌及其他有機體尚待被發現及命名。(譯者:中央社楊超寰)

2009/9/27

為甚麼吃素 可救地球?

這是因為生產肉食嚴重浪費資源,而且製造大量污染,破壞生態平衡。以下一些數字可讓我們開始明白實況:
‧美國種出來的玉蜀黍有多少給人吃了?
20%
‧美國種出來的玉蜀黍有多少給牲畜吃了?
80%
‧美國種出來的燕麥有多少給牲畜吃了?
95%
‧穀物先餵了牲畜再由人吃牲畜,浪費多少碳水化合物?
99%
‧穀物先餵了牲畜再由人吃牲畜,浪費多少食物纖維?
100%
‧現在全球每隔多久有一個兒童因營養不良致死?
每2.3秒
‧1英畝優質耕地每年可生產出多少牛肉?
165磅
‧全美國有多少耕地用了來養牛?
65%
‧要用人工飼料方法養牛生產1磅可食用的肉需消耗多少穀物及大豆?
16磅
‧要餵多少蛋白質給雞吃才生產出1磅雞肉蛋白質?
5磅
‧要餵多少蛋白質給豬吃才生產出1磅豬肉蛋白質?
7.5磅
‧全球每日有多少兒童死於營養不良?
38,000人
‧要養活一個吃肉者所需的耕地可以養活多少完全素食者?
20人
‧每年全球約有多少人因營養不良而死亡?
20,000,000人
‧若美國人減少吃牛肉10%,因而省下的種穀物及大豆的土地、
  水、能源可令多少人有充足營養的飲食?
60,000,000人
‧歷史上許多偉大的文明終於滅亡的原因為何?
表土流失
‧至今為止美國國境內的表土已經流失了多少?
75%
‧現在每年美國因表土侵蝕而損失的耕地有多少?
4,000,000英畝,相當康涅狄格州面積。
‧表土侵蝕有多少是直接因飼養牲畜所造成的?
85%
‧由於美國人改變習慣以肉類為主食結果砍掉了多少美國樹林?
260,000,000
英畝
‧每隔多久有1英畝的美國樹林遭砍掉?
5秒
‧若1個人改為素食可因而保存多少樹林?
1英畝
‧地球上雨林破壞的主因為何?
美國人習慣
多吃肉
‧目前因熱帶雨林及有關棲生環境的破壞造成的生物絕種有多少?
每年1,000種(可能每年幾萬種,無法較精確估計)
‧美國軍事介入波斯灣的主要原因為何?
美國倚賴
進口石油
‧若全人類飲食以肉類為主,現存石油可維持使用多久?
13年
‧若全人類素食,現存石油可維持使用多久?
260年
‧從牛肉中提取1磅蛋白質須耗用多少化石燃料?
78卡路里
‧從大豆中提取1磅蛋白質須耗用多少化石燃料?
2卡路里
‧美國用了多少原料(農業基本產品、林木、礦產、燃料等)
 來養牲畜?
33%
‧若所有人素食須用多少原料來提供糧食?
2%
‧哪個行業消耗了全美國所有行業使用的清水總和一半以上?
養牲畜
‧生產1磅小麥耗用多少水?
25加侖
‧生產1磅肉耗用多少水?
2,500加侖
‧生產1隻普通大小的母牛消耗多少水?
足夠浮起
一隻驅逐艦
現代肉類生產的方式,製造出難以形容的污染與生態破壞情況。以下一些事實應該足以令我們好好想一想——
‧美國人排泄多少糞便?
每秒12,000磅
‧美國全國牲畜排泄多少糞便?
每秒250,000磅
‧美國的城市有甚麼糞便排污設備?
十分普遍
‧美國的農場有甚麼糞便排污設備?
沒有
‧美國用圍欄養的牲畜每年製造的糞便而未循環再用者有多少?
10億噸
‧牲畜糞便的濃度與家居糞便濃度有甚麼比較?
牲畜糞便濃得多,由十倍到幾百倍
‧圍欄養的牲畜排出的糞便下大雨時會有甚麼後果?
沖到河流及
地下水裡
‧1950年美國男大學生不育者有多少?
0.5%
‧1978年美國男大學生不育者有多少?
25%
‧美國男人平均的精子數量與30年前比較如何?
下降30%
‧美國男人精子數量減少的主要原因是甚麼?
含氯碳氫化合物殺蟲藥,包括戴奧辛、DDT等
‧肉類工業廣告聲稱牛肉之內的戴奧辛及其他殺蟲藥不必擔憂,
 原因是「份量微不足道」。
事實上小小一安士戴奧辛可殺死一百萬人




http://www.vegsochk.org/21veg/19.htm

2009/9/26

減少暖化 台灣代表:蔬食

【聯合報╱記者李承宇/台北報導】

2009.09.27 03:09 am


昨天全世界共有五千位民眾同步發聲,提出對氣候變遷的意見,台灣一○八位代表建議,應將蔬食做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途徑。

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年底將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丹麥政府為了納入更多公民參與,舉辦全球公民高峰會。

我國是這次卅八個合辦國之一,主辦單位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選出代表台灣人口特性的一○八位代表,與全球共五千位代表同一時間進行討論。

政壇傳真/吳揆環保 每周兩天不吃肉

行政院長吳敦義昨天在立院答覆國民黨立委林鴻池質詢時表示,自己為了環保,也響應「少肉多素」主張,目前每周兩天不吃肉。

林鴻池質詢時說,畜牧業產生的溫室氣體達到總量的百分之十八,較交通工具產生的百分之十四還多,所以許多環保團體建議「少肉多素」。

【2009/09/26 聯合報】

2009/9/24

How to Build a Kidrobot

MUNNY on the Run!

MUNNY

2009/9/23

德國牧羊犬自告奮勇給小老虎當“大哥”















小老虎“幸福地”靠在牧羊犬大哥身邊






















“咬”你一口:牧羊犬“教訓”淘氣的小虎仔












淘氣的小老虎爬到牧羊犬身上搶網球



2009-09-22 10:28:27 來源: 國際在線(北京)

核心提示:老虎是“百獸之王”,其他動物大都避而遠之。但在澳大利亞的一家動物園裏,德國牧羊犬茹姆勃卻把剛出生3個月大的小虎仔金瓦當成了小弟弟,自告奮勇擔負起保護金瓦的重任。兩個小傢夥像極了一對親兄弟 。


國際在線9月23日報道 老虎是“百獸之王”,其他動物大都避而遠之。但是在澳大利亞的一家動物園裏,德國牧羊犬茹姆勃卻把剛出生3個月大的小虎仔金瓦當成了小弟弟,自告奮勇擔負起保護金瓦的重任。兩個小傢夥像一對親兄弟,別提多親密了。

金瓦三個月前出生在新南威爾士摩哥動物園,出生後不久動物園發現金瓦的髖關節存在問題。管理員佩蒂挺身而出撫養金瓦,她將淘氣的金瓦與自家德國牧羊犬茹姆勃一起安置在後院裏,沒想到茹姆勃竟主動承擔起了看管金瓦的重任。

兩個小傢夥很快便熟悉起來,並且非常友好地相處。有時,小老虎太淘氣,牧羊犬大哥便會輕輕地“咬”一下以示警告。金瓦困的時候會蜷縮在“兄長”的身邊睡覺,而茹姆勃也會很樂意地讓金瓦靠在自己身邊。(海瀾)


2009/9/22

人獅情深



重逢,在世界盡頭

作者:安東尼.柏克、約翰.藍道
譯者:蔡青恩
出版社:遠流
















人獅重逢催淚 網友狂點書再版

* 2009-08-31
* 中國時報
* 【林欣誼/台北報導】

 描繪人與貓狗之間的動人情感,始終是書籍、電影的熱門題材。但當寵物換成獅子,場景從倫敦橫跨非洲大地,這段真人真事的奇蹟歷程,讓描述人獅情緣的《重逢,在世界盡頭》成了絕無僅有的經典之作,這本書在近四十年後重新出版。

 Youtube影音網站一年多前開始流傳一段三分鐘的紀錄影片,片中兩個大男孩和一頭大獅子在非洲草原相擁的畫面,配上感人的字幕旁白及惠妮.休士頓的《我會永遠愛你》歌聲,感動全球觀眾,至今創下近五千萬次的瘋狂點閱。這也促成描繪這段故事的書籍《重逢,在世界盡頭》重新出版。

 柏克與藍道養幼獅 迷倒倫敦人

 片中與獅子相擁的兩個男孩,就是一九七一年寫下《重逢,在世界盡頭》的作者柏克(Anthony Bourke)和藍道(John Rendall)。他們自述飼養小獅子克里斯汀的過程,以及幫助牠重返非洲的經歷,不可思議又溫馨感人。

 故事從一九六九年的倫敦街頭拉開序幕,柏克與藍道這兩個來自澳洲的嬉皮青年旅行到倫敦,在標榜「什麼都賣」的哈洛氏百貨公司買回了一隻四個月大、人見人愛的小公獅,取名克里斯汀。

 他們興奮又緊張地把克里斯汀帶回工作的家具店。克里斯汀好奇的爪子不時抓壞家具,但牠溫和又可親的個性,馬上迷倒店中的員工和顧客。當年這兩人牽著小獅子散步的景象,成為倫敦最瘋狂的街頭畫面,吸引許多媒體慕名採訪,克里斯汀也入鏡成了廣告明星。

 克里斯汀體型漸大 送肯亞野放

 只是,隨著克里斯汀的體型一天比一天龐大,他們開始憂慮牠的未來。正好這時因主演《獅子與我》而投入保育工作的演員夫妻比爾.崔佛和維吉尼亞.麥肯那來訪,提出將克里斯汀送回非洲並隨行拍攝紀錄片計畫。克里斯汀的命運也從此轉了彎。

 經過好幾個月的安排和等待,一九七○年八月,柏克與藍道終於帶著克里斯汀搭機到了肯亞,在保育工作者喬治.亞當森主持的哥拉營地,展開克里斯汀的野放復育計畫。兩人不捨地留在當地,陪伴克里斯汀度過重返曠野最初也最艱難的適應期。

 一年後,兩人在第二部紀錄片計畫的邀約下,回到肯亞。沒想到,已經回歸野性、長成一頭巨獸的克里斯汀一見到他們,馬上熱情地飛撲到他們身上,又親又抱。這幕深情感人的重逢場面,就是Youtube感動無數觀眾的片段。

 年後重逢出書拍片 四十年熱賣

 柏克與藍道如今已兩鬢花白,去年在眾所期待下推出新版《重逢,在世界盡頭》,添補了原書結尾之後兩年的過程。克里斯汀在野放兩年半後,足跡延伸到北邊曠野,之後再也沒人追蹤到牠的去向。

 「我們想像牠在遙遠的地方建立起自己的領域與獅群,牠的子子孫孫依舊在現在的肯亞狩獵…其實,牠能奇蹟般地回到非洲,度過最困難的前幾年,變得雄偉又強壯,我們已經沒有任何遺憾了。」他們在序言中寫道:「我們看著牠、愛上牠,倒轉一次回憶然後依舊思念牠。」

愚蠢的年代

<我的陳文茜>:愚蠢的年代(陳文茜)
2009年09月19日蘋果日報
我與《世界週報》的團隊現在每週上一次課,聆聽教授們談「全球暖化」最新研究。講課總是先從震驚開始,底下一片沉默,無人哼聲;中途幾位年紀輕一點的工作人員,忍不住交頭接耳,談自己買房地點是否安全;結束時大夥邁著沉重步伐,走回辦公地點。

北極融冰歐洲熱浪
《世界週報》的工作同仁現在可能是全台除專家學者外,最強烈活在「末日狀態」的工作夥伴。從今年7、8月開始我們已陸續整理2009年全球極端氣候新聞;我每週主持,每週看災難,都在狐疑一個問題:為什麼氣候危機這麼明顯,人類卻仍活得如此輕忽?

英國女導演Armstrong近日拍了一部氣候變遷的新影片《愚蠢的年代》;去年底於英國國會播放,今年於聯合國播映。下週二起此片將於台灣及全球50個城市同時首映,它是繼2007年《不願面對的真相》之後,世界最重要的氣候變遷紀錄片。

《愚蠢的年代》(Age of Stupid),從命名已訂出導演對世人的觀察。我們把金錢的信用危機當海嘯,全球一致行動;但對於全球暖化已極度惡化,40年後人類面臨生存危機,全球只把它當一個科學預言的想像世界,無法一致行動。愚蠢的人類,共築一個愚蠢的末日年代。
舉個例子,9月初北極融冰,氣候科學家們嚇壞了;俄羅斯卻當它是便宜省時的新航道,還高興地宣佈未來走此航道海運可節省十天。

再舉一個例子。廣東已近月乾旱,從澇轉變為旱僅不到30天的日子。南方過去7、8月多是風災、雨災,孫中山家鄉的田地竟落到如黃土高原般地殼龜裂,風中滿眼是砂。歐洲自2003年熱浪以來,每年總有數周溫度逼近攝氏40度;撒哈拉沙漠正從北非往地中海逼近,葡萄牙、西班牙、希臘雅典、法國南方、包括兩河流域伊拉克、印度北方綿延至加州,一年比一年沙漠化。
儘管危機如此逼近,年底哥本哈根會議美中兩大國,號稱G2,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製造國,會不會簽署「氣候協議」?卻仍是一個未知數。

攤開中國十一五計劃或四兆人民幣內需方案,氣候變遷都只是附帶內容。中國對熱比婭、達賴等恨之入骨,但是40年後全球海平面上升,只要一公尺,首都北京、天津、上海均將大半淹沒水中。中國失去的不只是固有領土,更是心臟般的大城市產值。

美國亦復如此,高爾的紀錄片預估2025年,曼哈頓已有一大部分土地低於海平面,尤其華爾街;金融海嘯只淹沒了肥貓,暖化卻足以終結華爾街。
危機的預言一日日逼近,科學家的測試一年一年惡化;可悲人類真的「非常愚蠢」,面對極地冰融,引發人類生存危機,卻仍逃避以對。

莫非愚蠢,正是人性的一部分?也正是終結人類的命定基因?
作者為電視節目主持人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1954319/IssueID/20090919

氣溫升2度就亡國 小島國疾呼限制為1.5度

更新日期:2009/09/22 14:20 蔡筱穎

(法新社紐約21日電) 當世界領袖齊聚紐約進行關鍵性的氣候變化談判時,小島國家今天警告,他們的時間不多了,海平面的升高有可能使他們從地圖上消失。


遍佈於全球各大洋的小島國所組成的小島嶼國家聯盟(AOSIS),希望在聯合國哥本哈根(Copenhagen )氣候變遷會議前的100天,能夠讓他們的聲音被聽見。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和英國前首相布萊爾(TonyBlair)也呼籲世界各國政府,在聯合國氣候週(Climate Week )時公開承諾解決全球暖化問題。


歐盟領導人表示,如果其他各國也同意付出相同心力,他們願意致力於削減3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使全球溫度上升不超過攝氏2度。


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員波爾(Yvo de Boer)告訴法新社:「小島國家必須要表達,這無異於是宣告它們的滅絕,因為氣候增加攝氏2度的結果是,所有的小島國都將消失。」


小島嶼國家聯盟則要求新的哥本哈根氣候協議,限制溫度上升盡可能遠低於攝氏1.5度。(譯者:中央社蔡筱穎)

2009/9/21

週一無肉日 吃素救地球

自由 更新日期:"2009/09/22 04:09"

〔記者楊久瑩/台北報導〕夾起一百公克的肉,正準備享受口腹之慾時,你已為地球增加三.六四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少吃一百克肉 減碳三點六四公斤

「全球週一無肉日平台」昨成立,除呼籲政府響應吃素政策,也提醒大家,別輕忽吃素的驚人環保力量,少吃一片肉,減碳效果可是少騎一公里機車的五十多倍。

「全球週一無肉日平台」特別選在昨天九二一震災十週年的日子成立,發起人蘇小歡、徐仁修,及主婦聯盟董事長胡雅美指出,九二一是值得台灣人警惕的日子,我們必須即刻減緩地球暖化的傷害,以免大自然一再反撲,吃素是最快速有效的減碳方法,歡迎大家一同豎起雙手拇指,提醒身旁的朋友「今天吃素吧!」

六縣市公家機關、學校響應吃素

「星期一,餐桌只想沒有肉,星期一,大地之母要休息」,台上年輕朋友唱著無肉日主題曲,台下包括「痞子英雄」導演蔡岳勳都出席響應,還陸續有實踐大學、英國牛津留學同學會等團體加入,包括瑞典、美國、荷蘭、歐盟等近二十個國家,都陸續推動多蔬食少肉的行動。

平台統計,國內已有至少六個縣市政府及轄內的學校響應素食減碳行動,北市推動一月至少一素,北縣推動減碳多吃素,新竹縣推動中小學營養午餐每週一素,南投縣員工餐廳每月兩餐素、學校營養午餐每週一素,雲林縣中小學每週二素餐,台南市每週一素餐。

美國人吃一天素 可省一千億加侖水

蘇小歡引述美國研究指出,如果美國三億人口,每人只吃一天素,就能為美國節省一千億加侖的水(足以供應新英格蘭近四個月所有房屋居民使用)、節省十五億噸餵給牲畜的農作物(足以養活新墨西哥州民一年多)、節省七千萬加侖天然氣(足以提供加拿大和墨西哥所有汽車燃料)、節省三百萬英畝土地,及減少三十三噸的抗生素使用量。並將因此減少一千二百萬噸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減少三百萬噸土壤侵蝕及導致的七千萬美元經濟損失,同時還能減少近七萬噸造成空氣污染的氨氮氣體排放量。

中研院氣候變遷中心主任劉紹臣警告說,溫室氣體造成的地球暖化,已嚴重影響大自然生態,以台灣前十強降雨量的颱風為例,已是五十年前的一倍,照現今地球暖化的速度,再二十五年就可能達到三倍降雨量,減碳運動刻不容緩。

全球2/3主要三角洲 瀕臨沉沒

中時 更新日期:"2009/09/22 02:48" 林家群/綜合報導

中國時報【林家群/綜合報導】

美國科學家研究過去十年拍攝的全球卅三處主要三角洲的衛星照片發現,有三分之二的三角洲遭受地層下陷及海平面升高的雙重威脅,中國的黃河、長江及珠江三角洲均被列入最危險級。其原因包括大肆超抽地下水與開探石油天然氣,以及地球暖化。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北極及阿爾卑斯山研究所」學者西維茲基(James Syvitski)領導的團隊發現,這些約有五億人口居住的主要三角洲,八五%在過去十年受過嚴重水災侵襲,面積達廿六萬平方公里。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期刊。

除澳洲與南極洲外,各洲人口最稠密、農業最發達的三角洲都受害頗深,亞洲的三角洲受影響最大,數百萬人面臨威脅。他們將三角洲的危險程度分為五級,最危險級中國黃河、長江及珠江三角洲均入列,另有泰國湄南河、非洲埃及尼羅河以及法國隆河三角洲。

危險居次有孟加拉恆河、緬甸的伊洛瓦底江、越南的湄公河及美國的密西西比河的三角洲。

人類行為危害三角洲原因包括在河流上游蓋水壩截流、超抽地下水及採礦。如湄南河三角洲地下水層每年降低五到十五公分,義大利波河三角洲開採甲烷導致地層下陷三點七公尺。

其次是地球暖化,原先聯合國氣候變遷政府小組預測,二○七○年海平面將上升廿一到七十一公分,近來參考格陵蘭與南極洲冰棚急速融化數據,已修正為本世紀末海面會上升至少一公尺。

研究結論是,「所有趨勢都指向三角洲沉入平均海平面(mean sea level)的面積將空前增加。而三角洲的水災,不論來自陸地或海洋,人類都要提高警覺,因為狀況會愈來愈糟」。

民間提倡週一不吃肉 健康又環保

公視 更新日期:"2009/09/21 22:15"

事實上少吃肉,不但可以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機率,還可以減碳做環保,就連營養師也認為,發育中的青少年可以跟進,至於因為少吃肉的營養,可以透過其他食物來補充!

吃飯了,想想要挾什麼,看到這麼多菜,沒拿塊肉,總讓有些人覺得可能吃不飽,但現在有民間團體提倡星期一不吃肉運動,有人說,既健康又環保,還不錯。

少吃一點肉,可以減緩地球暖化,而且一個星期只吃素一天,民眾覺得蠻健康的,而營養師也贊成,正在發育的青少年可以跟著這樣做。

但發育中的孩子吃素,營養會不會不均衡?營養師說,所需的蛋白質可以從其他的食物中攝取。

如此看來,不論大人或小孩,如果一個禮拜只有一天不吃肉,沒有什麼大問題,而且更重要的是,也不必拘泥在禮拜一,真要健康又環保,任何一天想吃素就吃素。

記者 冉瑞雯 張梓嘉 台北報導。

@@@@@@@@@@@@@@@@@@@@@@@@@@@@@@@@@@@@@@@@@@@@@@@@@@@@@@@@@@@@@


民間團體籲週一不吃肉 減碳環保
公視 更新日期:"2009/09/21 22:15"

保護環境的方法有很多,改變飲食習慣可能也有不錯的效果。而今天是星期一,有民間團體發起周一不吃肉的運動,這是因為肉類食物在生產時、必須耗費大量的能源、同時也會製造溫室氣體、比素食來得不環保。環保團體呼籲大家少吃肉來愛地球。

大口吃肉、大快朵頤,很多現代人,肉可能吃得比蔬果還多,聯合國估計,如果再不節制,很可能再過五十年,全世界的肉類需求量會是現在的兩倍,因此有民間團體發起「周一無肉日」活動,呼籲民眾改變觀念,能盡量少吃點肉。

少吃肉真的比較環保嗎?聯合國農糧組織2006年統計,畜牧業排放的溫室氣體,占全球總排放量一成八,少吃點肉,就能減少溫室氣體的製造。如果吃一餐要攝取330大卡的熱量,那麼選擇吃一客八盎司牛排,要比吃熱量相當的米飯蔬食,消耗更多能源、也製造更多二氧化碳。

周一無肉日並不是台灣首創,早在今年六月前披頭四知名歌手,保羅麥卡尼就登高一呼,在英國推廣多吃蔬食少吃肉,而國內環保團體也鼓勵民眾少吃肉,同時不管吃肉吃菜都要有食物里程的概念,多吃在地食物,少吃需要長途運輸的,才是真正環保又健康的飲食好習慣。

記者林靜梅陳信隆台北報導

今天不吃肉 呷菜做環保

華視 更新日期:"2009/09/21 22:16"
今天不吃肉 呷菜做環保

多吃蔬菜有益健康,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現在有民間團體推動「週一無肉日」,提倡禮拜一不吃肉,不但可以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還可以減碳做環保,為地球盡一分心力,今天也的確有許多葷食餐飲業者,提供無肉的素便當,大家一起環保一下。

要買白菜還是空心菜,太太站在菜攤前面端詳了好久好久,今天不買肉,只買青菜。無竹令人俗,無肉令人瘦,這句話到現在,已經過時啦,少吃肉不但能降低碳的排放量,更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太太、小姐,有心響應,只是買了大把大把的青菜,怎麼料理才好吃,倒成了一大難題。考倒了家庭主婦,考不倒餐廳老闆,白菜、木耳、紅蘿蔔,便當老闆教您無肉的日子,要這樣吃。

便當盒裡,紅的黃的綠的,顏色繽紛,口味也不單調。環保概念下,民間團體推動「週一無肉日」,少吃一塊肉,地球的上的汙染就少一點,拯救地球不再只是口號,真正的慈悲,就從少吃肉開始。(完整影音新聞請見:http://news.cts.com.tw/cts/life/200909/200909210319523.html)

格陵蘭驚人融冰 大冰原驚現川流

TVBS 更新日期:"2009/09/21 22:28" 沈千巧

全球暖化到底有多嚴重?從全球第一大島-格陵蘭島的現況,就能看到真相!格陵蘭的海岸線,看到冰山融化後,漂流在海面上的碎冰塊,而格陵蘭大冰原上,已經溶出一條又一條亮藍色的河川,科學家說,全球暖化速度比10年前要來的更快,或許本世紀前,全球海平面會上升1公尺之多。

歡迎來到深居北極圈內的格陵蘭,跟著綠色和平組織觀測船的腳步,CNN記者準備踏上,這座全球第一大島的東南角,一窺地球暖化的證據。戈登漢米頓博士:「眼前這種美麗,當我一來到這,我的天啊,這實在太壯觀了。」

坐上直升機,眼前這片格陵蘭海岸線,藍的發光的海面,有無數白點點綴其中,如畫般的景緻,其實是暖化留下的足跡,海面上漂流的,其實是來自格陵蘭大冰原的冰山碎塊。戈登漢米頓博士:「格陵蘭大冰原綿延幾百英里,最中心的部份,厚達2.6英里,現在你眼前看到的,就是黑爾黑姆冰川。」

全球暖化的加快速度,讓格陵蘭的主要冰川之一黑爾黑姆,開始以驚人的速度溶化跟後退,黑爾黑姆冰川,已經縮短了8公里長,比起10年前觀測到的4公里,快上整整一倍的速度。戈登漢米頓博士:「黑爾黑姆的變化太劇烈了,不過是5到10年的時間,這是一項警訊。」

格陵蘭正發出怎樣的警訊,黑爾黑姆冰川溶化速度越快,表示更多水將流入全球海洋,用實物來換算,現在的格陵蘭,每年流失的面積,相當於8萬個奧運規格游泳池這麼大。CNN記者:「這意味海平面,將會上升到我們沒料到的高度嗎?」戈登漢米頓博士:「沒錯。」

回到直升機上頭再看一次,一條亮藍色的河川,正切割著格陵蘭冰原,裡頭源源不絕的河水代表什麼,專家說代表河水下方,有更多逐漸溶化的冰川。戈登漢米頓博士:「這條河川的大小,有多不尋常,冰川是它的源頭,因為這裡緯度這麼高。」

冰川下方藏著瀑布,冰川上各處的水色景緻,都讓專家憂心忡忡,認為聯合國在2007年,提出全球海平面,將上升60公分的說法太過樂觀,反倒認為在本世紀前,海平面將上漲1公尺之多;氣候暖化帶來的威脅,全人類要共同負擔,最大島嶼格陵蘭,正發出警訊,你聽見了嗎!

周一不吃肉 消弭糧食危機

台灣醒報 更新日期:"2009/09/21 17:47" 賴宥霖

【台灣醒報記者賴宥霖報導】現代人餐桌上的菜色,可能關乎世界和平。今日在台灣版「週一無肉日」記者會上,經濟日報總主筆馬凱指出,全球食肉人口增加,除了造成全球暖化外,比之更迫切的問題是糧食危機。「再繼續下去,人類可能等不到海平面上升,就會被糧食危機拖垮。」

「過去我們以為拯救地球要靠超人,但現在人人都可以做這項工作。」發起人之一的徐仁修指出,建構「週一無肉日」這個平台是希望可以帶起民眾週一不吃肉的風氣。「希望台灣可以宣布週一為全台無肉日。」徐仁修說。

發起人之一作家蘇小歡說,此平台將透過各種方式協助民眾,例如若有餐廳願意加入,可主動與該平台聯繫,該平台將給予相關資料,協助將每週一的「無肉菜單」提昇到總菜單的三分之一。

有數據指出,以牛隻為代表的畜牧業,佔全球排放溫室氣體的18%,比汽機車加起來的14%還要高,而且畜牧業所排出的甲烷及氧化亞氮,對全球暖化的殺傷力分別是二氧化碳的72及298倍。世界銀行估計,畜牧業對全球暖化的威脅已經超過50%。

馬凱則指出,因為過去二十年來原本落後國家的經濟高度發展,富裕起來的人民對肉類需求大增,由於一單位的肉類熱量,需要十倍的糧食才得以提供,使得原本糧食需求暴增為十倍。

「原本被迫吃素的50億人未來如果要吃肉,等於增加了500億人的糧食需求,我想地球並沒有辦法供應500億人的糧食。」馬凱說。

其實糧食危機早在去年九月就初露端倪。馬凱指出,去年九月金融海嘯爆發之前,包括小麥、玉米、稻米在內的糧價在短短數月之間暴漲數倍,導致17個國家發生動亂,幸好金融海嘯爆發,糧價與油價下降,才即時終止動亂。

「未來經濟復甦後,糧食危機的問題會更加迫切,為爭奪糧食引發的戰爭隨時會爆發。」馬凱說,如果全世界都能響應一週一天不吃肉,至少可以為世界換來十幾年的和平。

現場與會者包括作家、經濟學家、電影製片、媒體工作者、醫師、科學家等各行各業人士。如電影製片人徐立功、《痞子英雄》導演蔡岳勳及女主角陳意涵、作家蘇小歡等人。在場與會人士紛紛響應「週一無肉日」平台的號召。其他更多資訊,可上平台網站:http://www.meatfree.org.tw/

全球多處三角洲在下陷 長江黃河都入列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09/09/21 14:05" 陳 蓉

(法新社巴黎20日電) 根據今天刊登一項研究顯示,近5億人口棲身之地,世界2/3主要三角洲地區正處於土地下陷及海平面上升的當口。

根據人造衛星影像資料新發現顯示,過去10年33處較大的三角洲地區有85%遭嚴重水患,影響面積達26萬平方公里(10萬平方英里)。

該研究推測,如果在氣候適度變遷下,海平面如預期上升,本世紀三角洲遭水患地區可能增加50% 。

研究指出,衝擊最大將是亞洲,但是澳洲及南極洲之外的各大洲,人口密集與耕地用三角洲也都有危險。

以1-5的等級區分,11個被列為最危險的三角洲中有3個位於中國:北方的黃河三角洲、近上海的長江三角洲及廣州珠江三角洲。

埃及尼羅河(Nile)、泰國湄南河(Chao PhrayaRiver)及法國的隆河(Rhone River)三角洲也被列入最危險等級。(譯者:中央社陳蓉)

周一無肉日 今天,讓我們的餐桌上沒有肉

* 2009-09-21
* 中國時報
* 【?柴松林】

 經濟學人雜誌提出警告:「一場沉默的海嘯已席捲全球」,新聞週刊形容問題嚴重:「連富裕國家也陷於飢餓當中」,華爾街日報調查結果:「中印需求暴增是糧荒主因」。遠見雜誌指出:「食物的、能源的、投資的大發糧財」,中國時報報導:「瓜地馬拉飢荒餓死數百人」;只要翻開媒體,類似的消息連篇累牘。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專家小組」發表公報,指出氣候轉變正開始衝擊全球的自然生態,氣候暖化使地球遭逢災難,降雨型態改變,風暴威力加強,洪患發生頻繁,乾旱程度升高,淡水來源短缺,使物種滅絕,耕地縮小,更重要的是糧食減產,窮國遭殃,窮人受害。

 世界糧食計劃署比較目前和一年前的糧食價格,發現過去一年能吃的東西都漲價了,玉米漲65%,黃豆漲41%,稻米漲200%。專家警告:價格還沒漲到頂點,以後會繼續創新高。糧食短缺與糧價高昂,使非洲、南亞、拉丁美洲地區許多國家動盪不安,秩序失控,抗爭激烈,更嚴重的是千千萬萬的人餓死。

 ●

 糧食減產,糧價高昂,不但使窮國遭殃,連那些生產米的國家,中國、印度、泰國、越南、都調高出口稅或限制出口,以確保本國的糧食供應。稻米出口國正在計劃仿「石油輸出國組織」,成立「稻米輸出國組織」,控管稻米的供應與價格,可能在未來有錢也買不到了。

 為什糧食的價格會高漲,推究其原因不止一端,氣候變遷,天災頻仍;種糧農地轉作供生質能源之用,加上生產國惜售,都是原因,但是美國的經濟與農業專家接受華爾街日報調查時,有一半以上的人認為是由於中國和印度的所得提高,使對食物的需求增加所致。

 所得提高同時提高了食物中肉食的比例,是一個原因。因為生產一公斤肉品既要消耗六公斤的穀物,更要消耗大量的淡水,禽畜排放的廢棄物和二氧化碳,造成環境汙染,升高溫室效應,更導致糧食作物減產。

 所以要緩和糧食短缺問題,首先就是減少肉食。平均每人肉品消費量最高的美國,若減少一半,就可以抵銷中國和印度的總消費量。如果加拿大、拉丁美洲、澳紐和亞洲地區中的富人都將肉品消費量減至目前的二分之一,就可餵飽非洲、南亞及散布於各地的饑民,拯救他們免於饑餓死亡。

 減少肉食不但讓更多的人免於饑餓,實現了集體人權中的「糧食權」和「人道主義救援權」,使水源、環境得到保全,降低碳的排放,減緩生物滅絕與氣候變遷所造成的悲劇性惡果。

 ●

 近二十年來,歐洲、美國、加拿大,這些原本全肉食的地區,素食人口急速增多,目前已至百分之十五。這些新增素食者所持的理由是「素食有助健康」。在其他地區富裕的人口中,基於健康的原因,減少肉品消費,甚至改為全素食的人口也在增加中。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對待動物殘忍的人,對待人必不會仁慈」。飼養禽畜的不人道方式,禽畜由養殖場到屠宰場,乃至於販賣的過程,都過於血腥殘暴。使一個從小生長這樣環境的,習慣了這樣場景的人,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人;這就是社會上充斥著暴力、殺伐、虐待、刑罰、仇恨的一個理由。基於這個原因,法國修改了禽畜飼養與屠宰法,使其稍近人道主義的精神,免孩子舉目即見的殘暴景象;也促使人本於慈悲之心,拒絕肉食。

 印度國父聖雄甘地在自傳中說:「我們從一個人對待動物的態度,便可以知道其人品的高下,從一個民族對待動物的態度,就可以預見其能否締造一個偉大的國家」。可見得少吃肉的好處,非僅是物質面自利利他的行為;更在精神面,培養一個人心懷善念,有慈悲之心,由關懷眾生而及於環境,有高尚的品格;又可以有助於建出和諧共榮的友愛社會,讓人人享有尊嚴人生的偉大國家。

 這一切,就從今天九月二十一日、星期一,餐桌上沒有肉開始!

2009/9/18

飲食男女新概念 素非素 樂活素!

北極冰融略慢 但整體冰量已減半

台灣醒報 更新日期:"2009/09/18 14:05" 楊舒婷

【台灣醒報記者楊舒婷綜合報導】比起2007年北極夏天大量冰融,今年九月極地覆蓋面積還有510萬平方公里,比之前好得多。不過極地仍持續冰融,科學家憂心現有冰層都太年輕、逐漸變薄;台灣學者也提醒,經過30年,北冰洋地區超過5公尺的冰層,已從57%大幅縮至今年的7%,必須正視其嚴重性。

美國冰雪數據中心(NSIDC)提供最新九月數據,目前北極極地覆蓋面積為510萬平方公里,相較於 2007年嚴重融冰、僅剩410萬平方公里,今年情況好得多。不過科學家提醒,長期來看,北極仍是持續融冰的趨勢,比起1979年至2000年的平均量,覆蓋面積已少24%;此外,現有冰層大多為只靠一個冬天組成的年輕冰層,融解速度會比其他老冰層快上許多。

以趨勢來看,北冰洋地區融化速度越來越快。「北冰洋跟南極大陸是調節地球溫度最重要的天然屏障,但與1979年相比,冰河量已消失一半,」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所研究員汪中和指出,今年其實也是融冰第三嚴重的一年。

他提醒大家不要只看表面覆蓋面積,「若從厚度來看,冰融情況更嚴重。」以NASA提供的數據為例,汪中和說,今年超過5公尺厚度的冰層只佔7%,30年內整整減少50%。

汪中和說,海洋是一個很好的指標,因為海洋質量大,不像大氣一樣容易受影響;但換個角度說,他提醒,「當全球海洋溫度開始上升,就表示全球暖化的衝擊越來越深,海洋慣性所造成的影響也將越來越厲害。」日前才剛觀測到海洋溫度創130年新高溫,人類必須再多作努力、盡可能節能減碳,多爭取時間,讓地球有機會能自我修復、找到平衡溫度的機制。

為何今年北冰洋溫度較低、融冰速度趨緩?美國科學家尚未找出確切原因,也憂心這可能為2007年大量融冰後的震盪趨勢,明年是否更熱,仍需持續觀察。

在海洋創新高溫的情形下,汪中和認為,北冰洋溫度和全球海洋平均溫度並不完全相同,不能相提並論;不過他也表示,影響因素眾多,目前也仍未有科學工具,能精準測量海洋吸收的能量到底是多少。「未來這幾年都是觀測重要時刻,任何減碳的努力,都能讓北冰洋融化速度不要這麼快,」汪中和以此鼓勵大眾。

最近這幾十年,北極地區溫度上升速度,比地表平均上升速度還快上兩倍;近十年更是兩千年來最暖的一段時間。未來一個月,美國冰雪數據中心也將提供較完整的報告,納入溫度、風向等因素,分析海面冰層融解的原因。

(圖片來源:美國冰雪數據中心(NSIDC)。圖說:九月融冰情形,橘色線為1979年至2000年的冰層範圍。)

氣候變遷、海洋污染 珊瑚礁全都錄

環境資訊中心 更新日期:"2009/09/18 20:15" 特約記者黃元照報導

許多人對電影「不願面對的真相」印象最深刻的,是畫面中從北極冰柱所偵測到過去數千年二氧化碳濃度持續瘋狂飆高的折線圖。為了更加了解古海洋歷史,海洋科學家還可利用珊瑚骨骼來作為探索海洋環境變遷的重要工具。

造礁珊瑚廣泛的分布在南北緯30度的十數公尺淺水域;而造礁珊瑚在海水生長過程中,會將周遭的環境變化詳實的紀錄在碳酸鈣骨骼內;更重要的是,造礁珊瑚生長快速,一年可達數公分以上,生命週期往往超過一個世紀,這些優點更讓珊瑚成為解析古氣候及環境變遷的最佳利器。

其中,最常被利用的是大型團塊狀的微孔珊瑚(Porites.)。在墾丁及綠島海域一年可以生長一公分左右,在適當的海洋條件下生長,三、四百年後可高達一層樓,外觀就像是一頂巨大的海底鋼盔,例如綠島的大香菇珊瑚。由於珊瑚骨骼中的一些微量元素及同位素也可以提供海洋的水氣交換、能量傳輸、大洋環流以及全球變遷資料。台大地質系沈川洲教授指出,海水溫度每升高攝氏一度,會造成正在成長的珊瑚骨骼中的鍶元素減少0.8%,鎂元素增加3%,鈾元素減少5%。因此,珊瑚也就像是一支天然的溫度計,忠實紀錄海水每個時期的溫度變化。

在國內,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陳昭倫教授與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游鎮烽教授,正率領一支研究團隊,在澎湖群島進行珊瑚骨骼的研究計畫,包括澎湖北島的吉貝與姑婆嶼、本島馬公內灣的鐵線尾海域,還有南島的七美及東吉嶼等海域。

研究團隊將珊瑚採樣回來,經骨骼切片、X光拍照、骨骼微取樣及清洗等一連串複雜的樣品處理及儀器分析,已初步掌握澎湖各海域過去15年的表層海水溫度變化情形,也意外發現東吉嶼南方每年夏秋兩季會固定出現湧升流(大量營養鹽由海底湧向海水表層)的紀錄。

此外,從馬公內灣的珊瑚骨骼,也記錄到過去5年的人為污染歷程,如箱網養殖漁業飼料過量餵飼(鐵鈣比),大型廢棄物垃圾場金屬污染物經底層滲透流入珊瑚礁區(鎘鈣比)等。

該研究團隊表示,未來還將持續進行數值資料分析以及環境資料比對工作,屆時澎湖海域的環境變遷情形,將更加清晰呈現國人面前。

正當國內外的海洋學者均大聲疾呼「珊瑚白化、海洋酸化、全球暖化」的今日,保育珊瑚礁、保護海洋,還有一條漫長的道路要走!

北極冰層今夏面積 有紀錄以來第三低

路透 更新日期:"2009/09/18 13:45"

(路透洛杉磯17日電)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科學家今天表示,今夏北極冰層融化,面積縮小至有紀錄以來第三低,只比前兩年的低點略有上升,但由於氣候變遷的徵候,整體而言冰層仍持續萎縮趨勢。

  北海冰層面積本月12日萎縮至今年最小的197萬平方英里(510萬平方公里)。如今北極進入年度降溫期,北海冰層面積似乎再度擴大。

  位在科羅拉多州(Colorado)的國家冰雪資料中心說:「自1979年衛星開始測量北極冰層以來,目前的冰層比30年來北極夏季平均海冰覆蓋面積減少20%,比1979年到2000年間的平均值少24%。」

  北極冰層面積最低的紀錄發生於2007年9月,去年第二低,今年第三低。但科學家認為,今夏冰層面積微升不代表整體面積回升。中央社(翻譯)

2009/9/17

氣候變遷下脆弱高山生態系的省思

大台灣 更新日期:"2009/09/17 16:25" 魏攸芳

【大台灣旅遊網TTNews記者魏攸芳】

  為呈現台灣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及脆弱珍貴的高山生態系,並因應氣候變遷的保育研究現況,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於2009年9月17~18日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藍廳(立體劇場入口)舉辦高山生物地理國際研討會,會議由陳處長茂春主持。雪霸處配合舉辦這次的研討會,在2008年先行辦理「日據時代雪山地區生物資源研究文獻彙編與經典論文之翻譯」計畫,總計彙整植物、哺乳動物、鳥類、兩棲爬蟲類、蜘蛛、真菌類共計186篇論文,全文翻譯經典論文2篇,以及鹿野忠雄的「福爾摩沙次高山山區的動物地理學研究」全書翻譯,以為研討會序曲。

  本次研討會以日據博物學者─鹿野忠雄為主題,回顧他在台灣生物地理學及地質學的卓越研究成果,並邀請日本京都大學及九州大學、國內各大專院校、自然科學博物館及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等14位研究學者,進行高山生物地理學的專題演講,內容包括:兩生爬蟲類、魚類、昆蟲、哺乳動物、植物及鳥類等類群,另亦邀請縱橫山林的登山探險家兼作家的楊南郡老師,進行鹿野忠雄的專題演講。活動同時刊展國內各大專院校於高山研究的成果壁報,及回顧鹿野忠雄一生的精彩照片特展。研討會後舉辦有「追隨鹿野忠雄的足跡」之雪山登山活動,透過雪山深度的生態旅遊,體驗冰河圈谷壯闊的景色,並回想70多年前鹿野忠雄來到此地的心境。

  本次研討會共有政府部門、專家學者及民間保育團體等200多人次參加,討論熱烈,不單只是國際間學術研究的知識交流,更讓國際學者及國人瞭解到目前台灣因應氣候變遷的問題下,針對高山生態系的研究現況,期望透過本次研討會拋磚引玉的過程,喚醒國人的保育思維,更能省思在當代氣候變遷下我們的角色與責任。(圖/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雪霸國家公園相關資訊:http://a310005.travel-web.com.tw/

EOLE

The Tale of How

VARMINTS

2009/9/16

全球醫師疾呼 因應氣候變遷不力恐釀健康浩劫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09/09/17 12:20" 王思捷

(法新社巴黎16日電) 全球18個醫師組織的領導人今天聯名警告,如果在關鍵性的哥本哈根聯合國會議上未能因應氣候變遷問題,恐造成人類健康「浩劫」。

醫界人士難得一見地在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Medical Journal)和「刺胳針」(The Lancet)雜誌上聯名呼籲,希望各國政府採取果斷行動,降低全球暖化威脅。

科學家已一再警告,氣候變遷可能在許多方面影響人類健康,包括因旱災而起的營養不良、水患造成的霍亂風險和透過蚊蟲傳染至溫帶的疾病等等。

這封聯名信說:「醫師應該率先發聲。很危險的是,政客有可能猶豫不決,特別是在目前經濟動盪不安的時刻。如果他們的回應軟弱,對國際健康的後果可能會是一場浩劫。」

這封信由18個醫師學會或醫學院的會長、院長聯合簽署,他們分別來自美國、澳洲、英國、加拿大、愛爾蘭、泰國、香港、馬來西亞、愛爾蘭、南非和蘇格蘭。(譯者:中央社王思捷)

科學家:暖化導致地殼變動 天災更為頻繁

路透 更新日期:"2009/09/17 11:03"

(路透倫敦16日電)科學家今天說,全球暖化導致地殼出現變動之際,地震、火山爆發、大型土石流和海嘯可能更加頻繁。

與氣候有關的地質變遷也可能引發「甲烷噴發」,即這種強力溫室氣體的釋出。目前以固態形式囤積在永凍層和海床下方的甲烷量,甚至超越大氣中二氧化碳。

倫敦大學(University College of London)的麥蓋爾(Bill McGuire)教授,在探討氣候變遷對地質災害影響的首屆大型會議中告訴路透:「氣候變遷不只影響大氣層和海洋,也會影響地殼。整個地球是個相互影響的系統。」

會議中的火山學家、地震學家、冰河學家、氣候學家和土石流專家,已研究歷史資料,設法預測未來改變,特別是約1萬2000年前、前一次冰河期結束時的氣溫劇變。

主辦這場為期3天會議的麥蓋爾說:「當冰層消失,地殼再次隆起,引發地震,再引發海底崩移,導致海嘯。」

牛津大學的派爾(David Pyle)教授說,地表些微變動一般而言似乎會影響火山活動,不只在寒冷期結束後冰層消失的地方。氣候型態似乎也會影響火山活動,反之亦然。中央社(翻譯)

海表溫度 創30年新高

台灣醒報 更新日期:"2009/09/17 11:29" 楊舒婷

【台灣醒報記者楊舒婷綜合報導】不只創紀錄的高溫、降雨量成為常態趨勢,海洋表面溫度也於今年創新高,升至16.9度,比1998年聖嬰現象的16.5度還高。美國氣象單位更指出,這一兩年因聖嬰現象影響,溫度可能繼續上升。

自1880年有觀測紀錄以來,海洋溫度持續破紀錄。以八月為例,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發現海表溫度升至16.9度,是觀測30年來單月最熱紀錄;若綜合陸地、海表溫度,是紀錄第二高,夏季紀錄第三高。以整年來看,今年則是歷年紀錄第五高溫的年份。

專家認為,海洋溫度升溫和聖嬰現象大有關係。NASA也曾於年初預測,今年與明年會再創高溫紀錄。不過,不是每個地方都有升溫現象,加拿大與西美部分地區,海表溫度就比平常還低。

根據歷史新聞記載,1997年至1998年的聖嬰現象也曾創下歷史高溫;1998年7月是歷年海表溫度紀錄中最熱的一月,平均溫度高達16.5度。

台大全球變遷中心主任柳中明與中研院地球所研究員汪中和於八月接受本報採訪時曾表示,不能輕言斷定將造成比1998年聖嬰現象還嚴重的災害,仍需持續觀察。

不過,當時柳中明也提醒,今年聖嬰現象非常明確,且溫度增加快速,是很強的聖嬰;汪中和也指出,今年四月、六月太平洋海溫都是有史以來最高溫,今年台灣七月溫度,則是僅次於2003、2007年的史上第二高溫。

三狗組- 汪汪快樂頌 / Doggie Trio- Bark, bark, song of happiness

Glore

by Ingo Walde

2009大猩猩年 WWF Year of the gorilla

by Ingo Walde

http://www.monkeestyle.com/

2009/9/14

極端氣候破壞臭氧層 紫外線高峰恐攀升20%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09/09/15 13:19"

(中央社訊息服務20090915 12:15:47)莫拉克颱風釀災,也讓台灣民眾正視全球極端氣候課題,除了風災與暖化危機,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專家警告,北極上空臭氣層厚度變薄將近20%,氣候變遷影響地球寶貴的臭氧層,將導致南半球極南部的紫外線(UV)強度升高。

資料中更指出,本世紀末以前,南極洲紫外線指數在季節性高峰期可能攀升高達20%;這個轉變可能對人類健康產生令人憂心的影響。暴露在紫外線下太久,甚至可能導致癌症和白內障等病變問題,民眾千萬不可忽視。

更有專家提醒,臭氧層變動性高、較無規則可循。若持續受到破壞,勢必受到紫外線更嚴重的危害,愈常暴露在紫外線的部位,就是愈早進入開始老化的證據。

舉例來說,即使是臉或手上有斑點的人,卻在有衣服遮蔽的胸口、腹部等處,通常維持白晳光澤的膚色,反過來說,也證明只要減少紫外線傷害,肌膚就能常保年輕。

環保署監測資料也指出,約80%肌膚老化、病變的原因,就是出於紫外線的影響。科學家分析,若臭氧層濃度減少10%,皮膚癌發生率升高26%,全世界亦將有一百六十至一百七十五萬名新白內障患者。

只是許多人以為秋冬陽光和煦或陰天多雲,就疏於防曬,等到發現時,斑點、細紋各種皮膚問題已經產生。專家學者就呼籲民眾,防曬應從小做起,並列為日常保養程序。

WHO更針對不同紫外線指數提供防曬建議,當紫外線是微量級(指數0-2)或低量級(指數3-4)時,以帽子、陽傘與防曬乳液防曬即可,當紫外線達中量級(指數5-6)時,則應帶上太陽眼鏡,並盡量待在陰涼處。

而台灣夏季紫外線普遍達過量(指數7-9)或危險級(指數10-15),除了上述防曬方式外,最好再穿上UPF50+高係數長袖防曬衣。

這樣的防曬新主張,也讓防曬衣成為夏天最受民眾喜愛的防曬方式,其中,UV100防曬網(http://www.uv100.com.tw)就以「ARPANSA國際認證」、「創新輕薄涼爽技術」、「有效抵禦99.2%紫外線」與「價格公道」,成為今夏最受歡迎的防曬服飾品牌。

極端氣候導致紫外線風險增高,民眾瘋防曬同時,順勢帶動全球防曬產業,研發出更天然、環保與健康的防曬服飾,也讓民眾成為科技進步下的最大贏家。

營養午餐茹素 減碳有幫助

報導/諶淑婷

  透過飲食,小朋友也可以改變世界。根據自由時報報導,新竹縣有多所小學每週舉辦一次「有機日」,其中已辦理兩年多的和興國小,學生每週五都可吃到從尖石鄉送來的有機蔬菜和豬肉,學生不但吃得津津有味,還在校園闢建有機菜園,自行栽種有機蔬菜,製作有機堆肥。

  最近,雲林縣教育處也打算推動「減碳餐」,鼓勵全縣國中小學每月或每週辦理一到兩次的素食午餐。目前縣內已有林頭國小連續五年每月農曆初一、十五吃素;桂林國小甚至每週吃素兩天。

  報導指出,日本一項調查顯示,葷食的人平均每年因飲食產生的二氧化碳約一千五百公斤,吃素的人則產生四百三十公斤,相差近三倍。所以吃素也是一種具體、簡單的抗暖化方法。

  雲林縣教育處進行「減碳餐」的調查,有四成學校贊成每週吃素一天,近三成贊成每月一天。素餐的內容則有六成希望包含蔥、蒜等食材,僅有百分之四的學校建議全素。不過也有學校反對,擔心學生無法接受,或是家長不認同,也憂心素食材料比較貴,且增加廚房工作負擔。但林頭國小教師表示,從沒和學生提過每月有兩天素食料理,學生也沒反映過餐點有何差異或不滿。

  對於有機農產,許多人對它的印象停留在維護人體健康與土地永續發展的目的,事實上,有機農產也能做到節能減碳。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胡雅美說,由於有機耕作的特性,農人減少使用化肥、農藥,不僅對土地的傷害變少,也不需要後續措施來恢復田地生產力;而且有機農產沒有化學物殘留的擔憂,「一顆葡萄連皮帶子都可以食用,零廚餘、不浪費,自然減碳。」

  此外,有機農產強調在地消費的特性,鼓勵消費者支持在地農家,希望減少食物運輸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廢棄物。胡雅美說:「越來越多人重視『食物旅程』,希望縮短食物從生產到售出的距離。」如果購買國外進口的有機農產,那麼增加的環境負擔,對減碳一點幫助都沒有。

  某些學校進行的素食日,也與拯救地球暖化有關係。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各國水足跡」研究顯示,生產一公斤的牛肉,需要消耗六七公斤的穀物、三十多公斤的雜糧和牧草,以及上百公升的水,加上為了種植牲畜飼料所需的穀物而砍伐森林、開墾林地,估計全世界養殖畜產業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占了全球排放量的五分之一。

  「有機農產和素食推廣有著相同意義,就是為防止地球暖化盡心力。」綠色陣線聯盟執行長吳東傑表示,目前全國已經有七所學校舉辦有機日,從新竹縣和興國小推動有機日的經驗來看,由於有機農產的價格比較高,所以食材購買量比較少,校方反而更用心估計食用量與料理方式,讓學生餐餐吃光,比一般食材更節約、不浪費。

  吳東傑認為,「吃」只是一個引發性的動作,透過學校課程教學配合,可以讓學生認識有機農業的公平貿易觀念,了解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互助關係,「學生發揮的是小小消費者的力量,支持在地有機農業,讓保護土地的農家有經濟支持,也可以鼓勵其他非有機農轉型,投入永續農業的行列。」

  此外,還可以延伸到山坡地與集水區的保育教學,或是讓學生嘗試當小農夫,栽種營養午餐可食用的稻米或葉菜。當學生了解蔬菜的成長過程,知道有機肥與化肥的差異後,就會明白有機農業的意義,也會將正確觀念帶回家庭,改變全家人的飲食習慣。

  吳東傑說:「吃素不一定和宗教信仰相關;有機農產也不代表是高貴消費。」營養午餐有機日與素食日的推廣,就像是一場「嘴巴革命」,從改變飲食開始,學習選擇對環境、身體健康有益的食材與烹調方式,並實現農業在地化與公平貿易的精神。

編輯臺觀點
  珍古德博士曾經說:「用心飲食,食物就是力量,吃可以改變世界。」食用在地、當季的食品,減少食物運輸里程,停止對地球與身體健康造成負擔。當民眾懂得選擇正確、有益的食物,生產者自然就會改變傳統的產銷方式,這也是小朋友身為消費者的督促之責。

讀報熱線
  喜歡今天的新聞嗎?歡迎來信和記者分享讀後心得或疑問。a0202@email.mdnkids.com

許芯婷 臺北縣萬里國小
  ■我覺得一個月吃幾天素食營養午餐很不錯,除了可以減碳,也可以讓身體更健康。 

王舒旻 臺南縣公誠國小
  ■我以前喜歡吃炸雞和薯條,可是電視報導鼓勵大家多吃素食、少吃肉,不僅可以促進健康,還可以節能減碳,就嘗試吃素食,感覺身體變得乾淨、輕爽。氣候反常現象越來越嚴重,像這次莫拉克颱風重創南臺灣,就從「吃」開始做起,救救地球吧!

趙苡涵 高雄縣蔡文國小
  ■如果吃素食可以對地球環保有幫助,我希望學校營養午餐能夠嘗試。但是聽說材料比較貴,如果要家長負擔,可能要再考慮。畢竟減碳的方法很多,我們應該量力而為,不能增加父母的壓力。

讀報講堂
在地消費 改變飲食抗暖化
方惠鈴 臺北市明德國小教師

  農產品「當地生產、當地消費」,減少食物的運送旅程,除了兼顧環保,又能確保新鮮和健康。選用「有機農產」不僅保護人體健康與土地永續發展,更延伸出「素食、低碳食物旅程」及「不浪費食物」的概念。「愛地球、抗暖化」不只是口號,可以的話,讓我們「多吃一餐素食」吧!

1. 什麼是「減碳餐」?請為「減碳餐」設計一則廣告。
2. 選用農產品時,你會選用一般農產品或是有機農產品?為什麼?
3. 如果你是農人,你希望提供一般農產品或有機農產品呢?為什麼?
4. 請你當營養師,為自己設計每月或每週一次的減碳餐。

http://www.mdnkids.com/nie/?url=nie_indicate/Unit7/

週一無肉日 抗暖化保健康

報導/諶淑婷

  想要過健康減碳新生活,少吃肉,多吃素,可能是有效又具體的行動之一。

  國內民間人士將在九月二十一日發起「週一無肉日平臺」,邀請國內其他環保團體一起結盟,並邀請各餐廳在週一推出「友善素食食譜」,將國外風行已久的「週一無肉日」活動帶入國內。

  根據聯合國農糧組織(FAO)在二○○六年所做的統計資料指出,最大的二氧化碳製造者並非人類,而是畜牧業;畜牧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總排放量的百分之十八,比過去被誤解的元凶──石化業、汽車、摩托車等其他人類行為,加起來還高。

  「週一無肉日平臺」目標是讓民眾週一餐桌無肉,合作餐廳每到週一須提供三分之一無肉菜單,供消費者點用;並結合量販業者推動素料專櫃、航空業者推動機上無肉餐;也會邀請推動「週四無肉日」而聞名國際的比利時根特市長來臺演講。希望兩年後,能讓「週一無肉日」成為臺灣全民生活習慣。

  「無肉日」活動早已在不少國家推動,例如比利時的根特市訂出「週四無肉日」,英國知名樂團「披頭四」歌手保羅.麥卡尼也大力推動「週一無肉日」;而美國則是由許多醫學院發起,以健康理由呼籲國民一週吃一天素食,並在每週一固定提供「無肉菜單」,讓民眾有飲食新選擇。

  「吃素不只是一種飲食習慣,也是對抗暖化的救星!」中研院物理研究所周家復博士表示,「週一無肉日」的意義在於每個人減少七分之一肉類食用量,以阻止地球繼續暖化。因為不管是直接或間接造成,幾乎所有溫室氣體的來源都與畜牧業有關,這些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

  根據聯合國研究,現今溫室氣體中,百分之九的二氧化碳、百分之四十的甲烷和百分之六十五的氧化亞氮都來自畜牧業;令人吃驚的是,甲烷的暖化效應是二氧化碳的七十二倍,氧化亞氮則高達兩百九十八倍。

  周家復說,雖然二氧化碳和氧化亞氮都會在大氣中存在上百年之久,但甲烷只有八至十五年的壽命。他說:「飲食的改變,減少肉製品生產、降低甲烷產生,十多年後就能對地球有明顯的幫助。」

  「週一無肉日」臺灣版發起者蘇小歡表示,肉品從製造到被購買的每一個階段,幾乎都促使全球暖化加劇。首先,人類為了發展畜牧業,必須砍伐森林延伸牧場,動物飼養過程中更需要大量水及穀物作為飼料,加上動物所排放的廢肥,以及為了運送肉品,必須隨時維持冷凍的狀態,都不斷製造溫室氣體。

  蘇小歡說:「其實臺灣環境並不適合發展畜牧業,國內九成牛肉都是進口,其他肉品也不在少數,『食物旅程』造成的排碳量相當可觀。」他認為臺灣雖不是發展畜牧業的國家,但不代表沒有責任,因為「食物旅程」需要的冷凍與運輸過程,都遠勝於食用相同分量蔬菜所產生的排碳量。

  周家復說,其實許多國家早已注意到畜牧業排碳問題,也開始採取應對措施。例如荷蘭就規定國內的畜牧業必須依照一定的比例逐年縮減;歐盟中也有二十多個國家宣布減少對畜牧業的補助,希望提高肉類價格,讓民眾食用量減少。

  一個月吃幾天素食,究竟對地球有什麼幫助?周家復說,新竹市目前有九所國小(一萬兩千九百人),每月吃一至兩天素食午餐,估計能減碳兩萬六千九百多公斤。荷蘭也曾做過統計,只要全國人民每週吃一天素食,也可以達到荷蘭政府希望家家戶戶一年所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目標。

  周家復希望小朋友建立愛護環境的觀念,從自身的食衣住行方面,思考與環境互相關聯之處,並將這樣的概念帶給家人與朋友,了解自我的健康、地球的環境都是無價之寶。

編輯臺觀點
  聯合國去年疾呼世人改變生活方式,以不吃肉、騎單車、少消費,來協助遏止全球暖化。用餐時少夾一次肉,讓臺灣漸漸轉變為低肉品消費社會。從生活細節檢視地球環境問題,讓自己成為對抗地球暖化的小尖兵。

讀報熱線
  喜歡今天的新聞嗎?歡迎來信和記者分享讀後心得或疑問。a0202@email.mdnkids.com

曾郁玲 新竹縣瑞峰國小
  ■讀到溫室氣體和地球暖化的相關文章後,才知道原來畜牧業排放的溫室氣體這麼多。以後每天最好都有一餐吃素並養成習慣,即使不是「無肉日」的時候也可以吃素,防止地球暖化。 

李其桐 花蓮縣東大附小
  ■因為宗教因素,家中有很多長輩吃素,他們真有先見之明,與環保人士提倡的觀念相同。我也要開始少吃肉,希望學校營養午餐每週有一天素食,讓我有機會保護地球。

張婕淩 高雄縣阿蓮國小
  ■吃素可以減碳,還能改變氣候,真的很神奇。如果對地球和環境保護有幫助,我也會響應不吃肉來救地球,並邀請同學一起加入星期一不吃肉的行列。

讀報講堂
少吃肉多素食 減少排碳量
廖秋蓮 宜蘭縣北成國小教師

  救地球不應該只是口號,身為地球村的一分子,除了節能救地球以外,吃素也是另一個愛地球的行動。因為吃肉帶來的地球暖化效應,遠比我們所想像的還要嚴重!請想想下列的問題:

1. 我們可以做什麼,讓自己成為對抗地球暖化的小尖兵?
2. 「週一無肉日」的意義何在?實施的方法有哪些?每週一日素食對於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否真有幫助?
3. 「食物旅程」的意義是什麼?要如何減少?
4. 歐洲國家對畜牧業採取了哪些措施,以減少排碳問題?
5. 臺灣並不適合發展畜牧業,為什麼要對畜牧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負責?


http://www.mdnkids.com/nie/?url=nie_indicate/Unit7/

關於應對全球氣候暖化的探討

關於應對全球氣候暖化的探討

資料來源 : 國務院參事室
http://www.scco.gov.cn/content/2009-02/17/content_2579.htm

王雅心 發佈時間: 2009-02-17 16:27 

近年來一個又一個空前嚴重的自然災害,使人們漸漸注意到“全球氣候暖化”這個早已感覺卻未深究的問題。爲什麽會導致氣候暖化?應該怎樣應對? 已成爲全世界共同面對的重大課題。

全球氣候暖化的原因是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含量遠遠超過了環境本身的消納能力。溫室氣體原本是爲了保暖地球不至於太寒冷,但是過量的排放卻使地球表面的溫度越來越高,導致大氣環流異常,自然災害頻發。如果不能有效遏制,生態失衡將會繼續擴大,不僅影響經濟的發展,甚至會威脅到人類社會的存亡。

多年來人們習慣於“人定勝天”的思想模式,但是無論人類科技發展到多麽高的水平,也不可能將大氣中過量的二氧化碳消除。也許人們可以將其吸收在某種溶液裏 或者壓縮成液體或固體儲存在某個地方,但它的作用只是局部的、有限的,而且在操作中一定要使用和消耗大量的能量、設備、土地和化學藥品,同時還會産生另外 一些更難處理的廢棄物,成爲地球的負擔。而大自然,也只有大自然可以做到沒有任何副作用的轉換:綠色植物在陽光下將二氧化碳吸入體內,通過光合作用將碳和 水轉化爲碳水化合物結合在食物中,同時釋放出氧氣。這樣的過程無論是生成還是消耗,完全都是自然的,是利於萬物生長的。

海洋也可以調節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它是碳迴圈中另一個重要的亞迴圈:當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高時,它吸收二氧化碳,反之它又放出二氧化碳,以此來維持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平衡。
人處在美妙的自然生態中,但卻常常忘記萬物之間相互依存的道理。森林越砍越少,沙漠越來越多,能調節氣候的海洋因遭受污染也無法再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了。 地球在發燒,永凍層的冰雪在融化,劇烈的自然災害頻繁發作,地球已到了危險的邊緣……遏制全球氣候暖化問題唯有從思想意識層次提高對環境的認識和尊重,恢 複自然的和諧運轉,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世界上已有智慧的導師和科學家提出了很多好辦法。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和體會,將這些辦法整理並建議如下:

一、大力發展使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傳統的化石類能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傳統的化石類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其本身就是以碳或碳氫類化合物組成。它是通過碳的燃燒、氧化來釋放能量。因此只要一做功,就必然會産生二氧化碳。在 使用化石類能源中,節能減排所做的只能是節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安裝環保設施,減少煙塵、二氧化硫等污染氣體排放,但是卻不能從根本上減少二氧化碳等 溫室氣體的排放。

大力開發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潮汐能、雷電能、生化能等代替化石類能源,可以從根本上解決污染物的排放。這樣做雖然初期投資要大一些,但是隨 著大規模的應用,高成本因素會得到相應化解。相比化石類能源在開採中破壞環境,在使用中花費高昂的污染治理費用,以及自然資源越用越少等問題,新能源的清 潔、高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持續發展的優勢,是任何傳統能源所無法比擬的。它是通過技術創新,將來自太陽的能量轉換爲生産能源,而不再是一味地索 取、野蠻地挖掘億萬年來地球的積蓄爲我一朝所用。它的發展和使用,無疑體現了中囯共產黨以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及可持續發展的政治理 念。

二、倡導素食,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在生態系統中,人類主要作爲食物網中的草食動物起作用。人類的祖先都是天生的素食者。哥倫比亞大學韓汀博士(Dr.G.S.Huntingen)、瑞典科 學家林內先生在人體結構的研究中就證明了此論點。他們指出:“人類的身體構造天生爲素食設計,牙齒和曲腸都是用來咀嚼和消化穀類及植物的”。“植物的營養 是第一手轉化來自太陽的能量和蛋白,很容易爲人體吸收,人類的本能和天性是非肉食性的”。

人類食用植物性食物,在食物鏈中屬於第二營養級位(也稱采食級位)。在食物網的能量流動上,由一個營養級位轉移到下一個營養級位的能量轉移的效率一般爲5%—20%,在學術討論中通常採用10%的效率。爲吃肉而飼養動物,要消耗大量的糧食、水和其他生産資料。生産一公斤牛肉需要約10公斤穀物,10萬公升的水, 在植物蛋白轉化爲動物蛋白的營養級位之間能量轉移中,僅生態效率就損失了源自穀物的90%的能量。如果我們少吃肉多吃水果、蔬菜、穀物,就可以自然地增加可以利用的食物能量。

地球上有將近十億人遭受饑餓和營養不良之苦,每年有四千萬人死於饑荒,其中大部分是小孩。特別是在這災害頻發、資源短缺、全球糧價飆漲的今天,饑餓、缺水 等問題已變得更加嚴重。但是世界上卻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穀物不是供給人吃,而是用來餵養牲畜。在美國,牲畜就吃掉了百分之七十的穀物收成。如果我們把穀物給 人吃而不是餵養牲畜,就不會再有人挨餓了,因資源引發的戰爭也會減少。吃肉既浪費能源,又破壞環境,對世界饑荒和不穩定因素負有難以推卸的責任。

飼料中的藥物添加劑,過度放牧所造成的表土流失,再加上屠宰運輸等能源的消耗,這些都在加劇著全球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

爲了多出糧食,人們不得不依靠化肥和農藥使土地高負荷生産。這種追逐短期利益的行爲不僅污染了環境,破壞了土壤結構,而且最終通過食物鏈危及到了人類自身。

如果我們停止食肉的話,不需要再毀林造田,就足夠養活世界上所有的人口,而且無需使用化學肥料。土地將得以再度喘息、再生、恢復健康。

“田園牧歌”是千百年來人們對和諧生活的向往與禮贊,牛兒伴隨著人們在田間勞作、生活,人與動物相愛、相依……這一幕恬靜、自然、溫暖、和諧的景象,如今 已被野蠻的工廠化養殖所取代。其設計是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效益。在那裏動物們擠在一起,被當成産肉的機器。由於終日不見陽光,又沒有足夠的活動空間, 不少動物患有軟骨症等疾病。爲了更快地産肉,一些牲畜被迫注射生長素、抗生素、鎮靜劑……。在屠宰中它們更是遭受著極大的恐懼與痛苦,那種殘酷與悲慘是一 般人所看不到的。有人說:“如果養殖過程透明化,如果屠宰場有玻璃牆的話,那麽就再也不會有人想吃肉了。”

動物在恐懼、憤怒與極度痛苦中所分泌的毒素也隨著肉一起吃到了人的身體裏。過長的食物鏈造成了有害化學物質的高度富集。肉類中積存的殺蟲劑是蔬菜的13倍,動物體內的化肥多於植物14倍。[見《大英百科全書》牛羊豬雞魚體內潛在疾病與化學物質]
吃肉損害了地球生態的健康,也損害了人類自己的健康!資料顯示,在中國人的死亡率中,有47%是由於飲食結構不當引起的。這與近年來穀物類食物攝入的大幅 下降,動物類食物攝入的大幅攀升呈正相關關係。就世界範圍來看,全球爲控制動物源性疾病的暴發與流行所耗資金逾800億美元。

據報導,自十九世紀70年代以來,由於過度捕撈、打獵,侵佔動物的棲息地,世界上已經有1/4的物種消亡,而人工畜養的牲畜卻在成倍增加。人類的盲目尊大及對動物權利的任意掠奪和殺戮,已成爲破壞生態平衡、干擾自然規律正常運行的最大元兇。

目前中國已有不少人開始食素,他們自覺地保護環境,關愛動物,積極地參與植樹、節能活動,過著簡樸而又快樂地生活。

大力倡導素食,不僅節能、環保、健康,還有助於回歸人類最初仁愛的本性,喚起中國自古就有的與天地萬物和諧共生的意識,實現胡錦濤主席提出的建設生態文明的理念,恢復自然的和諧運轉。

三、抑制畜牧業發展,保護生態環境
無限制地發展畜牧業養殖給生態環境帶來極大破壞,它破壞森林、破壞草原、導致土壤沙化,水質污染。

資料顯示:畜牧業佔用了全球非凍土陸地面積的30%,牲畜飼料生産用地占全球可耕地的33%。亞馬遜原有森林的70%現在被用來放牧。爲牧場需求而剷除、 焚燒森林每年排放數以兆億噸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排放又進一步加劇了全球暖化。砍去樹木的土壤失去穩定性,大量的牛羊踩踏,擠掉土內空氣,導致土壤板結, 造成大範圍土地沙漠化。

在最近的五十年中,有60%的世界牧場毀於過度載畜,並主要導致了沙漠化的蔓延。
在美國,表土損耗原因中有85%與畜牧業有關。
在中國,已有90%的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沙化、鹽漬化和石漠化。草原生態面臨“局部改善,整體惡化”的嚴峻局面。

據統計,目前爲人類食肉而飼養的牲畜已達世界人口3倍之多,除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外,牲畜的排泄物一年就達數億萬噸。這些排泄物(糞便、腸氣及來自反芻牲 畜消化道的反芻氣體)所産生的甲烷、一氧化二氮(也稱氧化亞氮)分別占總排放量的37%和65%。甲烷和一氧化二氮也都屬於溫室氣體,而且是比二氧化碳更 厲害的溫室氣體。甲烷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3倍,而一氧化二氮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96倍。畜牧業的發展嚴重加劇了全球氣候的暖化。

聯合國糧農組織在2006年公佈一項報告《牲畜的巨大陰影:環境問題與選擇》中談到:“由於人類對肉類和奶類的需求不斷上升,牲畜飼養業快速發展,牲畜産生的溫室氣體已經超過了汽車的排放” 。“如果用二氧化碳的釋放量衡量,牲畜排放的溫室氣體比汽車多18%” 。

工廠化的畜牧業養殖幾乎消耗了世界一半的淡水,再加上對牲畜的屠宰、冷凍、運輸、加工……畜牧業生産和肉食消費是地球上最浪費資源與能源的産業。

聯合國糧食組織報告中警告:必須將畜牧業生産的單位環境成本減少一半,才能避免環境受破壞程度在原有水平上繼續惡化。

減少畜牧業生産、少吃肉,不僅保護了環境,節省了資源、能源,也大大減少了政府對畜牧業及肉食品的鉅額財政補貼,使寶貴的資金用在更需要的地方。

四、多種樹,擴大綠色植被面積,增加對二氧化碳的吸收

五、提倡節儉的生活方式,節省資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在以上的五項建議中,最重要的是倡導素食,發展科技,從思想意識層次提高對生命、對環境的尊重和愛護。遵循自然規律,改變以人的狹隘利益爲中心的征服、佔有、殺戮,代之以從總體利益出發的和諧、包容、引導的方式對待世界萬物,修復生態的創傷。

中共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産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這不僅對中國自身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而且對維護全球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面對自然災害中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面對世界範圍內能源危機、糧食短缺等難題,向大衆說明素食的益處及吃肉對人類和地球的傷害,採用改變飲食習慣和 生活方式;發展高科技,更多地使用可再生能源來遏制氣候暖化,無疑是最和諧、最高尚、最理性也是最簡單、最經濟、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

中囯共產黨提出的以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生態文明等一系列新的政治理念,以及中國悠久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與固有的生態和諧觀,是 指引我們採用高尚、友好、自律、和平的方式拯救地球,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保障。

願中國永續發展!願這個珍貴美麗的星球能在和平、美麗與愛中延續下去!

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高級工程師 王雅心

參考資料:
環境科學導論,作者J.M.莫蘭 M.D.摩根 J.H.威斯曼,中國海洋出版社

【無肉日實現在世界─全球無肉請願運動】

http://www.edupro.org/eduplog/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508&blogId=29

中市議會建議每周一餐吃素 不強制實施

【聯合報╱記者洪敬浤/台中報導】

2009.09.12 04:32 am


現代人吃得好,養出不少小胖子,台中市議會昨天通過請願案,建議國中小每周供應一餐素食,透過吃素達到節能減碳的目的。台中市長胡志強說,多吃蔬菜有益健康,但不強制實施,要尊重家長、學生意願。

這項提案由維根新生活運動執行長陳勃佚提出,他建議透過吃素,降低碳排量,減輕地球溫室效應,獲得議長張宏年等人支持;議會決議,請教育處建議各國中小達成共識,參酌辦理。

胡志強說,每周吃素一次是好事情,但要尊重家長、學生意見,不要強制實施,他自己以前吃肉多,現在多吃蔬菜,攝取纖維質、維他命,對身體健康有益。

教育處長張光銘說,吃素節能減碳,每周一餐也不影響健康,如校內能形成共識,家長也持正面態度,教育處樂觀其成,但應該尊重家長、學生的意見。

立人國中校長胡金枝說,校園吃素不能貿然實施,要配合教育推廣,讓學生、家長充分了解,才能吃得開心與享受。

2009/9/13

Fight for Kisses

2009/9/10

暖化!蚊子往北飛 魚搬家 花早開

台灣醒報 更新日期:"2009/09/11 10:55" 楊舒婷

【台灣醒報記者楊舒婷綜合報導】氣候變遷加劇,幾乎所有物種都因溫度升高受到影響,魚、鳥、蚊子改變遷徙路線,植物往更高海拔避暑,連花都有可能提早一個月開,讓漁夫、生態學者、公衛專家苦哈哈,可能唯一開心的只有可提早採收的花農!

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花園(RGEB)發表報告,發現植物開花時間因暖化逐漸提早,其中最明顯的是櫻桃樹、桃樹、秋牡丹、虎尾草等。研究人員更預測,每升一度,花期有可能提早7天、延遲11天結束;若全球溫度持續上升,至2050年,春天會整整提早一個月。

目前春季大多是以春分為始、夏至為終,大約是每年3月20、21日至6月21日。暖化後,時間可能提早到3月初,結束於6月底。不過,研究報告指出,暖化所致,許多沿海地區與海洋型氣候的國家,如北美大西洋一帶、智利、紐西蘭等地,會越來越難預測花期,時間有可能提早一個月、也晚一個月結束。

過去25年來,全球海洋也呈升溫現象,生活於北海區域的魚類逐漸北移。世界衛生組織則警告,溫度若持續上升,本來生活於熱帶區域的蚊子,有可能開始往北飛,侵襲位於溫帶地區的歐美國家,恐怕瘧疾將成為白種人的困擾。

Minuscule -- Ladybug love story

Minuscule -- Layout sketches

Miniscule -- The poor spider

Minuscule -- Millipede

Minuscule -- The big race

Minuscule -- Beetles

Minuscule -- The Flying ants

Minuscule -- Zeppelin with a spider

Minuscule -- Ants with cubes of sugar

Minuscule -- Ladybug bombs the dragonflys

Minuscule -- Dragonflys bully other insects

Minuscule -- Ladybug against spider

Minuscule -- Ladybug and the hungry flys

Minuscule -- Snail dreaming about speeding

Minuscule -- Sneezy spider

Minuscule -- Mosquito

Minuscule -- Radiator for two

Minuscule -- Chewing gum

Minuscule -- Walnut

Minuscule -- wormie goes to beach

Minuscule -- Night of Horror

Minuscule -- A good education

Minuscule -- Snails in the playground

Minuscule -- Grashopper hiccups

Minuscule -- the bee convoy

Minuscule -- Lady bug and wasps in StarWars

Minuscule -- The ladybug and the snails

Minuscule -- The lazy bee

Minuscule -- Dragonfly an wasp in race

Minuscule - Christmas with the spider and the fly

Minuscule - the two caterpillars

Minuscule - Beetle and the mirror

Minuscule -- The Ugly Snail

Minuscule -- Flys with spaghetti

Minuscule -- The Bee Prisoner

Minuscule -- Power rocket mosquito

Minuscule - Latin cicada

Minuscule - Paranoia Halloween

Minuscule -- Love Story

Minuscule -- hyperactiv ladybug

Minuscule - The mosquito in honey

Minuscule - silence

Minuscule -- Catapult grasshopper

Minuscule -- The fight for the lollipop

9

By Shane Acker

2009/9/9

阿拉斯加出現海象群 顯示北極海融冰嚴重

中廣 更新日期:"2009/09/10 10:35"

阿拉斯加西北沿海出現大批海象,透露出北極海受氣候變遷的影響,融冰狀況非常嚴重,這將威脅到海象的生存。(夏明珠報導)

美國地質所的一項研究指出,阿拉斯加西北方楚克奇海的冰帽附近,聚集了三千五百多頭海象,海象每年秋天會集體向南遷徙,時間通常不會那麼早,海象大批向海岸邊聚集,應該和氣候暖化北極海海冰融化有關。

海洋動物學家說,海象大批向海岸邊聚集,有彼此擠壓踩踏死亡的危險,這也會增加牠們覓食的難度。

海象和海豹以及海獅不一樣,牠雖然也是潛水能手,可以潛入九十公尺深的海底覓食,可是只能在水中逗留大約二十分鐘,就得回到冰上休息,如果海冰都融化了,海象覓食的時候,得從岸邊往返,而不能從海冰上直接潛入水中,覓食的難度將大幅升高,威脅到牠們的生存。

前年秋天,阿拉斯加沿海也曾出現海象大批聚集的狀況,楚克奇海瀕臨俄羅斯那一邊,群聚海象數量一度達到四萬頭,因為擠壓踐踏,死了三、四千頭。

氣候暖化嚴重破壞海象棲息環境,威脅到牠們的生存,生物多樣化中心建議把太平洋海象列入瀕臨絕種動物,美國魚類與野生動物管理當局已經展開評估。研究人員下星期要前往楚克奇海沿岸,替三十頭海象植入追蹤晶片。

2009/9/8

排骨變豆腐 學生:真好呷

自由 更新日期:"2009/09/08 04:09"

〔記者黃淑莉、黃文鍠、吳俊鋒/綜合報導〕節能減碳救地球!雲林縣政府今年初鼓勵全縣國中小學每週或每月一至二天,營養午餐吃素,台南市今年六月五日世界環境日當天起,推動低碳健康營養午餐,目前也有五十三所國中小推動每個月至少供應一頓素食午餐;雲林斗六市林頭國小、台南永康市崑山國小,多年來每月農曆初一、十五都吃素,家長、學生接受度頗高。

林頭國小校長傅淑玢指出,學校初一、十五吃素,起因是有學生吃素,學校會另外準備,有一名退休幹事建議學校初一、十五吃素,教職員討論後認為可行即實施,從不使用加工再製素食品,家長、學生反應不錯,一直持續至今邁入第六年。

虎尾惠來國小校長蔡佳蓁表示,學校試辦每週一天吃素,並沒有特別告知學生、家長,把魚、肉改用豆腐、豆皮取代,擔心豆皮衛生,學校買溼豆皮自己炸,幾週後詢問學生反應,出乎意料,學生竟然覺得星期二的素食午餐最好吃。

學生家長劉培勤說,贊成學校每週吃一至二次素食,因為現在孩子吃肉次數遠多於吃菜,在家家長很難強迫孩子吃菜,相較下孩子會聽老師的話,這樣才有機會吃菜。

台南博愛國小早從去年九月份,就推動在每週四吃素食,校長陳建安表示,只要調配得宜,素食可以降低肉類過多帶來的害處,並避免纖維質與葉酸不足,對健康更有加分效果,包括家長與學生接受度都相當高。

永康市崑山國小五年前正式推動素食營養午餐,每個月兩天提供無肉料理,很多學童起初還吃不出來菜色有所改變,這項計畫開辦迄今,頗獲各界好評。

2009/9/7

素食者 1年減1噸碳

自由 更新日期:"2009/09/08 04:09"

聯合國農糧署二○○六年統計顯示,畜牧業已成為全球暖化主因之一,肉食相關產品產製過程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佔全球總排放量的十八%,約是辦公和家庭碳排放量(佔約八%)的兩倍多,比交通運輸的碳排放量(十三%)多將近四十%。特別是牛隻牲口,佔所有畜牧業排放量的四分之三。

原本大量儲存二氧化碳的雨林,也變成製造肉品的飼料基地,亞馬遜雨林遭濫墾的九十五%耕地,都用來種大豆,製成畜牧用的飼料。

環保團體估算,生產一公斤的馬鈴薯,耗費一百公升的水;生產一公斤的米耗水四千公升;製造一公斤牛肉耗水一萬三千公升,這還不包括在產運肉類的過程和運輸所需要用到的汽油。

有研究推算,日常食用肉類比率達二十%的人,比素食者每人每年多排放相當於一噸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約相當於駕駛一輛轎車造成的碳排放量。

因此各國陸續發起了素食運動,希望減少人類對肉類、畜牧業的需求,達到減碳、降低溫室氣體目的。

(記者黃以敬)

台灣版週一不吃肉 921開跑

自由 更新日期:"2009/09/08 04:09"

〔記者楊久瑩/台北報導〕想要過健康減碳新生活,少吃肉,改吃素,可能是有效的具體行動之一,響應「週一無肉日」更是民眾的新選擇!

推廣平台 網友響應

繼英國前披頭四樂團知名歌手保羅.麥卡尼帶頭推廣週一無肉日後,國內民間人士也將於九二一當天,正式發起台灣版的「週一無肉日平台」,發起人素食作家蘇小歡及徐仁修,除積極邀請荒野保護協會等民間結盟團體加入,也力邀餐廳推出「友善素食食譜」,廣邀社會大眾加入週一無肉日行列,已引起網友熱情響應。

蘇小歡說:「大自然的反撲,提醒台灣的人民,該有些積極的環保作為了!」他指出,聯合國農糧組織(FAO)在二○○六年所做的統計資料就已經指出,二氧化碳最大的製造者,並非人類,而是畜牧業,畜牧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總排放量的十八%,比過去被誤解的元凶—所有石化業、汽車、摩托車等加起來還高。

餐廳提供無肉菜單

週一無肉日平台,目標將推動民眾週一餐桌無肉,餐館週一提供三分之一無肉菜單供消費者點用,並將結合量販業者推動素料專櫃,希望結合航空業者推動機上無肉餐,還將舉辦無肉餐高峰論壇,並邀請推動「週四無肉日」而聞名國際的比利時根特市長來台演講,同時結合電子媒體,透過跑馬燈提醒大家「週一無肉日」。

吃素的理由 新增愛地球

基於健康及環保理念,強調吃「生態素」的徐仁修與吃「生命素」的蘇小歡說,人類對肉品的需求量以驚人速度成長,畜牧業的發展不只導致森林遭濫墾來提供牧地,冷凍肉類及產製肉品過程,更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想要透過種樹達到環保效果,需要三、五年,透過石化業輔導轉型更困難重重,肉品產製過程就是造成地球暖化的第一元凶。

台灣人民的環保意識若能崛起,攜手讓台灣成為低肉品消費社會,進而感染全世界的人們,將是解決地球暖化、氣候變遷的重要力量。

蘇小歡說,週一無肉日平台將設定兩年的目標時間,透過各種力量讓週一無肉日成為全民生活習慣,進而讓官方在第一年主動宣布週一為全台灣的無肉日,第二年則希望以台灣為起點,串聯全球有志團體,讓全球重要國家都加入週一無肉日行列。

研究:氣候變遷破壞臭氧層 高緯度UV風險增高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09/09/07 10:20" 蔡佳敏

(法新社巴黎6日電) 一份研究報告今天警告,氣候變遷影響地球寶貴的臭氧層,導致南半球極南部的紫外線(UV)強度升高,而極北緯地區的強度則降低。

  本世紀末以前,南極洲紫外線指數在季節性高峰期可能攀升高達20%;同時,北斯堪地那維亞、西伯利亞和北加拿大的平均紫外線強度則會下滑近1/10。

  這個轉變可能對人類健康產生令人憂心的影響。暴露在紫外線下太久,可能導致癌症和白內障,並讓農作物受損;紫外線過低則會造成維他命D攝取不足。

  加國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大氣物理學家海格林(Michaela Hegglin)說:「我們的研究發現臭氧層有了新威脅,這跟氣候變遷有關,紫外線強度會因區域不同而增高或減低。」

  「儘管我們已知過量的紫外線會有不良影響;紫外線吸收得不夠也有害處,即使這方面的研究不多。」

這份研究報告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期刊(Nature Geoscience)。(譯者:中央社蔡佳敏)

2009/9/5

458nm (458奈米)

作者:製作團隊:德國Filmakademie Baden Wurttemberg學校
導演:Jan Bitzer, Liija Brunck,Tom Weber
獲獎:SIGGRAPH2006陪審團特別榮譽獎

One Rat Short

作者:製作團隊:Charlex電影公司
導演:Alex Weil
獲獎:SIGGRAPH2006最佳短片獎

La Migration Bigoudenn

作者:所在公司:Gobelins, l'école de l'image
導演:Eric Castaing, Alexandre Heboyan, Fafah Togora
獲獎:SIGGRAPH2005陪審團特別榮譽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