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7/31

11噸滯銷食材成餐點 5萬老人吃得更好

2016/07/31 07:24:35 聯合報 本報記者何定照

台北市中正區忠勤里社區廚房提供老人共餐,部分食材來自市場攤商、店家捐出。 記者林澔一/攝影

一位小公務員的起心動念,促成五間傳統市場、上百攤商捐出十一噸當日沒賣完的食材,至今化為兩萬四千份便當、餐點,讓五萬老人次吃得更美好。

搶救食物浪費是各國共同目標,台灣近年也由下而上掀起主張資源共享的惜食行動,特色是行動網絡化、地域社區化,供應品從早期的乾糧轉向生鮮、熟食,使用者從弱勢擴大為全民,還積極「策略聯盟」,期待他人複製愛心模式。

兩年前擔任台中霧峰公有市場管理員的龍步雲,是這波惜食行動的推手之一。他眼看市場攤商若沒賣完食材,常只能丟掉,動念為遭棄食材與需要者搭起橋梁。

小公務員 促成平台
他打聽到食物銀行歸市府社會局管,詢問熟識科員得知市場食材可提供給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老人共餐,大膽詢問市場攤商自治會長成員有無可能捐出沒賣完的食材。在攤商熱情響應下,台中成立首處結合市場供給與社區關懷據點需求的「愛心食材交換平台」。

攤商愛心迅速蔓延,台中至今共有五間公有市場和周邊社區關懷據點合辦愛心食材平台。將成為第六處交換平台的大肚第一市場,攤商召開說明會時彼此提醒「壞的 別拿出來,這些都要拿給家裡老人吃,不要讓長輩拉肚子」;年初開辦平台的梧棲公有市場,攤商每見關懷據點志工來收食材,常主動「加菜」,不少顧客還買菜放 進食材箱。

攤商加菜 長者受益
眾多愛心食材讓老人餐點變得更豐盛,南簡社區天天供應三、四十位老人共餐,還幫十六位行動不便老人免費送餐,廚房志工媽媽指著熱騰騰的四神湯笑說,「這些內臟都是攤商送的」;社區餐廳裡,八十歲王伯伯說,很感謝攤商讓他們加菜,和鄰里共餐也比較不寂寞。
一份心意同時達成惜食、社區關懷、食材在地消費減碳。如今任職經濟部的龍步雲說,最要感謝的是攤商,也樂見類似模式複製到更多縣市及領域。

德國學生Stefan(左)與「歐嬤德式美食」老闆。 記者胡經周/攝影

惜食行動 遍地開花
德國學生Stefan Simon去年贏得教育部台華獎來台學中文,發現台灣食物浪費像德國一樣普遍,決定效法他在德參與的食物分享網站foodsharing.de,在臉書發 起Foodsharing Taiwan,也成為台灣惜食行動一份子。Stefan指出,foodsharing.de在德至今串連起數百家願意分享剩食的店家及數千名登記為會員的 「惜食者」,一年可減少一千噸食物浪費,目前台版網站也有「歐嬤德式美食」等三家店、十五名惜食者參與。

「食物給誰都好,最重要是不浪費。」主修環境科學的Stefan觀察,台灣似乎主要僅用公益角度看待剩食。他強調「惜食者」都會等窮人拿完食物才拿,期盼 台灣也同時關注剩食環保問題,「浪費食物,就等於浪費製造食物所需的水、土地、能源與勞力,那成本遠遠大過食物本身價值」。

愛心方程式 食材交換平台資料來源/記者訪談 製表/何定照

沒有留言: