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5/26

「澎湖哥吉拉」爆紅 網友笑到噴飯




圖/截自網友臉書
電影巨獸之王《哥吉拉》闊別大銀幕10年,在本月16日上映。日前網路上熱傳位於澎湖的中興電影城外,電影看板中有一張手繪版哥吉拉,kuso程度讓網友笑到噴飯!
這張kuso版《哥吉拉》電影海報,原先外傳是海報少了一張,由員工手繪貼上去的;不過,據影城員工在臉書上透露,其實是死忠粉絲自己畫並偷偷貼上去的。在臉書的澎湖資訊相關粉絲團裡,也引起臉書網友熱烈討論。
這間位在澎湖的中興電影城,是目前澎湖僅存的一間電影院。在80年代以前,澎湖有真善美、龍宮與建國...等戲院,如今紛紛走入歷史,現在因為一張可愛的手繪海報,中興電影城突然成為近日網路討論話題,牆外廣告牆也變成熱點。 

聯國警告碳濃度超過新門檻

(法新社日內瓦26日電)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今天說,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已跨過新門檻,凸顯出削減會改變氣候溫室氣體的急迫性。

世界氣象組織說,北半球4月首度在大氣中測得二氧化碳濃度均值超過400ppm。北半球的汙染程度高過南半球。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賈侯(Michel Jarraud)發布聲明說:「應視此為另一個警鐘,提醒我們溫室氣體濃度持續上升,帶動氣候變遷。」

他警告說:「如果要為未來世代維護我們的地球,我們必須緊急行動,抑制溫室氣體排放。快沒有時間了。」

北半球春天的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先前曾超過400ppm水平,但這是月均值首度超過此門檻。
世界氣象組織表示,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年度平均值預計在2015年或2016年超過400ppm。(譯者:中央社羅苑韶)

研究:南極冰層崩塌 恐淹沒亞洲上百萬頃農地

本報2014年5月26日綜合外電報導,江惟真編譯;蔡麗伶審校

最新研究警告,隨著氣候變遷惡化,到了世紀中,美國玉米帶收成恐銳減25%。如此的上升幅度將迫使海岸低窪地區數百萬人遷居,並淹沒亞洲的大片稻田,「半個孟加拉和越南的稻米產區將被海水覆蓋。也會大幅影響埃及的農業區。」

南極冰蓋後退無法逆轉 美國玉米帶收成恐減25%
上周兩項獨立研究已指出,西南極冰蓋的撤退已經無法停止,恐導致接下來的一世紀內海平面上升4公尺。

最新研究「氣候變遷下的全球糧食供應對策」(Advancing Global Food Supply in the Face of a Changing Climate)22日更進一步指出,南極冰蓋大規模崩塌恐摧毀全球糧食供應,淹沒中東和亞洲地區大片農地。

研究亦警告,隨著氣候變遷惡化,到了世紀中,美國玉米帶收成恐銳減25%,除非農業技術有突破性進展,可適應更高的氣溫、改變中的降雨規律以及氣候變遷帶來的強勁雜草和病蟲害。

根據研究,以絕對的土地流失面積來說,中國很可能流失超過3百萬公頃土地。越南、印度、孟加拉和緬甸可能流失超過1百萬公頃。耕地損失的風險,讓開發突破性農業技術增加產量、供應全球成長人口成為迫切的任務。

比IPCC預測更糟 研究籲加碼研究經費
研究作者、伊利諾大學經濟學家Gerald Nelson強調,西南極冰蓋崩解導致海平面上升對未來糧食供給的影響,比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3月的預測更嚴重。

過去50年,農作物收成的成長率已經漸漸趨緩甚至僅僅持平。到了本世紀中,收成減少將讓作物產量越來越難供應人口成長所需。

研究呼籲歐巴馬政府加碼研究經費,尤其是開發中國家的研究經費,幫助彌補未來的糧食供給缺口。

【參考資料】
-英國衛報(2104年5月22日),West Antarctic ice collapse 'could drown Middle East and Asia crops'

獲救後又分開 山羊見不到驢好友絕食6天


山羊「G先生」總算又和驢好友「軟糖」重逢。(圖/取自YouTube)
山羊「G先生」總算又和驢好友「軟糖」重逢。(圖/取自YouTube)
宛如迪士尼卡通情節!美國加州動保團體近來救出數十隻生活在惡劣環境下的動物,並將這些動物分送到不同保護所,沒想到一隻名為「G先生」的山羊和名為「軟糖」的驢子因此分開,而獨自待在保護所的「G先生」更因不見好友,鬱悶到絕食6天。

「G先生」和「軟糖」,這對羊驢從惡劣環境中被救出,但卻沒有送到同一間保護所,「G先生」到了安全的新環境後,雖然還算健康,但牠卻蜷在角落,不吃不喝也不願到戶外走走。
「G 先生」絕食長達6天,動保所的一名義工不忍見牠鬱鬱寡歡,決定開車14小時,將當初被送到別的保護所的「軟糖」接過來,沒想到「G先生」聽到車聲後,突然 興奮的跑出來,據悉那是牠到新處所後頭一次到外頭,牠與「軟糖」會合後,開心的頭碰頭,而就在團圓20分鐘後,「G先生」也終於開始進食,讓保護所義工總 算鬆了一口氣。

「馬達加斯加」真實版!熊獅虎相依為命

【聯合新聞網╱特約記者高智深/綜合報導】
   
2014.05.23 01:26 pm


知名的動畫電影《馬達加斯加》中,獅子、斑馬、長頸鹿和河馬可以成為患難與共的好伙伴,現實中類似的場境,則在美國的動物園中上演。在這裡,有個熊、獅子和老虎組成的知名天團「BLT」,這3種猛獸在現實生活中成為密不可分的好朋友,牠們和諧共處、緊擁相依為命的情境都被發佈在網路上,網友看過直呼「不可思議」,可說是動物圈的「超溫馨多元成家」,讓人非常感動!

不能沒有你,看我們感情有多好!
圖擷自Noah's Ark Animal Sanctuary臉書

《每日郵報》報導,熊Baloo、獅子Leo、老虎Shere Khan這三隻動物是在2001年的一場掃毒行動中被當地警察發現,其後轉由非營利性動物保護組織Noah's Ark照顧。據組織員工透露,最初接收牠們三位時,因為考慮只有兩個月大的三隻動物,都有受傷和營養不良的情況,所以決定將牠們分開照顧。但在分開牠們後發現,曾經患難與共的牠們顯得傷心,甚至吃不下飯,最後決定把他們動物集中照顧,相依為命。

感情超級好的「BLT」。
圖擷自Noah's Ark Animal Sanctuary臉書

動物保護組織的員工花費15,000美元(約45萬台幣)為熊,獅子、老虎打造了牠們「甜蜜的家」。3個好夥伴不論是睡覺,吃飯都形影不離,有時候更會抱在一起玩耍,牠們的親密程度更讓人驚訝,還幫牠們起了「BLT」的專屬團名(Bear、Lion、Tiger)。

甜蜜的家。 
圖擷自Noah's Ark Animal Sanctuary臉書

飼養員表示,在這個組合中熊是牠們當中的老大,而老虎是三隻動作中最調皮的。他指出,難以想像到一隻熊摟著一隻老虎,然後老虎就像貓一樣乖乖的被抱住,覺得每次看到三隻動物的親密互動都覺得相當神奇又感動。

老虎呢? 
圖擷自Noah's Ark Animal Sanctuary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NoahsArkAnimalSanctuary


全文網址: 「馬達加斯加」真實版!熊獅虎相依為命 | 奇聞不要看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WORLD/WOR7/8695214.shtml#ixzz32o1MEaYu
Power By udn.com

2014/5/23

「災難之年」迫在眉睫 阿凡達導演拍片

記者:錢怡君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最近針對全球暖化現象進一步惡化,發出警訊,而在美國好萊塢,由大導演卡麥隆所製作的氣候紀錄片,找來了哈里遜福特、潔西卡艾巴等巨星,在紀錄片中化身調查記者,前往全球各地採訪民眾,了解氣候變遷,對他們所造成的衝擊,希望喚起人們的注意。

即使你不是電影迷,你一定聽過這幾部片。電影「異形」:「放開她!你!」

還有這個。電影「魔鬼終結者」:「我會再回來的。」

以及掀起3D電影風潮的阿凡達和鐵達尼號。電影「鐵達尼號」:「我是世界之王。」

這些叫好又叫座的電影,都和一個人有關係,就是他詹姆斯卡麥隆。導演詹姆斯卡麥隆:「我終於回到家了。」

這個大導演,最近幾年開始「不務正業」,他砸下大錢,潛入最深的海底,探索另一個世界,在拍片和紀錄之餘,他不僅發現了地球之美,更發現了人類其實正在親手,把滋養我們的大地之母,一點一滴給殺死。導演詹姆斯卡麥隆:「氣候變遷是真的,我們需要做點甚麼。」

這不是口號,而是正在發生的事情,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13日在柏林發布了最新報告他們警告,如果在未來15年內大家不加緊行動,災難性一定會發生。紀錄片「災難之年」:「就是現在。」

為了喚醒更多人,大導演選擇了他最擅長的方式,那就是找來一堆大明星,一起拍片包括麥特戴蒙和哈里遜福特,都被徵召而來。紀錄片「災難之年」:「我們來到了印尼,來到了泰森尼洛。」

他搭直升機在上空繞了一圈,這景象很驚人。藝人哈里遜福特:「只剩下18%的森林了,這一片土地,被濫墾濫伐被焚燒。」

他騎著大象,深入最深的雨林,發現環境的破壞,超過大家的想像。紀錄片「災難之年」:「印尼失去的潛在森林面積,已經達到1/4,從1990年代到現在。」

從亞洲到美國,攝影團隊還把鏡頭拉到非洲,以及南北極,用鏡頭說故事,找大明星增加認同感,氣候變遷甚至是全球暖化,不是數據更不是圖表,而是發生在你我周圍的事情。

2014/5/22

暖化當前 高山霧林帶生態將受影響

作者:廖靜蕙
這些生活在霧林的生物,長久以來已經適應了這種穩定的氣候,適應劇烈環境波動的能力也隨之降低,使得霧林帶的生物更容易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

霧林(Cloud Forests)的氣候溫潤,水氣多,特色是下午經常會起霧,因此登山的朋友,常需在中午過後就得下山,免得因為霧氣模糊路徑而導致迷路!

認識霧林帶
國內森林生態研究學者徐嘉君解釋,霧林帶的形成,多半是靠海夠近的山,當山與海洋的距離夠近時,白天從海面上吹來蘊含水氣的海風,隨著海拔上升而氣溫下降,到某個高度,就會凝結成霧。

台灣四面環海,島上遍布陡峭的高山,在海拔1,000至2,000公尺左右的區域,常常形成許多霧林,有些森林有些接近中午就開始起霧,大部分的區域則在下午2~3點起霧,就是所謂的霧林帶,這種獨特的景觀,在內陸地區反而不易看見。

霧林帶在全球分布少且狹窄,全世界霧林帶分布,以熱帶、亞熱帶地區居多,例如印尼神山,太平洋兩岸也遍布許多霧林,如美國加州、奧勒岡、華盛頓州,以及太平洋西岸的日本、台灣。霧林帶的存在必須配合地理位置的條件,位於內陸的山就幾乎不會有霧林,例如喜馬拉雅山。

霧林帶尤利於附生植物
徐嘉君目前任職於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在研究霧林帶之前,是優秀的附生植物研究專家,而霧林帶因為水氣夠,提供附生植物良好的棲息環境,因此附生植物特別多,也提供霧林帶研究的重要監測指標。

附生植物必須寄生在其他植物身上,根部不會直接接觸到土地,因此水分、養分全來自空氣,以及沿著樹幹流下來的雨水。她說,霧裡面有很多水分以及氮、磷、鉀,這些植物所需的養分,附生植物得以從霧中吸取。

附生植物有很大比例是蕨類和蘭花,分布範圍都非常小,個體數少,十分稀有。依據徐嘉君的調查研究,已知的附生植物有3百多種,其中約120種為蘭 科,170種為蕨類。霧林帶的附生植物種類不一定最多,但生物量一定很高,例如每平方公尺霧林帶可能達到2公斤的苔蘚,這叫做生物量;附生植物數量也相對 較多。

氣候變遷 8成附生植物受影響
霧林帶因為霧氣阻絕輻射散熱效應,氣候相對穩定,霧水也維持了高的空氣濕度,提供了長期穩定的環境,蘊生了珍稀獨特的生態系,例如以檜木林、雲杉 林、山毛櫸林以及殼斗科為主的森林;這些生活在霧林的生物,長久以來已經適應了這種穩定的氣候,適應劇烈環境波動的能力也隨之降低,使得霧林帶的生物更容 易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

為了瞭解氣候變遷對於霧林帶生態系的影響,徐嘉君以IPCC公布的2100年後的環境條件來模擬,發現檜木、扁柏、雲杉的森林,受氣候變遷的影響較大;而依靠其生存的附生植物也可能會受到極大的衝擊。

溫度及雨量的變化將會影響成霧的海拔高度,當成霧的高度改變,物種跟不上,來不及移動到適合的棲地,就可能會面臨滅絕威脅。

「假如附生植物可以順利遷移到合適的棲地,就可以存活,如果遷移的速度跟不上環境變遷的速率,就可能在原地滅絕」徐嘉君解釋,在模式結果下,顯示將近8成的附生植物,會失去目前一半左右的合適棲地。

這套模式模擬的結果得出,氣候變遷對於附生植物的衝擊很大,未來合適的棲地多半往海拔高處移動;附生植物移動雖比樹快,但仍必須找到合適的宿主,因此樹木的遷移速率也左右了附生植物的生存。

徐嘉君說,人類可以隨著天氣變化,增加或減少衣物來適應;但樹不能為自己禦寒或抗暖,面對氣候條件的改變,它們或許能有一段適應期間,有些樹夠強壯 適應得了,有的則是隨著氣候條件改變,而漸形衰弱,原本可活到上千歲的樹木,或許只能活上百年,氣候變遷也會影響開花結果的時序,影響層面可能是整個森林 生態系。

氣候變遷:物種數降低 普遍分布種數量增加
大部分稀有物種,因為棲地條件狹隘,可能挺不過氣候變遷的影響;但對廣泛分布的物種,可能反而在氣候變遷中受益。在台灣,山蘇即為廣泛分布的附生植物,從海邊一直到海拔2000公尺,都可見其蹤影。

徐嘉君曾以山蘇進行實驗,將生長於海拔600公尺、1000公尺、1600公尺的山蘇進行比較,高海拔的山蘇適應力最強,因為原本就在很嚴苛的棲地 環境,移到低海拔也長得不錯,模式顯示氣候變遷條件下,其數量還可能增加。從一些國外文獻已證實,在氣候變遷下,物種多樣性會降低,而讓某些普遍分布物種 的數量增加。

※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
【延伸閱讀】
-《附生植物的求生法則》28-Sep-2009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節目
-《簡介附生植物(Epiphyte)》(上)、(下) 高瞻自然科學教學資源平台
-《台灣維管束附生植物的多樣性》徐嘉君 2008 林業研究專訊
-《全球暖化中的香格里拉》劉仲恩 29-Apr-2012 低碳生活部落格
>-《氣候變遷衝擊!全球保護區如何因應?》謝雯凱 1-Jan-2011 環境資訊電子報

2014/5/14

暖化難擋 高山哺乳動物 70年分布上移千尺

本報2014年5月15日台中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全球暖化熱得受不了,對棲息在高山的野生動物,有什麼影響?學者花費近5年,監測雪山9個不同海拔高度的哺乳動物,對照70年前日本學者鹿野忠雄的研究結果,發現多數物種都往海拔更高處遷移,中大型哺乳動物分布,甚至上升了1,000公尺。

高山生態  易受氣候變遷威脅
高山與兩極是陸域生態系中,受全球氣候變遷影響最為嚴重的地區。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良恭指出,哺乳類動物在生態系扮演著食物鏈高層或初級消費 者,最易受到環境變遷而影響生存,因此也最適合做為生態指標物種。尤以當今面臨氣候暖化趨勢,高山地區哺乳動物垂直分布界線的移動特別值得關切。

氣候變遷對於台灣哺乳動物垂直分布,近百年來變化如何?2009年由雪霸國家公園委辦的「高山生物地理國際研討會暨紀念鹿野忠雄(Tadao Kano)發表雪山動物地理研究論文70週年」,以雪山山脈為範圍,重啟高山生態系研究調查,計畫於去(2013)年告一段落,6日於雪霸國家公園 2013年成果發表會上,展現研究成果。

林良恭研究團隊自2009年3月至2013年11月,沿雪山步道設立9個不同海拔的樣區,記錄雪山地區的哺乳動物,分析各物種相對數量及不同海拔(海拔梯度)的分布變化,對照日人鹿野忠雄1940年的調查資料,瞭解環境與氣候變遷如何衝擊哺乳動物生息。

調查對象涵蓋中大型哺乳動、小型囓齒類及鼩型目動物、以及翼手目的蝙蝠等3大類,共計30種哺乳類動物。

小型哺乳類:垂直分布上移超過200公尺
在小型哺乳類動物部分,研究團隊捕獲數量最高的是森鼠,為高山生態區域中小型哺乳類的優勢物種,分布區域極廣;

高山白腹鼠分布由中海拔至高海拔森林性物,、黑腹絨鼠和短尾鼩主要分布在中海拔,高山田鼠則分布於較高海拔,與黑腹絨鼠在海拔分布有明顯區分。

-黑腹絨鼠與高山田鼠目前分布海拔高度區隔約在2,800~3,100公尺而言,相較於鹿野的2,400~2,700公尺,提升約400公尺。

-森鼠分布上界由鹿野的3,300 公尺提升至本計畫3,886 公尺的樣區,提升約500公尺。
-短尾鼩分布上界由鹿野的3,000 公尺提升至本計畫3,200 公尺的樣區,提升200 公尺。
-食肉目的小黃鼠狼的分布比以往所知更為廣泛,但是族群數量仍然未知。

中大型哺乳動物:垂直分布約上升1,000公尺
研究指出,中大型哺乳動物垂直分布,70年來的環境變遷影響下,至少提升1,000公尺左右。

研究發現,山羌是高山生態區域中,中大型哺乳類的優勢物種;從中海拔約2,100公尺的登山口,至高海拔約3,600公尺的圈谷及翠池,皆有相片紀錄,與當年鹿野調查,山羌分布為0~1,800公尺明顯不同。

鼬獾海拔垂直分布上界,推測約為3,100公尺,與鹿野資料0~900公尺相比,上升近2,200公尺;主峰海拔3,886公尺,應為目前已知台灣獼猴分布的最上限,比鹿野資料中分布上限為3,000公尺更高。

而過去鹿野調查顯示長鬃山羊分布範圍為600~3,600公尺,本次研究調查則顯示長鬃山羊應屬分布於較高海拔的物種,也可能此物種已漸往高海拔處集中。

2010年度於黑森林樣區拍攝到食肉目動物白鼻心,海拔約3,300公尺,遠超過鹿野調查0~1500公尺的海拔高度,也是目前白鼻心被紀錄到最高海拔處。林良恭表示,5年來的調查僅拍到一張有效照片,是否其他海拔樣區也有族群活動,須待進一步監測。

而調查迄今,尚未發現一些高山型食肉目動物,如黃喉貂及黑熊等。可能因相機位置,或因族群量稀少;但曾有旅客目擊台灣黑熊紀錄。

高山蝙蝠  須更全面監測
調查期間共發現2科5種17隻個體的蝙蝠;超音波偵測器調查結果,則尚有3種蝙蝠物種的記錄,合計約3科10種;遠低於目前台灣地區已知的5科35種。研究團隊認為,可能與雪山地區調查樣區海拔高度較高、氣溫較低,以及調查網具數量較少所致。
未來尚須廣設超音波偵測樣點,進行全面性大規模的蝙蝠物種調查。

氣候變遷、棲地干擾  海拔越高、族群受影響越大  
至於影響物種分布上移的因素為何?根據國外研究經驗,無法以單一氣候或環境因子,有效說明與分布間的關聯。研究團隊建議,未來針對氣溫及降雨量等氣候因子的分析,應配合其他相關環境因素一併分析,並需針對各不同類群的物種生活特性比較。

研究報告也指出,已知當氣候變化或棲地干擾時,越高海拔族群受到的影響越大,因此沿著海拔不同梯度進行監測調查,有助於瞭解哺乳動物的分布變化狀況。

林良恭說,以保育的長久觀點而言,為維持動物族群存續,應避免形成地域性小族群。

從植物開花結實物候 看見環境變化
植物物候現象反映環境變化,是氣候變遷的重要生態指標。而物候(phenology)指的是自然界動植物與環境條件週期變化間的相互關係,舉凡候鳥遷徙、動物冬眠及植物開花等現象與氣候之關係;也是自然界非生物變化,如初霜、解凍等,與季節氣候的關係。

中興大學森林學系副教授曾喜育指出,雪山高山地區是台灣具代表性的高山生態系之一,至今仍保存著完整自然資源,在嚴苛氣候條件下孕育了不同的植物社會,動、植物資源迥異於其它生態系,一直是許多研究學者關注之區域,極需進行調查及長期監測。

全球暖化對高山植物之生存環境造成威脅,平均溫度的提升,生存於高海拔的物種無處可退,勢必要改變生存策略。

因此,藉由開花物候觀察、植群生態研究,了解物種生長及繁殖機制,綜合氣候變化進一步研究、探討,得知物種的生存策略,對於未來的物種資源保育可提供相當重要的資訊。

※註:日治時代動物學者兼人類學家的鹿野忠雄(Tadao Kano),其於1940年所出版的論文,即以雪山為研究地點,調查區域由300~3,800公尺左右,包括低海拔區的東勢一帶,探討屬於動物地理學方面的問題,其調查共列出42種哺乳動物。

【相關文章】
-氣候變遷將歐洲高山植物推向滅絕
【參考資料】
-雪霸國家公園102年度保育研究計畫成果發表會
-「高山生物地理國際研討會暨紀念鹿野忠雄(Tadao Kano)發表雪山動物地理研究論文70週年」成果報告

2014/5/13

健康防癌-從蔬食開始

  【123期人醫心傳 心素食儀,文╱常佑康 臺北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 

近年來癌症的發生率始終居高不下,尤其大腸癌的發生率節節高升,與紅肉(豬、牛、羊)的攝取有密切的關係。現代人外食居多,兼受飲食西化影響,很多人無肉 不歡,從早餐開始到宵夜吃進各種肉品,相較於過去逢年過節才有肉可吃,紅肉的攝取量高出許多。最近有一則新聞,年方二十多歲的年輕女子,沒有大腸癌家族遺 傳史,因為嗜吃牛肉,每兩天吃一次牛肉麵,在婚前健康檢查時被診斷罹患大腸癌第二期,就是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案例。

多蔬食少紅肉,癌症不上身
根據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 (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 的研究報告,紅肉及加工肉製品(火腿、培根、臘腸)與大腸直腸癌有密切相關,明顯增加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因此建議每人每週的紅肉攝取量不要超過五百公 克,而加工肉製品越少越好。另外,廣式鹹魚則與鼻咽癌相關,最好避免攝取。除了大腸直腸癌之外,雖然科學證據較少,紅肉可能與肺癌、食道癌、胰臟癌及子宮 內膜癌有關;加工肉製品可能與肺癌、食道癌、胃癌、攝護腺癌有關;燒烤的肉類及煙燻類食物則可能與胃癌有關。一般餐廳的菜單,幾乎都是以各種肉類為主食, 有時一份大分量的牛排或德國豬腳,可能就超過五百公克,建議大家多注意,不要因為貪口欲而禍從口入。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另一個關於癌症預防的重要建議,就是儘可能攝取植物性飲食,也就是每天至少四百公克的蔬菜,水果,未精製的全榖類及豆類的食物。精製的 澱粉類食物(蛋糕、甜點)則應避免。蔬食中豐富的維他命、抗氧化物質及膳食纖維,可以降低罹患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肺癌、胃癌、大腸直腸癌以及攝護腺 癌的風險,因此每餐飲食中,最好至少三分之二是上述植物來源的食物。多蔬食少肉食,加上其他八個建議,構成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對於預防癌症的十個重要建 議。 

癌症病人可以吃素嗎?
已經診斷為癌症的病人,如果即將或正在接受治療,營養原則就和健康人不同,而是「高熱量與高蛋白質」。高熱量食物即足夠的澱粉類食物與植物性油脂,然而所 謂的「高蛋白質」,絕對不是大魚大肉,病人攝取蛋、奶以及黃豆類食物,一樣可以獲得足夠的優良蛋白質。臨床上個人曾觀察許多病人,在接受化學治療或放射治 療時,繼續保持原本的全素或蛋奶素的植物性飲食,他們的治療過程也都很順利,也沒有遇到因白血球不夠而必須延後治療或發生併發症的狀況。
許多腫瘤科醫師常常衛教接受化學治療的病人,如果要增加血液中的白血球,要吃足夠的牛肉、豬腳等肉類。然而,有研究發現,每天大笑三十分鐘,可以增加白血 球;另義大利的研究者也發現,有宗教信仰的肺癌病人,接受化學治療後的白血球也比沒有宗教信仰的病人高。如果把大笑三十分鐘(歡喜心)和宗教信仰加在一 起,恰好就是做志工與幫助別人。助人為快樂之本,而正信的宗教信仰幫助病人正面思考,減少負面思考與情緒,或者找到受苦的意義,相信不必依賴肉類,白血球 一樣快樂增加。

植物性飲食 腫瘤指數下降
曾有研究發現,攝護腺癌病人採用植物性飲食可以降低液中的腫瘤指數 (PSA),幫助控制病情不致惡化。我有一些曾接受放射治療的攝護腺癌病人,在追蹤其中發現腫瘤指數有升高趨勢,因此建議病人採用植物性飲食。三至六個月 後,這些病人的腫瘤指數通常可以保持穩定或者下降,但是一旦病人攝食肉食,腫瘤指數就隨之升高!這個現象非常值得進一步研究。 

吃掉了大魚,那小魚就找不到媽媽了!
我通常這樣對癌症病人建議 : 紅肉(四隻腳動物)與大腸直腸癌有關,又有許多藥物殘留,所以不要吃;雞肉(兩隻腳動物)都有打賀爾蒙加快生長速度,會刺激癌細胞生長,所以不能吃(尤其 乳癌患者);魚生長在海洋裡,而海洋受到重金屬、農藥、輻射的污染,這些污染都累積在魚肉裡,所以就剩下吃素而已了!其實植物性飲食不僅是對健康好處多 多,還能培養慈悲心與同理心。女兒五歲時,看到餐桌上有一盤紅燒魚,搖搖頭對我說:「你們把大魚吃掉了,那小魚找不到媽媽了!」如今鍋邊素(方便素)已經 四年,配合運動,腰圍自然變小且體力比之前更好。許多醫學研究與素食者的經驗證明,素食可以吃得均衡又健康,輕鬆預防癌症、體重過重、糖尿病及心臟病,非 常鼓勵大家一起來體驗蔬食新生活。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的癌症預防建議
1. 自兒童時期開始,體重維持在正常範圍內,體重略輕比過重好。
2. 每天進行至少三十分鐘以上適當強度的運動。
3. 避免喝含糖飲料,限制攝取高糖、低纖維、高脂肪的加工食物。
4. 母親至少以母乳哺育嬰兒六個月後,再添加其他流質食品和副食品。
5. 蔬食最健康,多吃各種蔬菜、水果、全麥榖類和豆類。
6. 每週食用紅肉(如豬、牛、羊肉)不得超過五百公克,食用加工的肉製品越少越好。
7. 男性每天飲酒的酒精含量不超過二十至三十克,女性不超過十至十五克。
8. 減少食用高鹽及醃漬食品。
9. 避免用營養保健食品來預防癌症,應以均衡飲食來取代保健食品。
10. 癌症患者治療後應該遵循上述建議,有助於降低癌症再發的機率。
 
資料來源:健康防癌-從蔬食開始 【123期人醫心傳 心素食儀】

研究:南冰洋風力 千年來最強

法新社
研究:南冰洋風力 千年來最強

(法新社雪梨12日電) 今天公布的研究報告說,由於氣候變遷改變天氣模式,南冰洋的海風,以一千年來最強力道吹拂,讓南極洲變得更冷、澳洲面臨更多乾旱。

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研究人員表示,南冰洋海風已經因為力道威猛而有「咆哮40度」(Roaring Forties)稱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使得風力增強,讓風更往南朝南極洲吹襲。

研究報告主要研究人員艾布蘭(Nerilie Abram)說:「現在的南冰洋風力是過去1000年來最強烈的」。

她說:「這些海風的風力在過去70年特別明顯,結合我們的氣候模型觀測結果,我們顯然可以將此現象與溫室氣體濃度攀升連結在一起。」

這篇發表於「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的新研究報告,解釋為何南極洲的暖化程度不如其他大陸。

艾布蘭說,向西吹拂的風,沒有吹到南極洲東部地區,但在周圍海域盤旋,於捕捉這個區域的冷空氣時,同時使威力增強,讓這個全球最南端大陸「偷走更多澳洲雨水」。

她說:「這是南極洲趨勢不同的原因。其他大陸都在暖化,北極圈暖化速度為地球上最快。」(譯者:中央社張曉雯)

NASA:南極洲冰川回不去了!加速融解推升海平面1.2公尺


南極洲西部 Thwaites 冰河 (圖: NASA)
南極洲西部 Thwaites 冰河 (圖: NASA)
美國航太總署 (NASA) 科學家表示,南極洲西邊的冰河區快速融化已經越過臨界點,「回不去了」。NASA 噴射推進實驗室的冰河學家 Eric Rignot 表示,南極洲西部的冰河崩解看來已經無法停止。

《彭博社》報導,NASA 預估,在南冰洋阿蒙森海 (Amundsen Sea) 冰川的含水量,足以讓地球海平面上升1.2 公尺。若以聯合國研究來比較,在 9 月公布的研究報告表示,從工業革命至今,目前海平面已上升 19  公分,並可能在 2100 年上升至 98 公分。

Rignot 表示,阿蒙森海冰川會是未來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因素。保守估計,這部份冰川完全融解進入海中需費時好幾個世紀。Rignot 所主導的研究獲准刊登在 NASA 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通訊」上,他的團隊使用兩枚歐洲遠距感測衛星的雷達來追蹤浮冰與陸地接觸交界線的移動情形。

距研究團隊觀察,這交界線持續在後退,過去摩擦陸地的冰層已經融成浮冰,浮冰下方的海水會加快融冰速度,浮冰也更易流向海中,形成加快融解的循環。他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南極洲西部冰層,因為西部的融解情形比東部大冰層更快更劇烈。

University of Wisconsin-Parkside 地球科學教授 John Skalbeck 表示,這項冰河研究顯示的警訊,是其發生變化的速度有如人類的時間表一樣快速,而非地質變化的時間表;這種變化速度在地質學歷史都不曾出現過。

聯合國估計,南極洲全部冰層的水量可讓海平面上升 57 公尺,但那需要數千年的時間。
~~~~~~~~~~~~~~~~~~~~~~~~~~~~~~~~~~~~~~~~~~~~~~~~~~~~~~~~~~~~~~~~~~~~~~

南極西部冰原 200年後恐崩解

 
全球暖化的情形看來是愈來愈嚴重。根據最新一期的科學雜誌報導,南極的西部冰原正在快速融化,最快200年後就可能完全崩解,屆時海平面將上升近61公分。
這 份研究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冰河學家朱經,他根據西部南極洲冰原上的空中雷達測量,史威茲冰河下方的岩床,並採用其他衛星估量冰原隨時間融化後的高度,整 理出數值並建立模型,發現以目前的暖化趨勢來看,冰原勢必在未來200年到500年間崩解、融化。屆時,恐怕將對全球氣候及生態,造成相當衝擊。

2014/5/12

PAPARAZZI--GIRLS' GENERATION

TWINKLE --GIRLS' GENERATION

Lonely Christmas--Crayon Pop

Beautiful Day-- Henrik Wikstrom (三星Galaxy S5廣告歌)


金秀賢 &全智賢 三星GALAXY S5 廣告
英文歌詞
"When I get old
I'll remember this day when we strolled
And just felt ok with nothing havin' been done
nothings really done today, oh yeah

Feeling breezy and easy..

It's a beautiful day
o-o-o-oh
And I'm gonna be just fine yeah
It's a beautiful day
O-o-o-oh
And I'm gonna be, gonna be just fine

When I get old,
and a million worries unfold
I will take this walk and do absolutely nothing
breathing in and loving life

Cos whatever will come
If you stand by me I'm alright
And this life won't be such a fight, if we're together
Baby then the sun shines bright
Oh yeah

Feeling breezy and easy

It's a beautiful day
o-o-o-oh
And I'm gonna be just fine yeah
It's a beautiful day
O-o-o-oh
And I'm gonna be, gonna be just fine"

當我老了
當我們在漫步時,我會記得這一天
只覺得沒完成什麼事也OK
今天真的沒做什麼事,oh yeah

感受微風和簡單的一天..

這是一個美好的一天
o-o-o-oh
而我會好起來的yeah
這是一個美好的一天
o-o-o-oh
而我會,我會好起來的

當我老了
展開一百萬個憂慮
我將以此散步,什麼都不做
只要呼吸和熱愛生活

因為不管任何事將要到來
只要你站在我身邊,我一切都很好
如果我們在一起,這輩子也不會像如此爭吵
寶貝,然後陽光仍會如是明亮
oh yeah

感受微風和簡單的一天

這是一個美好的一天
o-o-o-oh
而我會好起來的yeah
這是一個美好的一天
o-o-o-oh
而我會,我會好起來的

No No No--A-pink

Bar Bar Bar--Crayon Pop

二氧化碳濃度越高 全球主要糧食作物越「沒營養」

本報2014年5月12日綜合外電報導,江惟真編譯;蔡麗伶審校
《自然》(Nature)期刊的最新研究指出,若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續增加,高二氧化碳含量將顯著減少麥、米、玉米和大豆中的人體必需營養素,導致全球糧食作物的營養價值降低,全球數十億營養不良人口的健康問題也將隨之惡化。

全球20億人鋅、鐵攝取不足 營養不良問題雪上加霜
田野實驗發現,高濃度二氧化碳導致麥、米、玉米和大豆中的「鋅」和「鐵」等人體必需營養素含量顯著減少,也降低了蛋白質含量。

「我們發現二氧化碳含量上升,會減少重要糧食作物中的必需營養素,進而影響人體營養攝取。」研究主要作者哈佛大學環境衛生專家Samuel Myers教授說,「從健康觀點看,鐵和鋅是非常重要的營養素。」

Myers說,全球20億人口有鋅和鐵攝取不足的問題,對於嬰兒和懷孕婦女來說尤其不利,目前每年減少約6300萬年的壽命。「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對於原本就相當嚴重的營養不良與公共健康問題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雖然麥、米、玉米和大豆中的鋅和鐵含量相對不高,但在貧窮吃不起肉食的地區仍是主要營養來源。全球約有24億人口60%以上的鋅和鐵攝取量來自這些作物,其中有75%的人口住在孟加拉、伊拉克和阿爾及利亞。3大洲41作物品種 鋅、鐵含量顯著減少

這篇發表於《自然》期刊的研究深入探討二氧化碳含量如何影響食物的營養價值。科學家將現今二氧化碳濃度380~390ppm和2050年預期的二氧 化碳濃度545~585ppm兩種環境做比較。其中2050年的預測值(545~585ppm),還是假設各國政府有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保守估計。

為了考量多種作物生長情況,研究者分析了41種品種並且在3大洲的7個不同地點種植。
高濃度二氧化碳下種植的小麥,鋅含量少9%,鐵含量少5%,蛋白質含量少6%;米的鋅含量少3%,鐵少5%,蛋白質少8%。玉米的營養含量減少幅度則接近小麥與米,大豆的鋅、鐵含量也有近似的減少幅度。

不過相較於小麥、米和玉米等禾本科植物,大豆屬於豆科植物,蛋白質含量卻沒有減少。造成營養價值減少的生物機制目前則還不清楚。

【參考資料】
-英國衛報(2014年5月7日),Climate change making food crops less nutritious, research finds

台灣空汙嚴重 四小龍中最糟


【台灣醒報記者方家敏台北報導】
 台灣空汙嚴重,連花蓮空氣都不及日本東京。環保團體、彰化醫界聯盟與立委劉建國、田秋堇等人,12日公開世界衛生組織 (WHO)的PM10空汙調查,發現台灣排名位居四小龍新加坡、香港、南韓等國之末。環保署環境監測及資訊處副處長張順欽解釋,環境監測應該參考長年趨 勢,單一年度的空氣品質可能受到氣候影響,較不準確。

彰基婦產科醫師葉光芃公布WHO調查指出,根據WHO的世界PM10年均值排名,我國 不但位居四小龍之末,空汙程度甚至高達新加坡的2倍。以城市而言,台北市的PM10年均值遠遠超東京、倫敦、里昂、羅馬、雪梨、溫哥華等都市。台南市甚至 比惡名昭彰的中國廣州有過之而無不及。就連空汙程度最輕微的花蓮市都比車水馬龍的日本東京還糟糕。

【彰雲嘉南汙染嚴重】 立委劉建國身為雲林斗六選區的立委,他指出,我國的空氣汙染多集中在彰化、雲林、嘉義等西半部地區,其原因都來自彰濱、中科、六輕、中油等重工業區。如今 支氣管炎、肺癌是台灣人的前十大死因,除了菸害問題,也與空汙息息相關。若環保單位果不進行改善,將PM2.5訂出總量管制標準,則空汙只會越來越嚴重。

彰化選區立委魏明谷說,台灣空汙指數比他國高出2倍以上,其中又以彰化最嚴重。因為北邊的台中火力發電廠和南邊的六輕,不論是冬天吹北風或是夏天吹南風都受影響,讓周邊縣市成為罹患支氣管疾病與肺腺癌比率最高的地區。

「PM2.5是非常小的懸浮微粒,人體沒有演化出防堵機制,只要吸到腦部就會造成阿茲海默症,隨著血液流到心臟會造成心血管疾病,孕婦吸了恐會導致胎兒病變,這都有醫學根據。」田秋堇說,韓國浦項鋼鐵是全球第二大的鋼鐵製造商,其工廠浦項市的空汙還不及台中、嘉義嚴重。

【環署:空汙在改善】 她指出,德國高價收購綠能產業,卻創造千萬個就業機會,讓健保支出減少,我國政府卻不斷說綠能成本過高,代表台灣的能源政策出了很大的問題。

環 保署環境監測及資訊處副處長張順欽表示,我國不斷對空氣污染的管制與PM2.5的監測做出努力,環團所指的單一年度PM10數據可能受到氣候因素影響,才 會出現不減反增的情形。但其實整體而言台灣的空汙程度是下降的。衛福部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科長林真夙說,衛福部正努力進行低碳醫院的建置,也鼓勵民眾健康採 購,有關空氣汙染的會議則會積極與環保署配合。
~~~~~~~~~~~~~~~~~~~~~~~~~~~~~~~~~~~~~~~~~~~~~~~~~~~~~~~~~

台空污改善牛步 居亞洲四小龍之末 衛福部挨批消極被動

本報2014年5月12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台灣的空氣汙染3年來改善幅度居亞洲四小龍之末,甚至已經比中國深圳、廈門等都市更差!
在衛福部長邱文達將率團出席WHO(世界衛生組織)主辦的世界衛生大會前,中部地區的民間團體與立委舉辦記者會,疾呼空氣汙染影響公共衛生 甚鉅,衛福部應該出面帶領各部會橫向連結,從交通運輸、居住環境、工業、能源一起將低空氣汙染,不能放手只由環保署把關,屈居「配合辦理」的被動角色。

衛福部僅派出國民健康署社區健康組的科長林真夙出席記者會回應。林以戒煙、二手煙、低碳醫院與配合環署等政策回應,對於衛福部到底實際花了多少成本在防制空氣汙染傷害公共衛生的疑問,卻無法當場提出資料回應,表示將回去作統計。

由醫療人員組成的彰化醫療聯盟、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等民間團體指出,WHO近年強調空氣汙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更已經在2013年宣佈空氣汙染為 一級致癌物,即在今年3月甫將空汙列為全球最大的單一環境健康風險因素,提出PM10、PM2.5(細懸浮微粒)是威脅是人健康最主要的殺手。這也與邱文 達重視非傳染病,喊出2025年前要將早發性非傳染病死亡率降低25%的目標相符。

我國目前的空汙管制中,除了PM10早在法定列管的項目之內,PM2.5亦在國光石化爭議後,於2012年5月訂出管控標準。但實際檢視成效,卻讓民間團體非常失望。

遭韓趕過 台PM10成績落居四小龍之末 
根據彰化醫界聯盟所彙整,WHO 2014年世界各國空氣污染PM10監測資料,1600個主要城市的排名中,台北市以年均 值47.1ug/m³排名1089,而全台灣2013年的PM10平均,更高達54ug/m³,在亞洲四小龍中,不但PM10年均值最高,3年內的降低幅 度也最小。

彰化基督教醫院主治醫師葉光芃指出,以PM10而言,新加坡最優,2011的年均值為27ug/m³、排名32,而台灣視為競爭對手的韓國,在2011年的排名還是落後台灣的,目前卻已經超前了。

「為何新加坡、韓國、日本比我們賺得多,但是空氣也沒我們這麼差?」對此現象,立委紛紛不滿痛批,指出雖然新加坡有石化廠、韓國甚至擁有全 球第二大的鋼鐵重鎮浦項,但在政府的從各方面努力下,仍給國民好過台灣的空氣品質。就連一向認為犧牲環境、工業過度發展的中國深圳、廈門等城市,現在表現 也已好過台灣大多城市。

立委劉建國、魏明谷指出,中火、彰濱、六輕等,衝擊西海岸居民的健康,目前肺癌、肺腺癌、支氣管癌等在國人十大死因中居高不下,尤其彰化大城地區,冬有北風將中火的汙染吹進,夏天的南風又換成六輕的空汙,而成為全國癌症最高的地區。

劉建國向衛福部喊話,想知道是否有針對十大死因與空氣汙染之間關連的研究,如果有,為何不曾公開?他更指出,訂出PM2.5的管制不夠,更應該要推出總量管制,他質問工業局代表官員,為何還要向環署申請增加彰濱工業區的排放額度。

別害健保破產! 立委:空汙更甚二手煙、炒菜油煙 
「我們不是反對發展,反對的是犧牲人民健康的畸形發展!」立委田秋堇指出,雖環保署前身為衛生署麾下的「環境衛生處」、「環境保護局」,但自 1987年環保署自立門戶之後,衛生署便開始放手不管空氣汙染了,目前在衛福部的網頁中,更是遍尋不著與空氣汙染有關的隻字片語。但立委尤美女指出,不只 是煙害、不只是家庭煮飯的油煙,空氣汙染對國民健康的傷害更大,她擔憂衛福部對空氣汙染再不採積極作為,將造成健保破產等惡果。

WHO:「健康照護部門」 應領頭 介入交通、環保、能源、工業部門
彰化基督教醫院小兒部部長錢建文醫師指出,WHO已向全球健康照護部門及政府相關部門提出呼籲,強調為了避免空汙危及健康,應該推動可以改善空氣品 質的政策,例如鼓勵大眾運輸、走路、自行車等,取代私人汽機車;推廣使用乾淨、再生能源;改善住家、商業大樓與製造業的能源效率。至於應該由哪個部會領 頭?WHO點名應該由「健康照護部門」來扮演領導中心角色,並積極介入包括交通運輸、居住環境、工業與能源發展等部門。

葉光芃指出,在美國衛生部與環保署的網頁,都可看到雙方將攜手共同著手處理空氣汙染的宣言,台灣應該效法,衛福部不該繼續採取消極被動的態度。

2014/5/11

歐盟若吃肉少一半 有助減少氮汙染40%

【經濟日報╱記者葉亭均╱即時報導】
  
2014.04.25 07:09 pm


聯合國25日公布的報告指出,如果歐盟地區民眾將肉類與乳品食用量減半,將能促成氮汙染大幅減少。報告指出,歐盟地區民眾食用的蛋白質量超出人體必要所需。

氮可用做於肥料,但過多的氮會汙染水、空氣與泥土,造成環境傷害。

動物的糞便也會將氮釋放到空氣中,或形成一氧化二氮,是繼二氧化碳和甲烷後,導致溫室效應的第三種影響力最大的氣體。

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UNECE)活性氮任務小組的研究指出,目前一年約有650萬至800萬噸的氮是因為農牧相關行為而釋放到空氣中,占所有氮排放約80%。

歐盟約79%至88%的氮排放都是來自畜牧業。報告指出,肉類與乳品的「氮足跡」遠高於農作物產品。

荷蘭環境評估局農糧計畫主持人威斯德克表示:「如果歐盟境內的所有民眾將肉類與乳品消費量減半,將減少來自農業25%至40%的溫室氣體排放,以及減少40%的氮排放。」

研究顯示,歐洲人平均每人每天攝取83克的蛋白質,其中60%來自肉類。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上述的蛋白質攝取量比人體所需高出約70%。

~~~~~~~~~~~~~~~~~~~~~~~~~~~~~~~~~~~~~~~~~~~~~~~~~~~~~~

歐盟研究:氮污染 嚴重危害健康及環境


 
氮是地球大氣層中最常見元素,對人體無害,但是200名歐盟專家做的研究顯示,經由人類活動製造出來的活性氮,造成空氣污染,加速氣候變化,也減短人類6個月的平均壽命。

英國廣播公司報導,這篇長達600頁,由21個國家89個組織的專家共同執筆的報告,估計氮污染為歐盟造成的損失和成本,每年達到折合台幣2兆6千億到13兆2千多億元。

報告中說,農牧業產生的活性氮排放來自四面八方,對環境造成的傷害最大。例如氮肥是糧食的肥料,但施肥泛濫以及用動物糞便作為堆肥的溢出物都污染了水源,動物糞便排放出的一氧化氮也污染了空氣。而交通工具、工業和廢棄物處理所排放的氮污染,也同樣引發一連串的相關問題。

報告中呼籲要調整農業,控制汽車和工業,並呼籲人們減少吃肉,才能大幅降低氮污染。

2014/5/8

德總理梅克爾戒香腸三明治 減肥10公斤

2014年05月08日 08:01 工商即時 趙永紝

梅克爾減肥前(左,攝於2013年)與減肥後(右,攝於2014年)。(取材自每日電訊報)
梅克爾減肥前(左,攝於2013年)與減肥後(右,攝於2014年)。(取材自每日電訊報)

德國總理梅克爾向來身形較臃腫,但她早先訪美期間,被外界發現清瘦許多了。德媒前日報導,指梅克爾去年底滑雪受傷後決心減肥,不再以最愛的香腸三明治作茶點,改吃蔬果,結果4個多月減重10公斤。

德國《圖片報》前日以「為何梅克爾看來如此苗條?」為標題,披露她今年起於工作及參加會議期間,不再吃香腸起司三明治及餅乾,改吃青椒、紅椒、紅蘿蔔等。她為避免美食引誘,更不讓同僚在她面前擺放三明治,飲食非常節制。

採訪梅克爾訪美的記者稱,她現在看來精神飽滿與精力充沛。常陪伴梅克爾夫婦行山的奧地利登山家梅塞納表示,梅克爾減肥的意志堅定,現在能連續行山6小時,期間不用停下來進食果腹。

德國綠黨倡議公共食堂每週設“素食日”

http://www.savetheplanet.org.cn/big5/info/news/3446.html
時間: 2013-08-09    來源: 中國廣播網 新頭殼newtalk

綠党聯邦議會黨團主席屈納斯特女士本周倡議德國每週實行一天“素食日”,就是說德國的政府機構和大學等這樣有公共食堂的地方,在這一天只提供素食。

其實,每週一天素食並不是綠党的發明。德國飲食專家和環保組織早在多年前就號召人們不要每天吃肉,每週選擇一天只吃素食的好處是,一方面人們不需要根本改變飲食習慣,一方面從社會總效益上看立竿見影,每年能減少幾千萬對肉類的消費。同世界上其他富裕工業國家一樣,德國也是肉類消費大國,平均每個德國人一年要吃掉60公斤肉製品,其中主要為豬牛肉和雞肉。

這個倡議一提出,立即成為德國媒體和街頭巷議的熱點話題,德國各政治黨派和各大媒體甚至對此紛紛發表評論,例如執政的聯盟黨和自民党稱老百姓餐桌上吃什麼是自己的事兒,用不著政府來強行規定。

雖然反對的聲音不少,但是支持者也人數不少,他們理直氣壯地表示,素食日有助於促進德國人對不健康飲食習慣的反思,有助於增強人們對過度肉食帶來的環境後果和健康後果的認識。

據統計,2013年德國素食者人數大約為700萬,這相當於德國總數的8%。在這些素食者中,素食主義最徹底的是那些既不吃肉,也拒絕任何來自動物身上的物品如皮鞋、皮帶和羊毛線的人。在德國的素食者中,女性比例高於男性,年輕人比例高於老年人,而德國的年輕女性中,素食者據說已經達到16%。如今,吃素已經成為一種高尚生活的標誌,而在20年前,素食者還是極少數人。

另據報導,綠黨在這次大選的政見中,要求將素食日設定為標準。德國環境與自然保護協會支持綠黨的訴求。該協會主席(Hubert Weiger)表示,他們要求在2015年以前,公營的小吃攤應該執行無肉日。

在德國某些城市早已有素食日的概念。在布萊梅(Bremen),政府機關、學校和幼稚園每個星期都會有一天不提供肉食。布萊梅市長伯赫森(Jens Böhrnsen)表示,每個人都能為減緩氣候變遷盡一份個人的心力。

目前,全世界大約有十億素食者。素食者最多的國家是印度,據說大約有兩億印度人素食,占人口20%以上。總的來說,素食的理由無外乎有以下幾種:

有的素食者相信,素食才符合人類的本性,因為人類的祖先本來就是素食動物,食肉是人類進化發展到很後期才形成的飲食習慣。有的人出於倫理道德上的考慮而拒絕肉食,他們認為動物和人有著同等的生存權利,動物不應該為了人類的餐桌而被殺死或者遭受痛苦。另一個素食的重要理由就是環境問題,大規模飼養為人類提供肉食和動物製品牲畜導致森林面積銳減,溫室氣體排放增加。另一個重要的素食理由是出於宗教信仰,例如印度的素食主義者大都有宗教原因。

2014/5/6

消失的美景/暖化加劇!南極冰層融解 絢麗珊瑚的哭喊~

記者吳毓敏/綜合報導
全球暖化日益嚴重未見趨緩,4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聲明,將以「大膽」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打擊緩化!並強調,若不積極面對此項議題,暖化幅度大幅提升,人類將面臨氣候變遷最慘重的影響。

根 據美國《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報導,目前科學家發現,南極洲西部冰層相較於南極洲東部冰層較脆弱,但最近南極洲東部冰層卻出現融解危機,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中心 (Potsd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研究員曼吉爾(Matthias Mengel)表示,綿延1千公里的南極洲東部威爾克斯盆地(Wilkes Basin)若全數崩解,海平面將上升3至4公尺。

此外,研究人員指出,南極洲面積約為美國與墨西哥相加,假設整個南極洲的冰層完全融化,全球海平面將會上升57公尺,屆時有哪些美麗景點,國家將首當其衝面臨這項末日災害?

根據美國南漢普頓大學研究院的尼科爾斯教授在2013年9月提出的研究報告,海平面上升受到迫切影響的十個地區,國人最愛的旅遊景點澳洲大堡礁、馬爾地夫、威尼斯通通上榜,趕緊來看看還有哪些美景同樣消逝的危機!

曾 被CNN評選為世界七大自然奇觀之一的澳洲「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其綿延的珊瑚礁生態系統,曾於1981年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但因氣候的變遷、環境的摧殘、人類過度開發,使這塊世界瑰寶將面臨消失的危機, 且有學者指出,最快在10年內消失殆盡。

有「地球之肺」和「生物天堂」之稱的亞馬遜叢林,近一個世紀以來歷經人類過度開發、叢林火災,有環保學者表示,叢林遭到破壞影響的不只是多樣性的生物生態系統,而是叢林消失後植物所釋放的碳元素,恐加速全球暖化。

非洲燦爛發光的山「吉力馬札羅山」(Kilimanjaro)素有非洲屋脊之稱,其壯麗的美景在於覆蓋山頂終年的冰雪,猶如一個雪白、發亮的美麗光環,但近年由於全球暖化影響,加劇了冰層融化,估計在未來20年內,「吉力馬札羅山」的冰雪奇景將完全消逝。

世 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在今(2014)年4月18日發生雪崩,造成至少13位尼泊爾登山嚮導喪命,這起悲劇釀成「珠穆朗瑪峰」史上傷亡最慘重的意外事 故,而雪崩的發生往往被認為是多個外力造成,可能是自然因素下雨或陽光照射或是其他人為因素所致,但部分學者認為,「雪崩」與全球暖化脫離不了關係,令人 不禁聯想是否這是「珠穆朗瑪峰」給人類的最後通牒。

全球暖化持續惡化,海平面逐年上升,許多美景將於未來的30年、50年後永遠從地圖上消逝,包含「人間天堂」馬爾地夫、「浪漫水都」威尼斯,全球著名旅遊景點也將面臨相同的窘境,其中根據環境評估結果,下一個消失的美景莫屬「約旦死海」。

義大利水上之都「威尼斯」向來是人們心目中的浪漫之都,而這美麗的水鄉澤國,如同城市裡的涓涓流水般,雖然外貌至今仍充滿溫柔的浪漫氣息、奢華的貴族形象,但背後卻隱藏著即將面臨消逝的命運,如同馬爾地夫將沉沒海底成為失落國度。

全球暖化加劇!人間天堂「馬爾地夫」、水上之都「威尼斯」將因為南極冰層融化造成的海水面上升,相繼成為失落國度「亞特蘭提斯」沉沒海底,而全球暖化,氣溫上升的結果造成冰雪一一融化,除了珠穆朗瑪峰的雪白美景,還有瑞士冰川也將消逝。

抗氣候變遷 白宮籲採緊急行動


法新社
抗氣候變遷 白宮籲採緊急行動
(法新社華盛頓6日電) 白宮今天公布全球暖化對全美及美國經濟關鍵產業造成何種衝擊的新報告,呼籲採取緊急行動對抗氣候變遷。

這份為期4年的調查警告,極端氣候事件將對住家、基礎設施及產業帶來嚴重威脅。

美國總統歐巴馬2008年當選總統時曾在競選造勢時誓言,要讓美國成為對抗氣候變遷與相關「安全威脅」的領頭羊。

但歐巴馬在任上一直未能說服美國國會採取重大行動。

在本週對這項議題採取的新作為中,歐巴馬今天將與數名氣象學家接受電視訪問,討論美國全國氣候評估第3版調查結果。

美國數百名來自政府與民間的頂尖氣候科學家及技術專家,共同投入這項研究,檢視氣候變遷對當今帶來的衝擊並預測將對下個世紀帶來何種影響。

研究人員警告,加州可能發生旱災、奧克拉荷馬州發生草原大火,東岸則可能遭遇海平面上升,尤其佛羅里達,而這些事件多為人類造成。

海平面上升也將吞噬密西西比等低窪地區。

至於超過8000萬人居住且擁有全美部分成長最快都會區的東南部與加勒比海區,「海平面上升加上其他與氣候變遷有關的衝擊,以及地層下陷等既有問題,將對經濟和生態帶來重大影響」。(譯者:中央社蔡佳伶)

Are U my son? 吾兒?

20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