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7/29

收成預冷、冷鏈運輸不及格 農產品生產端耗損量大

2016/07/30 07:32:43 聯合報 本報記者彭宣雅

台灣農產消費/生產損耗比例(2011年) 資料來源/亞太糧損資料庫 製表/何定照

台灣農產品生產端耗損量大,專家指出,原因是基礎農產品冷鍊運輸設備不普及,也缺乏農作物採收後處理,加上國人長期認為農產品價格便宜、不願多花成本改善。

農產品採收後處理專家、台南農改場研究員兼秘書林棟樑表示,台灣的農產品從原產地到消費市場的低溫運輸冷鏈,都沒建立好。

林棟樑表示,所謂預冷措施,簡單說是先幫農產品降溫,例如葉菜類降到五度、果菜類降到十度。台灣地小、運輸距離短,有時只須利用具保溫功能的貨櫃運送,運到批發市場時,葉菜類雖會回溫到十五度、果菜類到二十度,但手摸起來仍涼涼的,再送到消費市場,就可減少蔬菜損耗。

然而蔬菜要做預冷,每公斤將提高一至兩元成本。林棟樑說,台灣農產品屬淺盤經濟,菜價波動劇烈,要減少蔬果損耗,得增添包裝、設備、運輸等成本,除非有農民團體、合作社及政府的政策支持,農民很難翻轉「產量要大、成本要便宜」的舊有觀念。

偏偏在台灣的蔬果批發市場,農產品除非是高價花卉,大多赤裸裸全擺出來待售,承銷人看喜歡了才買,損耗當然大增;不像國外多用「看樣品」方式,也就是擺出各種蔬菜規格樣品,承銷人坐在批發市場樓上吹冷氣、依需求電腦下單,才到冷藏庫去取貨,減少損耗。

農委會農試所所長陳駿季說,當消費者已認定農產品價格,一有小波動都無法承受,業者當然不願為運輸花心思。因此,台灣僅有高價花卉、水果或直接外銷的蔬果有冷鏈運輸,大多數農產品還無法做到。

另據了解,在日本,有七成農產品採計畫生產,即知道市場需求多少量才讓生產者生產,不僅能夠維持價格,也避免浪費。相較起來,台灣計畫性生產的蔬菜,僅占一成,大多都是生產後才想銷售通路,無形中也增加食物浪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